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能源消費對工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能源消費對工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10 01:33:38

Ⅰ 經濟職稱論文 能源消費與工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然而過度依賴能源消費的經濟增長模式將帶來嚴版重的權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因此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解耦關系(即能源消費不再隨經濟增長而增加)受到了很多學者的關注。這篇文章使用Tapio解耦指數和廣義LMDI分解法,分析了1995-2012年間遼寧省經濟增長是否實現了與能源消費的解耦,並探討了影響解耦關系的各種因素。Tapio解耦指數根據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增量的正負關系及二者之間的彈性大小,將解耦關系分為弱解耦、強解耦、衰退解耦、衰退耦合等8種情況,是對解耦關系更加細致的分析;廣義LMDI分解法則把解耦關系的出現分解為能源強度、能源結構、經濟結構、投資效應、勞動力效應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Ⅱ 如何反映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增長的關系

最終消費支出是「三駕馬車」之 一,是拉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 增長的基本動力。在投資與消費 的關系中,消費是再生產的重點 和起點,消費創造出投資的動 力,也是擴大投資、發展生產的 根本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投資則 創造出消費的內容和方式,只有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擴大消 費,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另外,投資和消費在國民收入分 配中具有此消彼長的關系,如果 長時間維持高投資必然抑制消 費,造成消費需求不足,因此要 保持消費與投資的合理比例關 系。各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表 明,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時, 消費就會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 要動力。世界各國尤其是大國, 始終把擴大國內消費、促進消費 升級、培育消費熱點作為發展經 濟的重要任務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加深,國際 市場風險加劇,外貿出口難度不 斷擴大,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 的影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 作用下降,在這種背景下,促進 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擴大內需。投 資是短期擴大內需的有效手段, 但從長期來看,只有把投資建立 在消費市場的有效需求之上,才 能有效拉動內需的擴大,也就是 說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最終和最 關鍵的動力源。社會消費品零售 總額是反映最終消費的重要指 標,即反映最終消費支出中的實 物商品消費,而實物商品消費在 最終商品消費支出中佔有較大的 比重。由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是通過多種商品流通渠道向城鄉 居民和社會集團供應的消費品總 量,所以它能揭示國內消費品零 售市場的變動規律,反映宏觀經 濟景氣程度以及總需求和總供給 之間的變化情況。社會消費品零 售總額的上升意味著消費需求增 加,就會刺激投資,增加產出, 改善企業效益,提高居民收入; 反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下 降意味著消費需求的疲軟,對經 濟增長有明顯的拖累作用。從社 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國內生產總 值在歷史上的增長情況來看,消 費的變動與經濟波動的趨勢基本 上是一致的,即消費增長較快 時,經濟增長速度也較高;消費 市場疲軟時,經濟增長也放緩。

Ⅲ 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是指能源消費的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比。該圖是「我國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和GDP增長率曲線圖


小題1:D
小題2:B

Ⅳ 中國能源消費,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CPI反映消費價格變化情況,是一個相對數。GDP反映國民經濟生產總量,是一個絕對數。CPI的變動反映經濟運行過程中物價變動情況,是觀察通貨膨脹程度的重要指標,GDP的變化則反映經濟的增長情況。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系存在以下四種情形:高增長低通脹,高增長高通脹,低增長低通脹,低增長高通脹。高增長低通脹。主要特徵是GDP高速增長和CPI的低位穩定並存,表明宏觀經濟處於良性運行的軌道,這是一個社會追求的最重要的經濟目標。我國1997年至2007年的10年,就是典型的高增長低通脹,這段時間是經濟的「黃金增長期」。高增長高通脹。主要特徵是GDP的高速增長與CPI高位運行並存。由於經濟高速增長,國民收入大幅增加,社會需求增長較快,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出現價格上漲從而引發通貨膨脹。此時,由於經濟高速運行,所以即使通脹壓力較大,整個社會壓力也不是很大。但如果分配不公,容易出現窮人補貼富人的情況,從而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我國在1992年至1995年期間就處於這樣的階段。低增長低通脹。主要特徵是GDP增長較慢甚至出現負增長的同時CPI也處於低位運行狀態。一般情況下,經濟增長緩慢,則國民收入增長緩慢,社會需求減少,從而使得產品價格下降,CPI降低。促進經濟增長成為整個社會的首要目標,可以採取適當的通貨膨脹政策來刺激生產。政府會採取擴張性的政策來刺激經濟的增長。我國在1988年至1991年期間就處於這樣的階段。低增長高通脹。即經濟停滯通貨膨脹,俗稱「滯脹」。主要特徵就是GDP增長比較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但同時物價上升加快,通貨膨脹率一般超過5%甚至更高。滯脹要比單純的通脹更可怕,對一個社會的破壞性更大。

Ⅳ  能源與經濟發展

人類社會消耗的90%的能源來自於礦產資源。

工業化程度高低,生活水準的高低都直接與能源消耗成正消長關系(圖6.1)。工農業生產中的機械化程度和電氣化程度對生產力水平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農業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能量轉換系統,通過太陽能把H2O與CO2轉化為碳水化合物,貯存在食物和其他農產品中,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就是由能源推動的機械來代替人畜勞作,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1920年美國農業人口3200萬,1960年減少了一半,到70年代中期再減一半,為780萬,而這一階段,能耗增加了2.2倍,穀物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了5倍,但所用工時則由原來的57h減至17h。消耗在農業機械的汽油約1682×104m3/a,柴油1318×104m3/a,液化氣50×104m3/a。平均生產1t穀物用油0.04m3。美國每人每年用於食物有關的能源為59×109J。據1991年統計,全球石化燃料的25%被用於與食物有關的生產和加工過程。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農業機械化程度還不高,也有20%左右的能源被用於此。

能源對於人類技術進步起到了火車頭的作用,人類歷史上3次能源技術應用的轉變:蒸汽、電力、原子能都引起了生產技術的重大變革。

人們物質與文化生活所消耗的一切物品均體現了能源的最終消耗(圖6.2、表6.1)。

國民經濟的增長與能源之間關系密切,一般來說,能源增長與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增長速度成正相關。能源消耗彈性系數,即能源消耗和國民生產總值兩者年平均增長速度之間的比值,基本上能反映這種關系(表6.2)。1962~1972年,日本能耗增長最快達11.7%,其GDP增長也最快,達10.3%,而能耗增長較慢(2.2%)的美國其GDP年均增長僅2.8%。但隨著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應用,能源結構的改變和能源管理的改善,GDP增長速度在能耗增長較低的情況下,也可能飛速發展。

能源供應對工業布局有重要影響,單位產值耗能大的工業,如煉鋁1t,耗6.68t標准煤,其能耗占成本的1/3,故多建於靠近能源基地的地方。但科技進步改變了礦石原料和能耗在成本中所佔比例之後,工業的地理布局也將在價值規律的支配下得到調整。

圖6.1美國從1850~2000年能耗變化曲線圖(據C.Starr,科學,1971,第9期,39頁)

註:在過去的世紀中能耗由樹木、石油、天然氣來提供,而未來世紀中能耗將依靠核能和煤

圖6.2人均能耗與生活水平的關系(據王慶一,1988)

表6.11996年主要礦產品人均消耗量對比單位:kg

①鋼為產量;②煤為油當量。

(據朱訓.1999.世紀之交的中國礦業.中國礦業協會通訊,總第39期)

表6.2主要工業發達國家能源彈性系數的變化

資料來源:(1)日本《能源》雜志,1982年第12期,1983年第2期;(2)世界銀行《1989年世界發展報告》。

能源的開發,能源基地的建立,能帶動一個地區相關的產業發展,如煉油、石油化工、鋼鐵、建材、電力、有色、機械、交通、通訊等工業騰飛。中國的大慶、大同、撫順、德國的魯爾、美國的阿巴拉契亞、英國的中部地區、原蘇聯的庫茲巴斯等就是以能源為主業的復合型工業基地。

主要能源結構的改變會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70年代中期,全球石油價格的上漲引發了世界能源危機,對西方能源缺乏的工業國家造成了極大沖擊。以日本為例,其能耗高的重、化工業利潤急劇下降甚至轉為虧損,鋼鐵、造船、化工、紡織、造紙等明顯衰退,日本採取了用節省能源和其他工業原材料的知識密集型產業來代替原高耗能的產業,推動了電子機械工業的迅速發展,產品結構也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和低原材料消耗方向發展,從1973~1980年,就少進口原油1.77×108t。其國民生產總值每增長1%,所用能耗的增長由1973年以前的1.1%減到0.46%,每億美元產值能耗由1970年的9.1×104t標准煤降至1985年的4.4×104t。

可見,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產業結構的變化不僅影響著能源的利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產業部門能源消費結構(表6.3、6.4)。

中國正處在工業迅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階段,能耗增長速度和單位產值能耗都相當高,這已引起了經濟界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未來社會經濟發展與地質能源關系密切。按世界能源會議分類:固體燃料、液體燃料、氣體燃料、核能、地熱能等幾種能源屬於地質資源。

煤是最重要的固體燃料,全球已探明2×1012t油當量的煤儲量,約占已探明非再生能源的90%,可供全人類使用230a,其中原蘇聯、美國、中國的煤儲量佔全世界已探明儲量的57.3%,其次是澳、法、印、南非、波等國合佔31.7%。

表6.31983年世界幾個主要國家工業能耗構成

(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所,1986)

表6.4中國1997年能源生產總量及消耗總量構成(%)

①以萬噸標准煤為單位。(據朱訓,1999)

20世紀初,94.5%的能源來自於煤,至今仍佔30%。中國是煤炭使用大戶,75%能源依賴於煤。中國成煤期多,儲量大,分布廣,煤種齊,開發易。煤炭及其相關產業,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能源,還推動了產煤區地方經濟的發展。

石油天然氣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有國民經濟的「血液」之稱。特別是20世紀的40~50年代,由於中東大型油氣資源區的發現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動力革命,石油消費劇增,年消費增長達7.4%,60年代中期以來,油氣消費占能源總消費的62%~65%(表6.5、6.6)。利於油氣的沉積盆地1027個,有27%的盆地已勘探。據估計,世界石油最終可采儲量2460×108~3040×108t,天然氣為310×1012m3(表6.7)。據IEA資料,1998年世界石油平均需求量為74.3×106桶/日,1999年增至75.7×106桶/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工業國家1998年石油需求量為46.7×106桶/日,1999年可達47.3×106桶/日。我國已成為世界重要的油氣資源保有與生產國。為了滿足需求劇增的能源,各國正向深部、向海洋、向荒漠進軍,以保證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能源供給。

核能很可能是化石能源之後供人類使用的又一種動力,1981年世界擁有核電的國家23個,核電站266個;1989年核電已佔世界總發電量的17%,20世紀末全世界將有核電站515座,裝機容量4.78×108kW。1985年,世界核電已達3.12×108t油當量,預計2000年將達6.37×108t,2020年則可能達到11.13×108t油當量,有價值的鈾礦床以北美、非洲和澳大利亞為豐富(表6.8)。中國也已發現200多個鈾礦床,並已具備發展核電的基本條件,1994年底裝機容量210×104kW,發電14×109kW·h,2010年中國將有另外四座8套機組運行,裝機總容量將提高到2000×104kW。

表6.5世界商品能源生產和消耗構成

資源來源:(1)聯合國《世界能源供應》,1950~1976年,1985年;(2)聯合國《1988年能源統計年鑒》,1990年;(3)《世界能源導報》,1991年12月15日第2版;(4)《世界能源導報》,1992年10月30日第2版。

其他地質能源如地熱能、油頁岩、煤層氣、油砂等也都逐漸得到利用,成為能源緊缺的重要補充。

能源消耗仍在增長,石油仍是世界能源的主要支柱,隨著新技術革命其他能源的開發利用已日漸擴大。2020年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耗將比1995年增長50%~75%,年增長率1.2%~1.6%,今後一段時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能源消耗形勢仍將有較大差別,發達國家仍將利用其資金雄厚的優勢,發展能源技術,開發新能源,研製新設備,應用新工藝,調整能源結構,投資方向轉向低能耗、高產值部門,能源彈性系數將維持下降趨勢,至2020年,可能下降一半。而發展中國家的基礎性產業所佔比例高,工業發展速度快,人口增長快。能源消費的需求的增長是不可避免的。到2010年,發達國家能源消耗年增長率為3.4%,而發展中國家僅1.3%;前者在世界能源消費比例中將由19.7%上升到25.8%,後者將從48.1%降至39.4%。

表6.6世界一些主要工業發達國家進入「石油時代」的標志年份

(據世界能源導報,1992)

表6.7世界常規原油原始可采資源的估算

(根據C.D.Master等,1983)

各國根據本國情況制訂了不同的能源發展戰略。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能源進口國,把能源安全可靠供應、節能和環保放在同等位置上來考慮,減少石油進口量,加強核電生產,加快煤與天然氣開發,增加新能源的利用;獨聯體國家有豐富的能源資源,自給有餘,現採取石油、天然氣、煤並重的戰略;日本是能源貧乏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抑制能源需求,加速核電和再生能源的發展,降低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西歐推進積極尋找新能源的戰略,提高核能、天然氣的利用,推進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利用的研究,發展中國家多數以可再生能源作為其發展重點,佔全球人口3/4的發展中國家能耗預計2020年僅佔40%,其能源結構中生物質能佔35%,其次是煤和石油分別佔28%和23%,這些國家由於經濟發展程度低,工業建設和人民生活耗能大,能源供應不足,電力緊張,生物質能消耗大,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化石燃料的低效使用,污染物排放正在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表6.8世界鈾儲量分布情況

註:本表不包括中國、原蘇聯及東歐國家的鈾儲量。(據金景福等,1991)

表6.91991年中國在世界能源生產中的地位

資料來源:①1991年資料;其餘為美國《Oil Gas》,1991年底,1992年3月《Statistics Monthly Report of UN》,1992年6,7月。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產國,第五大石油生產國,發電量居世界第四(表6.9)。其能源發展戰略是優化重點和多樣化發展,發揮煤炭的主導作用,制訂合理規劃,加速煤炭開發,滿足社會需求,穩定能源供應,提高水能和核能開發和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力度,合理、高效、清潔、節省地利用能源,特別是煤和油氣是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嚴重問題,與其他國家類似,權衡能源開發利用中可能產生的各種利弊,應用最新科技成果,盡最大可能興利除弊,提高單位能耗的經濟效益。

Ⅵ 石油等燃料價格下跌 會對經濟增長有什麼影響

石油價格下跌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降低工業能源成本,促進工業增速企穩。中國是全球製造業大國,同時也是石油消費大國,油價格波動對經濟的影響具有不對稱性,但因為供給擴張而導致的原油價格的急劇下跌,有助助於降低工業成本、改善工業生產。石油價格的暴跌,非能源部門的工業能源成本大幅下降,其工業生產同比增速止跌企穩,並緩慢回升。

二,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擴大政府財政政策空間。原油價格下降,將能顯著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振消費。低油價同樣有助於改善政府財政收入。作為主要石油進口國之一,油價下跌可以提振我國居民部門的實際收入和消費、降低生產成本,並通過促進全球經濟增長間接提振我國出口需求。

Ⅶ 新能源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是什麼

前言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對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促進與保障作用。繼續加強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的重要內容。我國是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面對新世紀,如何保持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

本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能源結構的重點專項規劃,是指導「十五」能源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本規劃內容包括發展現狀和未來形勢的分析、「十五」發展戰略和目標、發展重點以及政策措施。

回頁首

一、能源發展現狀及「十五」面臨的形勢
(一)能源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經過五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能源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長期困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源 「瓶頸」制約大大緩解,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基本適應了當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1、能源產量迅速增加。2000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產量預計為10.89億噸標准煤,居世界第三位。原煤產量1996年曾達到13.97億噸,國家對小煤窯進行壓產後,2000年的產量為9.98億噸;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由1990年的1.38億噸和153億立方米增加到2000年的1.63億噸和270億立方米;發電量由1990年的6212億千瓦時上升到2000年的13500億千瓦時,其中水電由1990年的1267億千瓦時上升到2000年的2400億千瓦時。核電從無到有,2000年核電發電量164億千瓦時;太陽能、風能、地熱等新能源的生產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源產量的迅速增長,使我國能源供需矛盾總體上趨於緩和。

2、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消費量所佔比重由1990年的76.2%降為2000年的61.03%;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等的比重逐步提高,由1990年的23.8%上升為2000年的38.97%。在一次能源生產總量中,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生產量所佔比重由1990年的19.0%、2.0%、4.8%上升為2000年的20.94%、3.3%和9.64%,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優質能源生產比重有所提高。能源結構的調整,為提高我國能源質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改善大氣環境等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3、能源工業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九五」時期我國煤炭工業基本建設速度雖然較「八五」時期放緩,但仍然開工建設了山西平朔安家嶺1500萬噸大型露天煤礦等一批礦井;天然氣建設步伐加快,投產了南海崖城13-1氣田及至香港管線,陝甘寧氣田及至北京、西安、銀川管線等項目;電力建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長江三峽水電站建設進展順利,四川二灘水電站投產,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大規模展開;以國產化率不斷提高的大型風力發電機組為依託的「乘風計劃」和為解決偏遠地區無電人口用電問題的「光明工程」都取得了初步進展。

4、現代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

煤炭工業已具備設計、施工、裝備及管理千萬噸級露天煤礦和大中型礦區的能力。綜合機械化採煤和運輸設備以及強力膠帶輸送機等現代化成套設備大量使用,並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年產500萬噸以上的工作面。

石油工業已形成從科學研究、勘探開發、地面工程建設到裝備製造的完整體系。復雜斷塊油氣勘探、油田早期注水分層開采、高含水油田穩油控水開發、聚合物驅提高採收率、復雜斷塊油田滾動勘探開發等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原油加工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電力工業已基本掌握60萬千瓦亞臨界火電機組和500千伏交直流輸變電工程的設計、施工、調試及運行技術;具備了修築240米雙曲拱壩、180米級各類大壩及施工大型抽水蓄能電站的能力;電網運行初步實現了自動化、現代化管理。我國電力工業發展進入了以大機組、大電廠、大電網、超高壓和自動化為主要特徵的新階段。

能源工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不僅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能源保證,而且有力地帶動了國內機械製造、電子工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民族工業進步做出了貢獻。

5、能源工業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

煤炭工業將九十四個原國有重點煤礦以及企事業單位全部下放地方政府管理。煤價基本放開,煤炭生產、運輸和銷售全面進入了市場。煤炭工業企業改革取得進展,國有重點煤礦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公司制改革已經全面展開,一批企業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國有煤炭企業關閉破產工作開始實施。

石油天然氣工業重組了石油、石化兩大公司,實行勘探開發、加工利用、內外貿一體化,兩大公司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進行分離,並成功地在海外上市。原油、成品油價格實現了與國際市場的接軌。

電力工業初步實現了政企分開,確立了「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國家監管」 的改革目標,並在部分省市進行改革試點。

通過改革,中國能源行業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市場機制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管理體制和價格體制逐步與國際接軌,為今後發展創造了條件。

6、節能工作成績顯著。

在「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方針指導下,我國節能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九五」時期,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了30%,預計由1995年的3.97噸標准煤下降到2000年的2.77噸標准煤;年節能率達到7.2%,節能率居世界前列,節約和少用能源4.1億噸標准煤左右。

(二)能源發展中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能源發展雖然獲得了長足進步,成為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但仍存在著許多深層次的問題,有些矛盾在新的形勢下顯得更加突出。

1、隨著能源供求總量矛盾的緩和,結構性問題上升為主要矛盾,成為制約能源工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

能源品種結構不合理,優質能源供應不足。由於長期能源緊張的歷史狀況,造成了能源工業發展「重能力增長,忽視質量結構優化」的傾向。煤炭在一次能源結構中所佔比重過高,特別是煤炭直接用於終端消費的比例過大;石油受資源條件限制,近年來產量徘徊不前,國內供需缺口越來越大,1993年起我國由石油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所佔比重過低;水電開發程度低,只有18.5%,西部豐富的水能資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煤層氣、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剛剛起步,其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能源行業內部發展不平衡,結構失調。煤炭工業採掘能力很大,但洗選、型煤、配煤和水煤漿等發展緩慢。石油工業新增可采儲量無法滿足產量增長的需要,儲采比下降。天然氣探明儲量增長較快,但下游市場開發緩慢,生產及輸送管道能力不能充分發揮。電力工業發電、輸電和配電結構矛盾突出,高壓輸電網發展滯後於電源建設,導致網架結構弱、輸電能力不足、運行可靠性低;城鄉配電網建設滯後,制約了生產用電的合理增長,影響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火電無序發展,火電設備單機容量過小,造成能源效率低下。

2、能源工業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盡管我國能源工業現代化程度比過去有了顯著的提高,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鑒於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特點,潔凈煤技術開發和應用落後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如煤層氣地面開采、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加壓流化床鍋爐及煤氣化整體聯合循環發電技術等剛剛起步,急需加快開發利用步伐。

3、能源工業管理體制還遠遠不能適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要求,改革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國有煤炭企業歷史形成的人員多、包袱重、效率低和競爭力差的問題依然存在,現代企業制度的運行機制尚未真正確立。石油天然氣工業獨家壟斷的格局雖然已經打破,但競爭機制還遠未形成。電力工業壟斷體制沒有打破,地方和行業保護主義造成的市場壁壘還十分嚴重,公平競爭難以實現,電力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另外,在管理方面,電價過高且管理混亂,層層加價收費等現象還沒有完全糾正,電力緊張時期制訂的一些限制和懲罰用電的措施還沒有及時改變,抑制了電力市場的開拓。

4、節能提效工作亟待加強。

盡管節能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必須看到:我國能源生產和利用效率、效益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高耗能產品能源單耗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而目前節能提效工作在思想觀念、政策引導和宏觀管理等方面還比較薄弱,難以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

(三)「十五」能源發展面臨的形勢
1、經濟全球化趨勢,特別是加入WTO將給我國能源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流,為我們利用國際能源資源和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隨著我國加入WTO,開拓海外能源市場的外部阻力會逐步減小,發展的機遇增多、空間擴大。同時,隨著我國進口石油數量的不斷增加,國際突發事件和國際石油市場的劇烈波動對我國石油的安全供應將產生重大影響。此外,隨著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我國能源勘探、設計、生產、設備製造和服務等方面的企業將承受更大的國外競爭壓力。

2、國民經濟變化趨勢將對能源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隨著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預計「十五」期間,我國能源需求總量將穩定上升;另一方面,由於今後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是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所以,未來一段時期,能源需求彈性系數將處於較低水平,預計「十五」期間為0.4 左右,我國能源需求增長的壓力相對減小,為能源結構的調整提供了較大空間。

3、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能源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長期以來,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使能源發展與保護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未來能源發展中,如何充分利用天然氣、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加快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發,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逐步降低用於終端消費煤炭的比重,實現能源、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將是「十五」能源發展面臨的重要選擇。

回頁首

二、「十五」能源發展的戰略和主要目標
(一)「十五」能源發展戰略
「十五」期間我國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更加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加大。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十五」能源發展戰略是:「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把優化能源結構作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加快西部開發」。

保障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從發揮資源優勢的原則出發,在「十五」乃至更長的歷史時期內,必須繼續堅持基本立足國內供應的方針,煤炭作為能源主體的地位不會發生變化。在此基礎上,「十五」期間應積極貫徹「走出去」戰略,充分重視建立與國力相適應的石油戰略儲備,實現進口能源渠道多元化,開發石油替代和節約技術,保證油氣供應。

優化能源結構:面對經濟結構調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清潔能源的迫切要求,必須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優化我國一次能源結構,提高天然氣和水電等清潔、高效的優質能源的比重,減少煤炭終端消費的數量。同時,要抓住能源供應緩和的歷史機遇,不失時機地推進能源各行業的結構調整工作,實現均衡發展,提高能源工業總體發展水平。

提高能源效率:針對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人均資源貧乏的現實,要在繼續堅持合理利用資源的同時,把提高能源效率放到重要位置,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進技術進步,發揮市場作用,促進提高能源效率。

保護生態環境:面對我國生態環境惡化、能源發展對大氣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必須開發清潔能源,大力發展潔凈煤技術,避免和減少能源開發利用引起的環境污染,促進能源、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加快西部開發:結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充分發揮西部能源資源優勢,在有利於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和「光明工程」等的實施。

分行業發展方針是:

煤炭工業:大力調整煤炭工業結構,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調整煤炭建設布局,加大煤層氣開發力度,提高煤炭工業整體素質,積極擴大煤炭出口。

大力調整煤炭工業結構:調整生產企業結構,繼續關閉非法開采和布局不合理以及資源浪費嚴重、缺乏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破產一批資源枯竭、扭虧無望的煤礦,充分發揮大礦生產能力;調整產品結構,積極發展煤炭深加工與非煤產業,限制和淘汰高灰高硫煤炭生產。

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潔凈煤技術:通過大力發展煤炭洗選、型煤、動力配煤、水煤漿、煤炭氣化和液化等潔凈煤技術,逐步提高煤炭清潔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從而更好地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要把推動煤炭液化技術產業化,開發石油替代資源作為「十五」乃至更長時期的一項戰略任務抓緊抓好。

調整煤炭建設布局: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利用關閉非法和布局不合理小煤礦,關閉資源枯竭、扭虧無望和高硫煤礦所騰出的市場空間,重點安排好有效益的在建項目。考慮到煤礦建設周期長,為保證「十一五」及以後的煤炭供應,同時防止小煤窯的再度擴張,要適時開工建設一些資源條件優越、預期經濟效益高的能力接續和人員安置型項目,以改善老礦區的經濟效益,維護礦區社會穩定。

加大煤層氣開發力度:增加煤層氣資源勘探開發投入,積極擴大對外合作,建立和完善支持煤層氣發展的產業政策,使煤層氣開發有較大的突破,初步形成新興的煤層氣產業。

全面提高煤炭工業整體素質:通過大規模的資產重組、聯合以及技術改造提高單井規模、技術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

積極擴大煤炭出口:努力保持現有出口規模和穩定傳統用戶,大力開拓新的國際市場,增加煤炭出口。

石油天然氣工業:加強勘探、經濟開發、油氣並舉、擴大開放、建立儲備。

加強勘探:繼續加大石油天然氣勘探工作力度,保證石油天然氣探明儲量的持續增長,為石油天然氣工業發展奠定良好的資源基礎。

經濟開發:加強管理,運用新技術,降低成本。對新油氣田開發要優化總體開發方案,加強技術經濟論證,切實把「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原則落到實處。

油氣並舉:在繼續加強石油勘探開發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增加天然氣探明儲量和產量;同步加快輸氣管道和下游利用項目建設及市場開拓工作。

擴大開放:繼續擴大石油天然氣對外合作,吸引外資來我國進行風險勘探和合作開發;同時,積極穩妥地推進海外石油天然氣開發和進口石油天然氣工作,逐步形成「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格局。

建立儲備:為保證石油安全供應、提高政府調控國內石油市場的能力,要加快建立國家石油儲備制度,逐步形成我國完備的石油儲備體系。「十五」期間要爭取建成一定規模的國家戰略儲備能力,同時,鼓勵企業擴大儲備。另外,油氣進口要做到方式多樣化、地域多元化,提高抗風險能力。

電力工業:加快體制改革,重點加強電網建設,積極發展水電,優化火電結構,適當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新能源發電。

加快體制改革:從中國國情出發,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引入競爭機制,由市場配置資源,由供需決定價格。進一步加快體制創新步伐,為電力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重點加強電網建設:「十五」期間,在繼續安排好農網城網建設的同時,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緊建設北、中、南三個輸電通道,形成「西電東送」的基本格局;二是重點發展跨省、跨地區輸電線路,積極推進區域電網互聯和全國聯網進程,初步完成不同來水特點流域電網之間、不同峰谷時段電網之間的聯系,實現電量補償調度,裝機互為備用,提高供電質量,優化電力資源配置;三是加強區域內主幹電網建設;四是同步建設電網二次系統。

積極發展水電:水電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在水能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根據西部大開發和電源結構調整的需要,優先安排調節性能好、水能指標優越的大中型水電站和流域綜合開發項目的建設;在電網供電能力不足的地區,因地制宜開發小型水電站;在水能資源缺乏、電網調峰困難的地區安排一些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

優化火電結構:根據我國以煤為主的電力結構特點,「十五」期間要高度重視火電結構調整工作。首先有計劃按步驟地關停超過經濟壽命的小火電,提高大機組的比重。第二,推進超臨界國產化、潔凈煤發電示範工程建設,以促進電力產業技術升級;第三,對已運行的燃煤機組逐步安裝環保設施,減少對大氣的污染;第四,在有條件的地區,根據天然氣資源的開發進展,適當建設天然氣發電項目;第五,在缺水地區,研究啟動大型空冷機組試點工程。

適當發展核電、加快核電國產化:充分利用我國已經形成的核電設計、製造、建設和運營能力,以我為主、中外合作,以有競爭力的電價為目標,實現核電國產化。同時,積極支持我國自行開發新一代核電站工作,為「十一五」及以後核電的發展奠定基礎。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新能源開發當作實施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戰略,在資源條件好、具備並網條件的地區,發展大型並網風力發電、太陽能熱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等。同時,以「乘風計劃」為龍頭,通過多種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努力實現風電設備國產化並形成產業。

繼續加快農村能源商品化進程,在資源條件具備的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大力推廣太陽能光伏發電、風柴蓄獨立供電系統和生物質能轉化、地熱、小水電、薪炭林等。

能效:「十五」期間,要在繼續堅持合理使用資源的同時,把工作重點放到提高能源生產和消費效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來。要不斷完善節能提效法規體系建設,加強執法監督;制定能效標准和規范,強制淘汰高耗低效產品,大力推廣高效節能產品;重點抓好高耗能產業和產品的節能工作,系統更新落後的高耗能裝備。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要把節約石油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抓緊抓好,採取各種措施,抑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費。

(二)「十五」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及2010年遠景設想
1、「十五」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

在能源總量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前提下,能源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能源效率、效益進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能源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能源設計、裝備製造、建設和運營體系;中西部能源開發取得明顯進展。

預計到2005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產量達到13.2億噸標准煤,比2000年增加2.28億噸標准煤。其中煤炭11.7億噸,增加約1.72億噸,年均增長3.23%;石油1.65億噸,與2000年基本持平;天然氣500億立方米,增加230億立方米,年均增長13.19%;水電3558億千瓦時,增加1158億千瓦時,年均增長8.38%;核電等600億千瓦時,增加436億千瓦時,年均增長29.67%。

到2005年,全國發電裝機達到3.7億千瓦、年發電量17300億千瓦時,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2%和5.08%。

能源結構 2005年與2000年相比,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下降3.88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等清潔能源比例達到17.88%,提高約5.6個百分點。

煤炭結構 到2005年全國原煤入選率達到50%,比2000年預計提高20個百分點。

石油天然氣結構 到2005年,力爭使石油儲采比穩中有升;天然氣市場開發取得顯著進展,使上游生產和輸送能力基本上得到發揮。

電力結構 發輸配比例趨於合理,農網、城網的建設與改造基本完成,跨區送電以及區域電網互聯取得明顯進展。在發電環節,水電、氣電、核電和潔凈煤發電等清潔電力在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31%,比「九五」末提高5個百分點。火電裝機中,完成對超期服役,特別是單機容量5萬千瓦及以下凝汽常規燃煤、燃油機組的關停工作,爭取「十五」期間完成1420萬千瓦的關停目標,使30萬千瓦及以上的大機組占總裝機容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38%,提高到「十五」末的50%左右,使每千瓦時供電煤耗從2000年的394克標准煤,減少到2005年的380克標准煤。

能源效率、效益 到2005年全國能源效率達到 36%,比1997年提高4個百分點。「十五」期間,單位產值能耗下降15—17%,總節能量3.0—3.4億噸標准煤,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以碳計算)1.5億噸左右。

體制改革 到2005年,電力工業在「政企分開」的基礎上,基本實現「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國家監管」體制;煤炭、石油天然氣企業基本完成向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主要特徵的現代企業制度的過渡。

中西部開發 「十五」期間要結合西部大開發的總體布署,制定西部能源發展專項規劃。力爭在「西部油氣基地」和「西部電力基地」建設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同時,結合資源條件,通過大力發展小水電、風力及太陽能發電,基本解決偏遠貧困農村無電鄉鎮用電問題。

Ⅷ 中國石油消費與經濟發展

自1949年以來,中國經濟大體經歷了20世紀50年代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20世紀60、70年代的經濟動盪和80年代以來的經濟持續增長階段。特別是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在克服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等困難後,繼續保持了穩定高速增長,實力明顯增強。到200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9878億元,比1990年翻了兩番多。中國的經濟增長同樣帶動了石油消費的增長(圖6.16),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消費高峰是由於錯誤的能源政策造成的。當時中國石油產量突破1億噸,盲目提出要「改變燃料結構」,增加中國燃料構成中油、氣的比重,許多燃煤鍋爐改為了燃油鍋爐,結果燒油量猛增,1970~1978年,平均每年增加燒油量350萬噸。1978年的燒油量高達3829.06萬噸,其中燒原油量1394.53萬噸;1979年和1980年的燒油量分別為3591.41萬噸和3552.30萬噸,其中燒原油量各為1131.81萬噸和717.90萬噸,造成石油消費過快增長,這種增長並沒有對國民經濟增長作出貢獻。

圖6.17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石油消費量增長率變化的關系

Ⅸ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自19世紀工業

D.汽車和飛機研製成功

與能源消費對工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