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勤縣的經濟
2013年,民勤縣第一產業增加值21.25億元。其中,農業增加值15.93億元,增長7.25%;林業增加值0.12億元,增長18.3%;牧業增加值4.96億元,增長6.51%;農業服務業增加值0.23億元,增長7.63%。
2013年,總播面積74.9萬畝(含復種面積4.06萬畝),增長3.1%。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9.93萬畝,減少0.51萬畝,下降2.5%;經濟作物種植面積52.63萬畝,增加2.01萬畝,增長4%。糧食總產量12.13萬噸,減少0.51萬噸,下降4.01%。其中小麥產量2.45萬噸,玉米產量9.48萬噸。主要經濟作物中,棉花產量1.64萬噸,下降20.71%;葵花產量5.49萬噸,增長19.26%;蔬菜產量36.79萬噸,增長2.56%;水果產量4.65萬噸,增長12.87%。至2013年末,大牲畜存欄4.78萬頭,下降0.2%。豬、牛、羊飼養量分別為13.45萬頭、5.88萬頭和150.55萬只,分別增長3.86%、1.89%和4.09%。其中,豬、牛、羊出欄分別為7.15萬頭、1.67萬頭和53.81萬只,分別增長4.84%、2.39%和4.79%。家禽飼養量190.57萬只,增長0.7%,其中出欄91.21萬只,增長1.07%。肉類總產量1.67萬噸,增長5.03%;禽蛋產量0.3萬噸,增長0.3%。 截至2013年,民勤縣有衛生機構3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2個,婦幼保健院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1個。醫院和衛生院擁有床位總數1133張,衛生技術人員964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80人,注冊護士410人。
B. 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絲棉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反映了怎樣的經濟發展情況
南北朝時期抄江南地區得襲到開發,經濟發展。
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發展原因:⑴南方相對穩定,戰亂較少;⑵一些統治者努力革除弊政,發展生產;⑶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帶去了充足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工具、以及優良品種;(最主要的)⑷江南自然條件優越
C. 民勤縣紅沙崗有什麼發展前途有沒有意思移民
民勤縣將來的發展趨勢,就是以縣城為中心,以紅沙崗為次中心的經濟發展極來帶動全縣發展。所以說,紅沙崗將來的發展趨勢是很好的!至於移民,看你自己了。呵呵。
D. 我想知道一些關於甘肅省民勤縣的資料
民勤縣簡介【基本情況】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依涼州區,西毗金昌市,東北和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左、右旗相接,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是深居沙漠腹地的一塊綠洲。全縣轄23個鄉鎮,244個村,12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30.71萬人。境內地勢平坦,總面積1.59萬平方公里,其中沙漠戈壁和鹽鹼灘佔94.5%。乾旱缺水,生態脆弱,風大沙多,日照充足,年均降水量只有110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646毫米;年均日照3028小時,年均氣溫7.7℃,晝夜溫差15.2℃;8級以上大風年均達27.8天,沙塵暴年均37.3天,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最乾旱、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資源優勢】民勤縣物產比較豐富。充足的日照,非常適宜於農作物尤其是瓜果類的糖份積累。全縣糧食生產以優質小麥、玉米和啤酒大麥為主,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之一;農副產品聞名遐邇,龍眼大板黑瓜籽、葵花、小茴香、黃河蜜瓜、白蘭瓜、蔬菜、南瓜、葡萄、紅棗等名優產品遠銷海內外;甘草、鎖陽、沙蔥、蓯蓉、麻黃、枸杞、發菜、沙米等名貴野生資源獨具特色。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主要有:貯量達10億噸的西大窯煤田,石墨、水晶石、石膏、芒硝、石灰石等資源也具有較高開采價值。來源:mipang.com
(責任編輯:石希)
E. 武威市發展的怎麼樣
2015-2020年武威金昌完成區域一體化。武金兩市行政區域重新規劃為:涼州區、天寧區、金川區、雍州區、西南區、楊府區、河西堡區、河東新區、民勤縣、古浪縣、天祝藏族自治縣
(撤銷永昌縣成立河西堡區,成立國家級新區--武威河東新區。)
武威市市府駐地楊府區市府大道1號;金昌行政區政府辦公中心駐地金川區西里大街1200號
2021年,武威市跨入中國第五大城市行列,金昌行政區升格為副省級城市。成為西北地區咸陽之後的第二個副省級城市。武金兩市建成區590平方公里(不含新區)。
2022年,武威至嘉峪關時速達350-400公里的高速鐵路建成。東起武威西客站,經金昌站、張掖北站、高台站、清水站、酒泉南站、西至嘉峪關東站。全長489公里。同年底實現350公里目標。日始發列車129對,其中終到張掖北29對。單程70分鍾,往返138分鍾。票價:單程一等200元,單程二等110元;往返一等350元,往返二等200元。
2023年,武威國際機場6號航站樓建成。標志著總面積12平方公里的武威國際空港區全部建成。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場之一。年輸送旅客超過2億人次。
2023年底啟動民勤城市建設。
2024年啟動武威-民勤城際鐵路建設和武威北站建設工程、啟動武威第二航空港--武威馬家灘大金國際機場建設一期工程。
2025年,武威中心667米主體工程全部建成。年底達到設計高度707米。
2026年武金城際快線第二雙線鋪軌結束。啟動武威地鐵9號線、10號線、11號線、12號線和金昌地鐵2號線、4號線以及3號線延伸段建設。
2027年,武威金昌啟動建設智能公共交通城市計劃。
2028年,武威金昌經濟區基本成效顯著,GDP超25000億元。
2029年,第十一屆世界運動會在武威舉行。
2030年,蘭州、白銀、張掖、中衛加入大武威都市圈,標志著大武威都市圈正在開始形成,甘肅決定將在秦王川地區設立新省會,易名為-中川市。
2031年,大武威建成區達到2103平方公里(含新區)
2032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正式確立武威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同年,武威證券交易所、武威黃金期貨交易中心、武威商品交易所、武威石油期貨交易中心、武威農產品期貨交易所成立。
2033年,金昌市政府完成使命,正式退出歷史舞台。武金區域聯合政府在金昌成立。政府駐地金昌市金川區西里大街1200號.
F. 甘肅民勤的由來
民勤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北部,南依武威,西毗鎳都金昌,東北和西北面與內蒙古的左、右旗相接,總面積1.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4864萬,是鑲嵌在古絲綢之路要道上的一顆綠色寶石。
民勤縣轄轄6個鎮、12個鄉:三雷鎮、東壩鎮、泉山鎮、西渠鎮、東湖鎮、紅沙崗鎮、昌寧鄉、重興鄉、蔡旗鄉、薛百鄉、大壩鄉、蘇武鄉、夾河鄉、大灘鄉、雙茨科鄉、紅沙梁鄉、收成鄉、南湖鄉。
民勤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據史料記載,有人類活動已有4000多年,是有名的「沙井文化」發祥地,甘肅著名的「文化之鄉」、「禮儀之鄉」。
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將霍去病率兵西征,安定河西。從此開始,歷朝在這里建郡置縣,移民開發農業,至今2100多年。
明清兩代,人文蔚起,科舉取士甲於河西,文人墨客風流壟上,享有「人在長城之外,文居諸夏之先」的美譽。
中華民國17年(1928),以「俗朴風醇,人民勤勞」易名民勤。
民勤尊師重教,人才輩出。1978年以來,有1.35萬人考入大中專院校。近年,高考在甘肅諸縣名列前茅,在武威獨領風騷。各類科技人才,遍布全國。
縣城內名勝古跡和文物眾多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獨特的大漠風光和沙生植物吸引了從多的中外遊客,亞洲最大沙漠水庫棗紅崖山水庫,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瀚海之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更使這個地區充滿傳奇色彩。
改革開放以來,民勤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經濟和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業連續10多年獲得豐收,已初步建成糧油、棉花、瓜籽、甜瓜、糖菜、林果、蔬菜、畜禽、葯材、小雜糧等十大商品基地,並配套完善與之相應的批發市場和龍頭加工企業,形成農工貿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 199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80元,80%以上的鄉村實現了小康目標。工業生產立足資源優勢,以深化改革、加強管理為動力,重點發展糖類、輕紡、食品、建材、煤炭、化工、農機、農副產品加工等八大產業體系,開發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新特產品,部分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鄉鎮企業突飛猛進,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長,總產植年均遞增40%以上。近幾年,科技興縣,教育「普九」、郵電通訊、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多項工作先後獲得了全國和全省的先進。
民勤縣有良好的經濟發展潛力。地域遼闊,土沃澤饒,素有「塞上奧區」之譽。自然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光輻射強,晝夜溫差大,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非常適宜於農作物尤其是瓜果類的糖份積累。全縣糧食生產以優質小麥、玉米和啤酒大教養為主,年總產量1.5億公斤,是甘肅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農副產品遐邇聞名,龍眼大板黑瓜籽、小茴香、黃河蜜瓜、玉金香等名優產品遠銷海外;甘草、鎖陽、發菜、沙米等名貴野生資源極具挖掘潛力,開發前景看好。工業礦藏已探明的有儲量10億噸的西大窯煤田,還有石墨、水晶石、石油、石膏、芒硝、石灰石、白雲母等多種具有較高開發價值的優質資源。
G. 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反映了什麼樣的經濟發展現象
此句出自南朝《宋書》,主要說明此時江南經濟發展,我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H. 民勤在哪
地理位置
民勤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依武威,西毗鎳都金昌,東北和西北面與內蒙古的左、右旗相接,是鑲嵌在古絲綢之路要道上的一顆綠色寶石。 具體地理位置在東經101°49′41〃—104°12′10〃、北緯38°3′45〃—39°27′37〃之間。東西長206公里,南北寬156公里,總面積1.59萬平方公里。全縣最低海拔1298米,最高海拔1936米,平均海拔1400米,由沙漠、低山丘陵和平原三種基本地貌組成。
自然條件
民勤屬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區,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大陸性沙漠氣候特徵十分明顯,冬冷夏熱、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降水量110毫米,蒸發量高達2644毫米,晝夜溫差25.2℃,年均氣溫7.8℃,日照時數為3073.5小時,無霜期162天,特別適宜農作物生長。
文化旅遊
民勤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2800多年以前,這里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創造了「沙井文化」。西漢武帝時,在縣境置武威縣、宣威縣,後又置武威郡。前涼除置宣威縣外,收祖厲流民在漢武威縣附近置祖厲縣。北魏置襄武縣及武安郡。唐初置明威府、明威戍。唐大足元年(701),於縣東北置白亭軍,後降為白亭守捉。明洪武中,置臨河衛。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鎮番衛。清雍正二年(1724)改為鎮番縣。中華民國17年(1928),以「俗朴風醇,人民勤勞」易名民勤。民勤素有「人居長城之外,文在諸夏之先」的美稱,歷史上「文運之盛甲於河西」,是全省文化之鄉和教育名縣。
縣城內名勝古跡和文物眾多,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這里有國內獨一無二的以蘇武命名的蘇武山,據專家考證正是當年蘇武牧羊的地方;這里有亞洲最大沙漠水庫 -紅崖山水庫,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瀚海之中;這里有西部保存最完整的地主庄園-瑞安堡,雄偉宏奇,造型獨特;這里有聞名國內外的沙生植物王國-沙生植物園,技術和勇氣使這片沙漠變成沙生植物的勝地。豐富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大漠風光吸引了從多的遊客。
民勤人口
至2009年底全縣共有人口31.31萬人,常住人口30.31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2.58萬人,佔74.5%,城鎮人口7.73萬人,佔25.5%;漢族佔99%以上,境內主要有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東鄉族、彝族、滿族等14個少數民族,人口比例不足1%。
行政區劃
全縣轄東湖鎮、西渠鎮、收成鄉、紅沙梁鄉、泉山鎮、大灘鄉、雙茨科鄉、東壩鎮、羊路鄉、蘇武鄉、三雷鎮、大壩鄉、薛百鄉、昌寧鄉、重興鄉、蔡旗鄉、南湖鄉、紅沙崗鎮18個鄉鎮、249個村。
民勤教育
民勤素有崇文重教之風,尊師重教,人才輩出。近年,高考在甘肅諸縣名列前矛,在武威獨領風騷 。2008年,全縣普通高考重點錄取400人,錄取率7.42%;二本以上錄取1293人,錄取率23.98%;三本以上錄取1562人,錄取率28.97%;各類高等院校錄取3947人,綜合錄取率67.26%。2009年,全縣普通高考重點錄取423人,錄取率7.19%;二本以上錄取1264人,錄取率26.2%;三本以上錄取1689人,錄取率35.01%;各類高等院校錄取4625人,比2008年增加678人,綜合錄取率達82.02%,同比提高14.76%;有80名考生被「985」工程院校錄取,162名考生被「211」工程院校錄取。2010年,全縣普通高考重點錄取423人,錄取率7.38%;本科以上錄取2023人,錄取率35.27%;各類高等院校錄取5164人,比2009年增加539人,綜合錄取率達90.04%,有111名考生被「985」工程院校錄取,215名考生被「211」工程院校錄取。
特色資源
民勤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日照時間長,光輻射強,晝夜溫差大,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非常適宜於農作物尤其是瓜果類的糖份積累。全縣糧食生產以優質小麥、玉米和啤酒大麥為主,年總產量1.5億公斤,是甘肅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農副產品遐邇聞名,龍眼大板黑瓜籽、小茴香、黃河蜜瓜、白蘭瓜等名優產品遠銷海外;甘草、鎖陽、發菜、沙米等名貴野生資源極具挖掘潛力,開發前景看好。全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鹽、石膏、芒硝、石灰石、水晶石、磷、鐵、銅、鎳、鉀鹽鹵水等。其中煤炭總儲量為5.8億噸,主要分布於西大窯礦區、紅沙崗礦區;鹽總儲量約25.2萬噸;石膏儲量約70萬噸,分布在狼刨泉山和阿拉古山;石墨礦石總儲量667萬噸;石墨儲量60.083萬噸,分布在唐家鄂博山一帶;芒硝儲量738萬噸,分布於西硝池、白土井、湯家海子、蘇武山一帶;鐵礦儲量34.9萬噸,分布於紅崖山一帶。煤炭灰粉低、含硫量少,熱量在4000大卡左右,主要用於工業;石墨礦平均品位9.11%,是西北成礦條件較好的礦種;其餘礦種分布零散,礦產品位較低
經濟概況
民勤經濟發展充滿活力。為了建設美好家園,優化生存和生活環境,近年來,民勤縣幹部群眾群策群力,萬眾一心,發揚「勤樸、堅韌、尚學、求真」的民勤精神,認真貫徹溫總理「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重要批示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創建全國節水模範縣和防沙治沙示範縣為目標,實施生態安全、工業強縣、科教興縣三大戰略,大力推進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加快建設以縣城為中心、紅沙崗為次中心的縣域經濟增長極,培育壯大煤電化工、清潔能源、綠色農業、現代服務四大產業,把民勤建設成為石羊河流域生態屏障區、全市經濟轉型先導區、綠色產業和潔凈能源開發區、科教人文示範區,努力實現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全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改善,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社會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2009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2.48億元,增長10.71%;大口徑財政收入8808萬元,增長24.34%;一般預算收入5129萬元,增長36.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80元,增長9.8%;農民人均純收入4746元,增長14.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4億元,增長17.42%。
民勤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熱土,有著無限廣闊的發展潛力;民勤縣一片翹首企盼的熱土,必將給投資者以豐厚的回報。走向開放的民勤已敞開大門,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朋友來此實地考察,洽談貿易,投資興業,旅遊觀光,共創偉業,再造輝煌。
I.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農業發展
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的農業普遍有所發展。比較突出的地區,是長江中、下游的荊、揚二州。揚州是東晉、南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其中都城建康及其周圍地區發展很快。東晉在曲阿(江蘇丹陽)立新豐塘,溉田八百多頃。宋在湖熟起廢田四千多頃。宋向京口、姑熟移民,齊在句容修赤山塘。揚州「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三吳(吳郡、吳興、會稽)是東晉政府最重要的基地,經濟發展尤為突出。 東晉在吳興烏程(浙江湖州)築荻塘,溉田千頃。宋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二千餘頃;又在會稽一帶開墾湖田,「皆成良業」。東晉、南朝政府的各種支出,主要依靠三吳。洞庭湖周圍的荊、湘地區發展也很快。梁罷義陽(河南信陽)鎮兵以後,「江湖諸州並得休息,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後,倉廩充實」。 與浙江相鄰的閩中、鄱陽湖周圍地區,也有較快的發展。此外,淮南地區,土地肥沃,流民集中。壽春附近有芍陂灌溉農田,地方千里,「良疇萬頃」,是重要糧食產地。 元嘉以前,淮南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元嘉末,由於宋魏戰爭,淮南遭到破壞。經過齊、梁二代的經營,江淮間一些地區的生產也迅速恢復、發展。益州則號稱「沃野天府」,物產豐富。廣州也是富庶的經濟地區。
手工業發展
東晉南朝時期,紡織業比較發達,養蠶技術已經相當可觀,豫章等地一年蠶四、五熟,永嘉等地一年八熟。絲、綿、絹、布等是南朝調稅的主要項目,因此紡織是民間普遍的副業。其中荊、揚二州的紡織業尤為發達。 錦業在益州也早負盛名。劉裕滅後秦,把關中的織錦戶遷到江南。南朝後期,織錦業也發達起來。富豪人家穿綉裙,著錦履,以彩帛作雜花,綾作服飾,錦作屏障。 南朝時,政府都設有專官管理礦冶。建康尚方有東、西二冶(宋、齊時有南冶,後廢),州、郡有礦冶的設冶令。另外還有不少私家冶鋪作坊。在冶鑄技術上,用水排鼓風冶鑄已在南朝應用。煉鋼技術也有很大進步。那時還發明一種雜煉生鐵和熟鐵的灌鋼法,即把生熟鐵混雜起來冶煉,火候到時,生鐵先熔化,滲淋入熟鐵中,然後取出反復鍛煉,就成為優質鋼,用來製造寶劍和刀、鐮。 到三國、西晉時,瓷器的燒制已經達到成熟階段,東晉、南朝時又有新的發展。當時瓷器的代表性產品是一種通體青釉的青瓷,產地比較集中的是會稽郡(浙江紹興)一帶。青瓷胎質純,硬度高,釉料勻,通體青瑩,造型多樣美觀。據近年考古發掘,江南許多地區的制瓷技術逐漸成名,並各有自己的特點。 造船業在吳國的基礎上又有較大的發展。運輸、作戰用的艦船隻很多,往來於東海、南海和內地河道的船隻頻繁,大者可載重二萬斛。 造紙業有了新的發展。壓光和染色是這一時期造紙技術的新成就。當時紙的名目很多,其中用藤皮造的藤角紙是一種質地優良的紙張。造紙業的發達對當時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商業發展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加上江南河流縱橫,水上交通方便,為商業發達提供了基礎和有利條件。 士族豪強兼並土地,官府賦稅徭役繁重,許多中小地主和農民被迫從事商販活動。貴族官僚有免關津稅特權,在任期屆滿時帶著大批貨物作為「還資」,然後轉販各地。官府徵收 南北朝
租調要農民折錢交納,農民被迫出賣自己僅有的農副產品。因此,南朝出現商業畸形發展的現象。 當時南方的重要城市有建康、江陵、成都、番禺(廣州)等地。建康是東晉南朝的政治中心,也是長江下游的經濟中心。這里「貢使商旅,方舟萬計」。蕭梁時期,建康城內有居民28萬。城內有四個市,秦淮河北有大市和小市十餘處。會稽、吳郡、餘杭等地也是「商賈並湊」。 番禺是海外貿易中心,南洋各國,以及天竺、獅子國(斯里蘭卡)、波斯(伊朗)等國的商船,「每歲數至」,或「歲十餘至」。江陵「當雍、岷、交、梁之會」,商業也較發達。成都不僅商業繁盛,而且也是高級絲織品的重要產地。市場上既有奢侈品,也有普通的生產、生活用品。商賈小者坐販於列肆,大者轉運於四方。商稅是南朝收入的大宗。東晉、南朝都注意貨幣鑄造,但幣制混亂,數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