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0 02:02:10

1. 新時代區域經濟如何協調發展

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2. 如何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進一步完善國土規劃體系

總結發達國家國土規劃工作的經驗,一是各國都把國土規劃作為國家空間調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對國土規劃工作十分重視;二是國土規劃的內容和任務根據空間層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宏觀層次的規劃著重於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大的經濟區域協調的總體思路、原則方針等內容,微觀層次的規劃則以開發和整治項目布局、土地利用規劃等具體內容為主;三是國土規劃的理念和重點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相應的變化。借鑒國際經驗,通過加強國土規劃的薄弱環節、完善國土規劃體系、規范國土規劃的法律措施,從而有效實施國土規劃,既是新的歷史時期統籌區域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實現區域統籌發展的必要措施。

2、加大對後進地區的教育投入

在現實生活中,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水平是一種正比關系,收入不平等的背後是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缺乏優質的教育是制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加大對後進地區教育的投入。

3、中西部地區要避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

自然資源豐富對所在地區來說是一種比較優勢,但如果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形成單一的產業結構,隨著自然資源的減少,對經濟增長的束縛作用不斷增強,就會步入「比較優勢陷阱」。因此,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產業結構上不斷創新、不斷提升、不斷延伸,形成多元化高級化的產業結構,將自然資源靜態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動態的比較優勢,並且將產品的比較優勢轉化成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促使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

4、強化「經濟導向」,協調利益主體關系

地方和中央博弈關系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制度。地方政府是「經濟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以GDP為主要考核指標的情況下,當區域經濟增長與環境問題發生矛盾時,地方政府一般都會傾向於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評價指標。因此,地方政府在一些項目決策上大多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因此,中央政府應積極推進政策制度體系創新,改變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健全監控和責任追究制度。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考慮地方執行政策的機會成本,對執行政策給地方造成的損失給予合理補償,實現國家利益與區域利益相統一、經濟增長和環境相協調,實現國民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 如何實現中國中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1、進一步完善國土規劃體系
總結發達國家國土規劃工作的經驗,一是各國都把國土規劃作為國家空間調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對國土規劃工作十分重視;二是國土規劃的內容和任務根據空間層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宏觀層次的規劃著重於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大的經濟區域協調的總體思路、原則方針等內容,微觀層次的規劃則以開發和整治項目布局、土地利用規劃等具體內容為主;三是國土規劃的理念和重點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相應的變化.借鑒國際經驗,通過加強國土規劃的薄弱環節、完善國土規劃體系、規范國土規劃的法律措施,從而有效實施國土規劃,既是新的歷史時期統籌區域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實現區域統籌發展的必要措施.
2、加大對後進地區的教育投入
在現實生活中,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水平是一種正比關系,收入不平等的背後是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缺乏優質的教育是制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加大對後進地區教育的投入.
3、中西部地區要避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
自然資源豐富對所在地區來說是一種比較優勢,但如果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形成單一的產業結構,隨著自然資源的減少,對經濟增長的束縛作用不斷增強,就會步入「比較優勢陷阱」.因此,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產業結構上不斷創新、不斷提升、不斷延伸,形成多元化高級化的產業結構,將自然資源靜態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動態的比較優勢,並且將產品的比較優勢轉化成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促使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
4、強化「經濟導向」,協調利益主體關系
地方和中央博弈關系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制度.地方政府是「經濟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以GDP為主要考核指標的情況下,當區域經濟增長與環境問題發生矛盾時,地方政府一般都會傾向於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評價指標.因此,地方政府在一些項目決策上大多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因此,中央政府應積極推進政策制度體系創新,改變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健全監控和責任追究制度.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考慮地方執行政策的機會成本,對執行政策給地方造成的損失給予合理補償,實現國家利益與區域利益相統一、經濟增長和環境相協調,實現國民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 現階段我國提出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是什麼

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戰略。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區域 發展不平衡的國家。不僅東、中、西三大地帶之間,而且同一地帶的不同省市區之間,甚至同一省區的不同地域之間,都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縮小差距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也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黨中央陸續制定的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基本出發點。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強調繼續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同時,明確提出了「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的新思路。這種新思路對於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有著關鍵性的作用,是對我國縮小地區差距戰略的重大創新與完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新中國成立以來,處理不同區域的發展關系一直是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主線。「十一五」規劃正式把「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確定為我國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重申了這一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非均衡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但這種調整並不是向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均衡發展戰略的回歸,而是體現了充分發揮各地區的發展優勢和潛力,促進區域間共同發展和統籌互動的非均衡協調發展的思路。國土開發格局戰略 區域協調發展所講的協調,不僅僅指要形成區域差距縮小和區域協調互動的發展格局,而且也要求各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與自身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因此,根據各地區的自身條件和特點,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國土開發格局,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建設的核心目標,就是扭轉長期以來我國國土整治工作不力、區域開發秩序混亂、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峻的現象。黨的十七大報告確認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所提出的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基本思路,明確提出要「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這一區域開發戰略思路是對我國區域開發模式的重大調整。區域一體化戰略 這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范疇。一個國家內部的區域一體化主要是指開展跨行政區劃的經濟協作、經濟聯合以及經濟帶和經濟圈建設等。在傳統市場經濟體制下,各級地方政府都追求本地區相對均衡和自成體系的發展,致使條塊分割嚴重、區際產業聯系薄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區域分工正在不斷深化。但不容諱言的是,地區封鎖和地方保護在一些領域還比較嚴重,區域分工仍處於不合理、不經濟狀態。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為我國推進區域一體化指明了方向。特殊地區和貧困地區扶持戰略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視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等特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對民族地區一直給予特殊照顧。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也將不斷提高。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著手解決貧困地區的問題。經過不懈努力,許多貧困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資源枯竭地區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新型貧困地區,經濟轉型異常困難,也需要國家給予大力扶持。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加大對各類特殊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確定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中國特色城鎮化戰略 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與城鎮空間分布格局,對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確定了「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城鎮體系建設總方針。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和「十一五」規劃調整了我國以往控制大城市規模的城鎮化戰略,提出了堅持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思路。十七大報告確認了上述城鎮化戰略思想,提出「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這種城鎮化戰略思想准確地把握了我國城鎮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科學地提出了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政策保障措施一個合理、有效的戰略體系不僅需要有明確、科學的戰略目標,而且必須有一系列的實施手段,即政策支撐體系。在當前各級地方政府財力差別巨大的情況下,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是要以財政體制改革為前提的。主體功能區建設包括以下主要內容:為了長遠利益和國家整體利益,限制或禁止生態嚴重脆弱區、生態價值較高地區、具有特殊生態與人文價值地區等的開發活動;經濟發展潛力較大並且綜合承載力較高的地區,要盡快發展成為吸納人口遷移和經濟建設的重點地帶;開發密度高且綜合承載力開始減弱的地區,則應該在適度控制規模擴張的基礎上走優化發展道路。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地區所付出的犧牲必須得到必要的補償。為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確定為當前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的一個基本方針。此外,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提出的「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也是全面落實中國特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的重要政策保障措施。總之,中國特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按照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精神解決區域發展問題的集中體現。它緊緊把握住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始終貫穿著區域發展這一主題;緊緊把握住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凸顯了以人為本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緊緊把握住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堅持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區域發展思路。

5. 在新經濟形勢下中國應從哪些方面著手來協調區域經濟發展

1、進一步完善國土規劃體系總結發達國家國土規劃工作的經驗,一是各國都把國土規劃作為國家空間調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對國土規劃工作十分重視;二是國土規劃的內容和任務根據空間層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宏觀層次的規劃著重於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大的經濟區域協調的總體思路、原則方針等內容,微觀層次的規劃則以開發和整治項目布局、土地利用規劃等具體內容為主;三是國土規劃的理念和重點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相應的變化。借鑒國際經驗,通過加強國土規劃的薄弱環節、完善國土規劃體系、規范國土規劃的法律措施,從而有效實施國土規劃,既是新的歷史時期統籌區域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實現區域統籌發展的必要措施。2、加大對後進地區的教育投入在現實生活中,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水平是一種正比關系,收入不平等的背後是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缺乏優質的教育是制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加大對後進地區教育的投入。3、中西部地區要避免陷入「比較優勢陷阱」自然資源豐富對所在地區來說是一種比較優勢,但如果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形成單一的產業結構,隨著自然資源的減少,對經濟增長的束縛作用不斷增強,就會步入「比較優勢陷阱」。因此,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產業結構上不斷創新、不斷提升、不斷延伸,形成多元化高級化的產業結構,將自然資源靜態的比較優勢轉化為動態的比較優勢,並且將產品的比較優勢轉化成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促使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4、強化「經濟導向」,協調利益主體關系地方和中央博弈關系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制度。地方政府是「經濟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以GDP為主要考核指標的情況下,當區域經濟增長與環境問題發生矛盾時,地方政府一般都會傾向於看得見摸得著的政績評價指標。因此,地方政府在一些項目決策上大多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因此,中央政府應積極推進政策制度體系創新,改變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健全監控和責任追究制度。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考慮地方執行政策的機會成本,對執行政策給地方造成的損失給予合理補償,實現國家利益與區域利益相統一、經濟增長和環境相協調,實現國民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6. 中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四大板塊是什麼

東部率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

閱讀全文

與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