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說中國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的大趨勢不會改變
中國經濟具備堅實的基礎,這些年經過大量優化和調整,泡沫已經擠出去很多。從發展的角度,這種經濟形態是可持續發展的。
『貳』 聚焦2017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國經濟「L」型增長有望進入下半程是怎麼回事
3月18日至20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在京舉行,本屆年會主題為「中國與世界:經濟轉型和結構改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出席並發言。
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當前,全球正處在大調整大變局之中。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物質財富不斷積累,全球貿易、投資、人口流動從來沒有達到今天這樣的規模,互聯網正在把越來越多的人連接在一起,全球擁有行動電話的人數已經超過通電通水的人數。全球化推動的經濟發展也使越來越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根據世界銀行報告,1990-2013年每天生活費不足1.9美元的貧困人口從18.5億減少到7.67億,國家之間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持續下降,全球收入分布的曲線更加均衡。另一方面,世界上戰亂、沖突、地區動盪此起彼伏,難民潮規模越來越大,財富越來越向少數人集中,最富裕的1%人口擁有的財富超過其餘99%人口財富的總和。信息網路技術發展並沒有如預期那樣,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給貧困人口和中產階層創造更多機會,而「贏者通吃」法則加劇了工作崗位流失和中產階層萎縮。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布蘭科·米拉諾維奇繪制的大象圖,展示了過去20年全球經濟「蛋糕」分配「幾家歡喜幾家愁」的不均衡局面。
有人將當前世界出現的問題,包括難民潮、收益分配不均完全歸咎於經濟全球化,這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經濟全球化將世界市場融為一體,推動了貿易、投資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發展,推動了全球經濟增長和繁榮,推動了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當前,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與全球經濟陷入「低增長困境」是分不開的。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長達8年的低增長和部分國家經濟停滯,加劇了全球收入差距擴大,部分人群包括發達國家製造業藍領工人利益受到沖擊,使得各種矛盾凸顯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是讓全球化「剎車」、「開倒車』,還是推動全球化繼續前進,將關繫到全球經濟復甦進程。
當前,全球經濟復甦處在重要關口。經過金融危機後8年的調整,世界經濟出現新曙光。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主要經濟體指標有不同程度改善,G20製造業PMI加權值持續位於擴張區域,大宗商品市場逐步回暖,持續多年的通縮風險有所緩解,國債收益率逆勢上揚,金融市場風險偏好有所提高。當前形勢下,若為了維護一時利益,關起門來搞貿易保護主義,切斷資本、商品和人員流動,尋求自家獨享的安全避風港,將會使世界經濟復甦面臨更大不確定性,而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克服全球化負面效應,打造全球化升級版,推動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有活力、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將為全球經濟開辟更加光明的未來。
中國經濟發展已經深度融入全球化進程。從改革開放初期打開國門到加入世貿組織,再到成為最大的貿易國,中國一直是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過去一個時期,中國積極推動新一輪經濟轉型,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降低,轉向更加依靠消費、服務業和創新驅動,2016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64.6%,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達到51.6%。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2016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出現一系列積極變化,經濟增速緩中趨穩,工業生產價格由負轉正、企業效益由降轉升、就業增長超出預期,特別是製造業、民間投資等市場力量主導的內生性指標觸底回升,表明經濟趨穩的因素不斷積累,「L」型增長有望進入下半程,從「降速」階段轉向「提質」階段,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將成為主旋律。
中國經濟轉型是全球經濟不可或缺的部分,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都在30%以上。展望未來,中國經濟轉型將有效減緩世界經濟不確定性,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新動力。
一是中國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型,將持續提升全球市場需求。需求不足是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的重要因素,而需求潛力最大的市場在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2006年的消費額僅佔全球消費總額的6.6%,但到2015年中國消費額佔全球的比重上升到15%。從增量看,近兩年來中國都佔全球的三分之一。隨著居民收入較快增長,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居民購買力將大幅提升。預計今後5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規模有望達到8萬億美元,服務貿易進口規模將超過2萬億美元,出境旅遊將達到7億人次。如此大規模的跨境貨物和服務貿易,對各國工商界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將給全球經濟帶來更多機遇。
二是中國持續加大創新投入和人力資本投資,將深化全球價值鏈分工。2016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已經達到2.08%,研發投入強度從1%上升到2%僅用了12年。同時,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加強職業教育,讓更多的人進入到產業鏈中高端。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有利於延伸產業鏈,深化全球產業分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是中國向綠色發展轉型,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2016年,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已經上升到19.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5%和6.6%。中國向綠色發展轉型,對於全球減排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中國企業擴大對外投資,將為投資對象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近年來,中國在積極吸引外資的同時,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2015年中國成為凈資本對外輸出國,2016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701.1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4.1%,改革開放以來累計對外直接投資已超過1.2萬億美元。今後5年,中國將吸收6000億美元外商投資,而對外投資將達7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不僅為持續低迷的全球投資與貿易注入動力,也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五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產品,將為全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中國不僅解決了自身13多億人的溫飽問題,使7億多人擺脫貧困,而且積極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1950年至2016年,中國累計對外提供援助4000多億元人民幣。中國倡導「一帶一路」建設,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500多億美元,亞吉鐵路、蒙內鐵路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和投入運營,促進了沿線各國經濟發展。中國積極推動多雙邊投資貿易體系,支持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全球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國際合作,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為增強全球經濟增長包容性作出新貢獻。
穿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推動結構性改革,打造全球化升級版,推動全球經濟復甦和經濟全球化再平衡,促進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需要各國同舟共濟,攜手合作。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行動!
『叄』 在未來5年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節約能源、環保方面會得到一步的發展,以及民生社會福利將會提高,持續擴大內需減少出口。
『肆』 經濟危機後中國的經濟發展趨勢是什麼
眾所周知,最近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從華爾街到全世界,從金融界到實體經濟,各國政府都在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那麼從這一次危機中我們能夠看到什麼?我國經濟和中國的企業受到了什麼影響?對我們而言,中國企業到底是機遇大還是挑戰大?首先,對這次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侯玉成表示,美國本次金融動盪最終轉化成危機,是由價格泡沫所引起,價格泡沫主要體現在房地產市場。美國將問題轉移到金融衍生品是在混淆概念,其根本問題就是房地產泡沫過渡膨脹,最終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施慧洪博士認為,金融危機的根源還在於美國的金融機制,即信用衍生產品,普通的債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預期的,衍生化後,本金變化了,利率也變化了。如利率可以與匯率掛鉤,利率可以跟很多因素掛鉤,這樣就使風險更加擴大化。尤其是期貨,利率一高,虧損的數字就成了天文數字,這使整個經濟分為兩極,一方是巨大的盈利,一方是巨大的虧損,經濟體系就無法平衡。面對這種局面,目前各國政府都在盡力挽回金融危機局面,但究竟有多大效果?而對於農業甚至與農相關的整體領域,可能是我國未來加強內需發展的一個點。下一步我國很可能在科學、技術行業給予適當扶持和推動,一方面發展科學技術基礎,另一方面試圖從這個領域製造出新的消費熱點。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早在2005和2006年,人民幣升值、原材料上漲,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中小企業,很多是沒有科技實力,像服裝、鞋帽、五金、玩具,這些恐怕有上萬家企業都撤資了,像東莞,都轉到了廣西省那裡去了,那是一個新的經濟區。這樣要想中小企業有個大發展,目前難度比較大,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小企業之所以有這些狀況,是因為原材料上漲導致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價格優勢變小,同時國家採取信貸緊縮政策導致的。很多中小企業沒有多少自有資金,要靠信貸。以前珠江三角洲很多地方,企業拖欠工資後可以渡過他的難關,現在隨著2007年中央出台的一些民生保護政策及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於拖欠工資的現象處罰非常嚴重,而且對僱工簽合同以及解聘,有一系列的保護措施,這些措施既有好的一面,但是也有對企業不利的一面。多方面原因導致中小企業生存困難,賺不到錢。像上海很多中小企業,有不少是韓國的、日本的,一看賺不到前馬上不幹了,這要想改變的話,恐怕有一定難度,主要措施可能是目前在營業的,通過放鬆銀根、減稅等措施,使這部分堅持下來的企業,讓他們首先生存下來,如果這個做到了,不致惡化,那麼形式經過一年或者半年之後,形勢會好轉。金融危機的中國機遇從我對各方面的了解,這次美國經濟問題對我們國內經濟情況影響很大,一方面在出口領域,我們知道我國貿易順差接近一多半,主要來自於美國,如果對美國出口市場出現大的萎縮,理所當然會對我國出口驅動經濟的輪子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在一些金融領域,涉及一些購買美國金融機構以及企業債券的影響比較大,近幾天大家也能知道,披露出來中投在美國的虧損非常大,這些都是我們國內的損失。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近期也一直針對這個問題做一些研究,我感覺應該對我們中國的經濟發展,無論是總的宏觀經濟面還是中小企業的發展,我想可能反而是一次大的機遇。為什麼這么說呢?可能有幾個背景大家可以一起探討。第一個背景,包括美國逼迫人民幣快速升值以及對我國出口產品限制的措施,我想只要外面環境允許我們以正常行為規則發展的話,我想中國是相當充裕的。短期內可能初級性的加工產品出口會受到影響,但是這個時候反而可以逼迫我國出口結構進行升級。只要在這種外圍市場情況下有這種趨勢,我相信國內中小企業,包括大企業肯定能做好產品的升級換代。當然可能需要時間的緩沖,這就引出第二塊問題。從中央以及各方面,宏觀決策層會很好的把握這個時機,同時爭取給我國中小企業還有包括大型出口商,提供緩沖的時機。我們發現,今年7月中旬,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開始停止,而且出現了適度貶值,這就是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這一點可以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防止了8月8日美元大幅度升值給我國匯率改革帶來的沖擊。我們可以翻閱歷史發現,很多匯率改革的國家,包括日本,包括韓國、德國,從歷史來說都可以發現,往往在匯率改革的第一階段,當該國兌美元從升值轉向貶值,大部分會出現致命沖擊,日本、韓國、德國都經歷過。我們國家,從各方面橫向對比來說,應該是第一例,就是使美元反向升值對於人民幣反向貶值交錯的風險,我覺得產生很大的緩沖釋放作用。近8月美元大幅度升值,包括國際上石油、農產品價格等大幅度暴跌情況下,我國匯率反而比較穩定,這點在我國匯率改革路上是里程碑;第二個作用,我們也知道這個時期人民幣升值減緩,對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可以說給了一個很大的緩沖作用,一個喘息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