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武漢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變化

武漢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變化

發布時間:2021-02-10 14:06:27

㈠ 武漢近年來的經濟變化(附圖)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的主要變化:
武漢軌道交通
2000年,中國批准長春、大連、武漢和重慶4個城市為首批輕軌建設示範城市之後,武漢軌道交通公司(現為武漢地鐵集團WUHAN METRO GROUP)成立。2000年底,投資21.99億元、總長約10公里的一期工程正式開工,2003年底具備試通車條件,2004年7月投入試運營。由於線路短、票價高、換乘不便、路線不合理等原因,在試運營期和正式運營初期,武漢輕軌載客量都較低。其後雖然武漢軌道交通公司(武漢地鐵集團)採取降價措施以吸引市民,但是成效並不明顯。
武漢市規劃未來的軌道交通網由7條線路構成,總長222.8公里。除一號線吳家山至堤角30.5公里為輕軌外,其餘6條線路都是地鐵。分別為:二號線,常青花園至流芳,39.8公里;三號線,沌口至三金潭,32.2公里;四號線,永安堂至青山,29.3公里;五號線,青山至青菱,33公里;六號線,老關村至堤角,25.3公里;七號線,古田至野芷路,32.7公里。這7條線路中,二、三、四號線跨越兩江,連通三鎮;一、五號線分別貫穿漢口、武昌的東西方向;六號線溝通漢口、漢陽舊城及後湖新區;七號線則把漢口北部與武昌東南部聯為一體。2006年11月16日,武漢地鐵二號線的范湖站動工,二號線預計於2012年建成。
武漢過江隧道
武漢長江隧道(已建成,2004年11月28日開工,總建設周期45個月,於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3月調試運行通車。之後,逐步完善隧道運營維護管理辦法,整理竣工驗收有關資料,「長江第一隧」於2011年方可正式通車運行)。
武漢長江隧道為長江上的第一座過江隧道,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隧,長約3.6公里(含匝道),漢口越江點位在江灘公園附近,勝利街設右進隧道匝道、天津路設右出隧道匝道;武昌越江點位於和平大道,友誼大道設4條匝道連接。該工程為左、右道隔離的雙向4車道公路隧道,設計使用年限100年,可抗6級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紡織、造船、製造、醫葯等完整的工業體系。在清朝末期、國民政府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三鎮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故曾有「東方芝加哥」之稱。但自1980年代以來,武漢的發展未能跟上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被「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拋在了身後。當時,由於市容環境不佳、城市建設無序,武漢被戲稱為「中國最大的縣城」。這種情況在進入21世紀後開始迅速轉變,城市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20世紀90年代,武漢建立了位於漢陽沌口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武昌的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位於漢口東西湖的台商投資區,以及位於新洲陽邏的陽邏開發區。中國 三大鋼鐵集團公司的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位於武漢;中國三大汽車製造廠之一東風汽車公司總部位於武漢。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聚集著以東風汽車總部、東風有限汽車總部、東風本田總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車企業總部和以東風汽車技術中心。康明斯東亞研發中心等一批建於1862年的武漢江漢關。頂尖汽車研發機構以及神龍汽車、東風本田、東風自主品牌和東風渝安等整車企業,已經成為中國最集中的汽車產業基地,被譽為「中國車都」。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即是享譽海內外的「武漢·中國光谷」。這里是中國最大最具實力的的光電子產業生產和研發基地。2007年,區內科工貿總收入達1300億人民幣。如今,富士康在高新區投資數百億建立光電子和數碼產業帝國,還有中芯國際投資百億元的晶元廠為高新區發展帶來新的更大的的活力。高新區內有著名的光谷軟體園,聚集著微軟(武漢)創新技術中心、IBM全球服務中心、EDS全球服務中心、法國電信軟體研發中心、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銀行運營中心等世界五百強和國內知名軟體服務外包中心、金融後台服務中心。它們已經成為武漢光谷軟體園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將有利促進光谷軟體園打造中國服務外包交付中心。
武漢市的經濟基礎和實力遠遠超過湖北省內其他的城市,尤其隨著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加快,GDP總額占湖北省的比重穩步提升。2001年,武漢的GDP總量占湖北省的28.9%,到2006年,武漢市GDP總量占湖北全省的比重達到34.5%。

㈡ 武漢改革30年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年武漢城市居民生活新變化
2008-11-25 10:14:48 作者:劉鵬輝 本站原創|

改革開放30年,武漢市國民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城市居民生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變化。這30年,是城市居民收入增長較快的時期,也是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的時期。

一、30年來居民收入增長39倍

2007年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357.64元,與1978年相比增長39.0倍,年均增幅達到13.6%。30年來,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經歷了「快速增長、高速增長、平穩增長」的過程。

加快增長階段(1978—1987年)。1978年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359.04元。隨著各項改革的展開,企事業單位調資、落實政策,居民收入恢復性增長,198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00元,比1978年增長49.8%,年均增長22.4%;198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71.96元,實現了居民收入超千元的跨越。

高速增長階段(1988—1997年)。進入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逐步取代計劃經濟,經濟發展明顯加快。1988—1997年期間,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高速增長,10年裡增長了3.4倍,年均增幅達到17.9%,1997年突破5000元,達到5573.04元,是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收入連續增長最快的階段。

平穩增長階段(1998—2007年)。進入新世紀,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大力發展生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工資制度改革,居民收入在較高的水平上穩定增長。2005年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額首次突破萬元,達到10849.72元,躍入萬元城市行列。1998—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912.52元上升到14357.64元,凈增8445.12元,年均增長9.9%。

二、收入構成發生明顯變化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的加快,外資、私營、合資等各種經濟類型單位從無到有,就業渠道逐年增多,自謀職業已被越來越多的居民所接受,經營凈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從零到有,居民收入形成了多來源、多渠道的格局。

1、工資性收入穩步增加。工資制度、工資增長機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有效地保障了職工工資收入的增長;居民就業觀念的變化,使從事第二職業等其他勞動收入也明顯增多。2007年,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突破萬元,達到10559.18元,與改革初期的1980年相比,增加10123.70元,增長23.2倍。雖然30年來工薪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呈下降態勢,但工薪收入在居民家庭收入中仍佔主導地位,所佔比重一直維持在70%以上。

2、經營凈收入從無到有。個體經濟的迅猛發展,使武漢市城市居民經營凈收入從無到有。2007年人均經營凈收入為439.41元,比1981年增加了438.93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上升為3.1%。

3、財產性收入實現突破。隨著居民投資意識不斷增強,金融活動日趨活躍,1988年居民財產性收入實現零的突破。2007年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143.41元,比1988年增加了141.61元,增長78.7倍。

4、離退休金等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2007年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為4433.27元,比1980年增加4330.91元,增長42.3倍。

三、居民生活質量大提升

改革開放30年來,武漢市城市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質量也不斷提高,消費需求逐步向多元化發展,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均發生了顯著變化。調查資料顯示,2007年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600.00元,比1980年的467.04元增長了21.7倍,年均增長11.4%。

(一)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居民生活水平正向富裕型邁進。恩格爾系數(食品占消費比重)是衡量國家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標,聯合國糧農組織按恩格爾系數劃分,60%以上為貧困,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即高度富裕。1980年武漢市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4.8%;1993年首次下降到50%以下,為49.1%;2000年開始下降到40%以下,2007年受食品價格影響恩格爾系數上升為41.2%。

(二)飲食結構更加合理,向營養、科學、多樣化方向發展。2007年,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4366.28元,比1980年增長16.1倍。其中:人均糧食消費300.93元,增長4.0倍;肉禽蛋水產品類消費2000.68元,增長27.5倍;菜類消費271.37元,增長13.2倍;干鮮瓜果類消費212.56元,增長21.1倍;糕點、奶及奶製品消費284.32元,增長42.9倍。糧食支出增幅遠遠低於肉禽蛋、果蔬等食品,表明居民的食品消費結構由「主食型」轉變為「副食型」。

(三)衣著消費趨向高檔、時尚、個性化。經歷了從買布料加工成衣到購買成品服裝的演變歷程,個性化、品牌化、時尚化、成衣化成為主流。2007年,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1141.55元,比1981年增長14.1倍。其中,服裝支出810.68元,增長31.6倍;鞋類支出303.88元,增長12.6倍;衣著材料支出17.56元,下降38.5%。

(四)交通通訊消費進入快車道。2007年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訊支出1007.54元,比2000年增長1.8倍,年均增長15.9%,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6.9%提升到9.5%,增加2.6個百分點。交通工具由自行車到摩托車、再到私人轎車,2007年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交通支出397.79元,比1980年增長99.5倍;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達到3.4輛,比2002年增加3輛。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全球化浪潮推動了居民通信消費,1980年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通訊支出僅為0.24元,占消費支出比重為0.1%, 2007年上升到609.75元,占消費性比重為5.8%。截至2007年底,武漢市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164.87部,比2000年增長9.1倍;每百戶家用電腦68.46台,增長3.1倍。

(五)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改革初期,武漢市居民家庭居住水平較低,租賃公房家庭比重為85.0%,無房戶家庭比重為3.0%;1985年有37.3%的家庭使用公用自來水,40.8%的家庭使用煤炭做飯。2007年,租賃住房家庭比重下降到8.1%,人均建築面積達到28.25平方米,100%的居民家庭燃料實現氣化,大部分居民家庭對住房進行了裝修,有線電視普及率達100%,每百戶城市居民家庭中有47.7戶已接入寬頻。

(六)居民家庭用品逐漸現代化。改革開放初期,居民家庭設備用品主要是「三轉一響」(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為代表的低層次消費品。隨著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三機一箱」(電視機、收錄機、洗衣機和電冰箱)「新四件」迅速進入家庭,擁有量很快過半。20世紀90年代,盛行擁有「三雙一彩」(即雙卡收錄機、雙筒洗衣機、雙門電冰箱和彩色電視機)。進入21世紀後,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的需求基本達到飽和並開始升級換代,家用電腦、空調器、微波爐、淋浴熱水器、數碼照相機、消毒碗櫃、飲水機、洗碗機、健身器材、攝像機、助力車等新型產品成為居民家庭的新寵,截至2007年底,每百戶擁有彩色電視機147.4台、電冰箱101.4台、洗衣機101.0台、空調器150.6台、照相機49.8架、淋浴熱水器86.4台。

(七)教育投入不斷增加,文化生活質量明顯提升。2007年,武漢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為663.57元,比1980年增長613.4倍,比1990年增長121.9倍,比2000年增長59.2%;30年來,人均教育消費支出以24.8%的速度遞增。2007年,武漢市城市居民人均團體旅遊支出241.01元,比2002年分別增長2.6倍;人均旅遊花費總額為352.87元,增長4.2倍。

㈢ 武漢近年來的經濟變化是怎樣的

武漢近年來的經濟變化:

武漢軌道交通。2000年,中國批准長春、大連、武漢和重慶4個城市為首批輕軌建設示範城市之後,武漢軌道交通公司(現為武漢地鐵集團WUHAN METRO GROUP)成立。2000年底,投資21.99億元、總長約10公里的一期工程正式開工,2003年底具備試通車條件,2004年7月投入試運營。由於線路短、票價高、換乘不便、路線不合理等原因,在試運營期和正式運營初期,武漢輕軌載客量都較低。其後雖然武漢軌道交通公司(武漢地鐵集團)採取降價措施以吸引市民,但是成效並不明顯。

武漢市規劃未來的軌道交通網由7條線路構成,總長222.8公里。除一號線吳家山至堤角30.5公里為輕軌外,其餘6條線路都是地鐵。分別為:二號線,常青花園至流芳,39.8公里;三號線,沌口至三金潭,32.2公里;四號線,永安堂至青山,29.3公里;五號線,青山至青菱,33公里;六號線,老關村至堤角,25.3公里;七號線,古田至野芷路,32.7公里。

這7條線路中,二、三、四號線跨越兩江,連通三鎮;一、五號線分別貫穿漢口、武昌的東西方向;六號線溝通漢口、漢陽舊城及後湖新區;七號線則把漢口北部與武昌東南部聯為一體。2006年11月16日,武漢地鐵二號線的范湖站動工,二號線預計於2012年建成。

武漢過江隧道。武漢長江隧道(已建成,2004年11月28日開工,總建設周期45個月,於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3月調試運行通車。之後,逐步完善隧道運營維護管理辦法,整理竣工驗收有關資料,「長江第一隧」於2011年方可正式通車運行)。

武漢長江隧道為長江上的第一座過江隧道,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隧,長約3.6公里(含匝道),漢口越江點位在江灘公園附近,勝利街設右進隧道匝道、天津路設右出隧道匝道;武昌越江點位於和平大道,友誼大道設4條匝道連接。該工程為左、右道隔離的雙向4車道公路隧道,設計使用年限100年,可抗6級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紡織、造船、製造、醫葯等完整的工業體系。在清朝末期、國民政府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三鎮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故曾有「東方芝加哥」之稱。但自1980年代以來,武漢的發展未能跟上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被「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拋在了身後。

當時,由於市容環境不佳、城市建設無序,武漢被戲稱為「中國最大的縣城」。這種情況在進入21世紀後開始迅速轉變,城市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20世紀90年代,武漢建立了位於漢陽沌口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武昌的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位於漢口東西湖的台商投資區,以及位於新洲陽邏的陽邏開發區。

中國三大鋼鐵集團公司的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位於武漢;中國三大汽車製造廠之一東風汽車公司總部位於武漢。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聚集著以東風汽車總部、東風有限汽車總部、東風本田總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車企業總部和以東風汽車技術中心。康明斯東亞研發中心等一批建於1862年的武漢江漢關。頂尖汽車研發機構以及神龍汽車、東風本田、東風自主品牌和東風渝安等整車企業,已經成為中國最集中的汽車產業基地,被譽為「中國車都」。

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即是享譽海內外的「武漢·中國光谷」。這里是中國最大最具實力的的光電子產業生產和研發基地。2007年,區內科工貿總收入達1300億人民幣。如今,富士康在高新區投資數百億建立光電子和數碼產業帝國,還有中芯國際投資百億元的晶元廠為高新區發展帶來新的更大的的活力。

高新區內有著名的光谷軟體園,聚集著微軟(武漢)創新技術中心、IBM全球服務中心、EDS全球服務中心、法國電信軟體研發中心、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銀行運營中心等世界五百強和國內知名軟體服務外包中心、金融後台服務中心。它們已經成為武漢光谷軟體園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將有利促進光谷軟體園打造中國服務外包交付中心。

武漢市的經濟基礎和實力遠遠超過湖北省內其他的城市,尤其隨著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加快,GDP總額占湖北省的比重穩步提升。2001年,武漢的GDP總量占湖北省的28.9%,到2006年,武漢市GDP總量占湖北全省的比重達到34.5%。

㈣ 武漢改革開放30年來的一處變化

這上面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抄後面的。

1、年,世界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落戶武漢。世界第一尾體細胞克隆魚和世界首例轉基因魚先後在武漢誕生。我國第一個「水生蔬菜資源圃」在武漢通過國家鑒定驗收。國內首次甘藍型油菜271等自交不親和系及其雜交種在武漢培育成功。

2、1982年,我國第一個光纖通訊實用化系統工程在武漢正式開通,標志著我國開始進進數字通訊時代。2000年起,武漢郵電科學院余少華提出的三項電信標准先後成為國際標准,實現了中國在國際電信技術標准史上零的突破。

3、1984年,全國第一家技術市場在武漢成立。1987年,我國第一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武漢誕生。

4、1987年,武漢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第一個確立「科教立市」基本市策。1996年,《武漢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頒布實施。2006年,**、市**隆重召開新世紀第一次科學技術大會,出台《關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爭創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決定》。

5、1991年,國務院批准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1年,該區被批准為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武漢·中國光谷」)。中國武漢國際光電子信息技術展覽會(「光博會」)成為全球四大光電子國際展會之一。

6、武漢多座長江大橋相繼建成通車,創造了多項世界和全國新紀錄,推動武漢邁向「工程設計之都」。武漢地區數十家設計、科研、施工單位的數千名科技職員,為長江三峽水利工程和京九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做出了突出貢獻,多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

7、2000年,武鋼研製出無取向高牌號硅鋼片並通過國家鑒定,填補了我國在該產品領域的空缺。目前,國內僅有武鋼具備生產冷軋取向硅鋼片和無取向高牌號硅鋼片的能力。多年來,武鋼在我國向鋼鐵強國邁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8、2002年到2004年,武漢地區「電動汽車專項」和「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與綜合示範專項」被列進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2008年,武漢產混合動力公交車成為**指定清潔能源車,武漢再次成為國家「十一五」電動汽車試點示範城市。

9、依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和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大力推進「兩區多園」建設,深進實施「十大科技專項」。2006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

10、2006年,武漢國家光電實驗室投進試運行,該實驗室是全國六大國家實驗室之一。截至2007年底,武漢地區擁有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共17家。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2-28 11:36 我們現在不走泥巴路了,我走了二十幾年的泥巴路。我們這里的治安、綠化、水泥路面、下水道都搞得比較好,居民們覺得小區又亮起來了、又綠起來了、又美起來了。
聽眾朋友:您剛才聽到的是武漢市市民對自家門前道路的變化所發出的感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武漢城區道路經過不斷地更新改造和提升,逐步形成了「四環十三射」的快速路網格局。從小路到大路、從一環到四環,都顯現出武漢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
2001年,武漢開始啟動883行動計劃,首次將城市建設和管理納入社區的建設中,投資8.8億元對武漢市背街小巷的道路進行改造。從03年開始到08年8月,共改造背街小巷道路達11527條,面積達688萬平方米。全市一千多個社區受益。武漢市建委市政建設處處長王一光介紹: [出錄音]
市委市政府把背街小巷的道路作為切實推行和諧社區建設為民辦實事的重點工程,在改造過程中,我們將社區的路燈建設、排水管網建設和綠化配套工程納入改造范圍,同步組織實施。全市一千多個社區新增路燈3萬多盞,改造社區排水管網400多公里,增加綠化面積3.8萬平方米,使全市社區環境面貌極大的改善。
社區的小路變得又寬敞、又平坦,居民們非常高興。04年武昌康樂里社區建設達標驗收,在社區居住了二十多年的丁維國老人興奮地拿起筆,記錄了社區道路改造前後的變化,他在日記中寫道:[出錄音]
過去,社區門前雜草生,路窄無燈人難行,里弄門路分不清,暴雨積水半壁深,居民年年來防汛。康樂里社區的現狀:883計劃如燈塔,黨的光輝照萬家,道路寬廣平又坦,老人病殘行安全,門牌戶號看得清,樹木草皮綠如蔭。
武漢「九省通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現有的道路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車流和人流。從八十年代開始,武漢便著手規劃在市區內建設立交橋,以緩解三鎮的交通壓力。1995年,長江二橋建成通車,標志著武漢內環線已基本形成。如今,三環線大部分道路段已經建成,四環線已於去年全部貫通。二環線作為武漢市的重點工程正在加緊施工中,武漢市建委基礎設施建設處處長張利介紹:[出錄音]
二環線全長52公里,九五年武漢城市總體規劃明確提出在內環線和中環線之間增設二環快速路的設想。現已形成具有幹道標準的道路約29公里。二環線啟動較晚,06年開始建設,首先啟動的是珞獅路武漢理工大學到東湖賓館這一帶,現在已建成理工大學地下通道。08年將開工建設的有二七路長江大橋、東湖隧道、珞獅路高架橋等工程,計劃投資4個億。二七長江大橋已於8月1號正式開工興建。
07年,武漢市提出暢通一環、建設二環、貫通三環、完善四環的宏偉目標。三環線作為主城區最外圍的一條快速交通環線,全長91公里,分為東西南北四段,97年白沙洲大橋建成通車拉開了三環線建設的序幕。武漢市建委基礎設施建設處處長張利介紹: [出錄音]
三環線建設啟動的比較早,07年底,三環線的北段至南段關山二路已建成通車,關山二路至老武黃公路立交已完成大部分建設,北段三金潭至平安鋪8.2公里的路正在施工中,目前僅剩東段青化路立交到老武黃公路立交8.8公里路段尚未啟動,正在做前期准備工作,投資12個億,最終使這個環線逐步形成。
三十年前,武漢汽車的保有量僅有幾萬輛,三十年後,汽車的保有量增加到近80萬輛,有專家指出,如果武漢沒有形成環線,80萬輛車將足以讓武漢市的交通陷入癱瘓的境地。
在武漢的各個交通路口,我們都能看見交警忙碌的身影,三十年來,他們親眼見證了武漢城區道路的變化給人們出行所帶來的便利。從04年開始,武漢市年年被公安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評定為道路交通管理暢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武漢市公安交管局副處長黃進明:[出錄音]
在四個環線沒有建成之前,過境的車流量通過橋粱的時候對城市的交通干擾非常大,那麼四環十三射的道路建成以後,大量的過境車輛可以從繁忙的市區道路外饒行,可以極大地緩解市區的交通壓力,特別是中心城區過江橋梁的交通壓力。以前這些瓶頸路段交通擁擠現象在車輛大兩增長的情況下已經得到大大的緩解。我們感到武漢市的交通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主要體現在地理上—武漢變大了、外延環線遠了。從時空上,感覺三鎮的距離變短了。環線分擔了大量的過境交通,使中心城區的路更加通暢起來。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2-28 11:42
漢網消息(記者徐璐)1978年前的近30年裡,武漢和中國絕大多數地方一樣,滿大街幾乎清一色的「藍螞蟻」。國門打開後,伴隨著鄧麗君的「靡靡之音」,武漢人的生活方式發生徹底變化。從模仿沿海、追逐港台到放眼歐美,從簡單的趕時髦到追求獨一無二的個性表達,武漢人在時尚的道路上摸索跋涉,對時
尚的態度,從小心翼翼,到東張西望,再到自信張揚,織就一幅幅流動斑斕的風情畫和生活秀,冶煉出日益自信、張揚、美麗、優雅的武漢人。
剛開始,誇獎一個人走在時代前端,用的詞叫時髦,今天,這個詞卻因為過於「老土」被時代拋棄,代之以時尚,聽起來似乎要洋氣得多,而今天,那些緊跟時代步伐的80後90後們,喜歡別人叫自己為「潮人」。
武漢新時尚坐標之
變遷
●濱江公園
和中山公園、解放公園等這些傳統公園不同,濱江公園完全是以一種民間姿態崛起於武漢,嚴格來說,它甚至算不上一個公園,一到夏天因為防汛的需要,還經常被封園,和其他環境優美的公園比起來,這里只有數棵高大濃郁的法桐和大片年久失修的泥巴路面,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這里集合了一切時尚元素,寬敞的江面、旋轉的摩天輪、昏暗的檯球室,熱鬧的滾軸溜冰室和一到晚上遍布整個公園的簡易卡拉OK廳和錄像室,在那時,懷揣著20塊錢,可以在濱江公園吃喝玩樂一整天。武漢第一代時尚人士在這個公園里度過了他們輕狂的少年。
●新民眾樂園
1997年落成的新民眾樂園,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獨領武漢時尚潮流:武漢市第一個現代化的綜合性影城,第一家美甲店、第一家文身店、第一家首飾DIY店相繼在這里出現。只要是時尚前衛的,只要是張揚個性的,只要是新鮮好玩的,都可以在這里尋到,落成10餘年來,當年混民眾的少年早已長大成人,而這座被稱為樂園的建築卻一直在適應著時代的變遷,接納最新的潮流,在新一代少年時尚譜上它依然排名靠前。
●江漢路步行街
21世紀初,中國的各個城市興起了一股建步行街的熱潮,2000年9月,江漢路步行街開街當天,潮水般的人群一直到半夜都不肯散去,相關新聞也好幾天占據著武漢各大媒體的重要版面。步行街上其實並沒有很多大牌商鋪,但是憑借它獨一無二的氣質,還是吸引了武漢最潮流的年輕人。據說,要看武漢美女就一定要去步行街,流行的說法是,從江漢路天橋上丟石頭,砸到10個人,9個是美女。要知道武漢當季最流行什麼,只要在步行街上找張凳子,坐上一下午,看路過的美女穿衣打扮,回去照著模仿保證就沒錯。
●江灘
2001年漢口長江江灘開始蘇醒,僅僅幾年時間,一座芳草萋萋、綠樹成蔭,集休閑娛樂防洪於一體的大型江灘公園出現在世人面前。隨後漢陽江灘、青山江灘、武昌江灘相繼開建。今天的武漢江灘,儼然已經成為武漢最美的一張城市名片,其中最有影響力的還是漢口江灘,老年人愛它白天的寧靜與壯觀,而對時尚一族來說,夜晚的江灘才是最有魅力的,堤內一整條酒吧長廊,每天晚上,麗人倩影、美酒音樂將江灘的夜晚映襯得格外妖嬈。
●武漢天地
比起步行街和民眾樂園等地方,武漢天地的人氣尚較欠缺,但誰也不會否認,這里將是未來武漢的潮流聚集地,各式風格的餐廳與酒吧特色文化包羅萬象,時尚專賣店、娛樂空間一應俱全,成為魅力武漢的經典人文空間,比起上述地方,武漢天地已經完全擺脫了自說自話的小家子氣,而是以開放的姿態接納國際化的休閑生活,從建築到商鋪再到經常舉辦的各種高水準的展覽,武漢天地的時尚牌顯然已初具規模。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2-28 11:50 自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變化太大了,簡直叫人不可思議。30年前,人們住的都是土房,房頂連瓦片都沒有,下雨天,人們可就遭殃了,外面大下,屋裡小下,有時牆壁也會掉土。人們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野菜,小米飯是等來了客人才吃的,更不用說大米、白面了,根本就沒有。那時人們穿的都是粗布衣,補丁羅補丁,家裡孩子多的,大的穿小了,二的穿,二的穿小了,老三穿, 一直穿到實在不能穿了,用來給孩子做鞋,一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還有許多孩子因為家窮,念不起數,都沒有上過學校。交通工具就更沒有了,出門全是步行。
現在,家家住的都是磚瓦結構,屋裡裝修得是富麗堂皇,有的還該起自己的小別墅。吃的是大米、白面、雞、鴨、魚、肉,天天不斷,穿的衣服,一年四季都換新裝。出門有摩托車、小轎車,有事幾千里以外打電話、打手機一分鍾辦妥。家裡有洗衣機、電冰箱、電飯鍋、煤氣灶、大彩電等,全是電器化。大部分家庭還安裝上了電腦,孩子可以利用網路查閱資料。
現在,不但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而且人們的知識也得到了提高。現在講科技致富,沒有知識是不行的,許多農民都看到知識的益處,紛紛外出學技術。科學養雞、鴨、鵝、豬,家家都存了幾萬元錢,有的甚至是幾十萬、幾百萬元。農民也開始進行智力投資,讓自己的孩子都念大學,享受高等教育。
是啊,改革開放後,農村變了,人們不但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質也提高了。望著農村的變化,我感到非常的欣慰。祝願我的祖國越來越昌盛,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㈤ 武漢近幾年的變化,急

武漢軌道交通
2000年,中國批准長春、大連、武漢和重慶4個城市為首批輕軌建設示範城市之後,武漢軌道交通公司(現為武漢地鐵集團WUHAN METRO GROUP)成立。2000年底,投資21.99億元、總長約10公里的一期工程正式開工,2003年底具備試通車條件,2004年7月投入試運營。由於線路短、票價高、換乘不便、路線不合理等原因,在試運營期和正式運營初期,武漢輕軌載客量都較低。其後雖然武漢軌道交通公司(武漢地鐵集團)採取降價措施以吸引市民,但是成效並不明顯。
武漢市規劃未來的軌道交通網由7條線路構成,總長222.8公里。除一號線吳家山至堤角30.5公里為輕軌外,其餘6條線路都是地鐵。分別為:二號線,常青花園至流芳,39.8公里;三號線,沌口至三金潭,32.2公里;四號線,永安堂至青山,29.3公里;五號線,青山至青菱,33公里;六號線,老關村至堤角,25.3公里;七號線,古田至野芷路,32.7公里。這7條線路中,二、三、四號線跨越兩江,連通三鎮;一、五號線分別貫穿漢口、武昌的東西方向;六號線溝通漢口、漢陽舊城及後湖新區;七號線則把漢口北部與武昌東南部聯為一體。2006年11月16日,武漢地鐵二號線的范湖站動工,二號線預計於2012年建成。
武漢過江隧道
武漢長江隧道(已建成,2004年11月28日開工,總建設周期45個月,於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3月調試運行通車。之後,逐步完善隧道運營維護管理辦法,整理竣工驗收有關資料,「長江第一隧」於2011年方可正式通車運行)。
武漢長江隧道為長江上的第一座過江隧道,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隧,長約3.6公里(含匝道),漢口越江點位在江灘公園附近,勝利街設右進隧道匝道、天津路設右出隧道匝道;武昌越江點位於和平大道,友誼大道設4條匝道連接。該工程為左、右道隔離的雙向4車道公路隧道,設計使用年限100年,可抗6級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紡織、造船、製造、醫葯等完整的工業體系。在清朝末期、國民政府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三鎮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故曾有「東方芝加哥」之稱。但自1980年代以來,武漢的發展未能跟上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被「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拋在了身後。當時,由於市容環境不佳、城市建設無序,武漢被戲稱為「中國最大的縣城」。這種情況在進入21世紀後開始迅速轉變,城市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20世紀90年代,武漢建立了位於漢陽沌口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武昌的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位於漢口東西湖的台商投資區,以及位於新洲陽邏的陽邏開發區。中國 三大鋼鐵集團公司的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位於武漢;中國三大汽車製造廠之一東風汽車公司總部位於武漢。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聚集著以東風汽車總部、東風有限汽車總部、東風本田總部等一批知名的汽車企業總部和以東風汽車技術中心。康明斯東亞研發中心等一批建於1862年的武漢江漢關。頂尖汽車研發機構以及神龍汽車、東風本田、東風自主品牌和東風渝安等整車企業,已經成為中國最集中的汽車產業基地,被譽為「中國車都」。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即是享譽海內外的「武漢·中國光谷」。這里是中國最大最具實力的的光電子產業生產和研發基地。2007年,區內科工貿總收入達1300億人民幣。如今,富士康在高新區投資數百億建立光電子和數碼產業帝國,還有中芯國際投資百億元的晶元廠為高新區發展帶來新的更大的的活力。高新區內有著名的光谷軟體園,聚集著微軟(武漢)創新技術中心、IBM全球服務中心、EDS全球服務中心、法國電信軟體研發中心、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銀行運營中心等世界五百強和國內知名軟體服務外包中心、金融後台服務中心。它們已經成為武漢光谷軟體園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將有利促進光谷軟體園打造中國服務外包交付中心。
武漢市的經濟基礎和實力遠遠超過湖北省內其他的城市,尤其隨著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加快,GDP總額占湖北省的比重穩步提升。2001年,武漢的GDP總量占湖北省的28.9%,到2006年,武漢市GDP總量占湖北全省的比重達到34.5%。

㈥ 武漢改革開放以來有什麼變化

你要曉得的太多了 各方面都可以說很多 最好你說哪些方面 我幫你收集

改革開放30年來,武漢人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昨日,武漢市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透露的系列數據,顯示了30年來武漢人民創造的光輝業績。
據介紹,從1978年到2007年,武漢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由39.91億元到3141.9億元的跨越,增長77.7倍,年均增長11.7%,成為中部唯一進入全國「3000億元俱樂部」的成員。今年,武漢市GDP將在4000億元左右,相當於30年造就了「百個武漢」。
2007年,武漢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4357.64元,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28.25平方米,分別較1978年增長39倍和5.5倍;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2007年武漢市參加社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的城鎮職工人數分別達到193.02萬人、97.2萬人和238.93萬人,城鎮和農村低保實現應保盡保;衛生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89歲;教育事業發展迅速,2007年武漢地區擁有各級各類學校2343所,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02年。
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楊松在大會上表示,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堅持與時俱進解放思想、發揚「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始終堅持市場化進程等經驗分不開。

㈦ 武漢改革開放30年來的變化

最具影響力十大科技事件

1、1980年,世界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淇淇」落戶武漢。世界第一尾體細胞克隆魚和世界首例轉基因魚先後在武漢誕生。我國第一個「水生蔬菜資源圃」在武漢通過國家鑒定驗收。國內首次甘藍型油菜271等自交不親和系及其雜交種在武漢培育成功。

2、1982年,我國第一個光纖通信實用化系統工程在武漢正式開通,標志著我國開始進入數字通訊時代。2000年起,武漢郵電科學院余少華提出的三項電信標准先後成為國際標准,實現了中國在國際電信技術標准史上零的突破。

3、1984年,全國第一家技術市場在武漢成立。1987年,我國第一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武漢誕生。

4、1987年,武漢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第一個確立「科教立市」基本市策。1996年,《武漢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頒布實施。2006年,市委、市政府隆重召開新世紀第一次科學技術大會,出台《關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爭創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決定》。

5、1991年,國務院批准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1年,該區被批准為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武漢·中國光谷」)。中國武漢國際光電子信息技術博覽會(「光博會」)成為全球四大光電子國際展會之一。

6、武漢多座長江大橋相繼建成通車,創造了多項世界和全國新紀錄,推動武漢邁向「工程設計之都」。武漢地區數十家設計、科研、施工單位的數千名科技人員,為長江三峽水利工程和京九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做出了突出貢獻,多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

7、2000年,武鋼研製出無取向高牌號硅鋼片並通過國家鑒定,填補了我國在該產品領域的空白。目前,國內僅有武鋼具備生產冷軋取向硅鋼片和無取向高牌號硅鋼片的能力。多年來,武鋼在我國向鋼鐵強國邁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8、2002年到2004年,武漢地區「電動汽車專項」和「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與綜合示範專項」被列入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2008年,武漢產混合動力公交車成為北京奧運會指定清潔能源車,武漢再次成為國家「十一五」電動汽車試點示範城市。

9、依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和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大力推進「兩區多園」建設,深入實施「十大科技專項」。2006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

10、2006年,武漢國家光電實驗室投入試運行,該實驗室是全國六大國家實驗室之一。截至2007年底,武漢地區擁有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共17家。

㈧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生的變化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不僅建立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1. 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猛增到246619億元,30年間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國每天創造的GDP為675億元,1978年的GDP現在只用6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2. 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1:8.1917計算,中國GDP總量約摺合為22248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

    如按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PPP)轉換系數1.8 水平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GDP現價182321億元人民幣摺合為10128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2位。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以美元衡量的經濟總量還將快速增加。

  3. 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數據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國經濟
    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步系數是3.4,即世界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3.4百分點,中國經濟影響世界,世界經濟影響中國。

閱讀全文

與武漢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