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
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對立表現在:如果盲目發展經濟,並不能達到改善民生的目的。版如果只重視權保障民生,則會大大降低經濟發展速度,如此改善民生也達不到好的效果。
正確處理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關系,關鍵需要找到,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統一點和結合點。而這兩者一個相同的統一點就是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皆是發展,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做後盾。因此,可以說改善民生的基礎必須得先發展經濟。同時,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有要注意保護民生,做到兩個對立面的效益最大化,結合短期與長期效益,努力找到帕累托最優解決方案。這樣才能做到,經濟與民生的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與人類進步。
『貳』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
正確處理民生問題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民生問題與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的。經濟發展是解決民生問題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民生問題也將相應得到解決。而民生問題解決得如何也影響著經濟發展,民生問題解決得好,對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民生問題解決得不好,就可能因為民生的矛盾影響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於發展的協調性。只有不斷發展,促進社會物質財富持續增長,使可供分配的財富不斷增加,才能為改善民生創造前提條件,奠定必備的物質基礎。只有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發展成果,才能做到統籌兼顧,解決好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支持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妥善地處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才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建立更加完善、更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增加投向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才能有效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健全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扶貧濟困,實現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才能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吸引力、凝聚力,社會才得以穩定。沒有發展,沒有又好又快的發展成果,即使再有強烈的民生思想和要求,也無從實現、無力而為。不把社會財富這塊「蛋糕」做大做好,僅僅在「分蛋糕」上做文章,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的目標最終不可能達到。雖然富裕不一定就會產生和諧,但窮困肯定是產生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因素,長期下去必然會導致社會危機四伏。因此,改善民生,說到底是經濟實力問題,是經濟發展問題。
『叄』 經濟與民生的辯證關系
1.當務之急是要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沒有經濟的發展,改善民生、建設和諧新昌就如同無源之水。我們要正確處理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辯證關系,始終堅持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堅持轉型提升這條主線,加快推進工業高新化、農業特色化、服務業集聚化,實現新昌經濟總量、發展質量、產業層次的全面提升,在加快推動經濟發展中破解難題,改善民生,促進和諧。
2.迫在眉睫是要全力促進民生改善,切實維護社會穩定。沒有民生的改善、社會的穩定,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和諧發展就無從談起。我們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快實施農村飲用水改造提升等民生實事項目建設,著力推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全面推進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建設等社會保障體系構建,致力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環境問題,切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在改善民生福祉、促進公平正義中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推動經濟加快發展。
3.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是民心所向,是職責所在。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持之以恆地促進民生改善,推動社會和諧。惟有如此,才能廣泛調動全縣人民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肆』 為什麼經濟發展同時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
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民生的改善,否則經濟發展就失去了版方向,失去了動力和權源泉.所以經濟發展同時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和諧社會建設.著力擴大內需,努力保持投資和消費穩定增長.穩定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切實加強「三農」工作,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進展,進一步擴大開放合作,力爭在建設內陸開放高地上贏得更大優勢.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更多地享有改革發展成果.
『伍』 關於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創業吶喊,到「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堅定探索,再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壯麗征程,我們既順應經濟規律,又積極主動作為。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基本特徵。伴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特徵:經濟增速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居民消費加快升級,科技創新進入活躍期。這些變化表明,我國經濟正處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收入階段的重要歷史節點,經濟發展的重點必然要從量的擴張轉到質的提升。面對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老思維老套路難有出路,只有積極主動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抓住機遇、跨越關口,實現生產力水平新的躍升。
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落實到經濟發展各方面各領域。高質量發展是與全面深化改革相得益彰的發展,既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又要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還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鼓勵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全面提升營商服務環境,開展多種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更多社會需要的技能人才,將大國工匠精神認真貫徹到職業培訓及中國製造上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提高適度規模經營水平,推廣使用大型農業機具,加快農業現代化,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既要發展經濟,又要改善民生
『陸』 為什麼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一、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社會建設是人民最為關心的問題。我們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同時把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是經濟發展的成果的體現到改善民生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社會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必不可少的保障,也是為能使我國更加富強的更加和諧的必要條件,也是落實科學發展的重要保證。二、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體現了我國廣大人民的迫切願望和要求。進入21世紀,我國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影響了我國社會建設的質量。1、城鄉區域兩極分化逐漸嚴重,貧富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均勻,城鄉差距的加大不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在社會建設中,改善民生問題,實現城鄉經濟的一體化發展,縮小貧富差距,就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對城鄉地區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達到優化資源配置,以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強化支農惠農政策,發展城鄉地區的生產力,從而實現農民持續增收,以縮小城鄉的差距,實現共同富裕。2、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尤其是物價上漲和住房問題得不到解決。伴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與人民的收入不相當,人民的生活質量的不到提高。面對這一問題,必須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抑制物價的過快上漲。同時必須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廣大人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在城鄉區域,看病貴,是最普遍的現象,卻一直以來得不到解決,社會建設加大對醫療的投入,同時加大對社會保障投入比例的增加,提高社會保障的水平,是符合廣大人名最迫切的願望有利於提高人名的生活質量,從而有利於社會建設的進一步完善,促使社會的和諧與安寧。最重要的是要在社會建設中把解決住房問題放在解決社會保障問題的重要位置。住房是重要多的民生問題,也是當前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的問題,住房貴,是廣大人民面對的一大難題,應當把解決住房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適應全體居民需要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特別是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住房是人民生活的基礎,解決好住房問題,有利於穩定人民的生活,解決了人民最擔憂的問題,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一大舉措,從而有利於民心安定,和更好的投入到社會主義的建設之中,更好的為社會服務。3、就業難。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要充分利用我國的人力資源來發展我國的經濟社會。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條件。但是,就業卻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村有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動力,只有讓廣大農民就業了,才有穩定的收入。轉移剩餘的勞動力,使其充分的就業,就必須加強其培訓力度,使他們掌握一定更的技術運用到生產領域之中。就業不僅是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問題,同時還有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就業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大學生是我國的只是分子,經過多年的學習畢業後卻面對就業難的問題,這是社會建設的一大損失,是人力資源的損失。國家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就業,為社會主義的建設注入的活力。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就業。推進就業體制改革創新,同時,要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統籌城鄉就業和富餘勞動力轉移,建立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就業,以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縮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4、農民工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學難。隨著就業問題的解決,轉移勞動力,留守兒童以及隨父母轉移的孩子的受教育問題也是廣大人民關心的。教育是每個孩子的權利,也是國家發展的後備力量的基礎。應改變教育制度,城鄉區域孩子教育都是公平的,面對留守兒童應給予的關懷。國家應加強對教育的投入與支出,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培養的優秀人才,為社會建設而服務。這些問題都是廣大人民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社會建設改善民生為重點,是體現了人民的意志,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體現,加強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舉措,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三、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社會以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抓住了維護個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抓住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和影響社會和諧安定問題的關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之一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在於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其重點。解決好民生問題,從而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更好的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是實現建設四位一體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共同富裕,也是實現更高水平的社會理想,從而實現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因此,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是我國社會建設的中要舉措,將有利的推動我過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更好的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人都幸福安康的社會局面。
『柒』 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二者是不是矛盾的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即對立統一。(1分) ②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在國家財力一定的情況下,二者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 但...
『捌』 政府經濟學發展與民生改善
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凸顯擴大內需的重要意義擴大內需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長。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按現價計算約47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約5500美元,已進入中等收入水平國家行列。大多數工農業產品產量和貨運周轉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另一方面,人們所感受到的生活水平提高與經濟高速增長存在一定差距。這其中有四個原因:一是效益問題,經濟高速增長所付出的代價和成本過高,人們沒有從高速增長中得到相應的實惠;二是結構問題,即新增財富中相當大的比例轉化為基礎設施和固定資產;三是社會最終產品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擴大;四是出口高速增長所積累的財富一部分轉化為外匯儲備。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從擴大國內消費特別是擴大居民消費切入,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眾實際生活水平作為發展經濟的出發點,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調整收入分配關系,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所謂全面小康社會,不僅僅是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最主要的標準是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能夠普遍過上較為寬裕的生活。擴大內需是順利實現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必要條件。從2001年開始,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進入新一輪擴張階段。20012010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78萬億元,其中工業投資額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40%,而且主要用於新建項目。各地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使工業生產能力和產品產量迅速增長,2010年與2000年相比,200多種主要製造業產品的生產能力分別增長2到20倍,但同期我國總人口只增長了5.48%,這就意味著新增工業產品的供給能力絕大部分要依靠提高人均消費水平來吸納。社會擴大再生產理論揭示的經濟規律是生產決定消費,但消費反過來也決定生產。如果消費被限制在狹小的范圍,商品難以通過流通和分配環節進入消費,就會出現生產能力過剩,並將導致企業減產、停工甚至倒閉。因此,追求經濟增長必須改變重生產能力擴張、輕消費市場開拓的觀念,充分認識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對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戰略意義。擴大內需是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客觀要求。雖然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可以通過擴大出口來利用國內工業生產能力,但出口的擴大要受到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制約。我國的國際貿易條件已經並正在發生變化。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已歷時3年多,大多數發達國家還沒有找到解決經濟衰退、失業加劇和財政赤字擴大問題的有效法,因此不得不抑制國內需求,減少進口;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工業,以所謂「公平貿易」、「平衡貿易」為借口,重拾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出口貿易增長形成制約;美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美元貶值,使我國外匯儲備的價值縮水;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和預期依然存在,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都將弱化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將使我國進出口貿易出現增長速度下降的趨勢。國際貿易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要求我們必須在保持出口穩定增長的同時,更加註重擴大國內需求。有效擴大內需的主要途徑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擴大內需的難點在於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在宏觀層面,首先要處理好積累與消費的關系,提高消費率。積累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途徑:一是企業利潤轉化為投資,進行擴大再生產;二是企業從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用於投資;三是銀行將居民儲蓄通過貸款轉化為企業投資;四是政府財政或借債用於投資的支出。「十一五」時期以來我國的積累率都在40%以上。2010年我國積累率上升到48.6%,比2000年上升了13.3個百分點;消費率為47.4%,比2000年下降了14.9個百分點。作為仍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保持較高的積累水平是必要的,但近年來我國積累率的上升幅度已超出合理的界限。根據經濟增長的一般規律,經濟增長速度與積累率或投資率成正比,與投入產出系數成反比。「十二五」及以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7%8%,因此較為合理的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應是消費率不低於60%,積累率不超過40%。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2002年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率平均在25%左右。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27.814萬億元,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69%。根據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按不變價格計算,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比例保持在21的水平較為合理,既可以避免經濟過熱,也能夠避免國內需求不足。「十二五」時期,要保持我國經濟平穩增長,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應控制在16%左右。由於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構成中78%以上來源於投資主體自籌資金和銀行貸款,因此應通過調節信貸規模、控制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嚴格市場准入標准等途徑,抑制固定資產投資的盲目擴張,保證固定資產投資的適度增長。與此同時,應引導投資方向,優化投資結構,加強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型工程建設,加強農田水利設施、農村電網和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加強對現有企業的設備更新改造和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支持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強中西部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加快城鎮保障房、公租房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是制約消費需求擴大的重要因素。調節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是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前提條件,調節的重點是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一是改善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繼續實行結構性減稅政策,特別是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減稅力度。提高企業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得的比例,有助於企業提高員工收入。二是理順企業與員工的分配關系,建立和諧勞動關系,提高員工工資水平。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前提下,形成常態的工資增長機制。提高法定最低工資標准,建立職工工資集體協商機制,並通過調節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等多種途徑,努力提高包括農民工工資在內的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繼續完善醫療、養老和失業等社會保障體系,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消除城鄉居民擴大消費的後顧之憂。擴大消費需求的難點還在於農民的有效需求不足。2010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919元人民幣,即使全國農民當年純收入都是現金並全部用於購買消費品,也只佔當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7萬億元的1/3。可見,農民現金收入低是國內消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所以,為農村勞動力創造的非農產業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是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難點和著力點。改善消費環境。這是擴大內需的重要保障。改善消費環境就是規范生產經營主體的市場行為,健全流通秩序,形成合理的價格體系和定價機制,保證消費者能夠方便、放心地買到質量合格、價格合理、物有所值的商品和服務。改善消費環境,首先要求商品生產和經營主體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前提下追求合理利潤。這種社會責任首先是強制性的,即按照國家的質量技術標准生產和銷售合格產品,不得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不得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生產經營主體必須加強行業自律,遵守商業道德。其次,現代市場經濟是有規則的經濟,買賣自由的前提是經營主體必須遵守法律法規。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必須兼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公平交易要靠有序競爭來實現,競爭是實現優勝劣汰最有效的機制。克服地方保護主義,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商業欺詐等違法經營行為。加強流通領域信息化建設,克服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使消費者能夠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第三,降低流通費用,保持價格基本穩定。價格是影響消費的最直接因素。生產成本、流通成本以及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商品價格。我國勞動力成本較低,決定了消費品工業生產成本相對較低,而且大多數工業品生產能力供大於求。但是消費者普遍感到商品的市場銷售價格偏高,一個重要原因是流通環節的費用和利潤偏高。降低流通費用,理順工業與交通運輸業及商業之間的關系,是實現商品最終銷售價格合理化的重要條件。降低流通費用的途徑是:優化生產力布局,減少不合理運輸;理順鐵路、公路運輸收費標准和機制;調整物流業的產業組織,建設社會化的現代物流體系,減少流通環節,避免層層加價;調整商業、服務業稅費;規范和降低零售商業的場租費用。處理好房地產市場與擴大內需的關系。城鎮房地產業是現階段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它的健康發展對擴大內需、帶動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但房地產價格過高,又會抑制需求,一是抑制對商品房的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二是加重購房者的經濟壓力,削弱其對其他消費品的購買能力,壓縮其他產業的市場空間。因此,必須繼續堅持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應從大多數人的利益出發,把房地產業的利潤水平調節到全社會資本平均利潤水平,使商品房價格回歸到與當地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相適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