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央對經濟發展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提法的變化,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
中央對經濟發展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提法的變化,體現了:
答:(1)堅持一切從實版際出發,實事求是,權針對「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也暴露了經濟教務長速度過快,公共服務投入不足等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體現了這一點。 (2)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焉,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表明了我們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體現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的結合。 (3)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反復性,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認識,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是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2. 如何認識從經濟增長到經濟發展的轉變
超過我能力之外
3. 中國從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的過程
1979年11月,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會見美國《不列顛網路全書》副總編吉布尼時就說過:說市場經濟只限於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
1980年9月,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商品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現實和客觀的必然。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必須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同時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
1982年春節期間,陳雲和經濟學家談話時提出「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重要論斷。同年3月,國務院領導人在一次公開的講話中援引了陳雲的觀點:「我們的國家必須堅持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對如何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作了更加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其中提出:「社會主義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屆七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社會主義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努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在當時,這個論斷對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時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從黨的十四大起,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取向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成為自覺、主動的歷史進程。
(3)從經濟發展到擴展閱讀:
計劃經濟相對於市場經濟,是指一種不同於市場經濟的,高度集中的,實踐中低效率的社會經濟體系。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
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
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
並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這種觀點的邏輯推理是:社會化大生產把國民經濟各部門連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客觀上要求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4. 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開始過渡到什麼階段
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過渡到中高速增長階段,也就是現在說的:新常態。
新常態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4)從經濟發展到擴展閱讀:
一是加強日常維系,實現上下貫通,重塑核心價值體系傳播方式。通過新媒體傳播手段的運用,打通社會主義核價值體系通向社會大眾的傳播渠道,形成日常維系的溝通模式。
二是運用情感表達,實現情感共鳴,發揮新媒體的情感傳遞功能。新媒體形態多樣,進一步細分各種新媒體特點又各不相同,博客擅長分析,微博擅長表達情感。
三是促進理智溝通,實現矛盾化解,展現新媒體的理性交流功能。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需要情感表達,還需要理智溝通。
四是強化深度培育,實現輿論引導,發揮新媒體的宣傳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有偏於理性認識和深度培育的內容,使用新聞網站進行主題宣傳效果較好。
5. 中國經濟將從高速增長進入到高質量發展時代了嗎
據報道,在10月21日舉行的新聞記者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中國經濟的航船還將乘風破浪、行穩致遠,中國經濟還將譜寫新的篇章,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到高質量發展,是劃時代的變化。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正在進入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發展時期,未來中國會進入改革深化期、轉型攻關期、新動能全面發展期,現代化經濟體系核心內涵就是更注重質量和效益,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行創新等工作。
相信通過十三億人的努力,一定可以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 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6.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是是從幾幾年到幾幾年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是從1978年三中全會改革開放開始,
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的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因此,中國經濟得以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期.
7. 國家經濟從建國到現在是如何先後發展的
在建國初期的來三年裡,源通過沒收官僚資本、打擊投機倒把、開展「三反」「五反」,使得新中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抗美援朝需要巨大財力的情況下,仍實現工農業產品總量超越了建國前最高水平。
1952年以後,國家開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對象是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確定了國家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總路線,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到1955年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雖然社會主義改造有些過急,但仍然使得國家集中力量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迅速提高生產力,建立起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1956年至1966年之間,由於大躍進運動和自然災害等原因,使得國民經濟發展出現大起大落,而且產業結構比例嚴重失衡。
1966至1976年,文革期間,強調階級斗爭高於一切,生產幾乎全部停頓,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
1978年以後,中央撥亂反正,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起來,國民經濟得到快速持續的發展。
8. 從1949開始到現在中國發展的過程
新中國的70年,我們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
1、70年,我們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偉大奇跡。
中國經濟發展的偉大奇跡,植根於新中國前30年艱苦卓絕的探索,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在不長的時間里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改革開放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全面展開,充分釋放了中國經濟的活力,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罕見的中國速度。
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00309億元,經濟總量首次站上90萬億元的歷史新台階,穩居世界第二位。
2、70年,我們創造了民生改善的偉大奇跡。
我們黨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堅持讓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成果。經過70年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從解決溫飽到實現總體小康,正在邁向全面小康。
197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高達7.7億人,到201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已下降到1660萬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力度之大、效果之彰,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
中國還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體系。
3、70年,我們創造了科技進步的偉大奇跡。
新中國70年,是創造科技進步奇跡的70年。在這70年中,我們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科技隊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
多復變函數論、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成就,高溫超導、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納米科技等基礎科學突破,「兩彈一星」、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等工程技術成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也為我國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當前,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推動數字經濟、平台經濟、共享經濟井噴式發展。古老的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踏浪前行。
4、70年,我們創造了制度創新的偉大奇跡。
一部新中國成長史,就是一部輝煌的制度創新史。在基礎薄弱、人口眾多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推進現代化事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全新創舉,沒有現成的教科書可供學習,沒有成熟的發展模式可供模仿,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創新。
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制度創新的偉大探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構建起和諧的黨際關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優勢結合起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開辟了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的嶄新道路。
(8)從經濟發展到擴展閱讀
70載成就巨大
1994年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那一年,四川成都一所中學里,有個16歲的少年首次在微型計算機下完成了初等幾何命題的全部證明。
後來,他有了一次成果匯報的機會,他做了很多准備,卻只被問到一個簡單的問題:你一分鍾打多少字?回首當年,他說「恍然是一種啟迪」。
故事裡的少年,是全國政協委員、搜狗公司CEO王小川。王小川的經歷,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1979年由王選主持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成功研製,到2005年王小川發明搜狗輸入法,中文信息化進程中基礎技術和應用技術的數次重大突破,夯實了實現科技強國的語言基礎。
今天,人工智慧時代到來,這一進程仍在加速。近兩年,王小川帶領他的團隊先後推出了跨語言搜索、商用的機器同傳系統、公開演示的中文唇語識別系統、AI合成主播。王小川告訴本報記者,現在,他們每天服務的中文語音請求超過5.4億次。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信息產業取得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後到趕超的歷史性成就。」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深有感觸地說,今天,浪潮集團正為全國150多個省級、市級政府以及74萬家企業提供雲計算服務,造福3.2億群眾,連續5年政務雲市場佔有率第一;
積極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企業上雲,深化雲ERP發展轉型,以開源方式打造工業PaaS(平台即服務)平台,構建SaaS(軟體即服務)生態;開創政府數據從共享、開放向授權運營升級的先河,100多個省市政府數據運營工作扎實推進;智慧城市等新興業務快速發展。
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學校長高嶺向記者說出了他自己的感受:「一是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1977年恢復高考,當時錄取率很低,而到了2018年,高考實際錄取率已達81.13%。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很多學生因此受益。二是高素質人才顯著增加,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高校畢業生僅有2.1萬人;2018年則達到了820萬,2019年預計達到834萬。
三是教育在國家發展中地位和作用愈加明顯,中國高等教育從支撐、服務社會發展,逐漸處於基礎、支撐及引領地位,成為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中堅力量。」
9. 在經濟發展到什麼狀況才要打出城市名片
這個問題問的很含混——誰打出城市名片,是城市打出,還是企業打出
一般版說來,只要經濟發展,權不論處於哪個階段,都應打造城市名片,這是造就城市發展,招商引資的廣告牌,只有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才能更多的吸引外來投入(經濟的、技術的等),才能使城市加快發展。
但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就不一定了,企業起步應先以自身特色為主打,打造自己的品牌,等企業做大做強了,並且為城市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以後,再打城市牌才能更有利於以後的發展。
二者出發點、手段、目的都不同,不知道你想問的是哪個。
10. 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其含義發生了什麼變化
應該是辯證法來中全面的觀自點吧.
以前只提經濟增長,也就是只能片面地看到經濟總量的增大,但不能考慮到經濟發展中還包括了經濟的結構、經濟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對人的生活的影響等方面.所以過去的經濟目標設定是片面注重總量,不能聯系地看待經法發展中各種問題.
而現在提到經濟發展,也就是能夠用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了又好又快,全面衡量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體現了全面和發展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