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這座城市的興起、發展和繁榮,究竟有沒有租界的影響在裡面求大神幫助
當然有,你說香港沒有租界的話現在也不過就是個漁村
滿意請採納
⑵ 租界的影響
它屬於中國領土,但中國政府卻不能直接管轄。它擁有相對獨立的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這種特殊的格局,給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帶來了極為復雜的巨大的影響。
上海開埠以後,外國人源源而來。1843年開埠時,上海有登記在冊的外國人26人,1865年有2757人,1900年有7396人,1910年為15012人,1942年增加到150931人。以1843年到1942年首尾一百年比較,平均每年增加1400人。1910年以前,在上海寄居的外國人主要是歐美僑民。以1910年為例,這年在上海居住的15012個外國人中,屬於英、法、美、德、葡等歐美國籍的人為10518人,佔三分之二以上。以後,日本人所佔比例有所上升。
二、生活方式
隨著西方僑民的日益增多,西方的社會生活方式被帶進了上海。
明末利瑪竇、龐迪我等西方傳教士來華,著中國服飾,用中國語言,行中國禮節,其目的是為了傳教的方便,盡量減少中國人對西人西教的排拒。因此,那時西人來華,西教入華,西方人的社會生活方式則基本沒有被帶入。鴉片戰爭以後,情況與二百年前有很大不同,西人是帶著戰勝的威勢、倚恃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來到中國的,他們不願意也沒有必要改變自己衣著、語言、禮節以適應這塊陌生土地上的習慣。他們努力按照自己母國的習慣生活著。
西方男子工作、會客常著西裝、革履。這種服飾在今日早已為人們所習見,用不著具體描述其樣式,但在上一世紀的上海,尤其在開埠初期,它與世人習見的長袍馬褂全然不同,可算奇裝異服。至於西方婦女,與當時中國婦女差異更大。她們不但全不纏足,而且衣著華麗,公然出入社交場所。
飲食方面,西人努力保持原有的習慣,吃麵包,吃牛肉,喝牛奶,喝咖啡。1855年,英商霍爾茨麵包房開辦,1858年,製造麵包等食品的埃凡洋行開辦。1881年,法租界就有三家麵包店,所用麵粉全從美國舊金山運來。此前,一家英國人已在上海開了一個奶牛場,有奶牛168頭,每天可生產一千公升鮮奶。西人愛吃的各種蔬菜也被引進上海,諸如蕹菜、色拉菜、包心菜、蘆筍等。時人記載:
北郊外,多西人菜圃。有一種不識其名、形如油菜而葉差巨,青翠可人,脆嫩異常。冬時以沸水漉之,入以醯醬,即可食,味頗甘美。海昌李君壬叔酷好之,曰:「此異方清品,非肉食者所能領略也」。蕹菜一種,亦來自異域,莖肥葉嫩,以肉縷拌食,別有風味。
冰塊是西人生活必需品之一,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還沒有現代化的製冰設備,無奈,洋人只好在冬天將冰藏在冰窖里,留待熱天時用。他們還從遙遠的北方將冰運到上海,不過損耗很大。1851年夏天,因上年冬天儲冰太少,洋人便在報紙上大叫「無法在整個夏天享受到這種有益健康的奢侈品」。一個冰窖的主人乘機哄抬冰價,對其所藏的冰塊開出驚人的售價,大發其財。
啤酒是洋人酷愛的飲料。洋人先是從西方運來,後來便在上海設廠製造。光緒初年,上海埃凡洋行已開始製造啤酒,每年生產數千擔。滬產啤酒遠比從西方運來便宜。據載,1877年,從英國運來的啤酒,每斗銀洋一元,而埃凡洋行所產,每斗僅銀洋半元。當時中國人不知啤酒用何物何法製成,以其未頗苦,稱其為「苦酒」。有人專門寫信到格致匯編社詢問此事,說是「西人飲苦酒,言能補身,不知用何料何法為之,能否多飲?」
居住方面,西人在上海開埠初期所蓋房屋,多屬洋式平房。這種平房包括一個長走廊,以適應天氣炎熱時避暑需要。當然,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樓房。以後,洋人住宅日趨講究,風格也多種多樣。至五十年代,上海英租界「布滿了華麗的房屋。這些建築物各依其所有人的嗜好而設計。其形式有仿希臘的廟宇,有的是仿義大利的王宮」[9]。西式花園洋房也多了起來,這種洋房多為二層,樓上為主人卧室,樓下為客廳,另有花園、後院和附屬建築物,僕人多住在附屬建築物里。
愈到後來,上海西人的住房和其他房屋建築愈趨於考究,其式樣更是千姿百態,爭奇斗妍。匯豐銀行大廈是仿古希臘式的圓頂建築,上海總會是典型的英國古典式建築,跑馬廳馬勒住宅是北歐挪威式樣,徐家匯天主堂是中世紀哥特式建築,……這些,使上海贏得了「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美稱。
外僑們把西方作息習慣帶到了上海,上班、下班均按鍾點,與中國日出而作、日沒而息頗不相同。特別是七日一休息,很使中國人感到新奇。《申報》曾刊文專述此事:西洋諸國禮拜休息之日,亦人生之不可少而世事之所宜行者也。吾見夫西人之為工及行商於中國者,每屆七日,則禮拜休息之期,一月則四行之。是日也,工停藝事,商不貿易,或攜眷屬以出遊,或聚親朋以尋樂,或駕輕車以沖突,或策駿馬以驅馳,或集球場以博輸贏,或赴戲館以廣聞見,或從田獵以逐取鳥獸為能,或設酒筵以聚會賓客為事。六日中之勞苦辛勤而此日則百般以遣興,六日中之牢騷抑鬱而此日惟一切消愁。游目騁懷,神怡心曠,閑莫閑於此日,逸莫逸於此日,樂莫樂於此日矣。
外僑把西方的娛樂方式帶到了上海。室內活動有看戲、舞會、溜冰等。開埠之初,洋人頗為無劇場看戲苦惱。1850年,英租界出現一個業余劇團,在一個倉庫房裡演出,他們稱之為「新劇院」,後來改稱「帝國劇院」,條件極為簡陋,連靠背椅也沒有。第一次演出時間為這年的12月12日,演出劇目有《以鑽攻鑽》《樑上君子》,以後還演過《愛情、法律和葯品》、《合法繼承》、《樓梯下的高等生活》等。不久,又成立業余戲劇俱樂部即大英劇社。1856年第一次使用台前垂幕。五十年代後期,有一個魔術團和一支艦艇上的演出隊到這簡易的劇場演出過。1866年上海第一個現代劇場蘭心戲院建成,地址在圓明園路,供大英劇社演出。1867年3月1日,大英劇社在這里首次公演。1871年,這個戲院被火焚毀。1874年1月27日,蘭心戲院重新建成。這是一座頗為考究的戲院,樓座兩層,戲台寬敞,設備精緻。
跳舞是西人的一大愛好,但在開埠初期的上海,西人很少舉行舞會。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外僑中男女比例懸殊。例如,1878年,法租界外僑中,15歲以上的男性為221人,女性僅42人。英租界男女比例通常是四比一或三比一。1850年11月,英租界舉行第一次舞會。幾年後,外僑中出現一個跳舞教習,大概是為了適應越來越多人的跳舞要求,但男女比例問題仍是制約跳舞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1864年,共濟會會員舉行第一次舞會,出席者的比例還是十比一。
溜冰是西人冬天的重要娛樂活動。起初,無專門溜冰場,西人乃因陋就簡,在一大空房間內,反復以水潑地,使冰結盈尺,成為溜冰場。西人穿鐵齒高屐,滑行其上。西人後來建造了室內溜冰場,則不需要沃水結冰了。
西人戶外活動有賽馬、打獵、劃船等。1850年,西人即在南京路之北、河南路之西,購地約80畝,辟為公園,作為跑馬場,是為上海第一個跑馬場。同年舉行第一次賽馬,只進行了一天,有七個項目。1854年,西人在泥城浜之東,購地另闢一跑馬場,是為第二跑馬場,而將第一跑馬場地以高價售出。1862年,他們又將第二跑馬場地以高價售出,另購靜安寺路以南、西藏路以西的一塊地皮,辟為第三跑馬場,上海人習稱跑馬廳。每年5月、11月,西人各進行一次賽馬活動,每次一般持續三天。由此,看賽馬成為上海及附近地區中外人士一大趣事。
打獵是西人十分喜愛的活動。長江下游沙洲之地,葦草叢生,野鴨、候鳥隨處可見,江河湖海上水鳥自由飛翔,這些都是西人喜愛的獵物。英國人為了到長江和其他河湖裡打獵,特別設計了一種華麗的小船。每屆春秋假日,風和日麗,他們便三五結伴,攜家帶眷,泛舟於上海附近的江湖水面上,出沒於茂盛的蘆葦中,一邊打獵,一邊休息。《瀛壖雜志》記述:「每歲仲冬,西人出獵於外,逞其弋飛射走之豪,然多游於九峰、三泖間,扁舟往還,率以為常」。
劃船是西人喜愛的另一項戶外活動。每年夏秋之交,他們常擇上海及其附近的空闊水面,舉行劃船比賽,時稱「賽船會」。其舟皆為一葉小艇,或以帆,或以槳,以先至者為勝。上海西人舉行的第一次賽船會是在1852年,參賽人主要是外國商船船員。1864年,上海賽船會成立。賽船初在黃浦江、蘇州河裡舉行,繼因上海航業發達,河道擁塞,乃改就崑山青陽港舉行,英國人名之曰「恆利」。恆利Henli,本為英國著名的賽船之地。每年的賽船運動在上海成為一大盛會,屆時,遊人群集,競相觀看。報載1872年10月27日賽船時盛況:「中西觀者如堵,擁擠異常,與觀斗馳馬時然」。
三、物質的輸入
開埠以前的上海,居民的照明用品,在室內是油燈,所用之油主要為豆油或菜油,在室外,有錢人家行路用燈籠,內燃蠟燭。一般居民、客商行路則在黑暗中摸索。個別繁盛之處設有「天燈」,但所照范圍極為有限,故入夜以後便漆黑一片。西人寓滬以後,始用火油燈。用火油燈照明,較之豆油燈,不但價廉,而且光亮,一盞火油燈可相當於四五盞豆油燈。所以,洋人使用於前,華人便繼用於後。到七十年代中期,上海已有五、六家由廣東人開設的商店,專門製造、出售玻璃火油燈。到八十年代初,上海「城市店鋪皆改蠟燭為火油燈,漸而鄉鎮大戶、會計之房、讀書之案,無不燦列玻璃之器,而火油之用遂濫」。租界辟設之初,西人燃點街燈的燃料也是火油,街燈遠近疏密相間,「悉以六角玻璃為之,遙望之燦若明星」。
火油燈較之豆油燈,其優越性不言而喻,但是,由於火油易於起火等原因,上海道台曾在八十年代發布告示,禁止縣城居民使用。內稱:火油最易引火,點用之時,稍不得法,立時火焰飛騰,撲滅不及,屋物頃刻成灰,鄰居同為焦土,使用火油,「實屬貪小失大,害己損人」,要求此後「不準再用火油點燈,亦不得將整箱火油收藏屋內,致有不測之險」,倘有不知自愛,定即從嚴懲辦。這種因噎廢食的禁令自然遭到人們的抵制。
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上海照明設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就是煤氣階段。1864年3月,上海第一家煤氣公司「大英自來火房(Shanghai Gas Co., Ltd.)」開張,廠址初設漢口路,後遷新閘路。1865年10月8日,這家公司製成煤氣燈,在高易洋行及其他洋行內試用。12月18日,大英自來火房在南京路正式點亮第一盞煤氣燈。以後,英美租界其他主要街道陸續裝上煤氣燈。到1866年底,上海私人煤氣燈用表55隻,公用燈與路燈煤氣用表130隻,裝接路燈205盞。到1881年,英美租界內已有煤氣路燈489盞,其中英租界351盞,美租界128盞,靜安寺路10盞。
大英自來火房成立後,法租界公董局即與其談判,要求其在法租界內裝設煤氣燈。大英自來火房表示火管不足,要等英租界裝置完備後才能顧及法租界。鑒此,法租界公董決定自辦煤氣公司。1865年1月16日,上海法商自來火行成立,廠址在八仙橋,1866年8月15日,法商自來火行試裝煤氣成功。到1867年3月,法租界公館馬路、科爾貝爾路、辣厄爾路、孟斗班路、洋涇浜沿岸馬路一帶均裝上了煤氣燈。「3月6日,煤氣燈亮了,大家高興地把過時的油燈擱在零星物品倉庫里去了」。
煤氣燈較之火油燈、豆油燈,不但光亮,而且便利,使用時只要擰轉開關,點亮即可,而不用像火油燈那樣要不斷向燈盞內添油。租界普遍點上煤氣燈,這給上海城市面貌帶來很大變化。入夜以後,火樹銀花,光同白晝,上海成了名副其實的不夜城。
煤氣燈起初主要用於洋行和街道,後來行棧、鋪面、茶館、戲樓以及居家,竟相使用。這為夜市的繁榮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使上海的夜景變得分外美麗。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上海人評滬北即租界十景,其中之一就是「夜市燃燈」。
1882年,上海租界的照明設施又跨上一個新台階,電燈開始問世。這年4月,上海電光公司(Shanghai Electric Co.)創辦,廠址初設南京路江西路口,次年遷至乍浦路。7月26日,該公司在英美租界裝成電燈(弧光燈)15盞,包括電光公司門內外兩盞,虹口招商局碼頭四盞,禮查旅館附近四盞,公家花園內外三盞,美記鍾錶行門前一盞,福利洋行門前一盞。是晚7時,15盞電燈一齊放明,據說每盞電燈亮度「可抵燭炬二千條」。這是上海第一次亮起電燈,故人們對其贊嘆不已。報載,是晚天氣晴和,各電燈點亮後,「其光明竟可奪目。美記鍾錶行止點一盞,而內外各物歷歷可睹,無異白晝。福利洋行亦然。禮查客寓中彈子台向來每台須點自來火四盞,今點一電燈而各台無不照到。凡有電燈之處,自來火燈光皆為所奪,作干紅色。故自大馬路至虹口招商局碼頭,觀者來往如織,人數之多,與日前法界觀看燈景有過之無不及也」。隨後,上海電光公司在工部局支持下,逐漸將英美租界街道的煤氣燈置換為電燈。1883年7月,外灘、南京路、百老匯路裝置電氣路燈35盞。到1884年,英美租界裝置電燈的馬路已擴展到廣東路、福州路、漢口路、九江路、寧波路、北京路等,以後更愈推愈廣。許多店鋪、貨棧、旅館和私人住宅也竟相使用電燈。法租界公董局在1882年便同意上海電光公司進入法租界營業。1897年6月1日,法租界公董局自營的電燈廠建成啟用。除了光亮、方便的因素,成本下降也是電燈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初點之電燈,因用戶少,成本高,故電費相當昂貴。80年代初,大燈每盞一禮拜收洋五元,一個月的燈費要二十多元,一般商店、家庭自然不敢問津。後來,租界從西方購入大型發電器,用戶增多,電費才逐漸降了下來。1897年法租界電氣處的電燈用電價格為白熱燈用每度電收銀1.6分,每盞16支光燈全年收銀10兩。
飲水方面。上海遠山近海,居民用水一向取汲於黃浦江。城內河渠淺狹,居民皆乘漲潮時汲取。其時,黃浦江已「水質渾濁,本不宜於衛生」。城內河渠兩岸堆積許多垃圾及其他不潔之物,民用污水亦傾入河中,水質很差,「每值潮汐漲而未滿、退而未盡,擔夫爭水,水僅沒脛,其色如墨,故飲之者非浸淫而患濕,即薰蒸而成疾,流毒何可勝言!」除了居民自擔用水,上海出現了一批專門以擔水為生的擔夫。光緒初年,城內就有四百多名擔夫。每到擔水時分,擔夫、居民竟相擔水,加之城內街弄狹窄,前擠後擁,左碰右撞,溢出之水,使得街弄泥濘不堪,尤其是鄭家木橋、打鉤橋北之珊記碼頭、老閘等取水要道,更是人擠路滑,「城門口及大街小巷,雖晴天暖日,而足下無異於大雨時行,甚至有年老病人被撞遭滑而一跌至斃」。
上海開埠以後,西人常苦於飲水之不潔而思以改良之。1860年,旗昌洋行在外灘開鑿了第一口深水井,井深256英尺,供洋行內部使用。1872年,租界建成第一座小型水廠,時稱「沙漏水行」,地址在松江路6號(今延安東路北側)。1875年,洋商格羅姆(F.A.Groom)等在楊樹浦建成一座供水公司,即自來水廠,佔地115畝,有沉澱池、過濾池、水泵、皮龍等設備,其業務為用木船載水分送到貯水池及向過往船舶供應過濾水,並用水車向用戶家裡送水,水價視路程遠近而定,每千加侖從6先令6便士到13先令不等。當然,這種高價水一般居民是用不起的。此廠後被售於英商自來水公司。
從1870年開始,英租界開始籌備興建大型自來水工程。他們對黃浦江及上海附近的河湖進行了廣泛的水質調查,對上海人用水量進行了估算,設計了三種不同的方案。1880年,英商上海自來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英美租界自來水公司的方案正式確定,取水地址選在楊樹浦,故撤楊樹浦水廠。1881年8月8日,該公司開始在虹口鋪設自來水管,次年2月鋪完,隨後在英租界主要道路鋪設管道。為了保證連續供水,公司在英租界中心地江西路香港路口,建造了高31.5米、容量為15萬加侖的水塔。1882年4月26日,該公司又在法租界鋪設管道,向法租界供應自來水。1883年6月,工程全部完成。1902年,法租界自己創辦了自來水廠。
交通工具。上海為江南水鄉,傳統交通工具水行則船,陸行則轎。當然,乘轎者主要是官紳及有錢階層,一般平民只能以步當車,運貨一靠船舶,二靠擔挑肩扛。西人來滬以後,很快把他們在本國習慣乘坐的馬車帶入上海。據說上海是在租界開辟的第十個年頭即1855年出現第一輛馬車的,乘坐者是一個叫史密斯(J.G.Smith)的外國人,以後才逐漸增多。西人馬車有雙輪、四輪兩種,有用一匹馬拉的,也有用兩匹馬拉的。這種靠馬拉、速度快、式樣別致的馬車,頗讓上海居民耳目一新。
西人馬車在上海出現不久,華人也仿其樣式,製造乘坐。上海馬車日多,工部局曾訂立行車章程,一是馬車一律靠左邊行駛,二是華人馬車不準超車,「凡馬車之馳於道中,乘車者為西人,始可超前行之車而過之,若為華人,所乘固不能超西人之車,並不能超華人所乘之車,否則拘罰不貸」。後面這條歧視華人的規定,遭到上海華人的強烈反對。民國以後,這條規定被迫取消。
馬車不只是一些紳商的個人代步工具,而且有一些馬車成為公共交通工具。1877年,西人製造成一種仿照火車車廂式樣專為遊客代步的馬車,2月1日投入運行營,往來於吳淞鐵路、小東恁等處。其路線是小東門外灘、新北門、三茅閣橋、吳淞鐵路,凡四站,早上七點鍾開始,每小時往返一次,票價有一角、七分半、五分、二分半四種。這種馬車,頗類似於後來的公共汽車性質,名稱當為「公共馬車」才妥貼,但當時並不叫「公共馬車」,而叫「鐵路馬車」。不知是因其以吳淞鐵路為終點站而得名,還是因其具有火車那種載客功能而得名。
同治初年,一種載貨搭客的獨輪小車進入上海。這種車源於江北,故又名「江北車」,不是西洋舶來之物,但它一度是上海重要交通工具。
1868年11月21日,上海開始出現幾輛自行車,俗稱腳踏車。其樣式與今日自行車有相似之處,但差別很大。當時有兩種式樣,一種是一輪在前,一輪在後,人用兩腳尖點地,引輪而發。另一種也是前後兩輪,人用腳踩前輪旁的鐵條腳鐙,靠其慣性行走。以後種為多。
1874年,有個英國人購得數十輛「外國洋車」,在租界載客。此車以一人在前曳之而行,故名「腕車」或「人力車」。或謂此車本由日本人創制,故又名「東洋車」。此車開始時輪高身闊,可容二人,後經改制,車身改小,只能坐一人。
東洋車較之獨輪小車,穩妥而行速,故人皆愛乘,並給它起了很好聽的名字「順利車」。報稱,車行出租此車,每日每車可得租洋三四角以至半元,拉車夫每日可得腳力費千文左右。上海人見有利可圖,竟相仿造,東洋車日多。1875年,公共租界已有車滿為患之虞,工部局規定每年發放人力車照會不得超過500輛。許多車夫不懂得租界關於車輛靠左行駛的規定,拉著車子滿街跑,致使租界交通相當擁擠。車夫因違章被送到會審公廨的,每天有十餘人到數十人之多。
人力車進入上海以後,由人力車改制和靠人力推拉的其他載客運貨車輛也相繼出現。其一,日本式推車。此車於1883年5月12日開始出現於上海,由日本引進,其車夫頭戴竹帽,身穿青布號衣,前綉中文字型大小,後綉西文字型大小,內著窄袖短衣,下穿小腳褲,足蹬草鞋。其二,三灣式車。此車類似於人力車,為鋼絲膠皮輪,主要由寓滬日本人經營,據說車費較人力車為貴,故坐其車者多為洋人。其三,黃包車。此車系由人力車改進而成,起初木輪外裹以膠皮,後改為膠皮空心輪。因車身塗黃色,故俗稱黃包車。膠皮輪較木輪更省力,行駛更穩,又不損壞路面,故逐步取代木輪車。其四,榻車。為人力貨車,以其形似卧榻,故名。8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運貨可打一噸,且穩當安全,其形制類似於今日之平板車。其五,老虎車,亦為人力貨車,車身狹長,行動靈活,頗適應在小巷中拉貨。本世紀初,上海陸地運輸工具主要為小車、榻車、老虎車。據1912年統計,上海有小車5790輛,榻車650輛,老虎車305輛。
1881年7月,上海怡和洋行向法租界公董局要求創辦電車事業,獲准,法租界遂開始籌備興辦電車。1898年3月24日,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合組一個電車設計委員會,由兩租界分別派出董事、工程師組成。1908年2月,法商電車公司開辦的有軌電車正式建成通車。一條線路自城邊小東門、小東門路、法租界外灘、公館馬路、墳山路、西江路、寶昌路,直至徐家匯路。另一條線路自外灘、洋涇浜、天主堂街,至公館馬路。電車兩軌之間距離為一公尺,用電壓為500-600伏,上掛電線,下通軌道。在市內,輸電線在地下,在市外,輸電線在空中。車內裝燈、警鈴等。車座分兩等,票價因座位等級、距離遠近而異。
此外,灑水車、垃圾車、洋水龍、大自鳴鍾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前,都已傳入上海。灑水車是在馬車上架一方木櫃,可儲水數十擔,櫃後橫一鐵管,遍鑿細孔,其管上通水櫃,內設樞紐,用的時候撥動樞紐,水即從孔中噴出。驅車疾行,每車水可灑半里多路。垃圾車是在馬車上架一大木櫃,數名夫役隨後,每日兩次,將街道上垃圾裝走。洋水龍是救火專用器具,用皮管數十丈,使管尾浸入水中,發動機器,能吸水從口噴出,勢如驟雨灑空,滂沱四注,從而撲滅火焰。所用吸水裝置,開頭是用人力轉動,後發展為機器帶動。大自鳴鍾最早出現在法租界公董局樓上,離地八九丈,高出樓頂,勢若孤峰,四面各置鍾盤,報時報刻。其他酒精燈、顯微鏡、燒杯、天平等科學實驗用品,縫紉機、自來風扇、火柴、肥皂、洋傘、牙刷、牙粉等日常生活用品,也都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時紛紛傳入上海。
火車在上海開行始於1876年。還在1866年3月,英國駐華公使阿利國便以上海黃浦江地方,洋商起貨不便,面商中國總理衙門,要求在上海修築一條鐵路,結果遭到拒絕。六年後,1872年,英商怡和洋行瞞著上海道台,偽稱開築馬路,購買虹口以北直達吳淞一帶地皮,著手修築鐵路。路基工程於1874年12月動工,1876年基本竣工。同年6月30日,上海至江灣一段先行試車。7月3日,上海至江灣段正式通車。12月1日,上海至吳淞鐵路全線通車。
英商在上海建造鐵路,行駛火車,是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其一,即使按照不平等的《上海土地章程》,英商也無權在上海建造鐵路。其二,吳淞鐵路大部分地段,不在租界范圍內,英商更無權染指。其三,鐵路修建伊始,上海地方政府就表示了堅決的反對態度。對於英商的侵權行為,上海道一再提出嚴正交涉。1876年8月3日,火車在江灣北首意外壓死一名三十餘歲的華人,這使中國官府的態度變得更為強硬。經多次交涉,10月24日,雙方達成協議十條,主要內容為:鐵路由中國政府買斷;買款分三次付清;買斷以後,火車歸英商管理再行駛一年,時間自光緒二年九月十五日(1876年10月31日)至光緒三年九月十五日(1877年10月21日)。1877年10月,中國政府如期收回這條鐵路,旋即將其拆毀,火車與鐵軌被運往台灣,以後又被運到北方,為修築開平煤礦鐵路之用。
⑶ 1846-1900年上海租界擴大的影響
影響: 1,經濟主來權受到損害不自斷增加。作為列強侵略中國的跳板,租界成了中國土地上的「國中之國」,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2,自然經濟逐步解體。租界它也是一個近代文明的示範窗口:租界里的外國洋行、銀行、輪船公司在掠奪中國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 3,新的生產方式出現。帝國主義列強也給租界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帶來了先進文化,促進了租界及更廣大地區的經濟、文化的前進與發展。 4,近代城市開始興起,上海租界內的市政設施和城市管理,成了舊中國城市建設的榜樣,近代城市開始興起。
⑷ 租借對上海發展的影響
大市場 人口多 發展快
⑸ 關於舊上海的租界
租借來源於1843年的《南京條約》附件。租借就是個國中之國,外國人在中國租借有一切司法,行政的權力。
⑹ 租界對中國近代城市的生活影響
首先促進了中國城市的成長及近代化。其次是列強控制中國經濟、加緊經濟掠奪的基地,又有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最後列強對華進行思想滲透、加強精神奴役的據點,又是西學在中國傳播的中轉站
⑺ 為什麼上海的經濟會那麼富強
上海首先由於他的地理條件比較好,位於長江口與海的交匯處,於是交通比較便利,有一句話不是要想富先修路么。而且隨著現代社會越來越全球化,像長江邊上的城市的貨物,基本要經過上海然後再運向世界各地。
上海還有一個有利條件就是它的發展,能帶動中國廣大長江流域的發展,所以國家對上海的建設很重視,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技術。再一個,上海在洋務運動以及民國十年黃金建設期留下來的底子比較好,上海當時是遠東第一大都市,金融業航運業工業都是遠東第一,比香港東京更厲害。
還有一個是,江蘇浙江兩大強省對上海的影響,由於江浙兩省從宋朝以來一直都是中國的經濟文化科技中心,人才的產出量非常大,可以見兩院院士籍貫。
至於為什麼江南其他城市為何沒有上海強大,因為像蘇州杭州南京等眾多城市在太平天國運動中遭受過屠戮,人口損失慘重,然而那時候上還是租界,相對來說比較安全,導致江南一帶富人,知識分子全都跑到上海避難,從而促進了上海空前的繁榮。
上海的工業基礎很好,在改革開放以前,很大程度上支撐了國家財政,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坡路,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改革開放之後,在國家大力的開放政策支持下,上海吸引了一大批銀行,世界500強落戶,上海本土的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奮斗青年的共同努力下,成就了今日的上海。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上海本地人的貢獻,他們也很辛勞。
上海是中國除了香港之外最為國際化的都市,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未來會更美好
⑻ 上海成為租界區使上海受到那些影響
外國人都來住了
⑼ 上海曾經有多少個租界都是什麼租界有什麼特徵范圍是如何劃分的那些租界在現在的上海是哪裡追分
上海曾經有多少個租界,分別為:
1英租界,1845年11月29日,英方與上海道簽訂了《上海土地章程》,設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租界—英租界。上海英租界從1845年11月設立開始,至1943年8月結束,歷時近百年。在近代中國史上,上海的外國租界開辟最早,存在時間最長,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英租界劃定黃浦江以西,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廠(今北京東路)以南,界路(今河南中路)以東。後又擴展為北至蘇州河,西至泥城浜(今西藏中路)。
2美租界,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美國領事向蘇松道台要求劃虹口一帶為美國租界。次年,以口頭協定,以蘇州河北岸虹口地段為美租界。
1863年6月,美國領事與上海道簽訂章程,美租界西面從護界河對岸(今西藏路橋北堍)起,向東沿蘇州河及黃浦江到楊樹浦向北3里止,再從此向西劃一直線,復回到護界河對岸,形成了一個不等邊直角三角形,佔地346.67萬平方米。
3法租界,1849年4月6日法國與上海道正式簽字換文,上海法租界就此建立,上海法租界是法國在舊中國四個租界中面積最大、發展最好的一個租界。法租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達到發展的頂峰,並在1943年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
法租界起初范圍南至護城河,北至洋涇浜,西至關帝廟諸家橋,東至廣東潮州會館沿河至洋涇浜東角,1914年,法租界通過越界築路將新界擴至北自長浜路(今延安中路),南到斜橋,東達麋鹿路(今方浜西路)、肇周路、斜橋,西至徐家匯(今華山路)一線。
由此為開端,越界築路正式成為了一種實際意義上的擴張租界的手段,越界築路區成為「准租界」。公共租界因此大受鼓舞,此後二十年間進行了大規模的越界築路行動,到日軍侵華前夕,公共租界的越界築路區達到四萬七千畝,甚至超過了公共租界本身的面積。
4上海公共租界,1863年9月,英美租界正式合並為公共租界。1899年公共租界大規模擴張,北至上海、寶山兩縣的交界處(今天目東路),東臨周家嘴(今平涼路軍工路),西達靜安寺。整個租界劃分為中、北、東、西四個區。
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國租界史上是面積最大,經濟最繁榮、法律最完善、管理機構最龐大,發展最為充分的一個租界。今北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兩區南部沿江地帶是上海公共租界(英美租界)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上海是中國最早植入西方城市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城市。上海租界也是中國最早移植現代法治的地方。租界作為實際上的「國中之國」,擁有自己的立法主體和立法權。體現現代法制的法規體系、法規結構、審判制度、律師制度和監獄制度等都最早出現在上海租界。
(9)租界對上海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1843年11月17日,根據《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規定,上海正式開埠。開埠前的上海雖已立縣500年,但只是東南海濱的一個縣城。由於租界的建立和擴張,上海城市的性質、結構和形態等都發生了巨大轉型。隨著港口建設加快,上海從封閉型的縣城轉換為外向型通商港城。
城市建設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到1911年,租界內外道路總長度已達110英里,形成了現代城市道路網路。租界呈現出「十里洋場」的繁榮景緻。上海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迅速提升,至20世紀30年代,上海已成為遠東最大的城市。
與之相對的是,租界也經歷多次擴張,到1915年上海租界總面積已達48653畝,是1845年的57倍多。至1936年,上海租界總人口已超過160萬,形成了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華界三分天下的奇特格局。
⑽ 租界屬於殖民地嗎例如上海租界,就是把上海的經商貿易交給英國了嗎
租界屬於殖民地的一種=區內殖民轄制,即轄區內的行政和經濟都由殖民者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