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90年代農村經濟發展政策

90年代農村經濟發展政策

發布時間:2021-02-11 08:40:11

①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經濟有什麼發展

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的開放力度由沿海城市增加到內地,社會主義市場全面開發,中國的重工業高速發展,已趕超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國。2011年初數據顯示,中國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1994年,《天津市濱海新區城市總體規劃(1994–2010)》制定了依託中心城區發展的思路,提出以塘沽地區(包括塘沽城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天津港保稅區)為中心,向漢沽城區、大港城區和海河下游工業區輻射,形成「一心三點」組合型城市布局結構。

1995年10月天津機場正式被命名為天津濱海國際機場。

1995年9月《天津濱海新區總體規劃》編制完成。規劃提出濱海新區最終向以港口為中心的國際自由貿易區發展。

1997年4月國家「九五」重點技改攻關項目一天津港口EDI中心開通。

1998年1月濱海新區1998年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1998年濱海新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議計劃》。

1999年11月經濱海新區十五次領導小組會議審議、市領導審閱同意,《濱海新區前五年建設成就及後五年發展思路》印發。

(1)90年代農村經濟發展政策擴展閱讀: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歷史作用

中國的國際市場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漢武帝執政期間,漢武帝派張騫打開了通往西域三十六國的絲綢之路,使得中國和中亞、西亞以及中東地區來往密切,通商不斷,因此中國和中亞、西亞以及中東地區的經濟迅速提高。

一直到東漢末年,由於中國境內諸侯割據,戰爭不斷,所以中國和外界的通商屬於低下階段。到了中國唐貞觀年間,中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階段,唐朝廷迅速發展國內經濟,與鄰國日本、越南、印度、高麗(隋唐時期在朝鮮半島的封建強國)和阿拉伯帝國關系友好,商業來往不斷,達到了經濟貿易的鼎盛時期。

直到清朝末年,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義大利和德國等國都躋身於侵略中國的行列,但他們的根本目的仍是與中國通商,企圖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完全占據中國的國際市場,獲取更多的利益

② 如何正確認識農村經濟發展政策問題

一. 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社會建設的關系
二. 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與科學發展的關系
首先,保增長是全局中的重點論,它與我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科學發展戰略並不沖突。
其次,農村經濟發展的意義不僅僅是保增長,還有保穩定的功能。
總的來看,經濟發展仍是今後農村工作的硬道理,但是這里的硬道理首先要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而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就要與已經開展的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高質量、低成本地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平穩較快增長。
三. 制度建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首先是農村發展體制的創新。
其次,要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制度,努力提高農村幹部領導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能力。建立和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把農業投入、糧食生產、農民增收、耕地保護、環境治理、和諧穩定等作為考核市縣領導班子工作績效的重要內容。
再次,要創新當前農村基層工作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基層組織的職能轉換相結合。
最後,繼續加強農村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法治保障。
總的來看,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與保增長、擴內需並不沖突,而如何讓當前我國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走得又好又快、可持續,就需要在戰略上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基本的定位。

③ 1990年的經濟

1990年,全國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進一步貫徹執行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方針,取得了明顯成效。社會供需矛盾有所緩解,農業喜獲豐收,主要比例關系有所調整,物價得到有效控制,國際收支狀況改善,整個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促進了政治和社會的穩定。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取得新成果。初步統計,全年國民生產總值17400億元,比上年增長5%;國民收入14300億元,比上年增長4.8%。經濟運行中的主要問題是:產成品積壓增多、經濟效益下降,財政困難加劇,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加大。 1990年,各地重視農業,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落實「科技興農」措施,加之自然氣候條件適宜,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全年農業總產值7382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種植業產值增長8.3%,林業產值增長2.2%,牧業產值增長5.9%,副業產值增長3.4%,漁業產值增長6.7%。
主要農產品產量全面增產。糧食總產量43500萬噸,比上年增長6.7%,再創歷史新水平,棉花、油料和糖料生產大幅度增長,蔬菜、水果生產又獲豐收。但1990年農業豐收並不表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已經穩定在一個新的水平。
主要經濟作物產量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長%
棉 花 447 萬噸 18.1
油 料 1615 萬噸 24.7
其中:油菜籽 693 萬噸 27.5
甘 蔗 5727 萬噸 17.4
甜 菜 1453 萬噸 57.2
黃紅麻 72 萬噸 9.5
烤 煙 226 萬噸 -6.2
蠶 繭 53 萬噸 9.4
茶 葉 53 萬噸 -0.3
水 果 1876 萬噸 2.4
林業生產建設取得新的成績,造林質量不斷提高。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步伐加快,「三北」防護林體系二期工程進展順利,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工程建設全面展開,平原綠化又有新的發展。森林防火工作成就顯著,森林資源總消耗量開始下降,森林覆蓋率呈上升趨勢。但森林病蟲害仍較嚴重。
畜牧業穩步發展,肉、禽、蛋、奶等繼續增產。
主要畜產品產量和牲畜存欄數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長%
豬牛羊肉 2504 萬噸 7.7
牛 奶 413 萬噸 8.2
綿羊毛 24 萬噸 1.8
肉豬出欄數 3.1 億頭 6.2
豬年末數 3.6 億頭 3.0
羊年末數 2.1 億只 -0.8
大牲畜年末數 1.3 億頭 2.7
漁業生產持續發展。全年水產品產量.1218萬噸,比上年增長5.7%,其中淡水產品產量增長6%,海水產品產量增長5.5%。
農業生產條件改善。1990年末全國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854億瓦特,比上年末增長1.7%;大中型拖拉機82萬台,下降3.6%;小型和手扶拖拉機698萬台,增長6.6%;載重汽車62萬輛,下降1.3%;排灌動力機械706億瓦特,增長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2607萬噸,增長10.6%。農村用電量835億千瓦小時,增長5.7%。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加強,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有所擴大。
農村經濟持續發展。1990年農村社會總產值16253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農村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和商業、飲食業產值增長9.9%,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比重為54.6%。 工業生產保持增長勢頭。1990年工業總產值23851億元,比上年增長7.6%。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業為19629億元,增長6%。在工業總產值中,全民所有制工業增長2.9%,集體所有制工業增長9.1%(其中鄉辦工業增長12.5%),個體工業增長21.6%,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獨資經營的工業增長56%。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工業總產值佔全部工業的比重為91.4%。
主要產品產量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長%
紗 450 萬噸 -5.6
布 180 億米 -4.9
呢絨 2.8 億米 持 平
機制紙及紙板 1330 萬噸 -0.2
糖 571 萬噸 14.0
原鹽 1984 萬噸 -29.9
卷煙 3290 萬箱 3.0
合成洗滌劑 148.4 萬噸 1.2
日用精鋁製品 7.27 萬噸 -11.6
自行車 3141 萬輛 -14.6
電視機 2662 萬部 -3.8
其中:彩色電視機 1023 萬部 8.8
錄音機2970 萬部 26.4
照相機 189.9 萬架 -22.6
家用洗衣機 652.6 萬台 -20.9
家用電冰箱 475.4 萬台 -29.2
能源生產總量10.4 億噸 2.4
(折標准燃料)
原煤 10.8 億噸 2.5
原油 1.38 億噸 持 平
發電量 6180 億千瓦小時 5.7
其中:水電 1260 億千瓦小時 6.5
鋼 6604 萬噸 7.2
鋼材 5121 萬噸 5.4
水泥 2.03 億噸 -3.3
木材 5400 萬立方米 -6.9
硫酸 1169 萬噸 1.4
純鹼 374.6 萬噸 23.3
化肥 1912 萬噸 6.1
化學農葯 22.93 萬噸 10.3
發電設備 1143 萬千瓦 -2.7
金屬切削機床11.78 萬台 -34.1
汽車 50.91 萬輛 -12.8
拖拉機 3.9 萬台 -1.5
機車 655 台 -3.7
民用鋼質船舶 123 萬噸 -13.4
企業經濟效益繼續下降。1990年預算內國營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271億元,比上年下降18.5%,其中實現利潤下降58%。產成品積壓增多,定額流動資金周轉天數由上年的109天延長到127天;平均每百元資金實現的利稅,由上年的19.39元下降到13.76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僅比上年提高0.8%;部分產品質量不夠穩定,成本繼續超支,虧損企業增加,虧損額上升。
企業承包進一步完善。1990年末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已續簽了承包合同的有44604戶,占第一輪承包到期企業總數的88.6%。新一輪承包的工業企業,從承包基數的確定,到承包的內容都比上一輪有所改進。同時有關部門在部分地區進行了「稅利分流,稅後還貸,稅後承包」的試點。 固定資產投資回升。1990年,為適應啟動市場、促進生產增長的需要,國務院決定適當增加投資需求,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451億元,比上年增加185億元,增長4.5%。其中,全民所有制單位投資2927億元,增長10.5%;集體所有制單位投資550億元,下降2.8%;個人投資974億元,下降5.6%。在建項目得到控制,全年全民所有制單位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施工項目12.3萬個,比上年減少3536個;在建項目總規模11554億元,增長16%。但投資效益低的狀況仍無明顯改善。
投資結構進一步調整。在國家重點傾斜政策支持下,農業、能源、運輸、郵電部門建設得到加強。全民所有制單位投資中,農業投資81億元,比上年增長31.2%,所佔比重由上年的2.5%上升到3%;能源工業投資814億元,比上年增長15.6%,所佔比重由27.8%上升到29.9%;運輸郵電通信業投資393億元,增長46.1%,所佔比重由10.7%上升到14.4%。
1990年,全民所有制單位基本建設投資1703億元(含車船購置費),比上年增長12.3%。其中生產性建設投資1230億元,投資比重由68.6%上升到72.2%;非生產性建設投資473億元,比重由31.4%下降為27.8%,樓堂館所及其他非生產性建設得到有效控制。更新改造投資828億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用於節約能源、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質量的投資增長14.1%,投資比重由上年的23.3%提高到25.3%。
重點建設加快,一批項目建成投產。國家按合理工期組織建設的200個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投資426億元,超額完成了年度計劃。全國建成投產大中型基本建設項目95個,大中型項目內的單項工程71個;限額以上更新改造項目92個。建成投產的重大工程主要有:年採煤能力400萬噸的山西古交礦區馬蘭礦井,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上海石洞口電廠,南京揚子30萬噸乙烯工程,目前我國最大的化纖生產基地――江蘇儀征化纖工業聯合公司,全長410公里、具有現代化水平的雙線電氣化重載單元列車――大同至秦皇島運煤專用鐵路(一期),375公里的沈陽至大連高速公路,規模宏大的北京亞運會建築群工程和第一台具有國際水平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等。
1990年,全國基本建設新增加的主要生產能力有:煤炭開采2016萬噸,發電機組容量912萬千瓦,石油開采1332萬噸、天然氣開采10.3億立方米(均含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資增加的能力);純鹼60萬噸,化肥25萬噸,木材開采26萬立方米,水泥169萬噸,平板玻璃250萬重量箱;新建鐵路交付運營里程127公里,鐵路復線里程349公里,鐵路電氣化里程551公里,新建公路2141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2256萬噸。
建築業經濟效益持續下降。1990年,全民所有制建築施工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903億元,比上年下降3.9%;施工面積1.97億平方米,下降7.9%。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4547元,比上年下降1.5%;虧損企業增多,虧損額擴大。
地質普查勘探工作取得新進展。新發現或證實為工業礦床的礦產地267處,取得進展的勘查礦區102處,完成機械岩心(石油)鑽探工作量905萬米。有57種礦產資源新增了探明儲量。塔里木、東海油氣地質勘查取得重要進展,松遼盆地南部的天然氣勘查實現重大突破。 交通運輸穩步發展,運輸緊張狀況和運輸秩序有所好轉。各種運輸方式完成的貨物周轉量比上年有一定增長,遠洋運輸在世界航運激烈競爭的情況下,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各種運輸量完成如下:
1990年 比上年增長%
貨物周轉量 26322 億噸公里 2.9
鐵 路 10593 億噸公里 2.1
公 路 3441 億噸公里 2.0
水 運 11650 億噸公里 4.1
其中:遠洋運輸 8190 億噸公里 6.5
空 運 8 億噸公里 17.4
管 道 642 億噸公里 2.1
旅客周轉量 5612 億人公里 -7.6
鐵 路 2616 億人公里 -13.9
公 路 2600 億人公里 -2.3
水 運 178 億人公里 15.3
空 運 278 億人公里 17.1
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 4.6 億噸 -1.7
運輸收入增加。鐵路由於調整運價,運輸收入比上年增長29.7%,但效率提高不快,鐵路貨運機車平均日產量85.9萬噸公里,比上年僅提高0.7%。地方公路和水運企業經濟效益不好的局面仍然存在。
郵電通信事業有較快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0億元,比上年增長24%。郵政快件、特快傳遞、傳真、國際港澳電話等業務的增長幅度都超過20%。年末城市市內電話達到520萬戶,比上年末增長22%,程式控制電話已佔市話總容量的43.5%。 國內市場銷售逐漸向穩定增長的方向發展。1990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8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9%。消費品零售額7220億元,增長1.9%,其中售予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723億元,增長4.3%;農業生產資料零售額1035億元,增長1.7%。
從城鄉消費品市場看,城市全年零售額比上年增長6%,其中第4季度增長13.4%,已基本趨於正常;縣及縣以下市場從10月份開始回升,但全年零售額仍下降2.4%。
從主要商品銷售數量看,吃的商品銷售平穩,食用植物油、食糖、豬肉、水產品銷量比上年增長;穿、用商品中,彩電增長39.9%、電風扇增長1.9%,棉布、呢絨、縫紉機、自行車、手錶、錄音機、黑白電視機、洗衣機等多數商品銷售量較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
在各種經濟類型的商品零售額中,全民所有制單位增長3.2%;集體所有制單位下降3.5%,其中供銷合作社下降0.7%;各種合營增長24.8%;個體增長5.8%。農民對非農業居民的零售額增長7.9%。
商業部門經濟效益大幅度下降。1990年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實現利潤比上年下降85%;虧損企業虧損額增長45.5%,資金周轉進一步減慢。
生產資料市場從9月份開始由降轉升。1990年全國物資系統銷售生產資料2382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第4季度增長21.8%。鋼材銷售3497萬噸,比上年增長3.8%;煤炭2.6億噸,增長3.5%;木材1978萬立方米,下降10.2%;水泥2756萬噸,下降10.7%;汽車55.6萬輛,增長0.4%;機電設備504億元,增長4.6%。
1990年市場物價總水平繼續上漲,但漲幅明顯縮小。全年零售物價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1%,大大低於上年上漲17.8%的幅度。市場零售物價變化的主要特點是:大部分食品零售價格趨穩;集市貿易的農副產品價格下跌;第4季度各地集中調整了一些商品和服務項目的價格,部分大中城市物價上漲幅度較大。
城鄉居民生活費用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3.1%。
各類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情況如下:
1990年 其中城鎮12月比
比上年上漲% 上年同月上漲%
食品類 0.3 1.8
糧 食 -4.8 -6.3
肉禽蛋 -2.1 -3.1
其中:豬肉 -4.0 -4.3
鮮菜 -0.4 13.9
水產品 -0.7 5.7
煙酒茶 0.9 1.6
糕 點 7.8 9.8
衣著類 7.1 6.3
日用品類 1.9 1.4
葯及醫療用品類 2.4 1.7
燃料類 8.2 32.0
農業生產資料類 5.5 -
服務項目 20.9 11.6 進出口實現順差。據海關統計,1990年進出口貨物總額達115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其中出口總額620.6億美元,增長18.1%;進口總額533.5億美元,下降9.8%。扣除不收付外匯的進出口貨物,出大於進131億美元,改變了自1984年以來連年逆差的狀況。國家外匯儲備增加,對外支付能力增強。
利用外資穩步增長。1990年新簽利用外資協議金額12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4%;全年實際使用外資101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34億美元,均比上年略有增長。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又獲新成績。1990年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新簽合同2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完成營業額17億美元,增長0.8%。
國際旅遊業逐步回升。1990年到我國游覽、訪問以及從事各項活動的國際旅遊者達274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1%;旅遊外匯收入22.2億美元,增長19.2%。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1990年共取得國家級科學技術成果2914項。經國家批準的國家自然科學獎59項,國家發明獎22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05項。
1990年,國家各項科技發展計劃進展良好,成效顯著。「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合同有90%以上已完成計劃任務,取得高解析度地震勘探技術、30萬千瓦機組批量生產和四次群光纖通訊具備工程總承包能力等一批重大成果。1990年又有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並通過驗收,向國內外開放。
199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批准資助科研項目3531個,資助金額1.3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4%和8.9%。
1990年大中型工業企業設有專門的技術開發機構9156個,比上年增加1941個;組織技術開發項目4.65萬項,比上年增加1.15萬項。
1990年末全國共有產品監督檢測中心3000個,其中國家級檢測中心104個;全年制定、修改各類國家標准853個。1990年末,全國共有1000個氣象台站建立了天氣警報系統;各類有人值守的地震台站876個,地震測報網點4187個,區域和地方遙測地震台網20個;國家批准設立5個國家級海洋自然環境保護區,新建151個海洋監測站點。1990年測繪部門測繪了各種比例尺地圖24953幅,出版公開版地圖430種。
專利事業發展較快。1990年受理國內外專利申請41469件,比上年增長26%,其中工礦企業專利申請增長59.9%;批准專利22588件,比上年增長31.9%。
科技隊伍進一步壯大。1990年末全國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432萬人,其中自然科學技術人員1097萬人;比上年增長6.0%。全國縣以上全民所有制獨立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5410個,科學技術情報和文獻機構410個,科學家和工程師42萬人。全國高等學校從事科技活動人員78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67.5萬人,佔86.5%。群眾性科技活動又有所發展,廠礦科協已達7600個。 適應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普通高等教育辦學規模有所控制。1990年全國招收研究生3萬人,比上年增長3.9%;在學研究生9.3萬人,下降8.2%。普通高等學校招收本、專科學生60.9萬人,比上年增長2%;在校學生206.3萬人,下降0.9%。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穩步發展。1990年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校學生604.8萬人(含技工學校學生133.2萬人),占高中階段在校學生總數1322萬人的45.7%。
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1990年全國初中在校學生3869萬人,小學在校學生12242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7.9%,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74.6%,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通過普及初等教育檢查驗收的縣達到1459個,比上年新增加70個。
成人教育整頓取得進展。1990年成人高等學校招收本、專科學生49.2萬人,在校學生174萬人,比上年下降0.1%。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158.8萬人,比上年下降6.9%;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在校學生1282萬人,增長1.1%;成人中、小學在校學生2369萬人,增長15.7%。掃除文盲工作成效顯著,共掃除文盲397.2萬人。
1990年末全國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819個,文化館3000個,公共圖書館2527個,博物館1012個,檔案館3630個,廣播電台640座,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673座,電視台510座,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938座,各類電影放映單位14.5萬個。1990年生產電影故事片100部,發行各種新片(長片)199.5部,有18部(次)影片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全國性和省級報紙全年出版158.7億份,各類雜志出版19.1億冊,圖書出版55.8億冊(張)。 衛生事業繼續發展,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1990年末全國醫院共有病床262.4萬張,比上年末增長2.2%;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89.8萬人,比上年增長2.3%,其中醫生176.3萬人(含中、西醫師130.3萬人),增長2.6%;護師、護士97.5萬人,增長5.7%。
體育事業取得顯著成就。1990年共有61名運動員在世界錦標賽、杯賽中獲得54個世界冠軍,有8人3隊16次創造14項世界紀錄,34人2隊49次創造40項亞洲紀錄,131人30隊221次創造132項全國紀錄。1990年我國成功地舉辦了舉世矚目的第十一屆亞運會,我國運動健兒奮力拚搏,奪得金牌183塊。亞運會推動了群眾體育事業的發展。到1990年末共評出體育先進縣259個,全年有7478萬青少年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全年共舉辦縣以上運動會70381次,參加運動會的運動員達2188萬人次。 居民消費需求有所回升。據抽樣調查,1990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可用於生活費的貨幣收入為1387元,比上年增長10%,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8.6%。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30元,比上年增長4.7%,扣除商品性支出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1.8%。但各地區發展不平衡,有些居民家庭實際收入有所下降。
城鎮就業繼續增加。1990年全國城鎮安置待業人員400萬人。年末全國職工人數為1398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47萬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單位實行勞動合同制的職工達1352萬人,增加162萬人。年末城鎮個體勞動者700萬人,增加50萬人。
1990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2960億元,比上年增長13%;職工平均貨幣工資2150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9.7%。
城鄉儲蓄大幅度增加。1990年末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703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887億元,增長36.7%。
城鄉居住條件又有改善。1990年城鎮新建住宅1.8億平方米,農村新建住宅6.6億平方米。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1990年全國各類社會福利院床位達76.1萬張,收養58萬人。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國家救濟達4481萬人次。全國已有25.1%的鄉鎮建立了農村社會保障網路,城市社會服務網路也有較快發展,已建立起各種社區服務設施8.8萬個。
保險事業進一步發展。1990年各類財產險承保總額25749億元,比上年增長12%。全國有54萬戶企業參加了企業財產保險,9089萬戶居民參加了家庭財產保險,有21736萬人參加了人身保險。保險公司共處理國內財產險賠案278萬件,支付已決賠款81.1億元,為925萬人支付人身保險賠款26億元。 1990年全國人口出生率為21.06‰,死亡率為6.67‰,自然增長率為14.39‰。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1433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629萬人。
註:
(1)本公報所列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未包括台灣省。
(2)各項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均按可比價格計算。
(3)各項指標對比的基期數,除1989年末人口數按第四次人口普查數作了調整、固定資產投資按新的商品房統計口徑作了調整外,其餘均為《中國統計年鑒》發表的正式統計數。
(4)199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30元,其自產自用產品價格是按原定的國家牌價計算的,與歷年資料可比;如改用合同定購綜合平均價計算,則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83元。

④ 土地改革政策對中國農村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土地改革政策對中國農村經濟的影響要分時間段分析:
(一)~1955年的土地制度:土地改革與互助合作
舊中國土地佔有的極不合理以及封建高額地租使得舊中國農業生產效率極低,農民的生活水平處於極度低下的狀況。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必須突破這兩限制條件,要麼平均地權,要麼降低地租,要麼兩者兼而有之。
因此,在1949年到1950年間,中國繼續了之前在全國開展的土地改革具有顯著的經濟意義,在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傳統農業里,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能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農民無償分得土地和生產資料,成為土地的主人,實現了農民土地所有制。這次土改極大地解放了長期被封建制度束縛的生產力,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土地生產關系的變革,極大地釋放出了制度潛能,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
凡是有利必有弊,隨著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分散落後的小農經濟的局限性就突現出來了。以戶為生產單位的分散個體經營,力量相當薄弱,積累率低。有的地方甚至連簡單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根本無法抵禦農業生產過程中遭遇的各種自然災害,更沒有能力採用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以及進行必要的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化生產和農業現代化難以進行。農民的生產生活難以維系。同時中國的社會性質也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實現土地的公有,這也就要求一個新的制度安排取代舊的制度安排。

(二)1956~1978年的土地制度:集體所有、統一經營
從1955年土地農民私有轉為高級社集體所有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是黨領導中國農民確立「勞動群眾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農村土地政策的時期,在這個期間,農村土地政策從「農民個體所有,統一經營」向「勞動群體集體所有,集體經營」演變,最終發展成了「勞動群眾集體所有,集體統一經營」的「一大二公」、「一平二調」的農民公社土地政策。這個演變既反映了中國在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選擇土地集體化、公有制的歷史必然,又體現了中共脫離生產力水平追求生產關系變革導致的農村土地政策演變的盲目性。
土地由私有向公有的轉變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這個無可厚非。但是由於這個階段中許多問題未能按照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操作,導致了中國農村經濟的災難。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造成嚴重的經濟困難。再加上這一時期的 大躍進運動、大煉鋼鐵,對於土地的破壞相當嚴重,造成了土地經濟關系的嚴重扭曲,農業生產的嚴重滑坡。

(三)1979~今的土地制度:家庭承包經營與集體統一經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實現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農村土地政策。這項政策正經歷了逐漸確立階段,現正處於「長期穩定和不斷完善」階段。1978年秋~1979年冬,國家開始推行定額包產責任制,不許包產到戶包干到戶;而1980年春~1981年底,國家普及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迅速發展;1982年春~1983年底,國家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推行至今對我國農村的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農村貧窮落後的面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共農村政策的基石,必須保持長期穩定。 1978-1984年我國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8.98% ,其中種植業年均遞增6.61% ,這在建國以來農村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學者文貫中使用供給函數方法估算出,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使農業生產率增長31% ,使農業總產出增長5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對我國農村經濟有著巨大的影響。是我國農地制度變革中的重大成就。

⑤ 90年代的農村政策

這要看當地政策,一般兩方或一方是獨生子女的話可以,但不同的地方政策還是有差別

⑥ 我國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1)邊境保護政策。關稅和非關稅政策以及動植物的進出口安全檢疫,如進口關稅、配額回、出口補貼答等。

(2)「黃箱」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對國內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干預政策以及對農業投入品或要素的補貼政策,包括保證價格(目標價格)、最低保護價格、農業生產資料補貼、農產品營銷貸款補貼等。

(3)「綠箱」政策。一般性政府服務(農業科技研究、病蟲害控制、培訓、技術推廣與咨詢服務、檢驗、營銷與促銷、基本建設服務等)。

(4)其他影響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如土地政策、生產者組織化程度等。


(6)90年代農村經濟發展政策擴展閱讀

政策的實施背景:

從各國農業保護政策發展歷史來看,都是在其農業受到國外競爭威脅或在本國農業比較優勢明顯下降、受到非農產業比較優勢擠壓時實施的。

例如,1815年英國實行的穀物法就是這一觀點的起源,也是學界認為的農業保護政策的鼻祖。它規定:在英國糧價每誇特低於80 先令時,禁止糧食進口。只有在達到這種價格或超出這一價格的情況下,才許可從國外輸入糧食。該政策的背景就是英國農業受到了美國等其他國家農業的激烈競爭。

⑦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什麼局面

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進一步對外開放。
經濟越來越繁榮

⑧ 90年代以來農村經濟曾經有過一定的飛躍嗎

飛躍說不上,至少穩步發展了,什麼時候我也說不上,驀然回首它就已經今非昔比了。

⑨ 回顧農村改革30年的光輝歷程,可以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重點是什麼

可以從4個階段來
第一階段(1978-1984年):重點是廢除人民公社,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建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率先搞起了「大包干」。1980年,中央明確提出在農業領域普遍建立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到1983年底,全國農村基本實行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

第二階段(1985-1991年):重點是改革農產品統派購制度,發展鄉鎮企業,探索市場化取向的農村改革。1985年,國家取消糧食、棉花統購,改為合同定購,其他農產品實行價格放開,由市場供求調節。1990年10月以建立鄭州小麥批發市場為標志,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各種類型的農貿市場快速發展,為最終取代主要農產品計劃調撥創造了物質基礎和制度條件。在國家的鼓勵下,20世紀8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帶動了農村勞動力「離土不離鄉」的大轉移,推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大調整,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大發展。

第三階段(1992-2002年):重點是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完善農產品和要素市場體系,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通過立法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規定土地承包關系延長至30年保持不變,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20世紀90年代中期,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流動和跨區轉移就業,國家採取改革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管理制度等措施,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1998年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此後按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協議的要求,改革農產品貿易的市場准入、國內支持和進出口政策,農業對外開放水平大幅提高。

第四階段(2003年到現在):重點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在形成新時期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和構建統籌城鄉發展制度框架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強調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提出「兩個趨向」的基本論斷,作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基本判斷,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任務。放開糧食市場和價格、全面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等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出台,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閱讀全文

與90年代農村經濟發展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