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上海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上海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1 12:16:42

1. 上海2015年總產值是多少

2015年全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24964.99億元,比上年增長6.9%

2. 上海「十五」到「十二五」之間的城市功能定位分別是什麼

(2011年1月21日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

上海市人民政府

目錄

第一章加快轉型的歷史選擇

第二章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

第三章邁向「四個中心」

第四章構建服務經濟時代的產業體系

第五章建設充滿活力的創新型城市

第六章構築城鄉協調的發展格局

第七章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

第八章建設管理一流的現代都市

第九章營造生態宜居的綠色家園

第十章創造安居樂業的人民生活

第十一章 促進和諧有序的社會管理

第十二章 塑造時尚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

第十三章 建設創新開放的新浦東

第十四章 爭當改革攻堅的排頭兵

第十五章 形成海納百川的開放格局

第十六章 行動綱領的實施保障

附錄 部分指標和名詞解釋

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年)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是指導上海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對於在新的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加快實現「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章 加快轉型的歷史選擇

第一節 過去五年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上海發展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上海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信心,砥礪奮進,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自身發展轉型的挑戰,把舉辦上海世博會作為實現科學發展的重大契機,把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勝利完成。

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預計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左右,2010年達到1.7萬億元左右,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18萬美元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7%左右,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873億元。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3.2%,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2.8%以上,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20%的目標預計如期實現,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削減量均超額完成目標。

圖1-1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提高

「四個中心」框架基本形成。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股指期貨、「三港」「三區」聯動等取得重要進展,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占國內融資總額比重預計達到25%左右,上海港國際標准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港口貨物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一,上海關區進出口總額、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佔全國比重均超過四分之一,經濟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明顯提升。

圖1-2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顯著增強

社會民生持續改善。城市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1.3%和10.5%,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5%以內,市民各類基本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到98%左右,保障性住房體系不斷完善。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過440公里,綠化覆蓋率達到38%以上,環境空氣質量不斷改善。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大浦東統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政府自身建設加快推進,調整和取消行政審批事項952項,取消和停止徵收行政事業性收費312項。國資國企開放性、市場化重組加快推進。服務全國能力不斷提高,與長三角及全國其他地區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對口支援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支援都江堰市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全面完成。

口岸通關效率不斷提高,外商直接投資和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取得明顯進展,對外投資總額預計比「十五」增長3.2倍。

舉辦了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大力支持、共同努力下,辦成了一屆世界性盛會,生動詮釋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參展方和參觀人數均創歷屆世博會之最。通過舉辦世博會,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質明顯提高,城市精神內涵更加豐富,城市國際化程度顯著提升。世博理念、世博精神和世博經驗成為上海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優勢。

專欄1-1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圓滿成功

上海世博會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5000年的燦爛文明,展示了新中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輝煌成就,展示了我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而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促進了我國同各國、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成為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參展規模:共有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累計入園參觀者超過7300萬人次,其中境外參觀者約480萬人次。

園區活動:舉辦各類文化演藝活動2.29萬場,觀眾超過3400萬人次。

志願服務:8萬名園區志願者、10萬名城市服務站點志願者、197萬名城市文明志願者提供了志願服務。

經過五年不懈奮斗,上海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圓滿完成了國家交給上海辦好世博會的光榮任務,譜寫了「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新篇章。展望未來,上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將繼續沿著科學發展的軌道,奮勇向前,百折不撓,邁向新的征程。

第二節 未來五年的發展環境

「十二五」是上海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時期,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

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產業結構面臨新變革,我國國際經濟地位快速上升,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仍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特別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正在形成以及國家對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支持政策,為上海參與全球競爭、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帶來了重大機遇。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速減緩,需求結構顯著變化,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中長期積累的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上海發展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

上海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智力資源較豐富、商務環境較規范、城市開放度較高以及世博後續效應釋放,為上海未來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發展中仍存在不少瓶頸制約和突出問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商務成本攀升,高層次人才缺乏,創新創業活力不足;城市管理和城市安全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有待增強;常住人口總量快速增長,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大,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群體利益訴求日趨多樣、協調難度增加,社會矛盾增多;體制機制瓶頸更加凸顯,改革攻堅任務更加艱巨。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發展轉型迫在眉睫。

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使命意識和創新意識,充分用好各種有利條件,著力破解前進中的問題,率先走出一條具有特大城市特點的科學發展之路,努力開創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新局面。

第二章 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按照中央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要求,緊緊圍繞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總體目標,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四個率先」,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強大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充分發揮浦東新區先行先試的帶動作用和上海世博會的後續效應,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努力爭當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

堅持科學發展,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推進改革開放、率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央對上海的明確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上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繼續保持上海發展良好勢頭,解決前進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發展這個硬道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四個率先」作為上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舉措,力爭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各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是上海在更高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把創新貫穿於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和全過程,著力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文化創新,堅持人力資源優先開發和教育優先發展,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使科技進步和創新成為上海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使城市轉型發展真正建立在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的基礎上。要切實擺脫習慣思維束縛,更新發展理念,實現體制機制、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重大轉變,堅定不移調結構、促轉型,更加註重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基本要求是:

——必須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把改革開放作為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高舉浦東開發開放旗幟,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加快建立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著力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文化軟實力和城市國際化程度,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

——必須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把結構調整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積極把握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機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全面促進城市信息化,著力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和水平,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改造提升基礎和傳統產業,努力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必須更加註重以人為本的社會建設和管理。把改善民生作為轉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完善制度安排,創新社會管理模式,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滿意度,使發展成果更加廣泛、更加均衡地惠及人民群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

——必須著力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轉型發展的重大任務,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充分發揮郊區在新一輪發展中的戰略作用,積極推進新城、新市鎮和新農村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和城市管理體制,切實提升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構築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必須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轉型發展的著力點,更加註重源頭治理和長效機制建設,著力推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必須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把依法治市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基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和維護司法權威有機統一,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深入開展法制教育,加快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形成全社會依法共融、和諧共進的制度環境。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要進一步明確發展導向,推動發展理念向以人為本轉變,推動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向服務經濟轉變,推動生產生活向綠色低碳轉變,推動發展布局向城鄉一體轉變,推動開放格局向內外並重轉變,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率先轉變。

第二節 主要目標

根據國家對上海的戰略定位和要求,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建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作出貢獻。

綜合未來五年發展環境和基礎條件, 「十二五」時期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是: 「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率先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具體是:

——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預期為8%左右。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5%左右。單位土地產出率和全社會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

——城市創新活力大幅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3%左右,每百萬人口發明專利授權數達到600件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創新氛圍日益濃厚,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勞動者素質穩步提高,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35%。

——城市服務功能全面增強。「四個中心」核心功能初步形成,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占國內融資總額比重達到30%,航運服務業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15%左右,服務貿易進出口額佔全市進出口總額比重達到25%左右。城市信息化整體水平邁入國際先進行列,百兆家庭寬頻接入能力覆蓋率達到90%以上。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2%左右,城市文化更加繁榮、更具魅力。城市交通體系更加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不低於人均生產總值增長率。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財政性教育投入佔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15%,人民群眾獲得更優質、多樣、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居民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各類保障性住房新增供應100萬套(間)左右。就業崗位持續增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生態環境不斷優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率均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供水水質達到國家新的飲用水標准,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比「十一五」期末減少20%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5%。

——改革開放取得新的突破。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示範作用充分顯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深化,市場配置資源能力進一步增強,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明顯提高。開放型經濟和城市國際化程度達到新水平。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民主協商充分發展,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誠信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努力使上海成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和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表2-1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

第三章 邁向「四個中心」

落實「四個中心」國家戰略,以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為著力點,全力推進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建設,不斷提高經濟綜合實力,全方位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升經濟中心城市的國際地位,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專欄3-1 加快建設上海「四個中心」

1991年,鄧小平同志到上海視察時提出: 「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 「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2001年國務院批復《上海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上海要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2009年4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了 《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從國家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對上海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節 金融中心國際化取得重大突破

抓住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不斷上升的戰略機遇,以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為核心,以先行先試和營造環境為重點,不斷提高金融中心的國際影響力和資源配置功能。

進一步拓展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著力加強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提升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金融衍生品、黃金、產權等重要市場的功能和國際化程度,積極推進證券交易所國際板市場、非上市公司股權轉讓市場、票據市場、保險交易市場、信託受益權轉讓市場等建設。不斷豐富金融市場產品和工具,加快開發固定收益類產品,加快推出新的能源類大宗產品期貨,探索推出黃金ETF、股指期權以及匯率、利率、股票、債券、銀行貸款等為基礎的金融衍生品。

加快建設人民幣跨境投融資平台。穩步擴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繼續推動經常項目下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爭取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在上海先行先試,鼓勵發展相關的融資、擔保、對外直接投資等跨境人民幣業務。穩妥推進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在上海發行人民幣債券和股票,穩步擴大境外人民幣迴流上海的渠道。支持在滬清算機構發展,探索建立人民幣全球清算體系,基本確立上海在全球的人民幣資產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地位。推動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加快拓展海外業務,提高在滬金融機構服務國際投資者的能力。

大力發展各類金融機構。積極吸引功能性金融機構、大型金融機構總部及其營運機構總部等國內外各類金融機構入駐上海。著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金融機構,支持各類新型金融機構和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發展。支持在滬金融機構拓展業務范圍,積極推動中外金融機構深化戰略合作,推進符合條件的金融企業開展綜合經營試點。

著力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積極推動金融改革創新和開放的先行先試。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中小企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民生等的金融支持。加快消費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消費金融的服務能力、安全性和便利化水平。

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發展環境。完善金融稅收制度,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推進金融領域與非金融領域的信用信息共享,積極培育民族品牌的信用評級機構。加強金融監管制度建設,配合和支持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提高金融監管水平。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防範預警體系和處置機制,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加快陸家嘴—外灘金融集聚區建設。打造金融後台服務基地。
第二節 顯著提升航運國際服務功能

以資源配置型國際航運中心為目標,著力提升航運服務功能,完善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推進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營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環境和服務環境,努力提高國際航運資源的配置能力。

加快完善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優化航運服務產業鏈,發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船舶檢驗、船舶供應、船員服務、航運經紀、航運咨詢、海事法律和仲裁等各類航運服務。完善航運金融服務體系,促進船舶融資、船舶保險、航運保險等高端服務發展,積極培育航運再保險市場,加快開發航運運價指數衍生品。提高航運信息化水平,推廣應用集裝箱電子標簽技術,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綜合信息平台。進一步拓展上海航運交易所服務功能。加快發展北外灘、陸家嘴、臨港等航運服務集聚區。加強政府服務和管理,完善航運發展相關的法規規章體系,營造有利於航運業發展的法制環境。

優化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加快建設以上海為中心、以江浙為兩翼、以長江流域為腹地的國際航運樞紐港。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推動集裝箱江海直達。推進外高橋港區、洋山深水港區建設和功能提升,提高港口綜合保障服務能力。大力發展水水中轉,推進內河航道建設。完善貨運道路網路,積極推進海鐵聯運。加快建設國際郵輪母港,優化郵輪通關便利措施,促進郵輪產業發展。擴大航空樞紐空域容量,拓展國際國內航線,強化航空樞紐地位。

加快推進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完善國際航運船舶登記注冊制度,優化審批流程,加強政策配套,大幅提升國際航運船舶登記規模和質量。創新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管理制度,加強口岸管理單位聯動,不斷提高通關效率。研究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航運稅費政策,提高航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推動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加快完善企業開設離岸賬戶政策。積極借鑒航運發達國家(地區)經驗,推動有關航運支持政策的先行先試,加快集聚與航運相關的企業、船舶、貨物、人才等各類要素資源。

第三節 基本形成國際貿易中心核心功能

著力提高市場開放度和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形成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同步發展、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相互融通的發展格局,將上海建成具有國際國內資源配置功能、與我國經濟貿易地位相匹配的現代國際貿易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相互促進、聯動發展。

加快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健全貨物貿易和大宗商品市場體系,重點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和輻射全國的批發市場體系,支持發展石油交易、鑽石交易等重要市場,培育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努力成為大宗商品信息中心、定價中心、交易中心和結算中心。完善服務貿易市場體系,加快建設國家級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技術貿易,成為國際服務貿易中心城市。完善電子商務市場體系和支撐環境,推廣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等服務新模式,實現實體市場和網路市場共同發展。規劃建設大型會展設施,培育、引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展會。

集聚高能級、有活力的貿易主體。集聚國內外大企業和地區總部,積極引入國內外企業的營運中心、物流中心、分撥中心、銷售中心、采購中心、結算中心。著力吸引有影響力的國內外貿易組織、貿易促進機構、行業組織、檢驗檢測和認證機構。鼓勵企業採用現代國際貿易運行新模式。支持中小貿易主體發展,形成萬商雲集的局面。

打造時尚購物之都。積極營造商品更加豐富、服務水平更高、業態更加多元、功能更加齊全、權益保護有力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引導消費潮流。發展地標性商業中心,保護和開發特色商業街區,加快社區商業建設。完善擴大消費需求政策,發展綜合消費和時尚消費。研究設立免稅商品購物區(店),發展一批國際品牌和國貨精品店。

營造國際一流的商貿環境。深化口岸通關模式改革,完善電子口岸平台功能。加強進出口服務平台建設,推動內外貿融合,形成全球貿易網路的樞紐節點。加快建設虹橋商務區,推動外高橋國際貿易示範區先行先試,支持新型國際貿易業態發展。建設服務全國的貿易促進和服務平台,打造集多種媒體、多領域、多語種於一體的財經信息綜合服務平台。

第四章 構建服務經濟時代的產業體系

按照高端化、集約化、服務化,推動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產業結構的發展方針,大力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製造業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努力打造「上海服務」和「上海智造」。

第一節 大力發展服務業

堅持城市功能提升、市場需求引領和新技術應用帶動,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不斷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品牌化、網路化經營,增強輻射力和國際競爭力。

大力發展金融、航運物流、現代商貿、信息服務、文化創意、旅遊會展等重點服務業。著力提升金融業、航運物流業、現代商貿業的國際競爭力,增強城市資源配置能力和集聚輻射功能。做大做強信息服務業,提高城市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時尚創意之都。著力提高旅遊會展業國際化水平,建設國際都市旅遊目的地和會展中心城市。

-------------------------------------------------
這里字數限制了,麻煩你看參考資料的鏈接吧,希望你滿意

3. 上海的發展

上海概述

上海簡稱滬或申。市人民政府駐黃浦區人民大道200號,郵政編碼:200000,長途區號:021。上海位於北緯31°14』,東經121°29』。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全市面積6340.5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千米,東西寬約100千米。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千米,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千米。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2004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352.39萬人。上海散居著39個少數民族及少數未識別的民族,約有5.3萬人,佔全市人口的0.4%。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次是滿族,最少的是佤族、拉祜族、毛南族、普米族、京族。
2005年末,本市公安戶籍登記人口1360.26萬人,比上年增加7.87萬人,增長0.6%。截至2006年底,上海戶籍總人口1368.08萬人。
而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預計達到1900萬,這意味著上海常住人口容量還有120萬左右的增長空間,平均每年約24萬左右。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秋較短,冬夏較長,日照充分,雨量充沛。2005年,上海全年平均氣溫17.5℃,日照1778.3小時,降雨量1254.9毫米。

■市花
1986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決定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白玉蘭在上海的氣候下,開花特別早,冬去春來,清明節前,它就繁花盛開。白玉蘭潔白如玉,晶瑩皎潔,開放時朵朵向上,溢滿清香。選擇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象徵著一種開路先鋒、奮發向上的精神。

■市標
上海市市標1990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上海市市標是以市花白玉蘭、沙船和螺旋槳三者組成的三角形圖案。三角圖形似輪船的螺旋槳,象徵著上海是一座不斷前進的城市;圖案中心揚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徵著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著早春盛開的白玉蘭,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機。

行政區劃

黃浦區 面積 12平方千米,人口 62萬。郵政編碼200001。區人民政府駐延安東路300號。
盧灣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3萬。郵政編碼200020。區人民政府駐重慶南路139號。
徐匯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89萬。郵政編碼200030。區人民政府駐漕溪北路336號。
長寧區 面積 38平方千米,人口 62萬。郵政編碼200050。區人民政府駐愚園路1320號。
靜安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2萬。郵政編碼200040。區人民政府駐常德路370號。
普陀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200333。區人民政府駐大渡河路1668號。
閘北區 面積 29平方千米,人口 71萬。郵政編碼200070。區人民政府駐大統路480號。
虹口區 面積 23平方千米,人口 79萬。郵政編碼200080。區人民政府駐飛虹路518號。
楊浦區 面積 61平方千米,人口108萬。郵政編碼200082。區人民政府駐江浦路549號。
閔行區 面積 372平方千米,人口 75萬。郵政編碼201100。區人民政府駐莘庄鎮滬閔路6258號。
寶山區 面積 41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201900。區人民政府駐密山路5號。
嘉定區 面積 459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800。區人民政府駐博樂南路111號。
浦東新區 面積 523平方千米,人口177萬。郵政編碼200135。區人民政府駐世紀大道2001號。
金山區 面積 586平方千米,人口 53萬。郵政編碼201540。區人民政府駐金山大道2000號。
松江區 面積 605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600。區人民政府駐園中路1號。
青浦區 面積 676平方千米,人口 46萬。郵政編碼201700。區人民政府駐公園路100號。
南匯區 面積 688平方千米,人口 70萬。郵政編碼201300。區人民政府駐惠南鎮人民東路3252號。
奉賢區 面積 687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400。區人民政府駐南橋鎮解放中路。
崇明縣 面積1041平方千米,人口 64萬。郵政編碼202150。縣人民政府駐城橋鎮人民路68號。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區劃沿革

今上海地區,吳淞江以南於公元751年(唐天寶十載)析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崑山南境之地置華亭縣。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第二年改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轄有華亭、婁、上海、青浦、金山、奉賢、南匯7縣和川沙撫民廳。吳淞江以北於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設嘉定縣,後又析出寶山縣。長江口的沙洲於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鎮,1277年升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為崇明縣。上海市區原是吳淞江下游的一個漁村,至唐宋逐漸成為繁榮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建上海鎮,鎮因黃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經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設上海縣,轄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的高昌、長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鄉,為松江府屬縣。

1927年設為上海特別市,1930年5月改稱上海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劃為黃浦、老閘、新成、靜安、江寧、普陀、邑廟、蓬萊等20個市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10個郊區。50年代,上海的行政區劃作了幾次調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10個市區,以及上海、嘉定、寶山、川沙、奉賢、南匯、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個郊縣。

1980年,設立吳淞區。1982年,恢復閔行區。1988年,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設立寶山區。1992年,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設立閔行區。1992年9月,以川沙縣全境、原上海縣三林鄉和黃浦、南市、楊浦三個區的浦東部分,設立浦東新區。1992年10月嘉定縣撤縣,設立嘉定區。1996年,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和浦東新區14個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個縣和石化地區。

1997年4月撤銷金山縣,設立金山區。1998年2月撤銷松江縣,設立松江區。1999年9月撤銷青浦縣,設立青浦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黃浦區和南市區撤二建一,設立新的黃浦區。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上海市總人口16407734人;其中市轄區14348535人,市轄縣2059199人。各區縣人口: 黃浦區 188743人、南市區 385790人、盧灣區 328918人、徐匯區 1064645人、長寧區 702239人、靜安區 305329人、普陀區 1051672人、閘北區 798620人、虹口區 860726人、楊浦區 1243757人、閔行區 1217309人、寶山區 1227978人、嘉定區 753070人、浦東新區 2402343人人、金山區 580377人、松江區 641156人、青浦區 595863人、南匯縣 785102人、奉賢縣 624285人、崇明縣 649812人。

2001年1月9日,撤銷南匯縣,設立南匯區;撤銷奉賢縣,設立奉賢區。

2003年底,上海市轄有黃浦、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浦東新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18個區和崇明縣。

上海文化

■方言
上海話(Shanghainese)是上海地區獨有的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南方方言的一種。也有人稱上海話為滬語。語音受早期移民中占優勢的蘇州和寧波兩地影響巨大。和寧波話,蘇州話發音接近。

上海郊區方言與普遍意義上的「上海話」在發音和語法上有少許區別,按地區可分為「松江話」、「崇明話」、「浦東話」等方言。

1930年代,是上海話的黃金時期。和香港類似,上海的作家們意譯或者音譯很多英文新單詞,用到書面文本中去,通過當時上海極其發達的各種平面媒體進行傳播,然後被普通話吸收。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上海各學校統一用普通話授課。很多學校對說方言的行為扣品行分處理。而且政府取消了很多廣播電台和電視節目中的上海話內容。上海話的造詞能力也開始嚴重衰退。現在上海仍然是一個吳語城市,普通話也很通用。隨著中國各地移民的日益增加,會說上海話的人比例開始減少。現在,已經很難招聘到發音合格的年輕滬劇演員。從21世紀開始至今,上海輿論界掀起一股「保衛上海話」的浪潮。在英國部分地區已經有上海話學習班[2]

■海派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文化)的基礎上,與開埠後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歐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時尚,區別於中國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舉辦過多次大型文化活動,並建造了多所全國一流的文化設施,包括了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影城等。歐洲風格的上海音樂廳因市政建設需要被移位,但在內部改建之後已經重新對公眾開放,以舉行交響樂音樂會為主。每年上海還舉辦國際藝術節、國際電影節等文化活動。

人文歷史
豫園、明代庭園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6項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4座上海市級歷史文化名鎮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現已修復。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個紙醉金迷的地方。當時上海著名的「百樂門」舞廳享有盛名,從英文「Paramont"得來。「大世界」也是很有名的娛樂中心。很多電影院也是非常豪華。例如,大光明電影院始建於1928年,由德國傑出的建築師烏達克(L.E.HUDEC)設計,屬市級優秀保護建築。大光明電影院的歷史。 國泰電影院原名國泰大戲院(Cathay Theatre)。建於1930年,由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採用紫醬紅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屬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1932年1月1日,國泰大戲院正式對外營業。當天登在《申報》上的廣告用語是:「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化之大成」。1949年以後,更名為國泰電影院,「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一度改名人民電影院。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優秀歷史建築。

1918年至1925年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也曾經在繁華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東側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歐洲鄉村式樣的小洋房居住過。現被改為孫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園設有陶行知紀念館。虹口公園附近有魯迅紀念館。

上海擁有許多歐美式樣的老建築,其中位於外灘的一組歐洲風格的外國銀行,商家和飯店遺留下來的建築群一直以來就是上海的標志,例如:花旗銀行,和平飯店等。但事實上在市內還有很多一些二、三十年代遺留下來的,風格迥異的花園別墅,例如丁香花園、沙遜別墅、馬勒住宅以及現在被用作上海市少年宮的嘉道理花園等。在上海的市中心,還有當時的面積龐大的上海跑馬廳。

影視文化

1949年前(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中國的電影業基本上集中於上海,而在上海有過製片活動的電影企業,總數約200家。上海的電影製片業,若從資金來源劃分,可以分為外商、民營和國民黨官辦等3種類型,而雄踞上海影壇的當推民營電影企業,占總數的90%以上。但是,在眾多的民營企業中,大多數公司只是曇花一現,有的公司甚至一片未拍,即已銷聲匿跡,而稍具規模、能均衡製片生產的,約十幾家。好萊塢八大製片公司都在上海設立發行機構,幾乎壟斷了上海的整個電影發行市場。只有二三流影院才放國產片。

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起過較大影響和作用的,二三十年代有影壇五虎將之稱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星)、天一影片公司(簡稱天一)、聯華影業公司(簡稱聯華)、藝華影業公司(簡稱藝華)、新華影業公司(簡稱新華)等5家;戰後時期主要是昆侖影業公司(簡稱昆侖)和文華影業公司(簡稱文華)兩家。30年代的電通影片公司和40年代的昆侖影業公司,實質上是在中國共產黨以民辦面目出現的電影公司。

上海因此出現了很多知名的歌星和影星,周璇,阮玲玉,趙丹等。毛澤東的第三任妻子江青也曾經在上海做過演員,名為藍蘋。

19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黨政府),成立了國營的上海電影製片廠,並對私營電影製片公司的改造,1953年2月,上海實行了國營與民營電影的並軌,從此民營的電影公司消失。

80年代初,上海只有一個電視台 —— 上海電視台,後來有了上海東方衛視等等。頻道也從一個,發展到很多不同內容的頻道。1970年代,只有黑白電視信號。1980年代,轉為彩色電視信號。原來,只有在晚上才有電視節目的播出,發展到現在的全天24小時播放。目前,上海電視台、上海東方電視台和上海有線電視台已組建為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

廣播事業也從原來一個單一的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演變成很多調頻,調幅各種不同內容的電台。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中也包括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和上海東方廣播電台。

經典上海灘電視劇,如今被翻拍過好幾回代碼46 (2003), 導演:邁克爾·溫特波頓 主演:蒂姆·羅賓斯
上海夢(1938)導演喬治·威廉·派伯斯特, 實際電影取景於法國和西貢
半生緣(1998)導演許鞍華
太陽帝國(1987)導演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長恨歌(2005)導演:關錦鵬
霍元甲(2006)導演:於仁泰, 主演李連傑
精武英雄(1994)主演李連傑, 精武門改編
海上花(1998)導演: 侯孝賢
格斯拉:最終戰役(2004), 劇中Anguirus襲擊了上海並摧毀東方明珠電視塔
功夫(2004)導演周星馳
色.戒,導演:李安,根據張愛玲的小說改編
碟中諜3(2006)演員:湯姆·克魯斯
面紗(2006)主演:愛德華.諾頓、娜奧米·沃茨
如果.愛(2005)導演:陳可辛
紫蝴蝶(2003)導演 婁燁, 演員 章子怡
新上海假期(1996)主演:範文芳
上海快車(1932)主演:瑪蓮·德烈奇
上海風光(1941)導演:約瑟夫·馮·史登堡
新上海灘(1996)演員 張國榮,劉德華,寧靜
搖啊,搖啊,搖到外婆橋(1995)導演 張藝謀,鞏俐主演
蘇州河,2000,導演 婁燁,
風月(1996),導演 陳凱歌
致命紫羅蘭(2006),主演:米拉·尤沃維奇
伯爵夫人(2005), 拉爾夫·費因斯
孽債——演員全部用上海話

上海媒體

電視頻道
上海東方衛視
上海電視台第一財經頻道
上海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
上海電視台生活時尚頻道
上海電視台電視劇頻道
上海電視台體育頻道
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
上海東方電視台新聞娛樂頻道
上海東方電視台文藝頻道
上海東方電視台音樂頻道
上海東方電視台戲曲頻道
上海東方電視台少兒頻道
上海教育電視台
東方電影頻道
炫動卡通衛視

廣播
頻率 台呼
990 千赫,93.4 兆赫 990新聞頻道
648 千赫,105.7兆赫 交通台
1296千赫,90.9 兆赫 東廣新聞台
792 千赫,89.9 兆赫 都市792
101.7兆赫 動感101
103.7兆赫 LoveRadio(魅力103)
94.7兆赫 經典947
1422千赫,97.7兆赫 第一財經
1197千赫,97.2兆赫 戲劇頻率
107.2兆赫 新娛樂調頻
94.0兆赫 上海體育
1422千赫,97.7兆赫,3280、4580、4950、9750千赫 浦江之聲

■戲曲
海派特色的滑稽戲產生與抗日戰爭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角戲」接受了中外喜劇、鬧劇和江南各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新興戲曲劇種。因為方言隔閡,只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的許多地區。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藝稱作「獨角戲」。比較著名的滑稽演員有王無能,江笑笑,劉春山,嚴順開,周柏春,姚慕雙,楊華生和王汝剛等。

滬劇是上海的代表性劇種,流行於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它起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清代道光年間,浦江一帶的灘簧發展為二人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和三人以上演員裝扮人物、另設專人伴奏的"同場戲"。1898年,已有藝人流入上海,並固定在茶樓坐唱,稱作本灘。1914年,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

■報章雜志
《申報》創刊於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4月,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時停刊,是近代中國出版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報紙之一。新民晚報創辦於1929年,也是一份發行全國的有影響力的報紙。解放日報、文匯報是上海的政府性報紙。

新聞時政類的報紙還有:新聞晨報、新聞晚報、青年報、東方早報,其中新聞晨報、新聞晚報同屬解放報業集團。生活服務類的報紙有申江服務導報、上海星期三、外灘畫報等。另外知名的報紙還有:東方體育日報、上海證券報、第一財經日報。英語的報紙有:Shanghai Daily、Shanghai Star。

20世紀30年代著名作家張愛玲曾經寫過很多和上海有關的小說。《十八春》原名《半生緣》寫了三十年代上海的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

文化節日

上海電視節是中國創辦最早的國際電視節,1986年創立至2006年,已成功舉辦了十二屆。

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創辦於1993年,次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證,被歸於A類即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200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已舉辦了7屆。

上海旅遊節是中國著名的大型旅遊節慶,吸引著四海賓朋紛至沓來;同時又是世界的節日,當今世界著名的節慶活動在這里匯聚,盡情演繹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和節慶文化。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前身是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上海之春」音樂舞蹈月和80年代的上海國際廣播音樂節,自 2001年起兩者合並。合並後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成為薈萃中外經典音樂節目的聖堂。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是經國務院批准,由國家文化部主辦,上海市政府承辦的國家級國際藝術節,是我國最高規格的對外文化交流節慶活動。藝術節以吸收世界優秀文化,弘揚中華民族藝術,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為宗旨。薈萃了中外一流的藝術家及各種藝術。

■飲食
本地風味的上海菜又叫本幫菜。本幫名菜有很多。在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都有以上海命名的餐館。

經濟概述

1949年以前,在上海有很多外國銀行和公司。上海是當時遠東的經濟貿易中心。上海不僅匯集著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四大政府銀行為首的原國家資本與官僚資本金融機構以及外國在華金融機構。在外灘附近聚集了各國頗具實力的銀行:英國匯豐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俄國華俄道勝銀行、法國東方匯理、美國花旗銀行、比利時華比銀行等組成了「東方華爾街」。還擁有數量眾多的私人資本經營的銀行、錢庄和信託公司(以下簡稱私營行庄公司)。經歷了1927至1937年「黃金時期」的發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的私營行庄公司已達105家;而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時,上海私營金融業的整體資金實力實際上已大大削弱,但仍有119家私營銀行、80家錢庄和5家信託公司。然而到1952年底,上海私營金融機構的數量銳減至60餘家。1956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最後全部合並為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

在1949年以後,有些上海的資本家都已經逃離到香港,台灣,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繼續經營。最後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營。

浦東陸家嘴上海是中國大陸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2004年人均GDP6661美元,連續十年年均經濟成長超過8%。第三產業在上海的經濟佔了一定比重,其中最主要的產業包括了金融業、房地產業、保險業以及運輸業等。位於浦東新區的陸家嘴是上海的新興金融中心,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2005年8月在上海揭牌,主要職能是管理公開市場操作。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部分在上海設立了中國區總部、分公司和辦事處。

上海工業發達,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和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的工業發展水平就已全國領先。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央政策原因,中國東南地區飛速發展,一度使上海的工業面臨邊緣化的危機,但自90年來中期以來,隨著浦東新區的開發,以及財政轉移支付比重減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業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上海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主要以輕紡、重工業、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為主,其他還有汽車、航空、航天等工業。張江高科匯集了大量的高端製造業。農業占總體經濟的比例較小,大約在1.7%左右。

由於土地、勞動力成本日益升高,加之市政府經濟政策導向等原因,目前紡織業、重污染行業等低端製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逐漸遷往郊區或關門停業,上海市整體產業結構進步明顯,已形成並逐漸鞏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上海港是西太平洋地區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中國內地最大的港口。 2004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達到3億7900萬噸,超過荷蘭鹿特丹成為世界第二大貨運港。 2005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08萬TEU(標准箱),保持繼新加坡、香港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集裝箱港口地位,上海港2006年吞吐量為2171萬TEU,同比增長20.1%,繼續保持第三名。港口吞吐量約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目前正在建設的大型深水海港洋山保稅港設計年集裝箱吞吐量為2200萬箱(2005年12月10日一期工程開港,2020年全部建成)。

上海經濟也受到其周圍省份的非經濟方面的競爭。上游省份GDP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尤其是來自黃浦江上游的飲用水污染,已成為困擾上海發展和居民生活的一大難題。

國有企業

上海展覽館
上海寶鋼集團公司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
江南造船公司
外高橋港
洋山保稅港
石洞口發電廠
外高橋發電廠
錦江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百聯集團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

■舉辦國際會議
上海舉辦過眾多大型會議,如:1999年「財富」全球論壇,2001年上海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2002國際人類基因組第七屆會議,2006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2007年非洲開發銀行集團理事會年會等

上海交通

■市內交通

上海的交通工具曾經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小到自行車、黃包車,大到馬車、小汽車。

1873年,法國人米拉看到黃包車便利,向法租界公董局呈報計劃。1874年1月,黃包車從日本輸入上海。故當時滬人又稱之為東洋車。凡在上海租界上通行的黃包車須向工部局捐照會。抗戰前夕,黃包車已達1,000多輛。後三輪車興起,至40年代後期逐漸被淘汰。1908年3月5日,英籍猶太地產商哈同經營的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從南京路口至延安東路外灘的通車,相繼發展了12條有軌電車線路。到1963年8月15日凌晨零時17分,最後一輛有軌電車末班車從靜安寺開出,當當有聲的有軌電車從此退出了上海。3時52分,第一輛20路無軌電車離開靜安寺起點站向外灘方向駛去。機動三輪車因為便宜,在1970年代依然可以在上海街頭看到。以後逐漸被淘汰。自行車曾經是上海最通用的交通工具。1980年代以後,私人逐漸開始購置私人小轎車。

上海地鐵,上海的市區交通較為發達,公共交通設施有:公交汽車巴士(包括大巴士和小巴士),公交電車巴士(目前只有無軌電車),黃浦江上輪渡,軌道交通(位於地下時上海人稱之為地鐵,位於高架段時稱之為輕軌),基本上每一個住宅區周圍會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公交線路停靠。以上這些公共交通設施皆可使用上海公共交通卡,從而方便付費。

論公交線路數量和復雜性,上海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公共交通網路和全世界最高的日公共交通客運量。上海全市公交有1100多條公交線路,密如蛛網,並且正以每年新辟、延伸、調整50多條公交線路的記錄持續擴充。按運營時間分,有日間公交車、「2」字頭的早晚高峰車和「3」字頭的夜宵車;按地域范圍分,有浦西的、浦東的、過江的(含大橋、隧道線)和郊區線;按票務方式分,有單一票價1元(全程13公里以下的線路)或1.5元(全程超13公里的線路)的無人售票車,還有單一票價2元的空調車和多級票價的專線車(有「3」字頭的夜宵線、「5」字頭的大巴專線、「6」字頭的浦東專線車、「8」字頭的中巴專線和「9」字頭的雙層車或空調大巴,還有10條空調旅遊專線以及觀光巴士)。

目前,大部分上海市民選擇公交巴士出行,但隨著軌道交通的逐步完善,市民的選擇方式將會趨向於軌道交通出行。上海軌道交通線路目前建成五條線路:一號線(R1)、二號線(R2)、三號線(M3)、四號線(M4)、五號線(莘閔線),另外還有龍陽路站至浦東國際機場的上海磁浮示範運營線,總計近150公里里程;在建線路有6、7、8號線和9號線一期工程(其中7、8號線將直接進入世博園區,6號線到達世博園區附近的大型居住區)。

就費用而言,輪渡仍然是最便宜的公交出行方式,票價普通乘客0.5元一人。公交車從1元起有不同的票價級別,軌道交通從3元起至8元有不同的票價級別。由於國際油價普遍上揚,上海市區頂燈計程車從2006年6月1日起全面調整為:起步價:11元3公里,超過3公里以2.1元/公里加價;晚間23:00至次日5:00期間,起步價調整為:14元3公里,與白天相比價格上漲30%。郊區有所不同,起步價為9元3公里,加價相同,也為超過3公里以2.1元/公里加價。由於公交車和軌道交通在晚間大部分都不運行,故在晚間計程車仍然是市民出行的選擇。

市內交通包括:
上海軌道交通(已建成1、2、3、4、5號線)
磁懸浮(由地鐵2號線龍陽路站至浦東國際機場)2002年12月31日首次運行,30公里長。
公交車(巴士)
計程車

4. 2015年,上海市民社會的發展水平大致與美國大城市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水平相當。 『』處於

1,二戰結束是1946年
2,上海再差也不會相當於美國那個年代,最恰當的對比應該處於美國六七十年代後期的水平。

5. 從《政府工作報告》看2015年上海將有哪些新變化

2015年1月25日,在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上海市市長楊雄作政府工作報告。年上海將有哪些新變化?上海市市長楊雄提出了2015年的主要任務。
1. 做好自貿區區域擴展工作 拓展「單一窗口」功能
2015年,將認真做好自貿試驗區區域擴展工作,在全市復制推廣自貿試驗區改革經驗。深化投資管理制度創新,完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出一批新的擴大開放舉措。深化貿易便利化改革,實行貨物狀態分類監管試點,拓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實施國際船舶登記等制度創新。推進自貿試驗區與國際金融中心聯動建設,健全本外幣一體化的自由貿易賬戶功能,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開展個人境外投資等試點,加快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深化事中事後監管,加快建設信息共享、聯動聯勤等服務管理平台,完善專業監管制度。對標國際通行規則,探索建立行政公開透明、公平競爭、權益保護等制度。
2. 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 全力建設科創中心
2015年,將在民用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在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等領域布局一批重大創新工程。積極支持基礎前沿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和社會公益技術研究,培育創新源泉。
3.推動4G網路向全市域覆蓋 構建網路與信息安全應急基礎平台
2015年,將繼續加強智慧城市建設。提升信息基礎設施能級,推動第四代移動通信網路向全市域覆蓋。加強信息技術在交通、醫療、城市管理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拓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示範應用。強化信息安全,基本建成網路與信息安全應急基礎平台。
4.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淘汰落後產能800項左右
2015年,將制定實施政府采購、資金支持、人才落戶等「四新」經濟發展政策。促進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保險交易所等功能性機構落地。加快建設大宗商品市場。落實擴大消費政策措施。推動大飛機、北斗衛星導航、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信息服務、旅遊會展、健康養老等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加快發展。落實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政策,鼓勵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嚴格執行安全、環保、能效、質量等標准,淘汰落後產能800項左右。推進桃浦、南大、吳淞、高橋等區域轉型發展,探索科技創新、商務商貿、文化創意等多功能、復合型社區建設。
5.再開建88公里軌道交通線 加快臨港、前灘等區域開發建設
2015年,上海要開工建設8號線三期、15號線、18號線等88公里軌道交通線,推動在建的128公里軌道交通線加快建設,建成11號線迪士尼段、12號線西段、13號線部分區段,新增運營線路40公里。加快建設洋山深水港區四期、北橫通道、沿江通道、滬通鐵路上海段等重大工程,建成嘉閔高架部分區段等項目。基本建成世博園區央企總部集聚區和虹橋商務區核心區主體項目,做好迪士尼樂園及配套項目建設和運營准備,加快臨港地區和前灘、徐匯濱江等區域開發建設,全面推進黃浦江兩岸濱江公共空間貫通工程。
6.繼續提高養老金水平 新增7000張公辦養老床位
2015年,將提高養老金水平,穩妥實施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增加養老服務供給,鼓勵社區居家養老,擴大老年宜居社區建設試點,新增7000張公辦養老床位,新建40家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全面推進醫養結合,強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支撐,新增50家養老院內設醫療機構。健全養老服務梯度補貼機制,制定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的鼓勵政策,實施養老護理隊伍建設規劃,完善需求評估和行業監管體系。
7.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綜合改造舊住房11.5萬套
2015年,將新建籌措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實施舊住房綜合改造11.5萬套,基本建成10萬套,健全保障性住房供應管理長效機制,加快大型居住社區配套建設。拆除中心城區二級舊里以下房屋55萬平方米,推進郊區城鎮舊區改造,繼續開展城中村改造。改造2000萬平方米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設施、90萬戶老舊小區供電設施。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8. 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新制度 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2015年,將加快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德育體系,系統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行義務教育學區化、集團化辦學,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新制度,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推進中高職和應用本科貫通培養改革試點。全面實施高校骨幹教師教學激勵計劃,加強高水平學科和新型智庫建設,建立高校科研成果分類評價制度。啟動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試點,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深入推進教育國際化和信息化。
9.調整基本醫療服務價格 發展中醫葯事業
2015年,加快轉變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加強全面預算管理,調整基本醫療服務價格。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建立基於基本項目的服務評價和補償機制,啟動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試點。擴大葯品帶量采購試點,推進葯品和醫用耗材采購信息公開。鼓勵社會辦醫,發展中醫葯事業,完善院前急救體系,加強公共衛生服務和健康城市建設。
10.增強安全意識 強化安全責任體系
切實增強安全意識,全力保障城市安全;強化安全責任體系,從嚴落實政府部門監管責任,嚴格落實區縣、鄉鎮屬地管理責任,依法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目標考核,嚴肅問責制度,切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2015年,將強化重點區域和人員密集場所的安全防範,完善大人流安全管理機制,加強各類大型活動安全風險的科學評估和應急准備,強力推進軌道交通、機場車站、旅遊景點、大型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的應急管理單元建設。
11.深化街道體制改革 取消街道招商引資職能
2015年,將增加街道統籌社區發展職能,取消街道招商引資職能,全額保障街道經費支出,實行市、區職能部門職責下沉准入制度。完善鄉鎮治理體制,要依法賦予鄉鎮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權,加強鎮管社區建設,做實基本管理單元,實施鄉鎮差別化管理,推動區縣綜合執法力量下沉街鎮。完善居村治理體系,要加強居民村民自治機制建設,建立居委會、村委會依法協助行政事項的清單和准入機制。
12. 深化城市網格化管理 新增140公里公交專用道
在完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方面,2015年上海要深化城市網格化管理,設立街鎮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推動網格化管理項城市住宅小區和農村地區拓展,推進網格化管理與大聯動、大聯勤、「12345」市民服務熱線的融合互動。加大城市管理頑症整治力度,鞏固擴大整治成效。加強住宅小區綜合治理,健全物業服務市場機制,著力解決小區難題頑症。完善綜合交通體系,推行中心城區道路擁堵分級管理,深化公交行業改革,新增140公里公交專用道,優化公交線網,創建國家公交都市。
13.整建制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上海將在2015年整建制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要著眼於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附加值,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進一步發展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聯社。同時,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加大農業科技應用推廣力度,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和林網化建設,推進蔬菜生產核心基地建設,確保地產農產品生產供應和質量安全。整合財政支農政策,將涉農資金主要用於支持純農地區發展,對純農地區實行差別化考核。
14.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新增非農就業崗位10萬個
2015年,上海要致力於轉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繼續推動城市建設重心向郊區轉移、公共資源配置向郊區傾斜,加快形成與城鄉發展一體化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加快薄弱地區教育、衛生等設施補點建設。新增非農就業崗位10萬個。實施城鄉職工統一的失業保險制度,統一城鄉低保制度。
15.改造27座老公園 新建綠地1000公頃

2015年,將啟動實施第六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深化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深入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全面完成中小鍋爐、窯爐清潔能源替代和黃標車淘汰,加強揮發性有機物和揚塵治理,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將啟動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實現建成區直排污染源全部納管。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加強農田、水源保護區和工業區土壤污染防治。加快生活垃圾末端處置設施建設,深化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綠色賬戶」試點。積極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強綠化建設。加快郊野公園、外環生態專項建設,新建一批林蔭道,改造27座老公園。推進崇明生態島建設。新建綠地1000公頃,立體綠地40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15%。
16.拓展網上政務大廳辦事功能強化「12345」市民服務熱線功能
統籌硬體資源、數據採集、信息應用,完善基礎資料庫。出台信息共享管理規范,推動各部門政務平台互聯互通。拓展網上政務大廳辦事功能,探索建立政府服務「單一窗口」制度。擴大政府數據資源向社會開放。強化「12345」市民服務熱線功能。

參考:人民網:從《政府工作報告》看2015年上海將有哪些新變化
http://sh.people.com.cn/n/2015/0125/c134768-23675871.html

6. 「十二五」時期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2011年1月21日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

上海市人民政府

目錄

第一章加快轉型的歷史選擇

第二章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

第三章邁向「四個中心」

第四章構建服務經濟時代的產業體系

第五章建設充滿活力的創新型城市

第六章構築城鄉協調的發展格局

第七章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

第八章建設管理一流的現代都市

第九章營造生態宜居的綠色家園

第十章創造安居樂業的人民生活

第十一章 促進和諧有序的社會管理

第十二章 塑造時尚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

第十三章 建設創新開放的新浦東

第十四章 爭當改革攻堅的排頭兵

第十五章 形成海納百川的開放格局

第十六章 行動綱領的實施保障

附錄 部分指標和名詞解釋

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年)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是指導上海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對於在新的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加快實現「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章 加快轉型的歷史選擇

第一節 過去五年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上海發展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上海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信心,砥礪奮進,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自身發展轉型的挑戰,把舉辦上海世博會作為實現科學發展的重大契機,把結構調整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作為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勝利完成。

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預計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左右,2010年達到1.7萬億元左右,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18萬美元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7%左右,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873億元。高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3.2%,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2.8%以上,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20%的目標預計如期實現,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削減量均超額完成目標。

圖1-1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提高

「四個中心」框架基本形成。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股指期貨、「三港」「三區」聯動等取得重要進展,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占國內融資總額比重預計達到25%左右,上海港國際標准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港口貨物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一,上海關區進出口總額、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佔全國比重均超過四分之一,經濟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明顯提升。

圖1-2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顯著增強

社會民生持續改善。城市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1.3%和10.5%,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5%以內,市民各類基本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到98%左右,保障性住房體系不斷完善。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過440公里,綠化覆蓋率達到38%以上,環境空氣質量不斷改善。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大浦東統籌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政府自身建設加快推進,調整和取消行政審批事項952項,取消和停止徵收行政事業性收費312項。國資國企開放性、市場化重組加快推進。服務全國能力不斷提高,與長三角及全國其他地區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對口支援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支援都江堰市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全面完成。

口岸通關效率不斷提高,外商直接投資和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取得明顯進展,對外投資總額預計比「十五」增長3.2倍。

舉辦了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大力支持、共同努力下,辦成了一屆世界性盛會,生動詮釋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參展方和參觀人數均創歷屆世博會之最。通過舉辦世博會,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素質明顯提高,城市精神內涵更加豐富,城市國際化程度顯著提升。世博理念、世博精神和世博經驗成為上海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優勢。

專欄1-1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圓滿成功

上海世博會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5000年的燦爛文明,展示了新中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輝煌成就,展示了我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而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促進了我國同各國、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成為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參展規模:共有24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累計入園參觀者超過7300萬人次,其中境外參觀者約480萬人次。

園區活動:舉辦各類文化演藝活動2.29萬場,觀眾超過3400萬人次。

志願服務:8萬名園區志願者、10萬名城市服務站點志願者、197萬名城市文明志願者提供了志願服務。

經過五年不懈奮斗,上海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圓滿完成了國家交給上海辦好世博會的光榮任務,譜寫了「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新篇章。展望未來,上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將繼續沿著科學發展的軌道,奮勇向前,百折不撓,邁向新的征程。

第二節 未來五年的發展環境

「十二五」是上海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時期,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面臨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

國際國內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產業結構面臨新變革,我國國際經濟地位快速上升,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仍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加快發展時期,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特別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正在形成以及國家對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支持政策,為上海參與全球競爭、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帶來了重大機遇。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速減緩,需求結構顯著變化,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中長期積累的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上海發展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

上海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智力資源較豐富、商務環境較規范、城市開放度較高以及世博後續效應釋放,為上海未來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發展中仍存在不少瓶頸制約和突出問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商務成本攀升,高層次人才缺乏,創新創業活力不足;城市管理和城市安全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有待增強;常住人口總量快速增長,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劇,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壓力加大,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群體利益訴求日趨多樣、協調難度增加,社會矛盾增多;體制機制瓶頸更加凸顯,改革攻堅任務更加艱巨。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發展轉型迫在眉睫。

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使命意識和創新意識,充分用好各種有利條件,著力破解前進中的問題,率先走出一條具有特大城市特點的科學發展之路,努力開創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新局面。

第二章 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

第一節 指導思想

「十二五」期間,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按照中央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要求,緊緊圍繞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總體目標,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四個率先」,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強大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充分發揮浦東新區先行先試的帶動作用和上海世博會的後續效應,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努力爭當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

堅持科學發展,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推進改革開放、率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央對上海的明確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上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繼續保持上海發展良好勢頭,解決前進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發展這個硬道理,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四個率先」作為上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舉措,力爭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各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是上海在更高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把創新貫穿於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和全過程,著力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文化創新,堅持人力資源優先開發和教育優先發展,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使科技進步和創新成為上海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使城市轉型發展真正建立在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的基礎上。要切實擺脫習慣思維束縛,更新發展理念,實現體制機制、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重大轉變,堅定不移調結構、促轉型,更加註重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基本要求是:

——必須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把改革開放作為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高舉浦東開發開放旗幟,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加快建立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機制,著力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文化軟實力和城市國際化程度,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流域、服務全國。

——必須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把結構調整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積極把握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機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全面促進城市信息化,著力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和水平,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改造提升基礎和傳統產業,努力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必須更加註重以人為本的社會建設和管理。把改善民生作為轉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完善制度安排,創新社會管理模式,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滿意度,使發展成果更加廣泛、更加均衡地惠及人民群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

——必須著力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轉型發展的重大任務,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充分發揮郊區在新一輪發展中的戰略作用,積極推進新城、新市鎮和新農村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和城市管理體制,切實提升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構築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必須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轉型發展的著力點,更加註重源頭治理和長效機制建設,著力推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必須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把依法治市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基礎,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和維護司法權威有機統一,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深入開展法制教育,加快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形成全社會依法共融、和諧共進的制度環境。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要進一步明確發展導向,推動發展理念向以人為本轉變,推動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向服務經濟轉變,推動生產生活向綠色低碳轉變,推動發展布局向城鄉一體轉變,推動開放格局向內外並重轉變,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率先轉變。

第二節 主要目標

根據國家對上海的戰略定位和要求,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建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作出貢獻。

綜合未來五年發展環境和基礎條件, 「十二五」時期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是: 「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率先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具體是:

——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預期為8%左右。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5%左右。單位土地產出率和全社會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

——城市創新活力大幅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3%左右,每百萬人口發明專利授權數達到600件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創新氛圍日益濃厚,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勞動者素質穩步提高,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35%。

——城市服務功能全面增強。「四個中心」核心功能初步形成,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占國內融資總額比重達到30%,航運服務業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15%左右,服務貿易進出口額佔全市進出口總額比重達到25%左右。城市信息化整體水平邁入國際先進行列,百兆家庭寬頻接入能力覆蓋率達到90%以上。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2%左右,城市文化更加繁榮、更具魅力。城市交通體系更加完善。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不低於人均生產總值增長率。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財政性教育投入佔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15%,人民群眾獲得更優質、多樣、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居民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各類保障性住房新增供應100萬套(間)左右。就業崗位持續增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生態環境不斷優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率均完成國家下達目標。供水水質達到國家新的飲用水標准,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比「十一五」期末減少20%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5%。

——改革開放取得新的突破。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示範作用充分顯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深化,市場配置資源能力進一步增強,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明顯提高。開放型經濟和城市國際化程度達到新水平。

——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民主協商充分發展,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誠信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努力使上海成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和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表2-1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

第三章 邁向「四個中心」

落實「四個中心」國家戰略,以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為著力點,全力推進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建設,不斷提高經濟綜合實力,全方位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全面提升經濟中心城市的國際地位,為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專欄3-1 加快建設上海「四個中心」

1991年,鄧小平同志到上海視察時提出: 「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 「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2001年國務院批復《上海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上海要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2009年4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了 《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從國家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對上海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節 金融中心國際化取得重大突破

抓住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不斷上升的戰略機遇,以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為核心,以先行先試和營造環境為重點,不斷提高金融中心的國際影響力和資源配置功能。

進一步拓展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著力加強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提升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金融衍生品、黃金、產權等重要市場的功能和國際化程度,積極推進證券交易所國際板市場、非上市公司股權轉讓市場、票據市場、保險交易市場、信託受益權轉讓市場等建設。不斷豐富金融市場產品和工具,加快開發固定收益類產品,加快推出新的能源類大宗產品期貨,探索推出黃金ETF、股指期權以及匯率、利率、股票、債券、銀行貸款等為基礎的金融衍生品。

加快建設人民幣跨境投融資平台。穩步擴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繼續推動經常項目下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爭取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在上海先行先試,鼓勵發展相關的融資、擔保、對外直接投資等跨境人民幣業務。穩妥推進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在上海發行人民幣債券和股票,穩步擴大境外人民幣迴流上海的渠道。支持在滬清算機構發展,探索建立人民幣全球清算體系,基本確立上海在全球的人民幣資產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地位。推動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加快拓展海外業務,提高在滬金融機構服務國際投資者的能力。

大力發展各類金融機構。積極吸引功能性金融機構、大型金融機構總部及其營運機構總部等國內外各類金融機構入駐上海。著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金融機構,支持各類新型金融機構和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發展。支持在滬金融機構拓展業務范圍,積極推動中外金融機構深化戰略合作,推進符合條件的金融企業開展綜合經營試點。

著力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積極推動金融改革創新和開放的先行先試。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中小企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民生等的金融支持。加快消費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消費金融的服務能力、安全性和便利化水平。

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發展環境。完善金融稅收制度,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推進金融領域與非金融領域的信用信息共享,積極培育民族品牌的信用評級機構。加強金融監管制度建設,配合和支持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提高金融監管水平。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防範預警體系和處置機制,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加快陸家嘴—外灘金融集聚區建設。打造金融後台服務基地。
第二節 顯著提升航運國際服務功能

以資源配置型國際航運中心為目標,著力提升航運服務功能,完善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推進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營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環境和服務環境,努力提高國際航運資源的配置能力。

加快完善現代航運服務體系。優化航運服務產業鏈,發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船舶檢驗、船舶供應、船員服務、航運經紀、航運咨詢、海事法律和仲裁等各類航運服務。完善航運金融服務體系,促進船舶融資、船舶保險、航運保險等高端服務發展,積極培育航運再保險市場,加快開發航運運價指數衍生品。提高航運信息化水平,推廣應用集裝箱電子標簽技術,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綜合信息平台。進一步拓展上海航運交易所服務功能。加快發展北外灘、陸家嘴、臨港等航運服務集聚區。加強政府服務和管理,完善航運發展相關的法規規章體系,營造有利於航運業發展的法制環境。

優化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加快建設以上海為中心、以江浙為兩翼、以長江流域為腹地的國際航運樞紐港。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推動集裝箱江海直達。推進外高橋港區、洋山深水港區建設和功能提升,提高港口綜合保障服務能力。大力發展水水中轉,推進內河航道建設。完善貨運道路網路,積極推進海鐵聯運。加快建設國際郵輪母港,優化郵輪通關便利措施,促進郵輪產業發展。擴大航空樞紐空域容量,拓展國際國內航線,強化航空樞紐地位。

加快推進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完善國際航運船舶登記注冊制度,優化審批流程,加強政策配套,大幅提升國際航運船舶登記規模和質量。創新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管理制度,加強口岸管理單位聯動,不斷提高通關效率。研究制定與國際接軌的航運稅費政策,提高航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推動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加快完善企業開設離岸賬戶政策。積極借鑒航運發達國家(地區)經驗,推動有關航運支持政策的先行先試,加快集聚與航運相關的企業、船舶、貨物、人才等各類要素資源。

第三節 基本形成國際貿易中心核心功能

著力提高市場開放度和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形成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同步發展、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相互融通的發展格局,將上海建成具有國際國內資源配置功能、與我國經濟貿易地位相匹配的現代國際貿易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相互促進、聯動發展。

加快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健全貨物貿易和大宗商品市場體系,重點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和輻射全國的批發市場體系,支持發展石油交易、鑽石交易等重要市場,培育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努力成為大宗商品信息中心、定價中心、交易中心和結算中心。完善服務貿易市場體系,加快建設國家級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技術貿易,成為國際服務貿易中心城市。完善電子商務市場體系和支撐環境,推廣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等服務新模式,實現實體市場和網路市場共同發展。規劃建設大型會展設施,培育、引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展會。

集聚高能級、有活力的貿易主體。集聚國內外大企業和地區總部,積極引入國內外企業的營運中心、物流中心、分撥中心、銷售中心、采購中心、結算中心。著力吸引有影響力的國內外貿易組織、貿易促進機構、行業組織、檢驗檢測和認證機構。鼓勵企業採用現代國際貿易運行新模式。支持中小貿易主體發展,形成萬商雲集的局面。

打造時尚購物之都。積極營造商品更加豐富、服務水平更高、業態更加多元、功能更加齊全、權益保護有力的消費環境,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引導消費潮流。發展地標性商業中心,保護和開發特色商業街區,加快社區商業建設。完善擴大消費需求政策,發展綜合消費和時尚消費。研究設立免稅商品購物區(店),發展一批國際品牌和國貨精品店。

營造國際一流的商貿環境。深化口岸通關模式改革,完善電子口岸平台功能。加強進出口服務平台建設,推動內外貿融合,形成全球貿易網路的樞紐節點。加快建設虹橋商務區,推動外高橋國際貿易示範區先行先試,支持新型國際貿易業態發展。建設服務全國的貿易促進和服務平台,打造集多種媒體、多領域、多語種於一體的財經信息綜合服務平台。

第四章 構建服務經濟時代的產業體系

按照高端化、集約化、服務化,推動三二一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產業結構的發展方針,大力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製造業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努力打造「上海服務」和「上海智造」。

第一節 大力發展服務業

堅持城市功能提升、市場需求引領和新技術應用帶動,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不斷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品牌化、網路化經營,增強輻射力和國際競爭力。

大力發展金融、航運物流、現代商貿、信息服務、文化創意、旅遊會展等重點服務業。著力提升金融業、航運物流業、現代商貿業的國際競爭力,增強城市資源配置能力和集聚輻射功能。做大做強信息服務業,提高城市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時尚創意之都。著力提高旅遊會展業國際化水平,建設國際都市旅遊目的地和會展中心城市。

-------------------------------------------------
這里字數限制了,麻煩你看參考資料的鏈接吧,希望你滿意

7. 2015上海的經濟總量

上海與全國一樣,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度下降,逐步由拼資源向拼智力轉變。但與全國不同的是,上海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更低,創新驅動力更強。2013年和2014年,上海僅以3%~5%的投資增速支撐了7%~8%的經濟增長率;而全國要用15%以上的投資增速才能支撐7%~8%的經濟增長率。

上海產能過剩的矛盾不突出,而城市運行安全矛盾逐步突出。從產業發展瓶頸看,全國面臨的是融資難和生態環境硬約束突出,而上海產業發展更多面臨的是制度約束。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
上海經濟穩中有進,呈現出
與全國不同的「新常態」特徵
(一)2014年上海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預計全年GDP增速達到7%
2014年上海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其中,「穩」主要表現在「四個平穩」:一是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從全年經濟走勢看,前三季度全市GDP累計增速分別為7.0%、7.1%、7.0%,波動幅度僅為0.1個百分點,較為平穩,沒有出現大起大落。二是物價保持平穩態勢,1-10月份全市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7%,其中10月份上漲2.4%,明顯低於3%的年度控制目標,在較低的通脹水平上實現了中速增長。三是就業形勢平穩,截至10月末,全市新增就業崗位58.15萬個,提前三個月完成年度就業創業目標;城鎮登記失業人數達24.29萬,同比減少1.32萬人,沒有出現明顯的就業壓力。四是社會消費基本平穩。2014年,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基本保持平穩增長。其中一季度增長7.2%,上半年增長7.6%,1-10月增長8.7%,平穩回升。同時1-9月份無店鋪和網上商店消費分別增長21.7%和25.1%,明顯高於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幅。
「進」主要體現在「六個進一步」:一是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前三季度上海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比二季度加快0.7個百分點,增速高於第二產業和工業3.9和3.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達到62.82%,比去年同期提高1.25個百分點,連續三年穩定在60%以上,產業結構更趨服務化。二是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高端化。從服務業結構看,前三季度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和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5%、12.5%和8.4%。從工業結構看,1-10月份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增長6.4%,也比全市工業總產值高出4.3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分別增長20.1%、37.0%和11.6%,同比增幅都有所上升。三是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增強。1-10月份,上海利用外資實際到位金額增長10%,比全國高出8.6個百分點。其中,第三產業利用外資增長24.1%,同比提高18.8個百分點。四是金融市場活躍度進一步提升。1-10月份,全市有價證券成交額增長32.5%,其中股票成交額增長10.4%,扭轉了1-8月份負增長的局面。新金融特色功能區初現雛形,如嘉定區促進產業與金融「共榮共生」,大力推進「金融矽谷」建設,著力打造新型金融產業發展集聚區、資本市場上市企業總部集聚區和為長三角地區配套的專業金融服務集聚區,目前嘉定區已經集聚了1000餘家基金公司、管理資金規模近千億元。五是轉型發展進一步提速。一方面,節能減排工作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標。截至10月底,上海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比上年削減3%;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均比上年削減1%;單位GDP的能耗總體減少18%,提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另一方面,土地的二次開發步伐加快。如奉賢區1-9月份已騰出土地1597畝,25個騰出土地的項目中已有10個進入土地二次開發的實質性啟動。六是改革效應進一步顯現。一方面,各區縣對接自貿區改革步伐加快,如青浦區對照市下發可復制推廣的改革事項已復制推廣6項,並正在推進18項,特別是出口加工區創新「航空發動機零部件再利用」的監管制度,更加領先自貿區一步。另一方面,「營改增」政策效應進一步凸顯。1-10月份,上海增值稅收入增長11.7%,依然保持較快增速。部分區縣增值稅增幅增長更快。比如,長寧區增值稅就增長46.2%,而營業稅僅增長7.9%。
(二)上海經濟運行呈現出「新常態」的特徵
近年來,上海經濟已逐步進入「新常態」。與全國相比,上海經濟「新常態」既有共性特徵,也有自身特點。
一是經濟增長保持中速。上海與全國一樣,經濟增速逐步放緩,由兩位數增長下降至一位數增長。但與全國不同的是:其一,上海經濟先於全國進入經濟中速增長階段。1992-2007年,上海經濟連續1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GDP平均增速達12.7%。2008年以後,上海經濟增速從兩位數回落到一位數(2008年9.7%、2009年8.2%、2010年10.3%、2011年8.2%、2012年7.5%、2013年7.7%),逐步進入中速增長的常態階段。而全國經濟則是從2010年開始逐步回落到中速增長階段(2011年9.2%、2012年7.8%、2013年7.7%)。因此,上海經濟先於全國向「新常態」過渡。其二,上海在「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速低於全國。在經濟運行向「新常態」轉變過程中,上海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從2007年的15.2%下降到2013年的7.7%,由以往高於全國2個百分點轉為低於全國0.5-1個百分點。其三,上海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高於全國。2011-2013年,上海經濟增速從8.2%回落到7.7%,波動幅度為0.5個百分點。而同期全國經濟增速從8.7%下降至7.4%,波幅為1.3個百分點。特別是從季度經濟增速波動看,上海明顯小於全國。
二是經濟結構趨於優化。上海與全國一樣,經濟結構逐步優化,服務業增長速度快於製造業,服務業佔比穩步提高。但與全國不同的是:其一,上海服務業增速大幅高於製造業。2011年以來,上海服務業增速平均快於製造業增速4個百分點,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而全國服務業增速僅快於製造業1個百分點左右,經濟增長主要靠製造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其二,全國進入「新常態」後服務業增長主要依靠傳統服務業,而上海服務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是金融、貿易、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其三,全國「新常態」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傳統產業升級換代,而上海產業融合發展趨勢突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四新」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三是經濟動力發生轉變。上海與全國一樣,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度下降,逐步由拼資源向拼智力轉變。但與全國不同的是,上海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更低,創新驅動力更強。2013年和2014年,上海僅以3%~5%的投資增速支撐了7%~8%的經濟增長率;而全國要用15%以上的投資增速才能支撐7%~8%的經濟增長率。因此,上海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度更低。
四是經濟效益繼續提升。上海與全國一樣,財政收入增速與GDP增速同步,居民收入增速快於GDP增速。但與全國不同的是,上海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高於工業總產值增速。同時,上海建設用地零增長,經濟增長開始擺脫對大規模佔用土地的依賴,而全國建設用地仍在持續增加。
五是經濟風險逐步增多。上海與全國一樣,面臨著政府負債壓力較大、房地產泡沫較大、影子銀行膨脹等眾多歷年累積起來的風險。但與全國不同的是,上海產能過剩的矛盾不突出,而城市運行安全矛盾逐步突出。從產業發展瓶頸看,全國面臨的融資難和生態環境硬約束突出,而上海產業發展更多面臨的是制度約束。
因此,與全國相比,上海經濟「新常態」有著不同的特徵,面臨著不一樣的矛盾和挑戰。這些特徵和挑戰更多體現的是上海跨入服務經濟階段後經濟運行的新特點。
2015年需要關注國際國內重大因素的變化
(一)2015年世界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
2015年,世界經濟增長仍將處於疲軟狀態。一是美國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受能源成本下降、消費和投資增長企穩,國際資本迴流等因素支撐,2015年美國經濟有望維持穩定增長態勢,預計增長率將達到3%左右。二是歐盟經濟將降中趨穩。2014年受高失業率、低通脹和結構問題牽制,歐盟經濟復甦乏力,但隨著歐元區實施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2015年歐元區經濟有望啟穩。三是日本經濟仍將低位增長。隨著消費稅提升引發經濟增長大幅波動的效應減弱,加上量化寬松政策進一步擴大,預計2015年日本GDP增長將達到1.2%左右,略高於2014年。四是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將小幅回升。受發達經濟體需求帶動,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明年將略有回升,但由於自身潛在增長率下降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滑,以及資本外流等影響,回升勢頭依然脆弱。總的來看,2015年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仍將呈現出分化態勢。除美國外,各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依然不夠強勁。綜合全球各主要機構的預測,預計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8%左右,略高於2014年3.4%的水平。
(二)2015年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因素是美元升值步伐加快
2014年受美國經濟復甦的影響,美元指數一路飆升,已經實現連續22周上升,並達到14個月以來的最高點,美元對一攬子多國貨幣的漲幅超過了2.2%。2015年隨著美國經濟持續復甦和失業率進一步走低,特別是美聯儲逐步啟動加息進程,美元升值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從歷史上看,美元每次升值都會引起世界經濟較大波動,給全球經濟運行帶來重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2015年要高度關注美元加速升值可能對世界經濟帶來的三大影響:
一是國際資本流向有可能出現逆轉。受美元升值的影響,全球將掀起新一輪風險資產重估,美元將成為國際貨幣增值投資高地,國際資本將加速向發達經濟體回歸,從而會對此前吸引大量國際資本的新興經濟體造成嚴重沖擊。據聯合國貿發會預測,未來兩年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外資流入量中保持領先的態勢可能扭轉,發達國家佔全球外資流量總量的比例將達到52%。在此背景下,我國有可能面臨外商投資增勢減弱或外資流出的沖擊。據中歐商會調查,歐盟企業中計劃擴大在華業務的公司數量由2013年調查的86%下降到2014年的57%。另據中美商會調查,將中國作為海外投資首選地的美資企業由先前的51%下降至2014年的20%。
二是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有可能持續走低。美元是世界商品資產波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與原油、黃金、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有著高度相關性。進入2014年以來,受美元升值的影響,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已較2014年年初下滑了8.3%,彭博大宗商品指數已下滑至五年多來的新低。目前,國際油價已經跌破70美元/桶的大關,創四年來最低水平(圖1、圖2)。2015年在美元加速走強的背景下,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將繼續走低。這將有助於減輕全球通貨膨脹的壓力。但與此同時,也會使全球面臨較大的通縮壓力,帶動全球經濟進入「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新常態。

三是部分新興經濟體有可能出現新一輪貨幣危機和債務危機。歷史上,美元歷次升值都會給新興經濟體帶來災難性打擊。2014年9月份以來,伴隨著美元強勁升值,新興市場貨幣拋售不斷加劇。如巴西雷亞爾兌美元匯率跌至2008年以來的最低點;土耳其里拉接近4個月來最差水平;南非蘭特今年下跌1.8%;印尼盧比兌美元匯率下跌了逾1%,跌至7個月來的最低點。2015年如果美元進一步走強,有可能導致新興經濟體貨幣出現競爭性貶值,並演變成新興市場的「連鎖貨幣危機」,其中最有可能出現危機的是俄羅斯。2014年隨著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下降,俄羅斯經濟出現萎縮,資金大量逃亡,導致盧布兌美元匯率大跌18%。據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測算,國際油價只有維持在104美元以上,俄羅斯才能維持收支平穩,而目前國際油價已跌破70美元,俄羅斯外匯儲備僅剩4520億美元,而外債規模高達7320億美元。因此,2015年俄羅斯有可能發生債務危機和貨幣危機,進而沖擊地區乃至全球經濟。
此外,伴隨著美元加速升值,新興經濟體的國際債務壓力將不斷攀升,從而對經濟增長產生抑製作用。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2009-2012年間,新興國家發行的企業國際債務不斷攀升,債券總量達到3750億美元,是2004-2008年總額的兩倍多。美元走強將推升以美元計價的債券收益率,削弱新興經濟體支撐經濟增長的能力,進而拖累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

8. 上海市政府2015年3號文件文件內容

不再保留市政府交通辦公室、公用事業管理局和區、縣工業局,其職能分別劃歸相關機構。
不再保留市政管理委員會。市政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與建設委員會合並,組建建設和管理委員會。
不再保留水利局。組建水務局。原由水利局承擔的水資源管理、公用事業管理局承擔的供水及城市規劃區地下水開發和利用管理、市政工程管理局承擔的市政排水和污水處理管理等職能,由水務局承擔。
不再保留醫葯管理局。組建葯品監督管理局。原由醫葯管理局承擔的葯品生產流通領域中的監管職能和衛生局承擔的葯政、葯檢職能,由葯品監督管理局承擔。
民族事務委員會與宗教事務局合並,組建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
文化局與廣播電影電視局合並,組建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
房屋土地管理局與地質礦產局合並,組建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原由計劃委員會承擔的國土管理職能劃歸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
組建城市交通管理局。原由市政府交通辦公室承擔的公路運輸和內河客運管理、市政工程管理局承擔的軌道交通管理、公用事業管理局承擔的城市公共客運和出租汽車客運管理等職能,由城市交通管理局承擔。
計劃委員會更名為發展計劃委員會。
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更名為市政府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
體育運動委員會更名為體育局。
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更名為信息化辦公室,既是市政府的直屬機構,又是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
專利管理局更名為知識產權局,由事業單位改為行政機構,為市政府直屬機構。
物價局的職能並入發展計劃委員會,發展計劃委員會掛物價局牌子。
市政府接待辦公室的行政職能並入市政府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掛市政府接待辦公室牌子。
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掛外國投資工作委員會牌子。
農林局調整為部門管理機構,由農業委員會管理。
糧食局調整為部門管理機構,由商業委員會管理。
園林管理局調整為部門管理機構,並更名為綠化管理局,由建設和管理委員會管理。
市政工程管理局調整為部門管理機構,由建設和管理委員會管理。
在環境衛生管理局基礎上組建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局。原由市政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承擔的市容管理職能劃歸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局。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局由建設和管理委員會管理。
市政府參事室調整為部門管理機構,由市政府辦公廳管理。
檔案局歸口市委系統。
保留市政府辦公廳、經濟委員會、商業委員會、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公安局、國家安全局、監察委員會、民政局、司法局、財政局、人事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農業委員會、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衛生局、審計局、政府外事辦公室、環境保護局、統計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質量技術監督局、旅遊事業管理委員會、新聞出版局(掛版權局牌子)、城市規劃管理局、機關事務管理局、民防辦公室(掛人民防空辦公室牌子)、協作辦公室、僑務辦公室、法制辦公室、研究室、監獄管理局。

9. 2015年上海市財政收入

從地方公共財抄政收入總額來看,10省份中,江蘇以約7233億元居首。山東則首次突破5000億元,以約5027億元居第二位。緊隨其後的是上海(約4586億元)、浙江(約4121億元)、北京(約4027億元)。另外,除天津公共財政收入超2000億元之外,其餘地區均超千億。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上海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