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建設發展

經濟建設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1 12:23:30

⑴ 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系的觀點。

普遍聯系作為一般哲學范疇,通常是指事物或現象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要素之間相互連結、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等相互關系。

在無限的宇宙中,聯系不是個別事物之間暫時的、特殊的關系,而是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所共有的客觀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發生著聯系;世界是萬事萬物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任何事物都是統一的聯系之網上的一個部分、成分或環節,都體現著普遍的聯系。

(1)經濟建設發展擴展閱讀: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中央政治局分析認為,綜合判斷,雖然國際經濟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充滿變數。

但我國發展仍然具備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有些還相當尖銳。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深入分析問題背後的原因,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緊緊抓住並切實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⑵ 經濟發展和經濟建設的根本區別在哪裡

(1)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
(2)經濟建設是一個發展生產力的過程。
(3)經濟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經濟發展是經濟建設的歸宿和目標。

⑶ 經濟建設的發展是指什麼而曲折又 指什麼呢

5 經濟建設的發展是指什麼而曲折又 指什麼呢?
經濟學

⑷ 經濟建設的發展是指什麼而曲折又是指什麼呢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這是總攬國內外大局、貫徹落實...

⑸ 經濟建設方式是什麼

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版濟發展權。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三層含義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⑹ 十八大以來經濟建設有何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情國情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勵精圖治,奮發有為,勇於實踐,善於創新,不斷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以新思想引領新常態,以新理念指導新實踐,以新戰略謀求新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再展新畫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八十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生產能力達到一萬二千億斤。城鎮化率年均提高一點二個百分點,八千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

(6)經濟建設發展擴展閱讀:

看點:

綱舉目張,洞察大勢,一個邏輯貫穿始終。行棋當善弈,落子謀全局。只有善謀大勢,才能因勢而動、因勢而進。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世界經濟處在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加大。

從國內看,我國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過去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要素條件和市場環境發生明顯改變,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下行,與此同時,趨勢性、階段性、周期性矛盾相互交織,三期疊加的陣痛持續顯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解讀十八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八大後十年的中國經濟走向

⑺ 經濟建設有哪些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⑻ 新中國經濟建設與發展

新中國經濟建設歷程的回顧與聯想

陳東林
2009年02月11日17:06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用這位古代先哲的論語回顧共和國的經濟建設歷程,得到三點聯想,或者說是比喻。

第一點聯想:1949~1979年的「三十而立」,是經濟的獨立

新中國誕生第30個年頭的1979年國慶節,葉劍英在代表中共中央的重要講話中宣布,盡 管歷經坎坷,經過30年的經濟建設,中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這是第一個「三十而立」——重點在獨立。通過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經濟建設道路,結束了舊中國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控制的半殖民地經濟歷史,也拒絕了國際社會主義大家庭式的經濟分工模式,其意義是巨大的。到1979年,中國自己設計、建立的工業體系 已經門類、部門比較齊全,更擁有了核工業、電子工業、航天工業等世界尖端科技工業。但是,另一方面,這個工業體系和以其為支柱的國民經濟體系,無論在管理上、規模上、配套上、技術設備先進性上,都遠不能稱之為現代化;國民經濟中農業仍然佔有很大比例,第三產業很不發達。所以,這個「三十而立」,根基尚淺,起點很低。

第二點聯想:1979年開始的「三十而立」,是解放思想的創立

1979年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偉大轉折後的第一年,被人們稱之為「改革元年」,成為改革開放基本國策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的起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一直在追求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想,但是在「左」的思想影響下,也出現過嚴重失誤,使經濟發展緩慢動盪,甚至一度倒退。改革開放以後,雖然也出現過局部和短暫時期的經濟過熱,但總體上是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地取得了穩定而高速的經濟發展。1989年,新中國成立40周年,沒有被國內政治風波所動搖,也沒有被蘇東劇變的沖擊所迷惑,而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路線,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可謂之「四十而不惑」。到新中國成立50周年,我們勝利完成了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初步進入了小康社會。更重要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方面,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熟理論、政策和領導藝術。可以說是「五十而知天命」。所謂「天命」,就是經濟建設規律。到2009年,共和國步入了第60個年頭。黨和國家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以建設和諧社會為目標,追求人與人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內部與外部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這也可以比喻為「六十耳順」,即自然地順時勢、順國情、順民意,與社會、大自然達到和諧統一。

第三點聯想:改革開放30年後,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世界經濟大國,這個「三十而立」,是崛起的立,中國式道路的立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12·18」重要講話中指出的那樣,改革開放使我們的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從1978年到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24.95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中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我國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前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我們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30年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從1978年到2007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加到13786元,實際增長6.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4元增加到4140元,實際增長6.3倍;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400多萬。城市人均住宅建築面積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成倍增加。群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顯提高。改革開放前長期困擾我們的短缺經濟狀況已經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疾風 知勁草」,擺在眼前最說明問題的是中國在當下國際金融危機中的表現,讓世界經濟學家開始深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者他們所說的「北京共識」,是否能成為人類另一條現代化道路?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後的立,是一個道路的立,是告別師從西方的學生心理開始獨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立。

胡錦濤總書記在「12·18」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社會主 義大國,任何時候都必須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他還說,實踐永無止境,探索和創新也永無止境。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我們既不能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作束縛自己思想和手腳的教條,也不能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在這里,共和國前30年經濟奠基和改革開放後30年經濟騰飛的寶貴經驗,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融合。

(作者系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⑼ 經濟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製造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三)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提高扶貧開發水平。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四)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發展環保產業。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進生態修復。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

(五)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鼓勵東部地區帶動和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六)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制度。推進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七)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務領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競爭力。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健全和嚴格市場准入制度。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八)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採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注重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彰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強大生機活力。

⑽ 經濟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什麼

大力發展經濟,提高國民經濟收入,提高國家的經濟總產值,這樣才能提升中國的地位,才能讓自己的國家變的強大,才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才能讓中國這只雄獅屹立於世界之上,不再讓近代那段屈辱的歷史重演。

中國近代歷史簡直就是一部屈辱的歷史,相信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會忘記這樣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要被別人侵略。如果想不受別人的侮辱和欺凌,首先要在經濟上強大。有句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落後就要挨打,要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得發憤自強。在鴉片戰爭中國是落後的,武器落後,科技落後,經濟落後,最根本的還是社會制度落後。要發憤自強就要改造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強國防。

只有我們國家的經濟富有了,才能發展科技、發展文化、搞國防、製造工業等等。由此可知,經濟在中國近代史中是佔有重要地位之一。經濟決定政治和文化,有什麼樣的經濟,就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和文化,反之,政治和文化又反作用於經濟。因此,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0)經濟建設發展擴展閱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我們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如期實現。

閱讀全文

與經濟建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