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什麼
就是「珠三角」「溫州」和「蘇南」三種模式!
實際上這可以分別寫上3本很厚很厚的書,概括的講就是:
溫州模式的特點,民間資本即是私營經濟活躍。
蘇南模式的特點,以國有企業為依託發展當地。這也是為什麼江蘇的GDP超過浙江,而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不及浙江的原因之一。
珠三角的特點...也許就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以及低成本的技術,成為加工中心。現在產業已經是2次升級了。
❷ 什麼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模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模式為基礎,實行雙調控模式即國家調節為主導,市場調節為基礎的雙重調節模式。
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斷努力探索出來的一種成功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最主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堅持獨立自主、走符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2)中國新經濟發展模式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中國經濟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國模式」也可以說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模式。從基本經濟制度上看,中國由過去追求「一大二公、三純四統」的單一公有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多種所有制並存交融的混合經濟。
由過去分配方式單一、平均主義傾向嚴重的分配製度轉變為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公平與效率並重、既有差別而差別又不能過大、既鼓勵部分人先富又強調最終要達到共同富裕的分配製度。
從經濟體制上看
中國已經根本改變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體制不同於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在主要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上,更多地發揮市場、價格、競爭作用的同時,也特別注重合理地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戰略指導的作用,沒有完全放棄必要的國家管理經濟的作用。
從經濟結構上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結構根據國情和國際環境,在不斷的調整中趨向合理化。在輕工業快速發展、農業得到加強之後,重工業太重、輕工業太輕、農業落後的畸形產業結構已經改變,重點發展的是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
工業化與城市化不協調、城市化嚴重滯後的局面已經改觀,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出現部分拉美國家和印度等國那樣的過度城市化;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部崛起戰略,以縮小地區差距,實現地區平衡協調發展。
從經濟增長方式上看
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長期以來都是以粗放型為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發展經濟,這種情況已經開始改變,新模式強調要依靠技術進步、加強管理,以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集約型增長方式為主。
從經濟發展戰略上看
中國已經成功實現戰略轉換,由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轉變成現代化戰略;由重速度、重數量、輕效益、輕質量的傾向轉變成以經濟效益為中心,注重效益、質量、合理實在的速度;由片面強調自力更生、閉關鎖國轉變成對外開放,掌握兩套本領,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
❸ 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經濟模式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相結合,走出一條以改專革開放和社屬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踐基礎的新型發展道路。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盡量降低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把影響降到最低,實現經濟全面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中國模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經濟模式為基礎,實行雙調控模式即國家調節為主導,市場調節為基礎的雙重調節模式。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斷努力探索出來的一種成功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它最主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堅持獨立自主、走符合本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❹ 簡述新中國發展四個階段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4,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4)中國新經濟發展模式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的最新階段:
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
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
❺ 中國現今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怎麼樣的
高油價時代,發展循環經濟成為了我們有效緩解能源供給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的重要途徑。那麼,我們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該怎麼走?目前還面臨哪些困難?就此類問題記者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志進行了對話。
記者:目前,我國的資源、環境處於一種什麼狀態?
楊志:從實際情況看,我國目前資源利用效率極為低下。目前我國工業產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都很大。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單位產值污染(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發達國家的8倍至10倍。2006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僅佔世界的5.5%,卻消耗了世界50%左右的水泥、30%的鋼鐵、15%的能源。
記者:針對這一現狀,我們採取的是什麼樣的政策體系?這些政策的實際效果如何?
楊志:我國現在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主要是促進節能減排。「節能」主要是通過政府對能源價格的管制政策以調整企業對各種能源的使用量來實現,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企業使用清潔能源、資源的成本。「減排」主要是通過政府對企業徵收排污費或關停污染企業來實現。但是現有的具體政策卻沒有真正的起到發展循環經濟的作用。
記者:在探索中國模式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時,政府應該如何選擇合理、有效的政策?
楊志:我國應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循環經濟發展的系統方針,在走中國模式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時,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這是由循環經濟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共同決定的。
循環經濟的發展是其技術基礎的進步與經濟活動的發展,而技術的進步是需要科學的指導,經濟的發展需要發展觀層次的指導。科學發展觀正是建立在科學上的發展觀,因此可以指導循環經濟的發展。
記者: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2006~2010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在「十一五」時期要努力實現「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我國還需要做哪些努力?
楊志:要解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態的矛盾,達到「十一五」規劃的目標,就必須全面、系統地研究和分析我國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生態的情況,尋找出一種可以替代目前不可持續的傳統的發展方式的新途徑。但是目前我國學術界對循環經濟的內涵、動力機制、指導方針、政策體系等一系列在循環經濟的實際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問題仍未闡明。探索出一條中國模式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必須闡明這些問題。
記者: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在2007年9月提出的環境經濟政策架構和路線圖——在4年內構建綠色稅收、環境收費、綠色信貸、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綠色貿易和綠色保險等7項環境經濟政策。這些措施能否順利實施?
楊志:從已經推出的政策的執行結果看,困難不少,這是由於,第一,這些政策都比較分散、缺乏協調運作思路,沒有形成合理、全面系統的政策體系,它們的作用遠遠沒有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綜合性政策的效果;第二,缺乏中央政府各部門的通力支持及地方政府的合作的良好的制度保障;第三,沒有相應的完善的法律支持與國際協調。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重新設計符合中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發展政策,要結合好長短期利益、中央與地方的利益,並能為企業所適用。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根據循環經濟的具體內涵、借鑒國外的政策經驗並結合我國現在政策的問題,制定出一套中國模式的政策體系,這一政策體系要有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持,並與國際協調。
記者:符合中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發展政策如何引導企業向循環經濟技術投資?
楊志:我國目前的政策主要是直接管制,實行強制手段關停污染企業。但這一政策積極作用很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由於沒有一個合理可行的關停標准,只是輿論壓力大時突擊性關停;另外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不協調,地方政府或是「一刀切」,或是為地方利益,使污染企業「死灰復燃」。
因此我國直接管制時,要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從具體的技術層面著手設立一個合理的技術最低標准並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目的性,還要通過政府部門間、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協同以推行一系列操作性極強的規章制度。
我們還可以通過徵收環境稅或發放環境補貼,限制企業的消極環境行為。
稅收政策可以通過徵收稅率和稅種的變化影響企業的經濟行為。目前,我國缺乏系統的環境保護稅收政策,沒有設立專門的環境稅種,有關生態環境稅收的規定不完善。現有的資源稅徵收范圍小,只有原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非金屬原礦、黑色金屬原礦、有色金屬原礦、鹽7個稅目,而且按開采產量征稅,造成了資源回採率低下的弊端,無法對循環經濟技術的推行起到支持作用。因此政府應調整和完善有利於促進循環經濟技術發展的稅收政策,將目前各種有關環境污染的收費項目進行整合,開征環境稅
❻ 我國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是什麼
一、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是粗放、效益低下、附加值低的低端工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導向模式,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及其生產力要素增長機制,運行原則的特殊類型,主要包括經濟發展的目標、方式、發展重心、步驟等一系列要素。
二、傳統經濟發展特徵:
(1)是一種封閉式的經濟發展模式.
(2)是一種以高速增長為主要目標的趕超型發展模式.
(3)是一種藉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實施的發展模式.
(4)是一種經濟結構傾斜型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實質上是以農業、輕工業等產業部門的緩慢發展為代價的.
(5)是一種粗放型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的顯著特徵是追求外延型擴大再生產方式,通過大量的勞動力和資金的投入來不斷增加產品數量。
(6)中國新經濟發展模式擴展閱讀:
傳統經濟發展方式:
1、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的表述,首次見諸黨代會的政治報告,並被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2、黨對經濟問題的認識和理念,經歷了一個從「增長」到「發展」的轉變過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必須把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十一五」時期的戰略重點,努力取得突破性進展,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質、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注重質量效益的基礎上。
3、十七大將黨對經濟問題的認識又推進了一步,明確提出,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彰顯出中國共產黨對21世紀中國發展的理念變得更加理性、更加成熟。
4、經濟發展,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實際福利的增長過程,不僅指社會財富的量的增多,還包括社會財富的質的提升,即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變化,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等。
5、經濟發展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持續高級化的進程和人口素質、生活質量、生活方式不斷提高和文明化的過程。
❼ 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及其世界命運
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及其世界命運
在過去30年間,中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不斷使用有較好適應性的新策略、新政策。世界在變化,中國的國情也在變化,因此需要新的發展模式,新模式中應涉及四個重要問題:一是對於不平等越來越多的擔憂,包括在農村內部的不平等,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不平等以及城市內的不平等;二是對環境的擔憂;三是更加重視創新;四是將經濟從以出口為導向轉向國內消費和投資。
在經濟建設中,對中國而言很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清晰的目標,這個目標不光是增加國內生產總值(GDP),還有持續提高生活水平,這種提高在環境資源上應該是可以承受的,而不要造成太多的社會壓力,也就是要縮小收入差距。
中國的和諧建設正在強調社會之間不同群體的利益平衡。人們曾經認為整體經濟的發展會使所有人受益,但實際上他們的受益並不平等,這是所謂的細水長流式的經濟,但這種經濟模式並不一定行不通。國家必須採取更好的促進增長的模式。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即使高的增長也不能保障就業的增長,原因是生產率的增長會超過需求的增長。所以它會對富國有利,而對窮國不利。
另一個事實是中國的發展從環境角度來說是不可持續的,中國已經進入了這樣一個增長階段——經濟的增長對環境和資源造成很大壓力,下一階段隨著工業的再發展才會進入知識增長階段,這時候對環境的需求就會減少。如果中國模仿現在工業國家的生活方式,那麼面對的環境壓力是巨大的,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現狀。另一個事實是,出口模式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市場會飽和,而且這種高的出口增長在工業國家受到了政治阻力。中國的出口遠遠大於進口,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外匯儲備,中國有理由保持這種儲備,這樣能夠預防國際市場的波動,但如今中國的儲備已經足夠應對各種緊急情況了,這些都要求我們尋找新的策略。
改變賣主借貸模式
出口之所以對中國和許多其他國家的增長起到重要作用,有幾個原因:出口提供了改進技術的基礎,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的區別不僅在資源上,還在於知識和創新上。出口會縮小這種差別,包括增加教育和技術方面的投資,但是這與經濟結構也有關系。知識的傳播通過工業部門會比較快。出口工業還幫助中國吸收了西方標准並創造自己的標准。另外,出口增長競爭,而競爭常常會提高生產效率。還有一個原因比較難解釋,簡單地說,就是增長能力超出了國內消費能力的提升速度。通過出口,工業就不用擔心國內需求不足。國內消費能力提高需要金融體系來提供貸款然後得到補償,當然貸款是容易的,問題是如何收回貸款,金融機構很難有辦法分清楚誰是有償還能力的,誰是沒有的。
今天中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出口仍然很重要,但新的金融體制正在產生,這種體制能夠提供更為廣泛的消費基礎,中國在技術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雖然中國與西方的技術差別仍按然存在,但中國已經學會了如何學習,並創造了自己的創新體制,這種新的創新體制是「十一五」規劃強調的重點之一,中國已經創造了富有活力的國內競爭環境,現在需要推出並且實施強有力的競爭法規。
那麼,為什麼今後出口不是那麼重要了呢?舊的體制就像一個賣主借貸——把商品賣給工業國,又把錢借給他們來購買我們的商品。問題在於,既然國內有這么多的需求,那為什麼要借錢給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讓他們過度消費呢?所以,必須推進國內的消費和投資,當然,如果國內的消費需求增長了,也會減少對出口的依賴。
那麼,應該如何提高消費呢?中國的高儲蓄率讓全世界都很羨慕,在過去儲蓄率一度達到了40%,這種高儲蓄率導致了中國的高投資率,但高儲蓄低消費又意味著更多地依賴出口。過度儲蓄首先是因為中國社會保險網的不足,中國在教育和衛生方面的投入少於世界上的許多國家,甚至少於一些中等收入國家,提供更強的社會安全網將使人們得到更好的保護,這一點對於農村特別重要。另一個提高消費的方式是要改進金融機構,在這方面中國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需要繼續加強,但有一個要警惕的方面,即剝削性質的金融機構和不合理的《破產法》會對社會產生有害的影響。
創造獨特的創新體制
首先是技術創新。中國的城市化正在加速進行,但是住在城市的人口比例仍然遠低於其他工業國家。因此,城市的設計對於很多人的生活質量將有重要的意義,包括城市交通、公園等等,這些生活質量因素在GDP里是無法衡量的。雖然中國政府正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但在這方面的計劃仍是完全有必要的。這些因素往往對市場具有外部性,容易被忽略,因此,市場沒有辦法協調解決這個嚴重的問題。
其次就是創新機制。西方的機制是非常有效的,建立在強有力的政府對基礎科學的支持上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上。雖然效率很高,但是扭曲也很嚴重。以制葯業為例,有太多的資金投放在廣告上,而不是研究上,而且研究的方向放在了生活葯品上,而不是挽救生命的葯品上,特別是挽救窮人生命的葯品上。這種創新體制通過專利給創始者以壟斷權,它們對壟斷下的其他創新有時候是起抑製作用的。
我們需要的是以發展為導向的知識產權制度,跟其他一樣,「一刀切」的政策總是行不通的。知識產權制度只是創新制度的一個方面,應該有一些工具的組合,包括專利、獎勵和政府支持。應該更多地鼓勵滿足社會需求的創新,比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創造就業機會,提供更多的激勵措施來促使人們使用知識,並且認識到現有的知識產權總體上說是朝著過度專利化的傾向發展的,而專利化就是把一個公共產品私有化了。
中國需要新的經濟模式
最後要強調的是信息對一個國家的作用,好的信息對經濟的運轉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經濟非常復雜,政府經常沒有合適的信息來做決策。私人和政府官員都有可能提供扭曲的信息或者是部分隱瞞信息。實際上美國與伊拉克的戰爭就是一個錯誤的信息所造成的。這讓我們看到了多重信息渠道的重要性。活躍有責任的媒體是可以起重要作用的,要發揮作用就應該被賦予各種信息的接觸權利,國際上都日益認識到應該通過自由信息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反映了中國在轉型期間所採取的實用主義精神,我認為這是中國成功轉型的原因之一。現在中國「過河」已經一半了,我們對河岸那邊也看得更清楚了。市場經濟模式被有些人推崇為所謂的自由市場的模式,事實上是非常極端的,在任何其他市場里都沒有真正地被採納過。比如美國的極端主義者提出社會保險要私有化,這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強烈反對。每一個國家對產權都有很多的限制,並且要求擁有產權者要負一定的責任。中國現在日益認識到它所選擇的方式可以是非常不同的,選擇何種市場經濟就會創造出何種社會來。
即使中國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創造了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與它的國情和價值相一致,那麼也需要一個新的經濟模式。中國的「十一五」規劃已經反映了這種新的模式,而且這種新的經濟模式將為提高中國人今後幾十年的生活水平提供很好的基礎。
❽ 中國經濟發展三種模式
實際上這可以分別寫上3本很厚很厚的書,概括的講就是:
溫州模式的特點,民間資本即是私營經濟活躍。
蘇南模式的特點,以國有企業為依託發展當地。這也是為什麼江蘇的GDP超過浙江,而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不及浙江的原因之一。
珠三角的特點...也許就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以及低成本的技術,成為加工中心。現在產業已經是2次升級了。
❾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
所謂復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學制上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及其生產力要素增長機制、運行原則的特殊類型,它包括經濟發展的目標、方式、發展重心、步驟等一系列要素。
學術界關於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特徵表述不一。
從宏觀上來進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如下四個特點:一是政府主導市場經濟,二是堅定不移的社會主義方向,三是循序漸進的改革道路,四是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可以說,我國經濟發展模式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依據我國國情建立的發展模式,是有效發揮國家主導作用的模式,它以培育多元利益主體, 增進公民福祉為核心,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均衡發展模式。
如果從微觀上進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特徵可以暫時概括為增長優先、投資驅動、沿海先行和出口鼓勵四個方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做為我黨的方針路線,從此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新紀元,迎來了經濟發展的新時代。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意味著要把經濟發展作為首要目標,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從「發展是硬道理」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