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浙江經濟近年來迅速發展的區域優勢在哪裡
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據統計,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3%,由124億元猛增至6700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序由原來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則由全國第16位升至第4位。尤為可喜的是,1997年後,我國經濟增長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經濟雖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1998年較上年增長10.1%,1999年較上年增長10.0%),出口增長更高(1999年全年增長18.5%,今年1季度的增長率高達55%)。2001年浙江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00億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預計可達2000美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經濟表現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有人稱之"浙江現象"。以經濟學的觀點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領先於其他地區,必然是其較好地發揮了比較優勢的結果。本文即試圖從比較優勢分析的角度來探討"浙江現象"產生的原因。
經過大量的實證分析後,筆者認為,浙江與鄰近沿海發達省份及全國相比,在勞動力、環境、市場擴大、特色產業和企業經營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分析如下:
一、浙江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
勞動力資源也稱人力資源,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要素,是構成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前提。在現代社會,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成為各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誠然,浙江的勞動力資源充沛,但在我國勞動力資源普遍充足的大環境中顯不出比較優勢。浙江在人力資源上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人口綜合素質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9‰,僅稍高於滬、京2個直轄市,是省區中最低的。1999年則為4.29‰,高於滬(已出現負增長)、京、津、遼、蘇,列全國倒數第6位,在省區中列倒數第3位。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減輕了人口負擔和就業壓力,對經濟發展有利。雖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浙江開發歷史早,文化積淀深厚,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在全國居較高水平。相對於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學、敢闖、聰慧、勤奮、互助、務實等優秀素質。其優勢突出表現在浙江人對現實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並勇於創新。江浙滬歷來為我國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國內40%以上的科學家均出於此。根據《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按籍貫統計,每百萬人所涌現的著名科學家,上海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為4.15倍,江蘇為3.49倍。特別是寧波,不僅以出商界巨子聞名於世,還是名冠全國的"院士故鄉"。目前,寧波籍院士佔全國1/16,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僅一所效實中學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國未聞其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肯動腦筋肯吃苦又富冒險精神的浙江人,邊干邊學,素質提高更多地倚仗於"來自課堂外的學習"。在改革的實踐中,涌現出滕增壽、馮根生、顏阿龍、魯冠球、宗慶後、南存輝、陳金義等一大批勇於創新,精明且善於把握機會的知名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的存在是浙江經濟騰飛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環境的比較優勢
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們選擇定居點,企業選擇區位,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一般認為,區位、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社會、政|治、政策和法律環境為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以下僅對浙江的硬環境作簡要分析。(一)區位環境,浙江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濱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於對外交往,又利於向內擴展。而且,緊鄰上海這一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商品、資金、技術、信息、人才"五流"及產業擴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加上北南兩邊鄰省江蘇和福建均為全國經濟增長領先省份,可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二)資源環境<BR> 盡管就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資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氣候資源等方面卻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浙江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中部,港口眾多,腹地寬廣。改革開放後,港口建設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達58個,泊位60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個,深水泊位數佔全國8 %。寧波已躍升為全國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寧波港的吞吐量已達1億噸,成為國內僅次於上海的,吞吐量逾億噸的世界級大港。而且舟山、溫州、乍浦、海門等港規模日益擴大,且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BR>浙江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能源資源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浙江海域歷來是我國最大的漁場。1999年,浙江的海水產品產量為389.4萬噸,居全國第3位;浙江海洋捕撈漁獲量高達331.2萬噸,僅次於山東的332.5萬噸,居全國第2 位(表1)。緊靠浙江的東海陸架盆地是一個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區,目前正在勘探開發之中。 表1:我國重點省份海水產品和海洋捕撈產量 單位:萬噸 地區 浙江福建 山東 廣東 遼寧 其他地區 <BR>海水產品產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撈產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撈量佔全國%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BR> 浙江雖然耕地面積少,農業卻一直領先於全國。除了浙江農民吃苦耐勞,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外,與這里農業氣候條件優越也是分不開的。浙江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三)經濟環境<BR> 浙江開發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即已成為全國居優勢的經濟區域,至今依然。特別高的經濟活動效率,使浙江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全國處於高水平。由於浙江是全國市場經濟發育較早的省份,多年前經濟實力即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在市場競爭中已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僅次於滬、京、津3個直轄市,居全國第4位;浙江農村人均收入3948元,僅次於滬、京2個直轄市,高居全國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縣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積居全國第一。<BR> 雖然由於資源和戰備方面的原因,解放後國家對浙江的投資極少,然而,浙江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自1982年以來,非國有投資年均增長28.6%。1999年,全省民間投資額達1214億元,超過建國前40年浙江全社會投資的總和,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2.0%,高居全國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國民間投資情況表 地區 浙江 江蘇 山東 廣東 全國 <BR>民間投資額(億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佔全社會投資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資料來源:2000.11.29.《中國信息報》<BR> (四)生態環境<BR> 生態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浙江山青水秀,歷史上即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美名,杭州則被譽為"人間天堂"。解放後,由於幾次政策失誤,山林破壞嚴重,80年代以後工業污染又給浙江的生態環境蒙上陰影。但是90年代以來,政府下大力氣,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備環境再生能力較強的先天優勢,形勢明顯好轉。最新的國家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浙江現有森林面積8309萬畝,比10年前增長26.6%,森林覆蓋率高達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個百分點,名列全國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國著名的竹業大省、花木大省、旅遊大省。1999年,浙江的綠化觀賞苗木輸出量佔全國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會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蕭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0個省級森林公園。旅遊收入領先於全國。浙江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也不乏大手筆,如杭州市決定投資60億,建設"藍天碧水"工程。<BR> 由於浙江的生態環境好,氣候條件優越,因而宜居宜游,發展旅遊業在全國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BR> <BR> 三、浙江市場擴大的比較優勢<BR> 貿易(包括國際貿易和地區間貿易)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貿易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在地區之間的擴散。有經濟學家認為,地區增長的必要條件是創造出口基礎。<BR> 西方經濟學家丹尼森認為:一個經濟體系的增長就意味著企業提供最終產品的市場規模的擴大。只要市場規模擴大,就有機會提高行業之間、企業之間的專業化程度,擴大企業規模。因此,隨著市場的擴大與生產和銷售規模的擴大,就有可能獲得遞增的報酬。<BR> 浙江是"資源小省",產業結構的特點是"兩頭在外"(即資源和市場主要依靠省外)。浙江生產的產品有20%銷往國外,50%銷往省外,僅30%在省內銷售。從經濟學的觀點看,對商業的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商業環境最重要的因素。浙江人歷來有重視經商的傳統。改革開放初期,農民自發地辦起了工業品市場,通過市場調節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使資源趨向合理配置,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浙江經濟發展的一大特徵就是商品市場的領先發育,繼而引發了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甚至可以說浙江走出了一條"市場大省"通向"經濟大省"的獨特發展道路。在闖市場的實踐中,浙江人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引進來"(在本地大辦市場)和"走出去"(出外經商,或創辦外地市場),如今浙江省內市場和外地市場的成交額均遙遙領先於國內其他地區。<BR> 1978年以來,各類市場的迅速崛起,成為推動浙江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早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市場大省。1999年,浙江有商品交易市場4347個,總成交額3606億元,連續9年列全國第一。義烏的小商品、紹興的輕紡產品、海寧的皮革、嵊州的領帶等商品成交量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同類市場第一。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已擁有攤位24350個,成交額已連續8年居全國榜首,成為"中國第一市";紹興中國輕紡城是亞洲最大的紡織面料交易中心;嵊州領帶、諸暨珍珠均佔全國交易量的80%。<BR> 到1999年底為止,浙江專業市場已在外地開辦分市場30個,在國外開辦市場3個。漂洋過海辦市場,成為浙江農民"賺洋錢"的又一條捷徑。至今,浙江在巴西、南非、阿聯酋、俄羅斯、匈牙利、喀麥隆、奈及利亞等10多個國家已創辦或即將創辦自己的市場。<BR> <BR> 四、浙江特色產業的比較優勢 <BR> 興旺的各類商品市場為浙江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正是以貿帶工、以銷促產,市場優勢與產業優勢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才使浙江經濟如此充滿活力。浙江發展特色產業有的是在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有的是原來沒有絲毫基礎,但產品小而專,投資少、上馬快、資金回收快、憑借市場信息靈即可賺錢的輕小型產業。<BR> 服裝、絲綢、茶葉是最具浙江特色的傳統產業。在全國紡織業普遍不景氣的大環境中,浙江的服裝、紡織業可說是一支獨秀。如今浙江服裝出口佔全省出口總額近40%,浙江服裝企業在中國服裝雙百強企業中"四分天下有其一"。浙江服裝業三巨頭"茉織華"、"杉杉"、"雅戈爾"同樣也是全國服裝業三巨頭。一省有2個城市(寧波和溫州)都一年一度舉辦"國際服裝節",爭創服裝名城,全國也唯有浙江。<BR> 溫州和台州地區是全省特色產業發展最有特色,也最成功的地區。溫州目前已建有30多個特色工業園區,如龍港的包裝印刷、平陽的皮鞋、溫州的服裝、樂清的低壓電器、甌海的眼鏡、永嘉的橋頭紐扣等,其產品在全國市場的佔有率均在30%以上。</P><P><BR> 五、浙江企業經營機制的比較優勢<BR> 歷史上,浙江企業具有"輕、小、集、加"的特點。即輕工業為主、小企業多、集體所有制企業和加工型企業多。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多種所有製成分經濟的增加,特色產業的發展,浙江企業的特點越來越表現出"輕、小、民、特"的特點。<BR> 浙江第二產業的比重在全國居第二位,屬工業領先省份。浙江工業的特點首先表現為輕型工業為主,企業規模小,與市場聯系緊密。浙江是工業結構輕型化最典型的省份之一。1999年全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佔62.8%,重工業只佔37.2%,而且相當部分重工業屬於輕小型的機電、金屬加工業和精細化工業。輕型工業對企業規模的要求較低,因此浙江小企業地位重要。目前全省工業小企業占企業數的99.8%,改革開放以來小企業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0%以上。<BR> 小企業機制靈活,適應現代社會消費需求個性化、多樣化的特點,更適合搞專業化分工協作,有利於提高競爭力。如今,浙江的小企業已經向"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方向發展,加強了專業分工協作,許多產品的生產企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BR> 浙江工業的特點還突出表現在非國有工業和農村工業比重大,個私經濟發展基礎好。在1999年全部工業總產值中,非國有工業佔89%,其中個私工業佔45.6%(表3)。浙江個私企業的注冊資本總額、工業總產值、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均居各省、市、自治區首位。在全國最大私營企業500強中,浙江佔有數量也列第一。溫台地區的工業總產值中,民營經濟的比重甚至超過90%。民營經濟大多決策迅速、善於抓住市場機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我省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時機,從而成為全省經濟的重要增長點。</P><P><BR>表3:浙江與全國工業不同經濟類型所佔比例比較(%) 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 城鄉集體工業 個體私營工業 其他經濟類型工業 <BR>浙江 10.2 31.9 45.6 12.3 <BR>全國 28.2 35.4 18.2 26.1 <BR>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浙江年鑒2000》 <BR> 1999年浙江第三產業增加值中,非國有經濟的比重高達5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非國有經濟的比重更高達78.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9.8個百分點。<BR> 1979-1999年,全省工業總產值新增量的78%來自鄉鎮工業。1999年浙江農村工業佔全省工業的比重為76%。鄉鎮企業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銷售產值、利潤總額、實繳稅金的絕對額和增幅均居各省、市、自治區首位。<BR> 近20年來,浙江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來源於工業經濟的增長。而工業經濟的增長是市場帶動、農村工業的迅速發展、民營經濟的崛起、輕型工業的基礎較好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經濟制約瓶勁
資源短缺阻礙浙江經濟發展
「正在建設的項目沒有錢、正在投資的項目沒有地、正在生產的項目沒有電。」這句話在浙江企業中廣為流傳。
據調查,浙江現在可用於工業用地的耕地不足400萬畝,按一年使用50萬畝的速度計算,8年後浙江的工業用地將告罄;同時,浙江面臨著水資源短缺、礦產資源短缺、勞動力資源短缺等一系列瓶頸。
瀕臨東海之濱的寧波市,甬江、奉化江和餘姚江三江貫穿市區,為名副其實的水鄉,但事實上,寧波全市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1315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2%,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據有關部門預測,如今寧波、舟山地區年缺水總量約為6億立方米,即使到2020年周邊地區引水工程和10座水庫建成,但因經濟一直飛速發展,這一缺口仍將維持在6億立方米左右,情況相當嚴峻。
寧波市的缺水形勢可以說是整個浙江省的一個縮影。由於缺水,浙江不得不對地下水大量開采,直接導致地面下沉。到2003年底,寧波市的沉降區域總面積達175平方公里,寧波整個市區已成了一個巨大的碟形窪地。浙江省工商聯的一份議案中指出,2010年,浙江省水資源需求缺口將達55億立方米;2020年將上升到67億立方米。
不僅是水,電力也是如此。國家動能經濟研發中心總經濟師胡兆光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浙江省的電力短缺最為嚴重。據統計,從2003年上半年以來,浙江省電力供應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2004年夏季,全省實際最大電力供應缺口在700萬千瓦以上。2004年1月至8月,全省拉限電損失電量達56.6億千瓦時,佔全國的59%。
「不到一個月諸暨城區就湧出了12家自備發電機的經銷商,由於供不應求,公司倉庫里放了好幾年的存貨也一銷而空。」 諸暨市機電設備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電力短缺,去年浙江幾乎每家企業,連理發店都自備發電機。在全國百強、浙江十強縣(市)的諸暨,全市共有自備發電機約11655台,發電容量26.05萬千瓦。
電力短缺等問題已經造成了大量浙江企業遷往外省。2005年初,國家統計局企調總隊和浙江企調隊對浙江596家企業的遷移問題作了調查。
根據調查,這次調查的浙江省596家企業中,已遷往省外的企業196家、有意向遷往省外的企業74家、省內遷移的企業128家、省內意向性遷移的企業48家、外省遷入浙江的企業150家。總體趨勢是向省外遷移。
浙江外遷企業最為關注的前三位遷移因素是:土地資源,認同率為55.6%;電力供應,認同率為45.4%;原材料及能源供應,認同率為42.9%。企業離開長三角的理由都很簡單:土地、勞動力成本高、電力、能源和原材料供應緊張。
「百姓經濟」抗風險能力不強
浙江,中小企業總數佔到全部工業企業的95%以上,大部分中小企業都屬於民營經濟,浙江經濟是典型的「百姓經濟」。民營經濟在浙江已經超過了「半壁江山」的作用。
「從歷次經濟增長周期和加強宏觀調控階段的表現看,浙江工業往往顯現出上得快下得也快的特點」。浙江經貿委的一份經濟運行報告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與浙江以中小企業為絕對多數有關。
浙江的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而大企業和特大企業與其他省市相比不但數量較少,而且規模也不大。這導致浙江在國家宏觀調控中,企業的整體抗風險能力不強,一遇到宏觀調控等形勢,經濟發展速度就明顯下滑。
中小企業是浙江工業的命脈。2004年浙江實現工業總產值24461億元,其中中小企業實現總產值21601億元,占整個工業總產值的88%。中小企業在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面臨土地緊缺、電力短缺、水資源短缺、資金短缺等方面的困難時,中小企業處境尤為艱難。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只可能優先保證大企業。」浙江溫州一位建材企業的老闆告訴記者,「盡管浙江省中小企業總數佔到全部工業企業的絕大多數,但仍然是並不被優先考慮的群體。」
浙江經濟模式急需轉型
「浙江民企以後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是粗放型,而是靠新的技術,改進產品,提高技術含量來提高他們的競爭力。要找出新的推進工業化方式來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史晉川認為,不僅僅是企業要轉型,浙江的經濟模式也急需轉型。
事實上,浙江模式的經濟增長已經到了極限。以2003年為例,當年非典對浙江經濟的影響大約在0.3個百分點,而電力短缺、拉閘限電導致的GDP損失是0.6個百分點。浙江經濟模式的轉型已經是當務之急。
目前,浙江經濟發展受土地、能源、水資源瓶頸制約相當突出。受此影響,浙江企業成本上升很快,一些企業出口訂單無法完成,一些新增投資受阻,企業紛紛外遷,影響了浙江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階段、宏觀形勢、體制條件尤其是資源環境情況的變化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資源約束將會是未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長期因素。所以,要考慮如何保障資源供給、合理利用資源的問題,要選擇適合浙江資源供給狀況的發展戰略。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技術進步,實現經濟向高級化發展。
❷ 分析浙江省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旅遊資源、發達的水陸交通,加上改革開放政策專對沿海經濟的促屬進作用,使浙江經濟飛速發展,重點發展加工製造業、交通運輸業和旅遊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全省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國前列。目前,全省已形成了以杭州為中心、以寧波和溫州這兩個沿海開放城市為先導的區域發展格局。 |
❸ 浙江經濟發展如何
浙江省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817,屬於高等水平,同時他也是多年來中國大陸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2009年以前),可見他的可發展水平甚高。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為27227億元,比上年增長11.8%(見圖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6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12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745億元,分別增長3.3%、12.4%和12.3%。人均GDP為52059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7690美元,仍居國內各省第二位),增長10.1%。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2005年的6.7∶53.4∶39.9調整為2010年的5.0∶51.9∶43.1。從各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來看,第一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為0.1個百分點,貢獻率為1.3%;第二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為6.5個百分點,貢獻率為55.0%;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為5.2個百分點,貢獻率為43.7%。隨著整體經濟恢復平穩較快發展,各行業也逐漸回到均衡發展態勢。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工業增速比去年提高了6.7個百分點,為本省經濟增長提供了主要動力;第三產業保持穩定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高,除房地產業有所回落外,各行業都保持較快發展。 浙江是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對外開放省份。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是綜合性的農業高產區域,以多種經營和精耕細作見長,大米、茶葉、蠶絲、柑桔、竹品、水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綠茶產量佔全國第一,蠶繭產量佔全國第二,綢緞的出口量佔全國的30%,柑桔產量名列全國第三, 毛竹產量居全國第一。
浙江工業基礎較好,以輕工業、加工製造業、集體工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95年底,鄉鎮工業已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三。絲綢工業歷史悠久,產品精美,傳統工業聞名遐邇,電力工業發達,秦山核電站為國家第一座核能電站。新安江電站為國內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製設備和施工安裝的大型水力發電站。浙江境內交通條件日趨改善。 2010年,進出口總額為25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進口730億美元,增長33.4%;出口1805億美元,增長35.7%,出口佔全國的比重從上年的11.1%提高到11.4%。 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944個,比上年增加206個,合同外資200.5億美元,實際到位外資110億美元。第三產業利用外資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合同外資81.1億美元,實際外資41.4億美元,。 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對外設計咨詢完成營業額29.1億美元;經審批和核準的境外企業和機構共計630家,投資總額40.2億美元。全年實際對外直接投資為26.2億美元,繼續位居全國各省市第一。 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3312.6億元。全年城鎮家庭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5.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58.53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4.3%和35.5%。全年專利申請12.07萬件,專利授權11.46萬件。
浙江外向型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國家批準的一類口岸10個,省級批準的二類口岸10個。有67個市縣對外國人開放,37個市縣列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國家先後批准建立了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和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包括對外國人開放市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浙西南和浙西北廣大腹地的梯度推進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截止2008年底,浙江與世界上近23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經濟貿易關系,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國家設立了貿易公司或辦事處。先後建立了30家省級專業進出口公司。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作領域廣泛。來浙江投資的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合作項目涉及多種領域,截至2008年底,已有84家全球500強企業在浙江落戶,投資了224家外商投資企業。。進入90年代以來,對外友好交往發展也很快,已同9個國家結成了23對友好城市(縣、州)關系和4對友好交流關系,與10多個國家的40多個民間組織建立了固定友好交流渠道。全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也與國外建立了近百對友好關系,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相互進行科技交流,聯合國等有關組織在浙江建立了中國水稻研究所等26個項目。
❹ 為什麼浙江這些年經濟發展的好,主要有哪些原因
最近這幾年浙江作為我國最富裕的省份,在18年的時候人均收入就可以排名全國首位,而且GDP常年保持在全國的前4名,所以這也是經濟大省以及經濟強省,之所以浙江省能夠發展的這么好,其實有著一定的原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詳細了解一下吧。
3、旅遊業好。
浙江有很多旅遊基地,每年都會有很多遊客慕名而來,所以說消費也被帶動,再加上浙江衛視做的也非常不錯,承包了很多綜藝節目,提高了收視率同時也贏得了更多的消費者。所以在政策這方面也受到了國家的眷顧。大家感覺以後對自己有所了解了嗎?
❺ 浙江省經濟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
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品牌大省」的戰略決策,這既是應因宏觀調控新形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也是應因浙江經濟發展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再造浙江經濟發展優勢的重大決策。推進名牌戰略,是建設「品牌大省」的核心內容。它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及我省經濟內涵式發展的要求,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提高產業層次,增強經濟競爭力,保證浙江經濟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
實施名牌戰略
為打造品牌大省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浙江是全國首批實施名牌戰略的省份。1992年省政府2號文件提出了宣傳和發展名牌產品的戰略部署,我省名牌戰略圍繞重塑浙江產品質量新形象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基本目標,堅持突出重點,扶優扶強,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目前,浙江省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39個,位居全國第二;浙江名牌產品總數發展到1039種,其中,工業產品819種,農業產品215種,傳統特色文化產品5種。名牌產品生產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努力拓展市場份額,企業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逐步提升。據統計,工業名牌產品的銷售產值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利稅總額佔40%,出口創匯佔全省工業製成品出口額的18%。
實施名牌戰略,對地方經濟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浙江省不少地方堅持「抓質量、擴規模、增實力、上水平、樹形象」的工作思路,內練素質,外樹形象,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溫州市實施「質量立市、名牌興業」,產品質量總體水平和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涌現出25個中國名牌產品和2個全國質量管理獎生產企業,集聚了「中國鞋都」、「中國電器之都」、「中國服裝名城」、「中國鎖都」、「中國制筆之都」等19個國家級生產基地,樹立起溫州行業品牌的良好形象,也為「品牌溫州」創建打下堅實基礎。
在實施名牌戰略中,廣大企業以名牌創建為契機,推動企業質量管理上水平,使全省涌現出一批質量管理的先進典型。他們採用國際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持續開展質量管理評審,積極開展全員質量管理,通過上下道工序調查、質量演講比賽、技能競賽、質量知識競賽、產品比對試驗、QC小組成果發表等形式,激發了員工參與企業質量管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了濃厚的質量文化氛圍,為提升產品質量,創建名牌打下堅實基礎。
實施名牌戰略,促進傳統產業的提升。一些傳統產業實施名牌戰略後,以技術改造、科技創新為突破口,品種不斷創新、品質日益提高,出口、銷售收入、利潤指標普遍提高,重新煥發了青春活力。代表紡織業國際先進水平的無梭織機,我省擁有率已從幾年前的3%,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我省的傳統紡織產業整體得到提升。中國黃酒集團有限公司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累計技改投入超過6億元,將電子計算機控制應用到黃酒發酵生產過程中,並對一些黃酒生產中的技術難點進行了攻關,解決了許多困擾黃酒業多年的技術難題。
按照品牌大省要求
深入推進名牌戰略
當前,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強勢品牌是制約我省「品牌大省」建設的重要因素。我省有些企業雖然在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名牌尚未出現;有些企業增長速度很快,但是企業規模不大,品牌集聚和輻射不強,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還很低;不少企業在技術上有所進步,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還是較少,核心技術還是從國外引進;有些企業比較善於在商品市場上進行運營,但能夠運用國際資本市場和期貨市場來進行運營的還是不多。按照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經營品牌、延伸品牌,做到無牌貼牌變有牌,有牌變名牌,培育更多的中國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努力創造若干世界名牌,努力打造「品牌大省」的要求,下一步深入推進名牌戰略要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認識,調整思路,圍繞「品牌大省」建設,深化名牌戰略。要正確理解和把握「品牌大省」的內涵,積極發揮名牌戰略在打造「品牌大省」中的主力軍作用。要從品牌教育入手,加大對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領導的品牌意識教育,通過理論學習、方法學習和實務學習,了解和掌握創名牌的一般規律並能運用於名牌戰略的實踐中。要調整實施名牌戰略的重點方向,積極打造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名牌群體。從國內外名牌戰略的實踐來看,從我省經濟結構特點看,以科技創新和現代品牌經營方式,推動特色產業和塊狀經濟產業集群發展,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保護建設和節約整治並重,緩解資源要素環境壓力的有效舉措。實施名牌戰略,必須從最基礎的市場調研做起,了解相同產品、相近企業、同一行業的產品市場情況,包括市場空間、市場定位、市場價格、市場服務、市場營銷及企業運作模式和企業文化建設,從中尋找市場盲區或盲點,創造名牌的市場空間,形成名牌的發展優勢。
(二)加強研究,科學規劃,著力培育,提升品牌集中度。要在保持我省現有名牌競爭優勢的基礎上,認真研究解決品牌建設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和制約因素,研究名牌戰略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確下一步深入實施名牌戰略,打造「品牌大省」的總體思路和指導思想。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打造「品牌大省」的戰略部署,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提高綜合實力為目標,以深入實施名牌戰略為抓手,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手段,集中資源、力量,著力培育和發展一大批名牌產品,帶動全省企業質量水平、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動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實現我省由「製造大省」向「品牌大省」的跨越。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從浙江經濟的實際出發,制定符合浙江經濟特點和企業現狀的名牌戰略實施和發展規劃,重點培育、扶持一批國家級名牌和若干世界級品牌,擴展我省名牌的產業領域,提高名牌經濟的市場佔有率和覆蓋面;在打造區域名牌、服務(三產)名牌和農產品名牌上花功夫,帶動民營經濟、中小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層次,全面提高國際競爭力,塑造浙江品牌的整體形象;發揮名牌的帶動及其對資源的整合作用,促進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有限的資源向名牌龍頭企業集聚,完善產業鏈,促進產業提升。
(三)推進區域塊狀經濟向優勢名牌集聚,積極創建區域名牌。浙江以企業集群和產業集聚為特徵的塊狀經濟,是我省產業經濟的一大特色。進一步整合這種塊狀經濟,並將其融入全球化的產業鏈中,有助於增強浙江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為此,要對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工業園區加速進行整合、擴容和提升,在充分利用現有園區的基礎上,突出特色,強化創新,合理布局。要著力彌補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著力延伸產業鏈,形成專業化的分工協作,使塊狀經濟區不僅僅是大量企業的簡單集聚,而且成為從產品研發到品牌整合擴展的一個完整體系,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浙江製造」的大本營。要採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方法,著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區域名牌」。
(四)堅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強化政府服務和引導,推進名牌的培育和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對名牌培育和名牌發展所具有的推動作用,把競爭重心調整到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售後服務,增加市場佔有率,增強名牌競爭力上來。通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推動企業走品牌之路,引導企業加強對消費需求、營銷環節、競爭對手、未來市場變化的分析,結合自身優勢調整市場戰略,確立品牌形象。要著力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的爭名創牌工作。對地方優勢產業、省級名牌、有希望爭創國家名牌、沖刺世界級名牌的產品和企業進行排隊,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力爭盡快取得突破。同時,要注重在先進製造業基地的重點行業、高技術產業中培育和發展強勢品牌。要營造「千家爭名牌、萬家創品牌」的氛圍,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參與名牌戰略實施。進一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經濟工作的軟環境。持續加大打擊假冒偽劣的力度,為名牌的培育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不斷改善名牌評價和推薦工作,建立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和符合競爭規則的評價和推薦機制,確保名牌戰略的順利實施。在長三角地區省級名牌互認協定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二省一市名牌戰略的交流和聯動保護機制。
(五)充分發揮政策杠桿作用,完善品牌建設配套措施。實施名牌戰略、打造品牌大省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市場環境、產業結構、金融投資、貿易條件和法制建設等方方面面。僅僅依靠企業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國家的力量和政府的行為在推進企業實施名牌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是個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在鼓勵企業創造名牌、走品牌發展之路方面有不少積極的政府行為;日本、韓國和歐洲等也在激勵企業提高質量、創造名牌方面採取了不少政策措施。廣東、山東、江蘇、福建等地政府充分發揮政府作用,紛紛出台政策,激勵和扶植名牌企業。參考國內外先進經驗,我省應該出台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創造名牌、走品牌發展之路。
(六)以品牌建設為抓手,推進中小企業產品質量的提高。我省中小企業量大面廣,但相當部分企業創牌意識不強,質量管理水平不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差。因此,提高中小企業質量管理能力和產品的質量,樹立浙江中小企業良好的質量形象,是我省實施名牌戰略的重要環節。一是品牌帶動。通過爭名牌創品牌,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二是對中小企業的質量幫扶。以創自主品牌為抓手,加強質量基礎工作,推動產品質量的提高。對中小企業而言,創自主品牌,必須有質量作支撐;而產品質量的提高,又為爭創自主品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❻ 浙江的優勢有哪些
浙江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瀕東海,南界福建,西與江西、安徽相連,北與上海,江蘇為鄰。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又稱浙江,省以江名,簡稱為浙。地形:浙江省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西南多為千米以上的群山盤結,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佔全省總面積70.4%。主要山脈自北而南分別有懷玉山,天目山脈,括蒼山脈。平原面積23.2%,主要有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和溫黃平原;盆地主要是金衢盆地。境內河湖水面積佔6.4%,有錢塘江、甌江、曹娥江、靈江、苕溪、飛雲江、甬江和鰲江等水系,此外,還有大運河,杭州西湖、嘉興南湖、紹興東湖和寧波東錢湖、千島湖(即新安江水庫)。浙江海岸線總長6400餘公里,居全國首位。有沿海島嶼3000餘個,水深在200米以內的大陸架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
水文:河流水源充足,地表水平均年徑流總量900多億立方米。
土壤:土壤以黃壤和紅壤為主,佔全省面積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為水稻土,沿海有鹽土和脫鹽土分布。
氣候:季風顯著, 四季分明,年氣溫適中, 光照較多, 雨量豐沛, 空氣濕潤, 雨熱季節變化同步,氣候資源配製多樣,氣象災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氣溫15~18℃, 極端最高氣溫33~43℃, 極端最低氣溫-2.2~-17.4℃;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710~2100小時。
資源 動植物資源:浙江是我國高產綜合性農業區,茶葉、蠶絲、柑橘、竹製品等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森林覆蓋率達59.4%,植被資源在3000種以上,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45種。樹種資源豐富,素有"東南植物寶庫"之稱。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123種動物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野生動物有獸類80多種,鳥類300-400種,其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2種,二級保護動物103種,省級保護動物44種。 礦產資源:種類繁多,有鐵、銅、鉛、鋅、金、鉬、鋁、銻、鎢、錳等,以及明礬石,螢石、葉蠟石、石灰石、煤、大理石、膨潤土、砩石等。明礬石礦儲量居全國第一,螢石礦儲量居全國第二。
水資源:浙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適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937億立方米,按單位面積計算居全國第4位,但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2004立方米,低於全國人均水平。
海洋:浙江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面積大於500平方米 的海島有3061個,是全國島嶼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積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島為我國第四大島。海岸線總長6486.24公里,居全國首位,其中大陸海岸線2200公里,居全國第5位。岸長水深,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290.4公里,佔全國的1/3以上,10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105.8公里。東海大陸架盆地有著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前景。
旅遊:浙江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茶之府、文物之邦、旅遊勝地"之稱。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觀800多處、水域景觀200多處、生物景觀100多處。人文景觀100多處,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特色明顯,知名度高。 經濟 一、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浙江省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817,屬於高等水平,同時他也是中國大陸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除直轄市),可見他的可發展水平甚高,估計沒有錯的話在兩年之後(即2010年)全省人均生產能力到達9000美金以上。)
1.三大產業協調發展。2008年,全省生產總值為21486.9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增幅比上年回落4.6個百分點,比全國高出1.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095.4億元,增長3.9%,增幅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11580.3億元,增長9.4%,增幅回落6.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8811.2億元,增長11.8%,增幅回落3.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例為5.1∶53.9∶41,三產比重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一、二產增加值比重分別下降0.2和0.1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為42214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6078美元,增長8.6%。
工業生產保持增長。2008年,全部工業增 加值10359.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8083億元,均比上年增長10.1%,增幅比上年分別回落6.3和7.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1513.6億元,下降11.7%,與上年(增長29.8%)相比,增幅差為41.5個百分點。由於石油加工和黑色金屬行業分別虧損43和25.9億元,對全省工業利潤增長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如扣除鎮海煉化和杭鋼、寧鋼這3家企業的影響,全省規模以上企業利潤下降7.3%。
服務業較快發展。2008年,服務業增加值增幅高出GDP增幅1.7個百分點。
2.三大需求較為均衡。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300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增幅比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限額以上投資8523億元,增長10.6%,增幅比上年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非國有投資5610億元,比上年增長11.2%,佔65.8%。基礎設施投資2370億元,增長7%,佔27.8%。房地產開發投資1999億元,增長9.8%,增幅比上年的15.7%回落5.9個百分點,佔23.5%,房屋施工和竣工面積分別增長3.9%和0.8%,其中新開工面積下降3.3%,房屋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下降36.6%和30.9%。年末限額以上施工項目25892個,比上年增長6.1%,其中,本年新開工項目12227個,下降0.7%,一批重大工程相繼開工建設,成為擴內需、保增長的重要力量,各項在建工程進展順利。
進出口總額為211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4%,其中進口568.6億美元,增長17.0%,出口1542.9億美元,增長20.3%,出口增幅扣除人民幣升值因素增長9.9%。出口增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1個百分點,也高於廣東(9.4%)、上海(17.6%)、江蘇(16.9%),但低於山東(23.9%)。全省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858家,合同外資178.2億美元,下降12.6%,實際外資100.7億美元,下降2.8%。
3.財政、居民收入保持增長。2008年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2008年,全省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3730.1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933.4億元,增長17.2%,按可比口徑增長15.3%。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208.3億元,增長2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727元,比上年增長10.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258元,增長12%,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幅分別為5.4%和6.2%。
4.各類價格大幅回落。12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下降0.4%,我省金華市房屋銷售價格比上年上漲5.1%,從年初的第66位前移至第3位,溫州、寧波分別上漲1.6%和0.8%,居第32和40位,杭州下降0.1%,居第49位。
二、經濟運行中的積極變化
1.自主創新能力增強。2008年,啟動實施了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行動計劃,預計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R&D)相當於GDP比例為1.6%左右。政府科技投入力度較大。全年財政科技支出86.8億元,比上年增長21.3%。企業自主創新意識增強,200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增長17.9%,購置技術成果費用增長23.4%。限額以上投資項目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2312億元,增長6.2%,占工業投資的59.1%。創新成果進一步體現。
2.民生繼續得到改善。2008年,地方財政對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城鄉社區事務、環境保護支出分別增長31.1%、29.2%、27.2%、25.4%和48.2%,教育、公共安全、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分別增長18.3%、14.9%和13.2%。新增城鎮就業7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平安浙江」建設成效顯著,據調查,2008年群眾安全感達95.65%。全面小康建設取得新進展,2007年全省全面小康實現度為89.6%,比2006年提高2.4個百分點,按全國統一的指標體系測算,我省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2.2個百分點,列北京、上海、廣東之後,居第4位。2007年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達81.2%,居各省區第1位。
浙江是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對外開放省份。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是綜合性的農業高產區域,以多種經營和精耕細作見長,大米、茶葉、蠶絲、柑桔、竹品、水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綠茶產量佔全國第一,蠶繭產量佔全國第二,綢緞的出口量佔全國的30%,柑桔產量名列全國第三,毛竹產量居全國第一。
浙江也是全國的一個重點漁業省,漁業已由傳統的生產型,逐步過渡到現在的捕澇、養殖,加工一體化,內外貿全面發展的產業化經營。舟山漁場是全國最大的海洋漁業基地,海洋捕撈量居全國之首。杭嘉湖平原是全國三大淡水養魚中心之一。
浙江工業基礎較好,以輕工業、加工製造業、集體工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95年底,鄉鎮工業已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三。絲綢工業歷史悠久,產品精美,傳統工業聞名遐邇,電力工業發達,秦山核電站為國家第一座核能電站。新安江電站為國內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製設備和施工安裝的大型水力發電站。浙江境內交通條件日趨改善。
2004年全省進出口852.3億美元,其中出口581.6億美元,進口270.7億美元。批准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3824家。合同金額145.6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66.8億美元。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對外設計咨詢新簽合同額16.8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5.3億美元。全年接待國內旅遊者10600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902.5億元。境外入境旅遊者276.7萬人次,其中外國人177.6萬人次,香港、澳門和台灣同胞99.0萬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3億美元。全年國內國際旅遊總收入1010.1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7855.1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4982.5億元。年末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7741.7億元。全年保費收入291.0億元,其中人身險保費收入197.9億元,財產險保費收入93.1億元。各類賠款及給付支出88.3億元。
全年城鎮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6元,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096元,實際增長7.4%。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年城鎮家庭人均購建房支出達到1844元,比上年增長21.7%,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3.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費支出799元,增長3.1%,人均居住面積達51.3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6.2%和39.5%,分別比上年降低0.4個百分點和上升1.3個百分點。年末每百戶城鎮居民家用汽車擁有量為3.6輛。
浙江省各類市場蓬勃發展。1996年底統計,全省有專業市場4388個,年成交額達2545億元。其中消費品專業市場3886個,生產資料專業市場502個,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專業市場286個(內有超10億元的大型專業市場57個,超100億元的2個),並有43個被評為「全國文明市場」。1994年國家工商局排名的全國百強專業市場中,浙江省就佔了24個,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名列榜首,紹興中國輕紡城位居第二。浙江省創下了專業市場成交總額,超億元市場、單個市場成交額均居全國首位的新紀錄。專業市場的興起,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全省有21個縣市成為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浙江外向型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交通 滬杭、浙贛鐵路相接縱貫省境,與杭甬、杭宣鐵路構成交通主幹線,鐵路通車里程900公里。浙西南的運輸大動脈、全長251公里的金溫鐵路,已於1997年8月全線鋪通。1937年建成的錢塘江大橋是國內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雙層橋,至今仍是浙贛線之咽喉。錢江二橋和錢江三橋已建成通車。全省有6條國道和66條省級干線公路,全省所有鄉鎮已通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滬杭高速公路正在建中。
航空網線初步形成航空
全省有杭州、寧波、溫州、義烏、路橋、衢州、舟山7個民用機場,其中杭州蕭山機場和寧波櫟社機場為國際機場。
鐵路
有滬杭、浙贛兩條干線和蕭甬、宣杭、金千、金溫等支線,杭州、寧波、溫州為主要始發站,杭州東站、金華西站為主要中轉站。
高速公路
已建成滬杭、杭寧、乍嘉蘇、杭浦、杭甬、瀋海、甬金、甬台溫、諸永、台金、金麗溫、杭金衢、杭徽、杭千、龍麗、杭州灣跨海大橋
國道
104國道:(北京--南京--福州),在浙江省境內途經長興、湖州、德清、杭州、紹興、上虞、嵊州、新昌、天台、臨海、黃岩、路橋、樂清、溫州、瑞安、平陽、蒼南等縣市。其中,杭州棗天台段已建成高速公路,其他路段也正在建設高速公路。
320國道:(上海--雲南瑞麗),在浙江省境內途經嘉善、嘉興、桐鄉、餘杭、杭州、富陽、桐廬、建德、壽昌(接330國道)、衢州、常山等縣市。其中,上海棗杭州段已建成高速公路,杭州棗壽昌段也建成了高等級公路。
329國道:(杭州--舟山沈家門),途經、紹興、上虞、慈溪、寧波、北侖、定海、普陀等縣市,其中,杭州--寧波段已建成高速公路,寧波白峰棗舟山鴨蛋山輪渡24小時晝夜通航。
330國道:(壽昌--溫州),途經蘭溪、金華、永康、縉雲、麗水、青田等縣市,這條國道與金千、金溫鐵路並行,其中壽昌--金華段已建成高等級公路,金麗溫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設之中。
水運
沿海的寧波、上海與舟山群島之間每天都有多班客輪往返,形成了中國最為繁忙的海上客運「金三角」。京杭大運河的杭州--蘇州、杭州--無錫區段每天尚存一班夕發朝至的遊船對開。
文化 浙江文化燦爛,人文薈萃,科技教育發達,名勝古跡眾多,素享「文物之邦,旅遊之地」美譽。在歷史上,浙江涌現的科技教育、文化名人燦若星河。現今,浙江省擁有國務院部屬科研和開發機構20個,省市科研機構150多個,向國內外開放的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重點專業實驗室3個,以及一批國家行業研究中心。有浙江大學等37所高等院校。1981年建立了學位制度。1995年有12所高校擁有碩士點233個,博士點70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在校學生鞏固率分別為99.3%和99.5%。普遍實施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已基本形成從文化補習、技術培訓到中等專業教育和大學的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體系。浙江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省級321處,市縣級1674處,共有文物保護點近4萬處。全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1處,國家自然保護區10,森林公園最多的省,有絲綢、茶葉、南宋官窯等博物館。杭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六大古都之一,寧波、紹興、衢州、臨海、金華也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浙江旅遊資源豐富,是全國自然和生態環境最佳的省份之一,擁有一大批聞名遐邇的風景區。這些景區或以峰著稱,或以洞為奇,或以瀑取勝,或以植被景觀見長;或金灘奇岩、海濱風光,或江南園林,玲瓏剔透,或得天獨厚,溫泉宜人,都是旅遊療養的好地方。到90年代,一個以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為中民的浙江旅遊網路正在形成,浙東海國風光,浙西名山秀川,浙南靈峰異壑,浙北運河古蹤,交相映輝,深受海內外旅遊者青睞。
❼ 浙江省經濟發展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浙江工業基礎較好,以輕工業、加工製造業、集體工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95年底,鄉鎮工業已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三。絲綢工業歷史悠久,產品精美,傳統工業聞名遐邇,電力工業發達,秦山核電站為國家第一座核能電站。新安江電站為國內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製設備和施工安裝的大型水力發電站。浙江境內交通條件日趨改善。 2010年,進出口總額為25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進口730億美元,增長33.4%;出口1805億美元,增長35.7%,出口佔全國的比重從上年的11.1%提高到11.4%。 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944個,比上年增加206個,合同外資200.5億美元,實際到位外資110億美元。第三產業利用外資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合同外資81.1億美元,實際外資41.4億美元,。 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對外設計咨詢完成營業額29.1億美元;經審批和核準的境外企業和機構共計630家,投資總額40.2億美元。全年實際對外直接投資為26.2億美元,繼續位居全國各省市第一。 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3312.6億元。全年城鎮家庭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5.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58.53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4.3%和35.5%。全年專利申請12.07萬件,專利授權11.46萬件。
浙江外向型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國家批準的一類口岸10個,省級批準的二類口岸10個。有67個市縣對外國人開放,37個市縣列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國家先後批准建立了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和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形成包括對外國人開放市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浙西南和浙西北廣大腹地的梯度推進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截止2008年底,浙江與世界上近23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經濟貿易關系,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國家設立了貿易公司或辦事處。先後建立了30家省級專業進出口公司。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作領域廣泛。來浙江投資的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合作項目涉及多種領域,截至2008年底,已有84家全球500強企業在浙江落戶,投資了224家外商投資企業。。進入90年代以來,對外友好交往發展也很快,已同9個國家結成了23對友好城市(縣、州)關系和4對友好交流關系,與10多個國家的40多個民間組織建立了固定友好交流渠道。全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也與國外建立了近百對友好關系,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相互進行科技交流,聯合國等有關組織在浙江建立了中國水稻研究所等26個項目。
❽ 浙江經濟為什麼比較發達
浙江經濟之所以發達,一是浙江地理位置比較好,濱海、沿江,水系發達,港內口優良、交通容便利,商賈雲集,自古錢塘繁華,歷來商業興旺;二是浙江人商業意識強。浙江的土地資源少、人口密集,不足以養活靠農耕為生的人口,也可以說「浙商」是被逼出來的。尤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也是浙江企業家群體逐漸發展壯大的三十年。環顧九州,還真找不到能夠這樣生生不息地走創業、拼搏、掙扎、奮起道路的這樣的一個群體。三是浙江處於改革開放前沿,有政策方面的先發優勢。四是在新興產業方面走在前面。在浙江,八大產業中,規模以上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健康、高端裝備產業、裝備製造、高新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發展均為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