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制約縣經濟發展

制約縣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1 15:48:43

1. 制約湘潭縣發展的因素是什麼

制約湘潭縣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1、產品結構單一,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

雖說湘潭縣是農業大縣,但農產品結構單一,商品率不高,傳統農業自產自銷模式未有根本改變,2003年,全縣牲豬商品產值僅為11.69億元,占牲豬產值的86.3%。

盡管湘潭縣引進和推廣了「雙低」油菜、草莓、玉米、花卉等農作物,奶牛、梅花鹿養殖業也有所發展,但產業規模過小,組織化程度低,與岳陽藠頭、油料,瀏陽的花卉等專業化經營相比,還非常弱小,不足以形成真正的產業。

2、工業增長速度不快

從企業內部看,全縣工業企業普遍規模不大,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較弱,而且近幾年所致力培養的工業經濟增長點並沒有真正強大起來,與國內大型企業相比都是小打小鬧,而且行業生產集中度低。全縣現有規模工業企業97家中,除兩家中型企業外,均屬小型企業。

從主要產品看,全縣產品結構與周邊地區趨同,且沒有明顯市場佔有優勢。

3、財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仍突出

一是政府財政仍然是「吃飯」財政,「吃飯」與「建設」難以同時解決;二是由於稅收征管模式不夠科學嚴密,財稅管理不嚴,一些地方和部門短收、失收現象仍有存在;三是後期財政增收難度提高,支出壓力大。 湘潭縣農民增收的形勢1、不利於農民增收的因素第一,當前經濟運行形勢嚴峻。國際金融危機對湘潭縣農業農村的影響正在加大,影響正在逐步顯化。農產品加工業持續低迷,特色農產品出口不暢;農民工轉移的難度加大,糧食、生豬等主宗農產品價格出現下滑,農業產業發展「融資難」的問題更加突出。特定的經濟形勢,嚴重製約了湘潭縣農民持續增收。第二,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通過多年來的農業結構調整,湘潭縣農產品正由單一型向多元型發展,但水稻、生豬等傳統產業大而不強,農業特色及資源優勢未被充分發掘,名、優、稀、特產品基地數量少、規模小、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農業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產品加工帶動能力不強,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比較效益沒有得到大幅提升,農業產業化進程偏緩,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不強。第三,全縣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湘潭縣水利設施基本上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相當一部分渠道嚴重堵塞,絕大多數山塘已有多年未清淤。江河設防標准低,相當一部分水庫帶病運行,農業防災抗災基礎不牢,體系不完善,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農業主要靠天吃飯的基本格局並沒有改變。由於資金等原因,全縣還有近半的行政村沒有完成農網改造,電力供應不足,這些都已成為制約湘潭縣農業和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主要瓶頸。

2. 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我認為,縣域經濟發展,必須結合本地實際。這是一個原則。在這里只能給出幾個思考的方向。
1、區域定位。在省市經濟中的區域位置,與鄰縣的關系,如競爭與合作等等。2、產業定位。在產業鏈中,能發展什麼產業。3、計劃或規劃中的定位。即在省市規劃中,咱們縣佔有什麼地位,能起到什麼作用。4、根據上述定位,確定發展方向、發展目標、重點領域、確立產業系列、縣內經濟布局、確立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等。5、分析支撐發展的有利條件和限制制約及不利條件。6、有針對性地提出發展措施,包括改革措施。7、我認為還應注意對可控力與不可控力的判斷。有些東西是可以預見或可以控制的,但有些東西是不好預見和控制的,對此也要有所考慮,並提出應對措施。在此基礎上,還可根據縣里的具體情況,增加新的內容。

3. 當前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農村基礎設施出路在哪

縣域經濟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點,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戰略基石。在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也進入了發展的新階段,承擔著促進國家區域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使命,面臨著提質增效升級的戰略任務,更蘊含著巨大變革和創新活力。在這一背景下,特別需要重新審視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明確當前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適應把握並引領新常態,謀劃未來發展道路,促進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新時期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

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的一種階段性特徵,符合後發國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其實質是經濟發展邁向更高水平的新階段。在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需要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更加突出發展質量,通過推進經濟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換,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深刻變革,最終實現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縣域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空間核心,對保持我國經濟穩定發展、提升發展質量、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縣域經濟是促進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縣域經濟以縣城為核心、農村為腹地,連接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是城鄉人口、資本、信息等要素集聚的空間樞紐,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主要增長點。從統計數據來看,縣域經濟是支撐我國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力量,縣域經濟增長對國家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很高。截至2013年,全國縣域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7.8萬億元,佔全國地區生產總值的53.5%,貢獻了我國一半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並不意味著經濟增長停滯,反而隨著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並處於相對合理區間,依然是我國未來一段時間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在這種情況下,保持縣域經濟整體平穩發展,並從縣域入手,推動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的大發展,激發廣闊的農村市場需求,培育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將有助於穩定市場信心、擴大迴旋空間、增強應對底氣,真正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

(二)縣域經濟是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著力點

在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要求和驅動因素有了顯著的變化,其核心在於質量。隨著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開始減少,人口老齡化日趨顯著,農業剩餘勞動力可用空間已經不大,轉移速度和規模都明顯收縮,「人口紅利」正在減弱,同時傳統產業供大於求,產能嚴重過剩,投資擴張空間縮小,投資增長明顯放緩。新常態下,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將由生產要素大規模、高強度投入轉向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的創新驅動,迫切要求將創新和人力資本投資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2013年,我國縣域內人口總數達8.85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6%左右,既是蘊含巨大潛力的內需市場,更是具備形成「人力資本紅利」的實現基礎,如果能夠將縣域人口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將會形成巨大的創新能力,為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提供持久有力的支持。

(三)縣域經濟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著力點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是人口結構、產業結構、空間結構全面轉型的過程,需要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最終目標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縣域是城鄉之間的連接點,佔有最大的國土面積。2013年,全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包括市轄區)2853個,全國縣域國土面積約89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93%。從空間經濟角度來看,如果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推動縣域城鎮化,縣域就是城鄉二元割裂發展的分割線。而積極發展縣域經濟,推動縣域城鎮化,促進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制機制城鄉統籌,可以有效緩解轉移人口的經濟和心理壓力,更好吸納農村勞動力,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農業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化,既能夠便捷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又可以有效避免大中城市過度擁擠,有利於推進城鄉人口、產業、空間深度融合,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動、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新時期我國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縣域經濟對保持我國國民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在經濟新常態條件下,我國縣域經濟發展也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突出體現在經濟結構轉型壓力大、新型城鎮化發展滯後、資源環境約束加強、投融資機制不完善、開發合作不足等方面。

(一)縣域經濟結構轉型壓力較大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整體增長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市場條件發生深刻變化。過去經濟增長主要靠數量擴張,市場競爭主要是價格競爭。現在經濟增長轉向數量擴張和質量提升並存,市場競爭轉向質量技術品牌服務競爭。在這種形勢下,縣域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愈加突出。第一,在經濟新常態下,縣域經濟單一依賴出口、資源的傳統發展方式難以為繼。例如,東部地區縣域經濟的主體主要是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產品主要是傳統產品,面臨全球市場低迷引發的外需緊縮壓力,轉型之路非常艱難。中西部的很多縣還未完全步入工業化中期,相當部分農業大縣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仍占較大比重,受自然和市場雙重因素影響,生產波動性和風險性較大。第二,縣域產業發展同質化和產能過剩問題較為嚴重。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相當部分縣域產業體系雷同,而且很多產業鏈條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能源消耗較大。特別是一些縣域經濟主要依靠鋼鐵、電解鋁、水泥等傳統工業或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產業支撐,目前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運行風險逐步顯性化。第三,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興增長點培育不足。伴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國際經濟復甦疲弱態勢延續,縣域經濟發展普遍缺乏新的增長點。特別是在服務業方面,與現代農業和工業配套的先進服務業發展滯後,電子信息和互聯網新興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第四,縣域企業創新能力仍然不足。長期以來,縣域企業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發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優勢實現規模擴張,盡管存在「船小好掉頭」的優勢,但往往對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的重視不夠,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普遍偏低,往往難以形成市場佔有率高和科技含量高的優勢品牌產品。

(二)縣域新型城鎮化發展滯後

在開放的市場經濟體系中,城鎮人口規模和經濟結構變化與其吸納能力和承載能力呈正相關關系。縣域的經濟能級和產業層次取決於要素吸納及承載能力,縣域經濟的影響和輻射范圍取決於經濟規模和產業帶動力。只有縣城及中心鎮具備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加之擁有中心城市無法比擬的生態環境,才能更好地承擔區域產業分工職能,才能夠成為農村人口就近轉移的首選區域。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大中城市人口密度高,規模較大,而縣城及中心鎮普遍規模偏小,聚集和吸納人口、產業的能力相對不足。現實中,我國很多縣域城鎮功能不健全,城鎮化質量不高,教育、醫療、科研資源特別是優質資源缺乏,缺乏足夠的承載力,很難吸引人才、資本等高端要素集聚,還往往容易導致大量人口外流,而要素聚集程度不高又導致各項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投資成本高、使用效率低,使得城鎮的集聚效應更難發揮,容易形成城鎮化滯後的累積因果循環。

(三)縣域經濟發展面臨較強的資源環境約束

在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早期,許多地方企業就地辦廠、分散布局,重復建設突出,導致土地浪費和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目前,盡管「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已不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流,園區化承載、集群式推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形態。不過,由於前期高速發展的先破壞、後治理,重利用、輕保護,對區域自然環境有很多「透支」,導致縣域出現資源趨緊、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問題。同時,伴隨工業化加速和產業區域梯度轉移,我國大量工業產能逐漸向縣城匯聚。一方面,隨著大中城市產業升級和節能減排,很多大城市的工業產能向縣域下移。另一方面,鄉鎮企業向園區集中和城市集中,工業產能大多數移入了縣城。兩方面工業產能在縣域匯聚,客觀上增加了縣域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壓力。長遠來看,很多縣域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原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快速凸顯,縣域發展面臨著既要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和自然保護補「欠賬」,又要在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條件下為轉型發展增容量的嚴峻挑戰。

(四)縣域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機制仍不完善

縣域發展不僅對縣域自身建設具有很高要求,還肩負著使鄉村相對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向城市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文明的生活方式轉變的重大任務。在這一過程中,縣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建設將會加速推進,這些都需要強大的資金保障。但是,目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機制仍不完善。一方面,在分稅制財稅體制下,縣域財權與事權尚不能完全統一,縣級財政負擔過重,導致區縣級財力嚴重不足,財政收支矛盾尖銳,縣域財政很多成了「吃飯」財政,沒有多少財力安排公共事業和建設支出。而在財政資金扶持方面,國家財政往往「抓大放小」,扶持的對象主要是大中型企業,而作為縣域經濟主體的中小微型企業較難得到上級財政轉移支付的支持。另一方面,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也相對不足。由於金融機構自身逐利的特點,金融機構信貸向大城市、大行業、大企業集中特徵明顯,縣域中小企業,特別是風險高、投入大、回收期限長的涉農項目中小企業往往缺乏長期穩定支持。加之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實行集約化經營,縣級金融機構的管理權被大大壓縮,縣級金融機構貸款許可權和額度收縮,使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能力不斷弱化。

(五)縣域經濟發展相對封閉、開放合作不足

在傳統的地方考核體系指引下,縣域經濟發展以競爭為導向,往往更多側重利用本區域內的發展資源,採取差異化政策,吸引外部投資強化自身競爭力。從區域經濟發展整體來看,這有助於形成發展競賽,在短期內促進發展基礎好、政策靈活的縣域經濟優先發展。但同時,由於縣域競爭多於合作,縣域經濟發展往往自成體系,區域資源共享性也相對較差。具體體現在,一方面,在空間經濟發展布局上,往往由於缺乏跨區域的產業鏈式延伸和各個環節的分工合作,導致縣與縣之間、縣與中心城市之間同類產業區塊並存,過度競爭嚴重,無法很好地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另一方面,由於縣域經濟相對獨立的發展模式,與區域中心城市聯系不夠緊密,缺乏區域聯動發展機制,往往導致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難以向縣域滲透。縣域發展利用中心城市的技術、人才、信息等創新高端要素比較困難,不利於縣域經濟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而中心城市的產業、人口也難以向周邊縣域疏解,導致人口膨脹、交通擁堵和環境惡化等「城市病」加劇。

新時期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縣域經濟發展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在新常態條件下,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應健全質量更好、結構更優的縣域產業體系,加快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縣域經濟綠色轉型,創新公私合作的縣域投融資模式,依託城市群和都市圈實現縣域協同發展、充分釋放縣域改革紅利。

(一)健全質量更高、結構更優的縣域產業體系

縣域經濟發展要適應我國經濟階段性發展特徵和運行規律,實現質量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新常態」,促進自身經濟發展方式要真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發展動力正從要素驅動的增長向創新驅動增長轉變。首先,以新型工業化為依託,加快推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產業化和工業的集聚化,推動製造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專業化、服務化,大力發展研發、設計、現代物流、互聯網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壯大主導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重點以市場為導向,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宜游則游,發展一批特色優勢突出、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應明顯、輻射帶動力強、財政貢獻率高的主導產業,發揮特色競爭優勢,同時「有進有退」,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力度,繼續化解過剩產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將有潛力的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成為主導產業。其次,加快發展縣域服務業,特別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動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發展和應用,挖掘縣域信息消費、文化消費、生活消費服務業潛力,切實發揮現代服務經濟對縣域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最後,實施縣域經濟創新驅動戰略,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重點圍繞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需要,發展智能製造,鼓勵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柔性製造、個性化定製、智慧物流等新型製造模式,支持縣域技術創新、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多元創新發展,加快推動縣域產業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培育壯大產業競爭新優勢。

(二)加快推動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

縣域經濟發展需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而新型城鎮化不僅僅只是一個城鎮規模擴張、空間擴大的過程,而是要立足統籌城鄉,由「物的城鎮化」向「人的城鎮化」轉變。因此,加快推動縣域新型城鎮化發展,首先,要促進產城融合,從縣域環境資源條件出發,促進人口城鎮化、產業城鎮化和空間城鎮化協調發展,推動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以及服務業的融合,將產業發展與人口集聚、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其次,要提升縣域城鎮的承載和服務能力,以現有縣城和部分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為基礎,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構建合理的鄉鎮、村體系和村落空間布局,圍繞縣域城鎮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住房、交通、教育、醫療等民生需求,完善基礎設施並發展縣域服務業,發揮縣城和中心鎮在市與鄉之間的產業、要素、資源配置等方面的銜接功能,優化城鎮功能,提高城市生活質量,提升城市發展品質。最後,縣域城鎮化發展要結合城鎮化制度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和征地補償制度,形成城鄉人口公共服務共享機制,形成有利於促進城鄉人口遷移轉換的體制機制。

(三)促進縣域經濟綠色轉型

新常態是經濟減速轉型提質的新階段,也是綠色發展提質的新契機。大量實踐證明,一個地區擁有生態資源優勢往往更有發展前途和發展後勁。因為長期來看,擁有好的生態環境,就意味著投資創業有更大的優勢,聚集優秀人才、吸納先進生產要素有更大的空間。縣域經濟發展必須把綠色發展作為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要力量,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充分發揮生態環保的引導作用和倒逼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縣域形成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綠色經濟道路,創造更多的綠色財富和生態福利,把生態比較優勢轉化為生態競爭優勢。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發揮資源稟賦優勢承接產業梯度轉移是經濟欠發達縣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趕超跨越發展的有效路徑,但以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為代價承接產業轉移,不僅難以獲取產業發展主動權,反而往往容易長期處於發展被動地位。因此,縣域經濟發展要承接國內外先進的產業轉移,更要明確綠色發展理念,使承接產業轉移符合經濟規律、地方實際、國家產業政策發展方向和資源環境保護要求,促進承接產業轉移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經濟增長與綠色發展的同步。

(四)創新公私合作的縣域投融資模式

從目前的情況看,縣域經濟發展仍然需要財政金融支持。特別是對於欠發達地區而言,仍需通過實施增量返還、財政貼息等方式,用於扶持產業項目發展,並積極鼓勵農村金融發展,支持各類金融機構搭建融資平台,為縣域重點工業園、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濟組織協調融資。同時,更重要的是,縣域經濟不能單純依靠傳統財政金融模式,而應利用我國的民間資本存量優勢,建立社會資本穩定投入機制,突出發揮民營經濟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推動縣域城鎮化建設方面的作用。現階段,應充分把握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機遇,重點創新政府公共部門與民營企業合作、國有經濟體與民營經濟體相結合的PPP模式,把縣域政府部門的社會責任、戰略規劃與民營企業的創業精神、民間資本結合到一起,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制定戰略規劃,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發揮民營企業的市場效率優勢,以生產要素互換為基礎,支持民營資本自行融資開發縣域城鎮基礎設施,以市場化經營城市為手段,主動承擔市場風險,通過商業地產開發、住宅房地產開發、專業市場開發等項目運作,實現資本增值,建立縣域發展的可持續投融資機制。

(五)依託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動縣域協同發展

在城鎮經濟體系中,縣域經濟有相對穩定的空間區域,有比較獨立的自組織生產體系和行政管理主體,是相對獨立的區域經濟體。但這並不意味著縣域經濟是封閉的「諸侯經濟」。相反,在區域一體化日益加強的趨勢下,縣域經濟發展應立足自身稟賦,主動突破行政地域邊界,以區域市場為主導,在更大范圍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內進行資源配置,形成跨區域的協作機制。一方面,縣域應利用自身空間節點優勢,多渠道、多形式地融入城市群、都市圈的協同格局,構建功能互補、分工合理的區域發展體系,在區域城鎮體系中承接來自大中城市的技術、資本、人才、信息、管理等要素輻射溢出,促進城鄉之間研發、生產、服務、銷售等方面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縣域應把握國家推動重點城市群、都市圈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機遇,明確自身在城市體系中的戰略定位和角色分工,優化發展空間和產業功能布局,積極建設衛星城鎮和次級增長中心,主動承接中心城市的人口、產業轉移,聯動城鄉融合發展。

(六)充分釋放縣域改革紅利

從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來看,啟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進程最根本的因素就是改革。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了計劃經濟的束縛,使個人、企業的自主性和活力得到巨大的釋放,一直影響至今。在經濟新常態下,要素成本和資源環境的紅利相對減少,但政府改革創新紅利仍在增加。縣乃國之基,自秦以來綿延2500餘年的縣域,是我國歷朝歷代國家治理的基本單元。同樣,縣域改革也是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從宏觀管理體制上對縣域發展「松綁」,加快推進「擴權強縣」改革步伐,通過扁平化放權式改革使縣級政府具有更大的自主權,在財政體制、經濟管理、社會管理等方面賦予縣域更多許可權,將是縣域改革的趨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輪縣域改革不是搞政策窪地,不是要政策、爭優惠、占資源,而是在市場發揮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基礎上的體制創新。因此,縣域經濟改革需要利用、執行並創新產業、土地、稅收、信貸、投資、科技、人才等各項改革政策,通過政策引導各類要素通過市場機制向縣域經濟轉移集中。同時,縣域盡管從行政管理角度上說是一致或相似的,但從自然地理、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等角度來說則是類型多樣、千差萬別,不同地區縣域經濟的潛在增長率、結構調整的空間和創新發展的驅動力不盡一致。因此,主動適應新常態,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既要強調統一性,也要尊重差異性,要將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基層創造結合起來,既要領會和貫徹落實改革頂層設計的戰略意圖,又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開展不同區域的差異化試點,充分調動地方幹部和群眾的創新活力,大膽實驗,鼓勵地方先行先試,在可全國推廣的創新政策和執行機制方面走在前列。

4. 如何破解資金瓶頸,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范圍內以城鎮為中心、以農村為基礎和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它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部分,是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連接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縣一直是我國行政區劃的基本單位。幾千年以來,縣域范圍內的經濟、社會、文化交融發展,逐漸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域實體,縣域經濟已是國民經濟運行和發展的重要基礎。「郡縣治、天下安」,治理縣政歷來就是安邦定國的根本之策。黨的十六大非常明確地提出要「壯大縣域經濟」,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這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對發展縣域經濟的高度重視。可以說,縣域經濟已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本文在結合剖析谷城縣域經濟發展瓶頸制約因素的基礎上,對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突破思想瓶頸制約,推進觀念創新,消除縣域經濟發展阻力
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縣域絕大多數幹部群眾開始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敢於破舊立新,轉變思想觀念,但也有部分幹部群眾的思想觀念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一是「舊」,穩重有餘,開拓不足,保守有餘,思進不足,因循守舊,創新不足。二是「怕」,招商引資怕肥水外流,企業破產怕資產流失,租賃買斷怕別人發財。三是「慢」,對政策理解慢,對機遇認識慢,推動發展動作慢。四是「閉」,思想不開放,眼界不開闊,滿足於小打小鬧,不敢大幹快上。五是「懶」,不是奮發進取,而是坐等觀望,不是實干巧幹,而是苦熬苦等。有的幹部水平低,懂傳統習慣的多,懂現代方式的少,懂自然現象的多,懂經濟規律的少;懂生產環節的多,懂市場營銷的少;懂行政管理的多,懂資本運營的少。有的對改革開放不僅不支持,反而妄加評說,把結構調整說成是「瞎折騰」,把企業改制說成是「敗家子」,把城市塑性說成是「圖名聲」,把招商引資說成是「大派送」。這些思想傾向與時代發展所需的創新思維格格不入,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發展。解放思想,黃金萬兩;觀念守舊,路子難走。推動縣域經濟新一輪發展,要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是要樹立新的發展觀。牢固樹立縣域經濟以民營為主,走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發展道路的理念,確立工業化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工業化帶動產業化,以民營化、城鎮化促進工業化。自覺把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工業經濟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第一要務,真正做到在思想上鎖定工業,在精力上聚焦工業,在責任上牽掛工業,形成談發展必講工業化、幹事業必抓工業的濃厚氛圍。二是要樹立新的條件觀。優勢與劣勢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優勢如果不大力張揚,最終會變成劣勢;劣勢如果正確引導,可能轉化為優勢。只要善抓機遇,趨利避害,銳意進取,任何條件都能大有作為。三是要樹立新的資源觀。資源是有限的,不可替代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縣域經濟發展既要靠自然資源,更要依賴科技、人才、管理等要素資源。四是要樹立新的市場觀。堅持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同時開放,資金、技術、項目全面引進。五是要樹立新的方法觀。著力實現「四個轉變」:(1)由習慣樣樣抓顧全大局向重點抓活全局轉變,變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為集中精力抓大事、重點突破活全局。(2)由習慣抓生產向抓市場轉變,堅持以銷定產、以質定價,用市場需求來指導生產,用市場規則來強化管理。(3)由習慣行政命令向示範服務轉變,大力興辦示範服務項目,干給群眾看,領著群眾干。(4)由習慣安排部署向狠抓落實轉變,整頓會風,倡導求真務實;力戒漂浮風,倡導實說實干;制止推萎風,倡導各負其責,撲下身子抓落實,真抓實干求發展。
二、突破結構瓶頸制約,推進產業創新,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實力
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過程。目前,縣域經濟無論是產業結構、產品結構,還是產權結構、企業組織結構,都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作為地處鄂西北山區的谷城縣近年來通過大力興辦工業和發展特色農業,縣域經濟結構有了較大的改善,但目前經濟結構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在工業上,谷城產品真正在省內、國同人市場上堪稱名牌的只有前軸、駱駝蓄電池、棉紗等產品,而且產品結構方面,存在「五多五少」的問題,即:傳統產品多,新型產品少;勞動密集型產品多,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少;大路產品多,名牌產品少;內銷產品多,出口產品少;配套產品多、終端產品少的弊端。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和市場份額有限,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業體系尚未形成。各區域間產品趨同現象嚴重,面大線廣、小而全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且多數企業關聯度低,難以形成協作能力,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整體競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業上,雖然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依然是初步的、階段性的。 結構不優,傳統種植、養殖仍然是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對相關產業的帶動能力不夠強,農業資源優勢沒有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具體表現為農產品大路貨多,優質品少,農業名牌更少;農業科技水平低;區域性結構雷同,地區比較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雖然花了很大氣力,但對縣域經濟拉動力尚不明顯。相當一部分個體私營經濟仍滿足於「小商小販」,缺乏辦大項目、建在企業的氣魄。為此,今後一個時期,大力實施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線。各地地理位置、資源狀況、經濟基礎等方面差別很大,縣域經濟從本質上講就是要發展特色經濟,有特色才有影響力、競爭力、生命力,縣域經濟只有走特色之路,才能在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發揮比較優勢,講求專業分工,在與國際、國內市場對接中尋找自己的最佳位置,變大而全為大而專,變小而全為小而精。具體到谷城來講,工業上,要按照「近期抓市場,中期抓開發,長期抓人才」的總體思路,千方百計把現有的優勢產業做強做大。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相結合,重點培植汽車配件、紡織服裝、水力發電、化工建材四大縣域特色工業板塊,進一步扶持帶動力強的行業龍頭企業,同步發展民營性質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工業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農業上,要堅持不懈地以工業理念抓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堅持特色化、市場化、產業化取向,進一步壯大茶葉、花椒、蔬菜、制種等特色產業的規模;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培育知名農業品牌,推進農產品標准化、無公害化生產,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改善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促進傳統三產和新興三產的協調發展。根據谷城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第三產業的發展重點應在鞏固和提高商貿流通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傳統三產的基礎上,培育第三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著力發展旅遊業、社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文化、社會保障等新興產業。尤其要突破性地發展旅遊業,要加強規劃意識、加強行業管理,改善服務質量;要提高組織水平,擴大對外宣傳的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境外遊客和周邊地遊客,著力提高旅遊接待人次;要在開發新景點、上大項目等方面做文章。打響生態旅遊品牌,加快旅遊資源開發,建成全省旅遊經濟強縣。
三、突破資金瓶頸制約,推進機制創新,注入縣域經濟發展動力
近幾年來,受政策調整等因素影響,縣域經濟的投入來源越來越少,特別是作為投入拉動型的欠發達地區靠積累自身很弱,靠貸款銀行相繼撤走,靠扶持可爭資金有限,靠融資招商成本較高。受政策調控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國家政策廣開財路減少了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弱化了縣級政府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調控能力。從金融政策看,金融體制改革後,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力度明顯削弱。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支持的力度越來越少,國有商業銀行採取「壘大放小」的經營戰略,對縣域的信貸總幅減少,對農戶的小額信貸難以支持縣域產業化、規模化的經營,占縣域經濟主體地位的中小企業貸款十分困難,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改制撤並了不少縣及縣以下的分支機構,貸款許可權上收,把從縣域內吸收的大量存款轉到大中城市,發展縣域經濟所需的資金無法滿足。最需要投入的縣域經濟發展反而缺乏強有力的信貸支持,該上的項目上不了,該搞的建設搞不成,企業在積累流動中自生自滅,不用說擴大再生產,就是現狀也難以為繼,有的甚至呈萎縮趨勢,嚴重影響到縣域經濟的發展。從財政政策看,隨著新的財稅體制的實施,地方可用財力越來越少,加上取消財政周轉金政策,財政主要用於保吃飯、保穩定,沒有任何資金可用於培植發展後勁,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能力日見衰弱。由於縣域經濟一方面「造血」功能不全,另一方面「輸血」能力不足,發展後勁不足、經濟增長乏力的趨勢越來越明顯。1994年實行分稅制的財政體制改革以後,留給地方都是零星的、徵收難度大的稅種,縣級財政徵收困難。再加上剛性支出逐年增長,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尤其是現行的縣級機構強調上下對口,機構人員過於臃腫,財政供養壓力大。所以,絕大多數縣級財政職能是「吃飯財政」,有的甚至是「半飢餓財政」。2004年,谷城全地域財政收入2.3億元,縣級一般預算收入僅9279.5萬元,而財政供養人員是17518人,財政捉襟見肘可見一斑。為此,我們認為,一方面,中央、省、市要加大扶持力度。擴大縣(市)經濟管理許可權。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按照「多予、少取、讓利、放活」的要求,調整和完善財政體制,按照分稅分享、向縣(市)傾斜的原則,設立縣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引導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中央和省里應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同時對財政收入增長快、貢獻大的經濟強縣(市),中央、省應給予一定獎勵。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類金融機構都要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努力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縣(市)金融機構吸收存款,要有一定比例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對信用擔保公司按規定實行稅費減免政策,適度擴大信貸擔保倍數;建立適應縣(市)中小企業特點的信用評級和授信制度;支持縣(市)的優勢企業、支柱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等進行規范的股份制改造,培育上市公司後備資源,鼓勵龍頭企業通過中小企業板市場或境外資本市場上市。另一方面,縣級自身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通過市場的辦法、運用市場的手段來破解資金投入難題。一是要著力發展項目經濟引來投資。要認真分析研究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精心選好項目,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持;同時,要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優勢,著力盤活縣內人力、物力、智力資源,擴大開放領域,拓寬招商渠道,致力於以大招商促進大投入,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全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項目建設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二是加快發展城鎮經濟聚集投資。要打破城鄉分割的格局,統籌城鄉發展是關鍵。突出發展重點,不斷提升縣城綜合功能。堅持城鎮建設與工業園區建設相結合,引導、鼓勵各類企業、資金、人才和技術向縣城集中,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流動和集聚,加快城鎮化進程。同時加快中心鎮發展,逐步形成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重點的城鎮體系。結合城鎮建設,規范工業園區建設、管理和服務,發揮工業園區產業集群、要素集聚、資源集約、人才集中的「窪地」效應。 三是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增加投資。要解決縣域經濟發展創業資源不足、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必須全方位發展民營經濟。要本著開放、放膽、放量、放活的原則,堅決破除一切影響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束縛,為民營經濟快速成長創造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一方面通過國有、集體企業的改革,完成產權置換,發展壯大一批民營企業;另一方面通過對內對外招商引資壯大一批民營企業,從而使民營經濟真正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要通過激活民間投資,啟動全縣大量儲蓄存款和民間資金進入民營經濟領域,逐步形成以社會資金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資體系。四是大力發展「回鄉經濟」吸回投資。發展「回鄉經濟」就是聚集民資,依靠民力,發揮民智,實現民富的系統工程。要通過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優越的環境吸引在外從事私營物業管理、商品營銷、企業生產和科技開發人員帶資金、帶技術、帶人才回鄉置產興業。
四、突破體制瓶頸制約,推進制度創新,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制度創新能大大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20世紀80年代初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創新,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促進了以農業為主的縣域經濟的發展;90年代初中期,鄉鎮企業的崛起、農村辦工業的創新,使縣域經濟獲得較快發展。進入新階段,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同樣需要制度創新,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縣域經濟欠發達、制度創新相對滯後的地區來說,制度創新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應當看到,當前縣域經濟制度創新又進入活躍期,包括土地流轉、農業產業化、農村經濟組織、農民戶籍制度、縣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等。這些領域的制度創新,必然促進新階段縣域經濟的新發展。 為了有效地推進縣域經濟的制度創新,應突出抓住以下幾方面:一是要明確新階段縣域改革和制度創新的方向和目標,即要通過對農業生產制度、土地制度、產權制度和社會組織制度的調整和完善,掃除阻礙縣域經濟和工農業一體化的體制障礙,加快推進城鄉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的自由流動,形成城鄉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促進產業整合和企業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重組,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縣域經濟發展新體制和新機制;二是要積極培育農村土地使用權市場,促進農戶之間土地流轉,在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通過農戶土地使用權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將農戶土地集中起來,實現農業規模經營;三是創新縣域經濟組織,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可以採取「龍頭牽動」、「服務組織聯動」、「專業市場拉動」、「能人帶動」等方式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但無論採取哪些方式,都應堅持自願組成、互助合作,協調行動、保障利益,市場運作、民主決策,逐步推進、不斷完善等原則。四是要加快縣域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改革推進縣域企業民營化進程,確立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主體地位。
五、突破條件瓶頸制約,推進環境創新,提升縣域經濟發展引力
由於長期得不到國家的重點扶持,縣域經濟的發展環境特別是硬環境無法與大中城市競爭,山區縣經濟發展受硬環境的制約更為突出。以谷城縣為例,在硬環境方面,道路建設雖然下了很大氣力,但與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相比,差距仍很大;通訊盡管近幾年得到了很快發展,但還有不少地方仍然不能方便快捷地與外界聯系;城鎮雖然檔次和品位有了很大提高,但規模較小,功能不全,吸引力和輻射力不強;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農村水利設施老化,部分山塘、水庫使用日久,存在諸多安全隱患,農業生產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薄弱;電力設施落後,電力供應不夠充足;工業園區作為現代工業發展的載體,在谷城縣剛起步,基礎設施、服務意識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一時難以形成資本、產業集聚的「窪地」效應。受硬環境影響,由於開發同樣的資源,我們的成本比別人高;銷售同樣的產品,我們的代價比別人大;外商外資在利潤驅使下難進來,企業產品在環境制約下難出去,經濟外向度較低。在軟環境方面,有些地方存在著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衙門化,公共權力個人化的傾向,「吃、拿、卡、要」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嚴重影響了招商引資,阻礙了縣域經濟發展。隨著加入世貿組織,縣域經濟已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大

5. 如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黨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縣域\"這個概念,而且提出了\"壯大縣域經濟\"的號召,十六屆三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縣域經濟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關注,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中內在聯系最為緊密的經濟整體,也是政府職能和作用在經濟中充分顯現的區域經濟。2004年陝西省省委、省政府為了加快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做出了《關於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決定》,並從2005年開始,開展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考核工作。但從目前看,我市縣域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縣域經濟相對滯後,因此,面對新世紀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時機,認清和確立政府在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戰略及其切入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縣域經濟的內涵
要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首先要正確認識縣域經濟的內涵,探索縣域經濟的發展規律。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在長期的歷史演變與發展中,中國縣域經濟形成了農村性、地域性、層次性、綜合性和差異性等基本特點。
二、完善政府體系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 政府要不斷完善現行財政體制
在財政體制方面,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不斷調整和完善現行財政體制。實施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調動縣域發展經濟、培植財源的積極性,實現增強市級財力與壯大縣區財政的目標,以促進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積極完善縣域經濟金融政策支持體系,加大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
一是在縣域經濟金融扶持政策上要有新舉措。首先是採取寬松的財政政策引導,其次是政府要充分認識到中小企業在實現就業目標中的作用,將中小企業的發展納入經濟發展規劃之中。成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研究適合不同區域的發展思路,探索新的融資方式。第三是大力發展各類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貸款保險機構和其它中介機構。企業與擔保公司簽訂協議,並參加保險,從而分散風險。第四是實施有區別的區域性貨幣政策。銀行在制定宏觀貨幣政策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各個縣域經濟的巨大差異性。要充分利用存款准備金、再貸款、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對區域經濟進行資金調節。
(三)縣級政府部門在發展縣域經濟中要合理定位
縣級政府的合理定位,對縣域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所謂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對於目前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存在的\"越位\"、\"錯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逐步轉變職能,從直接參與生產經營活動,代行企業和市場職能,轉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為微觀經濟主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
當前,這種轉變需要從多方面入手:一是推進縣鄉管理體制改革。大力精減縣鄉政府人員,穩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二是減輕企業和農民負擔。清理對企業和農民的不合理收費,切實創造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三是塑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使投資者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關繫到能否充分利用區外生產要素來發展縣域經濟,比實施名目繁多的優惠政策和稅收減免政策更為重要。四是高度重視市場體系建設。要實現城鄉聯動,必須重視市場體系建設,建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城市大市場之間的暢通聯系。有了市場體系,還要積極培育農村流通組織和經紀人隊伍。總之,要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角色真正界定到規劃、協調、服務、監督和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上來。
三、安康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及切入點
(一)政府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
我市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定位應該是:
1、實施民營主體戰略,使縣域經濟保持旺盛的發展活力。這是因為,我市的縣域多為欠發達地區,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活力不足、後勁不足、投資不足,缺少一種廣泛的群眾性經濟的蓬勃發展。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上尋求新的突破,使縣域經濟保持旺盛的發展活力。實施民營主體戰略,就是要喚醒廣大群眾強烈的發展意識和市場主體意識,鼓勵個人去尋求就業,去辦企業、搞實業,創造財富,增加收入,加快民間資本的積累。一個縣域,人人能自謀出路,人人能自食其力,人人能為社會創造財富,就會形成大大小小的經濟生長點,形成縣域經濟的\"星火燎原\"。
2、實施產業升級戰略.促進縣域經濟協調持續發展。我市現在也有一些自己的產業和企業,無疑它是進一步發展的根基,但這些產業和企業都存在結構不合理、層次水平低、農業不優、工業不強、特色少和服務滯後等問題。這些是制約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症結所在。實踐證明;單一的經濟結構是支撐不了區域經濟的,也支撐不了地方財政。這就要求我們要適時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加快發展二、三產業。縣域經濟是典型的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經濟,因此,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包含領域大、內容多,包含管理升級、質量升級、市場升級、科技升級和服務升級,應盡快使社會經濟主體實現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有機結合於一體的局面。
3、實施人才開發戰略,發揮人才資本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現代經濟增長表明,人才資本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較之其它因素越來越大。現在,我市人才遠離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滯留在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使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造成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我市縣域大多一缺資金二缺人才,但最主要的是缺具有現代市場意識、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激勵固有的人才潛能,就要大膽放活政策、放活機關幹部、放活科技人才、放活生產要素,留住已有人才、用好優秀人才,激活潛在的人才隊伍,做到充分調動全社會幹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投身到經濟建設中來。
(二)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
我市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有效落實,要通過全方位的具體措施方能實現。因此,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是:
1、全面開放招商引資,精心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加快開發步伐。全力招商引資,是加快資源轉換、搶先發展的現實選擇。我們招商要以引進興辦民營企業為主,同時不放棄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和項目。要把優惠政策用好、用活、用出效果。當然,招商引資離不開載體建設,建設各類工業園區和各類企業科技園區是較好途徑。對園區的管理,堅持給予優惠,堅持重點發展高新技術項目,堅持內外客商平等准入等原則,並要全方位優化經濟環境,靠好的環境激活企業投資辦廠的熱情,使整個縣城經濟宏觀放開、微觀搞活。在引資中,要把各項政策落實到位,要強化效率觀念,從減掉一批\"公章\"入手,對政策之外的事例,要採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辦法,根據投資者要求和可能制定相應措施,力爭創造良好的環境,讓投資者滿意,讓投資者願意來、留得住。特別是政府機關要以承諾制和公示制支持投資業主合法經營,保護投資者權益。
2、以主動務實的態度,全面參與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是一個長期戰略,是一次全方位、多領域的綜合開發。在西部開發中,誰工作主動務實,誰就能搶占開發先機;誰擁有好項目,誰就能爭取到更多的支持。參與西部開發,我們各縣區必須主動出擊,集中力量抓好項目建設和項目爭取工作。從我市縣域自身的實際出發,形成項目開發、儲備、實施等一系列運行機制。立足於我市縣域的實際,要突出抓好生態建設、水利建設、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結構調整和科技普及五個重點,盡快篩選出一批生態、交通、水利、城市基礎建設、農業開發和農牧副漁產品加工等重點項目。與此同時,強化項目責任制,確定和制定項目落實策略,廣泛搜集信息,摸清市場取向。另外,還要加大對自身人文、環境、政策、資源的宣傳力度,為參與西部大開發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引來更多的投資者和開發者。
3、著力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動農村經濟實現新突破。我市現今至以後較長時間內的任務,是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發展特色種植業、做大林牧業、培育龍頭經濟組織和企業。
4、圍繞商貿搞活,加大市場建設力度,加快市場化進程。我市縣域要按照市場興產業、強經濟、促發展的思路,著力培育發展專業市場和特色市場,構築以縣鎮、建制鎮和基地區為依託的專業市場、特色市場和要素市場體系。當前,我市縣域市場建設要以啟動民間資金為主,運用政策引導、民間建設、自我管理的方式,不斷探索市場建設新機制,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業主經營的辦法,做到產權、體制、機制一步到位。
5、適度超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化進程。當前,我市縣域基礎設施落後是較突出的問題。要加大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基礎設施建設既是推動經濟的動力因素,又是經濟開放招商引資的環境基礎;既是引來外地人開發資源的\"平台\",又是當地人走出落後封閉了解精彩世界的\"窗口\"。因此,努力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話、村村用電低價,是不可等待拖延的事情。
6、立足現有條件,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創新人手,培育帶動縣域經濟的\"小巨人\"和主導產業,再造發展新優勢。一方面,城鎮工商企業的機制完善,要在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健全內部運行機制,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涉農企業和城市公用事業,也應及早准備,抓緊改革,使之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選擇那些在縣域經濟中產業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產業產品,千方百計做強做大,積極努力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相關產業聯合發展,使之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的\"小巨人\"。把市場機制引入農村經濟發展各環節,發揮市場機制推動微觀經濟發展不竭動力源泉的作用

6. 影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我認為,縣域經濟發展,必須結合本地實際。這是一個原則。在這里只能給出幾個專思考的方向。屬
1、區域定位。在省市經濟中的區域位置,與鄰縣的關系,如競爭與合作等等。2、產業定位。在產業鏈中,能發展什麼產業。3、計劃或規劃中的定位。即在省市規劃中,咱們縣佔有什麼地位,能起到什麼作用。4、根據上述定位,確定發展方向、發展目標、重點領域、確立產業系列、縣內經濟布局、確立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等。5、分析支撐發展的有利條件和限制制約及不利條件。6、有針對性地提出發展措施,包括改革措施。7、我認為還應注意對可控力與不可控力的判斷。有些東西是可以預見或可以控制的,但有些東西是不好預見和控制的,對此也要有所考慮,並提出應對措施。在此基礎上,還可根據縣里的具體情況,增加新的內容。

7. 縣域經濟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這個問題就很廣了。第一,土地的產權,使用權等等不是很明晰,這就導致很多農業縣土專地流轉不屬起來,從而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第二,幾大產業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大多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其實一個社會真正發達起來了,應該是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縣域內存在著很嚴重的保護主義,也就是沒有讓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發揮到最大化。第四,政府的績效考核出現著嚴重的問題,單單以經濟增長為指標來衡量政府的政績,這使得縣域經濟不能持續發展和走上了以環境為代價的路子。第五,縣域內信息化程度有限,以前信息不發達的時候,完全是靠資源稟賦來帶動工業發展,而現在應該用信息化來降低這方面的缺陷。第六,人才的大量缺乏,要明白智力也是一種資源了在現代社會。因此我們應該大力引進人才。

8. 如何破解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瓶頸問題

在發展縣域經濟過程中我們感到:抓縣域經濟,除了把握縣域發展的宏觀思路和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圍繞改革發展需要,堅持德才兼備標准,突出三個「注重」,不斷優化幹部資源配置。

注重圍繞縣域經濟發展的中心工作、重點工作特別是經濟建設主戰場的總體布局,建立幹部培養、成長和選用的正確渠道,合理配置幹部資源,為幹部成長搭建平台。一是關鍵崗位用有能力的幹部。二是特殊崗位用拔尖的幹部。三是適合的崗位用合適的幹部。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崗相適的幹部選任機制。

注重堅持在基層一線、攻堅克難、關鍵時期和狠抓落實中破格選用幹部,誰有能力,就讓誰到重點崗位工作,誰在重點崗位成績突出,就破格提拔使用。樹立了讓有能力的幹部有位置,讓干好的幹部有前途的正確導向,形成了市委用什麼樣的幹部,我們的幹部就向什麼方向努力的良好局面。

注重立足縣域工作大系統,在全市推行了差別化考核評價體系,真正讓所有幹部都有展示的舞台。在具體操作上,針對不同鎮區特點,以共性考核為前提,綜合考慮區域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因素,突出經濟、拆遷、農業、生態等個性重點工作,實行區域發展差別化考核,使不同崗位、不同鎮區、不同發展水平的幹部能夠站在同一個考核平台上來展示。在考核結果運用上,堅持與幹部提拔使用相結合,對工作量大、貢獻大、變化大,排名在前單位的幹部多提拔,多重用,使每個幹部都有出彩的機會和平台、都有發展的希望和奔頭,激發了幹部幹事創業的激情。

9. 制約實現富民強縣的主要障礙是什麼對策是什麼

制約實現富來民強省、富民源強市、富民強縣目標的主要障礙:
在主觀上存在法治意識不強、市場經濟的意識不強、服務意識不強、幹部創新精神和擔當意識不強等問題。
客觀上,土地、環保、資金三大發展瓶頸越來越嚴重。同時,三次產業比重失衡、「兩高一資」現象突出、對外開放嚴重不足、科技含量偏低、金融創新步子不快等問題也嚴重製約著襄汾縣的經濟社會發展。

10. 制約雲南經濟發展的自然和社會經濟原因是

1、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
2、受資源和市場雙重約束,經濟發展困難。
3、基礎設施條件差,競爭能力弱。
4、支柱產業薄弱,帶動力不足。
5、經濟增長點少,發展後勁不足。

一些陳舊落後的行政觀念和意識還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成為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當前落後保守的小農經濟意識,計劃經濟時代的行政觀念,官本位思想仍大有市場。一些幹部群眾對市場經濟認識不到位,不善於搶抓機遇,不能敢為人先,主動參與市場競爭的行動不多,積極應對市場風險的辦法少。因此,想發展,求發展,促發展的氛圍不濃。

閱讀全文

與制約縣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