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城市經濟結構對城市發展的意義
經濟結構對城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研究——以無錫、蘇州經濟發展特徵比較為例
錢楓林,吳園一
本研究通過統計數據實證分析,初步揭示了無錫、蘇州兩市經濟發展的特點及驅動內因。分析結果表明:無錫第三產業發展水平高於蘇州,蘇州在三次產業結構方面有明顯特點,非公有制經濟成分比重上與無錫差距較大,支撐蘇州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動力是第二產業,其中工業經濟佔主導地位。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商學院;江南大學商學院 江蘇 無錫 214000;江蘇 無錫 214000
【關鍵詞】:無錫;蘇州;產業結構;非公有制經濟
【分類號】:F299.2
【DOI】:cnki:ISSN:1007-5097.0.2004-03-003
【正文快照】:
城市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不同城市經濟發展模式、特點和差異的比較研究,已成為地方政府和理論界所探討的重要課題。無錫與蘇州兩市地域相連,同處長江經濟三角洲的重要地位,在經濟發展模式、資源條件和人文環境等方面都十分相近。當前經濟理論界對兩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地位及特點給予了較大關注。由於兩市人口、地域面積有較大差異,本文以2002年經濟指標為基礎,主要選用相對指標和人均指標進行兩市經濟差異對比分析,通過產業結構特徵和非公有制經濟結構等方面的研究,實證分析無錫、蘇州兩地區經濟發展態勢及特點,以探究經…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DJJ200403003.htm
㈡ 如何抓好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工作
一、強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產業集聚區是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載體。堅持科學規劃、提升功能,完善集聚機制、積累機制、服務機制和激勵機制,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創新平台等保障能力,促進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和功能集合構建。堅持因地制宜,堅持一切工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以項目建設為中心,以項目調優經濟結構,以項目增強發展後勁,以項目壯大資源優勢。
二、著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抓住全面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城鄉統籌,實現互動發展,既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富民強市新跨越的重要保障。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統籌城鄉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為切入點,著力推進「產業向集聚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集約經營集中」,努力走出一條全面開放、城鄉統籌、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三、大力發展服務業。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以重點項目、龍頭企業、特色園區建設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體制環境為保障,做大做強戰略支撐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大力發展旅遊業,穩步發展房地產業,加快發展金融服務業,積極發展物聯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信息產業閉褲,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四、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整合文化資源,完善產業鏈條,培育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快擴張規模和提升層次,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做大做強廣播影視、出版傳媒等優勢產業,推動廣播影視集團化經營。重視文化經濟,扶持文化企業,加快文化產業集聚區和文化園區建設。深入挖掘和弘揚中原文化深厚底蘊,發揮文化遺產豐富的優勢,積極打造伏羲文化、姓氏文化、老子文化等知名文化品牌,進一步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根親文化影響力。
五、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健全社會管理體系,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加強城市社區和農村村級組織建設,提高管理轄區的能力。加強社會組織建設,推動經濟類、公益慈跡態掘善類和社區社會組織優先發展,加強對新經濟組織、互聯網虛擬社會的管理引導。適時出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規范性文件,細化分解工作任務,實施項目化管理,推進全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
六、創新工作落實機制。要著力抓好「三力」,即增強凝聚力,保證執行力,提高創造力。要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必須注重機制建設,姿核把握謀劃設計、責任分工、推進實施、動態評估、信息反饋等各個環節,建立無縫對接、系統完整、運轉協調的落實機制,不斷提升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建立健全工作責任、信息傳遞反饋、行政效能監察、督查等機制,促使各級、各部門動起來、緊起來、嚴起來,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大力倡導問題在一線發現、矛盾在一線解決、經驗在一線產生的一線工作法。積極推行縣委權力公開、黨務公開、政務公開「三公開」工作,切實把風氣搞正、把工作做實。要進一步完善獎懲機制,健全領導幹部問責制,重點解決落實不力的問題。
㈢ 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我省經濟發展 2008年金融危機給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去年四季度以來,全省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出現了大幅下滑,煤炭、焦炭、冶金等主導產業的產品價格快速下跌,宏觀經濟運行出現了多年未遇的困難。為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2009年,省委、省政府把加快重點工程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和落實重點,為山西經濟的長遠發展注入了強動力。
2009年,我省共安排了12大類、152項省級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分別是保障性安居工程類項目5個、農業水利基礎設施類項目15個、鐵路類項目18個、公路類項目15個、機場類項目6個、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類項目18個、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類項目6個、產業結構調整類項目15個、自主創新和科技製造類項目2個、電力類項目29個、煤炭能源類項目13個、省城十大建築項目10個。總投資5920億元,2009年全年計劃完成投資約為1494億元。據初步預測,今年山西省重點工程對GDP的增長貢獻率有望超過20%。
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於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共同拉動,而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金融危機影響下的我省出口量持續下降,消費增長緩慢。因此,對於我省經濟增長而言,投資是保持經濟增長的有效動力。加大投資不僅對我省當前經濟增長形成強大的拉力,並將為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打下強有力的基礎。今年以來,在政策和市場的積極引導下,重點工程呈現四大亮點:投資規模顯著增長,2009年計劃投資約為1500億元,比2008年提高1120億元,是去年投資規模的4倍;投資范圍顯著擴大,從原來偏重基礎設施擴展到12大領域;項目數量顯著增多,由原來的幾十個項目躍升至今年的152項,比去年多出89項;對經濟引領拉動作用顯著增強,預計2009年重點工程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將從原來的10%左右增加到20%以上,重點工程建設將真正成為我省經濟增長的有效牽引力。
據近日省重點工程建設領導組辦公室公布全省重點工程運行情況顯示,1~10月份,省、市兩級重點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3065.91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101.2%。其中,省級重點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182.47億元,累計完成投資占年度投資計劃的79.4%,投資完成率比去年同期高9個百分點,投資完成額比去年同期增加908.51億元,同比增長3.3倍;各市市級重點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883.44億元,完成市重點工程年度投資計劃的122.3%。按照11月份省、市兩級重點工程投資計劃要求,11月份,省重點工程需要完成投資180億元、市級重點工程要完成投資180億元左右。
有關人士分析,當前對於山西而言,投資不僅是一時之策,更有長久之效,加大投資不僅會對山西目前經濟增長繼續形成強大的拉動力,還將為今後全省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㈣ 四大工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要寫這個論文,怎麼說呢,要了解很多我國經濟發展數據,要有說服力才行。
我寫不出來,祝你好運!
參考資料:新世紀工程對寧波發展的作用及影響研究
2004-12-21 16:19:46 訪問次數:231 信息來源:
新世紀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在世紀之交審時度勢,立足寧波實際,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而提出的戰略決策,是深入實施港口開發、科教發展、對外開放和城市化「四個突破」的重大舉措,是今後一二十年特別是「十五」期間全市各項工作的重要抓手。組織實施新世紀工程,對寧波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因此,深入分析新世紀工程對寧波發展的作用及影響,有利於我們更好地提高認識,理清思路,狠抓落實,確保新世紀工程順利有效地推進。
一、 新世紀工程提出的時代背景
市第九次黨代會確定了新世紀初葉寧波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就是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成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於實施新世紀工程。我們所說的新世紀工程,就是指能夠代表寧波整體發展水平和形象標志,增強寧波發展後勁和實力的、對未來寧波發展產生巨大推動和支撐作用及深遠影響的一系列大工程大項目組合起來的總稱。
新世紀工程的提出有著深刻的國際國內背景,存在著與時代變化和寧波發展要求相結合的必然聯系。
(一)新世紀工程是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迫切需要
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區域經濟面臨著如何國際化的問題。我國加入WTO後進入了全方位開放的新階段,必將更加廣泛而積極地參與國際分工、國際交換和國際競爭,致力於全方位與國際接軌,加強與世界經濟的整合,區域經濟發展也需要加速適應WTO的規則,按照國際社會認可的規則和慣例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寧波作為我國對外開放較早的先行城市,在新一輪開放中必須進一步抓住機遇,充分發揮寧波現有和潛在的比較優勢,完善投資軟環境和硬環境,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盡快同國際接軌,繼續保持領先優勢。新世紀工程建設,特別是港口、城市、產業、科教、文化和環境等方面重大項目的建設,實際上就是寧波搶抓機遇,營造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的新優勢的具體形式和重要載體。
世界經濟結構大調整,區域經濟發展面臨著新的分工問題。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大調整階段,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傳統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包括高新技術產業中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國際間產業開始了新的分工,這一切使原來倚重自然資源和製造業的國別型世界經濟正在向倚重信息資源和服務業的全球型世界經濟過渡。我國面臨著完成工業化和追趕信息化的雙重任務,低層次加工工業的發展空間相對縮小,傳統支柱產業基本上都處於過度競爭狀態,面臨著日益加重的市場壓力。一方面要發揮比較優勢,用信息化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轉移低層次、低附加值的相關產業,著力發展新的高增長產業,使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良性互動,不斷壯大傳統產業;另一方面,要利用後發優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這已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最重要的兩大任務。寧波同樣面臨著傳統產業、臨港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優勢的培育和再培育的任務,面臨著以「輕、小、加」為特點的傳統產業進行「升級型」調整的任務,迫切需要通過重大項目的建設形成新的產業優勢。寧波要在國際國內的產業分工中定位自己的主導產業,明確哪些行業已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而應重點發展,哪些行業具有潛在競爭力而應著力培育,哪些行業在可預見的將來難有競爭力而應「積極放棄」,從而進行「有進有退」的適應性結構調整。
(二)新世紀工程是適應國內經濟格局變化的必然反映
國內經濟發展步入新的階段,加快發展必須創造新優勢。目前國內已形成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的發展格局。擴大內需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經濟增長要求把擴大內需同調整經濟結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增加就業、改善人民生活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新世紀工程就是寧波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依託和有效載體,它適應擴大內需的要求,從多方面最大程度地擴大內需,從而將直接推動寧波經濟繼續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另外,隨著國內經濟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國內經濟統一大市場已基本形成,大企業的品牌優勢,上市公司的資本擴張,加上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的資本輸入和品牌滲透,競爭格局不斷變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寧波要鞏固和發展作為長江三角洲南翼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必須再創加快發展的新優勢。新世紀工程就是適應這種需要,揚長避短,全面構築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優勢。
國內城市間競爭更為激烈,加快發展必須提高綜合競爭力。我國步入對外開放新階段,一些經濟特區和沿海發達地區從國際和國內的形勢出發,深刻認識到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性,紛紛採取有效措施,不斷創新,加快了城市發展的步伐,城市間競爭角逐日趨激烈,使寧波在這種前有標兵、後有追兵的競爭中進一步增強了緊迫感。例如,同杭州相比,2001年杭州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為628.23億元,寧波為470.28億元,僅為杭州的75%,而且仍有差距拉大的趨向。同時,沿海發達城市發展的成功經驗,也為寧波的發展提供了借鑒經驗,寧波提出和實施新世紀工程,就是面對競爭,要形成新的產業優勢、環境優勢和競爭優勢,要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進行大投入、大建設,從而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進一步鞏固寧波作為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
(三)新世紀工程是適應未來寧波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新世紀工程是寧波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奠基工程。今後一二十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寧波改革發展進入整體提升、全面推進的極為關鍵的時期。寧波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這一戰略目標,實質上是具有國際深水港口的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實現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發展目標要求的有機組合,也就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代化城市、國際性城市、生態型城市和特大港口城市達到「四位一體」。新世紀工程就是寧波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突破口和支撐點,它通過建設一大批重大工程項目,推進寧波信息化、國際化、都市化和生態化,實現港口、產業、城市的互動協調發展,進一步提高城市的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力,為寧波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打下扎實基礎。
有利於把寧波一系列大工程大項目綜合起來,組織保障實施。目前寧波正處於實施大投入、大建設,促進大發展、大提高的新時期,新一輪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初步拉開,一系列大工程大項目迫切需要上馬。新世紀工程就是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有其客觀性和必要性,按照寧波發展的階段性要求,把寧波近十年來需要建設的大項目大工程組合起來,具體編制年度計劃,提出年度的主要指標安排、建設項目計劃和前期項目計劃,落實工作責任,確保工程的順利實施。另外,寧波具有良好的發展條件優勢,有雄厚的經濟基礎、良好的財政實力和靈活的市場機制,再加上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的一大優勢,完全有能力集中優勢實施新世紀工程。
二、新世紀工程的總體思路和主要內容
(一)新世紀工程的總體思路
組織實施新世紀工程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設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的宏偉目標,按照「高起點、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的總體要求,以加快發展和加強創新為核心,依靠先進的生產力和良好的運行機制,大力建設一批具有新世紀發展水平和特色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重點工程,全面增強綜合競爭力,再創寧波發展新優勢。
按照這個總體思路,在實際工作中著重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第一,圍繞一個總目標。通過新世紀工程建設,把寧波基本建成具有雄厚綜合經濟實力和發達現代產業體系的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具有完善市場機制和高度國際化開放格局的國際性港口城市,具有人與自然和諧協調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生態型現代化大都市,具有較高市民素質、生活質量和城鄉文明的文明城市。
第二,堅持一個工作方針。新世紀工程的實施,要按照「總體安排,突出重點,分期實施」的工作方針。根據新世紀工程總體建設目標和要求,統籌選優,科學論證,制定相應的實施計劃,明確年度工作目標和任務,明確投資和工程進度,落實到具體工作部門中去。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確保新世紀工程成為優質工程。
第三,形成一個良好機制。新世紀工程建設,要努力按照市場經濟和國際慣例的要求和寧波發展的實際,規范運作,注重實效,形成強有力的領導機制、高質量的建設機制、多元化的籌資機制和統一規范的管理機制。
第四,增創六大新優勢。通過新世紀工程建設,加強港口和交通樞紐建設,構築寧波區位戰略新優勢;加大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力度,構築寧波產業競爭新優勢;加快重點開發開放區域的建設,構築寧波對外開放新優勢;深入實施科教強市「一號工程」建設,構築寧波科教人才新優勢;加強城市功能建設和重大資源平衡,構築寧波城鄉環境新優勢;積極推進,深化改革,構築寧波體制機制新優勢。
(二) 新世紀工程的主要內容
根據新世紀工程的內涵,從現階段來看,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港口為龍頭的現代物流中心、東南沿海重要交通樞紐、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建設「數字寧波」、建設現代化大都市、開放度較高的臨港區域、構築科教人才新高地、水資源開發與保護、打造文化旅遊名城、營造生態文明環境等十個方面。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
1.以港口為龍頭的現代物流中心。港口是我市最大的發展優勢。要繼續充分發揮港口優勢,盡快將港口建設成為我國沿海深水中轉樞紐港和國際遠洋集裝箱集散地。港口建設項目總投資67.05億元,佔新世紀工程總投資的4.44%,「十五」期間總投資45.09億元。港口建設項目共有4項。其中:今年完工項目2項,寧波港25萬噸級原油中轉碼頭工程、大榭2萬噸級多功能用途碼頭;續建項目1項,北侖國際集裝箱碼頭工程;新開工項目1項,北侖四期國際集裝箱碼頭工程。同時,依託港口,加快建設現代物流中心。要抓住國家確定我市為長江三角洲地區兩個現代物流試點城市的大好機遇,加快發展現代物流產業,重點建設「一個中心,三個平台,四大園區,六大行業」。一個中心,就是要逐步把寧波建成為立足本省、接軌上海、服務全國、面向國際的綜合現代物流中心。三個平台,即:物流基礎設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政策平台。四大園區,主要是指中心城市擬建的物流園區。即:北侖物流園區、鎮海液體化工物流園區、城南部物流園區、城北部物流園區。六大行業,主要是指以第三方物流為重點,加快發展分銷、運輸、倉儲、配送、貨運代理、加工包裝等六大行業。
2.建設東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樞紐。「十五」期間將投資近200億元,用於以港口為起點,以城市為中心的大交通建設。現初排交通樞紐工程項目總投資257.22億元,佔新世紀工程總投資的17.02%,其中「十五」期間總投資181.24億元。交通樞紐工程共13項,其中:完工項目2項,市公路主樞紐段塘客運站、櫟社機場二期擴建;續建項目6項,甬金高速公路寧波段、沿海南線一級公路寧海段、沿海南線一級公路象山段、甬台溫高速公路寧波段、蕭甬鐵路復線寧波段(包括洪塘鄉編組站、鐵路寧波東貨場、蕭甬線庄橋至寧波增建二線工程3個子項)、杭甬運河寧波段改造一期工程;新開工項目2項,櫟社機場二期飛行區擴建、通途路(世紀大道―東外環路)改建工程;前期預備3項,杭州灣大通道(包括杭州灣大橋、杭州灣大橋連接線寧波段2個子項)、繞城高速公路西段、甬台溫鐵路寧波段。
3.建設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充分發揮港口優勢和區位優勢,努力建設化工、汽車、造紙、鋼鐵、電力能源等五大基地。現初排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991.75億元,佔新世紀工程總投資的63.63%,其中「十五」期間總投資511.2億元。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設共有26項,其中:完工項目5項,華東BP液化石油氣基地站、500千伏寧波輸變電工程、北侖熱電二期技改擴建工程、開發區熱力有限公司二期技改擴建工程、浙江金甬腈綸新增2萬噸/年差別化腈綸纖維改造項目;續建項目5項,鎮海煉化800萬噸煉油擴建工程、LG甬興ABS三期工程、寶新不銹鋼二期工程、寧波海納單晶矽片、晟銘電子(寧波)有限公司;新開工項目4項,500千伏甬西輸變電工程、寧波日豐半導體有限公司、寧波電業局電網改造工程、20萬噸PP項目;前期預備項目12項,大型乙烯工程、杜邦PTA項目、中信三菱化學寧波大榭開發區精對苯二甲酸(PTA)項目、高濃度硫酸鉀復合肥、中緯公司電路晶元項目、寧波成功信息產業園、開發區腈綸項目、東海春曉油氣田利用項目、白紙板三期工程。
4.建設「數字寧波」。未來寧波信息化的發展,將以網路建設和人才集聚為基礎,以電子政府、電子商務、產業提升和信息產業為重點,以法規標准和環境建設為保障,全面建設「數字寧波」。信息化工程項目總投資13.31億元,佔新世紀工程總投資的0.88%,其中「十五」期間總投資11.9億元。信息化工程項目共有5項,其中:完工項目1項,市電信局綜合通信樓;續建項目1項,市信息港二期工程;新開工項目1項,寧波集約化通信管線工程一期;前期預備項目2項,寧波市電子商務環境配套建設工程、寧波國際軟體園。力爭到「十五」末使信息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12%以上,把寧波建設成為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化基地。
5.建設現代化大都市。按照「擴大規模,完善功能,優化環境,提高品位」的要求,做大、做特、做專,努力建成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城市化建設項目總投資47.84億元,佔新世紀工程總投資的3.17%,其中「十五」期間總投資45.64億元。城市化建設項目共有5項, 其中:完工項目3項,天一廣場、琴橋及連接線、通途橋及連接線;續建項目2項,城市道路工程包括完工的世紀大道(通途路―江南公路)、續建的南外環路(機場路―世紀大道)、濱江大道及景觀(甬江大橋―世紀大橋)、新開工的北外環路一期(江北大道―329國道)和大慶南路(解放橋―環城北路)、前期預備的姚隘路(中興路―東外環路)6個子項目,通途路(含甬江大橋)。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優化功能布局,構築七大區域,高起點規劃建設北侖新區、東錢湖旅遊度假區、鎮海區、慈城保護開發區、鄞州中心區、行政中心區、杭州灣新區,使它們成為未來城市的重要支撐和精品區域。
6.建設開放度較高的臨港區域。北侖區域包括「三區一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貿易區和大榭島)是我市重要的臨港區域,在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建設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新區開發建設總的目標定位是開放「窗口」、產業基地、港口新城。開放「窗口」,就是把對外開放作為開發建設的重中之重和生命線,利用區域獨特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進出口貿易,吸引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企業,使開放型經濟年年有新突破,佔全市總量的比重不斷提高。產業基地,就是堅持實業興區、實業強區,以港口運輸、保稅、倉儲、出口加工等為重點,建設現代物流產業基地;以石化、汽車、造紙、鋼鐵等行業為支柱,建設臨港大工業基地。使這一區域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到2005年力爭GDP佔全市總量的20%以上。港口新城,就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把寧波建設成為投資環境優良、國際化程度高的對外開放區域和華東地區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加快「三區一島」建設,引進一批重大外資項目,爭取有更多跨國公司落戶,使之充分發揮示範、輻射、帶動作用,成為投資環境優良、國際化程度高的對外開放區域。
7.構築科教人才新高地。科技、教育、人才是我市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的決定性因素。「十五」期間,將繼續深入實施「一號工程」,構築適應全市經濟與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科教人才新高地。現初排科教發展工程項目總投資26.65億元,佔新世紀工程總投資的1.76%,其中「十五」期間總投資21.46億元。科教發展工程項目共有8項,其中:完工項目4項,即中國兵科院寧波分院、寧波中學遷建工程、寧波市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紡織技術職業學院;續建項目3項,即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寧波市衛生學校遷建工程、浙江萬里學院;新開工項目2項,即浙江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大樓、浙江寧波軟體網路學院。
8.水資源開發與保護。以建設高標準的水利安全體系為主的水資源開發與保護項目總投資57.42億元,佔新世紀工程總投資的3.80%,「十五」期間總投資50.95億元。資源開發與保護項目共16項,其中:續建項目7項,三江六岸和城市防洪整體工程一期、奉化江防洪工程一期、慈溪四灶浦西側圍塗工程、寧海城防工程、慈溪西部排澇工程、餘姚市城市防洪工程、林業生態工程;新開工項目4項,鄞東南甬新排水工程、周公宅水庫、白溪水庫引水工程、北侖大項目供水管道工程;前期預備項目5項,鄞州溪下水庫、象山上漲水庫、寧海沙地(西溪)水庫、奉化葛嶴水庫、餘姚雙溪口水庫。
9.打造文化旅遊名城。在今後一個時期,我市將積極推進文化類型由城鎮文化向都市文化、文化體制由適應計劃經濟向適應市場經濟兩個轉變,把寧波建設成為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交相輝映、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強輻射力的文化大市。重點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加強歷史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科學規劃,充分挖掘,進一步豐富歷史文化內涵。二是全面繁榮文化事業。加大文化創作及人才培養力度,出精品、出人才,推動專業文化上檔次、上水平;繼續辦好服裝節、開漁節等重大文化節慶活動,創特色、上規模;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組建報業集團、廣電集團和演藝集團,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三是建設標志性文化設施。「三江文化長廊」是我市文化建設最大的「亮點」,現初排項目總投資16.48億元,佔新世紀工程總投資的1.09%,其中「十五」期間總投資15.37億元。三江文化長廊工程項目共6項,其中:完工項目2項,即寧波新聞文化中心、寧波新聞文化中心音樂廳;續建項目2項,即寧波大劇院、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前期預備項目3項,即博物館、游泳健身中心、群眾文藝中心。要以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港口城市為依託,以文化和海洋為主題,以「東方大港、名人故里、河姆渡文化、儒商搖籃、佛教聖地」為特色,構建「一圈四帶」(「一圈」,即都市觀光旅遊圈;「四帶」,即姚江文化旅遊帶、奉化名人名山旅遊帶、東海海濱旅遊帶、南部溫泉古鎮旅遊帶)的旅遊格局,努力將寧波建成長江三角洲南翼獨具山水、海洋和文化魅力的旅遊中心城市。
10.營造生態文明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把生態發展保護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融入到城市整體發展之中,加快培育天藍、水清、地綠的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產業,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健康文明的生態社區,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城鄉環境工程項目總投資33.42億元,佔新世紀工程總投資的2.21%,其中「十五」期間總投資25.5億元。城鄉環境工程項目共有11項,其中:完工項目2項,即開發區岩東污水處理廠一期、海曙(聯豐)混氣站;新開工項目1項,即江東南區污水處理廠;前期預備項目8項,即鎮海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一期、寧海縣城北污水處理廠一期、餘姚市城區污水綜合治理工程一期、奉化城區污水處理工程、慈溪污水處理工程、象山城區污水處理廠一期、城市生態保護林帶、東錢湖截污疏湖整治工程。
三、 新世紀工程的作用及影響分析
新世紀工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又注重城市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科教人才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它的深入實施將對寧波經濟、社會和城市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和深遠影響。
據測算,新世紀工程現初排項目總投資1511億元,其中「十五」期間的建設資金總需求900餘億元,佔全部投資的60%。2000年底前投資111億元
㈤ 我國5個經濟特區14個沿海開發城市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特殊經濟區(Special Economic Areas,SEA),狹義上說,是指一個主權國家或地區為達到促進本國或本地區經濟發展等目的,在其管轄范圍內專門劃定的一塊、實行與國內其他地區不同的特殊政策的特殊經濟區域(廣義上說,SEA還包括不同主權國家之間或不同的關稅領土之間通過協定結成的旨在區域貿易自由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類特殊經濟區域)。當今世界范圍內,SEA的稱謂、表象及具體做法千差萬別,但其基本類型主要有保稅倉庫、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綜合型經濟自由區和科學工業園區等幾種形式。SEA是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是為發達程度不等的國家及地區廣為採用的參與經濟全球化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措施與政策工具。我國現存SEA是在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經濟走向開放經濟、從落後經濟走向發展經濟的過程與背景中,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鑒了世界SEA包括一些發展中國家及地區SEA的某些經驗,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政策措施而設立的特殊經濟區域,與世界上其他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及地區的SEA在設立目的、功能定位乃至政策體系等許多方面有著一些不同之處。實踐中,我國目前的SEA只是不同程度地實行了某些類似世界SEA的政策,而與SEA的一般共性及通行做法相去甚遠,並非嚴格意義上的SEA。20餘年來,SEA發展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不斷面臨著有無繼續「特」的必要的置疑與困惑,以及進一步發展的困境。這些問題、置疑、困惑與困境的產生毋庸置疑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其中一個重要的、深層次因素在於(較之於世界SEA)我國現存SEA的建設與發展有失作為SEA必須具備的共同特性與規范;正是這種不規范,在很大程度上不僅誤導了人們對SEA的認識從而不斷引發各種爭議,而且也導致我國SEA發展中出現了許多不良現象,影響到預期目的與發展成效,以及進一步發展;在中國加入WTO後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現存SEA的進一步發展需要進一步的規范(我國加入WTO時,WTO就對我國現存SEA提出了置疑和規范要求)。
一、加入WTO後中國特殊經濟區規范發展的內在必要性與外在約束要求
加WTO入後中國特殊經濟區進一步規范發展的必要性可以從以下角度來考察:
(一)從WTO的要求和中國的承諾看我國現存SEA發展規范問題
我國現存的SEA數量大,分布廣、類型繁、名稱雜、層次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WTO議定書》和《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中國SEA是指在關稅、國內稅和法規方面已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區,包括邊境貿易區、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特區、沿海開發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已建立關稅、稅收和法規的特殊制度的其他地區。除了5個經濟特區外,WTO還把14個沿海開放城市、6個沿長江開放城市、21個省會開放城市和13個內陸邊境開放城市等列入SEA。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WTO議定書》中,WTO就SEA問題對中國政府提出了如下要求:(1)中國應將所有與其特殊經濟區有關的法律、法規及其他措施通知WTO,列明這些地區的名稱,並指明界定這些地區的地理界線。中國應迅速,且無論如何應在60天內,將特殊經濟區的任何增加或改變通知WTO,包括與此有關的法律、法規及其他措施。(2)對於自特殊經濟區輸入中國關稅領土其他部分的產品,包括物理結合的部件,中國應適用通常適用於輸入中國關稅領土其他部分的進口產品的所有影響進口產品的稅費和措施,包括進口限制及海關稅費。(3)除本議定書另有規定外,在對此類特殊經濟區內的企業提供優惠安排時,WTO關於非歧視和國民待遇的規定應得到全面遵守。
根據《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中國對SEA問題的承諾可歸結為:(1)中國加入WTO後將及時向WTO通知有關特殊經濟區的信息。中國將保存並改進對中國特殊經濟區與其關稅領土其他部分之間貿易的統計數字,並將定期通知WTO;中國將在其通知中提供描述所實施的特殊的貿易、關稅和國內稅法律如何僅限於指定特殊經濟區的信息,包括關於實施的信息;中國將在60天內,向WTO秘書處通知其特殊經濟區的增加以及修改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其他措施;中國沒有建立任何新的經濟特區的計劃(指原來意義上的經濟特區——筆者注);(2)隨著中國經濟改革和開放的發展,中國將在其關稅領土內統一實施關稅政策。中國將加強在特殊經濟區和中國關稅領土其他部分之間貿易的國內稅、關稅和非關稅措施的統一執行。經濟特區適用的特殊優惠關稅政策已經取消;國家有關稅收的法律法規統一適用於經濟特區。(3)對向位於特殊經濟區中的外商投資企業提供的任何優惠安排,均將在非歧視基礎上提供。(4)中國承諾在民族自治地方和其他經濟貧困地區等每一此類地區中實行貿易制度的統一管理,且自加入WTO時起,向民族自治地方和其他經濟貧困地區提供的援助將以符合WTO義務的方式實施。
可見,WTO明確要求我國SEA必須遵循其有關規定,主要是透明度原則、非歧視原則及國民待遇原則,我國也就此做了相應的承諾。WTO的要求和中國的承諾,意味著加入WTO後中國SEA的發展政策與措施不僅「有法可依」,而且還須「有法必依」;意味著加入WTO後中國SEA的發展政策與措施、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必須與WTO多邊規則和世界SEA國際慣例接軌;意味著加入WTO前在SEA實施的發展政策與措施可能需要清理、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可能需要轉換(後文將做具體分析)。總之,WTO的要求和中國的承諾,為我國現存SEA的繼續存在與進一步發展規定了法律准繩與空間,從外在約束方面要求其規范發展。
(二)從與市場經濟國家SEA之比較中看我國現存SEA發展規范問題
在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經濟走向開放經濟、從落後經濟走向發展經濟的過程與背景中,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政策措施而設立與發展的SEA,與世界上其他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及地區的SEA在設立目的、功能定位乃至政策措施安排等許多方面有著一些不同之處:
一是設立目的與功能定位方面。以既定市場經濟體制為依託的世界SEA直接以國際慣例為前提,參與世界市場的規范運作,其功能定位相對單一,重心一般都在經濟功能的內部調試上,旨在發揮其獨特功能,以配合母國的總體開放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步伐。而我國現在SEA尤其是經濟特區設立目的與功能定位是多元化和綜合性的(甚至還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在我國體制改革與國際國內接軌、對外開放與參與經濟全球化、經濟發展與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發揮著窗口與基地、先行地與試驗場、排頭兵與增長極、輻射源乃至綜合性示範區等作用。
二是政策措施安排方面。我國現在SEA尤其是經濟特區設立與發展的上述特殊背景、特殊目的與功能定位,使它的政策措施安排中包含市場經濟體制國家及地區SEA根本沒有的一些內容,一些本是市場經濟應有之義的東西在我國SEA尤其是經濟特區中以特殊權力、特殊政策甚至優惠政策的形式與名義而出現,而且中國SEA尤其是經濟特區的特殊政策基本上都是過渡性、臨時性的,這些特殊政策經試行後,不適宜的將被廢除,適宜的將在全國普及推廣,而不能像世界SEA一樣可以永久的擁有某些特殊政策。
顯然,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在全國范圍的初步確立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一些SEA的原有功能定位尤其是一些特殊政策有必要調整和重新規范。
(三)從與世界SEA一般之比較中看我國現存SEA發展規范問題
所謂世界SEA一般就是指作為SEA必須具有的本質特徵和通行規則,是世界不同國家、不同類型的SEA都必須擁有的一些共同特徵,必須遵循的一些共同規則。正是這些一般意義上的共同特徵與共同規則使SEA能夠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成為發達程度不等、文化與體制不同的國家及地區參與經濟全球化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措施與政策工具。
歸納起來,世界SEA一般的本質特性與共同規則主要有:(1)在空間上具有特定區域性,即劃定明確的區域范圍,有效地控制管理好SEA與國內其他地區的分界線;(2)在活動領域上具有經濟限制性,即嚴格地將自己的活動限制在經濟領域,以便獲得國際國內的廣泛認同與支持;(3)在經濟活動上具有自由性、開放性乃至准離岸性,即國家及政府特別賦予其SEA內的企業以充分自由,包括商品流通自由、進出口自由、資本投資自由、資金流動自由、貨幣兌換自由、經營活動自由、市場交易自由、人員進出自由等,從而使SEA中的企業與人員、要素及產品、經營方式與管理體制等都是世界性的,使各種形式的SEA都或多或少地處於一國關境之外,帶有離岸經濟的特性;(4)在生存與發展上具有特殊政策依賴性,即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一般都先行制定專門適用於SEA的法律、法規及其實施細則,對其建設與管理進行必要的規范,賦予SEA以特殊權力、特殊政策、特殊法規、特殊管理體制等,構築SEA存在與發展的根本前提及條件;(5)在管理體制上具有特殊性、權威性、靈活性、高效性與非贏利性,即世界大多數國家及地區的SEA管理當局一般都根據法律授權實行機構一體化、管理一元化、服務一條龍;管理機構一般都按照公共事業原則運作,不以贏利為主要目的,以減少使用SEA的成本,增強SEA吸引力,保障其戰略性目標的實現;管理體制一般都採用國家級管理系統與地方組織體系合理分工、有機結合的兩層管理體系(那些一國一區的國家或地區,則通常通過法律、法規授權地方管理機構進行直接管理,不設立專門的宏觀管理機構):國家設立專門的宏觀管理機構進行宏觀決策、立法、監督、協調,並負責對全國各地SEA進行設立審批、監督、檢查和協調管理;地方組織體系則對SEA的微觀經濟活動進行組織、領導和日常經營管理。
我國目前的SEA是在我國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鑒了世界SEA包括一些發展中國家及地區SEA的某些經驗設立的特殊經濟區域。從表面看,我國目前的SEA也都或多或少具備世界SEA上述這些一般意義上的本質特徵和共同規則。如我國目前的SEA一般也有明確劃定的范圍,是經濟性而非政治性的特殊區域,是國家及地區經濟發展戰略措施,相對國內其他地區來說,SEA內實行更加自由、開放的特殊政策。但是在實踐中,我國目前的SEA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世界SEA上述一般意義上的本質特徵和共同規則,甚至在一些方面已經面目全非。這種不規范發展直接影響到其功能的發揮和自身的進一步發展,甚至出現了有損國家整體利益的現象。
其一,我國目前的SEA雖然在設立時一般都劃定有明確的空間范圍,但在對實行了關稅減免的SEA與國內其他地區的分界線的監管方面,只有對保稅區實行較嚴格的海關監管,而對其他SEA的邊界卻沒有實行嚴格的控制,致使一些SEA助長了走私現象。
其二,在經濟活動自由性、開放性方面,我國目前的SEA幾乎都處在海關管轄的關境之內。我國目前的SEA雖然大多規定了關稅減免政策以及貨物、人員出入境簡化手續政策,但實踐中遠未如此。大多數SEA在對區內企業實行出口促進政策的同時,也仍然實行著許多嚴格的進口保護政策。此外,人民幣非自由兌換、外匯管制等因素都限制了SEA的開放性。
其三,為簡化行政手續,提高辦事效率,實現機構一體化、管理一元化、服務一條龍,我國目前大多數SEA都標榜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大服務」的原則設置其管理機構,但計劃經濟體制下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條塊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及手段使大多數SEA很難真正成為一個手續簡單、辦事高效、市場開放、自由競爭的特殊開放區域,與世界SEA相比相去甚遠。
其四,與世界其他國家的SEA一樣,我國目前的SEA也是由政府審批設立的,但在我國,目前擁有SEA審批權的不僅有中央政府,而且還包括了省、市、縣等各級地方政府。審批權的這種高度分散性必然造成而且事實上已經造成SEA的泛濫。這種泛濫不僅是我國名義類型與數量眾多的現存SEA實際經濟功能及產業結構趨同的一個主要原因,造成很難實現設立SEA的初衷與目的,而且造成各級政府、各SEA在政策優惠上相互「博弈」,競相優惠讓利,從而損害了國家整體利益。
其五,我國目前尚未針對類型、數量眾多的SEA制定一部全國統一實施的法律,對之進行必要的規范,也沒有根據法律授權在國家層面上設立專門的宏觀管理機構,對之進行宏觀決策、立法、監督、協調。這與世界各國先立法再設區的通常做法和世界各國通行的SEA管理體制背道而馳,也是我國目前SEA發展極不規范且成效不顯的一個主要原因。
(四)從與發達程度不同的兩類國家SEA之比較中看我國現存SEA發展規范問題
除了一般意義上的共同特徵與共同規則之外,同是實行市場經濟的世界各國及各地區的SEA,又因所在國家及地區的發達程度不同等因素而在其功能、類型、體制、政策、特徵等方面存在相當程度的個性差別。也就是說,發達國家SEA和發展中國家SEA在有其作為SEA的一般共同特徵與規則的同時也有其特殊特徵與規則。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要素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狀況決定了我國目前的SEA必然有別於發達國家及地區SEA,並具有大多數發展中國家SEA的一些共同特徵,而且這些特徵在我國目前的SEA中表現得較為突出。主要方面有:
一是SEA的設立目的及其功能定位與類型方面。發達國家及地區SEA較多以發展對外貿易、轉口貿易、出口加工工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就業為目的,主導形式是保稅倉庫、自由港、自由貿易區、綜合型SEA和科學工業園區。發展中國家及地區由於在勞動力價格低廉同時存在資金與外匯缺口、科技水平落後與產業結構低下等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因而較多賦予其SEA以引進外資、出口創匯、引進先進技術和發展高科技產業的主要目的。相應地,發展中國家及地區SEA以出口加工型、綜合型、科技型為主導形式,貿易型較少。我國國情在總體上與其他發展中國家類似,所以我國現存SEA目的與功能定位也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SEA類似。但我國SEA設立與發展的時代因素(20世紀80年代以來正是新技術革命的高潮時期以及知識經濟初露端倪時期)以及急於求成的趕超心態與戰略,使我國現存SEA目的與功能定位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對技術目標更為重視,以至於客觀上忽視了我國經濟賴以發展的現存比較優勢,甚至違背了經濟發展內在的客觀規律。一個明顯表現就是我國名稱不同、類型各異、條件有別、數量眾多的SEA都以發展高技術為目標,而現實上不僅大多數SEA不得不引進了許多技術水平較低的勞動密集型項目,不得不以貿易和簡單加工為主要內容,真正能夠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為數不多,結果造成我國現存SEA名義類型雖多,但實際經濟功能及產業結構都趨同。事實上,一些SEA辦得較好的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韓國、及我國台灣等,都是基於自身現存的比較優勢,首先創辦的是勞動資源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型SEA,後來在條件成熟時才提高SEA產業的技術含量並創辦科學工業園區。
二是發展SEA的支持與限制政策方面。發達國家及地區對其SEA內企業實施的特殊優惠政策主要是關稅減免,而在限制政策方面主要是禁止進入涉及國家安全的個別部門。除此之外,極少對SEA內投資實行鼓勵措施或限制措施。而且發達國家及地區在實施這些政策措施時通常是對SEA內所有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即既不歧視也不優待外資。因而發達國家及地區一般沒有針對外國投資的基本法律和專門法規,對SEA內的外資及其活動的調節適用於與內資企業相同的法規。發達國家主要依靠全國范圍良好的市場經濟體制、法制軟環境和投資硬環境來吸引投資。而發展中國家及地區通常對不僅SEA內企業實行鼓勵和限制並存並用政策,以達到其設立SEA的多重動機與目的,而且對SEA內的內、外資企業實行差別性待遇,超國民待遇、國民待遇、次國民待遇都可存在(WTO成員方的SEA中一般沒有次國民待遇)。因而發展中國家及地區一般都頒布有針對外資的法規,總體上給予外資更多優惠待遇,以期彌補自身在引資競爭中軟、硬環境競爭力之不足。其SEA以引進外資為主,甚至對國內企業進入SEA加以限制。發展中國家及地區一般通常採用的鼓勵措施有減免關稅、所得稅、國內間接稅、加速折舊等;一般通常採用的限制措施有嚴格的審批制、限制外資的投向、投資期限、投資規模、股權比例、利潤匯出、外匯兌換等、規定最低外銷比例、要求實行國產化、當地僱工人數要求等。此外,在發展中國家及地區的SEA中,通常還將特殊優惠政策與投資措施直接掛鉤。在發展SEA的支持與限制政策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與其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及地區的做法類似。支持政策方面,從優惠政策對象看,我國現行SEA優惠政策實施中採納了著眼於吸引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做法,優惠的主要對象是外資企業。我國現行SEA優惠政策除了上述的對微觀主體實行差別待遇以吸引外資外,一般還對不同產業實行差別待遇以期實現產業發展導向,但遺憾的是,由於各種原因,政策的產業導向作用不明顯。從優惠政策措施看,涉及面很廣,不僅包括其他發展中國家及地區通常採用的減免關稅、所得稅、國內間接稅、加速折舊等做法,還包括利潤再投資稅收優惠、金融支持、公用設施費財政補貼、土地租金優惠等措施。但實際中廣為採用的措施是減免稅和降低土地使用費,其他措施並未普遍使用。與其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及地區類似,我國現存SEA中也普遍將優惠政策與投資措施直接掛鉤。但其中,許多做法例如一些鼓勵外資企業出口的優惠政策就有違WTO規則。WTO《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禁止對進口替代和出口給予直接補貼。就是說,在SEA中,不能將對外資企業的出口補貼或優惠同鼓勵出口政策相掛鉤。而我國現行的一些優惠政策並非如此,需要逐步進行修改或者取消。從政策優惠程度看,總體上我國現存SEA政策優惠程度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及地區的某些SEA的更大。如我國現存各類SEA中,不但企業生產用機器、原材料和零部件免徵進口關稅,而且企業日常生產所需辦公用品、交通工具以及SEA開發所需的機器設備等物資也免徵進口稅。此外,SEA設立權力的分散化導致的政出多門及缺乏規范統一使我國優惠政策從國家到省再到市和SEA一級一級地層層加碼,也使不同類型的SEA間也互相攀比,競相優惠讓利,在政策優惠上出現了有損國家利益的「博弈」現象。
與此同時,同一種具體政策措施的優惠程度在不同類型的SEA間也不統一。在限制政策方面,為了保護國內經濟,我國對現存SEA也制定有一些限制措施,包括嚴格控制外資投向、股權比例、外匯兌換,規定最低外銷比例、進出口平衡要求、國產化要求等次國民待遇做法。但實際執行中,很多規定由於我國現存各個SEA的上述支持政策方面缺乏統一規范,加之各級各地政府因政績考核等因素引進外資心態外迫切等原因給外資留下了討價還價和「博弈」、「尋租」的廣闊空間而往往形同虛設。而且,上述許多限制性規定還與WTO國民待遇原則相悖。
三是SEA基礎實施投資與開發建設方面。發達國家主要依靠全國范圍良好的市場經濟體制、法制軟環境和投資硬環境來吸引投資,政府很少對SEA進行規模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而且在條件許可時,政府也將SEA交由公共機構或私人出資興建和經營。為彌補全國范圍主體上的基礎設施及投資軟環境的不足,塑造一個有利於吸引外資和適宜投資的良好的局部環境,發展中國家及地區對其SEA中的基礎設施、土地開發等投資通常較為龐大,從而形成較大的財政負擔。我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及地區在這方面類似,政府是SEA的建設資金的主要承擔者。不僅如此,由於我國現存SEA的數量遠較一般國家多,規模又明顯偏大;加之,我國現存SEA的大多選址在小城市、遠離老市區的市郊結合部或者城市邊緣易隔離的地區,使得SEA不得不搞「小而全」的社會建設,從而造成我國SEA的建設負擔極為沉重。我國大多數SEA的這種「孤島型」開發建設,不僅需要大部分開發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和銀行、稅務等經濟活動不可缺少的設施之中,從而使開發費用過高,造成資金短缺困難、無法及時完成開發建設工程和財政負擔沉重,而且客觀上因遠離城市中現有經濟體系等區位因素也影響到SEA功能的發揮。
二、加入WTO後中國特殊經濟區規范發展的准繩、目標、方向與內容
中國加入WTO之前,中國SEA的特殊使命、目的、功能及其發展思路更多以本國角度為視點、作為全國范圍改革開放發展的「參照系」來思考和設計的,只是為中國整體體制轉型、對外開放、經濟發展探路。當時構想的中國SEA的發展目標主要就是一個與國際經濟接軌的實行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特殊區域,相應地,其特殊性也主要是相對於國內廣大的相對封閉、實行計劃經濟的其他地區而言的。顯然,這既有其歷史進步性,也有其歷史局限性。其歷史進步性在於它與世界經濟的一般國際慣例的接軌,即實行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其歷史局限性在於當時的中國SEA在與世界經濟的一般國際慣例接軌同時,沒有充分注重還應與世界經濟的特殊國際慣例接軌,即既沒有考慮世界經濟的以GATT/WTO為代表的多邊經貿體制的要求,又沒有充分尊重世界SEA一般共性、通行做法及發展經驗,沒有規范發展。中國SEA的這種不規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功能的發揮和自身的發展,甚至出現了前述的一些有損國家整體利益的行為。
在中國加入WTO新形勢下,中國SEA應嘗試從世界經濟體系及其發展趨勢以及世界SEA的發展經驗與趨勢這個大背景與中國自身改革開放發展需要有機結合的角度去構思和設計,以求在更高、更深層次上有新的突破和創新,從而為中國整體進一步改革開放發展和SEA自身進一步發展找到新的道路和方向。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應參照市場經濟體制和WTO相關規則要求以及世界SEA發展的一般共性與國際慣例,規范中國SEA的發展模式、政策措施、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並向世界SEA轉型,以便充分發揮後發優勢。總體上,首先,我國SEA應該遵循市場經濟體制內在要求和WTO相關規則以及世界SEA發展的一般共性與國際慣例,在此基礎上進行自我創新和實現自我發展。其次,我國SEA要進一步發展,應根據當前我國現存SEA建設發展和經營管理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實際情況,借鑒世界SEA尤其是WTO成員方SEA一般共性、通行做法和發展經驗(主要有:提供法律保障、制訂發展規劃、重視區位選擇、完善管理體制、制訂合理的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以便減少失誤,少走彎路,事半功倍,發揮後發優勢。
㈥ 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
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活動是經濟活動,經濟活動又總是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進行的,經濟區域對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區域經濟作為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它具有嚴格的內涵:在一個自然環境、人文條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區域內,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以實現最優化的發展。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1、特定的地理區域;2、資源條件相同或相似;3、人文社會條件基本相同;4、經濟活動的方式及特徵具有連續性和一致性;5、區域內形成統一、有序、健康的市場。在我國目前現階段,研究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是個大國,經濟區域眾多,條件千差萬別,因而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狀況有差異。怎麼使各地區都發展起來,區域經濟活躍,整體效益高,就是發展經濟學要研究和很好解決的關鍵問題。區域和產業是不可分的,區域經濟發展起來必定會帶動一批產業發達起來。還要通過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把各區域聯結起來,優勢互補,分工協作,才能把整個國民經濟搞上去。
(二)中國是個發展中的大國,地區差距大,總體發展水平低,而且發展不平衡是基本特徵。中國要完成工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歷史重任,也是實現現代化這一時代賦予的偉大使命,其任務相當艱巨。經濟發展應該是我們完成這雙重歷史使命的重要一環。實現現代化應是一個分階段、有計劃、有步驟的過程,到21世紀中葉才能基本實現的宏偉目標。
(三)新時期中國最根本的特徵是改革開放。中國正處在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中。發展區域經濟,縮小地區差距,不僅對於實現現代化,而且對保持穩定,維護祖國統一,再樹強國形象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㈦ 上海浦東新區的開發對城市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浦東開發開放,也譜寫了上海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新篇章。作為創造昨日輝煌的老工業基地,浦東開發開放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意義:以浦東開發為契機,通過東西聯動,加快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力布局的整體性調整,全面促進上海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再創上海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一、浦東開發開放及自身產業演變軌跡
經過十年的開發和開放,浦東新區在各方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綜合經濟實力方面看:1999年,浦東新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00.5億元,比1990年的60億元增長13.3倍,十年平均增長21.3%。浦東新區佔全市GDP總比重也上升到19.8%。
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浦東的經濟和產業形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經濟形態從以公有制經濟(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為主體的單元經濟,轉變為以現代企業制度為框架、以多元投資為基礎、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發揮積極作用、各種經濟成分共同繁榮發展的多元經濟。
——經濟結構從以市郊農業和配套加工製造業為主導的傳統經濟,轉變為以金融貿易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支柱工業為支撐的現代經濟。
——產業結構從主要靠二產拉動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二產、三產共同拉動的多元結構。
——浦東功能輻射從上海市內東西聯動,轉變為與長江流域、與國內其他地區、與國際市場互動,浦東開發已進入基礎開發和功能開發並舉、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同進的新階段,一個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雛形已經在黃浦江東岸初步建成。
二、浦東開發對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作用
浦東開發開放,為上海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廣闊的空間。與「孤島式」發展模式不同,浦東的開發和開放一直與整個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相連。在「依託浦西、以東帶西、東西聯動」方針的指導下,浦東依託上海產業基礎推進自身產業升級,上海也以浦東為「龍頭」推動產業的調整,取得了互相促進,加速發展的效應。可以說,浦東開發開放十年間的過程,就是上海產業結構從適應性調整到戰略性調整的過程,就是上海產業結構從適應性高速到戰略性調整的過程。浦東開發開放,對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起到如下作用:
1、大力利用外資,培育產業新增長點
浦東開發開放十年間,正值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期。十年來,通過堅持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浦東吸引外資的水平不斷提高。至1999年末,已有來自世界67個國家和地區外商在浦東投資企業5942家,總投資294.43億美元,合同外資115.68億美元。其中,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98家公司在浦東投資1818個項目,總投資達86億美元;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479個,總投資256億美元。浦東新區已佔全市利用外資總額的28.8%,項目總數的30%。通過與外商資本的嫁接,浦東新區已經成為上海信息產業、現代生物醫葯工業、家電製造業和汽車及零部件製造業的重要基地,也構築上海一批直接面對國際市場、具有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產業和企業。通過這些產業和企業的建立,使上海企業和產品參與全球分工體系,也提升了上海出口商品的結構。上海市外貿出口總額從1990年的53.17億美元迅速提高到1999年的187.85億美元,增長達3.5倍。從出口企業構成上看,「三資」企業出口已佔出口總額的66%;從出口產品結構上看,去年上海機電產品已佔出口總額的43.75%;「雙高」產品的含量也已近40%,這表明上海產業特別是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正迅速增強。
2、帶動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合理化
作為老的工業基地,浦東開發開放之初的上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三次產業中,第三產業的比重較低;第二產業中傳統工業的比重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術化趨勢不明顯。因此,在上海發展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總目標下,浦東的發展戰略定位為「金融、貿易、高新技術先行」,兩者的方向保持一致。十年來,上海市在浦東開發開放中,堅持優化市場配置的原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動第二產業升級換代,並為整個上海產業結構合理化發揮了先導作用。浦東以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為代表的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和創匯農業快速增長;金橋現代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和支柱工業形成規模,張江高科技園區創新經濟初具特色,外高橋保稅區加工貿易功能開始凸現。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功能建設,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的集聚輻射效應開始發揮,金融保險業已經成為浦東新區第三產業的支柱。由於1999年浦東第在產業迅速發展,去年占浦東GDP的比例已達44.1%,以此推動上海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年均遞增1.7個百分點,開始形成三產與二產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從上海二產發展的情況看,處於調整期的上海工業,十年「關、停、並、轉」的破產1028家,下崗分流150萬人次,傳統工業如紡織、輕工、有色工業等生產下降,而同期上海工業十年卻平均每年增長14.5%。這一下一上反映了浦東的二產發展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新增長點,一個極為重要的孵化器,一個極為重要的蓄水池。
3、適慶科技發展趨勢,促進產業高技術化
作為對外開放開發區,浦東機關報區在吸納外資進入的同時,關鍵是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上海產業向高技術化發展。十年來,特別是「九五」以來,上海藉助浦東新區興建「一江三橋」(即張江、金橋、外高橋、孫橋)高新技術產業帶,並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張江高科技園區著力推進高科技產業化和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已初步形成科技創新區、國家生物醫葯科技產業基地、國家微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上海軟體園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到1999年末,張江園區已引進中外項目67個,總投資超過10億美元。金橋出口加工區以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現代家電和生物醫葯為主體的四大高新技術支柱產業互為依託,牽引和輻射的集群效應明顯。高新技術產業帶還辟通了國際國內市場的「雙通道」,形成了上海貝爾、上海日立兩個國家級技術中心和40多個層次較高的企業研發中心。通過浦東的輻射效應,上海工業系統已累計建立70個重點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國家級23個,市級47個。通過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創造國內技術領先產品,並推動了傳統產業升級,上海的產業水平特別是工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1999年,汽車、通訊設備等六大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已佔上海工業總產值的近60%,上海正不斷構築新的產業高地。
4、提供發展新空間,促進上海工業布局趨向合理
從傳統上海工業的空間布局看,工業企業主要分散於市區,這既不利於城市功能的整體開發,也不利於工業企業及產品的配套和規模化。按照把上海建成國際大都市的要求,根據「市區體現上海的繁榮和繁華,郊區體現上海工業的實力和水平」的指導思想,上海作出了「退二進三」的調整決策,即以市中心內環線為界,內環線以內發展都市型工業為主,內環線之間發展都市型工業、高科技產業及配套工業,外環線以外發展鋼鐵、石化、汽車等產業為主。至1998年,內環線內106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相繼有500多家工廠(車間)遷出,騰出了350萬平方米的場地用於發展第三產業和城市基礎設施。在這新一輪的大調整中,一方面,通過浦東開發有關政策的波及效應,推動上海市區金融、貿易、信息等服務業及房地產業的發展,實現市區經濟的服務化;另一方面,清東新區作為上海1+3+9工業區系列組合的「龍頭」,通過一批新的工業區如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高橋工業區等工業區的建設,使浦東崛起了精細化工、生物醫葯、電子及通訊設備產業,體現了上海產業和工業布局的新態勢。
5、發揮調整新優勢,推動企業改革和制度創新
浦東開發開放的十年中,上海正處於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為適時調整上海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上海充分發揮浦東開發開放的綜合功能,為企業制度創新提供舞台。通過以證券、期化、產權、人才、房地產等要素市場為第一層面,石油、汽車、鋼鐵等生產資料市場體系的建立,為上海國有企業改革和混合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一批國有老企業和集體企業在浦東投資與外商投資經濟嫁接,提升了產業能級,成為上海工業新高地建設的重要力量;一批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通過募集發展資金,改善資本結構,實現了多壞分子化投資為核心的產權制度改造;一批國有企業在要素市場上進行了多方面整合,規范了市場進退行為,逐步強化了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一批國有企業在產業升級中開始了有進有退的戰略調整,構建了支柱工業的生產集群,各產業間技術進步的相互溢出效應,推動了工業整體進步。同時,一大批混合經濟和非公經濟迅速發展也為國有企業的改革調整提供了包括資本嫁接、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就業等方面的良好社會條件。據統計,十年來,上海工業企業破產兼並和資產重組活動有近30%是依託浦東實現的。
三、進一步發揮浦東開發開放對上海產業結構調整作用的思考
在上海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浦東開發開放發揮了先導、示範和帶動作用,促進了上海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經過十年的建設,浦東開發開放當前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浦東開發開放將面臨新階段的新情況,面臨我國加入WTO後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講,浦東新區如何進一步加強與上海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基本形成以金融、貿易、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體系,如何推動上海產業結構升級,都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和探索。在此,特強調以下幾個方面,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增強東西產業互動,在上海產業大格局中明確定位。
浦東參與的產業體系可以分為三個環,即以浦東自身產業空間為第一環,浦東融入浦西形成上海產業空間為第二環,上海產業進入全國和全球產業體系為第三環。在這三環中,關鍵是做好作為中觀層面的第二環開發。總體上,浦東自身產業要進行相應調整並得到發展,但同時要與上海整體的產業政策保持一致相互協調。因此,在上海整體產業升級中應引導浦東產業定位,發揮其綜合試驗區的功能,大力發展金融、信息、通訊、電子及服務貿易等產業,增強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上海經濟總量中的比例。由於浦東開發是在人口相對稠密、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開展的,對浦東自身產業中尚有的科技含量不高、產品競爭力較差的傳統工業企業,要加大調整和技術改造,迅速提高產業和產品等級,解決浦東浦西仍存在的產業趨同化問題。同時,應加強對浦東產業聯動、產業政策方面的規劃,提供利用外資、產業服務等方面的良好環境,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的浦東與上海產業結構趨同化的現象,發揮浦東新區在產業調整中的帶動作用。
第二,面臨加入WTO新形勢,積有匯入國際產業大格局。
作為我國市場准入程度最高和對外開放上,並率先匯入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流。結合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浦東繼續發揮綜合試驗區的作用,繼續改善投資環境和擴大對外開放領域,為吸引外資創造更為良好的條件。
應繼續做好直接利用外資工作,重點吸引跨國公司投資,鼓勵外商資本進入高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大力引進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重點行業和項目。同時,對間接利用外資這一國際主要融資形式及時研究,積極吸引國際投資進入金融、貿易、保險等領域,吸納外資參與浦東和上海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加大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空間。在加入WTO「國際市場國內化,國內市場國際化」的情況下,浦東開發開放不僅要大膽「引進來」,還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走出去」,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發展。為此,應積極推動藉助浦東政策的1000餘家外貿公司,進一步開辟國際市場,擴大出口;推動落戶浦東的各類企業到國外投資辦廠,興辦技術中心,進行產業轉移,推動上海企業和產品,利用浦東的信息優勢,為上海積極培訓「走出去」的各類人才,了解和掌握國際通行的商務、法律和規則。
第三、面向全國加強服務,發揮經濟發展的「橋梁」、「樞紐」的作用。
為適應上海沿長江中下游和全國進行產業調整和延伸的需要,必須突出浦東為工江三角洲服務、為全國服務的功能,完善「延伸周邊、輻射江浙、服務全國」的城市形態布局,形成浦東服務全國的「窗口」、「橋梁」和「紐帶」作用。當前,國家提出了進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這對上海既是挑戰,也是千載難適的機遇。為發揮浦東和上海在全世國經濟的輻射作用,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戰略,應進一步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網路,積極拓展上海和浦東交通、通訊、信息等方面的樞紐口岸功能;要充分發揮浦東證券、金融、產權交易等要素市場的作用,特別是通過興辦鑽石交易和黃金交易等新興的要素市場,形成上海和浦東在資金、項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務功能;應努力完善浦東在人才引進培訓和科技開發等方面的優勢,使浦東和上海成為全國面向市場經濟的人才基地和科技產業化基地。應積極挖掘浦東在承辦展覽、會議、咨詢、旅遊等方面的功能,使浦東和上海成為國內外商品、文化、信息的交匯點和「窗口」,同時,應進一步創造條件,完善服務環境,做好吸引國內企業和大集團總部落戶浦東的工作,使浦東成為全國的浦東,使上海企業成為全國的企業。
第四,面向未來產業競爭趨勢,使浦東成為技術創新和高科技產業化的熱土。
從產業、特別是工業發展的角度看,一個國家和地區在完成重工業化、高加工度化後,工業結構應向高技術化演變,高科技的不斷產業化是重點追求的目標。
結合上海經濟的發展階段,下一步應充分利用浦東的特有優勢,率先使浦東從以技術引進為主向以技術創新為主的轉變,使浦東成為上海工業和科技創新的「龍頭」。在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方面,要以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為先導,推進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的全面滲透,努力培育優勢產業群,構築由戰略產業、支柱產業、都市型產業和知識型產業組成的現代產業體系,使浦東在產業升級方面發揮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同時,應形成「內、外、民、小」等四種科技創機關報大軍匯集的局面,全面營造「科技浦東」概念。積極吸引國內企業和科研院所落戶浦東,鼓勵國內企業在浦東興辦研發中心;積極吸引外資在浦東設立地區研發中心,鼓勵外資參股企業研發機構;為民營科技企業創造條件,形成合夥、股份等所有制形式的高科技企業群;積極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科技員和青年科技人員到浦東創業,形成一批科技型、啞鈴型、頭腦型的科技企業。
為提供對以上科技創新力量的支撐,浦東和上海將集中力量抓好張江高科技園區建設,努力拓展張江高科技園區在研發創新、孵化創業、轉化輻射和機制創新方面的功能,使浦東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基地。
㈧ 簡述集聚經濟的表現及集聚經濟對城市發展的意義
集聚經濟的表現和集聚經濟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是不可估量的,使大批的科技人員和勞動力積極與城市使經濟快速的發展和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