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山鎮的佛山歷史變遷
春秋戰國時期,屬於百越地,早在秦漢時期,這里已成為頗具規模的農漁業民聚居村落,鄉人稱為「季華鄉」。唐貞觀二年(628年),因在城內的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稱「佛山」而得名。宋元豐年間推行保甲制度,鄉分都堡,佛山堡為季華鄉之首。明清年間,佛山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和河南的朱仙鎮並稱我國的「四大名鎮」,與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並稱為我國「四大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為「天下四大聚」。清雍正十年(1732年),佛山從南海縣分出,設「佛山直隸廳」,直隸廣州府。雍正十二年,改設廣州府同知於佛山,為廣州府佛山分府,行政上仍屬於南海縣。
民國元年(1912年),佛山正式改鎮建制,南海縣署也從廣州遷至佛山。
1925年,國民政府將佛山從南海縣分出,成立佛山市。
1927年又撤消佛山市建制,重新劃為南海縣屬一鎮。
1941年,設立佛山特別區,下轄佛山、富福、汾文三鎮。
1946年,佛山三鎮合並重組為佛山鎮。
1949年10月31日,由南海縣析佛山鎮置佛山市。
1950年7月1日改市為鎮,重歸南海縣管轄。
1951年6月26日佛山鎮改鎮為市,設立佛山市(指現祖廟街道)。
1954年6月,中共粵中區黨委、粵中行署由江門市遷入佛山市大福路10號。
1956年設立佛山專區,轄佛山、江門、石岐3市和中山等13縣。
1966年,佛山市升為地級市。
1970年佛山專區更名為佛山地區,轄佛山、江門2市和中山等12縣。
1983年6月開始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轄中山等5縣。
1983年6月1日地市合一,粵中行署和佛山市政府合並,成為廣東下轄的一個地級市,這才是今天的佛山市有歷史以來的歷史開始。順德縣、南海縣、高明縣、三水縣、中山縣正式隸屬佛山市的歷史開始。後中山市由於是廣東四小龍和遠離佛山市,擴權設為地級市,正式脫離佛山市管轄。
1992-1994年,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後撤縣設市(縣級),由佛山代管。
1999年,撤銷管理區辦事處,設立村委會工作;同時調整了部分居委會。
1999年12月31日,佛山市下轄城區、石灣區兩區,代管南海、順德、高明、三水四市。
2002年12月8日,調整佛山市行政區劃:(1)撤銷佛山市城區和石灣區,設立佛山市禪城區。以原佛山市城區、石灣區和原南海市南庄鎮的行政區域為禪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大福南路。(2)撤銷縣級南海市,設立佛山市南海區。以原縣級南海市的行政區域(不含南庄鎮)為南海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南海大道。(3)撤銷縣級順德市,設立佛山市順德區。以原縣級順德市的行政區域為順德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德民路。(4)撤銷縣級三水市,設立佛山市三水區。以原縣級三水市的行政區域為三水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三路。(5)撤銷縣級高明市,設立佛山市高明區。以原縣級高明市的行政區域為高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文匯路。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三水區、高明區於2003年1月8日正式掛牌。
2009年5月,佛山市轄5個市轄區,11個街道、20個鎮。
B. 佛山的古今歷史
樓主您好!
大家好!
佛山「肇跡於晉,得名於唐(公元628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鼎盛南國。明清時,更是發展成商貿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鎮,是中國歷史上四大名鎮和「四大聚」之一。被稱之為中國的「伯明翰」。
佛山市現轄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三水區、高明區,佛山是廣東省經濟發展快、經濟總量大、綜合實力強的地區之一。
今日,佛山魅力無窮,正站在新的起點。今日的佛山已成為歷史底蘊和現代氣息共同交融、經濟與文化競相輝映的現代化城市,世界製造業基地之一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佛山獨具魅力的嶺南傳統文化:佛山是粵劇的發祥地;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是著名的武術之鄉;是中國功夫傑出代表黃飛鴻的故鄉和李小龍的宗祖地。
佛山市自90年代以來,是全國24個小康城市;是全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前10名;是全國投資環境40優之一;是十大「明星」城市;是國家衛生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國家潔凈城市;是國家園林城市;是國家優秀旅遊城市;是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是全國「雙擁」模範城市;是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還被聯合國評為全球98個「人類居住區最佳範例城市」之一;2001年又被定為廣東省「信息化試點城市」。
佛山還是中國粵劇的發源地,著名的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陶瓷之鄉、美食之鄉,名勝古跡頗多,有佛山祖廟、廣東四大名園之中的梁園和清暉園、黃飛鴻紀念館、南風古灶,還有順德花卉世界、中央電視台南海影視城、三水荷花世界、高明楊梅生態園等分布在各區的人文、生態旅遊新景區。
明日,佛山商機無限,將以產業強市、文化名城和現代化大城市的全新姿態屹立於珠江三角洲,走出中國,邁向世界。
讓我們聯手創造一個繁榮的佛山;強大的佛山;魅力的佛山;自強的佛山;輝煌的佛山!
謝謝大家!
C. 佛山的歷史
佛山得名
【佛山得名】相傳在東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二年(398),克什米爾有位名叫達毗耶舍的僧人,渡海來到佛山搭棚寮講佛經,還在塔坡崗上草建塔坡寺。達毗耶舍回國以後,寺因日久失修而倒塌。唐貞觀二年(628),鄉人在基建中掘出3尊小銅佛像,可能就是寺內原祀的佛像,遂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唐代尊崇佛教,於是取地名叫"佛山",並刻石為記,佛山於是得名。此後在塔坡崗一帶陸續聚居了許多人,平土岡,建集市,拓街道,塔坡街與相鄰的京果街、祥安街成為塔坡墟(明代以後改稱普君墟)的鬧市。
陶業初興
【陶業初興】佛山陶藝始於先秦,唐代有較大發展,出現了美術陶瓷。宋代陶業開始興盛,產品大量出口,遠銷東南亞。陶業發展促進了商貿繁榮,佛山逐漸成為有名的市鎮。
黃肖養起義
【黃肖養起義】黃肖養(?~1450),南海縣人,明正統十三年(1448)在沖鶴堡舉行起義,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聚集了1萬多人,攻打廣州府。此時,佛山一帶貧苦農民亦紛紛響應,加入起義隊伍,其勢相當迅猛。佛山豪紳組織地方武裝分段防守,起義軍把佛山團團圍住,屢屢發起進攻,戰斗十分激烈,雙方傷亡慘重。景泰元年(1450),明朝政府一方面派右僉都御史楊信民巡撫廣東,對農民起義軍進行誘降招撫;一方面又派都督同知董興率江西、兩廣軍前往鎮壓。大洲(今珠江白鵝潭)一戰,董興所率官兵屠殺了1萬多起義軍,黃肖養也中箭身亡。
佛山鎮抗英
【佛山鎮抗英】鴉片戰爭爆發後,英國入侵廣州。1841年5月29日,廣東民眾自發起來組織"平英團",在廣州附近的三元里開展抗英斗爭。同日,懷清社學領導人何玉成向南海、佛山鎮各村發出"飛柬",要求集合丁壯,准備戰斗。5月30日,盤踞在龜崗炮台的英軍,先後幾次攔劫廣州與佛山之間的渡船,更激起佛山民眾的憤怒。5月31日,佛山崇正社學首領吳壁光率領訓練有素的民勇前往龜崗炮台,與當地民眾及來自番禺、花縣、從化的民眾一起,匯合三元里群眾,將炮台重重圍困。英軍開炮還擊,斃傷民眾多人。吳壁光率佛山鄉勇,搶佔有利地形,順風向英軍施放煙霧,致英軍不能睜目,民眾乘機沖上炮台,吳壁光首先殺死英軍頭目一名,民眾均吶喊英勇殺敵,圍殲奪路逃竄的英兵。英軍前來救援的舢板洋舟也被民眾所阻擊。是役,佛山民眾殺敵數十人,繳獲槍炮、刀劍、火葯、盔甲、旗幟一批和舢板多隻,重創英國侵略者,顯示了中國人民絕不屈服、敢於斗爭的英雄氣概,為鴉片戰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陳開、李文茂起義
【陳開、李文茂起義】李文茂,又名雲茂,廣東鶴山縣人,出身粵劇世家,在佛山戲班演花臉,精通技擊。初聞太平天國起義已躍躍欲動,不久即組織戲班中志同道合者為反清軍會,與佛山天地會首領陳開會合起兵響應太平天國。李文茂英勇善戰,領梨園子弟為前鋒,攻城殺敵,所至有功。他發揮戲劇中跟斗跳躍功夫,翻登城垣,清兵還以為飛將軍從天而降。陳開、李文茂領導的起義軍頭裹紅巾,人稱"紅巾軍"。清咸豐五年(1855),起義軍由廣東攻入廣西,圍潯州(今桂平縣)90餘日而破城,八月,陳開據潯州稱鎮南王。九月,李文茂繼續攻入桂州稱平靖王,設官封職,建置政制,儼然與清廷分廷抗禮,是"戲子封王第一人"(田漢語)。咸豐八年(1858)四月,李文茂在與湘軍戰斗中受傷,退守貴州,十月,回柳城融縣意圖再舉兵而未成功,飲恨病逝於懷遠山中,余部往投陳開。1861年,潯州失守,陳開被殺。
辛亥民軍光復佛山
【辛亥民軍光復佛山】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後,11月10日,佛山革命黨人李蘇等率民軍百餘人,分兩路由南海石?、村尾進攻佛山,分別攻打千總衙門和大灣都司衙門,與清軍展開激戰,殲滅清兵,是日光復佛山鎮。
南海縣遷治佛山
【南海縣遷治佛山】1921年,廣州設市,原設治於廣州的南海縣遷治佛山,佛山升格為縣城,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佛山石灣陶瓷工人罷工
【佛山石灣陶瓷工人罷工】1935年7月至1936年11月,佛山石灣陶瓷工人為反對資方剝削,先後舉行7次罷工。資方以開除工人相威脅,並勾結軍警逮捕19名工人。各行業陶工堅持罷工,其中花盤業罷工43天,迫使資方答應增加工資30%,並釋放被捕工人,取得勝利。
佛山設市
【佛山設市】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南海縣政府,1950年3月成立南海縣人民政府。1951年1月1日以佛山鎮建立佛山市,成立佛山市人民政府。
飛駛在高速公路上,穿行在高樓大廈間,漫步在蔥翠的綠茵中,你會以為這是座年輕的城市。是的,蓬勃的青春與蒼老的年輪構成今日佛山的鮮明特色,散發出她獨特的魅力。歷史是文明的積淀,擁有千年歷史的佛山是值得自傲的。
佛山「肇跡於晉,得名於唐」。佛山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在這里以漁耕和制陶開創原始文明。唐貞觀2年(628年),當地人掘得銅佛三尊,佛山由此得名。由此,佛山就成為了我國南方的商貿重鎮,至明清更是鼎盛一時,與北京、漢口、蘇洲為我國的「四大聚」,又湖北漢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齊名,並稱我國的「四大名鎮」。自古以來,佛山就有「廣紗中心」、「南國陶都」、「嶺南葯材發祥地」的美譽,名聲顯赫。
在石灣「南風古灶」遺址上,你能發掘出「石灣瓦,甲天下」美譽的來由;在距今900多年的祖廟屋檐瓦脊中,你能頓悟「東方民間藝術之宮」的華彩;梁園茶亭裊繞的粵曲里,你能重溫粵劇故鄉「萬家燈火萬家弦』的遺風......
唐宋時期,佛山手工業、商業已鼎盛南國。明未清初,陶瓷、絲織、鑄造、成葯、工藝品已享譽南洋。重農抑商的小農經濟時代,佛山已商賈雲集;閉關自守的專制時代,佛山已放眼南洋......這正是明清兩代。佛山躍居「四大名鎮」之首的奧秘。這也是改革開放時期,佛山勇作先鋒的歷史淵源。
歷史已經定格,而現實正在發展。
燦爛的東方文明曾經營造了名鎮佛山,抹去歲月的積塵,新佛山將在歷史的地基上托起新世紀的太陽。
D. 佛山高明區發展歷程事例
高明文化歷史光輝燦爛,曾有過"文風甲端郡"、"彥碩輩出"的美譽,涌現了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如明代的"嶺南詩人"區大相,清代的版刻家、中國第一個華人牧師梁發,現代的象牙微雕刻大師馮公俠,武術家、外科專家夏漢雄,教育家、數學家何衍璇等。高明有優良的革命傳統,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高明人民在愛國主義革命先驅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三譚"的影響和帶領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因而成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水資源充裕,充分利用境內江河縱橫、水庫星羅棋布的優勢,大力發展水利事業,全區供水可充分保證生產和生活所需。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穩步推進,城鄉電網結構日益完善,電能質量和供電可靠性不斷提高,可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電力保障。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新建設的區文化中心大樓、新改造的高明影劇院、新擴建的區圖書館相繼投入使用;村村開通了有線電視,有區級電視台、廣播電台各一座;有 8個文學藝術協會,擁有會員500多人。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現有各級各類學校97所,在校學生600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9%,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9.9%,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1.1%, 2004 年高考錄取率達 86.3%。 競技體育、群眾性體育成績喜人,體育場館建設喜獲突破。醫療衛生工作水平不斷提高,全區有各類醫療機構 144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000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17人,每萬人擁有病床位29張,醫療衛生設備先進。 積極實施「科教興區」戰略,科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現有各類科技人員 12600人,其中高級職稱240 人,中級職稱3000人。到 2004 年底,實施科技項目 92 項,開發科技新產品 48 項,申請專利 737 項,有 64 項成果獲國家、省、市獎勵,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 47.3 %。 佛山市高明區郵政電信事業發展較快,全市七個鎮三個區先後建起了電信綜合樓,實現了城鄉電話程式控制化,全市現有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5.24萬門,行動電話信道271個,開通了高明--佛山光纖電路,程式控制電話和行動電話均可直撥全國各地。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今年內全市的程式控制電話總容量將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3萬門,實現建成「電話市」的目標。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區政府所在地荷城以「園林化」城市為標准,城市功能和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被譽為西江之畔的明珠;在城市建設中高度重視規劃的指導作用,出台 《佛山市高明區城市發展總體規劃( 2004-2020)的原則性意見》 ,把高明總體定位為「山林水都」,確定走組團式、集約化的發展道路,形成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組團的發展模式,推動「西江組團」的建設進程。 環境質量保持良好,城區大氣環境質量有 39.8%的時間處於「優」的水平,有57.3%的時間處於「良」的水平,均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城鄉園林綠化建設成效顯著,城區綠化面積377萬平方米,占城市面積19.2%;同時,高明是珠三角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49.6%,曾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稱號。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高明區域形狀狹長,東西最長處達55公里,南北相距 42 公里。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東北最寬處42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沖積平原區,包括三洲區、人和鎮、西安區、富灣鎮和荷城區及明城鎮的一小部分地區,是由河流沉積物形成,屬堆積地貌。其次是低山丘陵台地區,包括合水、更樓、楊梅、新圩鎮及明城鎮大部分地區,是大量花崗岩侵入形成,屬侵蝕地貌。 據1981年土壤普查資料,高明轄區內土壤劃分為6個土類,即:水稻土、紅壤土、赤紅壤土、堆壤土、菜園土和潮沙泥土。紅壤土或赤紅壤土在高明區分布較廣。
自然資源
高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農林牧副漁皆宜,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境內水資源充足,滄江河及其15條支流橫貫全區東西,匯入流經本區的西江,飲用水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標准;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種達14種,富含花崗岩、石灰石、鐵、錳、金、銀等,其中西江畔 的銀礦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獨立銀礦床,銀儲量規模達超大型;高明是珠三角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50%,2000年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稱號,2001年,區人民政府被授予"全國綠化先進集體";有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處處藍天、碧水、綠地,在工廠林立的珠三角構築了獨特的田園風光。其中更合 原始森林,荷城唐代龍窯遺址、靈龜塔,楊和西坑水庫、萬寶山莊、皂幕凌雲是其主要景點。2007年,通過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驗收,獲廣東省首批「綠色名縣(區)」稱號。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農業 2004 年,全區農業總產值 18.69 億元,依照「一鎮一主業,一村一主品」的原則,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擴種蔬菜、花卉等高值作物 ,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有新發展,有更合粉葛等6個產品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認證;農業綜合開發有新突破,是全省農業綜合開發投入資金最多的縣(區)之一。 工業 工業自成體系,「一鎮一品」的產業格局逐漸形成。 2004年,全區工業總產值 278.28 億元,共有工業企業 1269 多 家 ,年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 130 家。已形成以紡織、化工、塑料、建材、家用電器、金屬製品等為主的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擁有廣東溢達集團、萬和電器、偉雄集團等一大批產品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明星企業。 滄江工業園 滄江工業園規劃面積 100平方公里,2003年7月正式掛牌,分東、西兩園。工業園定位為輕污染、無污染的高新技術工業園及製造業基地,規劃有生物科技園、食品加工園、出口加工園、新材料產業園及科教園等多個功能區。東園重點發展生物醫學新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特種陶瓷材料、塗料與特種化學品、光電子信息材料和高性能金屬材料6大產業;西園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家用電器、金屬製品、精細化工和機械製造等產業。滄江工業園已被列為佛山市十大重點發展的工業園之一。2003年4月,東園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成為廣東省第二個國家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全國第37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003年10月,被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中心授予「火炬計劃實施十五周年先進火炬計劃新材料產業基地」稱號,是廣東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工業園。 招商引資 全區各級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以誠招商,以商引商,取得了較好成績。 2001 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 9080 萬美元,比上年增長 9.2 %;全區引進外來投資項目 87 個,其中工業項目 83 個,合同投資總額 10.35 億元。招商引資有效拉動了鎮 ( 區 ) 經濟發展,有 7 個鎮 ( 區 ) 工業總產值增幅超過 20 %。引資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培育了石化、電子電器、特種印刷、傢具製造等新興產業,支撐起高明經濟發展大局,為加快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特色產業 擁有派系列服裝、威鵬牛仔服、波頓服裝、萬和消毒櫃、顧地排水管、正野電器、串屋食品等一批名牌產品,暢銷全國,並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更合粉葛、鴻基龍眼、荷城黑鵝、「高綠牌」大米等一批國家綠色產品享譽海內外。 商貿投資 商貿流通暢旺, 2004 年,全區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21.92 億元,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 30.51 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 40.61 億元。合同利用外資 13123 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 12339 萬美元。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高明區轄1個街道(荷城)、3個鎮(楊和、更合、明城)。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明成化十一年(1475)建縣。解放後曾與鶴山縣合並,稱高鶴縣。1981年12月恢復建制。 1994年4月18日,民政部(民行批[1994]57號)批准撤銷高明縣,設立高明市。 2002年12月8日,國務院(國函[2002]109號)批准調整佛山市行政區劃:撤銷縣級高明市,設立佛山市高明區。以原縣級高明市的行政區域為高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文匯路。 2003年1月8日正式掛牌。 1920年-1994年高明縣、高明市、高明區的鄉級區劃沿革: 民國9年(1920年),高明縣分設6個區:第一區明城;第二區更樓、新圩;第三區合水;第四區楊梅;第五區普安、崇步(均為現在的西安);第六區三洲、秀麗(荷城)、大沙(人和)。 民國25年(1936年),撤並為3個區,第一區為原第一、四區,即明城、楊梅;第二區為原第二、三區,即更樓、新圩、合水;第三區為原第五、六區,即普安、崇步、三洲、秀麗、大沙(現在的西安、三洲、荷城、人和)。民國時期,泰和圍(富灣除石洲村委會外地域和西安的西安河以東秀麗河西北部分)屬高要縣,1951年底劃歸高明。 建國初期(1949年至1956年)。全縣由原3個區劃分為6個區(1949年),再由6個區並為3個區(1950年);1951年,泰和圍劃歸高明後設4個區。1952年,高明、鶴山合署辦公;1953年高明境內劃為5個區,分別是版村(現更樓)、三洲圩(現三洲、人和、荷城及西岸)、西竇圩(現西安、富灣)、明城鎮(現明城、楊梅)、合水圩(現合水、原新圩)。至1954年兩縣分開建制後,高明縣再調整為4個區,分別是明城區(明城、新圩)、合水區(現更樓、合水)、三洲區(現楊梅、人和、三洲、荷城)、西竇區(現西安、富灣)。 農業合作社時期(1956年)。全縣設4個區,分別是明城區(現在的明城、楊梅、原新圩);合水區(現在的合水、原更樓);三洲區(現在的三洲、人和);西安區(現在的西安、富灣、荷城)。 1957年廣東省撤銷區建制後。高明縣劃分15個鄉;1958年上半年15個鄉並為10個,下半年人民公社初期鄉改為公社,高明10個鄉改為8個人民公社後再並為4個公社(大體為原來4個區域),同年高明、鶴山兩縣合並;至1963年,幾經調整後的高鶴縣設公社15個,其中高明片設6個公社,分別是合水、更樓、明城(現明城、原新圩)、楊梅、三洲(現三洲、人和、荷城)、西安(現西安、富灣)。 1973年。高明片由明城公社分出新圩公社、三洲公社分出大沙公社、西安公社分出富灣公社,共9個公社,分別是合水、更樓、明城、新圩、楊梅、三洲(現三洲、荷城)、大沙(現人和)、西安、富灣。 1981年高明仍設9個公社,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恢復9個區建制。 1984年,經省批准增設高明鎮;從三洲區劃分出秀麗圍(現荷城街道)歸高明鎮,調整後全縣設置9個區、1個區級鎮。 1986年,9個區改為9個鎮共10個鎮。 1994年,高明撤縣建市,三洲、西安、荷城(由高明鎮更名而成)改為街道建制,其餘保留鎮建制。 2000年,高明市轄3個街道、7個鎮。總人口301041人,各鄉鎮人口: 荷城街道 134123 三洲街道 15615 西安街道 27267 合水鎮 22604 更樓鎮 18579 新圩鎮 9968 明城鎮 29010 楊梅鎮 18652 人和鎮 13719 富灣鎮 11504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高明區轄3個街道(荷城 三洲 西安)、7個鎮(楊梅 人和 更樓 合水 明城 新圩 富灣)。 2003年9月,高明區調整鎮級行政區劃:更樓鎮、新圩鎮撤並為更樓鎮,原屬新圩鎮的「飛地」苗逕村委會劃入西安街道辦事處管轄。2003年底轄3個街道、6個鎮:荷城街道、三洲街道、西安街道、富灣鎮、人和鎮、楊梅鎮、明城鎮、合水鎮、更樓鎮。 2005年5月27日,廣東省民政廳批准(粵民區[2005]27號)調整佛山市高明區部分行政區劃:(1)撤銷富灣鎮、荷城街道辦事處、三洲街道辦事處、西安街道辦事處(除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苗逕村委會以外)設立荷城街道辦事處。調整後,荷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富灣鎮、荷城街道辦事處、三洲街道辦事處、西安街道辦事處(除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功逕村委會以外)的行政區域范圍,共轄24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總面積178.5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53425人。荷城街道辦事處駐原西安街道辦事處駐地。(2)撤銷楊梅鎮、人和鎮,設立楊和鎮。調整後,楊和鎮管轄原楊梅鎮、人和鎮的行政區域范圍,共轄3個居委會和7個村委會,總面積246.2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5920人。楊和鎮政府駐原人和鎮政府駐地。(3)撤銷合水鎮、更樓鎮,將合水鎮和更樓鎮(除羅穩村委會)合並設立更合鎮。調整後,更合鎮管轄原合水鎮和原更樓鎮(除羅穩村委會)的行政區域范圍,共轄3個居委會和19個村委會,總面積348.9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59607人。更合鎮政府駐原更樓鎮政府駐地。(4)將原更樓鎮羅穩村委會和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苗逕村委會劃入明城鎮。調整後,明城鎮管轄原明城鎮、原更樓鎮羅穩村委會和原西安街道辦事處崇步村委會、潭土朗村委會、新崗村委會、苗逕村委會的行政區域范圍,共轄1個居委會和11個村委會,總面積186.45平方千米,戶籍人口42244人。明城鎮政府駐地不變。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高明區轄1個街道(荷城)、3個鎮(楊和、更合、明城)。 荷城街道辦事處(440608004) 轄24個居委會(河江、慶洲、躍華、荷美、長安、華山、中山、玉成、健力、竹園、福源、嶺南、民樂、金華、安泰、玉泉、月明、星河、育才、永興、石岐、三洲、江灣、照明)、14個村委會(上秀麗、羅西、孔堂、仙村、尼教、鐵崗、倫沖、石洲、南洲、塘南、泰興、泰和、范洲、王臣)。 楊和鎮(440608106) 轄3個居委會(人和、河東、河西)、7個村委會(對川、崗水、園崗、豸崗、清泰、沙水、石水)。 明城鎮(440608107) 轄1個居委會(明城)、11個村委會(明東、明南、明西、明北、明陽、光明、崇步、潭朗、新崗、苗逕、羅穩)。 更合鎮(440608108) 轄3個居委會(更樓、新圩、合水)、19個村委會(版村、澤河、珠塘、大幕、白石、平塘、歌樂、官山、香山、布練、小洞、白洞、吉田、水井、巨泉、界村、良村、宅布、高村)。 [農業]2001年,全區農業總產值15。9億元,比亡年增長6.6%o為提高農業質量,增加農民收入,高明區對具有開發價值和區場潛力的名、優、特、稀、新農產品實施重點扶持和優先培育,著力打造高明的農業「名牌」。2001年,全區共創出了4個農業品牌:合水粉葛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證書認證;更樓鴻基農場的龍眼繼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證書認證後,再獲得「國家環保總局中華(華南)綠色環保產品證書認證」;萬豐糧油食品公司與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生產的「高綠牌」大米獲得國家綠色產品證書認證,成為佛山區首個獲得該項認證的優質米品牌;荷城區荷馥生態農業示範園獲得「中華(華南)綠色環保食品獎」。這些名牌的創立和推出,提高了高明區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區場競爭力,同時,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工業]工業的發展,大大增強了高明區經濟綜合實力。2001年,全區工業總產值138.85億元,增長12.6%。其中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117.8億元,增長15%,經濟效益綜合指數98.1%,比上年高出2.9個百分點。全區工業產銷銜接較好,產銷率97.14%,呈現產銷兩旺的良好勢頭。工業已經成為高明區國民經濟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高明區對外貿易的支柱,增加了財政收入,提高了綜合實力。 [招商引資]全區各級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以誠招商,以商引商,取得了較好成績。2001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908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2%;全區引進外來投資項目87個,其中工業項目83個,合同投資總額10.35億元。招商引資有效拉動了鎮(區)經濟發展,有7個鎮(區)工業總產值增幅超過20%。引資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培育了石化、電子電器、特種印刷、傢具製造等新興產業,支撐起高明經濟發展大局,為加快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財政金融]2001年,認真執行中央一系列財政政策,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制度,加大稅收征管力度,全區財稅總收入(不含關稅)6.8億元,增長33.15%,其中區本級財政收入2.53億元,增長49.02%。金融運行平穩,信貸秩序良好。2001年,全區金融部門存款余額46.66億元,增長6.1%,貸款余額52.67億元,增長1.1%。 [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暢旺,集貿活躍,外貿出口形勢趨好。2001年,流通業抓住擴大內需這一有利時機,著力採取抓內聯外、改善經營、積極拓展區場等措施,商品銷售保持良好的勢頭。引入一定品牌的超區,如永安、昇平、嘉業商場,使高明區零售貿易業檔次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城鄉集貿興旺,供應充裕,集貿成交額6.23億元,比上年增長23.1%。2001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降低了0.1個百分點。 [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企業改革。通過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積極化解歷史債務,妥善解決轉制企業的各種遺留問題,進一步明晰了政府和企業的經濟和法律責任。至2001年底,區屬兩級公有企業已轉制365家,轉制面85.7%,其中屬產權制度改革的259家,占轉制面71%。2001年,高明區轉制企業37家,其中股份合作制4家,資產轉讓1家,轉換經營機制11家,關閉19家,關停1家,組建有限公司1家。 社會保險制度逐步完善,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至2001年底止,全區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5.58萬人、工傷保險人數3.39萬人、失業保險人數4.55萬人,社會保險參保單位達3582個,社會保險費收繳率達97%。提高了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救濟金和城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繼續推進再就業工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努力化解各類勞資矛盾,依法清還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維護了職工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 殯葬改革順利進行。積極推進殯葬改革,建立健全的領導機構,由於宣傳教育工作到位,措施得力,使殯改工作順利實施,全區火葬率達100%。
E. 佛山的歷史沿革
佛山古稱忠義鄉、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據考證,佛山的歷史起源於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
春秋戰國時期,佛山屬於百越地。
秦、漢時期,現禪城、順德、南海、三水屬南海郡番禺縣;高明屬高要縣。
晉代,禪城稱「季華鄉」。
590年(隋開皇十年),從番禺縣分置南海縣,因舊置南海郡得名。
628年(唐貞觀二年),季華鄉稱「佛山」,意為「佛家之山」,簡稱「禪」。
五代十國時佛山、順德屬咸寧縣,宋初重新並入南海縣。
1452年(明景泰三年),敕封佛山為「忠義鄉」,屬南海縣。同年,置順德縣,意為「順天威德」。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置高明縣,因原有高明巡檢司而得名。
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置三水縣,意為「三水合流」。
1912年(民國初期)設立南海縣府於佛山鎮。
1924年(民國十三年)設立佛山市政廳,三年後因貪污腐敗而撤銷。
1934年(民國廿三年)改名佛山特別區,屬下六個鄉公所。
1938年(民國廿七年)佛山淪陷後偽日時期。
1945年(民國卅四年)抗日勝利,撤銷佛山特別區,改六鄉為三鎮。
1946年(民國卅五年)設南海縣府,撤三鎮為佛山鎮,直至1949年10月佛山解放。
1949年10月19日,高明縣全境解放,高明縣人民政府由合水移至明城。10月29日,佛山軍管會成立,並接管南海縣;順德縣、三水縣、高明縣也分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軍事管制。10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成立。 地名由來 「佛山」來源
佛山古稱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毗耶舍帶了二尊銅像來到季華鄉,在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傳佛教。他回國後,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 。
到唐朝時,這里又變成了一片崗地。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崗上異彩四射,鄉人奔走相告。於是人們便齊聚起來,在塔坡崗上發掘,竟掘出三尊銅佛,搬開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湧出。根據碑文記載,得知東晉曾有剡賓國僧人達毗耶舍,在此講經及建過經堂。鄉人於是建井取水,並在崗上重建塔坡廟寺,供奉三尊銅佛。人們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於是將季華鄉改名為「佛山」 。
這就是佛山得名的由來。後來,世人傳誦著這樣一句諺語:「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
「忠義鄉」來源
明代正統年間,廣東洪水為患,農田失收,朝廷賦稅不減,終於釀成1449年爆發的黃蕭養起義。景泰元年(1450)二月,明將董興率軍隊至,黃蕭養兵敗被擒,起義失敗,佛山城圍立解。景泰二年(1451),皇帝論功賞賜,封冼灝通等二十二人為「忠義官」,建「忠義流芳祠」,佛山賜名「忠義鄉」,祖廟敕封為「靈應祠」,永享春秋崇祀 。
F. 有關於佛山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建設成就發展變化的資料!!!
佛山歷史悠久,有1300多年的建城歷史,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國家級歷史內文化名城,歷代留下了不少有歷史容紀念意義和人文藝術價值的名勝古跡和聚落遺址。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0處,現有國辦博物館6個,以及陶塑、園林、武術、民間藝術等專題博物館和名人紀念館14個、私人專題博物館1個。無論是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還是從各類文物的種類與質量來看,佛山都可以稱得上是廣東的文物大市。不僅如此,佛山還是粵劇的發源地和著名的陶瓷之鄉、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這些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既是佛山的寶貴文化財富,也是佛山現代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潛在優勢。
G. 急!!!佛山的歷史與發展
【佛山得名】相傳在東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二年(398),克什米爾有位名叫達毗耶舍的僧人,渡海來到佛山搭棚寮講佛經,還在塔坡崗上草建塔坡寺。達毗耶舍回國以後,寺因日久失修而倒塌。唐貞觀二年(628),鄉人在基建中掘出3尊小銅佛像,可能就是寺內原祀的佛像,遂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唐代尊崇佛教,於是取地名叫"佛山",並刻石為記,佛山於是得名。此後在塔坡崗一帶陸續聚居了許多人,平土岡,建集市,拓街道,塔坡街與相鄰的京果街、祥安街成為塔坡墟(明代以後改稱普君墟)的鬧市。
一 概況
嵌鑲於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風和日麗,人傑地靈。城區、石灣、順德、南海、三水、高明,正以無愧於共和國重託的自信和豪邁,走向繁榮,走向民主,走向文明,走向現代化。歷史悠久的佛山,曾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曾有過商業鼎盛,街市繁華的輝煌;曾有過「南國陶都」 、「南國紅豆」的美譽。
然而,當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東方古國的大門,佛山亦曾歷經百年離亂,百年求索,百年抗爭。
改革開放春風化雨,抹去祖廟的積塵,扶正梁園的斷垣,佛山人民勃發鼎新革故的活力,創造了且還在創造著令世人矚目的業績。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和投資硬環境40優之一;聯合國評定的全球98個人類住區優秀範例城市之一;全國「十佳工生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潔凈城市」、 全國「雙擁(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模範城」 ……猶如一束束報春花,佛山人以其傳統的勤勞與智慧,以其放眼世界、矚目未來的氣魄與膽識,編織著繁花似錦的明天。
回望歷史,展望未來。為了二十一世紀的召喚,佛山沒有褪盡千年文明的榮耀, 並將實現歷史文化名城與現代化城市的對接。一個科技振興、繁榮富庶、文明進步、 整潔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將崛起於珠江之濱,為祖國、為人類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二 自然地理
佛山市位於中國廣東省的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北緯22°38′-23°34′,東經112°22′-113°23′之間。距廣州、江門、中山、肇慶、珠海、東莞、清遠等工商業城市均在50公里左右,離香港、澳門也在100公里左右。地理環境優越,土地肥沃,臨近海洋,溫暖多雨,四季常綠,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22.1°C,降雨量1490.6毫米。低山丘陵多發育紅壤、赤紅壤,有少量黃壤,平原則為水稻土、堆疊土。自然資源主要有陶土、玻璃砂、稀有金屬和水稻、甘蔗及品種繁多的水果、花卉、江河水產資源等。
三 人口面積和區劃
1998年,佛山市總面積3813.64平方公里,總人口324.98萬人(非農業人口達139.88萬人),其中市區面積77.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4.44平方公里,人口46.84 萬人(1949年,佛山市人口總數為14.3萬餘人)。佛山屬廣州方言語系,有漢、蒙、回、壯、苗等19個民族,漢族佔99.97%。 歷史上佛山曾屬番禺、南海、廣州管轄。1949年10月16日,佛山解放,1951年1月12日正式改鎮為市建制,稱佛山市;1958年設立佛山專區,轄佛山、江門、石岐3市和中山等13縣;1970年佛山專區更名為佛山地區,轄14個縣(市);1983年6月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1985年以後,所轄區域全部劃入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佛山市現轄城區和石灣區,代管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四市(均為縣級市),目前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H. 邊個知道有關佛山的歷史變遷
佛山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以及人造文化游樂景觀五彩繽紛、多姿多彩。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的佛山祖廟,是集佛山古代的陶塑、木雕、鑄造、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殿堂,據傳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廟,名「北帝廟」。原建築於元代末年被焚毀,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之所以稱為祖廟,據載是因為「歷歲久遠,且為(佛山)諸廟首」的緣故。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二順德清暉園和佛山樑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海西樵山,以及古跡市區孔廟、仁壽寺,南海康有為故居,順德西山廟,順德李小龍紀念館 ,三水蘆苞胥江祖廟、文塔,高明文昌塔、靈龜塔等,吸引著眾多的旅遊者。
提到佛山的旅遊,就不得不提起佛山新八景:2004年1月佛山從25個候選景點中,評出了佛山新八景。這新八景分別是:西樵疊翠(南海西樵山)、祖廟聖域(佛山祖廟)、清暉毓秀(順德清暉園)、古灶薪傳(禪城南風古灶)、花海奇觀、(順德花卉世界)、雲水荷香(三水荷花世界)、皂幕凌雲(高明皂幕山)、南國桃源(南海南國桃園)
佛山其他的主要旅遊景點:西樵山 ·三水荷花世界 ·佛山祖廟·南海影視城·佛山市中山公園·順德西山廟 ·順德寶林寺 ·佛山樑園 ·慶雲洞 ·南國桃園 ·南風古灶 ·劉傳紀念館 ·順德清暉園·黃飛鴻武館·仁壽寺 ·南海觀音寺 ·三水市森林公園 ·慶雲洞 ·梁啟超故居 ·南海·大旗頭村 ·順德花卉世界 ·九江璜璣自然保護區·蘆苞祖廟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三水九道谷 ·碧江蔭老園·千燈湖 ·藹雯教育農庄 ·茶景園 ·石灣美術陶瓷廠·順德碧江金樓 ·順德均安鎮碧桂園高爾夫球場 ·君蘭高爾夫球場 ·順德生態樂園 ·東華里·卡特賽車俱樂部 ·赤松黃大仙聖境 ·佛山康有為故居·李小龍祖居·三水森林賽車俱樂部 ·錦霞禪院 ·飛霞洞·碧玉洞·龍濤灣森林動感水城·順德牌坊·順風公園 ·順風牌坊 ·黃飛鴻紀念館·文塔公園·通濟橋 ·河宕舊墟遺址 ·順德長鹿農庄
I. 佛山有多久歷史
佛山歷史悠久,有1300多年的建城歷史,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代留下了不少有歷史紀念意義和人文藝術價值的名勝古跡和聚落遺址。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0處,現有國辦博物館6個,以及陶塑、園林、武術、民間藝術等專題博物館和名人紀念館14個、私人專題博物館1個。無論是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還是從各類文物的種類與質量來看,佛山都可以稱得上是廣東的文物大市。不僅如此,佛山還是粵劇的發源地和著名的陶瓷之鄉、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這些豐厚的人文歷史資源既是佛山的寶貴文化財富,也是佛山現代文化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潛在優勢。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佛山在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文物保護和文化旅遊開發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初步盤活了歷史文化資源,使相當一部分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2002年,佛山的旅遊總收入為73.31億元,創匯2.11億美元,佔全市GDP的比重超過6%,文化旅遊業已成為佛山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從發展的眼光看,佛山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力度還有待提高,規劃欠缺、資源分散、品牌缺乏和包裝推廣不夠的問題依然存在,開發與保護、產業與事業的關系仍未徹底理順。因此,必須協調好歷史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的關系,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的路子,下大力氣抓規劃、抓整合、抓品牌、抓創新,在保持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深化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全面提升佛山的城市文化形象和綜合競爭力。
一、整體保護,綜合開發。對於歷史文化名城,無論是保護還是開發,都應當堅持整體性、綜合性原則。《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第一條就指出:「歷史古跡的概念不僅包括單個建築物,而且包括能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或鄉村環境。」歷史名城是有機整體,包括城市及其古街區的傳統風貌和原有格局,不僅僅是幾個孤立的歷史古跡。佛山的文物保護和開發要改變過去那種局部保護、分散開發的模式,將名城保護和開發納入現代化城市的總體建設規劃中,統一管理、合理布局。名勝古跡周邊的景觀環境要與之相協調,盡量恢復歷史原貌,努力構建「點」(文物古跡)、「線」(古街巷、古建群落、舊有景觀環境)、「面」(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古村落)相結合的保護和開發體系,使保護區域范圍內的建築風格、景觀風貌、功能設置與文物古跡相一致,使文物保護、旅遊觀光、商業貿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目前,佛山已劃定面積達31.5萬平方米的祖廟歷史文化街區,正吸引民資、外資參與運作,力圖在恢復佛山老城區風貌的基礎上,建設集旅遊觀光與購物為一體的文化商貿景區。今後,還應當根據文物古跡的分布特點和城鄉規劃要求,開發和建設若干個歷史文化保護區,形成有規模、具特色、出效益的名城文化亮點。
二、整合資源,打造品牌。從總體上看,佛山的文物古跡較多,但不少古跡呈散點分布,資源較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而且缺乏主題鮮明、影響大、效益好的旅遊文化品牌,不利於旅遊產業的做大做強。因此,當務之急是通過適當的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對分散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整體效能。要以歷史資源為紐帶,以文化主題的發掘和提煉為切入點,將主題性較強、地方特色明顯的文化資源串聯整合起來,構建若干條以陶藝文化、粵劇文化、佛教文化、園藝文化、武術文化等為主題的旅遊線路,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提高旅遊產品的檔次,加強包裝和推介,打造佛山文化旅遊品牌。
三、風物結合,突出特色。佛山不僅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還保留了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從南獅、飄色、粵(劇)曲、武術,到陶塑、雕刻、塑扎、廣綉、剪紙等,無論是民俗節慶,還是工藝技術,都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相對於靜止的、物質形態的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和技藝是動態的、鮮活的傳統文化資源,兩者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更好地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神韻,而且能夠活躍旅遊形式、豐富旅遊內容。因此,可以把游覽名勝古跡與觀賞民俗風情、把參觀文化遺址與觀賞民間工藝結合起來,開發諸如「秋行飄色」、「古窯-陶藝」、「武館-武術」、「祖廟萬福台-粵劇表演」等風物結合、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一方面使民俗風情、傳統技藝和民間藝術等軟性的傳統文化資源得以保護和延續,另一方面也能夠吸引遊客、開辟商機,最終實現文化保護和產業開發的雙贏。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要求高、難度大。在這方面,佛山已經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許多經驗。在新世紀新階段,應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機制,把歷史文化保護和旅遊產業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地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的路子,讓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佛山的文化名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塑造文化佛山建設文化強市
佛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明清時期是全國「四大名鎮」之一,素有武術之鄉、粵劇之鄉、陶藝之鄉之稱。今天,在建設佛山的征程中,市委提出要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基礎上適應文化建設的現代化要求,努力提升佛山歷史文化名城的時代特色。回望過去,縱觀現在,我們對這一目標充滿信心。
歷史文化積淀深厚
佛山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聚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武術、粵劇等;涌現出一批歷史文化名人,如:陳啟沅、康有為等,這些是佛山得以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市民的文明意識、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先後涌現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工作單位、示範點12個;2001年佛山市還被評為「廣東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
文化事業呈現一派繁榮景象:近五年有專業和業余文藝作品97件獲國家級獎勵,121件獲省級獎勵。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現有市、區級公共圖書館6個,鎮(街道)圖書館59個;市、區級文化廣場46個。
按佛山文化建設的初步規劃,佛山市以後要繼續在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上下功夫。市九次黨代會也提出要以現代理念的旅遊文化彰現歷史文化功能,走「保護、開發,更好地保護」之路。市文化部門正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佛山粵劇博物館的開館、黃飛鴻紀念館配套店鋪工程的開工就是最好的體現。最近,文化部門還與建設部門聯合向市政府呈送報告,要求把禪城150萬平方米的核心歷史街區保護起來。這片歷史文化街區有30多個市級、省級、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有60多個富有特色的古民居建築。它的開發無疑會帶動其它街區的發展,將成為整合佛山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一步。
現代教育蓬勃發展
發達的國民教育是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體現。針對新形勢,目前佛山市將教育發展的眼光放在新的目標上:佛山將在2005年基本建成「學習型城市」為標志的終身教育體系,全面提高社會全體成員整體素質。
早在1983年佛山市就在全省率先普及了小學教育,2000年又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去年,全市各類在校生達到93.84萬人,在普及基礎教育上取得了較大成績。而在此基礎上,整合教育資源,發展優質教育更是收到了良好效果。
近年來,佛山市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建成了一批教育質量較高的等級學校,帶動了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以高考為例,每年的上線人數、內部結構都在增加和優化。今年佛山高考達到第三批B線的上線率近86%。本科層次上線人數比去年增加了2517人。未來,佛山將加快全市初中、小學的布局調整,計劃到2005年撤並351所中小學,同時建設12所國家級普通示範性高中。
加快「數字化教育工程」是佛山教育的另一個努力方向。目前,佛山市中小學計算機擁有量66174台,人機比12∶1,建成了市、區兩級教育信息網。未來,全面完善全市信息技術教育工程將是教育改造工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初步計劃投入21億,使市與各區的教育信息網路連通,全面實現校校通,中小學校人機比達到10∶1。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過去五年,佛山市逐步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除佛山科技學院、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外,華師南海學院、東軟信息技術學院等高校也相繼落戶佛山。未來佛山計劃建設有地方特色的大學園區,吸引省內外和境外著名高等院校進園辦學,力求2010年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廣電出版事業進一步發展
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單位擔負著佛山市建設現代化、傳播現代文明的重任。
目前全市共有廣播電台5座、電視台5座;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8%;無線電視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7%。今年5月28日,國家廣播電視局又批准「佛山市作為全國有線數字電視第一批試點城市,建立有線數字電視示範網。」這是唯一一個地級市成為有線數字電視的試點城市。目前該項工程已全面啟動,預計2005年佛山有線電視網將全部過渡到數字化。
在廣播電視如火如荼發展的同時,佛山市新聞出版業的實力也明顯增強。全市現有全國統一刊號的報刊14家,每年向市民提供報紙8000多萬份。
在佛山市十大工程建設項目中,市新聞中心的籌建擺上議程。6月30日,該工程項目的甲乙方單位簽訂《廉政責任書》,這標志著新聞中心工程的正式啟動,也說明佛山市新聞事業正邁步向前發展。記者王麗萍陳穎欣
發展文化產業 增強現代化大城市輻射力
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周建平博士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品性,是群體化、社會化的人格。經濟的發展在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文化的發展在同一進程中則具有終極性的意義。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城市的軀體迅速發達和強健起來,而文化的匯聚和積累盡管要緩慢、沉重得多,但是畢竟要靠它賦予城市以靈魂。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城市文化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廣東文化大省,佛山建設現代化大城市,加快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的戰略需要。
文化產業是國際經濟學界公認的朝陽產業。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正成為我國社會經濟重點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將日益顯示出它在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國際經驗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小康階段時,社會對文化的需求會急速增長。此時,出台相應的政策措施,將文化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來發展,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佛山市正處在由小康向寬裕過度的階段,是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黃金時期。2002年,佛山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68.6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