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高邊坡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高邊坡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11 20:21:32

A. 主要自然災害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回顧為前瞻,知往為開來。災害類型隨城市化發展而變遷,由於人口與生產力向城市集中,防災減災形勢更加嚴峻。一般城市典型災害類型主要可歸納為:公害、交通、水害、火災、地震、高新技術隱性災害、生物災害等,且城市化發展次生災害比重呈上升趨勢。研究表明,現代城市人為致災及次生災害造成的災損已佔全部災損的60%以上,再不加以綜合治理,後果不堪設想。聯合國1993年在東京召開的「大城市管理會議」的總報告聲稱:21世紀可以稱為「新的城市世紀」,在所強調的諸多因素中特別強調城市安全防減災體系建設。聯合國1994年日本橫濱的世界減災大會已將面向安全少災的21世紀的目標集中在大城市上。1996年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確定的國際減災日主題是「城市化與災害」,1996年世界水日主題為「解城市用水之急」,1997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為「天氣與城市用水問題」。可見,全球已極大地組織了城市減災活動。但必須看到,全球的城市防災形勢不容樂觀,面對我們大城市減災建設,人們會首先發問:城市決策者重視了 城市管理體制理順了 科技投入暢通了 全民防災文化意識增強了 每個城市的綜合減災能力究竟具備不具備 在這方面,1998年長江大水已為國人上了一課,再次敲響了警鍾。有關專家已將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不可持續致災要素歸納為:地震災害、洪災與水害、氣象災害、火災與爆炸、地質災害、公害致災、「建設性」破壞致災、高新技術事故、城市雜訊危害、住宅建築「綜合征」、古建築防災、城市流行病及趨勢、城市交通事故、工程質量事故致災等十四類。其宗旨在於形成城市災害源的新理論,即使公共安全、社會保障、環境公害、危險事故等威脅成為現代城市能力評價的重要指標。所以,從綜合減災觀出發的城市災害源,不僅指城市自然巨災,還特別包括日益嚴重的城市人為災害及人為自然綜合災害等。以國都北京為例,其城市災害類型隨城市化發展而變遷,現在及未來的城市災害類型可歸納為:『氣、染、路、水、火、震、生」七個字(其中:「氣」指氣象類災害;「染」指公害及重特大化學品泄漏,城市大氣。水、垃圾污染問題;「路」指頻發不減的交通事故;「水」指城市水災與水資源匱乏;「火」指火災與爆炸;「震」指地質地貌類災害;「生」指生物及流行病災害)。1995年元月17日,日本販神地震造成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我國近十年來的自然災害損失更呈上升趨勢,據國家減災委專家組的統計:1989年自然災害損失為525億元,1996年已達2882億元,1997年雖總值有下降,但災情突發後果仍很嚴重。而中國安全文化研究會籌備組《21世紀國家安全文化建設綱要)中指出:中國20世紀90年代的年均自然巨災、事故、公害三類損失之和已佔國民生產總值10%以上,幾乎相當於國家財政收入的40%,且大量損失及危害都集中在減災能力脆弱的城市中。1998年北京市災害總結分析會強調:氣象與人為事故仍是防範重點。具體包括:道路交通事故、突發事件、火災、化學事故、工傷死亡事故和氣象災害是北京重點防範的主要災害。上海災協和市科協聯合召開了1999年上海市災害趨勢預測及對策協商會,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就上海常見的、對城市安全構成威脅的十幾類災害或事故進行預會商和對策研討。1998年上海各類災害事故所造成的人員傷亡略有下降,但經濟損失有所上升。據預測,1999年減災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防災任務比較艱巨。在總結、分析1998年全市災情特點時,有關專家認為,上海應堅持「建管並舉」的重大防災戰略舉措。據預測,上海1999年汛期防災形勢比較嚴峻,有數次台風登陸和風暴潮侵襲的可能性,人為災害是上海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最主要的災害。道路交通事故、火災和疫情等發展趨勢出現新的特點,並存在不少致災隱患。根據預測會商表明,台風、風暴潮、高溫、煤氣事故、疫情、火災仍是1999年上海城市防災的重點。作為全國最先開展地方性綜合災情預測會商的城市,上海已連續舉行了10次年度以綜合災情趨勢預測會商會。每年一度的災情預測會商不但成為上海防災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其權威性已得到市政府的認可。1997年國家建設部在「建築技術政策」中集中將地震、火災、風災、洪水、地震破壞五大災種列為城市災害的主要典型。以下結合這些災種,就其重點逐一分析:
(1)中外災情的總估計
1999年7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世界減災大會」是繼1994年日本橫濱減災大會後的第二屆,它是對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予以總結,並制定2互世紀減災發展戰略。會議的具體內容是:①總結「國際減災十年」的成功經驗,明確21世紀有效的減災方針;②全面討論國際減災十年框架內的有關議題;③通過聲像、報告等手段展示「國際減災十年」的成就等。本屆世界減災大會給我們留下的管理思考及科學任務是要總結20世紀災害規律,研究對21世紀可持續發展形成障礙的一系列致災因素。從全球看,20世紀70—80年代,全球各種自然災害已使300萬人喪生,8億多人生活遭受破壞,經濟損失達數千億美元之巨。災害已成為全球人類的大敵,聯合國倡導的國際減災十年得到了全球廣泛的響應與支持。1994年在日本橫濱召開的第一屆「世界減災大會」重新界定了國際統一的大災標准,體現在三個方面:①財產損失超過該國年度國民生產總值的1%;②受害者超過該國人口的1%;③一次死亡者超過100人。按此標准,1963~1996年的34年中,全球大災有近1600起,災害死亡近400萬人,受災人口有40億人,直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以1998年為例,世界范圍的暴雨、火災、旱災在1998年前11個月對全世界造成至少9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如中國長江大水災是損失最慘重的災害,經濟損失高達300億美元。華盛頓世界觀察研究所的一項報告指出:1998年全世界天災損失的初步估計總額已比1996年創下的600億美元損失紀錄增加了48%,也超出80年代期間的總損失550億美元。1999年6月24日,國際紅十字會發表的年度《世界災難報告》中指出,1998年是有史以來最惡劣的自然災害年,但更大的災害恐怕還沒有到來。氣候惡化、荒漠蔓延、貧困加劇以及過度擁擠的城市都預示著更加頻繁與嚴重的「超級災難」的可能性。
中國處於全球環太平洋及北緯中帶兩大災害帶交叉地區,是世界上災害頻繁而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防災減災任務繁重。我國近10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年平均達1578億元,最低為525億。統計表明,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以11%的高速發展,引起世人注目,但災害損失也相伴而行,重災的1991、1994和1996年均創峰值。從1989~1996年災害損失相當於當年國民生產總值及國家財政收入的百分比隨年代變化情況看,1991年大災竟達6.l%,最低也為3.2%(1993年及1995年),10年平均達3.8%。而發達國家自然災害損失率僅千分之幾。由此可見,我國災害損失(並未包括事故及環境)已相當於把全國人民辛勤勞動的財富的一半或1/4耗費掉。
(2)城市地震
從地震區的分布來看,我國有60%國土、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位於地震烈度及6度以上的地區。大地震造成的強烈地面運動除直接使建築物破壞之外,還誘發山崩、滑坡、泥石流、地基液化等地質災害,地震引起的破壞還導致火災、水災、爆炸、毒氣蔓延及瘟疫等次生災害的發生。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北部地區共同構成首都圈地區(其范圍是北緯38.5度至41二0度,東經114度至120度)。這一地區是中國地震局確定的全國唯一的地震強化監視區,也是最近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防震減災示範區。首都圈地區位於華北地震區的北部和燕山地震構造帶中部,是我國東部的主要地震區之一,有歷史記載以來,已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47次(不含餘震),其中8級大震1次,7級大震5次,6級強震20餘次,20世紀以來平均每10年左右發生1次5級以上地震。近30年來其活動水平在我國東部地區是最為突出的。在首都圈地區,歷史上及近期發生的一些強震和大震,均造成了十分嚴重的震害,對北京市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和影響。目前可能處於第四個活動期的剩餘釋放期,未來30年內不排除六級左右地震的危險,特別是西北方。
(3)城市洪水
我國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區有800多個縣市處於洪水水位以下,佔全國縣市總數34%,人口5億多,工農業總產值佔全國的60%。建國50年來,長江、淮河、海河發生的幾次大洪水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洪澇災害除造成農業損失外,主要是對城市的破壞,包括房屋倒塌、設備損毀、工礦企業停產停業、生命線工程設施破壞及引起的次生災害等。北京城區處在永定河沖積扇上,山區處在華北平原西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台階,境內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薊運河、大清河五大水系,歷史上洪澇災害頻繁。據資料記載,從明初到新中國成立前的580餘年間,北京共發生洪澇災害387次,永定河5次潰堤造成洪水人城,給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50年來,北京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這些工程對確保首都50年無大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城市現代化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①城區不透水地面(道路和房屋)面積占城區總面積的百分比由過去20%—30%均猛升到80%左右,使城區降水的地面徑流系統高達50%~70%;②排水管道工程已控制城區排水量的90%,這兩個原因使得城區一旦出現大暴雨,城區的排水河道洪峰流量要比50年代高3—4倍,北京歷史上1893年、1959年、1963年的洪災都是因河湖淤積、排水不暢而積水造成的。為此,北京市政府一舉投入10億元,從1998年4月開始,進行北京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整治河湖工程。待城市中心區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完工後,城區防洪標准和近郊河道防洪標准可大大提高一個水平,體現「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原則。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曾在永定河堤防險工護砌施工現場指出:「北京的防洪重點是永定河,而永定河左堤是重中之重。在治理中:一要抓設計,一定要經過審查;二要杜絕施工中的層層轉包;三要確保工程質量,確保首都安全。」自1998年以來,國家投資1.2億元用於永定河盧溝橋的下段堤防治理,這項工程完成後,將使得永定河抵禦洪水的能力顯著提高。
(4)氣象災害
我國東臨西北太平洋,大氣風暴災害頻度很高,是世界上發生台風最多的地區,從1951~1980年的30年間,平均每年登陸的台風的8個,有的可深入內地1500千米。還有的台風雖然沒有登陸,但從近海地區移過,對沿海城市仍可造成重大影響。同時特殊的城市化與氣象災害交織出現,規律更復雜。以北京市為例:
其一,城市漬澇災害頻發。表1給出城區兩個雨量站(松林間和右安門)平均每年降水量與四個平原郊區氣象站(通縣、豐台、大興、昌平)平均每年降水量的差值的每五年平均值變化趨勢。可見隨著城市化發展,城區降水量大於周邊郊區降水量的趨勢是同步增大,特別是1979年後,這種城區降水量增大趨勢有一個躍升,到90年代初,平均每年城區要比郊區多60毫米(相當於一個暴雨日的雨量)。

B. 區域差異對國民經濟有什麼影響

全國按照東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地帶的自然和經濟特點、各自的優勢和存在問題,安排開發回的重點,作出生產力答合理布局的規劃,採取東西結合、沿海與內地互相支援、互相促進的發展戰略,使各個地區都藉助自己的優勢得到發展.為了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益,必須加強地區經濟的合理分工.在加工工業集中地區,特別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積極發展技術水平較高、資源消耗較少的產業及出口產品,資源富集地區要加速資源開發,並適當發展加工工業,同時加快建設東西走向的交通干線,擴大沿海與內地的交流,縮小沿海與內地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促進全國各地區、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有計劃有步驟地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

C. 請問通貨膨脹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一、通貨膨脹的定義 通貨膨脹——它是指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升的過程,即是一個貨幣紙持續貶值的過程。包括公開型和壓抑型通貨膨脹;爬行式、溫和式、奔騰式或惡性通貨膨脹;滯脹;預期和非預期通貨膨脹;需求拉上和成本推進式通貨膨脹等各種類型。 二、通貨膨脹的測量 1、拉氏指數——指以個別商品名義支出的基期比重作為權重,來計算物價指數上漲情況的。基期商品保持不變既是拉氏指數的特點,也是它的缺點。當消費品價格發生較大變化時,人們會較少需求價格上升較快的商品,而較多需求相對廉價的商品。由於沒能夠將基期之後涌現出來的新的主要消費品考慮進去,這樣實際上的通脹程度要比拉氏指數反映出來的小。即拉氏指數將誇大了價格總水平的上升。 2、帕氏指數——是根據期末購買的商品籃子作為參考點,來計算物價指數的上漲情況的。但由於強調了期末的商品價格指數,忽視了基期商品的價格指數,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即低估了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3、消費物價指數——是根據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費開支所編制的物價指數。它是一個拉氏指數。缺點:選擇商品的范圍較窄,僅限於消費品。 4、國民生產總值平減指數——是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對按固定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它是一個帕氏指數。缺點:未在市場上交易的商品和勞務將被遺漏,並且它的資料也較難收集。 三、通貨膨脹的成因 關於通貨膨脹的成因,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解釋: 1、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該理論認為通貨膨脹是由於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水平造成的。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貨物的結果。 2、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經濟學家將利潤和工資都包括在成本中。增加的工資或利潤被轉加到產品的價格中去,則發生了由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3、混合型通貨膨脹——由於當工資得到增加時,人們的需求也會增加,於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也會啟動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現實中的通貨膨脹很難分清是由於需求拉動的還是成本推動的,經濟學家薩繆爾遜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貨膨脹,即需求與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貨膨脹。 4、結構性通貨膨脹——即使總需求與總供給是平衡的,由於經濟部門結構的變動也會導致物價水平的上漲。生產部門和服務部門兩大部門的生產效率是不同的。生產效率高的生產部門貨幣工資增長較快,生產效率較低的服務部門就受到了增長工資的壓力,而它們的生產效率卻無法同等速度提高。於是服務部門就產生了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這就是結構性通貨膨脹的原理。 5、理性預期的通貨膨脹——當經濟要素充分就業,總供給曲線已不再有彈性,完全成為一條垂直線,實際產出也已達到潛在產出水平。當總需求增加時,只會引起價格水平同比例上漲,而對實際產出沒有影響。因為公眾會根據政府的貨幣政策進行預期,多次反復後能認識政府貨幣政策的動機。從而使政府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失效,於是政府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將不僅不能推動經濟反而造成滯脹。該理論有三個假設:(1)公眾是掌握著各種信息的經濟人,他們會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對未來進行預測並且隨時根據新的信息調整經濟行為。(2)存在著自然失業率。(3)貨幣中性。 6、貨幣主義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發生在貨幣量增加的速度超過產量增加的速度的情況下,而且,每單位產品索配合的貨幣量增加得愈快,通貨膨脹的發展就愈快。」「長期持續的通貨膨脹隨時隨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弗里德曼語) 四、通貨膨脹的影響 1、通貨膨脹與經濟的關系 關於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存在三種不同的看法: 看法一: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增長起促進作用。 理由:當經濟長期處在有效需求不足、生產要素尚未充分有效利用、勞動者沒有充分就業的情況下,實際經濟增長率低於潛在的經濟增長率,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財政赤字增加內需並擴大貨幣發行量配合對貨幣的擴大需求,使整個經濟產出增加。這就是適度的通貨膨脹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看法二:通貨膨脹對經濟有促退作用。 理由:在通貨膨脹時期,紙幣不斷貶值,所代表的價值量不可捉摸地不斷降低,使人們無法比較、衡量商品的價值。通貨膨脹直接表現為價格信號紊亂,影響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這就降低了社會的經濟效率。 看法三:通貨膨脹對經濟沒有影響或沒有確定的影響。 理由:(1)貨幣中性論認為:當市場處於均衡狀態時,貨幣數量的增加將引起均衡價格水平的同比例上漲,並不會影響經濟體系的實際均衡狀態。這樣價格的變動對實際產出並無影響。(2)理性預期理論認為,只有當人們的預期通貨膨脹率與實際通脹率有差別時,通貨膨脹才使得實際產量有增減,但是由於預期有偏差,人們的行為也出現偏差,於是實際產量的增減也就無法捉摸。 2、通貨膨脹與失業的關系 經濟學中通常用菲利浦斯曲線來描述通貨膨脹與失業的相互替代關系:失業率較低時,通貨膨脹率就較高;失業率較高時,通貨膨脹率就較低。一些經濟學家還認為,在通貨膨脹的時候,人們可能預期較高的通脹率,使菲利浦斯曲線右移,即意味著在同樣的失業率下通脹率更高。這時候是菲利浦斯曲線惡化。而當菲利浦斯曲線失靈時,曲線與橫軸垂直,即無論通脹到什麼程度,一定的失業率依舊存在。

D. 地質災害減災工程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有安全、穩定的地質環境做基礎。由自然和人為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不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還對工程建設和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也會極大破壞生態環境。為了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與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需要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開展防治工作。現就地質災害減災工程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幾個方面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簡述如下:

(1)對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與作用

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大江大河上中游水利樞紐工程、內河航運通道、寶成鐵路、成昆鐵路、青藏鐵路、西電東送工程、西氣東輸工程等重大工程,由於地域跨度大,且多處在或穿過地質災害易發區,故極易誘發地質災害,並對工程建設產生一定的影響。為保障上述工程安全施工和運營,必須採取科學、有效的減災工程措施,防止或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及其造成的損失。

(2)對城市發展的意義與作用

截至2000年,我國城市數量達到663座,建制鎮20312個,城鎮總人口4.56億,佔全國總人口的36.1%。建制鎮平均規模擴大,小城鎮開始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和規模成長轉變。預計2020年左右,城鎮化水平將提高到45%~50%,城市數量將達到1000~1100座,建制鎮將達到29500~30500個。

城鎮建設中因人為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愈加突出,許多山區城市,如重慶、蘭州、大連、十堰、攀枝花等,由於城市規模擴大,嚴重破壞了山地斜坡的自然平衡狀態,成為滑坡、崩塌災害嚴重的城市。平原城市為滿足發展需要,用水量增大,從而過量開采地下水,已經有40座以上的城市發生了地面沉降。因此,需要根據城市規劃,提供安全、穩定的建築場地,對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地區採取減災工程予以治理;城市發展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也需要及時給予治理。

(3)對西部大開發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意義與作用

西部各省(市、區),特別是陝西、甘肅、四川、重慶、雲南、貴州以及新疆、西藏的一些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尤其嚴重;東北老工業基地因礦產資源開采誘發的采空地面塌陷和露天邊坡穩定等地質災害非常嚴重。因此,為實現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必須開展地質災害減災工作。

(4)對資源開發的意義與作用

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既有賴於優良的地質環境,又對地質環境產生極大的影響。礦產資源開發中產生的尾礦棄石形成了滑坡、泥石流災害隱患,露天采礦形成的邊坡破壞,地下采礦引發的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十分突出,必須對礦山地質災害進行有效治理;為了充分利用國土資源,也必須對影響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各種地質災害進行治理;此外,還需對地下水超采誘發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縫進行防治。

(5)對國土安全的意義與作用

沿國界分布的界河因塌岸災害常造成國土面積的損失,從而威脅國土安全;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發生還使國土質量下降,可開發利用程度降低。因此,亟須對界河塌岸災害進行整治,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實施有效的減災工程,提高國土安全度。

E. 大躍進對國民經濟的作用

在1958年至1960年間,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極「左」路線的運動叫做大躍進,這是歷史上的一大錯誤,造成了空前的災難。由於我國經濟文化落後,是個窮國,中共八大想要盡快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但由於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根本沒辦法迅速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毛澤東先後提出一系列不可完成的任務,導致領導瞎指揮盛行,浮誇風泛濫,廣大群眾生活遇到了嚴重的困難。由於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的基本情況認識不夠,加上毛澤東等人在勝利面前滋長的驕傲自滿情緒,急於求成,誇大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因而在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提出之後,沒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就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
之後,全民又開始了大煉鋼鐵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工業方面的大躍進以全民「大煉鋼鐵」運動為中心,但由於技術不合規格,只是煉出大量的廢鐵,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嚴重削弱了農業,沖擊了輕工業和其他事業,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影響人民生活,挫傷群眾的積極性。在農業方面,中共領導又提出了不切實際的糧食生產計劃指標,農村中開始大辦人民公社。由於在合作化運動的後期出現了過急過猛的問題,造成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情況,颳起了「一平二調三收款」的「共產風」。
大躍進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但是它的影響卻是深遠的。中國當時就是個落後挨打的國家,領導人想通過幾個運動來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中國領導誇大其詞,說只要幾年時間就可以超英趕美,卻沒有意識到中國已轉入經濟建設階段,經濟是按照規律發展的,要有科學的管理,嚴格的工藝要求,還必須遵守各種規章制度。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持續發展,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在這次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也完全脫離了實事求是的精神,說大話搞弄虛作假。各大媒體爭先恐後謊報畝產萬斤糧,報喜不報憂,浪費能源,砍伐樹木,最終得到的卻只是人民經濟止步不前,這就是中國一次嚴重的教訓。也是中國死亡了2000多萬人的飢荒的導火線。

F. 進出口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

1.我國國內產能嚴重過剩,出口能使我國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使過剩的產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時能創造外匯收入。

2.出口是我國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概佔到三分之一還多。直接拉動GDP的增長。

3.進口商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我國國內某些緊張的資源節約利用。利用他國的豐富產品滿足本國需求,發展本國經濟。

4.進口關稅收入

5.出口可以使本國品牌打入國際市場,增加我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為發展本國經濟起到重大作用。

G. 土力學對邊坡治理有什麼意義

土力學對邊坡治理的·意義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基本建設內投容入的增長,建設用地資源越來越饋乏,
建設用地向遠離城市的地區延伸,場地的復雜性增加了。山地、坡地、人工回填的場地越來越多,場地的護坡、擋土牆的設計項目日趨增多。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做到保證場地的護坡、擋土牆的安全,既節省工程造價又能使設計與環境有機結合,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是工程師們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

H. 尾氣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民的身體

I. 影響邊坡穩定的因素有哪些

(1)坡底中結構面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破底的穩定性直接影響整個山體的穩定性

(2)外力對邊坡的影響。例如:爆破,地震,水壓力等自然和認為因素,而導致邊坡破壞。

(3)邊坡外形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比如,河流、水庫及湖海的沖涮和淘涮,使得岸坡外形發生變化,從而使這些邊坡發生破壞,這主要由於侵蝕切露坡體底部的軟弱結構面使坡體處於臨空狀態,或是侵蝕切露坡體下伏到軟弱層,從而引起坡體失去平衡,最後導致破壞。

(4)岩體力學性質惡化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比如風化作用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這主要是由於風化作用使坡體強度減小,坡體穩定性降低,加劇斜坡的變形與破壞,而且風化越深,斜坡穩定性越差,穩定坡角就越小。

(9)高邊坡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根據施工方法不同,有以下幾種方式:

(1)種子撒播法:適用於邊坡土質較軟,厚度在25mm以下的沙性土,23mm以下的粘性土,以及邊坡緩於1:1的情況。

(2)噴播法:適用於礫間有砂的礫質土,或厚度在25mm以下的砂質土,厚度在23mm以下的粘性土、亞粘土土坡,或當厚度在25mm以上的硬質土時,在常降暴雨地區,則與鋪席工程並用。

(3)客土噴播法[5]:客土噴播技術是一種改善邊坡植生環境,促進植物生長,從而在普通條件下無法綠化或綠化效果差的邊坡上實現立體綠化、恢復自然植被的新技術。客土噴播法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土質或岩質邊坡都適用。

(4)點穴、挖溝法

方法:點穴法是在邊坡上用鑽具挖掘直徑5~8cm、深10~15cm的洞,每平方米約8~12個,將固體肥料等防入,用土、砂等將洞埋住後,再種種子。挖溝法是在邊坡大致按水平間隔50cm左右,挖掘10~15cm深的溝,放入肥料後,撒播種子。

適用於:公路兩側的綠化用地立地條件較差的情況,如硬質土或花崗岩風化砂土挖方邊坡。

邊坡構造要求:

①抹面厚度一般為5~7cm,捶面厚度為10~15cm,一般為等厚截面。

②抹面與捶面工程的周邊與未防護坡面銜接處,應嚴格封閉。如在其邊坡頂部做截水溝,溝底與溝邊也要做抹面或捶面防護。

③大面積抹面或捶面時,每隔5~10m應設伸縮縫。

實體護面牆:

①厚度視牆高而定,一般採用0.4~0.6m,底寬一般等於頂寬加H/10~H/20;單級護牆的高度一般不超過15m,多級護牆的總高度一般不超過30m。

②沿牆身長度每隔10m設置一道2cm的伸縮縫,縫內用瀝青麻筋填塞。在泄水孔後用碎石和砂做成反濾層,以排除牆後排水。

③修築護面牆前,對所有的邊坡清除風化層至新鮮岩層,對風化迅速的岩質(如雲母岩、綠泥片岩等)邊坡,清挖出新鮮岩面後,應立即修築護面牆。

④頂部應用原土夯填,以免水流沖刷。

閱讀全文

與高邊坡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