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周邊國家及地區政局動盪對我國有什麼影響
10月25日,在發生槍擊事件的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市中心敦豪快遞公司辦事處門口,警察檢查遇難者乘坐的越野車(組圖)。新華社/法新
今年以來,一向平靜的亞太地區局勢動盪明顯增加,我國周邊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很多鄰國捲入政治、社會風波或經濟、金融動盪之中。
在西亞和南亞,阿富汗戰亂不已,塔利班東山再起,不斷製造暴力事件,搞得國無寧日。巴基斯坦政治危機迭生,穆沙拉夫被迫辭職。印度民族分離活動與部族沖突加劇,還爆發了幾百萬卡車司機大罷工事件,嚴重沖擊社會和國家經濟生活。尼泊爾終結了王權體制,但新的共和政府面臨諸多困難和矛盾,前景難測。
在東南亞,泰國爆發了反對政府的大規模示威抗議,國家陷入持續的社會動亂和政治危機中。越南發生了自其實行改革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菲律賓反政府武裝「摩伊」陣線宣布向政府發動「全面戰爭」,導致菲南部武裝沖突升級。
在東亞,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執政不到一年即辭職下台。韓國爆發了延續數月之久的「牛肉風波」和大規模工潮。蒙古則因選舉爭議釀成其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一場社會騷亂和流血沖突。
與此同時,我國周邊地區的國際矛盾和紛爭也趨於激化。印巴克什米爾之爭、韓日島嶼之爭以及泰柬邊境之爭,都一度出現緊張態勢。
我國周邊遭遇多事之秋,發生如此嚴重和大面積動盪,有著錯綜復雜的原因和國際背景。
從周邊各國國內情況看,原因主要有三。第一,一些國家政壇矛盾的累積或政府政策失誤。例如韓國動亂起因在於,李明博總統在今年2月上台後,實行過於親美的政策,解禁並進口有過瘋牛病史的美國牛肉,引起韓國民眾強烈不滿,從而觸發韓國20年來最大的一次社會動亂。泰國和蒙古的動亂則是由執政黨與反對派矛盾太深而由後者發難引發的。
第二,不少國家經濟困難,民眾生活水平下降。周邊國家經濟一般是外向型,主要靠出口拉動,由於今年全球經濟尤其是美歐經濟景氣低迷,導致其經濟和出口下滑,通脹上升,影響居民生活,政府解睏乏術,從而激起民眾反彈和社會風潮。
第三,全球化引發政治負面效應。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浪潮興起,侵蝕到國家行為體的固有主權。很多中小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中國家對此產生逆反心理,因而強化了主權和國家利益至上意識。在這種背景下,有關周邊國家對主權問題高度敏感,固有的領土爭執隨之加劇。連同是東盟成員國的泰柬兩國也因幾平方公里土地問題而爭執不下,以致兵戎相向。
至於國際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世界性經濟危機,包括能源危機、糧食危機、金融危機對亞洲沖擊很大,是造成不少周邊國家經濟困難和社會、政局動盪的主要外部因素。其次,非傳統安全挑戰因素在我國周邊地區凸顯,特別是南亞等地區是國際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重災區,加上美國在反恐和防擴散方面搞雙重標准,使得我國周邊在兩大領域面臨的安全問題更為嚴峻。
周邊局勢動盪也給我國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這種不利影響主要有三點:一是周邊形勢惡化對我國安全形勢帶來負面效應,尤其是核武器擴散將使我國安全面臨新的嚴重挑戰,南亞鄰國恐怖主義猖獗對我國西部邊陲的安全與穩定不利。
二是有關國家領導人更迭可能影響其對華關系。如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重視對華友好,為加強與深化中日戰略互惠關系作出了貢獻。新首相麻生太郎以外交「鷹派」著稱,在他任內日本對華政策基調可能不像福田時期積極,兩國關系可能不像福田時期那樣順。
三是經濟上的不利影響。如日、韓、印這三大周邊主要經濟體gdp和出口增速都顯著下降,嚴重削弱了它們的進口能力,其從中國進口隨之下降。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至7月,我國對亞洲國家(主要是鄰國)的出口同比減少了5.2個百分點。
但從總體看,周邊動盪對我國的負面影響有限。其一,周邊整體和平、穩定的大勢未被打破。周邊動盪雖然嚴重,捲入的國家也很多,但帶有暫時與局部性質,基本上都未失控。
其二,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基本上未受干擾。中國奉行「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睦鄰、友鄰、富鄰」的方針,周邊國家同中國一樣,始終把發展同對方的雙邊關系作為本國外交政策的重點。無論這些國家形勢如何變化,也無論誰上台執政,都高度重視同中國的友好合作關系。
其三,我國同周邊國家經濟上相互依存關系進一步加深。今年由於世界經濟不景氣,周邊國家對美歐和其他國家出口增長明顯下滑,但它們對華出口普遍保持強勁增長態勢。中國對周邊國家出口增幅雖有所下降,但保持了較快增長勢頭。中國同周邊國家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依存的經濟關系是推動相互關系不斷向前發展的強大動力。 (尹承德)
作者系資深外交官,曾任中國駐美大使館參贊和《國際問題研究》雜志主編
②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主要特點有哪些簡述危機產生的影響。
【解答】(1)①范圍特別廣;②持續時間特別長;③破壞性特別大。(2)①專它使得資本主義各國業已屬存在的社會危機更加嚴重。各國政壇丑聞層出不窮,政府信譽掃地,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法西斯分子利用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②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改善本國經濟形勢,紛紛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並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各國間的矛盾和摩擦日益尖銳。為了盡快擺脫困境,各國進一步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勢危機四伏。 【巧解導析】本題的問題並不復雜,但對知識性和線索性的要求比較高。第一部分,需要我們在比較經濟危機這一資本主義制度下常規現象的基礎上,作出必要的歸納和總結;第二部分教材有概括,我們只需作知識性再現就行了。
③ 簡述經濟因素對當代世界政治的影響
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
冷戰時期在國際關系中軍事因素佔有突出地位,而現在經濟技術因素佔有突出地位,在國際關系中起著顯著的作用。人們從冷戰中吸取了教訓,意識到僅憑軍事力量並不足以壓倒對方,軍事力量的強大必須有足夠的經濟技術力量做基礎。否則,軍事負擔超過經濟可能承受的限度,就會造成國力的削弱,甚至導致社會的動盪與解體。
冷戰結束後,各國都把發展科技經濟放在首位,把發展對外經貿關系和科技合作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以地緣、民族、宗教關系為紐帶,積極開展經濟交流與合作,尋求和開辟經濟貿易關系的途徑。發展經濟貿易關系成為各國對外關系中的重要目標和實質內容之一。在國際關系中,政治與經濟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經濟上的矛盾與爭奪,控制與反控制,制裁與反制裁成為國際斗爭的重要形式。
同時,文化因素在世界政治中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它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各國間的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增多,以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導致全球文化融合的發展趨勢明顯加快;另一方面,文化因素,取代以往的意識形態成為影響現代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近十餘年來,世界上的許多沖突往往帶有宗教、文化和民族的色彩。發展中國家的弱勢文化對西方強勢文化的反彈,出現民族主義情緒上升和原教旨主義復興。某些發達國家也出現「保衛文化純潔性」的要求。這種社會文化因素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當前國際形勢總體緩和與局部緊張的特徵。
④ 貨幣升值和貶值對國家的經濟有什麼樣的影響
本國貨幣貶值對經濟的影響Ⅰ.本幣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①本幣貶值對進出口收入有影響。一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產品的價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貶值本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推動就業增加和國民收入的增長。②本幣貶值對國際資本流動也有影響。如果貶值趨勢不斷發展,那麼人們將會把資金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引起資金外流。Ⅱ.本幣貶值對國內經濟的影響。①本幣貶值後,一國的貿易收入往往會得到改善,整個經濟體系中外貿部門所佔比重會擴大,從而提高本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產品同國外產品競爭。②本幣貶值對物價也有影響。一方面,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升,貨幣貶值對物價的影響會逐步擴大到所有商品,易引發通貨膨脹。Ⅲ.本幣貶值對世界經濟的影響。①小國的匯率變動只會對貿易夥伴國的經濟產生輕微的影響,但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國家的貿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貿易戰和匯率戰,並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②主要工業國匯率的變化還會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在國際貿易和借貸活動中,將使吸進貶值貨幣的一方遭受損失,而要付出貶值貨幣的一方,將從中獲利。
③主要貨幣的匯率不穩定還會給國際儲備體系和國際金融體系帶來巨大影響。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首先從泰國貨幣貶值開始的。1998年日元對美元的比價持續下跌,降到八年來最低點。這對亞洲各國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且在美國的股票市場和外匯市場引起軒然大波。中國政府庄嚴宣布:人民幣不貶值,這既體現了中國綜合國力的強大,而且體現了社會主義中國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承擔著相應的國際義務和責任,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貨幣貶值首先會提高貿易商品的國內價格,並通過貿易商品與非貿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貿易商品的價格也會提高,物價水平的提高將意味著實際貨幣余額的下降,從而導致對名義貨幣余額需求的增加,在貨幣供應量不變的情況下,人們必然會通過出售商品和金融資產來滿足增加的名義貨幣需求,從而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但是,本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效應只有在貨幣供應縮減或保持不變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否則,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沖抵了由本幣貶值引起的名義貨幣需求量的增加,國際收支將得不到改善甚至會更加惡化。
貨幣貶值要起到改善國際收支的作用,必須有閑置資源的存在,只有存在閑置資源時,貶值後閑置資源流入出口,產品生產部門,出口才能擴大。其次,出口擴張引起國民收入增長,貶值才能最終改善國際收支,並且,邊際吸收傾向應小於100%,貶值時增加的國民收入才會大於總吸收,國際收支才能改善。吸收分析法還提出了自己的政策搭配方案來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如存在閑置資源,採用貨幣貶值政策與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搭配,如不存在閑置資源,則採用貨幣貶值政策與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搭配,用貨幣貶值的辦法來改善國際收支。
吸收分析法的原理告訴我們,閑置資源的存在是貨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重要條件,但分析近幾年匯率貶值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實際狀況,資本短缺的「瓶頸」效應是導致貨幣貶值國際收支效應失靈的重要原因。盡管金融危機中,伴隨匯率下跌,導致生產衰退形成工人失業,但與匯率下跌同時出現的是大量資本外流,勞動力資源閑置與資本短缺同時並存,資本的短缺限制了閑置資源的利用,形不成新的生產能力來增加國民收入,同時,本應緊縮由消費與投資形成的總吸收卻難以縮減,很難保證邊際吸收傾向小於100%,因此,盡管貨幣貶值,也改善不了國際收支狀況。
假設某一商品的國際市場只有A、B兩個供應國即出口國為出口競爭關系,其他國家均為需求國即進口國,A、B各占市場份額50%,首先,A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為改善其逆差狀況,採用貨幣貶值政策,A國的貨幣貶值有效。增加了出口,而擴大的份額正是B國喪失的份額。B國不甘心份額的減少。也採取貶值措施、爭回失去的份額,由此開始產生一輪又一輪惡性貶值競爭,形成貶值陷阱,以下模型應能形象地說明貶值政第的無效性。
首先,從單個國家來看,A、B兩國的每一輪貨幣貶值都是有效的,第一輪貶值中,A國貨幣貶值10%,市場份額由50%增加到75%,出口需求彈性2.5(2.5=25%/10%),B國的貶值同樣也是有效的,B國貨幣貶值10%後市場份額由剩下的25%恢復到50%,彈性也是2.5,第二輪貶值同樣具有彈性,且同樣有效,如此可以循環往復。
其次,從總體而言,貶值卻是無效的,因為,經過兩輪甚至多輪貶值,市場份額又回到初始狀態,仍然是50%對50%。再深入的結論是,這種貶值對改善一國的國際收支無效,它實際上會惡化一國的國際收支,並通過聯動效應、惡化所有參與惡性貶值競爭國的國際收支。經過兩輪貶值後,兩種貨幣的匯率比初始期均貶值19%(19%=100%-90%X90%),而市場份額卻保持不變,即出口量保持不變,意味著兩個國家的出口收入均下降19%,這種從單獨一次來看貶值有效,而從總體來看貶值無效的現象,借用凱恩斯的「陷阱」一詞,本文稱之為「貶值陷阱」。
現在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濟金融化、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產生了巨額的國際資本流動,包括長期資本流動和短期資本流動,長期資本流動對匯率的變動不甚敏感,而短期資本對匯率變化的靈敏度非常高,本幣的些許貶值可能形成巨額的短期資本流出,造成對國際收支的強烈沖擊。全球外匯市場日均成交量在1.5萬億美元以上,絕大部份是無貿易和投資背景的資本流動,特別是套利和套匯資本的流動。
短期資本即國際游資的沖擊作用反映在下列幾方面:一是它的無序性,政府除非採取強制性管制措施很難預測和管理短期資本的流入和流出。二是它對匯率變化的高度敏感性,如果某國貨幣的匯率或利率上升或預期上升,游資便大量湧入,一旦一國貨幣匯率或利率下調,游資便大量湧出,在貨幣貶值的情況下,要留住游資不致湧出,只有提高利率,這又會導致通貨膨脹也是貨幣貶值國最不願看到的結果。三是無時滯性。匯率貶值對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影響卻沒有時滯,是迅速而且劇烈的,也許在一國貨幣貶值政策還沒有實行而只是存在貶值預期時,國際游資的流出就已開始,一旦貨幣真的貶值,游資的流出便無法控制。貨幣貶值對貿易收支即使有正面影響,也有一個時滯過程,而對短期資本流動的負面影響,卻沒有時滯甚至會提前,在貶值的初期,國際收支狀況惡化便在所難免。綜觀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陷入金融危機的國家,危機前大多對國際短期資本的流入不加限制或很少限制,靠短期資本的盈餘來支撐國際收支,造成貶值時的巨額資本逆差,形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⑤ 一個國家局勢動盪會給一個國家和人民帶來什麼影響
經濟停滯,人民遭殃。
⑥ 經濟危機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800字論文
金融危機給全球帶來的經濟影響2008-10-17 16:25美國金融危機給世界帶來的經濟影響及中國應對策略
美國金融危機在08年9月開始發爆發以來,引起了世界的金融動盪不安,也讓世界經濟走向極度的低迷之中。美國華爾街帶來的這場金融風波引發世界上的許多國家的金融走向破產邊緣。還有相當多的國家也在忙於自救當中,美國自身已經是因金融問題而焦頭爛額,窮於應付,採取多種措施還是解決不了這個巨大金融危機影響。美國向世界各大國請求共同行動來應對這次前所未有的美國金融動盪不安帶給世界的影響和經濟危機。為此,美國及西方國家,中國及亞太各國,歐洲經濟共同體等國,中東各國,南美各國,非洲各國,俄羅斯等國家都在盡全力組織應對。聯合國也沒有閑著,幫著為美國擦屁股,以共度這場全球經濟危機。中國在這場危機中也不能倖免,損失也不小,但中國好在發展勢頭強勁,外匯儲備充足,內需拉動經濟增長較大和啟動一系列利好政策來抵禦美國引爆的全球金融動盪和經濟危機。這里,且看宇內一刀來為網友們進行論述和分析,以示網友:
首先來回顧一下,由美國引發的這場全球金融動盪帶來的世界經濟危機!
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
08年9月7日,有美國房貸市場半壁江山的美國五大銀銀行之二的「房利美」及「房地美」被美國政府接管,宣告這兩個銀行正式破產。
08年9月15日,處於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銀行」申請破產保護,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投資銀行」被美國銀行收購。等於是又關停了並掉一個銀行了。
08年9月21日,美國的第一大投資銀行「高盛銀行」和第二大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銀行」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
08年9月16日,美國的最大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宣布已到危急關頭,其也是世界最大的國際保險集團公司。
08年9月25日,美國最大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被美國聯邦監管機構接管,正式成為美國的國有資產。
08年9月29日,美國的「美聯銀行」被「花旗銀行」正式收購了。
從上面看,美國的五大投資銀行全部倒閉、關停或轉型。這正式向世界表明美國的投資銀行已無力進行世界投資了,美國政府已走向破產之路。
美國邁入金融動盪不安和走向有史以來的經濟危機後,為世界帶來的嚴重的金融動盪和經濟影響。這里我們再來看看世界各地和各主要大國的金融和經濟危機情況:
英國受到的影響狀況:美國次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和經濟海嘯風暴迅速抵達大洋彼岸的英國,和美國有著「相同語言」的英國成為這次風暴的首位「受害者」。是繼美國普通民眾消費者之後,英國民眾也在開始感受到這場由美國金融動盪帶來的全球性危機對其經濟和生活的影響。英國民眾的消費現在是入不付出了,人均每月要從儲蓄中拿出41英鎊(約合人民幣489元)彌補平時的生活不足 ,可見經濟也是拮據。據說英國現在的房地產市場也受到了巨大沖擊,英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連續11個月處於萎縮狀態,而這種下降趨勢還在繼續,看不到終點。
印度受到的影響狀況:印度股市已經是承受不住來自美國的沖擊壓力,在走入難以挽回的潰散之路上,以前眾多IPO案現在已經在撤銷。來自境外的外資對前景是嚴重悲觀和失望,孟買證交所敏感30指數跌破兩年來最低點,上周一,印度股市指標股指孟買證交所BSE敏感30指數即跌破12000點大關,以兩年來最低的11.801.70點收盤。印度的經濟前景不容樂觀,美國國會通過的85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在印度沒有引起任何利好的反應,相反,有很多投資者認定美國經濟已病入膏肓了,與美國經濟聯系緊密的印度將難逃厄運。印度政府指示某些地方的警方開始監視湖泊、運河等地,以免投資失利者自殺行為等現象。
日本受到的影響狀況:08年10月8日,日本東京股市,225種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在當地時間下午1點半時跌至9502.48點,比上一個交易日下跌了653點多,比去年7月的18261.98點幾乎縮水一半。股價的持續下跌讓日本民眾不得不害怕,有的日本民眾居然後悔沒有在較高價位時拋出手中股票。受經濟的不景氣影響,日本各百貨商店經歷前所未有的景況,今年8月份日本全國百貨商店女性服裝的銷售額與去年同比減少5.3%,女式手提包等隨身用品的銷售額同比也減少3.6%。「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嶌峰義清稱:「此前,日元只對美元升值時,日本企業還可以從日元對歐元貶值中得到補償,現在美元、歐元同時貶值,這種情況嚴重打擊日本企業。」
俄羅斯受到的影響狀況:2008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不良苗頭,俄羅斯金融上最先反應在證券市場上。開始時股指調頭向下,開始時以為只是正常調整,在短短5個月後,連破數個重要關口,跌幅超過60%,特別是在10月6日創有史來單日最大跌幅紀錄,指數收盤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9%,以866點報收。受經濟的嚴重影響,老百姓購房門檻也被抬高了,房價又居高不下,房市交易現委縮,銀行一度停止房貸。雖然說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但俄羅斯經濟總體運行還是比較正常的,宏觀經濟指標表現良好,2008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超過12%。俄羅斯政府還擁有雄厚的儲備資金,截至9月1日,黃金外匯儲備達5816.381億美元,與年初相比增長21.7%,這些都保障著俄羅斯經濟正常發展和經濟的平穩運行!
中東國家受到的影響狀況:在中東地區,各國股市在10月7日紛紛下跌,市值大大縮水。據估計在過去三天中,有6個海灣產油國的7個股市總共縮水了1500億美元,總市值跌至8000億美元左右。
非洲國家受到的影響狀況:肯亞股市,內羅畢證券交易所有20種股票指數已從去年底的5400多點跌到目前的約4100點。東非最大經濟體肯亞股市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奈及利亞股市,現在這兩大股市已經是持續數月的呈下跌態勢,市場交易少了許多。
巴西受到的影響狀況:根據巴西一家專業統計機構9月初公布的數字,今年5月,巴西股市總值14040億美元,但到9月8日總市值只有8720億美元,跌幅為30.8%。10月6日,聖保羅股市再度遭遇「黑色星期一」,下跌幅度一度超過15%。可見這次嚴重的經濟危機對巴西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中國受到的影響狀況:中國的股市也同樣受世界及美國的金融動盪不安的嚴重影響,下跌了不少。不過受政府一系列措施的推出,已止跌回穩。中國有關各大銀行對美國的投資和有關債券等確實損失不小,都有相當的損失。但隨著國家的調控等措施已是盡量減少損失。
歐洲各主要大國受到的影響狀況: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對美國金融動盪帶來的嚴重影響也是相當大的。股市在不斷下跌,物價的高漲讓普通民眾買不起高檔品。失業加劇,經濟在不斷委縮,歐元也在變相貶值。美國向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伸手要援助也得不到幫助。相反,歐洲聯盟國家及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都在批評美國的經濟政策和措施不力,給他們帶來經濟的嚴重不利影響。
由美國華爾街引爆的世界金融危機有如巨風海嘯,迅速波及全球。不管是同屬發達國家的歐洲聯盟國家,還是英國或是日本,還是經濟尚未開放的非洲,以及是坐享石油美元的中東,或者說是新興崛起的金磚四國等國家。都在感受著這場金融巨風帶來的狂掃與震撼。世界在不斷進行全球化的今天,已經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成為美國金融危機之外的絕緣體了。因此世界團結起來應對這場全球危機也是必然。由於這場金融危機波及全球主要國家,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擔心發達國家或承諾捐助的國家受金融危機影響,欲減緩或放棄原先承諾,從而影響到聯合國持續推動改善的千禧年發展目標、氣候變遷與燃油危機等。為此,聯合全球主要國家領導人及各大組織領導人進行磋商應對這場危機。10月13日,全球各主要國家財長齊聚華府研商因應全球信用危機之道,聯合國計劃在二十四日邀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相關機構首長召開理事會議,討論聯合國的因應策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將主持理事會議,聽取兩大金融機構負責人等首長與專家的建議。世界和國的聯合應對,希望能夠加快結速這場危機,為世界帶來金融穩定與經濟平穩及經濟發展。
中國在這場金融風暴與經濟危機中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中國的損失也是巨大的。但作為世界上負責任的國家,中國在不斷地推出自已的利好政策與措施來穩定中國市場和世界金融及經濟秩序,維護世界經濟穩定和發展。中國強勁的發展態勢和穩定的政策是世界經濟的「避風港」!
中國應對這次美國金融和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行動來穩定和促進發展:
一.降低了存貸款利率,促進經濟的平穩運行。
二.免除了存款利息稅等。
三.加快和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力度,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與生存發展。
四.打擊金融系統的腐敗分子和美國嬰鵡,為中國的金融穩定和平穩運行奠定重要的生存和發展基礎。
五.加強各銀行系統的監管力度,調整銀行運作能力。維護金融穩定。
六.啟動新一輪「新農村建設」和農業改革,推動中國的農村經濟發展,使我國的經濟由單一城市經濟,引向城鄉兩大經濟發展動力的車輪飛奔上來。加快中國城鄉一體化經濟的發展,從而使中國經濟邁入世界高速發展之路。推動和引領世界的經濟發展。
美國這場金融海嘯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是史無前例的。宇內一刀以為,美國將在這場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從世界經濟超級大國的地位上落下來,成為一個一般性大國。美國的「自由女神」將走下神壇邁向歷史的垃圾處理場。美國的軍事力量因為缺少經濟力的支撐在不久的將來也將來走向衰亡。在新興國家的發展及美國的跟隨國家的反目下,美國不久後將走向世界最危險國家的行列。美國經濟衰退導致美國政府和民眾破產,美國的資本主義帝國將走入世界末日。美國內部不和,人民種族分裂,國內人民內部矛盾激化,窮兵黷武在軍隊盛行,國家行將分裂。人們在不久的將來將向社會主義國家看齊,美國的政策也將以社會主義國的政策為範例來進行演變。美國高舉的「自由、民主、人權」在美國及西方走入死胡同,相反,社會主義國家的新的高度發展的「自由、民主、人權」得以成功。美國正式被社會主義制度代替和共產主義理想洗腦,一個既將崩潰而分裂的美國被中國和古巴等共產主義國家挽救了,成為世界共產式的民主國家。從此,美國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影響下獲得新生!
⑦ 經濟危機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和對策
我國經濟深度下行 2008年第四季度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突然放緩至6.8%,真正的進入到了問題深水區。外貿、投資、消費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大馬車,一直以來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比率都各佔三分之一,但今天卻顯得特別乏力。外資利用在十八年高速增長後連續出現五個月負增長,今年年1月同比下降達32.67%;進出口一直占我國GDP的70%,但現在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為零;消費從多年來20%以上的增速滑落到15%左右;股市創歷史最大跌幅,大幅縮水;車市連續九年兩位數增長的趨勢突然終止;房地產行業資金鏈十分緊張,在寒冬的風雪中死扛著不降價,能否扛到溫暖春天的來臨,誰也說不清楚!全球經濟的衰退正吞噬著我國多年來取得的發展成就!
我國出了什麼問題 我國的問題與美國金融危機完全不同,而是我國多年積累的內需不足、市場疲軟、生產過剩的問題,倒與美國上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出奇的相似。在我們大多數的記憶里,美帝國主義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象徵是每個毛孔占滿群眾血汗的資本家拚命的朝江河裡倒牛奶,那是一種誤導。倒牛奶的是勤勞善良農民,牛奶價格低的還不夠運輸的路費。生產過剩賣不出去的是美國資本家生產的電視、電話、電風扇、洗衣機、房子、汽車等。而今天中國問題的實質與美國如出一轍。所謂的外部金融危機,外貿驟減只是個這個問題發生的導火索罷了!
問題遲早會都發生 上世紀末,生產過剩問題已顯現,政府強力推動住房貨幣化、醫療市場化、教育產業化等刺激消費,其中不乏消費信貸介入,但卻讓國人喘不過氣來,未能刺激消費,卻加重了儲蓄。一個社會如果不能讓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那就不是和諧社會,群眾不敢花那些救命錢、生存錢。另外,我國加入了WTO,國內過剩的中小商品開始狂奔國際市場,一時繁榮掩蓋了問題實質。貧富差距急劇分化,社會分配迅速向政府、向壟斷部門、向資方傾斜。當整個社會只由一小撮富人和普遍窮人組成,生產能力無休止擴張所製造動輒數十億產量的產品賣給誰?因而遲早都會來!另外,如果拆東牆補西牆,不從根本上刮骨療傷,徹底解決問題,類似這種危機依然會出現,而且危機程度會更強、沖擊力會更大!
問題發生深度原因 內需不足、市場疲軟、生產過剩是問題的表象。而深度原因是我國社會從簡易生活必需品時代轉向耐用消費品時代轉型陣痛。家電、汽車、電腦、房子等耐用品我國生產能力一路狂奔,但一小撮富人和普遍窮人組成的十三億人卻消費不起。我國20萬億居民儲蓄存款中的90%儲蓄是由10%的人擁有的,我國80%以上的普通老百姓的人均儲蓄水平,應當仍然遠達不到2000元。誰又來消費那些耐用消費品?社會轉型必備條件如50%以上的城市化水平、完善的基礎設施、消費信貸體系、社會保障制度、貧富差距不可太大等,我們現在都沒有。我們現在通過4萬億投資極力扶持無限擴張的生產項目,而不是切實地維護和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現在問題來龍去脈 這次問題的發生,首先是2007年春美國次貸危機,接著是2008年春美國金融危機,去年秋天美國實體經濟危機,美國國會通過七千億美元救市計劃,三大汽車巨頭全部危難,這才真正沖擊到我國經濟運行,企業破產、裁員、倒閉等實體經濟危機現象大量出現,接下來,針對可能引發以大規模失業和經濟預期降低為主要表現的社會危機,我國政府開始出台保增長、保就業等強力措施。兩千萬農民工失業將影響上億農民的收入,應屆歷屆合計上千萬大學生就業將需要大量的工作崗位。整個世界對經濟預期都不是很樂觀,都在忙著捂住錢袋!消費不樂觀,生產又如何推動?
四萬億元拉動內需 全國人民都在喊「保八」,因為養活十三億人至少需要四個增點、養活四千八百萬新增人口至少需要兩個增點、應對老齡化社會至少需要一個增點、環境保護至少需要一個增點。「保八」只意味著保溫飽。我國以四萬億建高速路、機場、救企業、上各種項目來拉動內需,再加上我國政府具有強大的緊急動員一切社會資源辦大事的能力,「保八」的目標肯定能實現,但「保八」只是短期止痛,而不是永遠去病。高速路、機場只能短期拉動內需,給企業輸血只能繼續擴張企業的生產能力,而窮人依舊是窮人,老百姓依然沒錢消費。
美國如何走出困境 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工業產值下降一半,近十萬家大小企業倒閉,1200萬人失業,佔全部勞動力的40%,由於沒有社會保障,大量赤貧人口無家可歸,只能在公園和其他場所露宿,社會內部暗流洶涌。十年繁華之後一夜之間經濟一瀉千里,社會動盪。危難之際,羅斯福於1933年從胡佛總統手中接過政權,他在就職演說中指出「我們唯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讓美國人為之振奮。他還推出以工代賑救濟最底層窮人的社會救濟政策,以通過《社會保險法》首次在全世界開創福利國家制度建設的歷史一頁,以《全國勞工關系法案》等首次賦予工會與企業有討價還價的權利,規范了勞資關系,最終,美國血汗工廠不見了,規模龐大的中產階級形成了,絕對的窮人和富人成了少數,巨大的消費市場形成了,經濟危機也很快消逝了。
我們如何應對危機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是我們應對當前問題的策略。以政府強大的社會資源動員力應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之困境那是小菜一碟,但更要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著眼於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讓四萬億投資落到既能解決當前問題,又有利於可持續發展上來。但更重要的是社會結構重建,改變當前一小撮富人和普遍窮人的人群構成,維護大多數人利益,保障群眾有錢可消費、有錢敢消費。一個和諧的社會,消費應該走在生產的前面,消費應該引導生產。我們要做的不是拆東牆補西牆,要拯救的不是企業主,要主抓的不是形形色色的生產項目,不是為少數人帶來利益的機場、高速路等大項目,而是要切實地維護好、保障好我們廣大的消費者。沒有龐大的有購買力,且敢於購買的消費群體,企業就永遠沒有前途!即使經濟回暖,疼痛減輕,但頑疾仍然在,而且反復下去,真有可能導致病入膏肓、無可救葯。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讓我們最後再回憶一下教科書里的概念,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是: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其階級表現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教材還告訴我們,西方搞福利制度是為了緩和這一基本矛盾,但終究解決不了矛盾。我一直在想,我們當前是不是也存在同樣的矛盾,同樣需要緩和?
⑧ 請問金融動盪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金融危機又是怎麼產生的
人民幣貶值,存款縮水,物價猛漲。
資料:
美國的次級貸款業務本身是一件挺好的事,其出發點是為那些信用等級較低或收入不高的人提供貸款,讓他們可以實現擁有自己住房的夢想。在1994年~2006年間,超過900萬戶美國家庭購買了新住房,其中大約20%的家庭藉助於次級貸款。但是,就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負面因素逐漸浮現,最終導致危機爆發。
其一,是過度證券化。幾乎與次級貸款業務並行發展的,就是美國經濟的證券化,比如,人們把一些一時還不清的債務,轉化為證券後再賣給投資者。換句話說,凡是有風險的,都可以搖身一變為證券。所以,次級貸款的放貸機構也不閑著,他們把手中超過六千億美元的次級貸款債權轉化為證券後,賣給各國的投資者。那麼,富有投資經驗的銀行看不出這其中的高風險?次級貸款的放貸機構花錢供養了許多信用評定機構,從而可以輕松地拿到最高為「AAA」的信用評級,泛濫成災的「AAA」證書使銀行失去了對風險的敏感性。
其二,是通貨膨脹。隨著這張「大餅」越做越大,富人們因為手裡擁有越來越多的紙面資產,而放肆地揮霍;窮人們因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開始購買平時捨不得買的東西。最後,美聯儲不得不提高利率,藉以壓抑通貨膨脹。可是,利率提高後,那些本來就缺錢的窮人就變得還不起貸款了,這導致次貸市場還貸拖欠比例迅速上升。至此,美國經濟一下子墜落入貨幣流動性很低的狀態。經濟發展進入低速徘徊狀態,窮人就更難還清那些堆積如山的次級貸款債務。
我們能從美國次級貸款危機中得到什麼啟示呢?可能有人會說,根本學不到什麼,因為中國根本就沒有次級貸款市場。但是,仔細看看,我們會發現,中國經濟中也有類似於美國次級貸款的成分,如果我們不加以注意,中國經濟也有被拖入惡性循環的可能性。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房地產的金融創新項目。許多中國人希望通過投資房地產去獲得財富,所以,銀行幫助人們去實現這個願望是一件好事。全國各地的銀行都想出各種吸引人們借貸款買房的「高招」。比如,深圳的銀行在2006年就推出了「雙周供」業務,它允許以「雙周」而不是以「月」為單位進行還款。這樣,借貸人不僅能縮短還款期,而且還能少交利息,所以特別受「炒房戶」歡迎。再比如,「循環貸」業務,它允許人們將商品住房抵押給銀行而獲得一定的貸款額度。這樣,借貸人買越多的房產,就能獲得越多的貸款額度,所以更受「炒房戶」的追捧。在這些金融創新項目的幫助下,深圳的房地產價格在去年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攀升。據國家發改委統計,深圳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月均漲幅高達13.5%,其中60%以上的借貸買房人的目的不是自住需求,而是投資需求。到去年年底,深圳銀行房貸規模已達到700億元。雖說目前還未出現大規模的貸款違約現象,但是,不斷上揚的通貨膨脹率就有可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不斷提高利率,又會導致許多「炒房戶」因交不起利息而違約。那時候,在沒有次級貸款市場的深圳市,會不會重蹈美國式的次級貸款危機——銀行不敢再做房地產貸款;也沒有留下多少錢借貸給其它的產業;一切經濟活動因為缺少現金而停滯了。
令人欣慰的是,去年下半年,中央政府果斷實施「房貸新政」,其目的就在於打壓房地產投機需求,遏制房價上升勢頭,保障中國的金融安全。然而,「新政」剛推行不久,各種反對的聲音便開始出現,這些人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希望「房貸新政」再次成為「空調」,以便自己能在最後的房地產瘋狂中再大撈一把。實際上,中國經濟穩步發展,才是每個中國人最大的福祉,為什麼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爆發數月以來的美國次貸危機,正在帶來全球金融市場的動盪以及美國經濟的減速。中國經濟是否能「獨善其身」?中國可以採取怎樣的措施應對這場危機?來自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眾多國內外官員、學者共同把脈次貸危機下的中國經濟。
「次貸危機帶給美國經濟的影響還在進一步深化。」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22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正在惡化,表現在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惡化、金融市場動盪不穩、失業增加、居民預期收入減少、消費者信心在下降、消費支出增長處於停滯、信貸緊縮,投資者的信心受挫等方面。
「我們正經歷著美國,也是西方國家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發言指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和最主要的經濟增長引擎,現在美國經濟出現了一些嚴重的問題,它會造成全球性的影響。
「在這一背景下,期待中國經濟能獨善其身是不現實的。」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認為。不過,謝伏瞻認為,「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基本面是好的」。
「在整個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它在分享全球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會受到全球危機的影響。」史蒂芬·羅奇說。
「這種影響可能會從貿易和資本兩個方面產生。」中國的經濟學家樊綱認為,美國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市場,美國經濟下降,尤其是當消費出現下滑,對中國的出口顯然會有一定影響;而資本面上將出現由於美國次貸危機,以致近期流入中國的資本反而會增多的可能———更多的資金意味著更多的流動性,同時也意味著更容易產生投資過快增長的風險。
次貸危機以及由此引發的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把中國更加徹底地推置到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轉變的十字路口,給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增加了不確定性,也給我國政府的宏觀調控增加了新的困難。
「當世界經濟面對危機的時候,好的葯方能夠迅速擺脫危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認為,當前怎樣定義全球出現的通脹?結構調整如何面對嚴峻的就業問題?如何看待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與流動性過剩?這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謝伏瞻指出,為了應對國際環境的變化,短期政策來看,要繼續堅持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保持貨幣和信貸的合理增長。從長期政策來看,是要深化改革、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著力自主創新,提高我們國家和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在保持經濟長期增長重要任務的同時,要及時注意觀察世界經濟發生的變化,並對我們的政策進行適度調整。」樊綱認為。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進而指出,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中國在宏觀政策制定過程中,必須關注創造就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