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一、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的:
1.經濟發展就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持續高級化的創新過程或變化過程。
2.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3.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
二、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區別:
4.規模不同: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5.依據不同:經濟發展的財富增長體現在國民生產總值,費用與時間在流通、管理、服務等環節的分配與效率直接影響生產的質量與效率;因而,管理、服務與流通等環節越是精簡、廉潔和有效率,就越能促進經濟發展。而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
6.影響因素不同: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而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則是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
(1)經濟發展與發展擴展閱讀:
稅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稅收屬於分配范疇,處於再生產過程中的分配環節,稅收與經濟有著內在聯系,從根本上說,經濟決定稅收,但是稅收作為以國家的政治權力為依據的特殊分配手段,是重要的經濟杠桿,對經濟有反作用。
稅收工作的好壞會深刻地影響經濟的發展,國家可以自覺利用稅收杠桿調節國民經濟中的總供求、生產力布局、生產結構和產品的結構以及所有制結構等,從而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
同時,稅收工作也只有在促進經濟的發展中,才能使稅本強壯,稅源茂盛,使稅收有穩定可靠增長的基礎。稅收促進經濟發展原則的理論依據是經濟決定稅收,稅收反作用於經濟的客觀規律性。
網路-經濟增長
網路-經濟發展
網路-促進經濟發展原則
㈡ 經濟發展與什麼有關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但由於經濟發展的內涵要比經濟增長的內涵寬得多,因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也就要比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多而復雜。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數量、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對一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自然因素
自然資源的特點和在人類生產與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構成及其分布狀況,對經濟發展關系極大。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或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自然資源是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水平下,自然資源數量的多少、質量的優劣不同,勞動生產率也就不同。
第二,自然資源是形成產品實體的物質源泉,其質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效用,數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規模。
第三,自然資源是制約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一般說來,一國自然資源的構成不同,會由此形成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產業部門。
第四,自然資源制約著生產力布局。
2、人口數量
人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統一,人口發展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相適應。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是社會生產力的主體,一定的人口數量是經濟發展所不可缺少的,適當的人口增長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另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又是有條件的,不僅要同生產資料相結合,還要受年齡、體質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為消費者又是無條件的,從生到死整個周期都要消費。人口的過快增長對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還引發了各種社會問題,有的甚至直接威脅到社會的安定。
3、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它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強大武器。
第二,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變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和勞動力的構成,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
第四,它是促進生產關系變革和制度創新的有力杠桿。
第五,它是促進文化教育知識的不斷更新,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培養人才,開發人力資源的強有力的手段。
第六,為領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礎。
第七,能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
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使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日趨國際化。
第九,它還是一國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
4、文化教育
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是通過人力投資實現的,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力投資,一是智力投資。教育是對人的智力投資,是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的各種途徑中最重要的途徑。教育雖然不能直接提供產品,但能提高生產產品的勞動者的智力素質和思想素質,從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尤其在當代,如果說科學技術是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那麼,教育則是推動這個火車頭的動力源。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85年的統計,文盲數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相反方向變化。經濟發達國家平均文盲率為2.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8324美元;發展中國家平均文盲率為38.2%,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則下降為656美元;最不發達國家平均文盲率為67.6%,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195美元。
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育能夠提高普通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素質。經過教育形成的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的存量越大,越來越成為當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現代經濟增長有兩個趨勢,一是從資本——收入比率的長期變動來看,資金相對於收入而言使用得越來越少;二是國民收入相對於國民資源(用於生產收入的土地、實際勞動量和再生產性基金的數量)而言增長得越來越快。產生這兩個趨勢的根源是人力資源的增長,人的能力的改進,這最終是教育的作用。據世界銀行1980年的報告,44個發展中國家教育投資的所有收益率超過世界銀行標準的可接受的最低比率10%以上,其中初等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平均為22%;中等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分別為17%和14%;高等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分別為13%和12%。
第二,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惟一途徑。為加強綜合國力,世界各國在高新技術領域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發展高新技術的競爭,其實質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是人們掌握和運用最新技術能力的競爭。在這場世界空前的、全球規模的經濟和科技激烈競爭中,競爭的焦點是科技競爭,而科技競爭的核心則是人才競爭。為在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發達國家都在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資,大力培養年輕科技人才。
在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不只缺物質資本(機器設備),更缺人力資本。人力資本不能與物質資本保持齊頭並進,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極大限制因素。造成這種後果的根源是教育投資不足和投資效率低下。因此,必須增加教育投資,並通過制定正確的教育發展戰略提高教育投資效率,使人力資源發展與經濟發展協調一致。
㈢ 經濟發展的含義。
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3)經濟發展與發展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方式存在差距
1、差距過大與能耗過高
目前對中國傳統經濟增長方式批評最多的是兩個問題:第一,它產生了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第二,它導致對地球稀缺資源的消耗過大。
2、關於收入差距過大問題
首先,中國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具有相對的歷史合理性。眾所周知,1978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收入分配製度。這種收入分配製度在實踐上中導致了「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乾壞一個樣」,導致了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等等違背按勞分配原則的後果。
其次,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會帶來收入差距過大。中國經濟結構的多樣性表現之一就是傳統與現代、新舊增長方式並存,不過傳統的、舊的增長方式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可是現代的、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對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的影響是十分顯著。
再次,自中國經濟轉型以來,政策導向上推行了一條有意擴大收入分配差距的路線。這條路線目的是想解決增長起點上的平均主義分配問題,並不想將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到過份的程度。
但是實際進程的掌控並不完全取決於政策制訂者的個人良好意願。實踐中,一方面是刺激收入分配差距拉開的政策不斷推出,另一方面是缺乏促使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的新政策出台。
3、關於能耗過大問題
數據已經清楚地表明,30年來的經濟增長帶來的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的急速降低。
㈣ 什麼叫「社會經濟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
「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
社會是指處於特定區域和時期,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環境、人口和文化。
社會經濟發展,是指除經濟外,還包括文教衛生、社會福利、養老院、社會保障等
等方面的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所指范圍比較小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㈤ 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區別
經濟增長(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專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屬增加。較早的文獻中也將一個國家的總產出(或總生產能力)作為考查對象。 經濟發展是在經濟增長基礎上,一個國家經濟與社會結構現代化演進過程。 20世紀50-60年代前,傳統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意味著國家財富和勞務生產增加以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提高。60年代後,這種觀點受到了若干國家現實的挑戰,一些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迅速增長,但其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並未得到相應改善,貧困和收入分配不公正情況仍十分嚴重。因此,經濟學家把經濟發展同經濟增長區別開來。前者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不僅涉及物質增長,而且涉及社會和經濟制度以及文化的演變。既著眼於經濟規模在數量上的擴大,還著重於經濟活動效率的改進。同時又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進化過程。
㈥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怎樣的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經濟發展包含四種含義: 一.經濟增長。即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產品和服務的實際產量的增加,經濟增長的實質是規模不斷擴大的社會再生產過程和社會財富的增殖過程。測量指標一般用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增長水平和速度。 二.指結構變遷,即指產業結構的變化,這是廣義的產業結構變化,包括分配結構,職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等,以及各個層次上的經濟結構的變化。 三.指福利的改善,即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高。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異,政府必須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發達地區的教育、醫療、文化、營養、健康、公益事業等有基本的保障。 四.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即經濟發展不能以危害環境為代價,可持續發展要求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不應影響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發展,可持續性意味著維持乃至嗇人類福利的自然資源基礎,使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社會進步的含義、內在根據和實現途徑: 社會進步是指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合乎規律和前進運動,社會形態的更替是社會進步的過程。 含義:社會進步既包括物質文明 和進步和發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社會文明是社會進步和表現。 內在根據: 1、社會進步和內在根據是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這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把人類歷史以一個社會形態推進到另一個更高的社會形態。 2、社會進步還在於社會發展是自我否定和不斷揚棄的過程,是辨證的否定,所以後一個社會形態,在整體上高於和優於前一個社會形態,使社會發展到新的高度。 3、社會進步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 4、社會進步是客觀的、必然的、其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但不是一帆風順的,具有曲折性和復雜性,是曲折前進的。(這是社會進步的實現途徑) 二、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准(或社會進步標準的綜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會進步的最高根本標准,還包括生產力標準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是綜合的,生產關系的性質、政治法律制度、科學文化發展水平和道德風尚都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准,而生產力發展水平則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標准。這是因為:
1、生產力是全部社會歷史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而且它具有決定性; 2、這個標準是客觀的,科學的,其客觀性是指每一個社會的生產力總是一種既得力量,其科學性是因為,它本身是由物質因素所構成,它的發展程度可以用物質手段精確測定; 3、這個標準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是統一的。 三、社會進步的價值尺度和生產力標準的一致性: 社會進步的價值尺度是指:作為社會主體的人,從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發,對客體進行選擇和評價時所參照的標准。 1、社會進步的價值尺度與生產力標准相一致,是指在階級社會里進步階級和價值尺度與生產力標准一致; 2、落後階級的價值尺度與生產力標准並不一致。 四、社會進步的曲折性和復雜性,並說明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主義事業: 社會進步是通過新舊社會形態的更替實現的,新的社會形態代替舊的社會形態具有歷史必然性,是不可阻擋的,而社會進步又不是一帆風順的,它不可避免的要遭到舊勢力和反動階級的反抗,這是社會進步曲折性和復雜性的根本原因。 意義: 1、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符合客觀規律,對此應堅信不移; 2、社會主義建設會有曲折和反復,對此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 3、我們要在挫折中經受鍛煉,吸取經驗教訓,克報困難,促進社會主義健康發展。
㈦ 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二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在經濟與社會整體發展中,經濟發展始終是前提和基礎,只有經濟的發展才能進一步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同時社會的發展是根本和目的,社會發展又可以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與繁榮。因此,在落實規劃時,既要實現經濟發展,又要實現社會發展,使我們的發展做到全面發展、協調發展、統一發展。在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發展始終是第一位的。當然在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主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只有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社會的發展,才能達到科學發展的目的。
一是經濟要繁榮發達,二是社會要全面進步。這兩者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缺一不可,偏重偏輕也不成,經濟社會必須協調發展。就經濟社會兩者關系來說,第一,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只有經濟發展了,社會發展才有物質條件,所以必須確定經濟要優先發展的原則;第二,經濟要持續發展,需要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發展作支撐;第三,經濟發展要有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經濟發展形成的物質財富要有合理的分配機制,要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制;第四,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所以,經濟社會必須協調發展。
㈧ 說明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增長與抄發展是密切聯系的兩個襲不同概念.經濟增長是指一國一定時期內產品和服務量的增加,用來量度的是GDP(GNP)或其人均值.經濟發展除包含經濟增長外,還包含經濟結構的變化(如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費結構的改善和升級),社會結構的變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壽命的延長,嬰兒死亡率的下降)環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變化(如社會福利的增進,貧富差別的縮小)等.所以,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增長就不會有經濟發展,當然也有可能出現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情況.
㈨ 什麼是經濟發展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
經濟就是對物資的管理;是對人們生產、使用、處理、分配一切物資這一整體動態現象的總稱。這一概念微觀的指一個家庭的家務管理,宏觀的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在這一動態整體中,包括著人類的生產、儲蓄、交換、分配的各項活動;生產是這一動態的基礎,分配是這一動態的終點。
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9)經濟發展與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改革問題的經濟學研究,也都有兩條主線:一條是資源配置問題,一條是激勵問題,當然還有兩者的結合。與資源配置問題相關的是關於市場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以及政府的幫助性作用。價格,包括產品市場價格和要素市場價格,是其中的核心問題。
與激勵問題相關的是關於產權、合同、所有制、治理等問題。當然,激勵與價格也密切相關,但是它不僅與價格相關,更與政府與個人、政府與企業、政府層級部門之間的權力配置關系密切。
由於經濟思想和學說受社會、歷史、階級等因素的影響,因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必然隨著歷史時代的更迭而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