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從2002到2007年是我國歷史上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的六年,也是中國中小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六年。截至2007年底,我國中小企業總數已達4200多萬家,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8%,吸納了75%的城鎮人口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生產總值佔到全國GDP的60%,出口的70%,稅收的50%,我國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都是從中小企業而來的。可見,沒有中小企業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經濟社會的今天。
可是2008年情況卻峰迴路轉。經濟增長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顯著改變,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增長以從第一季度的10.6%回落到第二季度的10.1%,到了第三季度更是首次跌破兩位數的增速,降至9.5%。另外,根據央行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5000戶企業調查匯總分析:宏觀經濟的熱度指數顯著回落,企業家對下季度的經濟下行的預期進一步增強;出口訂單景氣指數持續回落,國內訂單的景氣度首現大幅度下降。經濟增長還有繼續回落的趨勢。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相當程度上依賴於中小企業的崛起。而當下經濟增長的內外環境的變化,中小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據統計,2008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超過2000萬工人解聘。在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高漲的推動下,國內市場相關產品如石油、煤炭和農副產品等價格也大幅上漲,這就從外圍給國內中小企業帶來了生產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從而給中小企業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生存面臨著嚴重的挑戰。由於我國經濟嚴重的依賴於出口,凈出口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已上升到21.5%。而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放緩導致外部需求減少,國外訂單的減少,出口增速的回落,使我國出口受到嚴重影響。
問題與機遇往往是相伴而生的。中小企業無疑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更為猛烈,雖然有些殘酷,但給中小企業的轉型卻提供了契機。另外,金融危機可以帶來更多政策層面上的優惠,國家近期相關政策的出台便是證明。國家為保增長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也無疑給中小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中小企業的發展,國家應該鼓勵多出政策.有了國家的支持,小企業就會有強有力的後盾,
㈡ 經濟危機對建築業的影響論文
在資金長期過剩的背景下,市場利率趨降,更進一步刺激投機性資金需求,包括股市與房市,再加上各國央行一旦面臨投資鈍化,包括股市和房市,就會進一步以利率政策來做反向刺激。而低利固然維持房市、股市榮景,但也逼使龐大的基金經理人要另闢路徑尋求較高的報酬,於是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應運而生。整個衍生性、結構性商品的概念就是把各種不同風險系數的貸款資產,用極為復雜的加權、杠桿作為運算,得出高出一碼、兩碼報酬的金融商品。只要產品一出,透過龐大行銷通路立刻為全球金融機構與投資人所選購。一旦爆發次級房貸這樣的風險,原有投資人紛紛要求贖回,這些大的投資銀行就像商業銀行面臨擠兌,立刻就會面臨流動性危機而無法支撐。
因此,欲根本性解決此一問題,應該從市場、制度、系統上做根本的改革,否則在金融自由化的前提下,各國金融危機無法隔絕,彼此連動,致使金融風暴猶如海上的台風、颶風一樣,只要氣壓形成,就難免造成災害。從這個角度,或可探尋金融風暴的根本原因。 貝爾斯登的破產、雷曼兄弟的倒閉、美林的被迫出售、華盛頓互惠銀行的被接管……一系列金融巨無霸的「倒塌」,讓美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參眾兩院開始頻繁磋商,希望能拿出一套讓大家都滿意的拯救方案;許多美國公眾卻走上街頭,指責政府試圖動用納稅人的血汗錢為華爾街犯下的錯誤埋單。形勢一度僵持。
激烈的舌戰讓原本緊張的局勢再次升級。為了修補兩黨的裂痕,布希政府對拯救方案進行了輕微的修改,以便讓那些反對者獲得改變投票態度的理由。而為了贏得美國公眾的支持,改變他們對救市計劃所持的懷疑態度,他和其他美國政府官員們則不得不加強「推銷」的力度。就像布希在他發表的每周廣播講話中所說的:「我們正在談判中的救市計劃的目的,不是為了華爾街,而是為了你們的自身利益。」
雖然救市方案在隨後終於獲得了通過,股市也如願回升了一些,但幅度卻並不大,在方案獲得國會通過的當天,股價甚至一度下跌——投資者的神經都已經極度緊張。在他們看來,盡管向金融系統注入流動性是必要的,但替銀行的抵押貸款支付過多,這種對納稅人毫無益處可言的舉動,是否會確立一個不良的先例?這個已經得到通過,並被總統簽署為法律的金融拯救方案,最終是否真能發揮作用?它是否已經足夠?這些都還不得而知,恐怕也只有時間才能作答。
和美國同樣脆弱的,還有國際金融市場。之所以這么說,至少有如下4個主要原因:
金融體系的相互關聯性。如今,世界金融體系已是一個密切關聯的整體,任何動盪都有可能沖擊整個系統。金融機構就像是一群用皮帶和搭扣相互聯結在一起的登山者,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聯結能增加安全系數,但有時也會使大家一起栽跟頭。
爭取投資回報的競爭壓力。金融機構和投資基金之間時常將高回報率視為彼此間競爭的目標,這就決定了它們必然要承擔與之相應的高風險。但是,使用他人資金進行運作的投資模式,又讓它們無須為可能出現的損失埋單,這就在無形中顛覆了傳統投資組合理論,也扭曲了投資風險與回報之間的關系。
所不在的即時通信。電視和互聯網的普及,使人們只需靜坐家中,便能在第一時間獲知「天下事」,卻沒時間去消化、去思考,也沒時間讓人們過熱的情緒冷卻下來,某些事情所產生的影響,也會因此被誇大。
外來的威脅。自然災害和技術失誤等非人為事故,也會破壞金融市場的微妙平衡。
這一系列脆弱特性相迭加,無疑使世界資本市場變得脆弱,全球拋售資產浪潮也更容易被引發。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中國與華爾街之間的距離,也沒有其間相隔的太平洋那麼遙遠。
雖然中國並非主要受沖擊的國家,但她至少能從以下三個方面感受這次危機帶來的影響:
首先,美國金融機構的脆弱性使全球金融體系發生了動搖,在失去伸展性的同時,也面臨更大風險。由於中國官方所持有的主要是美國國債,而在證券資產中,國債的風險性又是最低的,因此,中國外匯儲備受到的影響會較有限。
與中國官方的投資方向不同,中國商業銀行所持有的,大部分是美國公司債券或股票。以目前投資美國雷曼公司金額最多的中國建設銀行為例,其持有的雷曼公司相關債券共計1.914億美元(其中次級債券僅0.5億美元),約佔2008年6月30日建行總資產的0.019%。由此不難看出,雷曼等美國金融機構的倒塌對中國金融機構的影響有限,更難對中國的金融體系形成較大沖擊。
第二,在所有的金融市場上,對公司的資本估值已經縮水,而這會產生連帶效應。不僅公司融資難度加大,融資成本也將大幅增加。
不過,比起以上兩點,消費需求的萎縮,將是中國在本次金融風暴中面臨的最大問題。美國作為中國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其經濟衰退所導致的民眾信心不足,及購買力的萎縮,會使中國的出口面臨需求下降的局面。中國海關總署在9月22日發布的分析報告中指出,今年1到7月,中國對美國出口額為1403.9億美元,增長9.9%,增速下滑8.1個百分點。這是自2002年以來,中國對美國出口增速首次回落至個位數。盡管消費需求萎縮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在短時間內不會顯露,但它遲早會到來。因此,中國公司最好根據兩年或更長的時間跨度,來調整對美國出口的預測。此外,由於美國市場的表現勢必會影響到其他國家,全世界的消費開支都可能隨之下降,並對中國公司產生額外的壓力。
總的說來,有人預計金融風暴的影響將持續三至五年,但我認為,由於與發達國家市場的聯系較小,一些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及一些東南亞或非洲國家)所受到美國金融風暴的沖擊也將更小。尤其是中國,根據我對她這么多年的了解和研究,中國的金融政策是十分穩健、安全的,因此,此次由華爾街而始的金融風暴對中國產生的影響將是有限的。當務之急,中國公司應該對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投以更多的關注,以努力彌補因美國市場萎縮造成的損失。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建築業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我國建築業的影響表現在:
(一)海外業務受到的沖擊,風險加大。
全球經濟危機對我國建築企業海外業務造成了較大的沖擊。由於國際金融危機已經蔓延到實體經濟,境外一些工程因資金短缺紛紛緩建、停建或壓縮投資規模,不僅對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造成很大困難,甚至對在建的海外項目也產生了直接影響。如:因國際油價的持續下跌造成一些國家政府支付能力不足,可能會對在建項目的正常實施產生重大影響。 相較於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此次金融風暴至今尚未給中國建築企業的海外經營帶來明顯的危害。但這可能有個時間上的滯後性,因為今日的金融風險已非當年所相比,今後一段時間,我國建築企業「走出去」的國際金融環境將相當嚴峻。
(二)國內建築市場,資金愈發緊張。
受金融海嘯拖累,我國房地產市場景氣度明顯下滑,導致房屋土建工程的萎縮。而我國建築業產值的大頭恰恰在房屋土建工程上,這對我國建築業的發展無疑會造成巨大壓力,對主要從事房屋土建的企業甚至帶來生存危機。同時,由於銀根抽緊,使我國建築企業尤其中小企業融資更加困難,造成一些建築企業自身參與投資的項目或需要墊資的項目進展遇阻。有的建築企業已經陷入「兩難」境地:工程業務來了,承接吧,或者擔心沒有資金墊付,或者擔心收不回工程款;不承接吧,原先所欠建材商的貸款,人家催的更緊,企業還得養一批人,真是左右為難。 此外,在國內由外商投資的工程項目中,我國建築企業也分有巨額「蛋糕」,這些外資項目的投資主體主要來自美歐發達國家。雖然中國的政治經濟形勢比較穩定,但在金融風暴對歐美國家自身的影響尚未消除之前,其對中國的投資有壓縮的可能,這對我國建築企業承接國內的外資項目,也造成直接負面影響。
(三)外幣資產風險加大。金融危機引發的匯率和利率震盪,給我國建築企業外幣資產安全造成了巨大風險。從2008年7月份以來,外匯市場主要流通貨幣對人民幣平均貶值達20左右;並且為刺激消費,遭受重創的世界各國央行相繼下調基準利率或減少存款准備金比率,由此而引發的匯兌損失使得我國建築企業的海外資金和資產大幅縮水,中國建築企業實施的國際工程承包項目和對外勞務派遣也由於難於把握的國際金融市場而面臨著巨大的匯兌損失風險,這些都給我國建築企業的整體效益帶來了重大影響。
四)整體效益受到影響。由於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給我國建築企業的整體效益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2008年上半年國家對房地產業的調控力度加大,資金供給不足,國內房地產業持續低迷,房屋銷售成交量大幅萎縮,並且許多項目的綜合開發成本已經高於市場售價,而未來一些高價土地成本項目紛紛進入銷售周期,房地產業務的贏利能力缺少增長動力,稍有不慎將造成相當程度的虧損。加上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居民對房地產的消費信心嚴重不足,加劇了市場觀望和恐慌心理,房地產行業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形勢,使一些我國建築企業的房地產業務受到重大影響。
(五)管理難度不斷增加。隨著國家基本建設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我國一些建築企業的經營規模持續擴張,管理幅度進一步加大,由此帶來的企業經營管理難度也不斷增加,企業的安全生產、工程質量、項目管理和經濟效益等方面的風險也將進一步加大。
二、金融危機下對我國建築業的對策
嚴峻的經濟危機對我們既是一個很好的考驗,也是一個機遇。
(一)准確判斷,冷靜面對,尋求發展
准確判斷是積極應對的前提,認真分析並正確把握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特別是中國目前的房地產的宏觀調控形勢,及國務院2008年11月5日發布的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是建築企業迎接挑戰和機遇的前提。從國際上看,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到金融危機,致使實體經濟受損,再反過來進一步加劇金融危機,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什麼時候能夠走出金融危機,迎來經濟發展的復甦階段,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未知數。從國內看,形勢同樣嚴峻。尤其是房地產市場。作為與房地產業最為直接的建築業,必然無法獨善其身,會遭遇連鎖反應。而且,我們看到已經出現一些建築企業由於無法及時收到工程款導致資金鏈斷裂,而無法繼續施工,許多外來務工人員不得不另覓工作或提早回家過年。所以,建築企業首先要正確判斷當前的形勢。冷靜面對危機,尋求發展先機。連續多年繁榮興旺的建築業遇到不小的困難,明年的挑戰和困難會更大。對此,建築業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備,要密切關注這場金融風暴,冷靜觀察,從容應對。
首先,要堅定不移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建築經濟轉型升級。過去那種粗放型、速度型、數量型的發展模式,是很難抵抗金融風暴的襲擊的。要借金融風暴的壓力,激發危機感、緊迫感,倒逼自己加快轉型升級,從建築行業到各個建築企業,切實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核心競爭力,提高綜合實力。其次,有的放矢地實施應對金融海嘯影響的具體舉措。譬如,從事境外工程承包的企業,可能在項目融資和項目履約收匯期間會遇到更巨大的匯率和利率風險,所以要採取措施加強風險管理,根據企業的定價結構將可能產生的成本、風險分解出去。除了在合同條款中規避風險以外,企業應該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規避匯率和利率風險,將貸款利率由浮動利率轉變為固定利率,消除利率變動的風險,以保證企業未來利息支出的穩定和獲得預期收益。第三,開闊視野,高瞻遠矚,在金融危機中尋找下一輪經濟發展的機遇。危機中總是孕育著轉機,孕育著新的發展良機。而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頭腦。這次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各國必然要尋求建立一種新經濟秩序。建築企業應未雨綢繆,早作準備,及時捕捉市場信息,爭取在新一輪世界經濟發展中搶得先機。同時要看到,面對金融風暴,我國進一步加大在農村建設、實現產業升級、加強教育和醫療等方面的投資,這些都是建築業發展的新機遇。建築企業要抓住機遇,提前介入,力爭做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抓住新契機,積極拓展市場。要緊緊抓住這次國家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戰略機遇,積極適應國家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的形勢需求,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積極調整經營戰略,不斷鞏固既有傳統市場,突出中央建築企業的行業優勢、規模優勢和專業優勢,努力向社會提供咨詢、勘測、設計、項目管理、施工、監理、材料、設備全方位「一站式」服務。要努力挖掘潛在市場,進一步完善建築業「上、中、下」游協調發展格局,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突出抓好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等新興領域的市場開發。要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相結合的要求,努力探索產業升級改造的新途徑,在產業和產品調整上向符合企業發展戰略、主業突出、贏利能力強、帶動力強、投資回報率高的領域轉移,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型增長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職工素質提高、管理創新型的增長方式轉變。
(二)加強風險管理。
金融危機的震盪局面對於境外工程承包企業來說,在項目融資和項目履約收匯期間無疑會遇到巨大的匯率和利率風險,如果企業不注重風險管理,不根據企業的定價結構將可能產生的成本、風險轉嫁出去,不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以上金融風險,隨時有可能使工程項目和企業本身招致重大損失。除了在合同條款中規避風險以外,企業應該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規避匯率和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管理工具主要包括:即期外匯合約,遠期外匯合約、貨幣期權、貨幣掉期、結構性產品。利率風險管理的工具主要包括:遠期利率合約,利率掉期、利率期權、掉期期權、結構性產品工程承包企業可以和銀行簽訂利率掉期協議,將貸款利率由浮動利率轉變為固定利率,消除利率變動的風險,以保證企業未來利息支出的穩定和獲得預期收益。利率期權和貨幣期權類似,與其他工具相比提供了很好的靈活性。企業選擇利率期權時可以要求銀行按企業實際貸款情況,量體裁衣設計期權方案。
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有效防範系統風險。要認真貫徹落實國資委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投資管理和加強資金管理防範財務風險的要求,把風險防範擺在突出位置,切實加強風險控制體系和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企業運營動態監測體系,建立健全財務監督機制,按照「集中統一」原則,加快實施財務資源集中管理,細化資金預算安排,清理壓縮銀行賬戶,有效防範財務風險。特別是針對國際匯率大幅波動造成的影響,努力減少匯率虧損。要切實加強投資決策管理,根據目前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審慎決策投融資項目及房地產開發項目,集中力量抓好在建項目,加大監管力度,嚴格控制風險,確保企業的經營安全。
(三)考慮轉型,增加趨勢性戰略性項目比例。
中國建築企業向欠發達國家投資較多,這些地方建築業的競爭激烈性相對較弱,投資方式主要以設立分支機構、承攬工程為主,而不是以收購兼並為主,投資周期就會拉長。目前美國次貸危機繼續深化和蔓延,國際金融市場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這對中國建築業對外投資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歐美市場不能一概而論,金融危機與實體經濟也要區別對待,中國應繼續加快對外投資步伐,尤其是關繫到中國經濟成長的戰略性投資,如資源礦產、研究開發、地產等,同時應迴避周期性較強的投資,增加趨勢性、戰略性投資比例,如增加對能源原材料控制權方面的投資。為了規避風險,更為了長遠發展,承包商應考慮適時轉型,變危機為機遇。
(四)注意工程款問題,防止資金鏈斷裂。
要極端重視工程款問題的解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抓緊清理應收款。作為建築企業而言,年前是資金最為緊張時期,而且,由於目前房地產形勢的不明朗性,更應該告知建築企業及時收取應收款。應該在11月底12月初,切實落實進行今年的應收款工作。二是由於房地產企業資金鏈斷裂風險加大,施工企業原則上不承接帶資、墊資的項目,將資金風險降到最低。三是充分運用合同法286條所賦予的工程款優先受償權這一尚方寶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工程款優先受償權的適用須在竣工驗收合格後六個月內提起方為有效,對於尚在有效期限內,且工程款無法收回的項目,建築企業應積極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四是積極投入國家支持項目,如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的改造,廉租房的建設等。既響應國家政策,而且還能確保資金安全性。五是審查各在建項目,對於沒有按照合同支付工程款的項目,應綜合考慮,必要時採取暫緩施工的措施,避免過度資金墊入,增大資金風險。六是切實處理好各種應付款及民工工資,促進、保證社會和諧。
房地產企業最大危險在資金鏈斷裂。現在的房地產企業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經過十年的發展,大部分企業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並且成為房地產業和建築業的航空母艦,資不抵債的情況不太可能會發生。所以,這次危機不太可能像1995、1996年的房地產危機那樣。但這是一場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危機,它將不是一個簡單的資不抵債的問題,而是一個由於各種因素導致資金鏈斷裂的問題,正如《破產法》所規定的,衡量破產的標準是企業到期不能償還債務,而不是一個資不抵債的問題。所以,建築企業應該清楚地看到:雖然國家已經出台了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廉租房建設支持力度,也調整了商業貸款的政策,但對房地產業項目貸款沒有松動,換言之房地產企業目前面臨的資金困難並沒有緩解。所以從政策上把握房地產業春天的來臨,就要密切關注銀行對房地產流動資金貸款的松動。
五) 加強重點工程建設全面推進科技創新。
認真落實中央「出手要快」的要求,全面加強重點工程建設。要按照中央精神和有關部委的要求,充分發揮國家基本建設主力軍作用,集中全力優化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配置,迅速投入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新高潮。要對哈大客運專線、京滬高速鐵路、南水北調以及高速公路、地鐵、市政等在建重點項目進一步充實加強力量,科學組織安排,加快工程進度。對蘭渝、京石、鄭武、津秦,貴廣、成灌、南廣鐵路以及高速公路、地鐵、市政建設等新開工項目,堅決做到快動員、快設計、快集結、快進場、快展開、快施工,全力以赴打好基本建設的攻堅戰。根據在建工程和新開工項目逐步增加的實際需要,要加大設備更新投入,購買一批適應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市政建設等施工需要的先進機械設備,不斷提高施工生產能力,滿足國家大規模基本建設的需要。
以重點工程建設為依託,全面推進科技創新。要切實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來解決規模擴大帶來的突出性瓶頸問題,以重點工程建設為依託,把科研開發和科技投入的重點轉移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提高持久贏利能力上來。以創新型企業試點為契機,以重點工程建設為載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制;建立以企業總部技術中心為龍頭、各成員企業技術中心為主體、各專業研發中心和區域研發中心為骨乾的兩級四層科研創新體系;充分發揮設計、施工、科研、製造四位一體產業鏈優勢。繼續依託重大工程,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推動隧道、橋梁、電氣化、軌道交通、高速鐵路等相關主導產品和關鍵技術的研發,不斷提高企業的科技實力和建築產品的科技含量,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在關鍵領域形成並擁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導產品和核心技術,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全面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㈢ 中國經濟環境對企業經營有何影響
這么大的題目,你可以吧微觀經濟學中外部經濟的部分和宏觀經濟的大部分都抄進去
㈣ 結合當前國內經濟形勢,分析建築行業中建築設備產業的現狀和出路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5-2020年 中國民用建築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國的建築業不僅要在國內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契機,更要藉助中國投資海外的契機,大踏步走出去。以往我國的經援項目不僅國內派出施工隊伍建設,而且也相應帶出去設備和材料,在中國參予籌建的亞投行今後投資的項目中,以及用絲路基金投資的項目中,中國理所當然有了比較多的話語權。即中國不僅准備提供資金,還可以提供一部分技術和施工工人。據報道,亞洲的投資需求巨大:僅到2020年,東南亞和中亞國家僅在必要的基礎設施項目上就需要至少8000億美元。
當然國內的「絲路」上的項目,更值得關注。2014年10月西咸新區空港保稅物流中心獲得海關總署、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四部門聯合批准,為陝西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經過近4年時間建設,作為國家重點開發區之一的西咸新區,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10億元。據悉,西咸新區目前已將46個總投資額達1186億元的項目列入2014-2015年開工計劃,分別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功能片區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範例等領域。
2014年以來,國家通過推進結構調整和改革創新來促進經濟增長,並且在引入民間資本參與固定資產投資方面不遺餘力,讓多民間投資逐步轉化為實物工作量,唯有靠建築業。此外,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尤其A股市場通過像滬港通的啟動,能夠跟境外市場做到互聯互通。中國經濟發展總的趨勢為建築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
㈤ 這幾年中國經濟是建築產業帶動的嗎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二0一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國內生產總值(GDP)為二9陸吧陸吧億元,同比增長漆%, 對經濟形勢總的判斷為:緩中趨穩,穩中向好。 上半年經濟四個亮點:一是商品房銷售由負轉正,全國同比增長三.9%,其中陸月增長一陸%; 二是大眾創業局面進一步發展,一~5月全國新登記企業同比增長二二.9%,注冊資本增長四5%; 三是就業形勢較好,上半年新增就業漆一吧萬人,半年完成全年目標的漆一.吧%; 四是互聯中國 等新型業態發展迅速,上半年中國上銷售同比增長三9.一%,增速高於全社會商品零售增長二吧.二個百分點。 第一方面:建築行業面臨轉型三大方向 方向一:「互聯中國+」催生智能化建築 在「互聯中國+」浪潮下,建築行業出現一個新詞——智能建築。只有兩張床大小的迷你卧室,電鈕一按自動轉換成一間智能辦公室;房屋牆體開裂了,塗上納米「創可貼」,裂縫即強勁彌合……擁抱互聯中國的建築,就是這么的「潮」! 隨著信息化技術和水平的提升,BIM(建築信息模型)、大數據、物聯中國、移動技術、雲計算等,都可以打破傳統發展模式。而這些技術手段都是通過「互聯中國」實現,進而作用於建築行業,提高行業信息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嫁接「互聯中國+」是智能建築發展的熱門趨勢。智慧建築是集現代科學技術之大成的產物,而「互聯中國+」理念的植入,為「智慧建築」大廈的構建提供了無限可能。因此,智能建築是建築行業未來的必定趨勢,從國家層面到各地,均已把智慧建築納入智慧城市建設的高度予以重點推廣。目前,我國智慧建築市場產值已超過千億元,並且正以每年二0%-三0%的速度增長,未來市場可達數萬億元。 雖然國內智能建築發展火熱,但智能建築行業還處於混亂局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築各方配合不默契。配合不同類型的建築項目有著不同的智能化要求。 二、系統集成商的水平不高。智能建築市場主要在建築領域要有針對性地開發,滿足工程各種要求。怎樣把好的東西用好,要有設計、規劃、施工、監理、驗收一整套的流程,在這當中,與系統集成商的水平相關,系統集成商要與建築領域相關部門可以結合。 三、缺乏原創產品。我國建築智能市場正處於成長期,未來行業集中度將逐漸提高。低端市場的競爭將日趨激烈,規模較小不具備核心能力的廠商將會被淘汰;高端市場的增長將超過行業平均水平,但對進入者的資金實力和技術能力都將提出很高的要求。未來本土一些具備較強資本實力和技術能力的企業將能充分分享行業的成長,獲得較快的發展。 總結一句,雖然目前智能建築發展局面較為混亂,但國家大力倡導的節能建築、綠色建築都與智能建築聯系密切。在市場自發需求和政策鼓勵的推動下,我國建築智能化市場前景還是十分樂觀的。 方向二:現代化建築工業轉型三D列印是絕對不能缺席的「狠」角色 除了自動化設備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築行業轉型,還有一個「狠」角色是不能忽略,它就是三D列印。 三D列印進入建築行業的最初表現形式是建築模型,此類模型或用來為客戶展示房屋樣式,或被擺在家中當做藝術品欣賞,雖創意十足,但卻是三D列印在該行業中最低級的應用。隨著技術進步,如今三D列印實體房屋已被證明其可行性,一些三D列印實體房屋也陸續在世界各地出現。 從技術角度講,用三D列印技術製造一棟實體房屋有兩種方式:一是列印出各房屋部件再進行後期組裝;二是直接列印出成型房屋,後期僅需按要求安裝門窗等即可。 總體而言,由於三D列印結構是一層一層建立起來的,因此,無論上述哪種方式,都允許工程師在建築材料、建築結構改造等方面有更多的發揮餘地。如果說後期組裝是三D列印建築目前可行的模式,那麼,一次性列印實體房屋將是未來主流發展趨勢。 第一,傳統房屋成品都是通過人工修砌、機械切割等方式製造而出,站在房屋設計者角度,或許會在精度和美觀度方面有所偏差,而三D列印機由電腦操控,只要有數據支撐,便可將任何復雜的設計模型快速、精確地製造出來; 第二,三D列印可滿足客戶個性化、定製化的需求,同時大大降低製造門檻和時間周期; 第三,三D列印可極大節省人力成本及材料成本。由於摒棄鋼結構,目前三D列印房屋主要材料來自混凝土、塑料等,部分材料甚至可用回收廢料代替。此外,三D列印建築的高可行度,為科學家「建築智能化」構想提供了良好基礎。 由此我們可以預見,在三D列印技術的引領下,建築產業由「建造房子」向「製造房子」模式轉變已成趨勢。但是有一點筆者需要提出,三D列印建築只是剛剛誕生,還缺少必要的安全和質量的規范。能否替代傳統的房屋建築方式,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方向三:無人機、機器人開啟建築自動化 筆者之前看到一段小視頻,視頻內容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研究人員操縱幾架無人機搭建起一座長漆.三米能支撐一個普通成年人體重的繩橋。 視頻顯示,這些底部安裝線軸的無人機能把繩繞在腳手架橫豎兩根桿的交叉處,還能牽著繩穿梭在腳手架之間,編織成一張中國,也可以說是一座繩橋。它們有時單獨施工,有時兩架無人機一起編織繩橋。 這個視頻主要是為了告訴大家,無人機完全可以獨立實現全部的建築行為,雖然暫時的建築成果承重能力有限,但這已經足夠說明無人機的應用潛力。事實上,無人機最為關注的發展潛能在於其替代部分人類工作的可能性。諸如建造繩橋這種,存在一定危險性和困難性的工程,無人機的存在顯然成為了建築工作者的福音。建築專家認為,能飛行的機器比傳統建築機器有很多優勢,尤其是,他們能到達空間任何一點並能飛進或環繞任何已有的物體。 除了無人機,機器人是建築行業的另一個福音。有了機器人的存在,建築施工即將進入到新時代。筆者可以先給大家說個機器人在建築行業的應用案例。在美麗的香港維多利亞港灣,香港新世界大廈正拔地而起,但這座大廈的外防護架與傳統的竹竿腳手架不同,它採用的是一種全新的能夠自動提升的全金屬腳手架——由國內企業自主研發、世界首創的建築施工防護機器人。 這種新型建築防護施工機器人不僅性能優越、安全可靠、提升迅速,而且操作簡單,每層提升兩個人就可以搞定,節省了大量人力,這對人工費很高的海外市場來說,僅此節省的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經濟社會效益十分顯著。事實上,建築施工防護機器人已在迪拜、新加坡、澳門及國內等中心城市多個項目成功使用。 在建築行業,砌磚機器人也是「神」一樣的存在。那些在烈日下工作的砌磚工人非常的辛苦,而隨著砌磚機器人的出現,並開始大量投入應用,使他們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第二方面,房經濟發展的趨勢 第一,二0一5年國家經濟政策助推投資力度加大,對二0一陸年建築市場十分有利 二0一四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主要體現在四個「轉向」上:一.增長速度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二.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三.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四.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四個「轉向」帶來的陣痛就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投資增速放緩,反映到建築業就是項目減少、工程難接、資金緊張。業內人士都知道有投資就有建築業,二0一5年以來國家根據四個「轉向」精神出台了一系列經濟政策,現舉例如下: 四月二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部、水利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六部委發布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把整個基礎設施領域向民資敞開,使民營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特許經營有了制度保障。該文件是對推進PPP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重要制度設計,是促進PPP模式發展的配套制度。 陸月一漆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大重點領域有效投資,決定進一步強化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會議決定實施三年計劃,改造各類棚戶區一吧00萬套、農村危房一0陸0萬戶。近三000萬套房子再加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沒有5000億元投資是干不下來的,這可全是政府投資,對於以房建為主的建築企業應該是利好消息。去年,外資在中國直接投資創紀錄,達到一一9陸億美元,而同時中國對外投資也首次超過千億美元,達到一0二9億美元。不管是外資對內還是中資對外,涉及到的大量項目都與建築業有關。今年一~陸月,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四一三9.三億元(摺合陸漆5.四億美元),同比增長9.漆%,在國內建築業總體下滑的情況下,海外工程承包取得了不錯的業績。 陸月三0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按照國務院要求,推出四個新的重大工程包,分別是城市軌道交通、現代物流、新興產業和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以城市軌道交通為例:二0一5年~二0一漆年計劃新開工陸吧個項目,「十三五」將新增城市軌道交通三500公里,需投資二.吧~三萬億元。預計到二0二0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要形成較為完善的軌道交通中國絡;南京、重慶、武漢、成都形成軌道交通基本中國絡;南通、石家莊、蘭州等城市建成軌道交通骨幹線。其他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也將加快,使我國軌道交通總體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漆月一一日,媒體報道,國資委率吧漆家央企進河北,意向投資一.陸萬億元,京津冀經濟圈將成一片建設熱土。漆月一二日,媒體報道,北京通州區擬二年建成北京行政副中心,年內投資一陸00億元。建築企業必須關注這樣的市場信息。 漆月二日,國務院批復「南京江北新區」升級為國家級新區,這是長三角繼上海浦東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後第三個國家級新區。據悉,江北新區在二0一5年中國·南京金秋經貿洽談會簽約項目達一三00億元,江蘇省政府決定投資一二00億元進行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新建一0條過江隧道並且全部實行免費通行。消息出來後,漆月二日~一二日江北樓盤銷售新房三000套。 吧月三日,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部、公安部和銀監會七部委聯合頒發《關於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採用PPP模式吸引民資有效利用地上和地下資源,建設停車場,解決停車難問題,這無疑又是建築業的一大商機。 吧月一0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於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把地下管廊建設作為履行政府職能、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這又是建築業的另一商機。 9月一四日,國家發改委召開電視中國會議,全面部署促投資穩增長工作。會議要求,把促投資穩增長作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著力推進十項重大舉措,加大投資力度,保持投資和經濟穩定增長。這十大舉措中前六項都與加大投資有關。 二0一四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俗稱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加了三個不同的關鍵詞,即發揮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拉動的「關鍵」作用。為拉動經濟增長,二0一5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經濟政策,特別是加大投資力度,發揮其對經濟增長拉動的「關鍵」作用,將為與投資關聯度非常緊密的建築業帶來福音,今年下半年及二0一陸年全年建築業必將迎來大好發展機遇。 第二,加強對建築業的領導,提升建築業的產業地位 去年9月四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召開了全國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電視中國會議,陳政高部長在會上強調兩年行動主要抓六項工作。一年時間過去了,這六項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積極向前推進,多年形成的建築市場混亂局面得到了遏制,高強度的專項治理初步建立了適應建築市場監管和服務的體制機制,有利於建築業下一步的改革發展。從去年漆月到9月,住房城鄉建設部下發了一0多個文件,一改過去召開建設工作會議、把建築業放在眾多方面工作之中一帶而過的做法,不僅有針對性研究質量治理、市場整頓,而且把建築業的改革和發展放到了重要議事日程上,這不能不說是建築業的一件幸事。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建築業作為我國支柱產業,不僅沒有要國家投資,而且消化了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這個有著四陸00萬從業人員的龐大行業必須認真研究,切實加強領導。住房城鄉建設部計劃下半年召開全國建築業發展大會,並且將以國務院的名義為建築業頒發指導改革與發展的文件,這將是繼一9吧四年國務院為建築業專門發文件以來,時隔三一年專門為建築行業發文件,充分說明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建築行業的發展和對建築業加大領導力度的決心。在建築業「營改增」重要關口,國務院主要領導兩次親自批示,也足以表明對建築業稅改政策的落實和減輕建築企業負擔的關心。這些信息釋放出一個信號:政府必須對建築業加強領導。 建築業已經失去了太多的機遇。建築企業搞房地產本應是順理成章、優勢互補的轉型升級,上世紀吧0年代有關主管部門一道行政命令,不準施工企業從事房地產開發,扼殺了建築企業的「生財之道」;二009年國家為克服二00吧年世界金融危機,出台一0大行業振興規劃,建築業「名落孫山」。由於建築業沒有產業地位,作為第二產業相應的產業政策,如稅收減免、貸款優惠等也一概享受不到。 實踐證明,要實現建築業穩定健康的發展,對國民經濟作出更大的貢獻,一味地強調「監管」而缺失對發展的引導和領導是片面的,應該「加強領導」與「加強監管」並重,只要對行業發展加強領導了,有些監管工作矛盾反而能在發展中迎刃而解。 江蘇是全國公認的建築大省,之所以能夠多年走在全國前列,筆者認為是與江蘇省政府一直關心和重視建築業發展分不開的。早在上世紀漆0、吧0年代,當人們還在擔心被扣上「資本主義尾巴」帽子的時候,在省政府支持下,各市縣組織成建制隊伍,以「建築民兵師」名義,赴大慶、新疆參與建設。在計劃經濟年代,省政府協調鐵道部,為輸送江蘇建築工人開通「民工」專列,省主要領導外地出差都要分別視察江蘇在深圳、上海、北京的建築工地,看望建築工人。進入新世紀,省政府每5年出台一個關於建築業改革發展的文件,指導建築業發展,特別是二0一5年漆月一日,省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建築業的工作,財政廳、發改委、商務廳等相關部門一把手都參加了會議。會議聽取了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關於《全省建築業發展情況的匯報》,李學勇省長對建築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有關部門表態,要在建築產業化和走出國門方面給予政策支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為貫徹落實省政府常務會議精神,制定了今後一個時期的「十個一」工作方案,推動建築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綠色施工,推動建築業企業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鞏固江蘇建築「鐵軍」品牌,以不斷提升境內外建築市場的競爭力和佔有率。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和舉措,支持了江蘇建築業從二00陸年以來各項指標位居全國首位,「十二五」以來每年增速始終保持在一5%以上,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小編認為,越是經濟下行壓力大、建築業發展越困難,就越是要加強對建築業的領導,提升建築業的產業地位。因為,建築業是眾多行業中既不要國家投資,卻又能帶動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的行業。在當前形勢下,建築業要抓住改革發展契機,主動適應新常態。 二0一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中國建築業在整個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要把提升建築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作為行業發展的重心、把加快行業轉型升級推進發展方式轉變作為工作重點,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二0一陸年打下堅實基礎。相信隨著各項投資政策和規范市場行為促進行業發展的扶持政策落地生根,二0一陸年中國建築業的形勢一定是燦爛的
㈥ 影響建築行業的因素有哪些
一、外部因素
1.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將在中短期內一定程度上減緩建築業的增長速度
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重大投資項目立項、土地審批、信貸是這次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 2004 年上半年,房地產開發土地購置面積同比僅增長 2.8% ,其中 5 、 6 兩個月同比分別減少 19.5% 和 18.1%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內貸款增長 28.4% ,比一季度回落 30.8 個百分點。貨幣信貸增長偏快的勢頭得到控制。 6 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比年初增加 1.43 萬億元,同比少增 3501 億元。貸款增速回落幅度逐月擴大, 3 月末同比增長 20.1% ,4月末回落到 19.9% , 5 月末、 6 月末進一步回落到 18.6% 和 16.3% 。
這次宏觀調控對建築行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 )建築業產值增幅回落。 2004 年前三季度,全國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 16487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22% ,增速比上半年回落了 5.5 個百分點;完成竣工產值 8040 億元,增長 18.4% ,比上半年回落了 9.9 個百分點;( 2 )提高了建築企業融資門檻;( 3 )原材料價格漲勢趨緩。
2.盡管條塊分割的堅冰正在打破,但是全國統一的建築市場尚未形成
我國目前的建築業市場行業壟斷、部門分割、地區封鎖影響和干擾了統一、開放、競爭的建築市場的形成。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的地方保護或部門保護主義,形成了一個條塊分割式的行業結構。這個結構具有空間和行業分布上的兩大特點:( 1 )大部分建築企業屬於地方,其業務活動主要在本地區,難以進入其他地區;( 2 )部門保護造成建築企業很難跨越專業橫向發展業務,因此許多大型建築企業只是集中於某一專業,企業的專業范圍較窄,缺少綜合競爭實力。
中共十六大《關於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在市場體系建設方面,指出 「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 」 等改革任務,以北京為代表的部分發達地區正在或已經拆除了建築業地區保護壁壘,同時,行業和部門的建築市場保護壁壘也有加快拆除的趨勢,但是條塊分割的現象在一定時期內仍將存在,具備一定實力的建築企業難以做大做強。
3.建築市場秩序較為混亂,市場主體行為不規范,工程款拖欠現象嚴重
建築行業資質管理混亂,大型施工企業下掛靠的小企業眾多,造成實際上的越資質施工現象比較普遍,給施工質量、安全留下隱患,盡管工程招投標數量逐年提高,但招投標過程中暗箱操作、收受回扣等不正當行為普遍存在。地方建設主管部門、相關監管部門和業主自身行為不規范,通過行政指令干涉工程發包,也影響了正常的市場競爭行為。
由於建築市場競爭激烈,墊資施工現象普遍存在,部分項目資金不落實,造成竣工後工程款不能支付,長期拖欠,有的業主利用行政力量或者市場優勢,簽訂 「 陰陽 」 合同,為工程款拖欠形成合法理由。截止到 2003 年底,全國累計拖欠工程款達 3600 億。國務院最新發布的國發辦 2003[94] 號文,著重解決工程款拖欠問題,全國各地也相應制定了清欠工程款的辦法。
4.由於規模層次不明顯,行業集中度過低,導致眾多建築企業在同一水平上過度競爭
從我國建築企業的資質構成上,可以大概反映出企業的規模構成,因為企業的資質等級和企業規模有緊密的正相關性。從洛倫茨曲線的對比上,也可以看出,我國建築行業集中度低,企業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現象突出,企業規模層次性不明顯,大家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競爭層次沒有拉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某種程度上,建築企業的部分利潤被過度競爭擠掉了。以建築企業上市公司為例, 2001 年大部分盈利的建築企業每股收益率低於 0.1 元, 19 家上市建築企業平均主營業務毛利率僅為 0.97% ,處於上市公司各行業的最低水平。由於受到來自股東的壓力,在建築施工難於有所作為的情況下,房地產開發業務彌補了建築企業的利潤來源,國有建築企業在這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
針對上述問題,我國政府將會從五個方面著手調整建築行業產業結構:( 1 )建立市場運行機制,以市場配置資源,調整投資建設主體之間的關系,形成合理的、充分的市場競爭格局;( 2 )加快建築企業的兼並重組,發揮聯合優勢和規模效應,改善我國建築行業的整體盈利狀況;( 3 )提升科技進步和信息化水平,有效改變現有的管理模式;( 4 )市場准入改行政准入為市場准入,改革建築企業資質管理制度和建設管理體制,建立行業清出制度,逐步建立市場信用約束機制,積極推行業主工程款支付擔保和承包商分包工程付款擔保等工作;( 5 )鼓勵建築企業轉向跨國經營,發揮我國建築企業的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
二、內部問題
筆者認為,我國建築企業,特別是國有建築企業主要存在七大類問題,這些問題如何及時解決,如何解決到位,將關繫到相當一部份建築企業今後幾年的發展趨勢和市場生存。
1.社會職能難以擺脫,員工整體素質不高
我國國有建築企業的社會職能長期以來難以徹底擺脫,離退休人員逐年增加,企業統籌外支出絕對數額居高不下,企業需要分流的人員,特別是富餘人員數量偏多,合理的人員流動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員工隊伍規模偏大,整體素質普遍不高;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管理方法和經營理念沒有真正樹立起來,沒有真正確立端正的市場觀念,危機意識、競爭意識普遍不強。
2.技術創新相對滯後
目前國內眾多建築企業在同一層次競爭,企業技術水平檔次差距不大,技術特點、特色不明顯。目前,知識資源是技術創新的第一要素,傳統的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已逐漸失去主導地位,前沿科技成為創新競爭的主要焦點,高新技術群中的前沿科技是世界矚目的制高點。對建築業來說,通過降低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來提高建築產品競爭力的發展空間已經在逐漸縮小。強化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市場競爭力,才能提高競爭層次,形成獨具特色的競爭優勢,提高建築生產的附加值,與高新技術接軌,己經成為建築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以日本大成公司為例,每年有 100 億日元資金投入技術創新項目,占營業額的 0.8%, 大成專門設立技術研發中心,與政府機構、大學和相關產業攜手進行城市改造、環境、新材料、新技術設計和地基等領域開發和推廣應用。
筆者認為,下述四大關鍵技術因素將影響建築行業的發展方向和競爭格局:( 1 )信息化技術。信息化技術使得建築企業能夠有效的實現建設集成與自動化(包括人、機構、管理、資金等)。國內外先進建築企業的經驗表明,信息技術的使用將使得建築業企業能夠顯著地降低采購和管理成本,並能有效地縮短項目工期;( 2 )新的施工技術、施工設備。高效施工技術、節能施工技術、地下施工技術等技術的發展為建築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深基礎施工設備、地下掘進設備、機電一體化、智能化控制裝置等新型施工設備將使施工企業如虎添翼;( 3 )新材料技術。高性能混凝土、特殊鋼材、膜結構材料、粉末冶金等新材料技術將成為建築技術發展的新亮點;( 4 )綠色環保技術。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環保技術的發展為建築行業開拓了新的市場。建築節能降耗技術、低污染施工技術、建築垃圾處理技術等為建築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3.融資能力普遍較弱
沒有融資能力和資金實力的企業,必定會影響建築企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融資能力將決定企業的發展後勁。從景氣調查資料來看,自建立景氣調查制度以來建築業流動資金景氣指數始終處於不景氣區間。隨著建築業對外開放和運作的國際化,對開展國際工程承包更要求承包商要有雄厚的資金作後盾,按照一般的國際慣例要求出具銀行保函或一定數量的保證金,並在工程初期墊付使用。而我國建築企業在向金融機構提出申請開具保函時,往往由於企業的財物狀況不佳,或企業產權不清,無法得到銀行保函,錯失良機。
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的主要途徑:( 1 )尋求銀企合作的辦法,通過企業與銀行建立夥伴關系,解決企業資金問題;( 2 )開展企業合作,使資金得到有效地運用;( 3 )通過優勢企業上市等辦法,向社會籌集資金;( 4 )有條件的企業應積極操作 BT 、 BOT 等方式,通過滾雪球的辦法提高自己的資金運作能力。
4.市場開拓能力不強
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取決於企業所提供產品的品質、顧客滿意度、拓展市場的戰略、策略,所提供產品、服務的技術創新含量。通過優良的質量、誠信的經營,贏得用戶的信任,服務於特定的客戶群,持久穩定地佔據著市場份額;通過了解業主的特殊需求並加以滿足,給業主提供的服務組合,佔領既有市場;通過鍥而不舍的努力,追蹤項目,進行市場營銷,開辟新市場,以一個項目為原點,輻射周邊市場;通過企業收購、兼並重組進入或拓展新的市場;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建築企業主動加入 「 走出去 」 的行列,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通過對國際市場的分析,確定主要專業市場和區域市場目標;培養企業的國際工程承包人才;轉變企業機制,使之適合國際化企業的運作規律;學習國際商務經驗,更靈活地駕馭國際工程承包市場。盡管許多建築企業在上述各個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市場開拓能力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間。
5.工程總承包實施能力不高
建築企業間的競爭長期以來都建立在低層次的價格競爭上,技術差異普遍不大。未來隨著建築行業格局的重組,大型工程公司逐步向工程總承包方向轉移,主要依靠綜合技術能力,進行差異化競爭,提升競爭層次。工程總承包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獨創的工藝設計、設備采購以及對施工安裝分包企業和土建設計的協調管理上,其融資能力的提升也是發展的重點。實施工程總承包要求企業集團的總部能有效進行職能轉變,從鬆散的行政管理轉向專業的業務管理,發揮統一指揮、調配等作用。筆者認為,隨著多元投資主體的形成和國家建設體制的轉變,客觀上將逐步改變建築業競爭模式,工程項目管理公司、工程總承包企業將占據高端建築市場。
6.綜合管理水平亟待加強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經營機制轉換、人力資源管理體制、項目管理機制等方面的改革滯後,仍然是制約建築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性、深層次原因。全行業的統計分析表明,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正在失去,而且呈現加速狀態。因此,在現有改革基礎上繼續實施深化改革,調整產權結構,建立科學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變革經營模式和機制,徹底改變傳統的人事、用工、分配製度與政策,提高總分包機制下的項目管理與控制的綜合水平,是提高企業競爭力不能迴避的重要任務。
7.品牌管理重視不夠
建築企業長期不重視公共宣傳的作用,只是在施工項目現場懸掛標語和標識進行小范圍的營銷,或者制定了品牌戰略,也大多華而不實。根據企業發展需要,建築企業應提倡全員營銷理念,提高企業知名度,樹立企業品牌,擴大市場佔有率。保證在建工程質量、遵守合同承諾、改變維修服務的被動做法,主動回訪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建立承包商的信譽、重視企業形象的創立,積極開展企業形象建設和管理,研究制訂企業形象戰略對企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關鍵問題解決對策
不論是外部因素還是內部問題,作為建築企業來說,切不可眉毛鬍子一把抓,所有問題想一下子都解決了,奢望著一勞永逸,正如中醫治病,病體各種疾病表象復雜難辨,關鍵要找到病灶,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通俗地說,就是要善於抓住牛鼻子,要找到問題的關鍵,從根本上解決影響或制約本企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㈦ 宏觀經濟環境對企業的影響
宏觀經濟政策可分為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給管理政策,前者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後者包括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等,但主要是需求管理政策,即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說明國家如何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調節經濟,先要說明一下什麼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和影響。
財政政策是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變動稅收是指改變稅率和稅率結構。例如:經濟蕭條時,政府採用減稅措施,給個人和企業多留些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從而增加生產和就業。盡管這又會增加對貨幣的需求,使利率上升、私人投資受到一些影響、削弱一些減稅對增加總需求的作用,但總的說來國民收入還是增加了。再如,高收入者邊際消費傾向較低,低收入者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因而改變所得稅結構,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賦稅負擔,使低收入者減少些負擔,同樣可起到刺激社會總需求的作用。變動政府支出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
㈧ 當今社會經濟對企業市場環境的影響
你可以參考以下一篇範文,也許對你的論文開題有所啟發,希望對你有用
原 形 畢 露
超級主義者的導論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經常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中國國內的企業,他們對「三井物產」這樣的日本綜合商社的了解也很膚淺。基本上普遍的認識是,綜合商社是一個經營幾乎所有商品的貿易公司。他們簡單地認為「綜合商社」的意思就是「各種商品集合經營的貿易公司」。其實這完全忽視了綜合商社更重要的金融和投資功能。所謂「綜合能力」,不是指「多種商品貿易」的能力,而是強調貿易、金融、投資、物流、信息和人才的綜合運營和協調的能力。而綜合商社的真正意義,更在於其代位政府,以類似民間企業的行為方式,行使著國家微觀經濟管理的職能。
對於普遍接受大學的西方經濟學教育和美國MBA教育的中國企業家們和經濟學家們,日本綜合商社的學問也許已經引不起他們的興趣和爭論了。在目前普遍矮化日本經濟的輿論導向下,許多研究日本經濟和社會學者被排除出中國主流學術圈外,他們的聲音早已經被人數急劇擴大的美國經濟學博士們的著作所淹沒。特別是當今厭日情緒急升的形式下,似乎也不合時宜去提倡研習日本經濟模式。所謂「不景氣的十年日本經濟」更放大了日本經濟制度的罪過。這對於隱藏和融化在微觀經濟世界中的日本綜合商社和財團體系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雖然它們近在咫尺,幾乎無所不在,卻也無從被中國人關注和發現,更不用擔心被中國這樣一個競爭對手識破和模仿。當我們為中國各種宏觀經濟統計數字的高速增長而欣喜若狂時,他們卻暗自為大方的中國帶給日本的巨額財富而興奮不已。
有一句話叫作「眼不見心不煩」。可是,我偏偏工作在一個處於日本經濟領導地位的最老牌和最有影響力的綜合商社中,眼見中國公司憑借個人英雄主義精神剛剛打出的一片天地,不知不覺中被納入了日本財團的勢力范圍。看到周圍發生的中日沖突,無不與綜合商社或其所關聯的財團企業有關。有誰會想過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寶鋼」是日本三井財團的成員呢?從寶鋼的資本構成和它建設在中國土地上的事實,沒有人會懷疑它是中國人自己的企業。可是,如果寶鋼離開「三井物產」涉獵的巴西和澳大利亞鐵礦,沒有「商船三井」的鐵礦石運輸和「三井造船」製造的大型礦沙船,不與三井物產和新日鐵(三井物產的夥伴)建立合資物流銷售公司,沒有「豐田汽車」(三井財團成員)和「通用汽車」(三井財團夥伴)這樣重要的客戶,寶鋼能夠迅速提升它的產品檔次嗎?另一個問題,寶鋼與外國談判鐵礦價格和合作投資的意志和行為是由中國人自己所能決定的嗎?
去年年底,出現了一件震動中國經濟界的大事,「中航油」在海外石油貿易和期貨市場交易的博弈中,一下損失了5.5億美元。三井物產作為三井財團的一員,擁有世界上很多油田的股權,是這場賭博的莊家(受益者)。在這場賭局中,三井財團有兩個重要的關鍵成員,一個是日本「三井住友銀行」,向賭徒「中航油」進行放債;另一個是參股三井住友銀行的美國「高盛公司」,通過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阿爾龍」向賭徒「中航油」提供財務管理和期貨交易咨詢。顯然,在一個四人游戲的麻將賭桌前,三井財團佔了三個位子,並扮演著不同角色,而另一個位子留給了「中航油」。由於三井物產擁有全球的貿易和情報網路,加上財團另一成員「商船三井」掌握的全球貨運訂單情報,就可以輕易判定石油價格將持續上漲,提前埋下大量訂單。只要「中航油」不斷從「三井住友銀行」借錢,然後按照「高盛公司」的意見投入賭局。這樣一來,三井物產就可以賺到大把的銀子。
現在,「中航油」輸光了銀子,欠了三井財團的成員(夥伴)「三井住友銀行」和「高盛公司」的債。他們向「中航油」催債是再合法不過的事了,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或者他們可以逼迫中航油的後台為他們莽撞和缺少經驗的兒子「中航油」把錢墊上。「中航油」實在還不起債,把股份折價抵給債主們也是不錯的事情。今後,「三井住友銀行」和「高盛公司」成了與中國壟斷巨頭在一起工作的董事,可以分享超額壟斷利潤。同時,對於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的重大行動,三井財團會更容易地捕獲到有價值的情報,這對把握石油市場變化和控制貿易風險帶來了更多的好處。即使「中航油」清盤這種最壞的情況發生,三井物產賺取的利潤從整個財團看足夠彌補「中航油」欠三井財團成員的2千萬美元債款。對於三井財團這一年在石油生意中贏利的不止一個5.5億美元利潤而言,這點兒債款損失只是個小意思。
綜合商社本身就是一個貿易和金融的綜合體,再加上它的財團企業的配合,對於孤軍奮戰的中航油來說,猶如羊入虎口,必死無疑。我在三井物產東京工作的一段期間,親身經歷向韓國和台灣供應美國糧食的貿易與期貨相結合的實戰過程,才真正理解了綜合商社對大宗原材料的定價機制、貿易實務和風險控制。實際上,對於糧食、油料、糖、棉花、石油、礦產、鋼鐵和有色金屬等具備成熟期貨市場的商品,綜合商社的操作手法都基本一樣。出於商業機密的考慮,我不能在這里做更進一步闡述。「中航油」不過是中國壟斷石油企業的代理人,根本不具備從事大宗原料貿易的資源(包括人才、信息、決策機制、風險控制、實戰經驗等),出現巨額損失只是早晚的事。在舊體制下,由於國營壟斷公司全部依靠政府財政或銀行貸款來補窟窿,市場波動造成的風險和損失沒有暴露出來。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和台灣企業長期與日本綜合商社、其它金融大亨和大鱷們對手大宗原料貿易和期貨,但它們有一套自我保護的組織系統,非常值得借鑒。
中航油事件只是中日兩國在石油領域展開較量的一個插曲,雙方更多的沖突和對抗早就不斷暴露出來了,而背後總能看到日本綜合商社的身影。特別是中日雙方在俄羅斯薩哈林油氣資源上爭奪異常激烈。為爭取俄石油管道項目的走向,日本不惜血本,志在必得。此外,中國和日本還在印尼東固天然氣項目和靠近釣魚島的東海油氣田開發上發生強烈碰撞。事實上,日本是一個能源和礦產資源赤貧的國家,所以它把資源保障擺在國家戰略的首要位置。結合國家政策,日本綜合商社在世界各地積極獲取油氣田的開采權。
綜合商社作為投資中介組織,主要利用其長期穩定貿易經營建立起的全球信息網,為財團內部的生產型企業尋找市場定位或投資夥伴。在與財團內的生產企業共同確定投資意向後,通常由生產企業佔有支配股份,綜合商社以10%左右參股。綜合商社為生產企業投資提供中介工作的真正收益來自於未來長期的為該投資企業提供的貿易和物流服務的收入。日本式的以綜合商社為中介體主導財團成員企業對外投資的行為,是金融與商業有機結合的具有戰略前瞻性的長期投資活動,其目的在於獲得對投資企業原料供給和產品銷售的控制權,從而實現其財團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和長期化。必須提高警惕,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由於掌握著大量國有資產,他們的「投資銀行業務」潛在著成為被外國大資本(財團和基金)利用的工具。外國大資本渴望獲得中國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資產,從而最終瓦解中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
當大家看到電視劇《小兵張嘎》和《白求恩大夫》中的日本「零式」戰機投下的印有「三井」(「井」字中有個「三」字)標識的軍需品被八路軍繳獲時,是否意識到「零式」戰機和「三井」軍需品是由三菱財團和三井財團的企業製造的呢?雖然二戰已成為歷史,重新組建的當今日本財團還是沿襲了戰時經濟體制的很多重要內容,其當前所屬企業通常是軍民兩用型企業。日本的實際軍事力量並不是用軍費開支來衡量的,而是看其財團企業的生產規模,技術裝備水平,以及企業之間的綜合配套能力。隨著日本財團的產業外移和海外資產的迅速增長,通過政治和軍事手段保護其不斷膨脹的海外利益成為財團的一種迫切要求,這也是他們急力修改教科書和相關法律,爭取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地位的內在原因之一。名義上的日本政府,還會為以綜合商社為核心的財團體系爭取最大利益,確立日本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台灣問題牽動著海內外每個中國人的神經。在歷史上,日本舊財閥是對台灣實施殖民統治的真正主角。目前,台灣企業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獨立的事業體系。但是,它們又與日本企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產業分工和合作關系。特別是,近幾年台灣企業在中國大陸高速成長,引起日本綜合商社高度重視。為了帶領日本財團的成員企業大規模進入中國,商社非常需要既了解中國市場而又按照國際商業規范進行經營的合作夥伴。由於台灣企業的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和行為方式接近日本企業,並且擁有在大陸的銷售通路,自然成為日本商社將其納入自己財團體系的首選目標。面臨生存和發展的抉擇,可能會有更多的台灣企業投入日本財團的懷抱。不由的感觸道:沒娘的孩子象根草,這是台灣在大陸發展起來的企業的真實寫照。中國自己的綜合商社和財團體系在哪裡?實現台灣與大陸的統一,是否應該從實現台灣企業與大陸企業的統一開始呢?
我們的企業家和經濟領袖們能否重新研究中國微觀經濟的管理模式,盡快行動起來,組建和運轉自己的綜合商社和財團機制,從而確立自主的有計劃的市場經濟支柱體系。否則,我們國家的大量關鍵企業(特別是製造業)就象是沒娘的孩子一樣,將會一個一個被日本財團領養走。特別需要提醒的是,那些以經濟改革為名義實行管理層持股的國有企業往往容易成為日本商社的重點獵取目標。因為當管理層個人持有大型國有企業股份時,日本商社可以投入很小的資本與該企業管理層建立緊密的人脈聯系,從而影響和間接操控大型國有企業的經營與投資決策。管理層個人可能會為了自己股權價值在短期內最大化並兌現為現金,以很小的代價將戰略性國有資產轉給日本商社或其財團企業。當中國聯想收購美國IMB股份時,美國政府立即出面干預和審查,這應該給我們一定的啟示。需要說明的一點,戰略性資產的價值不等於企業的凈資產。
中國原有的經濟體系似乎完全按照美國經濟教科書的指導,在跨國公司的巨大壓力下,如同蘇聯解體一般,正在走向終點。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幫助我們打破了原有的官僚經濟體制結構,引入了市場經濟競爭機制。但是,當一種舊的經濟體制被破壞後,應該建立一種什麼樣的新經濟體制才能確保社會穩定的基礎上,使中國盡快走上富強之路?日本綜合商社和其財團企業在中國的大量經濟活動也有著積極的一面,它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帶來了新的活力,培養出一批重視實踐和經驗積累的綜合性人才,也是制衡歐美企業在華謀取超額利潤的重要因素。日本企業帶給我們更多集體主義的文化和作風,這完全區別於美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文化理念。而且,與日本公司的近距離接觸,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這樣一個問題:那種以股票市場和基金管理為中心的、拜金主義的、美國式經濟改革方案是否可以真正造就一個富強的中國?也許還有另外一種選擇 —— 重商主義的、日本式的綜合商社和財團體制。
明顯感到,隨著美國金融寡頭(基金機構)在宏觀領域(匯率,期貨)的強大壓力,和日本商業巨頭(商社財團)在微觀領域(資源,物流)的激烈爭奪,中國經濟正在受到外國勢力越來越多地控制。當我們為以中國乒乓球隊和中國女排為代表的中國體育軍團在世界比賽中屢見戰功而歡喜雀躍時,日本國民早已習慣於自己的經濟軍團(綜合商社為核心的財團)在國家間的經濟競賽中所向披靡。美國的好學生南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這樣的發展中地區已經成為日本財團的屬地;不可一世的美國必須承認其製造產業正在被日本財團企業蠶食;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和中東的豐富資源正在成為日本商社的囊中之物;毫無疑問印度和非洲正在被列入日本財團的新戰略目標。唯有歐洲是個例外,因為那裡是與日本經濟組織模式類似的德國的勢力范圍,日本財團很難有空子可鑽。另外在東亞,韓國是一個不可征服的國家,因為韓國有著從日本學來的以綜合商社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財團產業。在國內,溫州是僅存的一塊不被外資沾染的凈土,因為它們有著類似日本人的商業行為和儒家理念,但組織方式還很原始。我禁不住要問,中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剛剛提到中國乒乓球隊稱雄世界的奇跡,可是多少青年人知道他們崛起的秘密:正是以日本為最強大的對手,不斷地研究日本、敢於與它們競爭與對抗,最終成為世界乒壇的主宰。中日爭端的實質是爭奪東亞主導權的斗爭,同時也是一場經濟利益的博弈。如何與日本搏擊,建立怎樣的中日睦鄰關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課題。讓我們通過《中國乒乓球五十年輝煌歷史回眸》的歷史記錄,重新感受一下那激動人心的年代吧:
1961年4月4日,第26屆北京世乒賽開幕了。4月9日,男、女團體決賽開賽,兩場比賽的對陣雙方都是中國隊和日本隊。女團決賽首先開始,日本女隊經過五盤鏖戰,以3比2獲勝,實現了她們在世乒賽女團比賽中五次奪魁、三次蟬聯的夢想。女團決賽尚未結束,男團大戰便在萬眾矚目間開始,中國隊的決賽陣容是庄則棟、徐寅生、容國團。日本隊應以星野展彌、木村興治、荻村伊智朗。中國隊終於以5:3擊敗了世界乒壇的天皇-日本隊,第一次捧得斯韋思林杯。這枚男團金牌凝聚著中國乒乓球隊九年的夢想、九年的汗水、九年的付出。男團、男單、女單金牌相繼入帳,在26屆世乒賽上大豐收的中國乒乓隊震驚了世界。
1963年4月,第27屆世乒賽中國男隊繼續保持優勢,奪得男團冠軍、包攬男單前四名、獲得男雙金銀銅牌。中國隊此番出征,派出了秘密武器--直拍削球手張燮林。張燮林,江蘇鎮江人,曾進入上海隊,1959年參加了國家隊集訓。在26屆世乒賽中,他的這種新打法一亮相,就削倒了日本隊的星野和三木。從此,他被中國隊雪藏起來,直到27屆世乒賽。在團體決賽中,他又展示神削絕技,擊敗了日本隊的三木和木村,為中國隊蟬聯斯韋思林杯立下大功。
1965年4月,第28屆世乒賽由梁麗珍、李赫男、林慧卿、鄭敏之組成的中國女隊順利殺入團體決賽,對手正是宿敵日本隊。時任女隊教練的容國團排出奇陣,用林慧卿、鄭敏之兩員削球手出戰,打了日本隊一個措手不及。最終她們以3:0戰勝了蟬聯四屆冠軍的日本女隊,首次捧得考比倫杯。接著,林慧卿、鄭敏之又在女雙比賽中奪魁。中國女隊連奪兩金,從此吹響了崛起的號角。在女隊打響翻身仗的同時,男隊也連奏凱歌,庄則棟、張燮林、李富榮組成的團體陣容在決賽中擊敗了由木村、小中健和高橋浩組成的日本隊,再度蟬聯斯韋思林杯。
可惜的是,同樣是60年代,以日本綜合商社和主力銀行為核心的日本經濟軍團(財團)重新組建之時,中國卻沒有一隻象中國乒乓軍團一樣能夠活躍在世界經濟舞台與日本對抗的經濟軍團。唯有韓國人在70年代學習日本經驗建立了綜合商社和財團體制,成為一隻抗衡日本的有生力量。日本式的財團體制實質上是面對經濟自由化的經濟環境,採取的一種對抗外國經濟霸權,鞏固和發展本國獨立自主經濟體系的一種戰略選擇。根據目前中國人均GDP、人均收入,城鄉差別,教育水平和企業組織等各項綜合指標,可以清晰地感覺到,中國整體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與日本六十年代中期極其相似和接近。我們正站在十字路口,擺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面前有兩條道路:一條是拉美和東南亞道路,一條是日本和韓國道路。今後的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如何,可以說將取決於中國國民對建設富強國家的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㈨ 建築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生產部門,它與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密切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建築業作為我國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也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過程。
這個過程體現在產業規模,企業效益,技術裝備以及建造能力的不斷提高上,這些都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一、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築業所完成的產值在社會總產值中佔有相當比重,所創造的價值也是國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16年中國建築業總產值突破19萬億元。
國家統計局發布2016年度國民經濟數據。其中,國內生產總值744127億元,同比增長6.7%;全國建築業總產值為19356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1%;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同比增長8.1%;民間資本投資持續低迷,同比僅增長3.2%。我國建築業增加值增長率一直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和工業增加值增長率。
由此可見,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二、建築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
它通過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活動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持續改善提供物質基礎。
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增長和社會勞動就業狀況,直接關乎著社會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質量。
國民經濟各物質生產部門所需要的廠房、倉庫等建築物和道路、碼頭、堤壩等構築物都是建築業的產品;工業企業的機器設備也必須經過建築企業進行安裝才能形成最終的生產能力。
建築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繁榮,建築業能夠吸收國民經濟各部門大量的物質產品,建築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是物質資料的消費過程。
建築業直接間接帶動最明顯的行業依次為金屬產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物質製品業、採掘業、化學工業、運輸郵電業。
三、建築業通過吸收大量的物質產品帶動相關部門的生產和發展
建築業的生產帶動相關產業的影響較大,促進了建材、冶金、有色、化工、輕工、電子、森工,運輸等50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
建築業物資消耗佔全國總消耗量的比例分別占鋼材的25%、木材的40%、水泥的70%、玻璃的76%、塑料的25%,運輸量的28%,其容納的就業人數佔全社會勞動者人數的5%左右。
建築業能夠吸收國民經濟各部門大量的物質產品,建築生產可以帶動許多相關部門的生產建築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是物質資料的消費過程。
據統計,僅房屋工程所需要的建築材料就有76大類、2,500多個規格、1,800多個品種,包括建築材料、冶金。化工、森工、機械、儀表、紡織、輕工、糧等幾十個物質生產部門。
四、建築業能夠容納大量勞動力,是重要的勞動就業部門
我國建築業目前仍是勞動密集型部門,能容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員,成為主要的就業部門,在整個國民經濟就業人數的構成中佔有較大的比例。
尤其是為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提供了一條簡單的就業途,為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做出了貢獻。
五、建築業可吸收大量消費資金,使經濟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建築業是社會閑余資金有一個很好的去處,就是把它吸引到住宅消費上來,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一方面為社會消費資金提供了良好的出路;另一方面也為建築業提供了大量生產資金,從而達到引導消費、調整結構、促進生產的效果。
而且人們在居住面積達到滿足之後,還會出現對居住環境即裝修不斷提高的需要。可見,住宅建築市場容納社會消費資金的能力是相當大的。
另外,建築業通過參與國際競爭,帶動國內資金、技術、管理等與國際接軌。
2016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新簽合同額244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6萬億元),同比增長16.2%,增速比上年提高6.6個百分點。
結合商務部統計數據,2016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260億美元,比去年增長了36%,在同期總額中佔比達51.6%,承擔起我國對外工程承包的半壁江山,增長帶動作用明顯。
從我國企業對外承包工程的競爭力來看,根據ENR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排名,我國內地共有65家企業入選,數量與上年持平,其中27家企業排名有所提升,新進榜企業7家。
中國交建連續9年排名中國上榜企業首位,而且名次從上年的第5 位上升到第3 位。
承上所述,建築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
(9)中國經濟環境對建築企業的影響擴展閱讀:
國民經濟是指一個現代國家范圍內各社會生產部門、流通部門和其他經濟部門所構成的互相聯系的總體。
工業、農業、建築業、運輸業、郵電業、商業、對外貿易、服務業、城市公用事業等,都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
資本主義國民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之上的,它受著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即剩餘價值規律與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的支配。
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的。
國民經濟是指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活動的總稱,是由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經濟環節、經濟層次、經濟部門和經濟地區構成的。
國民經濟這一概念突出強調經濟的整體性和聯系性。這個觀點突破了將國民經濟局限於國家各經濟部門的構成總稱的限制,在內涵上大大擴展社會經濟活動的領域。
包括了經濟環節即: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環節;經濟層次即:宏觀經濟、中觀經濟、微觀經濟各層次;
經濟部門即:工業、農業、建築業、商業、通訊、文化、教育、科研等生產部門和非生產部門;
經濟地區即:國內不同經濟區域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區域和國際性區域,較為全面而翔實地闡述了國民經濟涵蓋的內容。
由此,我們來看國民經濟的定義,國民經濟學應從屬於應用(宏觀)經濟學,實證(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一般原理與行政管理學及社會統計數據相結合的應用宏觀實證經濟學。
我國大學現在所講的國民經濟學,一般是經濟學科門類的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所屬的研究生專業。
建築業指國民經濟中從事建築安裝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以及對原有建築物進行維修活動的物質生產部門。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目錄,作為國民經濟十三門之一的建築業,由以下三個大類組成:土木工程建築業; 線路、管道和設備安裝業、勘察設計業。
建築業的職能主要是對各種建築材料和構件、機器設備等進行建築安裝活動,為國民經濟建造生產性與非生產性固定資產。
建築業的發展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民經濟
網路-建築業
㈩ 試分析經濟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從2002到年是我國歷史上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的六年,也是中國中小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六年。截至2007年底,我國中小企業總數已達4200多萬家,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9.8%,吸納了75%的城鎮人口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生產總值佔到全國GDP的60%,出口的70%,稅收的50%,我國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品都是從中小企業而來的。可見,沒有中小企業的發展,就沒有中國經濟社會的今天。
可是2008年情況卻峰迴路轉。經濟增長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顯著改變,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增長以從第一季度的10.6%回落到第二季度的10.1%,到了第三季度更是首次跌破兩位數的增速,降至9.5%。另外,根據央行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5000戶企業調查匯總分析:宏觀經濟的熱度指數顯著回落,企業家對下季度的經濟下行的預期進一步增強;出口訂單景氣指數持續回落,國內訂單的景氣度首現大幅度下降。經濟增長還有繼續回落的趨勢。國家經濟的高速增長,相當程度上依賴於中小企業的崛起。而當下經濟增長的內外環境的變化,中小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據統計,2008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超過2000萬工人解聘。在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高漲的推動下,國內市場相關產品如石油、煤炭和農副產品等價格也大幅上漲,這就從外圍給國內中小企業帶來了生產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從而給中小企業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生存面臨著嚴重的挑戰。由於我國經濟嚴重的依賴於出口,凈出口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已上升到21.5%。而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放緩導致外部需求減少,國外訂單的減少,出口增速的回落,使我國出口受到嚴重影響。
問題與機遇往往是相伴而生的。中小企業無疑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更為猛烈,雖然有些殘酷,但給中小企業的轉型卻提供了契機。另外,金融危機可以帶來更多政策層面上的優惠,國家近期相關政策的出台便是證明。國家為保增長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也無疑給中小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中小企業的發展,國家應該鼓勵多出政策.有了國家的支持,小企業就會有強有力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