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達州經濟狀況
達州市位於四川省東北部,是原達縣地區於1993年改建達川地區,再於2000年初建市的,現轄通川區、達縣、大竹縣、宣漢縣、開江縣、渠縣,代管萬源市,幅員面積1.6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40萬。達州市地處川渝鄂陝四省市的結合部,是中國西部四大名城-重慶、成都、武漢、西安交匯輻射的中心地帶。達州資源富集,交通便捷,發展勢頭良好,開發潛力巨大,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農業大市、工業重鎮和四省市結合部的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素有「川東明珠」之美譽。
交通便捷,商貿活躍。達州是四川通江達海的東通道,河市機場直達成都、廣州、武漢、西安、深圳、北京等地;襄渝鐵路、達成鐵路、國道210縱貫全境,達萬鐵路、國道318橫穿全市,7個縣(市、區)縣縣通鐵路;達渝高速公路連接成渝,到重慶只需2小時,到成都只需4小時,達陝高速公路也正在規劃建設;渠江航運直通重慶,已基本形成立體交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體系。良好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加速了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達州人氣足、商機多、潛力大。
資源富集,物產豐饒。已探明可開發利用礦產28種,天然氣、煤、石灰石、石膏、富鉀鹵水、鋰、鍶、錳、釩等儲量十分豐富,特別是天然氣儲量高達3.8萬億m3,是僅次於新疆、東海的全國第三大氣田;達州產業基礎較好,是中國和四川重要的糧油、畜禽、薴麻、茶葉、油橄欖、中葯材生產基地,燈影牛肉、巴山雀舌、東漢醪糟等農副產品享譽巴蜀內外;已基本形成了以達鋼、華川汽車、天府葯業、美好塑業等為支撐,以化工、煤電、冶金、紡織、食品、醫葯、建材等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初步構建起了天然氣、煤電、化工產業的主骨架
② 四川宣漢市達州經濟發展情況如何。
首先糾正一復下樓主,是達州制市,宣漢是達州市屬的一個縣,距達州車程20分鍾左右,那裡山川秀麗,很不錯,另外,四川盒地天然氣田也在宣漢,未來那裡的經濟發展 樓主應該可以想像,目前中石油已經投資十多億作為宣漢天然氣的開期開發,所以宣漢在未來幾年的發展一定會很不錯。目前而言,宣漢縣在達州市來講,縣城規模不能算最大,但也要比一般的縣城發展得好很多。。
③ 達州在四川的經濟地位如何發展趨勢怎樣
一般,經過地震,應該是一個發展機遇
④ 四川達州的經濟發展怎麼樣
(原標題:2016年達州達1447.08億元 同比增長7.5%)
四川新聞網達州1月23日訊(記者 余開洋)今日下午,達州市召開「2016年達州經濟形勢新聞發布會」,通報了過去一年達州經濟社會各項指數。據通報,經四川省統計局審核發布,全年達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47.08億元,居全省第七位,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5%。
2016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宏觀經濟環境,達州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全面做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全市經濟總體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實現了「十三五」的良好開局。經四川省統計局審核發布,全年達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47.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0.02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606.2億元,增長7.6%;第三產業增加值530.87億元,增長9.3%。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農業生產再獲豐收 糧油產量實現「十連增」
糧油產量實現「十連增」。全年糧食總產量292.51萬噸,增長1.1%。其中,小春糧食產量48.4萬噸,增長0.5%;大春糧食產量244.1萬噸,增長1.2%。油料產量33.3萬噸,增長2.7%。
工業生產企穩回升 規模以上工業增長7.6%,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6%,同比提高10.6個百分點。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增長9.2%,重工業增長7.2%。分經濟主體看,國有工業增長5.2%,股份制工業增長9.1%。分行業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長7.1%,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長9.7%,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9.6%,裝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8.8%,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77.7%、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26.3%。
服務業繼續較快增長
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3%,增速比全省快0.2個百分點。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8.3%,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增長6.7%,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7.1%。
投資增長較快 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500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500億元,達到1500.12億元,增長12.6%,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5個百分點。其中,國有投資完成913.71億元,增長15.5%,民間投資完成586.41億元,增長8.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87.93億元,增長32.4%;第二產業投資415.34億元,增長5.6%;第三產業投資996.85億元,增長14.3%。
從房地產開發看,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93.28億元,增長13%。商品房施工面積959.1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2%;商品房竣工面積316.92萬平方米,下降0.9%;商品房銷售面積257.01萬平方米,增長8.1%;商品房待售面積91.25萬平方米,下降26.1%,去庫存效果明顯。
消費市場增勢穩定。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1.72億元,同比增長13.3%,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個百分點。
按消費所在地分,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495.74億元,增長13.8%;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265.98億元,增長12.2%。
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完成77.21億元,增長14.9%;商品零售完成684.51億元,增長13.1%。在商品零售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商品零售額452.11億元,增長16%。
從消費類別看,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19.7%,汽車類銷售額增長21.5%、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29.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1.9%,日用品類增長66.7%。
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2016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7350元,增長9.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16元,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18元,增長9.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GDP快1.4個和2.1個百分點,城鄉收入比進一步縮小。
⑤ 改革開放三十年達州農村的變化
一、達州市經濟區位的變化和趨勢
對區域經濟區位的正確判斷,是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達州市地處目前所指的川東北地區(包括達州、廣安、巴中、南充、遂寧、廣元6市)。川東北地區屬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地區域,面積佔全省14.3%;是我省人口的主要聚居區之一,2002年人口佔全省33.2%;是我省經濟發展相對較落後的區域,2002年GDP佔全省20.3%。長期以來,我們對川東北地區的區位認識存在著一定偏差,一是發展的思路偏重於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區農業這一難解的命題;二是對區域交通運輸條件改善的作用認識不足;三是對其與重慶市和接壤省區的互動關系重視不夠。顯然,面對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需要對川東北地區的經濟地理區位及其在全省經濟的地位作用重新認識。而達州市面積占川東北地區6市的23.91%,人口占川東北地區22.20%,GDP占川東北地區24.23%,在川東北地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講,對川東北地區經濟區位的認識,重點在對達州市經濟區位的認識。
1、工業化進程中對達州市經濟區位的再認識
四川是全國農業大省,川東北地區是全省農業主產區之一。2002年全省GDP中第一產業的比重為21.1%,比全國高6.6個百分點,而川東北地區GDP中第一產業的比重達34.3%,比全省高13.2個百分點,達州市GDP中第一產業的比重為35.1%(2003年達州市第一產業的比重為33.7%),比川東北地區高0.8個百分點。這一方面說明農業經濟在區域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另方面更說明工業經濟薄弱是區域經濟發展落後、工業對農業反哺能力較弱的主要原因。
因此,認識達州市的經濟區位,必須要跳出傳統農業經濟的思維方式,在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同時,著眼於推進區域工業化進程的歷史使命,更多地用現代工業經濟的思維方式,來重新認識達州市的經濟區位,全面構建和整合有利於工業經濟發展的區位條件和比較優勢,把達州市作為我省新興的重點工業布局區域,充分發揮達州市的資源優勢,合理利用市場半徑的效應,加快以能源、冶金、建材和特色農畜產品加工、現代中成葯等為特色的工業基地建設。
2、交通地理條件改變對達州市經濟區位的影響
就川東北地區而言,其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是我省交通相對不便的區域,一方面遠離省會中心城市,一方面內外交通不暢,形成對工業經濟和區域發展的制約。然而對於達州市而言,其交通運輸條件在川東北地區具有明顯比較優勢,其中又以鐵路最為顯著,七十年代建成的襄渝和近年來建成的達萬、達成三條鐵路在境內交匯,各縣均通火車,鐵路車站達34個之多,在川東北地區乃至全省均十分突出。
然而,在看到優勢的同時,也應看到隨著經濟發展和公路建設的加快,尤其是川東北地區成南等高速公路的建成,鐵路作為適宜於遠程運輸的交通方式,其重要性正在部分為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所取代,如近年來鐵路運輸客貨運量的增長明顯低於公路運輸客貨運量的增長。相對而言,達州市在這方面還不具有比較優勢。可喜的是,近年來,達州市大力加強公路和機場建設,達渝高速和河市機場即將建成,交通地理條件正在重新向著有利於達州市經濟發展的有利方向轉變。
3、行政地理區位對達州市經濟區位的作用
達州市地處我省東部,在行政地理區位上屬川、渝、陝、鄂四省市的接壤地區。自古以來,達州市就是這一區域的商貿流通中心和物資集散地。盡管在我國目前按行政區劃管理經濟的體制下,行政區劃所造成的區域經濟分割仍難以根除,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特殊的地理位置將使達州市經濟發展具有廣闊的輻射區域和市場空間。
綜觀川、渝、陝、鄂四省市結合部的區域經濟發展,其目前仍屬於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達州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區域內其他地區在總體上基本相當,其工業化進程與區域內其他地區屬同一階段,但在某些方面也略高於其他地區。因此,未來達州市一方面可以向這些地區形成輻射和吸引,拓展和擴大產品市場,構建區域經濟中心;另方面也必然在一些重要方面形成競爭,尤其是在爭取欠發達地區稀缺的資金、技術等經濟資源方面。
4、成渝經濟帶的擴展與達州市經濟區位的變化
長江上游經濟帶是西部大開發確定的三大重點區域之一,成渝經濟帶是長江上游經濟帶的核心部分,是我國西部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長期以來,我們對成渝經濟帶的界定存在著一定的誤區,一般認為只是成都—內江—重慶沿線。事實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川東北地區與重慶市的經濟技術聯系日益增多,成渝經濟帶的區域概念已由原來的一線型發展為啞鈴型。川東北地區作為成渝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得到國務院西部開發辦的認同。目前,國家正在准備開展成渝經濟區規劃的編制工作。
達州是巴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社會風俗與文化傳統與重慶一脈相傳,歷來就是重慶市重要的經濟輻射區域。由於行政區劃的隔離和統一市場需逐步完善,達州與重慶的經濟技術聯系曾一度削弱,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化,這種聯系正在不斷加強,並呈加速之勢。以目前全市公路客貨周轉量為例,往重慶方向佔了50%以上,而川內和陝西等方向合占不到50%。未來達州必然與重慶在經濟貿易往來、資金技術輻射、產業分工協作等方面形成更加緊密的聯系。
⑥ 四川達州的經濟怎麼樣
不怎麼樣,沒什麼大企業。但是近幾年開采天然氣,中石化來到了達州、未來的達州將很不一樣的。
⑦ 哪個知道四川達州的經濟,文化,介紹一下
達州,位於四川省東部,轄5縣1區1市,幅員1.6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50萬,是四川省的農業大市、資源富市、工業重鎮和交通樞紐,素有「川東明珠、巴蜀秀壤」之美譽。
達州,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自東漢建縣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歷為州、郡、府、縣所在地。這里曾積淀了距今約3700年前的古巴人文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宣漢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堪稱我國古代文化瑰寶。這里曾留下了全國最大的漢闕群,渠縣漢闕存量佔全國的四分之一。這里曾培育了唐宋時期李嶠、李適之、韓晃、劉晏、元稹、張商英六位宰相。茫茫五峰山、幽幽百里峽,巍巍八台山,流淌著濃濃的巴山情懷。
達州,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地處川渝鄂陝四省市結合部和長江上游成渝經濟帶,位於中國西部四大名城——成都、重慶、西安、武漢交匯輻射的腹心地帶。襄渝鐵路、達成鐵路、達萬鐵路在此交匯;達渝高速公路連接成都、重慶,達陝高速公路正加快建設;國道318線、210線縱貫全境;河市機場可直飛廣州、成都、北京等地;渠江航運經重慶可直達上海。目前,達州集陸、水、空運輸於一體,是四川通江達海的東通道和第二大交通樞紐。
達州,資源富集,潛力巨大。已探明天然氣、煤、鉀鹽、頁岩、石灰石等礦產28種,其中:天然氣資源總量達3.8萬億立方米,探明儲量6600億立方米,是國家「十一五」天然氣開發的重點地區和「川氣東送」工程的起點,有「中國氣都」之稱。預計到2010年,全市天然氣凈化附產硫磺將達到400萬噸/年以上,成為亞洲最大的硫磺生產基地。達州還是全國的薴麻、商品糧、生豬、黃花、油橄欖、茶葉等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薴麻之鄉」「中國黃花之鄉」、「中國油橄欖之都」、「中國富硒茶之都」。達州森林覆蓋率32.6%,正積極爭創全國優秀旅遊城市。
達州,基礎堅實,發展較好。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510.41億元,增長14.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8億元,增長38.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5.02億元,增長3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6.6億元,增長3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5.21億元,增長17.8%。工業上,以能源、化工、冶金、紡織、醫葯、建材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基本形成。農業上,種植業、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各業並舉,正逐步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商貿上,市場體系不斷完善,肯德基、國美、新世紀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落戶達州。城建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規模加速擴張,達州被列入四川省「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的大城市之一。
達州是一片神奇而富庶的土地,正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市場優勢,展示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當前,全市人民正緊緊圍繞市委二屆十次全會確立的「打造一樞紐、兩中心、三基地,建設秦巴地區經濟文化強市」的戰略定位和「突出一條主線、加速三化進程、推進四大戰略」的基本思路,按照「三步走」的奮斗目標,奮力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在此,我們誠摯邀請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到達州考察指導、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勤勞淳樸、開明開放、熱情好客的達州人民恭候您的到來!
⑧ 達州經濟情況
達州市經濟的區域定位與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二十一世紀初葉,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正在發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我國加入WTO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使區域經濟可以而且必須在參與全球區域產業分工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強化經濟競爭能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西部地區加快工業化進程注入強勁動力,也提出了重大而艱巨的發展使命;近年來全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新一輪增長周期的到來,既使全省經濟呈現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也使區域經濟的發展競爭更加激烈;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科學的發展觀,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思路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面對我國、我省和達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達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發展戰略研究十分重視。就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加快跨越式發展的基本思路,並經過市委常委會討論通過,即:「融入成渝,聯動秦巴,強工重農,興城活商,追趕跨越,富民強市」。「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優化結構,抓好龍頭,加快農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培育航母,打造船隊,構建秦巴地區的商貿中心;科學規劃,強化建管,實現經營城市新突破;優化環境,大力招商,以大開放促進大跨越;放手放權,激勵加壓,強力推進縣區經濟跨越式發展。」我們認為,這一戰略思路完全符合達州市的客觀實際。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這一總體戰略思路,經認真研究,提出本報告,供市委、市政府參考。應當指出,本報告只是針對達州市的區域定位與發展戰略,關於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等領域和城市規劃、空間布局等內容應該另行研究,與之配套。
一、達州市經濟區位的變化和趨勢
對區域經濟區位的正確判斷,是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達州市地處目前所指的川東北地區(包括達州、廣安、巴中、南充、遂寧、廣元6市)。川東北地區屬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地區域,面積佔全省14.3%;是我省人口的主要聚居區之一,2002年人口佔全省33.2%;是我省經濟發展相對較落後的區域,2002年GDP佔全省20.3%。長期以來,我們對川東北地區的區位認識存在著一定偏差,一是發展的思路偏重於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區農業這一難解的命題;二是對區域交通運輸條件改善的作用認識不足;三是對其與重慶市和接壤省區的互動關系重視不夠。顯然,面對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需要對川東北地區的經濟地理區位及其在全省經濟的地位作用重新認識。而達州市面積占川東北地區6市的23.91%,人口占川東北地區22.20%,GDP占川東北地區24.23%,在川東北地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講,對川東北地區經濟區位的認識,重點在對達州市經濟區位的認識。
1、工業化進程中對達州市經濟區位的再認識
四川是全國農業大省,川東北地區是全省農業主產區之一。2002年全省GDP中第一產業的比重為21.1%,比全國高6.6個百分點,而川東北地區GDP中第一產業的比重達34.3%,比全省高13.2個百分點,達州市GDP中第一產業的比重為35.1%(2003年達州市第一產業的比重為33.7%),比川東北地區高0.8個百分點。這一方面說明農業經濟在區域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另方面更說明工業經濟薄弱是區域經濟發展落後、工業對農業反哺能力較弱的主要原因。
因此,認識達州市的經濟區位,必須要跳出傳統農業經濟的思維方式,在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同時,著眼於推進區域工業化進程的歷史使命,更多地用現代工業經濟的思維方式,來重新認識達州市的經濟區位,全面構建和整合有利於工業經濟發展的區位條件和比較優勢,把達州市作為我省新興的重點工業布局區域,充分發揮達州市的資源優勢,合理利用市場半徑的效應,加快以能源、冶金、建材和特色農畜產品加工、現代中成葯等為特色的工業基地建設。
2、交通地理條件改變對達州市經濟區位的影響
就川東北地區而言,其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是我省交通相對不便的區域,一方面遠離省會中心城市,一方面內外交通不暢,形成對工業經濟和區域發展的制約。然而對於達州市而言,其交通運輸條件在川東北地區具有明顯比較優勢,其中又以鐵路最為顯著,七十年代建成的襄渝和近年來建成的達萬、達成三條鐵路在境內交匯,各縣均通火車,鐵路車站達34個之多,在川東北地區乃至全省均十分突出。
然而,在看到優勢的同時,也應看到隨著經濟發展和公路建設的加快,尤其是川東北地區成南等高速公路的建成,鐵路作為適宜於遠程運輸的交通方式,其重要性正在部分為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所取代,如近年來鐵路運輸客貨運量的增長明顯低於公路運輸客貨運量的增長。相對而言,達州市在這方面還不具有比較優勢。可喜的是,近年來,達州市大力加強公路和機場建設,達渝高速和河市機場即將建成,交通地理條件正在重新向著有利於達州市經濟發展的有利方向轉變。
3、行政地理區位對達州市經濟區位的作用
達州市地處我省東部,在行政地理區位上屬川、渝、陝、鄂四省市的接壤地區。自古以來,達州市就是這一區域的商貿流通中心和物資集散地。盡管在我國目前按行政區劃管理經濟的體制下,行政區劃所造成的區域經濟分割仍難以根除,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特殊的地理位置將使達州市經濟發展具有廣闊的輻射區域和市場空間。
綜觀川、渝、陝、鄂四省市結合部的區域經濟發展,其目前仍屬於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達州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區域內其他地區在總體上基本相當,其工業化進程與區域內其他地區屬同一階段,但在某些方面也略高於其他地區。因此,未來達州市一方面可以向這些地區形成輻射和吸引,拓展和擴大產品市場,構建區域經濟中心;另方面也必然在一些重要方面形成競爭,尤其是在爭取欠發達地區稀缺的資金、技術等經濟資源方面。
4、成渝經濟帶的擴展與達州市經濟區位的變化
長江上游經濟帶是西部大開發確定的三大重點區域之一,成渝經濟帶是長江上游經濟帶的核心部分,是我國西部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長期以來,我們對成渝經濟帶的界定存在著一定的誤區,一般認為只是成都—內江—重慶沿線。事實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川東北地區與重慶市的經濟技術聯系日益增多,成渝經濟帶的區域概念已由原來的一線型發展為啞鈴型。川東北地區作為成渝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得到國務院西部開發辦的認同。目前,國家正在准備開展成渝經濟區規劃的編制工作。
達州是巴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社會風俗與文化傳統與重慶一脈相傳,歷來就是重慶市重要的經濟輻射區域。由於行政區劃的隔離和統一市場需逐步完善,達州與重慶的經濟技術聯系曾一度削弱,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化,這種聯系正在不斷加強,並呈加速之勢。以目前全市公路客貨周轉量為例,往重慶方向佔了50%以上,而川內和陝西等方向合占不到50%。未來達州必然與重慶在經濟貿易往來、資金技術輻射、產業分工協作等方面形成更加緊密的聯系。
二、達州市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
區域比較優勢是區域產業分工的基礎,對區域經濟比較優勢的正確認識,是研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前提。區域比較優勢是相對的,認識區域比較優勢,有一個參照系的問題。達州市地處川東北地區,主要參照系無疑是川東北地區。但在全國統一市場逐步形成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中,更需要用更廣闊的視野,既立足於地處西部內陸且相對落後的客觀實際,又著眼於參與全國乃至國際產業分工的發展要求,充分發揮達州市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綜合分析達州市的比較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1、位於西部開發重點區域和四省市結合部、鄰近特大中心城市的經濟區位優勢
達州市地處川渝陝鄂四省市結合部,北與陝西接界,南與重慶相依,東與三峽庫區及鄂西地區相通,使達州市經濟發展具有較廣闊的區域市場空間;同時,達州市位於成都、重慶、西安、武漢四大都市交匯輻射的中心地帶,尤其是距重慶市相對較近,使達州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輻射源;達州市還處於長江上游經濟帶的核心成渝經濟帶,作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區域,達州市經濟發展將受到國家和省的進一步重視和支持。
回顧達州市經濟區位的變化,其優勢經歷了由相對弱化再相對強化的過程。1997年重慶分設為直轄市後,由於當時全國統一市場仍處於形成之中,行政區劃改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與重慶的經濟技術聯系。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對內對外開放的擴大,達州與重慶以及陝西、湖北的經濟技術聯系不斷擴大。尤其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達州市成為成渝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重慶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區域的地位加強,經濟區位得到進一步提升。
2、豐富的優質煤炭、天然氣等礦產和特色農產品、中葯材等自然資源優勢
達州市自然資源豐富,其中尤以優質煤炭、天然氣和特色農產品、中葯材等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達州是我省三大煤田之一,且煤質較優,煤炭總儲量達5.3億噸,其中工業儲量2.7億噸,是我國南方煤炭資源較為富集的區域;四川是我國、達州是我省天然氣資源富集的區域,據中石油西南分公司資料,以達州為主的川東北氣田天然氣資源量達4700億立方米,其中探明儲量1200億立方米;據中石化西南分公司資料,區域內還有計算資源量3700億立方米,合計資源量佔四川盆地5.5萬億立方米資源總量約五分之一;達州市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共有耕地29.08萬公頃,已建成6個國家級和省級商品糧基地縣、5個生豬基地縣、7個肉(奶)牛基地縣、3個水禽基地縣、3個茶葉基地縣、2個薴麻基地縣等,特色農產品和中葯材資源十分豐富。
當前,達州市優勢資源的開發利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從煤炭資源看,近兩年我國能源電力需求迅速增加,盡管我省發展電力以水電為主,但必須要火電與之配套,達州作為我省的富煤區域,其煤炭開發和火電發展正當其時;從天然氣資源看,達州天然氣資源豐富,但含硫量較高,近年來隨著天然氣脫硫經濟技術難關的解決,達州市天然氣大規模開發的黃金時期已經到來;從農產品和中葯材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色、天然、綠色食品、油料、纖維和中葯材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發展農產品加工、麻紡織和中醫葯產業前景廣闊。
3、以襄渝、達成、達萬鐵路,318國道、210國道和河市機場為骨乾的交通優勢
達州是川東北地區、四省市結合部乃至四川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初步形成了以鐵路為干、公路為網、機場為點、水路為補,綜合配套,相互連接的立體運輸體系。2002年末,達州市境內鐵路總長346.5公里,鐵路密度達1.39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6位;達州市公路通車里程7848公里,公路密度47.33公里/百平方公里,均位居川東北地區第1位,並分別位居全省第4、5位;公路客、貨運量均位居川東北地區第1位,並分別位居全省第7和第2位。但也存在公路等級較低,等級公路比重僅為60.89%,居川東北地區末位,河市機場至今未能復航等問題。
今後一段時期,是達州市交通優勢得到進一步加強的重要時期,將為達州市經濟發展創造重要的有利條件。從鐵路看,達萬鐵路客貨運輸的全面開通和逐步繁榮,將與長江航運構成鐵路水路聯運網,形成新的出川達海的直接通道;從公路看,達州至重慶的高速公路即將全面建成,將顯著縮短與重慶的相對空間距離,有力促進達州與重慶的經濟技術聯系;從航空看,河市機場即將建成復航,將大大便利達州與國內外的聯系和交往,加快達州的對內對外開放步伐。
4、以冶金建材、能源電力、食品紡織、機械電器等為特色的工業經濟優勢
盡管達州市工業發展滯後,但相對於川東北地區各市和川渝陝鄂四省市結合部其他地區,達州市工業具有相對較好的基礎。2003年全市工業增加值66.25億元,在川東北地區位居第1位。其中又以冶金建材、能源電力、機械電器等重工業較為突出,2003年全市鋼材產量56萬噸,發電量30.3億千瓦時,水泥產量197.2萬噸,均位居川東北地區首位。2002年全市規模以上重工業增加值42.7億元,占川東北地區35.3%,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1%。但達州市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發展相對落後,2002年規模以上輕工業增加值僅為南充、遂寧的約一半。
今後一段時期,達州市工業發展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新一輪經濟增長期的到來,使鋼材、水泥、煤炭、電力等的需求大幅上揚,但也導致相應的生產能力快速擴張,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綠色食品、麻紡織品、中成葯等的市場需求廣闊,但達州市在這方面產業規模較小,工藝技術落後,對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制約較大。
三、達州市經濟存在的比較劣勢
對區域經濟比較劣勢的正確認識,也是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前提。從某種意義上講,客觀認識經濟發展的比較劣勢甚至比認識比較優勢更重要。認識區域比較劣勢,也有一個參照系問題。當然也離不開在川東北地區的比較,但更重要的是用開放的視野和廣闊的胸襟,瞄準國內發達地區和國際先進水平,尋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以便取長補短,揚長避短。綜合分析達州市的比較劣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1、思想觀念較為封閉,改革開放相對滯後
達州市地處大巴山南麓,山地佔總面積71%,丘陵占總面積28%,平壩僅占總面積1%左右。由於地處內陸,且以山地為主,經濟社會的開放度不高,思想觀念較為陳舊。近年來,達州市大力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成效顯著,但由於以農耕文化為主的傳統觀念和思維方式根深蒂固,與沿海和省內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從改革看,由於多方面原因,達州市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國有企業改革步伐明顯滯後,至今大部分國有企業仍在傳統機制中運行,大量的國有資產處於沉澱狀態,職工的積極性未能得到充分發揮,企業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較為薄弱;從開放看,由於地處內陸山區,其招商引資存在較大難度,兼之其他主觀原因,至今招商引資尚未有大的突破,以招商引資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成效有待提高。
2、財政實力較為薄弱,建設資金嚴重短缺
達州市經濟與全省類似,具有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特徵。然而,達州市又是典型的吃飯財政,某些方面甚至入不敷出。2002年全市人均財政收入僅101.1元,在川東北地區位居第5位,僅高於巴中市,在全省排名僅19位。由於財政實力薄弱、建設資金短缺,對各方面均造成重大影響。
如固定資產投資,2002年全市投資率僅為28.1%(2003年投資率為33.76%),在川東北地區位居第5位,僅高於巴中市,在全省排名15位;又如教育事業發展,2002年全市教育事業費增長率僅為13.46%,在川東北地區位居末位,在全省僅排第17位。尤其是由於建設資金短缺,包括機場改建在內的一批重點項目工期一拖再拖,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很大影響。
3、城市化水平較低,投資環境尚不如人意
城市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輻射源。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達州市城市化進程明顯滯後於經濟發展。其城市化水平不僅低於國內和省內較發達地區,也低於川東北和省內其他一些經濟欠發達市。2002年達州市城市化水平為15.7%,在全省排第15位,在川東北地區居第4位,不僅低於人均GDP高於達州的遂寧市,也低於人均GDP低於達州的南充和廣元市。
城市化水平的落後,不僅導致經濟的集聚、輻射和帶動效應降低,也是投資環境尚不如人意的重要方面。因為對於欠發達地區,吸引外商投資主要在城市,改善投資環境也主要在城市。這是達州市投資環境的重要差距,如至今市工業開發區尚未形成企業入駐的基本條件,對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形成制約。
4、產業結構尚不合理,產業關聯有待加強
達州市產業結構具有明顯的傳統工業化初期的結構特徵。與沿海和省內較發達的區域的差別尚且不論,在川東北地區6市比較,一方面2002年其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29.7%(2003年為26%),在川東北地區居第1位,比其他市高5~9個百分點;另方面其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僅為27.8%(2003年為31.9%),在川東北地區最低,且比其他市低達7~10個百分點。
如此大的差異,即便考慮某些不可比因素,也說明達州市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尤其是第三產業發展亟待加強。同時,達州市產業的關聯互動亦較弱,全市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但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不足;全市原煤年產量達730餘萬噸,但就地轉化為電能僅佔15.1%;全市薴麻年產量3.6萬噸,但薴麻加工嚴重滯後;全市天然氣大開發正在展開,但天然氣如何轉化亟待認真研究。
5、生產技術和管理粗放,經濟效益較為低下
達州市工業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具有明顯的粗放型特徵。盡管工業增加值在川東北地區6市中列第1位,但其經濟效益卻有待提高。工業經濟效益不僅與沿海和省內發達地區相比有較大差距,與川東北地區其他市相比,也有明顯差距。
以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統計,2002年達州市每百元工業增加值實現利潤僅1.1元,位於川東北地區末位,每百元工業增加值實現利稅僅17.0元,也位於川東北地區末位;每百元工業銷售收入實現利潤僅0.5元,位於川東北地區末位,每百元工業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僅7.6元,只略高於南充市;每百元工業固定資產原值實現利潤僅0.45元,位於川東北地區末位,每百元工業固定資產原值實現利稅僅6.9元,同樣位於川東北地區末位。盡管同樣有不可比因素,但其顯然是工業未能對全市經濟形成應有的強力拉動的重要原因。
四、達州市經濟發展的區域定位
根據以上分析,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工業化進程、擴大區域產業分工、強化區域經濟特色、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出發,我們認為,今後一段時期,達州市經濟發展的區域定位可以是:四省市接壤地區的以能源重化工業、特色農產品加工和現代商貿物流業為重點的大型區域性中心城市。
1.四省市接壤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達州地處川渝鄂陝四省市接壤地區,周邊市(區)雖分屬四省(市),但同為秦巴山區,自然地理相似,文化習俗相近,經濟聯系密切。長期以來,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至今尚未形成突出的區域性中心城市。隨著這一區域的經濟發展,構建區域性中心城市已成為客觀需要。達州市是區域內傳統的商貿中心和物資集散地,且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水平在這一區域居於前列,產業基礎較好,交通運輸便利,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帶動功能基本形成,2002年通川區和達縣非農人口已達38.9萬人,未來應向5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規模發展,把達州建成四省市接壤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其不僅將有力增強達州的區域積聚和輻射能力,而且將有力促進四省市接壤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
建設四省市接壤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關鍵是要加快達州的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化進程。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強化資源開發利用,加強企業技術改造,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強做大支柱產業,加快工業發展步伐,努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要實行工業化與城市化並舉,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以達州城區為重點,加強城市規劃和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增強城市的積聚和輻射功能;要利用地理區位和交通運輸之便,著力培養大型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加快商貿流通、物流配送、中介服務等較高層次第三產業的發展。
2.川東北地區的能源重化工業基地
四川省是我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業基地之一。從全省看,我省能源重化工業基地不在川東北地區。但能源、冶金、建材工業的基本產品如煤炭、水泥、鋼材等,由於單位產品的重量較大,因而都有相對合理的產品市場半徑,其市場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徵。達州市能源、冶金、建材工業在川東北地區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從資源條件看,具有豐富的煤炭、天然氣、石灰石等資源,資源豐度在川東北地區名列前茅,尤其天然氣的開發前景十分巨大;從產業基礎看,已經形成達鋼、達竹煤電、恆成能源等企業為骨乾的冶金、能源、建材、機械等支柱工業,重工業規模和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均位居川東北地區首位;從產品市場看,達州市的建築鋼材、煤炭、水泥等產品已在周邊市場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電力、天然氣的市場更供不應求。
要把充分利用和發揮資源優勢、加快能源重化工業發展作為達州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的扶持,加快實施一批重點建設和技改項目,快速壯大工業經濟實力。包括加強煤炭資源的就地轉化,加快大型火電的建設步伐;加快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利用,盡快形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加強對達鋼等優勢企業的改組改造,培育和壯大重點優勢企業,逐步形成和壯大作為川東北地區乃至四省市結合部的能源重化工業基地。
3.四川省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之一
如前所述,四川是我國、川東北地區是四川、達州是川東北地區的農業主產區之一。較為雄厚的農業基礎,為達州市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盡管從全省看,達州在這方面並不具有明顯的優勢,尤其是加工業發展仍較為薄弱,但其市場容量較大,發展前景廣闊,而且關系廣大農民的致富奔小康,關系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關系全市城鄉統籌和協調發展,必須予以大力推進。
建設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必須緊緊抓住加工這個龍頭,強化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我省各市(州)大多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關鍵是看誰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更快,誰的農產品加工質量檔次更高,誰農產品加工的產品更適應市場需求;必須突出優勢和特色,力爭在關鍵環節取得突破。要圍繞達州具有比較優勢的肉牛、薴麻、油橄欖、富硒茶、地道葯材等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壯大龍頭企業,提高加工深度;必須堅持市場導向,強化市場營銷。要有重點地針對不同的目標市場,開發適銷對路產品,爭創名優品牌,擴大市場份額。
4.重慶中心城市的重要輻射帶動區域
就大的經濟區域而言,達州市是成渝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和重慶是成渝經濟帶兩個特大中心城市,達州的經濟發展離不開這兩個經濟中心的輻射帶動。但從經濟社會的歷史傳承、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看,達州市與重慶市的經濟技術聯系更為密切,也更為重要。達州是重慶傳統的輻射帶動區域,其社會風俗與文化傳統相似,經濟社會聯系歷史悠久;達州與重慶比鄰而居,通往重慶的交通條件更為便利,而且是重慶北上的必經通道;達州與重慶產業結構互補性較強,既為重慶提供配套服務,又承接重慶的產業轉移;達州與重慶互為市場,達州市場上重慶的產品佔有很大份額,達州的產品也有很大部分銷往重慶市場。吸引爭取重慶特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以重慶市作為達州產品的主要目標市場,是達州經濟發展的合理選擇和必然趨勢。
加強與重慶的經濟技術合作,首先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擺正位置,甘當配角。要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和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充分利用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積極跟蹤重慶經濟的發展動向和市場需求,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注重與重慶優勢互補,在產品開發中注重重慶的市場需求,在招商引資中加強對重慶的針對性。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拓寬合作領域,擴大合作規模,提高合作實效,使達州成為川渝經濟相融和產業互動的走廊。
5.四省市結合部的商貿物流中心
商業職能是城市的初始職能,區域中心城市首先應成為區域內商貿物資流通的中心。達州作為進出川的重要門戶,自古就是商賈雲集之地,被譽為經商貿易的「金三角」,是川東北傳統的商貿物資集散地。達州批發零售業、餐飲娛樂業、交通運輸業較為發達,商品貿易輻射力強。全市200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億元,2003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億元,居周邊各市前列。2002年全市客運總量9509萬人,貨運總量3300萬噸,在川渝地區僅次於成都和重慶。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發展基礎,達州是省規劃的五大二級物流樞紐之一。
加快商貿物流中心的建設,重點要培育大型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在此基礎上,積極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技術手段,加快傳統物流業向現代物流業的轉變步伐。繼續加大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完善物流運輸平台。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信息化建設,促進物流與信息流相結合,完善物流信息平台。積極為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創造條件,大力促進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的發展。
五、達州市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
根據以上對達州市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經濟區位和區域定位的認識,按照達州市委、市政府總體發展戰略思路的要求,我們認為:如何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化進程是達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為此,建議全市在戰略重點上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1.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加強經濟結構調整
——加大所有制結構調整力度。調整優化所有制結構,是加強區域經濟自身增長機制的必要手段。要充分認識民營經濟在全市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條件。積極推進「三個轉變」,加快民間資金向民間資本的轉變,激活民間資本投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企改組,通過民營經濟的大發展,逐步確立民營經濟的主體地位,增強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
⑨ 達州未來發展有什麼特點
四川省政府批復了《達州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以下簡稱《總體規劃》)。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是「實現科學發展、建設幸福達州,建成川渝鄂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為了方便市民了解達州城市發展前景,激發大家熱愛達州、建設達州的熱情,本網記者專程采訪了《達州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委託單位——達州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黨委書記、局長王偉,請他就市民關注的熱點、焦點話題進行全方位解讀。
2002版城市總體規劃批准實施以來,達州在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至2011年,達州市區的聚居人口約73萬,用地規模達到了約55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已基本形成了「一河兩岸、五大組團」。
近年來,在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批准實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和成渝城鎮群發展戰略規劃,四川省推動「兩化互動、統籌城鄉」工作、大力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和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的背景下,達州市也相應提出了建設川渝鄂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2002版達州城市總體規劃由於編制時間較早,無法滿足區域中心城市空間拓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適應達州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需要,修編城市總規迫在眉睫。
面對新情況、新變化對達州城市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任務,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重新審視達州市的發展定位,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設施體系、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改善人居環境質量。實現科學發展、建設幸福達州,建成川渝鄂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
按照「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的要求,緊緊圍繞達州市第三次黨代會確立的「川渝鄂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發展定位,堅持「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的發展思路,堅持追趕跨越、加快發展的主基調,堅持產業立市、工業強市、開放活市、科教興市、文旅靚市的發展路徑,奮力推進「七個加快」,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與用地布局,以優化城市空間形態、創造宜居的生態環境空間、努力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促進城市和城市產業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保護達州城市生態環境和山水格局,尊重城市歷史和城市文化。同時,立足長遠、著眼宏觀,努力構建經濟發達、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功能配套、運轉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山水園林城市。
本次總規修編重點主要包括:准確把握城市定位,重新確定城市發展目標、城市規模和實施時序;優化城市功能與用地布局。拓展城市空間,調整城市用地發展方向和格局,重塑城市空間形態;創造宜居的生態環境空間。充分挖掘山水資源潛力,塑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突出山地城市的景觀、風貌與生態特色;完善城市支撐系統。構建與城市空間結構相協調的道路交通網路體系,完善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置,提高城市防災、減災能力。
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風貌特色,打造生態宜居環境,把達州建設成為川渝鄂陝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達州城市規劃區范圍:通川區全部,達縣的南外、幺塘、新興、經開區、河市、金埡、石板、百節、斌郎、江陽、亭子、大埡、大風與福善,以及宣漢的紅嶺、君塘、廟安、柏樹與洋烈,面積約1189平方公里。
以西城為城市中心,以南城、老城為城市副中心。重點建設西城、南城、河市、亭子等片區,優化改造老城。在用地評定基礎上,達州城市發展方向採取「南延西擴東跨,適度向北發展」的城市空間發展模式。近、中期主要向西擴張蓮花湖、復興、雙龍一帶,並向南延伸至河市與銅缽河,適度向北發展張家壩、韓家壩和魏興。規劃遠期城市主要向東跨越雷音鋪發展,即亭子片區。
中心城區用地及人口規模:到2015年,達州城市建設用地為78.95平方公里,用地范圍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市建設用地為113.0平方公里,用地范圍控制在130平方公里;到2030年,城市建設用地為145.84平方公里,用地范圍控制在16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在2015年為100萬,在2020年為130萬,在2030年為160萬。
達州市城鎮化發展目標:2010-2015年城鎮化率年均增長2個百分點,2015年達到42.7%,城鎮人口290-300萬人;2015-2020年城鎮化率年均增長1.8個百分點,2020年達到51.7%,城鎮人口360-380萬人;2020-2030年城鎮化率年均增長1.6個百分點,2030年達到68%,城鎮人口470-500萬人。
達州城市分為老城片區、西城片區、南城片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河市片區和亭子片區等六個功能區。
老城片區:規劃到2030年建成區面積約12平方公里(含張家壩、韓家壩),人口規模22萬人。功能定位:城市商貿中心、區級行政中心、職業教育中心,以傳統商貿、文化娛樂、職業教育與居住為主的綜合發展區。
西城區:規劃到2030年建成區面積約32平方公里,人口規模45萬人。功能定位:全市中央商務區、行政文化中心、區域性商貿物流生產性服務基地,以行政管理、金融商務辦公、總部經濟、科技研發為主,配套文化教育、體育、醫療與居住的綜合發展區。
南城片區:規劃到2030年建成區面積約20平方公里(含小河咀、三里坪、梨樹坪),人口規模28萬人。功能定位:城市副中心與城市門戶,以金融、商務辦公、居住為主的綜合發展區。
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到2030年建成區面積約3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重點發展天然氣能源化工、機械製造、冶金建材。
河市片區:規劃到2030年建成區面積約21平方公里,人口規模35萬人。功能定位:能源化工產業區配套發展區,以會展、生活配套為主的綜合發展區。規劃搬遷河市機場至百節。
亭子片區:規劃到2030年建成區面積約3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30萬人。功能定位:未來達縣行政經濟文化中心,以發展現代商貿、現代服務和現代居住為一體的現代化新城。
按照「一核、一圈、兩翼、三軸」市域城鎮空間布局,規劃打造中部經濟區、北部經濟區、南部經濟區三大經濟增長極。
「一核」:指達州主城區
「一圈」:指以達州主城區為中心,大竹、宣漢、開江城區構成的半小時經濟圈
「兩翼」:指渠縣、萬源市城區
「三軸」:指沿達渝、達陝高速路發展軸,沿達萬、達巴高速路發展軸,沿南大梁高速路發展軸。
北部經濟區: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基地,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和生態旅遊等特色產業。限制發展污染以及破壞生態環境的產業。
中部經濟區:重點發展天然氣能源化工、機械製造、新材料和生物醫葯等新興產業;改造提升煤炭、建材、冶金等傳統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金融、信息、咨詢、物流、旅遊等現代服務業。
南部經濟區:大力發展機械電子、薴麻紡織、建材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
同時規劃將福善、龍潭、樊噲、大竹河、舊院、石橋、普安、石橋鋪、土溪和清河打造成10個旅遊型城鎮;
將白沙、普光、南壩、胡家、三匯、臨巴、琅琊、麻柳、渡市、石梯、石河、廟壩、團壩、柏林、任市、講治16個打造成工貿型城鎮;打造以集市貿易為主的農貿型城鎮53個。
以建設全國次級綜合交通樞紐為契機,統籌推進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奠定達州在全國「五縱五橫」骨幹網路和西部綜合交通樞紐中的優勢地位,形成四川省通江達海的東通道,成渝地區北大門。
鐵路交通:加快建設高效、大運力的進出達州的鐵路通道,把鐵路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成達州至巴中鐵路,規劃建設達州至重慶、西安、萬州、成都城際鐵路。
公路交通:著力構建「一縱四橫」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加速構建「五縱七橫」次級干線公路,提高路網技術等級和服務水平。加強境內干線公路建設,大力實施縣鄉公路改造,提升縣鄉公路等級。一是高等級公路:建成達陝、達萬、達巴、南大梁、達州至營山、通江至萬源高速公路,實現達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高速公路大通道全部貫通。同時,為強化達州中心城市環城快速交通聯系及其與市域五個二級中心城市的交通聯系,規劃建設完善「一環五射」的快速公路網路。二是次級干線公路:規劃提高路網技術等級和服務水平,加快構建市域「五縱七橫」次級干線公路網路。三是樞紐站場:建成國家運輸樞紐客貨站場9個,縣級客貨站場22個,構建跨區域的快速客貨運輸網路,形成多種運輸方式協調配合,城市交通與城際交通緊密銜接的全國重要的次級綜合交通樞紐。
水運交通:大力實施渠江梯級開發,加快渠江航道升級改造,將渠江航道等級升為三級,州河航道等級升為四級道;加強達州、渠縣等港口建設,力爭將達州港建成年運輸能力1200萬噸港口。
航空交通:適時搬遷達州河市機場至達縣的百節鎮,並開通更多航線。
中心城區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採用自由式與方格網相結合的布局結構形式組織城市道路系統,形成以「三橫五縱加一環」的城市快速路及片區聯系性幹路為主框架的城市道路交通骨架系統。
「三橫」:北橫,西起外環路復興北樞紐,經蓮花湖片區後穿鳳凰山與210國道相接後借道210國道南行並向西過州河大橋與巴達高速盤石出入口入城通道相接;中橫,西起外環路碑兒梁樞紐向東經馬踏洞上跨達州火車站後接金南大道至火車東站;南橫,由外環路幺塘樞紐向東接工業大道並在木瓜鋪東穿雷音鋪後至亭子火車站。
「五縱」:中縱線,北起蓮花湖接金龍大道南延過化工園區後跨州河並沿城堵山側至河市南至新達州鐵路貨站;西一縱,北起小河嘴州河大橋經通川路、朝陽路及新西河路至新達州鐵路貨站後與環城快速路相交;西二縱,北起外環路復興樞紐向南經碑兒梁、幺塘、李家灣後與中縱線相接;東一縱,北起韓家壩與新達宣公路銜接並經張家壩後過明月江經南壩、楊柳埡、經開區後向南與外環快速路相交並與現狀國道210線相接;東二縱,北接達萬高速盤石入城線向南沿亭子西側南延,串接亭子片區與主城區聯系的兩條快速通道。
「一環」:指外環快速路,北起達巴高速魏興出入口沿鳳凰山西側南下至復興並沿鐵山東麓向南至河市鄭家坪後過州河並沿銅缽河北側向東至徐家沖,並穿雷音鋪後至亭子片區南緣,再向東可與達巴高帶相接。通過外環快速路將渝達陝、巴達萬及達營高速連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