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京津翼城市圈發展的優勢與不足
應該是京津冀城市圈吧?
優勢:北京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首都,政策幫助,吸引力強;
交通發達,運輸業完善,北京作為重要的鐵路樞紐,鐵路公路成放射狀,四通八達,天津港等對外貿易港口;
高校雲集,人才優勢,科技研發中心,科技優勢;
重工業基礎雄厚,工業基礎好;
人口密集地區,勞動力豐富;
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礦產資源;
不足:工業轉型地區,不具備較完善的轉型計劃;
基礎設施落後,現有的基礎設施跟不上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
地區發展不平衡,人才過多的湧向北京、天津等中心城市,造成周邊地區的人才缺口;
環境污染較嚴重,沙塵等氣候因素
㈡ 京津翼經濟社會發展可以得到什麼結論
由京津冀經濟帶連同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為了應對國際國內經濟內下行,保持經容濟持續增長提出的戰略。當下,中國改革處於深水區,攻堅期,想經濟保持在中高速的增漲速度,必須優化產業結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京津冀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倚靠首都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優點,協同周邊區域並倚靠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輻射全國,拉動內需。
㈢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知識說明京津冀與長三角的差距
京津冀與長三角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北京與河北之間存在著經濟上的巨大落差。中專心城市與周邊地區是輻射還是虹吸屬關系,抑或是共生關系,決定了一體化能走多遠、多深。
京津冀相較於長三角,政治的考量要遠大於經濟的判斷,區域之間的差距十分明顯。京津冀的一體化多年推不動的最大問題就是市場力量不充分。在京津冀范圍內,行政壁壘比較嚴重。相比之下,長三角的市場因素更為充分和活躍,這是不爭的事實。
㈣ 京津冀一體化究竟難在哪
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是要解決北京的城市病問題,而城市病的引爆點是北京的霧霾。但我們不應該這樣子來看。
這次京津冀一體化上升到國家層面,不僅僅在於自身經濟的發展,它的最深層意義是推進新型的城鎮化,或者說就是城鎮化走城市群這種道路的一種表率。就像某證券分析師所說的,京津冀一體化就相當於遼沈戰役,遼沈戰役打贏了,示範力量出來了,全國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否則後面的新型城鎮化也就扯淡了。
接著來看這個一體化。1986年高層提出,到現在是頂層設計,然後真正落到實處。這種加速的落實,估計是國家看到了前兩大經濟圈帶來的實際效益。中國目前成型的經濟圈有二個:長三角和珠三角,如果再加上京津冀,這三大經濟圈能佔到國內GDP總量的40%。
這個數字大么?不算大。甚至可以說中國的經濟圈模式或許才是僅僅處於起步狀態。
看看美國的三大都會區——大紐約區、五大湖區、大洛杉磯區,總的GDP佔全美國的份額為67%。相比下,這次的京津冀很像美國的大紐約區。大紐約區城市極為集中,形成一個城市連綿帶,像"城市的海洋"。這個龐大的都市群北起波士頓、南到華盛頓綿延700公里,寬約100公里。如果從波士頓驅車前往華盛頓,就會經過紐約、費城、巴爾的摩和數不清的中小城鎮。一路上給人的感覺是:城鎮一個連一個,到處是緊張、忙碌和擁擠。這是很能給我們啟示的。
日本誇張一點,三大都市圈GDP佔到了全日本的份額的70%。法國則更加誇張,巴黎大都市經濟圈佔法國國土面積的2.2%,卻容納了法國全國人口的19%,聚集了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8%、就業人口的22%和對外貿易額的25%。
舉國外的例子,是要說明一個道理,京津冀的發展空間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中國城市群的概念遠可以比我們想像的大。但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法國,這些城市帶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基礎之上強調分工和定位。不是簡單的聯系在一起。
相比之下,這次的京津冀,最難的地方在哪?就是行政地位的不平等和從屬性關系,使得互利的前提受到制約,這讓一體化受到很大的挑戰。
但對於目前的京津冀產業格局來說,又不得不走一體化。如果不走的話,傳統的發展模式卻已經到頭了。
特別是河北,河北省計劃經濟時代的發展模式實際上就是支援北京,這一定位與天津雷同,建材、化工、紡織、食品等產業難以發揮自身優勢,勞動力和人才又處於北京產生的虹吸效應中,並沒有形成自身的產業支柱,與天津相同的經濟結構卻又不具備天津百年老港、濱海新區等模式的基礎,使得河北實際上成為了北京周邊一圈很難定位的附屬性經濟帶。看來與上海等地輻射周邊的模式完全不同,北京實際上是抽幹了河北的活力,成為了國內罕見的跨省市間的二元結構。
這種模式當然難以持續。但如果京津冀通過磨合,能夠形成互補的經濟結構,那是必須的。分析京津冀現有的模式,實際上反而可以從困局中看到亮點。
從產業結構來說,實際上三個區域恰好處於工業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北京已經進入了去工業化時代,近年來包括首鋼在內的一系列工廠的外遷,實際上成為了這一趨勢最好的寫照。而天津依託新區的優勢,正處於工業資源的聚集階段,工業化的後期。而河北,一直被北京抽離資源,目前的工業化程度較低,處於中期,傳統的產業比重較大,這也是明顯區別與其他兩地的一個特徵。
三大地區,三個階段,是有效的避免了產業的過度膨脹,如果能夠實現統一的協調,那麼在京津冀趨於實現一個自洽的產業梯隊和跨省市的產業鏈合作體系,並不困難。並且如果真的形成這種模式,那麼京津冀可以進一步對山東、山西、內蒙、東北等地形成輻射。
以上說的是結構,至於功能,京津冀實際上也可以形成較為良好的互補。北京目前正在從功能型城市轉型為服務型城市,這意味著,過去的產業群必須尋求出口,我們從近些年的規劃上看,包括開發沿北京地區城市的政策,實際上也是在從地產等方面對人口實現疏導,未來,如果能夠形成梯隊的產業結構,那麼現階段背景的產業群有望大面積的移居河北境內。這樣的話,北京則專注於教育、文化、科研這些服務型產業的建設。在這一基礎上,天津的沿海城市,有可能逐步形成養老、旅遊、休閑這些產業的集中地。所以實際上整個京津冀就實現了老中青三代產業模式的梯隊布局,這也將形成另一個人才流動的循環。
長遠來看,京津冀一體化必然成為城鎮化走城市群這種道路的表率。正常的城市群邏輯是這樣的:一個城市如果要具備較強的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它的城區人口最好是在300萬以上。這是有道理的,200萬以上規模的城市,才能以合理的稅費,提供較好的公共服務,否則服務不足或腐敗;3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才能支撐較發達的公共交通業,比如地鐵和航空等。但單個城市人口不是越大越好,超過1000萬的話,就會染上較重的城市病,對於整個城市群來說,如果人口超過5000萬時,城市廢棄物難以就近消納,就會造成較嚴重的環境問題和交通問題。
中國的13億人口,未來城鎮化的目標是至少12億人口到城鎮,留下1億在農村。怎麼能不出現上面提到的這種問題?一般來說,城市群的輻射范圍在200公里以內,有高鐵的地方可以輻射更遠一些,這樣方便群里的人能到群內任何地方辦事,而且是當日來回。全國均衡布局更多的城市群,中心城市人口能有個500萬以上,群周邊的城鎮人口能超過1000萬,但必須要少於5000萬。這樣的城市群多一些,比如全國來個20個以上,或者更多是50個,才能使中國的人口相對均衡分布,使城鎮廢棄物就近消納,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城鎮化和城市病的矛盾。
㈤ 京津冀經濟區經濟發展不盡人意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北方經濟環境活躍度不行,思想開放程度不如長三角和粵港澳,南方人更務實,北方人好吹牛。
㈥ 京津唐地區的發展優勢和不足是什麼
8月9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對《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的批復,首次明確天津為中國北方經濟中心。而北京也早已放棄「經濟中心」的提法,更准確的提法似乎是「去工業化」。 轉而定位為「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並將大量工業遷往河北地區,京津冀的分工協作漸次清晰。
然而,在環渤海經濟圈內,以天津為出海口的京津冀地區、以大連為主要出海口的遼東半島地區和以青島為主要出海口的山東半島地區,仍舊各自為政,遠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圈
在北京、天津、唐山這個產業三角關系中,唐山曹妃甸與天津濱海新區的暗自爭奪更為引人注目。
唐山市委研究室城市經濟處處長李技對記者說:「唐山和天津的產業結構雷同很多,特別是傳統產業重合度很高,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分工,將來一體化的成本會越來越高。」據了解,天津的四個主導產業,化工、港口、機械、高新產業中,有三個和唐山重合。
雙方在發展港口上的定位也有重合。
曹妃甸的天然大港位於天津航道上游,自然稟賦得天獨厚,航道也幾乎與天津港的航道重合,曹妃甸目前正在建設的碼頭項目包括,「北煤南運」一期5000萬噸的「煤碼頭」,液化石油天然氣、原油碼頭等。業內人士認為,曹妃甸港建成後勢必會搶天津港的「飯碗」。
最為突出的就是對煤炭的爭奪。環渤海灣地區是我國主要的煤炭運輸港口,2005年秦皇島港、天津港、黃驊港三個港口的累計煤炭發貨量佔全國的比重已經高達75.7%,曹妃甸港口建成後,環渤海地區港口未來在煤炭方面的爭奪將更趨激烈。
盡管雙方在一些項目的爭奪上仍在繼續,但是唐山方面也試圖盡量與天津錯位發展。「天津現在大旗一樹起來,唐山反而更好辦了。我們無意去爭第一,唐山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北方的經濟中心,要啟動京津冀、環渤海,勢必要有這么個中心。」李技說
京津冀「區域」與環渤海「地區」
在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看來,「京津冀」屬於「區域」,但「環渤海」還只能屬於一個「地區」。「這兩個概念不能等同,稱之為『區域』是指京津冀具備產業配套、經濟互動上的天然優勢,而且聯系日益密切,但是京津冀區域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的產業聯系稀鬆。」他說,我們只有將京津冀、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幾個「區域」發展好,才能談得上環渤海「區域」的概念。
在北京和天津陸續明確各自的定位後,作為河北經濟重心的唐山市也將明確自己的產業定位,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規劃發展局副局長阮強介紹說,「曹妃甸的十一五規劃」和「曹妃甸循環經濟產業發展規劃」正在緊張制定當中,有望在年內正式發布。
目前,京津冀三地已經建立了定期溝通的聯席會議制度,無論如何,地理上的優勢和未來產業的劃分,在事實上使得這個區域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京津冀區域協作似乎指日可待。
但是,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與京津冀仍然是「三分天下」。
以山東半島為例。山東省發改委一位人士對記者說:「山東雖然也與環渤海經濟圈中的城市,比如天津、大連等有協作,但這種協作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比較典型的是東北的油運到濟南來加工,這並不是市場競爭基礎上產生的分工。在環渤海經濟圈內,山東給自己的定位是新興製造業基地,而東北是老工業基地,高技術產業發育圈在京津,相互之間聯系不緊。」
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中心)教授黃少安說:「山東很特殊,它一直想將自己發展成為一個經濟中心,而對環渤海經濟圈的介入不多。既是環渤海的外圍,又是長三角的外圍,於是便著力發展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半島製造業基地。於是,山東半島基本就變成一個相對獨立又無法脫離長三角與環渤海的狀態。山東基本游離於環渤海經濟圈之外,但又沒有很好地融入長三角,而其實,相比與天津的聯系,山東與上海的關系似乎要更近一些。」
山東與環渤海及長三角的障礙,基本由於與兩個經濟圈分別存在著「欠發達隔離帶」:從山東到天津,二者中間地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中間存在明顯斷層。而長三角,由南京、蘇州、杭州到上海都不存在這種隔離帶。
㈦ 京津冀協同發展有什麼經濟意義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經濟意義在於:
1.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2.有於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3.有利於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4.上述作用的發揮,從政治的角度來說,①是由黨的地位決定的。重視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的體現和要求;執政黨要堅持科學執政,就要不斷完善執政方式,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踐行科學發展觀;政府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有責任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政府要有效履行職能,加強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㈧ 京津冀主要存在哪些生態環境問題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環京津貧困帶的形成和長期存在,產生了一系列比其他地區更為突出的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態影響。嚴重的城鄉二元結構加劇了京津冀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歐洲的城市」與「非洲的農村」同時出現在半徑100公里的區域內,像這樣在首都周邊還存在著大面積貧困帶的現象在世界上也是極為少見的。巨大的經濟落差,使首都周邊地區存在大量的貧困人口,不可避免地造成低素質勞動力湧入城市,形成城市貧困階層和貧困居住區,不僅直接影響國際城市形象,也影響首都的社會安全。環京津貧困帶的長期存在,必然影響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從生態角度看,環京津貧困帶內大面積存在的河湖乾枯斷流、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沙化、草場退化和沙塵暴的頻繁發生,已嚴重影響了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城市供水安全以及大氣環境質量。天津、唐山頻繁出現供水水荒,首都北京多次供水危機和應急調水,官廳水庫失去飲用水質功能,強沙塵暴天氣的增多,與環京津貧困帶的貧困性生態問題有直接關系。環京津貧困帶的長期存在,必然影響京津冀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現在,國家有關部門十分重視和關注京津冀區域的發展,著手建立促進京津冀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優勢互補的新型決策管理體制和機制,旨在盡快推動京津冀實現經濟一體化,使之發揮出帶動中國環渤海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作用。但由於環京津貧困帶的存在,使這一區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短板」現象的制約。如果不制定特殊的戰略措施和優惠政策,改變這一區域貧困落後的現狀,不僅繼續影響京津冀地區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也必將會影響我國北方經濟的發展,影響國家經濟總體發展目標的實現。「『環京津貧困帶』將影響京津的經濟發展。」提案認為,按照河北省的發展規劃,地處貧困帶的張承地區將以發展綠色農業為主導方向,以成為京津綠色蔬菜、果品提供中心為目標。但是,多年來「環京津貧困帶」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區域產業仍側重發展資源依賴性較強的能源、冶金等行業,這不僅加劇了地區礦產資源的爭奪,嚴重影響京津地區鋼鐵、石化等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嚴重影響著京津地區農產品消費的擴大和升級。「環京津貧困帶」還將威脅京津的生態安全。在北京,給予農民的生態補助金是每畝1000元-3000元,而河北每畝只有50元。長期的資金匱乏,致使生態環境的改善舉步維艱。首都北京多次出現供水危機和應急調水,強沙塵暴天氣的增多,與「環京津貧困帶」的貧困性生態問題有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