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均收入與人均gdp是怎樣的比例關系
兩者比例關系說明了兩個反應生活水平狀況的標准之間的差距。
以上述的深圳為例,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比例為1:6.33.說明人均實際收入反應的生活水平遠沒有達到人均GDP反應的生活水平程度。主要原因資源不能公平、平等、有效的配置。人們沒有享受到經濟迅速發展的紅利。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 總產出(即GDP總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總額)/總人口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為一年)實現的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的比值(當前流動人口成為全國或地區經濟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能忽視,故用戶籍人口作為比較指標是不科學的)。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簡稱GNP)。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
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貳』 為什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會提高工人的實際工資
正常來說,社會生產力提高了,工人的工資應該得到提高。但是,在歷史專及現實中,屬這種說法不能完全成立。。比如,這一點在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因為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與人民一起都是國家的主人,工資水平是有國家確定的,那這種說法是成立的。但在私有制社會,以市場決定經濟運行模式的資本主義國家,工資水平由市場和資本家說了算,那這種情況就具有不確定性。
『叄』 為什麼在微觀經濟學中W/P叫勞動的實際工資,實際工資和工資有什麼不同
實際工資是指工人用貨幣工資所能購買到的生活資料和取得的勞務的數量,它較確切地反映了工人的實際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在生活資料價格和勞務收費不變的情況下,名義工資的增長就表現為實際工資的提高;如果生活資料價格和勞務收費提高,以及賦稅等等加重,那麼,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提高時,實際工資就會呈現下降趨勢。
實際工資是貨幣工資水平與生活費用的比例,它與貨幣工資水平成正比,而與生活費用的上漲呈反方向變動。
實際工資=名義工資/消費者物價=貨幣工資/價格指數=W/P
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的區別
名義工資即貨幣工資,是指工人出賣勞動力所得到的貨幣數量。
實際工資是指工人用貨幣工資實際買到的各類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
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的聯系
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有密切的聯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兩者變動是一致的,即名義工資越高,實際工資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但兩者的變動也經常不一致,即名義工資不變甚至提高,而實際工資卻可能降低,這是因為,實際工資的水平不僅取決於貨幣工資的高低,還取決於物價的高低。如果名義工資不變,物價上漲,或者名義工資的提高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實際工資就會下降。
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的變動趨勢。
資本主義工資的變動趨勢是,名義工資一般呈上升趨勢,實際工資有時提高有時降低,從長期看是提高趨勢。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比實際工資提高得更快,因而在實際工資提高的同時,剝削程度仍會加重。
『肆』 勞動經濟學 邊際生產力與真實工資的關系及其含義
邊際生產力乘以產品價值等於邊際生產值(P*MP=VMP),VMP是向下的曲線,因為生產力隨人力遞減。
工資是水平直線,因為是邊際工資不變。
把上邊的工資和VMP聯系起來,企業會在邊際生產值等於工資時生產
換句話說,公司要生產到再多加一個單位產出掙得錢比工資還高賠本了它就不生產了,所以在他倆相等時生產
此時,你邊際花費是多增加的工人工資除以這個工人帶來的產量
MC=W/(VMP/P)
MC=W/MP
現實中,假設W是不變的,你已經工人很多了很擁堵了,在加一個單位,產量降低,MC升高
反之一樣
但願回答了你的問題
『伍』 什麼是實際收入的工資
[實際工資](Real Wage)以工人所得的貨幣工資實際上能夠買多少生活消費品、開銷多少服務費做標准來衡量的專工資。
實屬際工資=名義工資/消費者物價=貨幣工資/價格指數
用貨幣工資額所能換得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在貨幣工資不變的條件下,其水平決定於物價因素。如物價上漲則實際工資水平下降。可以衡量職工的實際收入水平。
實際工資是反映工人實際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
實際工資是指工人用貨幣工資所能購買到的生活資料和取得的勞務的數量,它較確切地反映了工人的實際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在生活資料價格和勞務收費不變的情況下,名義工資的增長就表現為實際工資的提高;如果生活資料價格和勞務收費提高,以及賦稅等等加重,那麼,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提高時,實際工資就會呈現下降趨勢。
實際工資是貨幣工資水平與生活費用的比例,它與貨幣工資水平成正比,而與生活費用的上漲呈反方向變動。
『陸』 什麼是勞動者的實際收入與名義收入
您好,很高興抄為您解答:
名義收入和實際收入的區別
名義收入即貨幣收入,是指工人出賣勞動力所得到的貨幣數量。實際收入是指工人用貨幣收入實際買到的各類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
名義收入和實際收入的聯系
名義收入和實際收入有密切的聯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兩者變動是一致的,即名義收入越高,實際收入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兩者的變動也經常不一致,即名義收入不變甚至提高,而實際收入卻可能降低,這是因為,實際收入的水平不僅取決於貨幣收入的高低,還取決於物價的高低。如果名義收入不變,物價上漲,或者名義收入的提高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實際收入就會下降。
名義收入和實際收入的變動趨勢。
資本主義收入的變動趨勢是,名義收入一般呈上升趨勢,實際收入有時提高有時降低,從長其看是提高趨勢。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比實際收入提高得更快,因而在實際收入提高的同時,剝削程度仍會加重。
『柒』 工資與社會經濟水平的關系
所謂經濟起飛,是指一國在工業化初期的較短時間(20-30年)內,克服了那些阻礙和抵制該國經濟持續增長的舊的勢力,突破了傳統經濟的停滯狀態,並實現了基本經濟和生產方法的劇烈變革。這一重要概念是羅斯托1960年提出的。羅斯托認為,經濟起飛階段是一個國家擺脫貧困和落後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最困難、最重要的階段。欠發達國家只有實現了經濟起飛,才能實現工業化。而一旦起飛,也就意味著人均國民收入開始了急速持續增長,並且,在產業革命的先決條件基礎上,大規模的工業製造業興辦起來,生產力得到迅猛發展,從農業轉移到工業的資本和勞動力進一步支撐了工業化。農業技術的改良、農產品的商品化和農村生活的變化等「排斥因素」和工廠數量增加、工資提高等「吸收因素」,促進了勞動力的加速流動。這一切都表明,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種劇烈的突變或質變,跨出了傳統社會的循環圈,進入了經濟大規模持續增長階段。
羅斯托認為,要實現起飛決非易事,需要具備一些條件,這些條件包括:第一,有較高的資本積累率;第二,有能帶動整個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第三,有相應的政治經濟制度作保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第一和第二兩個條件與工資成本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因為低廉的工資成本,是資本積累率不斷提高的基礎;同樣,憑借廉價的勞動力及所形成的製造業的比較優勢,整個經濟的不斷增長就有了依託,從而經濟的起飛就有了現實的依據。正如羅斯托所說的:「當工業浪潮湧現所要求的其他條件成立時,特別是工業企業家涌現,現有工業技術被充分掌握,以及具有了最低限度地組織培養一支工業勞動隊伍的能力時,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供給奠定了與較發達經濟進行有效競爭的基礎。」
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上迅速向前發展,中國基本的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經濟正在起飛。可以預見,隨著工業化的進一步展開,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經濟還將持續快速增長,並最終實現起飛。
關於中國經濟起飛問題,許多學者都進行了大量論證,特別是在進入持續增長的條件上。徐長生教授認為,從時間上看,「中國經濟起飛的全過程大致要持續30--40年」,「理由主要有三點:1)中國擁有12億多人口,潛在的國內市場容量巨大,而且中國地域遼闊,東部、中部與西部之間,大城市、中小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需求呈階梯性和連續性特點,從而可以大大推遲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最終所面臨市場需求不足這一瓶頸約束;2)中國的國內年儲蓄率已超過35%,利用外資已位居世界第二,二者合一,可以便今後十多年中國保持近40%的投資率(總投資/GDP);3)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工資成本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仍將是我國在國際市場上保持競爭力的一個武器。」顯然,上述三個理由正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實現起飛的三個重要條件。
上述三個條件並不是相互孤立的,應該說,它們之間密切相關。因為國內市場容量的擴大,需要購買力的不斷提高去支撐,購買力的不斷提高,其實質就是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樣,國內儲蓄率進而投資率的大小也與人們收入水平密切相關。顯然,在這三個條件中,工資水平的高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的確,勞動力成本低或工資水平低一直是我國經濟增長中的一個起飛條件和優勢資源。這種優勢資源表現在:第一,為中國許多產品的市場競爭提供優勢。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輕工、紡織、服裝。在全球同類產品的市場份額劃分中,至少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市場中,中國佔有一定的比例,這是形成中國產業競爭力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第二,勞動力的低成本也是吸引國外投資者到中國投資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中國勞動力價格低廉,是外商到中國投資時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這就形成中國加入國際分工的一種模式或切入點。第三,也是中國從依託勞動力的資源優勢逐步深入到國際分工過程中,透過學習,在國際分工中不斷提高自己的位置。因此,勞動力的成本低廉是中國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優勢和起飛條件。
正是藉助於這一條件和優勢,改革開放後,中國在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及對外貿易方面有了飛速發展,並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也正是藉助於低廉的工資成本這一條件和優勢,使資本積累不斷加速,經濟得以持續增長。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廉價勞動力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我們憑借低廉的工資成本和巨大的市場,形成了中國製造業的比較優勢,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產品加工和製造基地;但另一方面,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產品的競爭力並不強,產業結構也不太合理,而且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所佔的份額也相對較小。所以,中國即使勞動力很低廉,也不可能在國際市場上佔有太多的份額。中國要想在國際市場上提高自己產品的競爭力,要想在外貿中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就必須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擴展。這些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相當大,僅靠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空間容納不了中國未來的發展。而貿易結構的變化和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就業結構的變化都是緊密相連的。這些結構變化,在收入方面的表現就是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是勞動力價格或工資水平的提高。因此,適度的工資水平,即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工資水平應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實現起飛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
工資水平問題是個收入問題,收入問題不僅有收入差距的問題,還有個收入水平的問題。當前大多數中國老百姓的收入來源是勞動收入,其勞動報酬即工資增長得快不快,工資水平高不高,自然成為大家十分關心的一個問題。長期以來,中國老百姓工資水平一直比較低,這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實行低工資、低消費的結果:既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也給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影響。盡管改革開放後,工資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但總的來說,仍然不高。可以說,還是屬於低工資水平。目前,低工資制已經影響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而影響到經濟起飛。比如對消費的影響,即是一個最具典型性的問題。近幾年來,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一直是我國政府推行的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擴大內需已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一駕強有力的馬車。但目前在擴大內需的過程中,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顯得強勁,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則顯得不足。一般來說,一國市場規模取決於人口、消費傾向和購買力水平。其中,購買力水平的高低對最終產品的消費、從而對產業結構的演進具有重要影響。再比如農民工問題。農民工對社會的貢獻是巨大的,然而長期以來他們一直受到歧視,他們不僅工資水平低、工作待遇差,與企業主階層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而且由於主要從事低技術水平的簡單加工業生產,這使得在這些部門就業的勞動力難以持續得到發展。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年年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打工的農民工有幾千萬,但他們像候鳥一樣,飛來飛去,很難融入當地社會,跟城裡人仍然是「兩張皮」的關系,被市場所分割。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不僅未來中國的產業工人隊伍難以形成,而且未來還可能出現一方面是高素質勞動力資源短缺的危機,另一方面卻是相當多的農民工難以進入產業技術工人的行列,難以融入工業化進程之中。
顯然,工資水平高低的問題不是一個小問題,它實實在在地是一個關繫到中國經濟起飛,關繫到中國經濟增長和長期發展的大問題。那麼,從目前看,中國的工資水平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及其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我們看消費和積累的關系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在過去的20多年裡,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最重要的支撐力量是高資本投入。從統計資料中我們看到,在絕大部分年份里中國的投資率都維持在 35%以上,有些年份甚至達到了40%。而支撐高投資率的主要力量則是高儲蓄率。我們知道,儲蓄率的上升是與最終消費率的下降相對應的,消費需求不旺必然會影響到經濟的快速增長。顯然,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其中重要原因是消費率偏低,而其深層次原因是廣大人民收入水平增幅緩慢。其他先進國家的實踐經驗證明,在人均1000美元的水平之上時,GDP中勞動報酬份額的增長將明顯加速。200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了1000美元,這意味著人均收入或工資水平也會相應有一定幅度提高。然而,多年來我國經濟年均GDP增幅一直較高,而全國工資總額佔GDP的比重卻在下降,上升或持平的年份不多。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呢?是不是說明我國積累率已經過高,工資水平偏低呢?眾所周知,積累率過高必然會影響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影響到工資的增長,影響到消費並進而影響到中國的經濟增長和起飛。
工資作為收入問題對經濟影響的另一個方面是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收入結構的極不合理問題。衡量收入分配的差距、,國際上一般以基尼系數為指標,基尼系數越大,居民收入差距就越大。目前,我國收入差距已經過大,表現在:一是城鎮居民收入差距過大;二是農村內部收入差距過大;三是地區間的收入差距也明顯擴大;四是全國居民收入差距也過大。引起收入差距過大的主要根源是工資外收入(包括壟斷性收入)、灰色收入以及非法收入。這些收入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大多數人仍然是靠低工資作為其收入來源,而且,這種差距還有擴大之勢。最典型的實例是普通勞工與私營企業主之間,一方是持續的低工資,而另一方是由持續的低工資帶來的財富的積累,兩個階層的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毫無疑問,較低的工資水平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消費,影響到產業結構的演進,影響到工業化的進程,如果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話,還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阻礙經濟持續發展。
工資問題還是個資源配置問題,因為工資起著勞動力資源配置的作用。從我國目前來看,就業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多年來的失業主要表現為結構性失業。2000年,第一產業產值占國民經濟的15.9%,而其就業人員卻佔50%,屬於過度就業;第二產業產值佔50.9%,其就業人員僅佔22.5%,使用的勞動力較少,雖然有就業的空間,但由於對勞動力的技術要求較高使許多剩餘勞動力的進入受到限制;第三產業產值佔33.2%,從業人員占 27.5%,與發達國家第三產業佔50%以上存在較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各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不同,對勞動力的成本或工資水平要求也不一樣;另一方面,由於勞動力市場不夠完善,農民工缺乏有效的保護,工資被壓低,勞動力流動受到限制,而壟斷行業在獲得壟斷利潤、壟斷工資的同時,還阻隔了就業,以致在全社會形成不了均衡的工資,工資差距所形成的誘導機制的功能喪失,工資對勞動力配置的功能大打折扣,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提升也就受到了嚴重影響。
上述三個問題反映的是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問題,卻都和收入分配政策相關,亦和工資水平相關。這就引出本文所提出的主要問題,在目前經濟起飛階段,我國工資水平是否合適,工資水平與經濟增長是否協調,工資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如何?
四
法國經濟學家帕斯卡爾·拜伊和阿萊因·穆尼耶曾指出:「發展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即為什麼各國之間的經濟增長率各不相同的問題,其答案可能就是本文的主要假設(如果能得以證實的話),即工資成本是決定性的因素。」「我們或許只有從工業化與工資關系結構的聯系中,才能找到解釋不同國家特有的工業化的主要因素;而且這種關系近來在世界范圍內的轉型或許可以成為解釋工業化迅速向新的地區擴展的原因。」這一論斷雖然未被證明是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經濟得以快速發展並具有普遍意義的理由,但我們確實不能否認工資水平給各國經濟所帶來的重大影響。世界各國工業化道路模式盡管不同,但從其工資變化中,確確實實反映出特定國家和地區的「這種特殊關系的歷史性變化」。其中,東亞「四小龍」的經濟起飛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實例。他們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或地區,成為一個新興的經濟體,其工資水平的變化,就深刻反映出其工業化的發展道路,亦充分體現了工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具有內在性的協調關系。這種協調關系體現在:經濟高速增長產生的收入效應使工資水平不斷提高且收入差距較小,而不斷提高的工資水平在促進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就業結構不斷趨於合理時,又促使經濟進一步增長。「經濟增長主要歸因於消費品領域和相關的服務。由於實際工資、以工資為收入的人數以及勞動生產率的增加和提高等三重因素的作用,經濟增長具有了內生性。」這可以說是東亞「四小龍」經濟發展的一個生動寫照。
反觀中國工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筆者感到:二方面中國經濟發展很快,GDP的增速類似於日本、東亞「四小龍」等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起飛時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工資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又不具有很好的協調性,突出表現在上述三大結構不合理方面,即積累和消費的結構不合理,二、三產業的結構不合理及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究其原因,一是目前的低工資制度仍然受到傳統體制下行政配置資源的強大慣性的影響,二是目前的低工資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健全勞動力市場的壓抑,以致使工資對經濟增長的促動作用不僅沒有充分體現出來,還可能從某些方面束縛了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延緩經濟起飛。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面對這一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去解決?筆者認為,首先在理論上,我們應深刻認識工資這一變數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同時,我們還應深入到經濟體系內部,認真探尋能夠有效保證經濟起飛的工資調節機制。在實踐上,一方面我們應加快改革步伐,破除傳統體制對經濟的束縛,破除一些不合理的制度,特別是戶籍制度,健全並完善勞動力市場,讓勞動力價格在市場上能正確反映出來;另一方面我們還應把握工資關系應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以便在國家范圍內就利潤/工資之間的比率以及消費品生產/資本貨物生產之間的比率進行調節以期保持平衡,從而使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產生一種有機的聯系」。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工資關系,應該是讓更多的人融入到工業化進程中,使工薪收入者在整個從事經濟活動人口中的比例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使一、二、三產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不僅如此,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工資關系應是以提高廣大居民的收入水平為目的,工薪收入者的格局應是「兩頭小、中間大」,「中間階層」的形成不僅能從分配的結果上較好地解決社會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還能在保持效率的前提下,促進共同富裕,同時又為維護社會穩定大局奠定基礎。
總之,正確認識工資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從而確定適度的工資水平,以保證經濟最終實現起飛並順利進入持續增長階段,也就是筆者所思考並希望得以解決的主要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意義在於,一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工資水平,不僅能合理引導勞動力有序的流動,激勵人們努力工作,提高勞動生產率,且對企業的積累,對城市、農村的發展,以至於對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結構的變遷將是十分有利的。
『捌』 我國現在非常重視工人工資的提高,從經濟利益發展的角度來說,這有利於經濟發展嗎
我們國家現在非常重視工人工資的提高,從經濟的利益的角度來說。工人工資的提高有利於調動工人的積極性,從長遠上來說是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的。
『玖』 實際收入等於收入減支出么
[實際工資](Real Wage)以工人所得的貨幣工資實際上能夠買多少生活消費品、開版銷多少服務費做標准權來衡量的工資。
實際工資=名義工資/消費者物價=貨幣工資/價格指數
用貨幣工資額所能換得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在貨幣工資不變的條件下,其水平決定於物價因素。如物價上漲則實際工資水平下降。可以衡量職工的實際收入水平。
實際工資是反映工人實際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
實際工資是指工人用貨幣工資所能購買到的生活資料和取得的勞務的數量,它較確切地反映了工人的實際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在生活資料價格和勞務收費不變的情況下,名義工資的增長就表現為實際工資的提高;如果生活資料價格和勞務收費提高,以及賦稅等等加重,那麼,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提高時,實際工資就會呈現下降趨勢。
實際工資是貨幣工資水平與生活費用的比例,它與貨幣工資水平成正比,而與生活費用的上漲呈反方向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