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消極影響
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嚴重;一國的經濟波動可能影響他國甚至影響世界,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⑵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有哪些
到目前為止,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
1.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更強了,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
,推動經濟發展的要素如資金、技術、人才大都為發達國家所佔有或支
配,發展中國家是以所謂的「比較優勢」加入全球經濟的分工體系的。
這種「比較優勢」說到底就是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包括低廉的勞動
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利用這些資源開展生產和獲取硬通貨就只能處在國
際分工體系的最底層,而長期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雖然能使發展中國家
經濟有所增長,但由於產業發展空間趨於狹窄,加上過份依賴海外市場
,發展中國家內部產業嚴重失衡,對發達國家的依附程度也日漸加深。
2.全球金融市場風險加大。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國際金融
資本市場的規模日漸擴大,逐步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系統。在國際
外匯市場的交易中,大量「熱錢」用於炒匯投機謀利。據統計,90年代
中期國際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額超過一萬億美元,而其中用於國際貿易的
交易額不足2%。國際貨幣交換已與國際貿易中的物品交換相脫節, 規
模龐大的金融活動早已失去了相應的物質生產與產品的支撐。大規模投
機套利活動不僅直接打擊了新興工業國正常的經濟活動,而且也沒放過
像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投機資本的金
融投機行為導致原來欣欣向榮的東南亞經濟在很短時期內灰飛煙滅,整
個亞洲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陰影之中。
國際投機資本的猖獗與經濟全球化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以美國為首
的發達國家在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和轉移產業及技術時,逼迫發展中國家
實行自由市場經濟,開放金融市場。在所謂的自由市場經濟中,發達國
家資本投機財團所支配的財力遠大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實力,自然
就能在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為所欲為。亞洲金融危機是這些投機資本
破壞全球經濟穩步發展的最明顯例證。
由國際投機資本引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不僅危害了亞洲國家的經濟,
而且也危及到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旦以「
信用」為基礎的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大混亂,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也就在劫
難逃了。
3.貧富差距加大。許多人對於經濟全球化寄予了美好的願望,希望
通過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過上富裕的生活。事實上,經濟全球化對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結果。說得再准確一點就是,一部分人利用經濟全球化
謀利,而另一部分人被迫接受其後果。前不久,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
了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呼籲人們重新認識經濟全球化,逐步縮
小當前世界上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報告指出,佔全球1/5的人口生活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國家,他們擁
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86%,全球出口市場的82%,外國直接投資的68
%,全球電話總數的74%;而佔全球人口總數1/5的貧困人口在上述幾
項上的佔有率僅約1%。在平均收入方面,貧富國家之間相差74倍, 而
在1960年,這種差距還僅為30倍。此外,200 名最富有者的資產超過占
世界總人口41%的人的收入總和。在過去4年裡,這200名富翁的財產增
加了兩倍,達一萬億美元以上,相反,每日收入少於一美元的窮人仍維
持在13億左右。
通過1999年度《人類發展報告》提供的數字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全
球化幾乎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但貧富國家並沒有能夠平等地分
離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好處,貧富差距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面對這種趨
勢,我們不禁要問,如果經濟全球化不是為提高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僅僅是為了某些人牟取高額利潤,那麼這樣的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
家有意義嗎?
⑶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負面影響
(2014·荊門)某政治家認為,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部分蛋糕分給了富人,其它人只得到麵包屑。材料認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是貧富差距懸殊。
⑷ 經濟全球化會帶來危害嗎
經濟全球化也會帶來危害。
「經濟全球化」的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則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國際游資的存在肯定是全球經濟不穩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國際製造者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動盪的製造者或推動者,扮演了危機傳染的主要媒介物。
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局部地區的經濟震盪很可能引起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
(4)經濟全球化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擴展閱讀:
發展機遇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的對外開放事業將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在21世紀最大的發展機遇就是經濟全球化。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符合中國的最大國家利益。
至少到目前為止,不少分析都表明,經濟全球化產生的收益並未在各個國家均勻分配。南北之間的差距在擴大。但是,從市場化改革的發展績效來看,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世界銀行認為。改革開放20年以來,中國與世界經濟一體化迅速推進,貿易、外國直接投資以及國內高儲蓄率這二者之間的聯系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⑸ 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中佔有主導地位和絕對優勢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資本主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性特徵會得到充分體現;
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會更加突出,使國家之間的市場競爭和民族沖突會更加激烈和尖銳;少數大國一手操縱世界經濟事務,使平等互利原則和國際間的合作屢遭破壞;
局部地區的民族摩擦、經濟危機以及政治經濟的震盪也極易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和擴展,增加了國際政治經濟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促進了各國經濟的較快發展。但同時,也使世界經濟的發展蘊藏著巨大的風險。
(5)經濟全球化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各國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一國經濟運行的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只有全球資源和市場一體化,才能使一國經濟在目前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擺脫資源和市場的束縛。
經濟全球化,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以最有利的市場來進行銷售,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
⑹ 請問:全球化的負面影響有哪些
全球經濟是以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為基礎的全球經濟,政治,文化大融合的過程.
其中,」經濟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基礎和主體.與任何事物一樣,經濟全球化也具有兩重性:
一方面,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有助於提高生產力.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是經濟殖民化和加
劇南北兩極分化的過程.西方發達國家最初發動全球化的本意是通過全球國際分工,讓自己成為資本和技術的
供給國.然後把其他國家變成依附型工業國家.農業國家或資源產地.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
工業化加速了這一過程.
新興國家工業化的發展令西方資本由此找到了龐大的投資市場,銷售市場和廉價的原料產地,使西方資本
開始了向全世界的大規模跨國流動.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雖然批上了民主,自由,人權等更溫柔的面紗,但這
並不能掩蓋經濟全球化的不平等性和剝削實質.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新的殖民主義的開始.在參與到
全球化的所以200多個和地區中,大約有20多個發達國家處於支配地位,它們是規則的確立者,也是主要
的獲利者.
這些發達國家主要是通過三個階段和兩個渠道獲取利益的:在購買階段,一低廉的價格從發展中國家獲取
能源和原材料;在生產階段,利用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對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進行盤剝,賺取高額利潤;
在出賣階段,在國際貿易中通過壓低原材料的和初級產品的價格,抬高技術,品牌,高端產品和知識產權的附
加值從發展中國家大撈一筆.
此外,有兩個牟利渠道:一是利用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短缺實施巨額貸款,進行債務盤剝;二是利用自身的
優越環境吸引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優秀人才.
經濟全球化的不平等性所導致的後果,一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命脈或多或少地被跨國公司所壟斷,缺乏關
鍵技術和核心知識產權,沒有全球知名的民族品牌,高端產品市場也基本上被跨國公司壟斷.二是發展中國家
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加劇,這些現象發生在發展中國家,而其背後不過是發達國家不高污染,高能耗和低附加
產業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狄更斯時代英倫上空的騰騰煙霧,現在已經隨著跨國公司的一筆筆投資轉移到了發
展中國家.三是發展中人才資金的外流,投入巨資培養的大量人才被無償吸引到發達國家,資金則通過利潤,
利息和不平等交換流向發達國家.去最終後果是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只佔世界人口15%的西方國家集中了
全世界的絕大部分財富.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經濟全球化,增大了各國經濟運行的風險,尤其是處於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新的挑戰。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即使在發達國家裡,由於採用高新技術形成的經濟結構的調整變化,也是相當數量的勞工和民眾的利益受到損失。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少數國家還借經濟全球化之機,向別國強行推行自己的價值觀、經濟體制和社會制度。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經濟全球化不可能健康發展,並將不利於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共同事業。
⑺ 面對經濟全球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國應如何更好的實施對外開放 謝謝!!!
面對經濟全球化挑戰我國應採取的主要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客觀趨勢,除了正視和積極參與之外,別無選擇。一方面,絕不能因為經濟全球化可能會給我們帶來風險,就置身事外,甘當觀潮派。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就必須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我們必須樹立起全球意識,具有世界眼光,以積極的姿態加入全球化進程,勇當弄潮兒,藉助世界經濟的舞台,實現振興中華的大計。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不能對全球化抱盲目樂觀的態度,不應把全球化理解為西方強國會自動放棄強權政治和掠奪政策,以及從此便天下太平,世界大同,而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有清醒的估計。 (一)根據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對於工業化和信息化社會的要求,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以提高國家在應對經濟全球化時的實力
在明確了國有經濟必須重點駐守的產業領域以後,需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中國民間的民族產業資本。與目前經濟全球化中資本過於張揚的情況相反,中國實行計劃經濟以來甚至改革至今,民間資本仍受到過度的壓制。資本受到各類政府機構和過時規章的歧視、排擠和隨意浪費的現象依然嚴重,資本產權的界定工作遲遲難以完成。因此,中國的資本力沒有得到應有發揮,甚至在民間資本較快積累起來的地區,資本外逃的現象相當嚴重。對此,中國倒是應該從政策上重新尊重資本(民間資本),給資本以應有的和合理的生產要素地位,盡快完善資本市場,保護資本所有者的正當權利。以使中國真正的民族資本迅速壯大起來,而能與市場上的國際資本相抗衡。同時,要大力加強相應的基礎性經濟制度建設。比如,民間創業的行政管理制度環境建設,中小企業的輔導制度建設,教育普及和水平提高的制度建設,科技開發和運用的制度建設,其他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及要素產權保護的制度建設。同時,為了提高國家和地方重大決策的科學化和成功度,一定要加快各級政治體制民主化的進程,促進政治體制改革,建立從大到小的有激勵、有效率、有制約、有活力的各級政府。
(二)特別加強對金融市場完善化和金融監管高級化的力度
中國作為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的國家,貨幣金融的經營和監管還有很重的計劃經濟下財政性方式的印記。面對新的市場化環境,銀行業不注重盈利性和風險性的同步提高,不注重風險管理能力的培養,使得中國經濟的金融深化受阻;同時,金融監管部門滿足於簡單和低水平的監管方式,不願放開民間金融,使得中國的金融市場在相當程度上名不符實,金融監管能力也無法提高。我們知道,經濟全球化正是以金融市場的資本流動為先鋒的,一個沒有管理民間金融市場經驗的政府,恐怕是難以應對當今復雜的資本流動浪潮的。
1.調整我國利用外資政策,適當增加外債的比重,有步驟地開放我國證券市場。當前,我國已出現了重復投資和廣泛的生產過剩(605 種主要產品有80 % 即484 種過剩) 。但是,仍有許多經營不善的企業通過引進外資求得生存,於是出現了利用外資排擠中資、大量經營不善的中小企業排擠經營良好的大企業的劣勝優汰現象,加大了我國調整經濟結構的難度。而我國需要發展的新產業,或由於外方不願轉讓技術,或由於我方要保持控股權和市場份額,無法引進外國直接投資。這種情況表明,當前引進的外國直接投資,有一部分是不符合我國產業政策的。鑒於發達國家利用外資的結構都是證券投資規模最大、債券次之、直接投資最少,我國也應調整引資政策,適當增加外債在引資中的比重,有步驟地開放股票市場(如首先開放證券投資基金),利用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多利用可以被我國企業自主使用的國外資金。
2. 我國企業應該積極開展對外投資。由於我國基本上處於單方向引進外資狀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經常項目的貿易順差,被資本項目的逆差抵消了不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這種情況有可能進一步發展。我國的重復投資和產品過剩,表明我國已存在過剩資本(不能帶來好收益的資本),因此,鼓勵有競爭能力的企業進行對外投資,特別是到發展中國家投資,應該提上我國的議事日程。
3. 有步驟地、積極地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是逐步開放證券市場的需要,積極開展對外投資的需要,也是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多極化的需要。不能因為防範金融風險而放慢這一進程。人民幣應實行自由浮動制,其匯率應由市場關系決定,這將提高人民幣匯率決定的透明度,提高人民幣的信譽。 目前人民幣不貶值的政策,實際上是對美元的釘住政策,而美元是隨時對日元、歐元上下浮動的,因此人民幣也被動地對日元、歐元貶值、升值,這樣,人民幣的價值就被扭曲,獨立的貨幣政策就打了折扣,不利於人民幣的信譽,不利於人民幣將來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
(三)積極發展國際貿易,注意控制國際資本流動
國際貿易中的產品和服務的貿易,有助於發展中國家揚長避短,一方面可以發揮自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如中國的紡織和服裝產品出口以及旅遊服務),另方面可以在引進國外較高技術產品過程中爭取到一個新技術消化吸收的時間,以開發出自己的新技術產品(如中國的家電業和電腦業)。這樣,可以促進中國自身的資本積累和二元經濟轉型。只要掌握好貿易發展的進程,國際貿易是比較有利而比較安全的。相反,國際資本的流動就不一樣。盡管作為發展中國家,資本短缺,不使用國際資本幾乎就不可能。但是,國際資本的投機性和不確定性太大。我們在積極引進外資的同時,要注意分析各類資本的背景和結構。盡量引進比較穩定的資本,防止短期的「熱錢」 性資本對中國市場的沖擊。
(四)以積極的態度推動全球化的制度基礎建設,盡中國的所能去維護一個和平和發展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
盡管中國不可能憑借自己的力量去建立一個全球各國經濟進行分工合作的制度基礎,也難以充分影響發達國家採取有利於經濟全球化的行動,甚至可能將面對經濟全球化因其無序的擴張而在不久夭折的不利局面。但是,即使在萬一發生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崩潰而我們不得不關上大門之前,我們還是要盡量利用全球化的機會來加快我們的發展。因此,我們就需要在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和政治活動過程中,努力嘗試推動全球化的制度基礎建設。因為,形成合作共識的國家越多,則從事這方面努力的力量越大,因而越有可能將目前的大致尚存的和平和發展局面延續下去。
總之,面對機遇與挑戰,我們必須樹立積極辨證的防風險意識,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競爭中增強實力。世界上一些小國家面臨經濟全球化的風險絕不比我們少,他們能夠勇於參與,借勢長勢。相信我們也一定能夠趨利弊害,化解風險,展示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與風采。我們不能因中國是一個大國而妄自尊大,也不能因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而妄自菲薄。正確的方針應該是既要積極大膽,又要從容謹慎,抓住機遇,戰勝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不斷拓寬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的空間
⑻ 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依賴程度也越強,但是由於經內濟基礎和容資本主義國家性質影響,沒有建立完善的協調機制,當經濟危機爆發時,容易在短時間內就快速的波及全國乃至全世界。
2、經濟危機的收益者是國家金融炒家,是發達國家的代表。這也說明了,經濟全球化後發達國家更加有侵略性,可以通過經濟手段來控制別國經濟和掠奪別國的財富。
(8)經濟全球化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
1、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2、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
⑼ 經濟全球化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為減輕人民幣升值的負面影響,可以採取如下對策:一、緩解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匯率升值的壓力來自於多個方面,而出口的快速增長、資本流入、外匯儲備迅速增加,都是重要影響因素。但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很高,從對外貿易入手,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較為不易。不過,在中國的對外貿易夥伴中,對美順差最大,來自於美國的壓力也最大,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調整對外貿易地理結構來減輕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針對資本流入所帶來的壓力,在繼續鼓勵外資流入的同時,我們的企業可以適度考慮以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進入他國市場。針對外匯儲備迅速增長所帶來的壓力,我們可以採取措施適當控制其增長速度。也可以考慮推行制度。通過這些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為漸進式調整人民幣匯率水平打下基礎。二、在全球化背景下權衡人民幣升值問題,適時調整匯率水平與匯率制度從國際經驗來看,既然經濟大國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面臨匯率升值的內部壓力與外部壓力是不可避免的,而人民幣升值是大勢所趨,在人民幣未來的升值過程中,避免出現類似「廣場協議」那樣的大幅度匯率調整極為重要。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要簽訂類似「廣場協議」式的國際性文件。為此,要讓匯率始終能夠反映經濟基本面。我們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對人民幣匯率適時做出適當的調整,使匯率水平既能真實反映中國的經濟狀況,又能避免未來人民幣快速升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要認識到,成功地調整人民幣匯率政策,對於未來的宏觀經濟穩定、貿易品部門與非貿易品部門產業間的平衡發展以及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都具有深遠而積極的意義。而這一點,有待於政府採取果斷措施,消除升值預期。要綜合處理匯率升值影響物價水平所產生的問題對於人民幣未來走勢,基於巨大的升值壓力,我們必須對其可能對物價水平的影響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們要實事求是具體深入地分析他國匯率波動的歷史教訓才能真正有助於我們借鑒。匯率問題涉及面甚多在我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各種國際交往的情況下匯率變動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從整個日元的升值中,就長期來看,日元的升值導致了日本物價的整體下跌,日本年代中期以來持續保持低水平,年代中期以來多年出現負增長。所以說看本幣升值對物價的影響不能只看眼前,而要著眼於長期,著眼於對未來物價的影響,對長遠的整體經濟的影響。那種認為人民幣升值可能抑制當前通貨膨脹趨勢的觀點,短期來看也許可行,長期來看,還可能進一步形成通貨緊縮趨勢,不利於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我們不能單從本幣的升值來看對物價和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不能因為眼前出現的通貨膨脹趨勢而寄希望通過人民幣升值來抑制短期通脹壓力。在短期內,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畢竟,通過人民幣對外升值來抑制通脹的短期作用也是有限的,但匯率升值對宏觀經濟所造成的影響是整體的,且宏觀經濟政策對物價的影響也會抵消本幣升值對通脹的抑製作用。所以說,要認真研究綜合處理匯率升值通過影響物價,進而影響經濟系統的問題,為未來人民幣升值後減輕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做好准備四、其他減輕人民幣升值負面影響的對策針對人民幣升值對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我們可以適時調整我們的貿易戰略,減少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程度。作為出口企業來說,要努力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逐步改變原來低勞動力成本、低價格進入國際市場的做法。針對出現人民幣升值對物價水平下調的壓力,以及對總需求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通過西部大開發的措施,擴大內需來解決。針對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儲備風險,我們要深入研究未來世界主要貨幣的變動趨勢,根據我們進口規模,適時調整中國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和總量規模。針對人民幣升值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我們可以大力發展多元化的金融市場,增加投資、融資渠道。 劉建江根據:《機遇與挑戰:中國直面世界金融一體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1)整理。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化解人民幣升值風險內容提要:為了化解人民幣升值預期所引起的巨大風險,同時又避免國際游資撤離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就必須改革匯率制度。可行的方案是:允許人民幣匯率在一定區間內波動,而國家賣出外匯的匯率仍鎖定在現有的匯率水平。在匯率制度改革後,其他相關的制度也應進行必要的調整。這一方案可以化解升值預期引起的風險、避免國際游資對我國經濟的重大沖擊、增強調控匯率的主動權、實現外匯風險的分散化,同時還可以避開人民幣值和外匯儲備損失問題。外匯管理體制必須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1.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要求外匯管理體制進行相應改革2. 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不利於國內經濟穩定3.固定匯率制不利於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