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域是現在的哪裡
西域的地理概念西域狹義上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即今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的地區
② 古代中國為何要拚命拿下西域西域有那麼重要麼
中國統一王朝的國土長期呈啞鈴狀。傳統中國的十八個省在東部,西域的國家在西部,在東西部之間,有一條距離青藏高原和脈隔, 祁連山2000英里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北面是蒙古高原上的戈壁沙漠。河西走廊的南面是青藏高原的冰川。
中原王朝完成了對傳統漢族地區的初步開發,釋放了想要成為其一部分的地緣力量,而匈奴也完成了對漠北,的資源整合,對漢族地區造成了強大的戰略壓力。
這促成了漢朝為了尋找戰略同盟而“掏空”的外交行動,從而打破了匈奴對漢地的封鎖。
該王朝的統治者追求長期穩定,發現西域對中原王朝是一個巨大的沖擊。這是一個相對鬆散的區域,一個強國可以輕松整合這些分散的資源,形成一個強國的戰略腹地,從戰略上擠壓中原王朝。如果中原王朝控制了西域?
會怎麼樣?同樣,它會在東西兩個方向威懾漠北的力量。漢朝與匈奴300年戰爭的最終勝利是建立在奪取河西走廊的基礎上的,但真正的勝利是在西域
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陝甘山西諸匪各有侵邊之虞,小規模作戰,即直取北關山,無顏眠日。而現在和過去,事情截然不同。俄人民正在把他們的領土從西向東擴展一萬多英里,連接到我的北部領土,只有中部被蒙部覆蓋。
③ 西域指現在的什麼地區
西域指現在的玉門關以西地區。
西域,是自漢代以來對於玉門關以西地區的總稱。狹義的西域專指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區;廣義的西域則是古人對於陽關、玉門關以西,包括中國西部、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的統稱。
西域到了後來演變為我國的西部地區的含義,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屬於西域的范圍。清代的「西域」的范圍位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
(3)西域現在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西域國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以北准噶爾盆地的邊緣,利用從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綠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與羅布泊是西域地區的主要農業、生活水源。因而該區域的國家興旺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據部分考古學家的判斷,樓蘭即是由於河流改道與羅布泊的遷移而滅亡的主要原因。
從玉門關到西域,有兩條主要通道:一條經塔里木盆地東端的樓蘭(鄯善),折向西南,沿昆侖山北麓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可至中亞的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國;
另一條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可至中亞的大宛、康居、奄焉等國。
④ 古代的西域是現在的哪裡
古時候的西域是指中國西部的疆域,就是現在的新疆。新疆古時候為什麼叫做西域?它是什麼時候被稱為新疆的呢?
在西漢王朝,有一個在我國北方草原活動的實力強盛的游牧民族——匈奴。在當時匈奴對整個北方地區及西域實行統一管轄,卻無意中為形成全國性的統一局面創造了條件。漢武帝劉徹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掃除來自匈奴的威脅,准備聯合西域地區以徹底打敗匈奴。為此,他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聯系共同對付匈奴。張騫不辱使命,兩次出使幫助中原地區加深了對西域的了解,加強了西域和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關系,擴大了漢朝在西域的影響,最終漢朝打敗了匈奴統一西域,建立了西域都護府,標志著從此後西域成為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絲綢之路的出現,極大的帶動了西域地區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傳播的加深,西域的各項技術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手工業、毛紡織業、陶器製造、玉石加工技術都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經歷過繁榮昌盛的隋唐時期,清朝對西域的統一局面進一步加強。在乾隆二十四年,西域改為「新疆」,表示了故土新歸的含義。
從漢朝統一西域到清朝統治新疆,新疆地區的社會經濟在清朝時期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和發展。然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王朝國力衰退,已是窮途末路。沙皇俄國等國垂涎位於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開始蠶食和侵佔我國領土,並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清政府一面派軍隊駐守新疆,粉碎侵略陰謀,一面派使臣與沙俄進行艱苦談判,幾經周折之後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以中國對沙俄進行賠款、俄國商人在新疆貿易不納稅、俄國在新疆設領事等為代價,換來了沙俄軍隊從伊犁撤兵。
新疆地處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兩千多年的歷史造就了新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古代西域文明,是中國版圖上一塊美麗而又富饒、民族風情豐富多彩的好地方。新疆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區,佛教在這里興盛了上千年,為後人留下了許多佛教石窟遺址。最著名的千佛洞遺址不僅為研究和了解古代宗教、歷史、繪畫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還成為旅遊者嚮往的觀光景點
⑤ 古時候說的西域是現在的那些地區
羅馬人把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地方稱作Serindia,由Ser-(賽里斯)和-India(印度)兩個片語成,意為"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地方"。中國史書把這個地區稱作"西域",指甘肅玉門關以西地區,相當於現代地理概念的"中亞"。在中國史書中,西域所涵蓋的地理范圍更為廣泛,有時還包括西亞,埃及乃至東羅馬。
西域文明
西域的"戰國"時代
東西漢交替之際,中原戰亂頻仍,無論是篡漢的王莽,還是挾武力重安漢室的光武帝劉秀,都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到經營西域上。西域進入了"戰國"時期。乘著這個短期的外來勢力"真空"狀態,西域先是由莎車①王賢稱雄,不久就為兩強--於闐、鄯善--分立所取代。這時那個原為漢、匈奴兩極所擠壓摧折的西域小國鄯善(樓蘭),獲得一個機遇,降伏了南道的城邦小宛、戎廬、且末、精絕,一直把國界向西南拓展到今民豐縣的尼雅河。
在莎車王利用漢朝放棄西域的機遇,自稱"大都護",而為其制服的西域各國,又尊稱他為"單於"。大都護是西漢在西域所設最高軍政長官--類似於總督。單於是匈奴王的稱號,而賢一個人居然兼而有之。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賢給鄯善王安寫了一封信,要求他阻絕漢朝進出西域之道。安不但不聽從,還殺了莎車使節。於是莎車王發兵攻鄯善。安率軍迎戰,兵敗,逃亡於山中。莎車軍隊殺掠樓蘭千餘人,便引軍西還。鄯善王收拾殘眾,還歸戰後的國都,面對破敗家園再次上書漢朝,表示願意派質子入侍,並請示漢朝重新於西域設都護。如果都護不設,只能奉匈奴為宗主。漢光武帝的精力主要放在中原政務上,給鄯善的回信中竟說:目前不可能派出都護,如果西域各國力不從心,可以便宜行事。於是,鄯善又附屬於匈奴 。
班超重構西域政治格局
正是由於另一個與張騫齊名的傑出人士--班超,東漢勢力才再次進入西域。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班超為假司馬出塞,將兵隨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首戰於蒲類海(即今巴里坤湖)。竇固很賞識班超的膽識才能,便派他和從事郭恂一起出使鄯善。
班超是漢代史學家、《漢書》作者班固的兄弟。歷史上有名的"投筆從戎"、"封侯相"、"生入玉門關"等典故,都是據他的經歷概括而成。如果說,張騫是奠定了西漢時期與西域政治關系的第一人,那麼班超則是東漢時經營西域的設計師。班超前後在西域長達30年,而他獨立處置的第一件事,就是率36名壯士出使天山以南的鄯善。
班超是東漢出使鄯善的第一個使節。一開始,鄯善王廣對久盼而至的漢使招待非常周到,但不久之後,突然變得十分怠慢。班超之所以能在西域反復變幻的政局中從容處之30年,並全身而返,很大程度上得助於他的敏感--對潛在的敵意、陰謀、即將來臨的災難,具有非同尋常的直覺。他立時覺察出鄯善王態度的變化不是禮數不周,也不是一時疏忽。他召集屬下,說:"你們感覺到鄯善王廣對我們的輕慢了嗎?這必然是因為匈奴也派了使者來到鄯善,他一時還沒拿定主意取一個什麼立場。果敢的人能夠見微知著,更何況其心跡已彰!"於是,班超召見了驛館接待他們的樓蘭侍者,故意詐他,問:"匈奴的使者來這兒好幾天了,他們住在哪兒了?"侍者以為班超已經洞悉隱情,只得說出真相。班超立即把侍者關押起來,召集了他帶來的全部36名壯士。在一番豪飲之後,班超慨然宣稱:"各位隨我出使絕域,為的是建功立業,封妻蔭子。現在匈奴使者才來了幾天,鄯善王對我們就不予理睬了。假如他把我們抓起來轉交給匈奴,那麼我們就死無葬身之地了。對此,我們該怎麼辦呢?"部屬都說:"眼下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們都捨命聽從您的指揮!"於是班超說出了自己的應變之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只有乘夜以火攻匈奴使團的駐地。他們不知我們的底細,一定驚恐萬狀,措手不及,這樣就能一舉殲滅他們。制服了匈奴使團,必使鄯善膽破心驚,才能扭轉厄運。"有人建議:"這樣大的事,該和從事郭恂商議一下再動手。"班超激憤地說:"成敗在此一戰!郭從事是文官,聽到這個計劃必定手足無措以致泄密!我們死也死得冤枉!這不是壯士的作為。"
天黑之後,他們直奔匈奴人的駐地。正趕上颳起大風,班超讓10名壯士拿著軍鼓埋伏於驛館後邊,約好:一見火起就擊鼓狂呼。其餘人手執兵刃潛於大門兩側。班超在上風頭放了一把火。火起,鼓噪震天,匈奴使節一片驚亂,不知出了什麼事。班超親手格殺了3個出逃的匈奴人,部下又殺死了30多個匈奴人,剩下100多都燒死在驛館里。待到第二天,班超才通知了從事郭恂,並帶著匈奴人的首級去見鄯善王廣,使鄯善舉國震怖。又經班超反復勸慰,曉以利害,鄯善王只得承認這一既成事實,背叛匈奴,歸附漢朝,再次向朝廷派出質子。穩定了鄯善局勢,班超便再次為漢朝打開了通向西域的大門。此後,班超之子班勇又建議派西域長史率500人屯駐樓蘭,終於東漢之世,西域的政治格局都依班超當年的舉措為依歸,把樓蘭/鄯善放到首要位置,作為進出西域的門戶。
中原勢力從西域淡出
漢代以後,中國史籍中關於樓蘭/鄯善的記載比較簡略零散。僅知鄯善成為西域三十六國中的重要國家,長期雄踞南道,但一直力圖與中原王朝保持良好關系。前涼時期,鄯善王元孟向涼王張駿獻女,號為"美人",為其建"賓遐觀"作為住所,並在鄯善國中的樓蘭城(即海頭)設西域長史府。但在中原沒有強有力的統一王朝時,很難把鄯善和整個西域都納入勢力范圍。所以,盡管我們有資料證實,自漢末以來鄯善仍然是西域一個富有活力、影響頗廣的國家,但許多豐富生動的內容都失載於正史。
由於《史記》、《漢書》、《後漢書》以後的正史中有關樓蘭的記載比較簡略零亂,一些曾路經其地的人所留下的有關游記內容 ,就顯得頗為重要。好在由於樓蘭的地理位置,幾乎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路經其地進出西域的人。
法顯抵達佛國鄯善
後秦弘始元年(339),年近六十的和尚法顯從長安首途,西行求法。他是行紀完整保存至今的少數西行者。據《隋書·經籍志》,隋朝時尚存有關法顯及西行經過的著作3種,即《佛國記》、《法顯傳》、《法顯行傳》,而南朝人僧佑《出三藏記集》又著錄《佛游天竺記》一卷。流傳至今的法顯行紀到底是上述4種書籍中的哪一種,換句話說其正名究竟是什麼,學界意見尚不統一,我們在行文中暫且稱之為《法顯傳》也只是一個變通的作法。不過,這畢竟不影響它的價值與意義。
據《法顯傳》可以看得出來,直到上路時,法顯及其一行對旅途情況仍頗樂觀。當他們離開敦煌繼續西行,才開始領略到此行之艱苦。出敦煌不遠,就進入乾熱多風的白龍堆沙漠。《法顯傳》中以頗為傳神的筆觸記下白龍堆的觀感:
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志耳。
最後一句的意思是說:沿途全無正式的道路,凡遇有死人骸骨處,便知是曾經為人走過的古道。
他們一行經過17天艱苦行程,才到達鄯善國都。那時的鄯善已經較多地接受了內地的習俗,只是在著裝上"以氈褐為異"。顯然,鄯善國土地的瘠薄崎嶇、物產不豐,給法顯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他更關注的,是鄯善國王信奉佛法,全國竟有僧人4000多,全是修小乘學的,寺院及一般百姓"盡行天竺法"。為此,法顯一行在鄯善留居了一個月。此外,法顯還記述:鄯善國內出家人都慣用"天竺書天竺語",但世俗百姓則用胡語。可惜,法顯沒有指明這一胡語的名稱,只是附註說,西域各國"國國胡語不同"。有關鄯善所用的獨特語言,直到本世紀初--1500年以後--經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在尼雅古城的發掘,才為世人所知悉。
根據法顯的見聞,我們可以對當時--4世紀前期--鄯善的國力做個大致的評估。據《漢書》,在漢時樓蘭/鄯善王國有14100人,有勝兵(可服兵役的男丁)2912人。如果上述數字大致可靠,那麼可知當時鄯善國的居民男女比例失調,男多於女,否則不可能每4。8個鄯善國民就有一個勝兵(士兵)。即便每4個成年男丁中有一人出家為僧,那麼在法顯抵達時鄯善王國的人口也應有大約8萬人(76800人)。位居地廣人稀、物產不豐的邊陲,鄯善國在300餘年間人口增加五六倍,主要靠兼並土地居民、擴大版圖。這就證明,那時的鄯善仍是西域大國。
過客宋雲
然而,到了一個多世紀之後,北魏孝明帝神龜元年(518)敦煌人宋雲和僧人惠生奉後魏太後之命往西域取經,路經此地時留下了驚鴻一瞥。據說鄯善"其城自立王",但那時已為崛起於青海的部族吐谷渾吞並,並由吐谷渾國主的次子寧西將軍鎮守,"總部落三千以御西胡"。據此,在法顯路經時,鄯善國力正在極盛的頂點。到宋雲路經,其地變易宗主、居民,而古國鄯善則已散盡遺民。宋雲的西行記原本早就失傳了,但是片段內容還保存在《洛陽伽藍記》之中。
在法顯與宋雲之間的三個世紀,是樓蘭/鄯善王國走向消亡的過程。這正是中國西北民族興替的時期。
唐僧玄奘和真實的"西遊記"
西行求法並留下經行記的僧人,最著名的是唐初的玄奘。以其西行取經為藍本創作的長篇小說《西遊記》,使玄奘(即唐僧、唐三藏)婦孺皆知。而印度當代史學家曾指出,如果沒有記載玄奘西行的《大唐西域記》流傳至今,就沒辦法重建和研究印度中古史。玄奘不像法顯,從陸上去,從海上還,他來去都是路經西域的。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離境西行,貞觀十八年(644),負經東歸。路經樓蘭/鄯善故地,是他在西域的最後一段行程。《大唐西域記》中,玄奘這樣記述樓蘭王國故地見聞:
(東入沙磧)行二百餘里,到尼壤城,"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卻不見居民。
行四百餘里,至覩貨邏故國。"國久空曠,城皆荒蕪"。
東行六百餘里,到且末。"城郭巋然,人煙斷絕"。
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不但未見居民,連其地也成為"故國"。
所謂"尼壤",就是尼雅,故地在新疆民豐。"覩貨邏故國","覩貨邏"即吐火羅,故地當在安迪爾河附近。"納縛波故國","納縛波",即納布、納缽,一般認為是"新"的意思。
西域,最早指周朝諸地。先秦《國語》有"西方之書";《詩經》有"西方之人";《莊子·讓王篇》載:"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於孤竹,曰伯夷、叔齊。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試往觀焉。'"《楚辭·離騷》有"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於西極" ;《楚辭·遠游》有"鳳皇翼其承旗兮,遇蓐收乎西皇。"姜亮夫校注:"西皇,西方天神也。西方庚辛,其帝少皞, 少皞即西皇。"宋歐陽修、范仲淹等《劍聯句》:"南帝輸火精,西皇降金液。"西方""西極""西域"皆是指周地。
自漢代以來,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
西域到了後來演變為我國的西部地區的含義,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屬於西域的范圍。清代的"西域"的范圍位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
⑥ 中國古代西域指的是現在現在的哪個地區
古時候的西域是指中國玉門關、陽關以西的諸多國家和地區。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古代西域多指中國玉門關、陽關以西的諸多國家和地區。在絲綢之路影響下,西域被特指漢、唐兩代中國政府安排的行政機構所管轄的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位於歐亞大陸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域狹義上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即今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的地區。
(6)西域現在的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里,收復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回歸,做出了巨大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班超為假司馬出塞,將兵隨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首戰於蒲類海(即今巴里坤湖)。竇固很賞識班超的膽識才能,便派他和從事郭恂一起出使鄯善。
班超是東漢出使鄯善的第一個使節。侍者以為班超已經洞悉隱情,只得說出真相。班超立即把侍者關押起來,召集了他帶來的全部36名壯士。」
天黑之後,他們直奔匈奴人的駐地。正趕上颳起大風,班超讓10名壯士拿著軍鼓埋伏於驛館後邊,約好:一見火起就擊鼓狂呼。其餘人手執兵刃潛於大門兩側。班超親手格殺了3個出逃的匈奴人,部下又殺死了30多個匈奴人,剩下100多都燒死在驛館里。
待到第二天,班超才通知了從事郭恂,並帶著匈奴人的首級去見鄯善王廣,使鄯善舉國震怖。又經班超反復勸慰,曉以利害,鄯善王只得承認這一既成事實,背叛匈奴,歸附漢朝,再次向朝廷派出質子。穩定了鄯善局勢,班超便再次為漢朝打開了通向西域的大門。
此後,班超之子班勇又建議派西域長史率500人屯駐樓蘭,終於東漢之世,西域的政治格局都依班超當年的舉措為依歸,把樓蘭/鄯善放到首要位置,作為進出西域的門戶。
⑦ 西域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劉徹建元癸卯三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當時在現新疆境的西版域三十六國,經考證權在如下地方:烏孫、龜茲、焉耆、若羌、樓蘭、且末、小宛、戎盧、彌、渠勒、皮山、西夜、蒲犁、依耐、莎車、疏勒、尉頭、溫宿、尉犁、姑墨、卑陸、烏貪訾、卑陸後國、單桓、蒲類、蒲類後國、西且彌、劫國、狐胡、山國、車師前國、車師後國、車師尉都國、車師後城國,除此之外還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烏弋山離等十幾西域國。
漢武帝劉徹建元癸卯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尋訪大月氏聯合抗擊匈奴。雖然出使未獲成功,但是卻溝通了中原與西域諸國的聯系和交往。
西域三十六國是對今玉門關名字始出以西地區的總稱。
⑧ 兩千年前的西域是個繁華的地方為什麼現在會變成沙漠
在尼雅遺跡中,沒有斷戟殘劍沉埋沙中,也沒有白骨遍野的戰爭痕跡,所有出土的古屍,都是平靜面又安詳的,大禮安葬,陪葬物豐富。他們的墓葬,盡顯太平盛世的風貌。所有的房屋遺址,都是完整的。它們排列整齊地坐落在那裡,平靜面又安詳,彷彿它們的主人沒有走遠,煙炊當再次升起,牛羊會再次撒歡,尼雅孩子們的笑聲會再次彌漫在大街小巷、村莊院落。如果說精絕是毀於戰爭,又該如何解釋這不合理的一切呢?
也有人說,精絕可能是毀於自然條件的惡化。尼雅遺址在民豐縣尼雅河流域北邊,而尼雅河當時屬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一條中型河流,從昆侖山上流淌下來的雪水孕育著尼雅河流域三角綠洲,成為西域精絕國得以世代繁衍的依託。西域的氣候異常乾燥,沙漠花的進程非常迅速,而其中的河流也經常改道或者消失。如果養育精絕州的尼雅河改變了流向,或者水量減少,如果風沙干擾了精絕人的生活,那麼,精絕人確實可能放棄曾經世代生活的土地。
《漢書·西域傳》稱精絕國「澤地濕熱,難以履涉,蘆葦茂密,無復途徑」,這樣的地方很難住人,絕不會是精絕國人當初定居時的羊毛,可見當時精絕國環境已十分險惡。在出土的佉盧文木簡中也發現了這樣的條款:「砍伐活樹,罰一匹馬,砍伐樹杈,罰母牛一頭。」精絕國開始用法律手段保護樹木,可見樹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了。這是不是
暗示著尼雅綠洲的生態已經開始惡化?精絕國的廢棄會不會與自然條件的逐漸惡化有關?</P
如果水源仍在,沙漠化的進程就會收到遏制。精絕人如果面臨乾旱威脅,就必然與尼雅河的變化有關。因素可能有兩個,一是河流改道,二是河的上流出現大規模的其它居民聚居點,對河水消耗大增。但現在人們並沒有在尼雅遺址周圍找到關於尼雅河大規模改道的證據,同時也並未在尼雅河上游發現任何人類聚居點的遺跡。另外,在尼雅遺址里,不少住宅周圍都有巨樹環繞,樹干粗大至一人不能合抱,果園中林木整齊。桑木排列整齊,不少為數十年之巨桑。住處附近從堆積的淤泥看,還有水塘的痕跡。在這樣好的生存環境中,很難說尼雅河會突然斷流,導致精絕王國覆滅。即便是由於環境惡化,精絕舉國遷移。可是,為什麼沒有開封的各類文書還整齊地放置在屋內牆壁旁?如果是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搬遷,精絕人就更沒有理由丟棄下官方的文件落荒而逃了。
不是自然力,不是戰亂,那麼精絕人為何而遷走呢?考古學家在尼雅遺址的一所房子廢墟中發現一隻狗的遺骸.它的脖子上拴著繩子,繩子的另一端拴在柱子上。顯然,主人離去時忘了解開繩子,這只狗活活餓死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主人匆匆離開,連愛犬的繩子都忘了解?或許,他以為一會兒就能回來,才沒有考慮愛犬的生存問題,但他為何又一去不返?如果說精絕的居民真的集體遷徙了,他們究竟遷到了哪裡?考古學家沒有發現任何線索,而古老的文字也正是在尼雅廢棄之後就失傳「死亡」了。
難道幾千精絕居民都在1600年以前的某一天突然同時消失了?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沒有被記載?這樣的事情又是如何發生的?
來歷是謎,去向是謎。精絕國在歷史的天空中如流星般劃過,沒有留下太多的影子。你也許會問:真相到底在哪裡,人們究竟能不能找到答案?不得不遺憾地說,也許,我們再也無法知道答案了。
西晉時期,精絕國被鄯善國吞並,稱為鄯善國的精絕州,由原精絕國貴族自治。
1600年前,精絕國突然神秘消失。原因是什麼,至今沒有確定的說法。
⑨ 西域是現在的哪裡
古時候的西域是指中國西部的疆域,就是現在的新疆及西北大部分地區。
西域,最早指周朝諸地。先秦《國語》有"西方之書";《詩經》有"西方之人";《莊子·讓王篇》載:"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於孤竹,曰伯夷、叔齊。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試往觀焉。'"
《楚辭·離騷》有"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於西極" ;《楚辭·遠游》有"鳳皇翼其承旗兮,遇蓐收乎西皇。"姜亮夫校注:"西皇,西方天神也。西方庚辛,其帝少皞, 少皞即西皇。"宋歐陽修、范仲淹等《劍聯句》:"南帝輸火精,西皇降金液。"西方""西極""西域"皆是指周地。
自漢代以來,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
西域到了後來演變為我國的西部地區的含義,所以青海、西藏亦是屬於西域的范圍。清代的"西域"的范圍位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
拓展資料:
在西漢王朝,有一個在我國北方草原活動的實力強盛的游牧民族——匈奴。在當時匈奴對整個北方地區及西域實行統一管轄,卻無意中為形成全國性的統一局面創造了條件。漢武帝劉徹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掃除來自匈奴的威脅,准備聯合西域地區以徹底打敗匈奴。
為此,他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聯系共同對付匈奴。張騫不辱使命,兩次出使幫助中原地區加深了對西域的了解,加強了西域和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關系,擴大了漢朝在西域的影響,最終漢朝打敗了匈奴統一西域,建立了西域都護府,標志著從此後西域成為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絲綢之路的出現,極大的帶動了西域地區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傳播的加深,西域的各項技術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手工業、毛紡織業、陶器製造、玉石加工技術都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經歷過繁榮昌盛的隋唐時期,清朝對西域的統一局面進一步加強。在乾隆二十四年,西域改為「新疆」,表示了故土新歸的含義。
從漢朝統一西域到清朝統治新疆,新疆地區的社會經濟在清朝時期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和發展。然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王朝國力衰退,已是窮途末路。沙皇俄國等國垂涎位於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開始蠶食和侵佔我國領土,並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
清政府一面派軍隊駐守新疆,粉碎侵略陰謀,一面派使臣與沙俄進行艱苦談判,幾經周折之後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以中國對沙俄進行賠款、俄國商人在新疆貿易不納稅、俄國在新疆設領事等為代價,換來了沙俄軍隊從伊犁撤兵。
新疆地處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兩千多年的歷史造就了新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古代西域文明,是中國版圖上一塊美麗而又富饒、民族風情豐富多彩的好地方。
新疆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區,佛教在這里興盛了上千年,為後人留下了許多佛教石窟遺址。最著名的千佛洞遺址不僅為研究和了解古代宗教、歷史、繪畫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還成為旅遊者嚮往的觀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