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人口增長能加快經濟發展嗎

人口增長能加快經濟發展嗎

發布時間:2021-02-12 14:16:06

㈠ 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是怎樣的

(一)人口增長的各種因素是經濟發展的初始稟賦
經典經濟學認為,影響經濟發展的直接因素是勞動過程三要素:勞動手段、勞動對象、勞動力,其他一切因素均需通過此三者對經濟發展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影響。顯而易見,勞動手段、勞動對象、勞動力這三個經濟發展直接因素及其相互結合狀況的差異,勢必導致地區間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而地區間初始稟賦的不同,也會對地區經濟的增長帶來不同的影響。這些初始稟賦主要包括:當地原有物質基礎、自然資源、人口數量、人口素質、人口結構、人口流動性。
(二)人口增長通過媒介因素對經濟發展帶來交叉影響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初始稟賦和直接因素之間,還有很多復雜的因素,如政府政策、社會保障、計劃生育、傳統文化等等,本文將其定義為媒介因素,正是這些媒介因素的存在,使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變得錯綜復雜起來。人口作為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初始稟賦因素之一,不但會與其它初始稟賦結合在一起對經濟的發展帶來影響,有的時候還會獨立的通過若干媒介因素對經濟的增長產生影響。因此本文著重從人口增長-初始稟賦-媒介因素-直接因素-經濟發展,這一作用鏈來加以研究,找出其中所蘊涵的規律。
本文從系統理論的角度出發,運用了層次分析法對人口增長-初始稟賦-媒介因素-直接因素-經濟發展,這一作用鏈進行研究。之所以選取系統分析方法及層次分析法,主要是在分析人口與經濟的關系的時候,不能將其中的某個因素孤立討論評價,必須同時考慮與其相關的各種因素,而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就是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總目標,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因素,並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聯影響以及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的層次聚焦組合,從而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通過兩兩比較的方式確定層次中諸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然後綜合人的判斷以確定因素相對重要性的總排序。

層次分析法在人口對經濟發展影響作用中的理論探討

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薩泰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應用AHP問題的思路是,首先,把要分析的問題分層系列化,即根據問題的性質和要達到的目標,將問題分解為不同的組成因素,按照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隸屬關系將其分層聚類組合,形成一個有序的層次結構模型;然後,對模型中每一層次因素的相對重要性,依據人們對客觀現實的判斷給予表示,再利用數學方法確定每一層次全部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次序;最後,通過綜合計算各層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權值,得到最低層(方案層)相對於最高層(總目標)相對重要性次序的組合權值,以此作為評價和選擇方案的依據。
(一)層次分析法評價模型的標准與建立
本模型評價指標體系,由目標層、准則層和因素層組成。
目標層(A):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准則層(C):人口數量(C1)人口素質(C2)人口結構(C3)流動人口(C4)
因素層(P):傳統文化(P1),中國歷來就有養兒防老、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的傳統習俗,這種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對於我們的人口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城市化(P2),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快速城市化的過程,經濟發達的上海地區,城市化水平更是達到了90%以上;基礎設施(P3),中國每年花重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去,這也造就了中國如今四通八達的交通道路鐵路網,還有社會公用設施的便捷;計劃生育(P4),中國已經實行了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這對於初期控制人口絕對數量的增長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其對於人口多方面的影響,一直為學術界所激烈討論;產業結構(P5),中國處於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的階段,在這轉變過程中,附加值低的產業會逐漸被高附加值產業所替代,同時大量機器工具會逐漸代替人工勞力;社會保障(P6),之所以中國的傳統觀念裡面會有「養兒防老」這一文化內涵,主要是因為中國還沒有建立起來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社會保障也有很大的差別;地理位置(P7),中國現在建立起了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鐵路運輸也貫穿東西南北,東部靠海,便捷了城市之間人口的流動;科學技術(P8),中國高校持續的擴招,給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畢業生,同時政府對於科學技術的重視,也使得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保持足夠的競爭力;政府政策(P9),中國正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中轉變,中國政府也在由過去的萬能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法律規章的制定、行政引導等方面對人口經濟的發展也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判斷矩陣的構造與分層次的兩兩比較
建立遞階層次結構後,接下來根據統計年鑒和對於不同人口因素的理解,對准則層因素進行判斷和比較。薩迪教授運用模糊數學理論,集人類判別事物好壞、優劣、輕重、緩急的經驗方法,提出一種1-9比例標度,判斷模型如下:
准則層的判斷矩陣的構造:
准則層人口數量(C1)人口素質(C2)人口結構(C3)流動人口(C4)
將定性判斷定量化,由此構造出若干個兩兩比較判斷矩陣。將上述結果寫入矩陣,求出各個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徵值,並檢驗各個判斷矩陣的一致性,第一層次判斷矩陣的結果見表1。
第二層次的判斷矩陣評價結果與第一層次類似,在C1-P、C2-P、C3-P、C4-P四個層次中,構造出若干個兩兩比較判斷矩陣,求出各個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徵值。判斷矩陣C1-P中各個因素間的相對重要性及一致性檢驗結果:λmax=4.0884148,CI=0.0294716,RI=0.9,CR=0.0327462<0.10;判斷矩陣C2-P中各個因素間的相對重要性及一致性檢驗結果:λmax =4.0773981,CI=0.0257994,RI=0.9,CR=0.028666<0.10;判斷矩陣C3-P中各個因素間的相對重要性及一致性檢驗結果:λmax=6.29820417,CI=0.05964083,RI=1.24,CR=0.04809745<0.10;判斷矩陣C4-P中各個因素間的相對重要性及一致性檢驗結果:λmax =5.126,CI=0.0315,RI=1.12,CR=0.028125<0.10。
從以上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所構造各判斷矩陣的CR值均小於0.1,所以各層次單排序的結果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三)層次分析法評價模型的總排序結果
用C層的排序數值對P層因素的單排序權值進行加權,得到P層因素相對於A層的總排序數值的結果見表2。

人口增長各要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給經濟總體發展帶來強烈的拉動作用
經濟發展影響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城市化,其貢獻率達到24.9%,這主要是因為,城市發展與經濟增長是相輔相成的,城市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產物,而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它又會反過來影響經濟增長,對經濟的總體發展產生強烈的拉動作用,一方面,城市化帶來的聚集經濟加速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等要素的積累,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城市化使得剩餘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優化第一產業,促進非農產業的發展,同時城市本身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加速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排在第二位的是政府政策,其貢獻率達到20.7%,這主要是中國正在由以前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政府職能也由大而全統籌安排的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但計劃經濟所形成的制度慣性使「人治」現象仍很普遍,這就造成政府財政投資著力發展哪個地方,哪個地方的經濟就會迅速好轉;政府對於哪個產業有所傾斜,哪個產業就會得到特別保護;政府對於哪個地區想放開搞

㈡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人口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自上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的國策以來,取得了積極有效的成果,主要表現在於為國民經濟長久穩定的發展解除了後顧之憂。進入二十一世紀,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迅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帶來了一些嚴重的問題。比如,由於工業的迅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我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一、 人口過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以及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的成果
由於人們對人口與經濟關系之間的研究還很不充分,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無法一概而論。因此對人口增長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及作用幅度與方向上還沒有達成共識。
但是,在人口過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阻礙方面,全球基本上已經形成共識,這里可以用正反兩個方面來論證。我國自1978年以來,由於成功地實行了計劃生育的國策,已經卓有成效地將人口數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並有力的控制了人口增長的速度。從以下兩圖可以看出,我國人口增長速度增不斷降低,人口總量的增長也趨於平緩。
同一時期我國整體經濟總量在存量和增量上的變化則是不斷向上發展,這應該說計劃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有專家測算了區位條件、基礎設施、資本投入、人口增長,得出結論:人口增長率每降低1個千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可提高0.36~0.59個百分點,並進而推論:「人口自然增長率只要降低幾個千分點就會明顯促進人均GDP增長」。
盡管該數據模型建立及有關結論數據有待商榷,一些學者也質疑該量化結論和推論的准確性。但從定性的角度分析,我們根據該研究報告中可以得出結論,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有效地控制人口的過度增長,從而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經濟有效的作用。
由於全球人口自1984年以來的過度增長(自八十年代中葉以來,世界人口已經增長了132%),已經在糧食生產,耕地面積,淡水,海洋捕撈,肉類產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物多樣性,氣候,能源,廢棄物,就業,收入,住房,教育,城市16個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1960~1998年間,巴基斯坦,奈及利亞,衣索比亞,伊朗這四個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了40%~50%。
由於世界人口的過度膨脹,自然保護區開始受到威脅,大面積森林退化,大量的海洋漁業資源枯竭。在全球15個主要海洋漁業區中,就有11個漁場捕撈量下降。大多忽視人口增長和忽視計劃生育的非洲國家,開始被大量需要就業和受教育的問題所困擾。而在人口增長最慢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收入增長最快,包括:南朝鮮,台灣,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
所以說,如果世界各國不能同時開始重視人口過度增長並把經濟轉向環境可持續發展,控制人口過度增長的軌道,經濟的衰退將是難以避免的。
二、人口適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發達國家人口緩慢增長阻礙經濟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在我國及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控制人口增長才能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但是否只要人口增長為零甚至負增長就會對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就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呢?類似觀點可在各類研究報告上發現「在本世紀中葉,中國的人口將控制在16億以內,並順利實現零增長,然後開始緩慢下降…… 這將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提供良好的人口環境」。
通過對美國,歐洲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人口與經濟相互影響的關系來看,保持適度人口增長才會利於一個國家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人類發展的歷史,說到底,是人類同自然環境關系的歷史」,「人口和環境作為自然界中一對既互相對立,又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矛盾統一體,貫穿於社會發展的每一階段,伴隨著社會發展的始終」。
這里的適度人口是指經濟適度人口,即:從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資源供給、生態環境承載力相互之間的制約關系出發,尋求通過最佳方式達到經濟協調發展最優目標的適度人口。
我們暫時可得出這么一個結論,世界各國由於各自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素質狀況以及勞動生產率等指標的不同,適度人口規模以及適度人口增長水平都將會不同。但是如果人口增長規模偏離了適度增長速度,不論是高是低,都將不利於經濟發展。

㈢ 如何在加快發展經濟的同時,減少人口增長速度

要想富,少生孩多種樹。家庭如此,國家也如此。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收內入高、消費容也高,各種保證體系健全,養老不需兒女。但供養一個子女所需費用相當高,這就激虎篙絞蕻悸戈溪恭婁限制了多子多福的念頭;相反,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收入低,消費也低,供養子女所需費用相當低,稀里糊塗就帶大了,一個也是養、幾個也是養,無所謂,加快了人口自然增長速度。所以,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而不是較慢。

㈣ 人口的迅速增長會對人類的福利和經濟發展造成哪些影響

人口的迅速增長會對人類的福利造成影響,對人們的經濟發展造成影響回:
1、人口的過快增長答阻礙發展中國家改變落後面貌、減輕和消滅貧困。
如果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就會進一步放慢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加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由於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相當低,有時新增生產能力甚至不能滿足新增人口的需要,僅有的一些增長還被新生人口吃掉。那就意味著不但不能使人均收入增長,甚至會出現下降的情況。
2、人口增長會極大增加就業的壓力。
3、人口過快增長還會影響人們的經濟福利和生活質量。
4、人口過快增長還會對發展中國家政府提供一些基本社會服務造成嚴重的壓力。

㈤ 中國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什麼關系

關於這個話題,首先需要明白的是,這兩者間的因果關系不是單向的。不僅人口增長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經濟發展,也會對人口增長造成影響。一般來說,人口增長率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是個倒U型曲線:開始時,經濟發展將會促進人口的增長,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口增長率將隨之下降。所以當你在現實中觀察到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某種聯系時,你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誰是因,誰是果?

關於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其中關鍵在於對技術進步的處理。如果不存在技術進步,那無限增長的人口和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這也是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基礎。但一旦假設存在技術進步,尤其是一旦假設存在內生技術進步,人口對經濟增長就很有可能具有促進作用。除此之外,人口的增加還可能會帶來某種規模效應,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理論模型大體就沿著這幾個思路展開,你看到假設,大致就能猜到結果。

大致來說,人口過快增長會帶來資源消耗的快速增加、儲蓄率的降低、投資的減少和政府提供基本公共品難度的增加。但它同時也會帶來勞動投入的增加、技術進步速度加快和潛在的規模效應。顯然,其凈影響取決於具體的人口增長速度、取決於各種外部因素尤其是政府政策應對,理論分析無法告訴我們答案。

理論不能解決爭論。但這個方面的實證也很麻煩:因而兩者之間因果關系的復雜性,實證模型就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內生性問題。07年RES上有兩個港中文教授發的一篇paper,用少數民族人口比率做工具變數來控制內生性,得到的結果認為人口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負面影響:出生率下降千分之一,經濟增長率提高0.9%。這個工具變數同樣可能與被解釋變數相關,因為少數民族人口佔比高的地區往往地處偏僻,不過他們考慮到了這種可能性,也在回歸中控制了相關因素。因而這個結果可信度應該是比較高的。不過他們的被解釋變數是五年的經濟增長率,所以捕捉到的可能依然只是人口增長在短期內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長期,過去幾十年人口的低增長即將給我們帶來人口老齡化和撫養率的降低,而人口年齡結構未來對中國經濟將帶來負面影響這基本上是共識了。

另:提個可能有意思的問題。計劃生育政策的放鬆會對當前中國的人口增長率帶來很大影響嗎?我覺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幾十年的經濟增長和較高的女性就業率/受教育水平可能已經改變了無計劃生育政策情況下的出生率,並且那些因為某些傳統因素堅持要生的人群,即使計劃生育存在,他們也會超生吧?95年的Economic Inquiry上有篇文章「Can Government Enforcement Permanently Alter Fertility? The Case of China」,就認為政府政策並不能在長期內真正影響到生育率。不過這篇文章我下不下來,不知道它是怎麼論證的。

望採納,雲掌財經
作者:馮晗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㈥ 人口增長與經濟的關系

人口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基礎,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一定人口之上的,而經濟的增長又往往會幫助人口增長。
從總體看,經濟發達區的人口自然增長速度較慢而機械增長速度較快,不過相對而言,如果針對某一國家或某一區域而言,人口自然增長的影響大於機械增長的影響,即隨著范圍的擴大,人口遷移對人口數量的影響逐漸減弱。
一般情況下,經濟發達水平與人口增長速度呈負相關,即經濟水平越高,人口增長速度越緩慢。
經濟發展快的好處:
有利於在短期內提高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加快經濟發展,擴大經濟規模;
對於社會發展的各方面,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積累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相關事業的開展;
有利於積累國民財富,在總體上提高國民的收入水平;
在快速發展,可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縮小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

㈦ 人口增長對經濟有哪些影響

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是一個長期以來人口經濟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只是不同時期爭論的側重點不同而已。有些文獻強調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有些則強調積極影響。
對於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的討論最有影響的文獻當推馬爾薩斯在1798年發表的《人口論》。馬爾薩斯的先驗假設是,糧食生產充其量以算術級數增長,而人口(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的制約)將以幾何級數增長,其結果是產生大量的「過剩人口」。這種過剩人口只能以飢荒、瘟疫、戰爭等消極手段或獨身、節欲等積極手段來消除。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隱含:1)人口增長受到糧食供應或土地等自然資源的約束,當因人口增長過快造成失衡時,只能通過消除過剩人口的辦法實現平衡;2)從動態來看,如果經濟發展,人均消費水平提高,人口的加快增長會將消費水平重新拉回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水平,即所謂的「貧困陷阱」。一方面,馬爾薩斯主義的理論被後人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補充和發展;另一方面,馬爾薩斯的理論也受到很多人的批判,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認為人口過剩是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馬爾薩斯的假設也未能得到實證數據的支持。

㈧ 如何在加快發展經濟的同時.減少人口增長速度.

要想富,少生孩復多種樹。家庭制如此,國家也如此。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收入高、消費也高,各種保證體系健全,養老不需兒女。但供養一個子女所需費用相當高,這就限制了多子多福的念頭;
相反,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收入低,消費也低,供養子女所需費用相當低,稀里糊塗就帶大了,一個也是養、幾個也是養,無所謂,加快了人口自然增長速度。
所以,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人口的自然增長較快,而不是較慢。

㈨ 如何理解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這兩者間的因果關系不是單向的。不僅人口增長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經濟發展,也會對人口增長造成影響。一般來說,人口增長率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是個倒U型曲線:開始時,經濟發展將會促進人口的增長,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口增長率將隨之下降。所以當你在現實中觀察到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某種聯系時,你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誰是因,誰是果?
關於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其中關鍵在於對技術進步的處理。如果不存在技術進步,那無限增長的人口和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這也是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基礎。但一旦假設存在技術進步,尤其是一旦假設存在內生技術進步,人口對經濟增長就很有可能具有促進作用。除此之外,人口的增加還可能會帶來某種規模效應,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理論模型大體就沿著這幾個思路展開,你看到假設,大致就能猜到結果。
大致來說,人口過快增長會帶來資源消耗的快速增加、儲蓄率的降低、投資的減少和政府提供基本公共品難度的增加。但它同時也會帶來勞動投入的增加、技術進步速度加快和潛在的規模效應。顯然,其凈影響取決於具體的人口增長速度、取決於各種外部因素尤其是政府政策應對,理論分析無法告訴我們答案。
理論不能解決爭論。但這個方面的實證也很麻煩:因而兩者之間因果關系的復雜性,實證模型就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內生性問題。07年RES上有兩個港中文教授發的一篇paper,用少數民族人口比率做工具變數來控制內生性,得到的結果認為人口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負面影響:出生率下降千分之一,經濟增長率提高0.9%。這個工具變數同樣可能與被解釋變數相關,因為少數民族人口佔比高的地區往往地處偏僻,不過他們考慮到了這種可能性,也在回歸中控制了相關因素。因而這個結果可信度應該是比較高的。不過他們的被解釋變數是五年的經濟增長率,所以捕捉到的可能依然只是人口增長在短期內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長期,過去幾十年人口的低增長即將給我們帶來人口老齡化和撫養率的降低,而人口年齡結構未來對中國經濟將帶來負面影響這基本上是共識了。

㈩ 人口迅速增長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各方面的影響

簡而言之:人口增長過快,不僅會造成交通堵塞、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飢餓貧困等問題,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類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數量的減少(特別是人均擁有量銳減)等一系列問題。

1.糧食生產

從1950年到1984年,世界糧食產量的增幅遠遠超過了人口的增長速度,但此後糧食產量的增長一直落後於人口的增長速度。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人均糧食產量下降了7%(每年下降0.5%)。1984年以來世界糧食產量增長減緩,其原因是缺少新墾土地和減少了灌溉和用肥的投入增長量,所以土地回報率下降。
既然農業已元尚待開發的耕地供開墾,那麼未來糧食產量的增長幾乎完全要靠提高現存土地的生產率來實現。令人遺憾的是這正變得越來越困難。在人均耕地面積日益減少,人均灌溉量下降和作物產量隨過量用化肥而減少時,世界農業正面臨著扭轉這種日漸下滑局面的挑戰。

2.耕地

從本世紀中葉以來,產糧面積——通常作為耕地的代名詞——增加了19%,而世界人口卻增長了132%。人口增長使耕地退化、產量減少,乃至挪作他用。隨著人均糧食麵積的縮減,越來越多的國家承受著失去糧食自給自足能力的危險。
世界上人口增長最快4個國家的情況十分明顯他說明這種發展趨向。在1960-1998年問,巴基斯但、奈及利亞、衣索比亞和伊朗等國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了40~50%,預計到205O年將進而減至60-70%——這只是假定農耕地不再減少條件下的一項保守估計。其結果會使上述4國人口總數在10億以上,而人均耕地面積僅僅在300-600平方米——小於1950年人均耕地面積的1/4。

3.淡水

不斷擴延的缺水或許是當代世界最被看輕的資源問題。但凡是人口還在增長的地區,人均淡水供給量都在減少。
河流乾枯和地下水位下降,被視作水資源緊缺的證據,如尼羅河、黃河和科羅拉多河幾乎無水人海。目前,包括主要產糧區的世界各大洲地下水位正在下降,美國南部的大平原、中國華北平原和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地下蓄水層正日益桔竭。
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預測,到刀50年有些國家共約10億人口生活將面臨絕對缺水的狀況。這些國家必將減少農業用水,以滿足居民和工業的用水需求,中國和印度被認為世界兩個灌溉農業大國,將要大量減少灌溉供水。

4.海洋捕撈

1950年以來:人類對海味的攝人量增長了5倍,使大部分漁業資源的捕撈量已達到或超出其可承受的極限。海洋生物學家認為全球各海洋水域不能承受大大高於9300萬噸的年捕撈量。
人類在二十世紀行將結束時,對漁業的過度捕撈已成慣例而不例外。在全球15個主要海洋漁業區中,就有11個漁場捕撈量下降。大西洋鱈——長期來一直為西歐人的主要食品——其捕撈從l968年的最高數量減少了70%。自1970年以來,西大西洋的金槍魚貯量下降了80%。
隨著目前海洋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未來對海味需求的增加只能靠漁業養殖來滿足。而當世界轉向以水產養殖滿足其需求時,魚類便開始與家畜家禽爭奪飼料,如谷類、大豆粉和魚粉等。
在下個世紀上半葉,很有可能出現某些魚種絕跡於世,捕撈到的海味也質量下降,但其價格會居高不下,並且為爭奪漁業資源國家而矛盾加劇。與1988年人均17.2公斤(37.8磅)的最高捕撈量相比,未來海洋每年人均捕撈量下降大致相當於人口的增長量,而到2050年會降至人均9.9公斤(22磅)的海產品捕撈量。

5.肉類產品

在一些傳統低工資人群中,當人們的收入開始增加時首先使其飲食多樣化,這要消費更多的家畜產品。
自從1950年以來,世界肉食產品增加速度幾乎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肉食產品的增長最初集中在西方工業化國家和日本,但近20多年來在東亞、中東和拉丁美洲地區也快速增長。牛肉、豬肉和家禽佔世界肉類產品消耗量的絕大部分。
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在1998年世界18.7億噸的糧食產量中,估計37%將被用於喂養家畜家禽,生產牛奶、雞蛋及肉食類產品。現在糧食被用作喂養家禽家畜,如發生世界糧食危機時,是主要的食物儲備。
估計全球肉食品消耗總量將從:1997年的2.11億噸上升到2050年的5.13億噸,會增大世界糧食供給的壓力。環境與資源

6.自然保護區

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曼谷,世界各主要城市人口增長驚人——由此造成城市無計劃的擴延及其污染——威脅到市區周圍的自然保護區。在世界各大洲,人類的侵佔不但減少了自然保護區的規模,而且降低了它的質量。
在人口快速增長已超過當地自然資源承載能力的國家,受保護的區域變得特別脆弱。雖然在工業化國家,保護區與野營、郊遊和鄉間野餐是同義語,但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多數的國家公園、森林和保護區,已為當地人棲居或被用於自然資源。
在許多的工業化國家,移民人口的增長也在危及自然保護區。例如,隨著幾百萬新移民移人佛羅里達西部,沼澤地國家公園會面臨毀損之危。
以高的移民費用長期等待遷人少數幽景區的大量移民猶如冰山即傾,隨著移民人口增長除打破保護區目前的平和和恬靜外,還將使異采紛呈的自然環境和文化景觀消失殆盡。

7.森林

相對於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期,全球森林面積減少是隨人口的增長而推進的。但是,20世紀世界森林減少就要佔75%左右。
在拉丁美洲,經營牧場是砍伐森林唯一最主要的原因。此外,過度放牧和過量採集木柴——往往是人口增長所致——使世界現存大片原始森林的15%退化。
追蹤近十年對木材需求所造成的森林砍伐,與人均木材消耗量的上升密切相關。從1961年以來,全球人均用紙和紙板的數量翻了一番。
森林面積的減少導致了森林功能的衰退,這些包括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碳貯藏量(調節氣候的關鍵),土壤浸蝕控制、跨雨旱季蓄水以及降雨量調節。

8.生物多樣性

在人類現代生活中,物種以100~1000倍的自然速率消失,這是從6500萬年前白聖紀末期恐龍絕跡以來,動植物最大量滅絕的時期。物種滅絕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密度增大導致了動植物生存自然環境的惡化。
沿海地區自然環境特別適於生物繁衍,但又非常脆弱,區內就居住世界人口的60%以上。例如,沿海濕地就繁殖了世界所有營業性捕撈2/3的各種魚類,而珊瑚礁是繼熱帶雨林之後具有世界生物多樣性次高密度。然而,人類的逐漸侵入及其污染使沿海地區的環境日益惡化:粗略估計世界鹽沼和紅樹沼的1/2巳消失或被徹底改變,而且世界2/3的珊瑚礁已退化,其中的10弧「不能辨認」,隨沿海移民的繼續——不出30年沿海居民可能要佔到世界人口的75%——其產生的環境壓力很有可能繼續增加。

9.氣候變化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來自礦物燃料燃燒的碳排放增加速度幾乎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使大氣層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集度比前工業時期提高了30%。
礦物燃料使用的碳排放量約佔世界碳排放總量的3/4。因此,在經濟活躍及相應用能增長最快的地方,有出現區域性碳排放增長的傾向。由於中國迅速發展的經濟大量依賴於煤和其它富碳能源資源,所以在未來50年中國的碳排放增長速度預計比人口增長速度快3倍。
根據政府向氣候變化小組委員會和美國能源部的估計,在未來的半個世紀中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量將增加3倍,而工業化國家的碳排放將增長30%。盡管工業化國家目前每年碳排放量仍高於發展中國家兩倍,但到2020年,後者將超過前者。

10.能源

在過去的50年裡,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長速度是人口增長速度的兩倍。到2050年,發展中國家因人口的增加和生活的富裕,其能源消耗將會更多。
當人均能耗居高不下時,即使人口低速率增長也可能對總的能源需求有重大的影響。例如。到2050年預計美國新增人口7500萬,其能源需求約增加到目前非洲和拉丁美洲能耗量的總和。
世界石油人均產量1979年達到最高水平,而此後下降了23%。預計全球石油產量從2011年-2025年將達到最高極限,這就預示只要石油仍然是世界佔主導地位的燃料,未來的油價仍會大幅上升。
在未來50年中,能源需求增幅最大的地區將是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在亞洲,盡管人口增長僅僅50%,但能源消耗卻要增長361%。在拉丁美洲和非洲,能耗量預計增長分別達到340%和326%。上述三地區,在森林、礦物燃料儲備和水資源等能源資源方面正面臨巨大壓力;

11.廢棄物

因為在未來半個世紀中世界新增人口將達到34億,所以廢料排放對區域和全球環境的影響很可能更為嚴重,而在近——中期內提供可資利用衛生環境的希望也十分渺茫。
人口增長增加了社會處理廢棄物的頭痛事——垃圾、污水和工業廢料必須得到處理。即使在人口基本穩定的地區——許多工業化國家一廢棄物流入垃圾填埋場和河溝,也通常在持續增加。在未來幾十年中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長將同時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發生,難以處理的小山似的廢棄物很有可能向市政和國家管理機構提出挑戰。經濟影響和生活質量。

12.就業

1950年以來,世界勞動力人口增長了1億多——從12億增至27億——超過創設就業機會的增長速度。在未來 人口的增長提高了對勞動力的需求(通過經濟活動和商品需求),同時必將明顯促進勞動力供給。當人口增長使勞動力供需失衡時,工資超減。而工作量不會因剩餘勞動力環境迅速改善,因為就業者將被迫延長勞動時間,但各種津貼會減少,而且降低對作業活動的控制能力。
由於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勞動者,所以人口增長與就業間的相互影響在年輕人口具多的國家最敏感。半數以上人口年齡在25歲以下的國家,如波蘭、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和尚比亞,將感到這個勞工潮的重要。就業除給人們以自尊和自立感外,還是獲得食品、住房、醫療服務和教育的關鍵。

13.收入

在人口減少最炔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收入增長最快,包括南朝鮮、台灣、中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大多忽視計劃生育的非洲國家,已被大量真正需要受教育和就業的青年人問題所困擾。
如果世界各國不能同時把經濟轉向環境可持續和人口較低增長的軌道,經濟的衰退將是難以避免的。

14.住房

人口增長超過住房供給的最終結果是部分人的元家可歸。據聯合國估計,世界人口至少有1億——大約相當於墨西哥的人口一一無家可歸。女口果把擅自佔住者和其它不安全或臨時住所者包括在內,其總數量最高達10億人口。
如果在世界范圍人口增長不能得到控制,無家可歸者的隊伍很可能驚人地膨脹。

15.教育

在童齡人口比例不斷增大的國家,對教育組織基本的壓力將十分沉重。世界10個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大部分在非洲和中東,在未來50年中其童齡人口將平均增長93%。整個非洲到2040年其學齡人口將增長75%。
如果各國教育組織針對21世紀世界的快速變化開始強調終身學習,那麼有必要廣泛地進行成人教育,甚至會影響那些童齡人口日益減少的國家。

16.城市

現代城市正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倫敦在過去的130年間居民人口從100萬增長到800萬,而墨西哥城實現這一躍變只不過用30年。總之,世界城市人口正以每周l00萬的速度增長,城市人口增長,包括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農村人口遷移和村鎮擴展為城市或被現有城市的擴展所吸收。
如果現在的城市人口增長勢頭持續,到2050年有65億人將生活在城市.

閱讀全文

與人口增長能加快經濟發展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