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南昌市經濟發展概況

南昌市經濟發展概況

發布時間:2021-02-12 14:30:56

Ⅰ 江西省南昌市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電子信息和汽車、生物醫葯、航空裝備。

人口不到江西全省的13%,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分別佔全省的24%、23%;GDP、規上工業增加值、財政總收入等主要運行指標增速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其中GDP增速連續18個月領跑中部省會城市——南昌有理由自豪!

除了食品、紡織服裝、材料製造等特色優勢傳統產業外,電子信息和汽車、生物醫葯、航空裝備一道,已列入南昌四大戰略性新型支柱產業。

2018年三季度,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比優化為3∶52∶45,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夯實,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8.2%;自去年6月以來,規上工業增加值總量和增幅連續17個月保持全省第一。

(1)南昌市經濟發展概況擴展閱讀:

江西省南昌市的支柱產業的調整發展:

1、南昌把轉型升級作為工作重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南昌的產業結構正在從「二三一」開始向著「三二一」的方向調整。

南昌第三產業已經進入對經濟發展的高貢獻時期,現代服務業比重也在快速上升,紅谷灘金融商務區匯集了一百家以上的金融機構,南昌總部經濟、服務外包、會展、文化產業項目也越來越多,即便是傳統的商貿旅遊也越來越多地體現了現代的元素。

2、南昌還立足轉型,實施科技創新戰略。

「為適應經濟新常態,南昌發展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將工業發展變要素驅動為創新驅動,這樣才更有競爭力和生命力。」南昌市工信委總經濟師何琦說。

3、根據城市發展的戰略定位,順應現代產業的發展趨勢,南昌把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南昌電子信息產業已形成兩個省級產業集群,分別是高新區光電及通訊產業集群和經開區光電產業集群。

Ⅱ 南昌主要是靠什麼專業經濟發展的

1978年以來的3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的30年,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經濟與社會發展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宏觀經濟指標強勁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經濟大國地位基本確立。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南昌依託全國經濟騰飛的東風,銳意改革,開拓進取,經濟在總量突破的同時實現了質的飛躍,在結構調整的同時實現了全面發展,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實現了效益的提升,走出了一條體現時代特徵、具有南昌特色的發展之路。
一、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
(一)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在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中,市委、市政府帶領南昌人民始終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平穩的發展。2007年,南昌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1389.89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9.5倍,年均遞增12.5%。2007年南昌只要用三天半時間就可以創造1978年一年的GDP。年人均GDP達到30460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19.6倍,年均遞增11.0%。按現行匯率計算,人均GDP已越過了4000美元。
(二)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在經濟總量成倍增長,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的同時,南昌經濟結構調整也取得顯著成績,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的格局,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為29.3:49.2:21.5「二一三」,轉變為2007年6.2:54.3:39.5「二三一」。與1978年相比,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3.4%,比重上升5.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4.9%,比重上升18.0個百分點。同時,南昌第一產業正走上現代農業、特色農業之路,200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83.4億元,比1978年增長4.1倍。
產業內部結構日益合理。工業結構由「輕輕重重」轉變為輕重工業協調發展,1979—2007年,輕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2.6%,重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2.0%。輕重工業比重分別由1978年的各佔一半轉變為2007年的54.3%和45.7%。農業結構由「以糧為綱」轉變為農經並舉、各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2007年純農業的比重由1978年的85.4%下降為39.9%,牧漁業比重則由11.8%和1.4%上升為33.7%和23.2%。
所有制結構穩步調整。改革開放使南昌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格局得到徹底改變,逐步剪除了所有制對生產力的束縛,形成了國有經濟繼續壯大、個私經濟迅速崛起、外資經濟日益增多的形勢。1978年,在南昌的GDP中,公有制經濟比重達95%以上。至2007年,公有制經濟比重降至45.1%。非公有制經濟對南昌的經濟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縣域經濟特色鮮明。南昌縣、新建縣和青山湖區已逐步建設成為以工業化為基礎,內需及外向經濟兩輪共同驅動的綜合強縣。東湖區和西湖區作為老城區,消費品市場佔有量達到南昌市一半以上,正進一步強化南昌市「商貿中心」地位。青雲譜區樓宇經濟、旅遊經濟和物流集群快速發展,將成為南昌市商業副中心。進賢縣、安義縣和灣里區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已成為南昌市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已成為南昌市工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形成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葯和新材料等支柱產業。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形成空調、造紙、汽車、電子信息等支持產業。紅谷灘新區利用山水優勢,已初步建成以行政辦公和居住為主,融文化、商務、旅遊休閑為一體的城市新區。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醫葯產業基地雛形初現。英雄經濟開發區正向休閑度假、科技展示、生物科技、生態農業為一體的現代產業園發展。
(三)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南昌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儲蓄連年上升,生活由溫飽跨入小康,正邁向富裕。2007年南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076元,比1980年增長37.6倍;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034元,比1978年增長39.9倍。收入提高使居民的家庭財產持續增加。2007年底,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744.57億元,人均儲蓄存款額從1978年的29元提高到1.6萬元。
居民家庭各項消費支出大幅度上升。2007年,城市居民年人均消費性支出10064元,比1981年增長26.2倍;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972元,比1978年增長26.5倍。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家庭耐用消費品的擁有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2007年底,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彩電145台,電冰箱102台,空調115.33台,電腦51.33台,電話87台。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彩電110台,電冰箱45台,空調25台,摩托車40輛,電話72台。
居民生活環境日益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的降低,是城鄉居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1980年南昌市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分別為59.6%、63.0%,2007年已下降到39.9%、50.2%,分別下降了19.7個百分點和12.8個百分點。2007年底,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80年的4.88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27.2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也由1978年的7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42.32平方米;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由1978年的0.6人提高到2007年的51人。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迅速,形成了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財政金融日益壯大
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南昌市財政收入快速增長。2007年,南昌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90.61億元,比1978年增長76.2倍,年均遞增16.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達到87.22億元,比1978年增長33.2倍,年均遞增13.0%。財政總收入超10億元的縣區達到6個。收入質量不斷提高,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由1978的79.2%提高到91.7%。金融事業快速發展,存貸款余額迅速攀升。2007年末,銀行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763.2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到1742.33億元,而1978年銀行存貸余額僅為2.75億元和9.92億元。
(五)工業快速發展,經濟效益大幅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工業從獨立自主自我發展的封閉體系,逐步走向市場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初步形成汽車、空調、醫葯等十大產品製造業基地,光電子、新材料、通信設備等高新技術產業也迅速崛起,方興未艾。2007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532.75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38.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3.15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占達到29.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93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271.80億元,比1978年增長68.5倍,年均增長15.8%。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2007年和1978年相比,鋼材增長40.2倍,年均增長13.7%;汽車增長70.4倍,年均增長15.9%;發電量增長4.6倍,年均增長6.1%;卷煙增長3.1倍,年均增長5.0%;水泥增長50.7倍,年均增長14.6%。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南昌萬元產值GDP能耗為0.955噸標准煤/萬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98.2%,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23.28,實現利潤53.23億元,實現稅金74.46億元。
(六)投資規模空前擴大,投資結構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將擴大有效投入作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提升產業水平、提高競爭實力、增強發展後勁的重要手段,重點加大對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重點生產性項目投入,交通運輸、郵電通訊、能源、原材料等「瓶頸」制約得到緩解,投資規模空前擴大,投資結構不斷優化。2007年,南昌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19.89億元,比1978年增長670.5倍,年均增長25.2%,其中非國有投資完成531.54億元,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到64.8%,比1978年的4.8%提高了60個百分點;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4.12億元,其中非國有投資達到495.44億元,占城鎮以上投資的比重達到64.0%;在非國有投資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115.59億元,個體投資11.20億元;三次產業投資比例已調整為0.1:39.6:60.3。
(七)招商引資碩果累累
2007年,南昌市進出口總額達到31.9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達到23.36億美元,比1980年增長197倍。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招商引資為南昌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改革開放以來,南昌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健全公共服務體系,使南昌成為了國際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承接熱地。30年裡,南昌市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項目2886個,合同外資79.7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0.15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佔南昌主要經濟指標的比重逐年加大,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推動南昌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外商投資企業完成264.38億元,佔全市的20.8%;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佔14.9%。南昌對外旅遊事業也迅速發展。2007年南昌市接待海外旅遊者8.91萬人次,比1983年增長14.8倍;實現旅遊外匯收入2555萬美元,比1983年增長172倍。
(八)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南昌市圍繞建設現代文明花園英雄城市和現代區域經濟中心城市這「兩篇文章」,不斷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一大批交通、通訊、能源、市政和環境工程陸續建成並投入使用,使南昌承載功能顯著增強。公路已經形成了以南昌為中心,5小時通達周邊省會的「5小時經濟圈」。城鄉路網四通八達,實現村村通公路。
城市功能布局不斷優化。老城區、新城區、拓展區、生態區規劃建設齊頭並進,拉開了南昌「一江兩岸,雙城擁江」的城市框架;建設了南昌大橋、新八一大橋、生米大橋、環城高速、「八湖兩河」改造美化等一大批重點城市基礎設施工程。一個集歷史名城、山水都城、現代新城為一體的新南昌已經顯現。僅十五期間,南昌就完成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178.43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16.8倍;2007年,南昌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達到106.45億元,佔全社會投資比重的13.0%;道路總長度從1980年的261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917公里;道路總面積從1980年的208萬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96萬平方米;城市橋梁從1980年的24座增加到2007年的133座。三環十一射的城市立體交通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城市路燈從1980年的5357盞增加到2007年的45763盞;郵電通訊快速發展,2007年,南昌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21萬門,移動通訊交換機容量達413萬門,郵電業務總量由1978年的469萬元提高到2007年的437184萬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加強,自來水日生產能力達到141萬立方米,管道煤氣日供應量達到20.6萬立方米,公共汽車由1980年的246輛增加到2007年的2448輛。
2007年,南昌市公園面積已達736公頃,擁有公共綠地面積1712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08平方米。
二、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經濟社會發展的啟示
(一)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是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性原因
1978年恰好把新中國建國以來的50多年劃分為大致相同長度的兩個時段,兩個時段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差異巨大,差異產生的原因非常多,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都可以得出有說服力的注釋,但根本性的原因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全面、正確、積極地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實踐表明我國之所以能夠保持社會政治穩定和經濟快速發展態勢正是堅持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正確路線。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極大地解放、發展了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正確路線為南昌帶來了勃勃生機,通過對中央體制改革措施的配套落實,經濟社會運行管理體制不斷完善,政府效能不斷提高,市場機制與政府管理機製得到有效的融合;通過對外開放引入各種生產要素;通過各種要素在市場競爭中提升效率;通過非公有制經濟的從無到有;通過建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通過建立極具地方特色,洋溢著贛鄱文化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南昌逐步建立了全新的充滿活力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支撐體系。
(二)惠及百姓為經濟發展提供無盡動力
人是生產力組成要素中最革命的決定因素,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性目的是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綜合國力,為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質基礎,實踐證明,當更多的百姓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當百姓能更多地獲得實惠,人們就能自覺地、全身心地投身到經濟建設之中,從而為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提供無盡動力。
改革開放30年以來,南昌市的廣大人民通過誠實勞動獲得了巨大現實利益,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人民投入經濟建設偉大實踐的熱情不斷提高。今後我們仍需繼續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制定方針政策時更多考慮惠及百姓,從而更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的偉大力量。
(三)加大投入為經濟騰飛提供充分的保障
改革開放尤其是近10年來,南昌各項經濟技術投入加速增加,大投入產生了大產出,經濟騰飛動力基礎得到充分的保障。客觀地講,目前我市仍屬投資拉動型經濟,投入增加在經濟增長中仍將發揮主導作用。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例,1978年以來,南昌的投資增長不斷加速,投資規模不斷躍上新台階,1978年南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有1.2億元;1995年突破50億元;2000年不到80億元;2005年超過500億元,2007年完成819.89億元。
巨大的投資為改變南昌的面貌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南昌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居民生活環境、市容市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城市主要設施水平躍起上新的台階,從而有效地改變了城市投資環境,為國內外投資者來南昌創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居民居住條件也在房地產業迅速發展中得到較大的改善。在農業方面,開展了以大江大河、門塘水庫的治理、增加有效灌溉面積為重點的水利建設,為農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證。工業投資一直是投資的主要組成部分,2007年南昌工業投資300多億元。通過加大投入,南昌工業經濟不斷轉型調優,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興產業迅速崛起,一批工業園區脫穎而出,成為南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四)打造現代製造業基地是南昌加速發展的基本動力
改革開放之初,南昌工業經濟基礎薄弱,總體技術水平落後,支柱產業偏少,工業總量規模相對較小,工業是南昌整體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制約瓶頸。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一直把壯大工業作為加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加以重視,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南昌全面實施興工強市戰略,工業經濟得到飛速的發展。2007年南昌工業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日顯突出,2007年工業佔GDP的比重達38.3%,居各行業之首。加快打造現代製造業基地進程,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做大做強支柱產業是實現南昌在中部崛起的基本途徑。
(五)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南昌綜合實力提升的關鍵方略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服務業得到飛速發展,1978-2007年南昌服務業年均增速達到14.9%,2007年服務業增加值為549億元。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壯大,傳統行業的比重逐步降低,新興產業佔比快速上升。南昌服務業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而且在優化產業結構、解決就業壓力、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整體經濟增添無限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非公有制經濟逐漸支撐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半壁江山,非公經濟為南昌發展增添無限活力。2007年在全市個體私營經濟就業人員為61.37萬人,股份合作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資等其他經濟單位就業人員達15.42萬人,非公經濟成為南昌就業的主體;2007年南昌規模以上工業有939家,其中非公有經濟的私營企業有340家,外商及港澳台企業有134家,加上340家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相當數量的為非公有制企業,非公工業已成南昌工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市場批發、零售方面,除石油製品等少量商品的銷售以公有經濟為主承擔以外,其他由非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在投資領域,民間投資比重2007年佔49.2%;在服務業領域,2004年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在南昌服務業法人單位中,國有集體單位426家,占服務業單位總數的22.8%,私營、港澳台、外商企業家,佔比達77.2%,另有9.26萬戶服務業個體經營戶。
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公經濟是整體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非公經濟緊貼市場需求,在競爭中發展壯大,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無限生機,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非公經濟競相發展就是一個明證。南昌應抓住契機,大力發展非公經濟,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社會生產要素,加速經濟發展。
(七)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是加快發展的重要途徑
對外開放,擴大進出口業務,加大引進內外資力度是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的外經外貿事業幾乎是從無到有,穩步發展,2007年南昌進出口總額(海關口徑)為31.9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23.36億美元,進口總額8.59億美元。2007年實際利用外資12.31億美元,實際到位省外內資323億元。
通過對外開放,引入資金、技術、管理理念、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極大地加快了南昌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外向型經濟的地位已經是舉足輕重、不可或缺。南昌必須不斷解放思想,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自身素質,增加對外開放的吸引力。

Ⅲ 江西南昌經濟發展情況

2005年南昌市GDP達100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3.39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532.13億元,增長21.2%;第三產業增加值402.19億元,增長13.4%。
全年全市財政總收入126.10億元,比上年增長23.6%,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8.3億元,增長38.1%。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20億元,比上年增長44%。
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一萬元,達10301元,比上年增長17.8%;年人均消費性支出7064元,增長20.5%。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3879元,比上年增長13.6%;農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472元,增長13.6%。

2006年南昌市實現生產總值1184.5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6.45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644.46億元,增長18.7%;第三產業增加值463.66億元,增長12.6%。
財政總收入150.56億元,比上年同口徑增長20.8%,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8.11億元,同口徑增長25.1%。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41.64億元,比上年增長22.1%。
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243元,比上年增長9.1%;年人均消費性支出7548元,增長6.8%。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4392元,比上年增長13.2%;農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702元,增長13.2%。

2007年南昌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0.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5%,增速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3.41億元,增長5.7%;第二產業增加值749.80億元,增長16.6%;第三產業增加值556.89億元,增長15.5%。
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90.63億元,比上年增長26.6%。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7.22億元,比上年增長28.1%。
全市50萬元以上項目共完成投資額809.92億元,比上年增長28.0%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76元,增長16.3%。人均消費性支出10064元,增長33.3%。農民人均純收入5034元,增長14.6%。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972元,增長10.0%。

o(∩_∩)o.謝謝你 希望採納 祝你 早日把問題解決…加油~(⊙_⊙;)…
Y(^_^)Y =^_^= ↖(^ω^)↗

Ⅳ 江西南昌的經濟特點和經濟狀況

中部發展城市 經濟主要還是以農業產品 製造業多一點 服務型的公司不多

Ⅳ 南昌發展現狀

2005年南昌市GDP 1007.7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實際利用外資9.1億美元,增長24.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0億元,增長44.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1元,人均消費性支出達706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79元,人均消費性支出2472元。 2006年GDP 1184.57億元,比上年增長15.2%。 工業 南昌是江西省最大的工業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架飛機、第一輛輪式拖拉機、第一輛摩托車、第一枚海防導彈都在這里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的工業經濟有了飛速發展,形成了飛機製造、汽車製造、冶金、機電、紡織、化工、醫葯等現代化工業體系,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興高新技術產業也具有一定的水平,現在正圍繞打造現代製造業重要基地,以工業園區為主戰場,已形成了六大支柱、十大產業,擁有工業園區11個,上市公司16家,規模企業近千家。 農業 南昌農業實現了產量穩中有升、結構優化提升、基礎鞏固提高、村鎮面貌一新。形成了優質大米、優質果品、瘦肉型豬、特種水產等「十大主導產品」,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商品糧和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全市正在形成「縣有品牌、鄉有產業、村有基地」的特色農業經濟板塊。 商貿流通 因水路交通便利,南昌歷來是南方重要的商貿流通城市,商賈雲集,不僅為覆蓋全省的消費品集散地,也是沿海地區商貿輻射中西部的中轉樞紐。大型商業蓬勃發展,形成了「城內大商場,城郊大市場,城外大物流」的格局,城內主要有南昌百貨大樓、洪城大廈、新洪客隆、北京華聯(江西)、沃爾瑪、麥德龍等大型商場,城外有洪城大市場、江西裝潢建材大市場、南昌深圳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等大型批發市場。著名的洪城大市場是中國大陸九大日用品中心批發市場之一。 對外開放與國際交流 對外交往 1992年,南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內陸開放城市,已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先後與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市、墨西哥托盧卡市、日本香川縣高松市、芬蘭瓦爾濟考斯基市和托亞拉市結為友好城市。 利用外資 1984年至2005年,全市累計批准外商投資項目2202項,吸引了來自美國、歐洲、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台灣、香港、澳門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2005年實際利用外資9.09億美元。出口市場已擴展到日本、美國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5年南昌地區海關出口總額12.4億美元。 文化科技 南昌是江西省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大職業教育基地之一。市內擁有包括全國重點大學——南昌大學在內的45所普通高等院校,2005年在校研究生9150人,在校大學生39.47萬人,在校中專生14.14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9.45萬人。

Ⅵ 南昌改革開放31年來的經濟發展

1978年以來的3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的30年,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經濟與社會發展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宏觀經濟指標強勁攀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經濟大國地位基本確立。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南昌依託全國經濟騰飛的東風,銳意改革,開拓進取,經濟在總量突破的同時實現了質的飛躍,在結構調整的同時實現了全面發展,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實現了效益的提升,走出了一條體現時代特徵、具有南昌特色的發展之路。
一、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
(一)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在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中,市委、市政府帶領南昌人民始終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平穩的發展。2007年,南昌市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1389.89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29.5倍,年均遞增12.5%。2007年南昌只要用三天半時間就可以創造1978年一年的GDP。年人均GDP達到30460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19.6倍,年均遞增11.0%。按現行匯率計算,人均GDP已越過了4000美元。
(二)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在經濟總量成倍增長,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的同時,南昌經濟結構調整也取得顯著成績,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的格局,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為29.3:49.2:21.5「二一三」,轉變為2007年6.2:54.3:39.5「二三一」。與1978年相比,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3.4%,比重上升5.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4.9%,比重上升18.0個百分點。同時,南昌第一產業正走上現代農業、特色農業之路,200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83.4億元,比1978年增長4.1倍。
產業內部結構日益合理。工業結構由「輕輕重重」轉變為輕重工業協調發展,1979—2007年,輕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2.6%,重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2.0%。輕重工業比重分別由1978年的各佔一半轉變為2007年的54.3%和45.7%。農業結構由「以糧為綱」轉變為農經並舉、各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2007年純農業的比重由1978年的85.4%下降為39.9%,牧漁業比重則由11.8%和1.4%上升為33.7%和23.2%。
所有制結構穩步調整。改革開放使南昌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格局得到徹底改變,逐步剪除了所有制對生產力的束縛,形成了國有經濟繼續壯大、個私經濟迅速崛起、外資經濟日益增多的形勢。1978年,在南昌的GDP中,公有制經濟比重達95%以上。至2007年,公有制經濟比重降至45.1%。非公有制經濟對南昌的經濟發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縣域經濟特色鮮明。南昌縣、新建縣和青山湖區已逐步建設成為以工業化為基礎,內需及外向經濟兩輪共同驅動的綜合強縣。東湖區和西湖區作為老城區,消費品市場佔有量達到南昌市一半以上,正進一步強化南昌市「商貿中心」地位。青雲譜區樓宇經濟、旅遊經濟和物流集群快速發展,將成為南昌市商業副中心。進賢縣、安義縣和灣里區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已成為南昌市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已成為南昌市工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形成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葯和新材料等支柱產業。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形成空調、造紙、汽車、電子信息等支持產業。紅谷灘新區利用山水優勢,已初步建成以行政辦公和居住為主,融文化、商務、旅遊休閑為一體的城市新區。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醫葯產業基地雛形初現。英雄經濟開發區正向休閑度假、科技展示、生物科技、生態農業為一體的現代產業園發展。
(三)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南昌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儲蓄連年上升,生活由溫飽跨入小康,正邁向富裕。2007年南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076元,比1980年增長37.6倍;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034元,比1978年增長39.9倍。收入提高使居民的家庭財產持續增加。2007年底,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744.57億元,人均儲蓄存款額從1978年的29元提高到1.6萬元。
居民家庭各項消費支出大幅度上升。2007年,城市居民年人均消費性支出10064元,比1981年增長26.2倍;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972元,比1978年增長26.5倍。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家庭耐用消費品的擁有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2007年底,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彩電145台,電冰箱102台,空調115.33台,電腦51.33台,電話87台。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彩電110台,電冰箱45台,空調25台,摩托車40輛,電話72台。
居民生活環境日益改善,生活質量提高。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的降低,是城鄉居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1980年南昌市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分別為59.6%、63.0%,2007年已下降到39.9%、50.2%,分別下降了19.7個百分點和12.8個百分點。2007年底,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980年的4.88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27.2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也由1978年的7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42.32平方米;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由1978年的0.6人提高到2007年的51人。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迅速,形成了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財政金融日益壯大
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南昌市財政收入快速增長。2007年,南昌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90.61億元,比1978年增長76.2倍,年均遞增16.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達到87.22億元,比1978年增長33.2倍,年均遞增13.0%。財政總收入超10億元的縣區達到6個。收入質量不斷提高,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由1978的79.2%提高到91.7%。金融事業快速發展,存貸款余額迅速攀升。2007年末,銀行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763.2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到1742.33億元,而1978年銀行存貸余額僅為2.75億元和9.92億元。
(五)工業快速發展,經濟效益大幅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工業從獨立自主自我發展的封閉體系,逐步走向市場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初步形成汽車、空調、醫葯等十大產品製造業基地,光電子、新材料、通信設備等高新技術產業也迅速崛起,方興未艾。2007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532.75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38.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3.15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占達到29.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939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271.80億元,比1978年增長68.5倍,年均增長15.8%。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2007年和1978年相比,鋼材增長40.2倍,年均增長13.7%;汽車增長70.4倍,年均增長15.9%;發電量增長4.6倍,年均增長6.1%;卷煙增長3.1倍,年均增長5.0%;水泥增長50.7倍,年均增長14.6%。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7年,南昌萬元產值GDP能耗為0.955噸標准煤/萬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98.2%,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23.28,實現利潤53.23億元,實現稅金74.46億元。
(六)投資規模空前擴大,投資結構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將擴大有效投入作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提升產業水平、提高競爭實力、增強發展後勁的重要手段,重點加大對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重點生產性項目投入,交通運輸、郵電通訊、能源、原材料等「瓶頸」制約得到緩解,投資規模空前擴大,投資結構不斷優化。2007年,南昌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19.89億元,比1978年增長670.5倍,年均增長25.2%,其中非國有投資完成531.54億元,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到64.8%,比1978年的4.8%提高了60個百分點;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4.12億元,其中非國有投資達到495.44億元,占城鎮以上投資的比重達到64.0%;在非國有投資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115.59億元,個體投資11.20億元;三次產業投資比例已調整為0.1:39.6:60.3。
(七)招商引資碩果累累
2007年,南昌市進出口總額達到31.9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達到23.36億美元,比1980年增長197倍。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招商引資為南昌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改革開放以來,南昌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健全公共服務體系,使南昌成為了國際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承接熱地。30年裡,南昌市簽訂利用外資合同項目2886個,合同外資79.7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0.15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佔南昌主要經濟指標的比重逐年加大,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推動南昌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外商投資企業完成264.38億元,佔全市的20.8%;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佔14.9%。南昌對外旅遊事業也迅速發展。2007年南昌市接待海外旅遊者8.91萬人次,比1983年增長14.8倍;實現旅遊外匯收入2555萬美元,比1983年增長172倍。
(八)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南昌市圍繞建設現代文明花園英雄城市和現代區域經濟中心城市這「兩篇文章」,不斷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一大批交通、通訊、能源、市政和環境工程陸續建成並投入使用,使南昌承載功能顯著增強。公路已經形成了以南昌為中心,5小時通達周邊省會的「5小時經濟圈」。城鄉路網四通八達,實現村村通公路。
城市功能布局不斷優化。老城區、新城區、拓展區、生態區規劃建設齊頭並進,拉開了南昌「一江兩岸,雙城擁江」的城市框架;建設了南昌大橋、新八一大橋、生米大橋、環城高速、「八湖兩河」改造美化等一大批重點城市基礎設施工程。一個集歷史名城、山水都城、現代新城為一體的新南昌已經顯現。僅十五期間,南昌就完成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178.43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16.8倍;2007年,南昌城市公共基礎設施投資達到106.45億元,佔全社會投資比重的13.0%;道路總長度從1980年的261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917公里;道路總面積從1980年的208萬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96萬平方米;城市橋梁從1980年的24座增加到2007年的133座。三環十一射的城市立體交通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城市路燈從1980年的5357盞增加到2007年的45763盞;郵電通訊快速發展,2007年,南昌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21萬門,移動通訊交換機容量達413萬門,郵電業務總量由1978年的469萬元提高到2007年的437184萬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加強,自來水日生產能力達到141萬立方米,管道煤氣日供應量達到20.6萬立方米,公共汽車由1980年的246輛增加到2007年的2448輛。
2007年,南昌市公園面積已達736公頃,擁有公共綠地面積1712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08平方米。
二、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經濟社會發展的啟示
(一)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是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性原因
1978年恰好把新中國建國以來的50多年劃分為大致相同長度的兩個時段,兩個時段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差異巨大,差異產生的原因非常多,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都可以得出有說服力的注釋,但根本性的原因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全面、正確、積極地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實踐表明我國之所以能夠保持社會政治穩定和經濟快速發展態勢正是堅持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正確路線。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極大地解放、發展了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正確路線為南昌帶來了勃勃生機,通過對中央體制改革措施的配套落實,經濟社會運行管理體制不斷完善,政府效能不斷提高,市場機制與政府管理機製得到有效的融合;通過對外開放引入各種生產要素;通過各種要素在市場競爭中提升效率;通過非公有制經濟的從無到有;通過建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通過建立極具地方特色,洋溢著贛鄱文化特色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南昌逐步建立了全新的充滿活力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支撐體系。
(二)惠及百姓為經濟發展提供無盡動力
人是生產力組成要素中最革命的決定因素,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性目的是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改革開放極大地提高了綜合國力,為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質基礎,實踐證明,當更多的百姓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當百姓能更多地獲得實惠,人們就能自覺地、全身心地投身到經濟建設之中,從而為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提供無盡動力。
改革開放30年以來,南昌市的廣大人民通過誠實勞動獲得了巨大現實利益,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人民投入經濟建設偉大實踐的熱情不斷提高。今後我們仍需繼續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制定方針政策時更多考慮惠及百姓,從而更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的偉大力量。
(三)加大投入為經濟騰飛提供充分的保障
改革開放尤其是近10年來,南昌各項經濟技術投入加速增加,大投入產生了大產出,經濟騰飛動力基礎得到充分的保障。客觀地講,目前我市仍屬投資拉動型經濟,投入增加在經濟增長中仍將發揮主導作用。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例,1978年以來,南昌的投資增長不斷加速,投資規模不斷躍上新台階,1978年南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有1.2億元;1995年突破50億元;2000年不到80億元;2005年超過500億元,2007年完成819.89億元。
巨大的投資為改變南昌的面貌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南昌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居民生活環境、市容市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城市主要設施水平躍起上新的台階,從而有效地改變了城市投資環境,為國內外投資者來南昌創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居民居住條件也在房地產業迅速發展中得到較大的改善。在農業方面,開展了以大江大河、門塘水庫的治理、增加有效灌溉面積為重點的水利建設,為農業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證。工業投資一直是投資的主要組成部分,2007年南昌工業投資300多億元。通過加大投入,南昌工業經濟不斷轉型調優,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興產業迅速崛起,一批工業園區脫穎而出,成為南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四)打造現代製造業基地是南昌加速發展的基本動力
改革開放之初,南昌工業經濟基礎薄弱,總體技術水平落後,支柱產業偏少,工業總量規模相對較小,工業是南昌整體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制約瓶頸。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一直把壯大工業作為加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加以重視,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南昌全面實施興工強市戰略,工業經濟得到飛速的發展。2007年南昌工業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日顯突出,2007年工業佔GDP的比重達38.3%,居各行業之首。加快打造現代製造業基地進程,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做大做強支柱產業是實現南昌在中部崛起的基本途徑。
(五)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是南昌綜合實力提升的關鍵方略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服務業得到飛速發展,1978-2007年南昌服務業年均增速達到14.9%,2007年服務業增加值為549億元。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壯大,傳統行業的比重逐步降低,新興產業佔比快速上升。南昌服務業不僅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而且在優化產業結構、解決就業壓力、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六)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整體經濟增添無限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南昌非公有制經濟逐漸支撐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半壁江山,非公經濟為南昌發展增添無限活力。2007年在全市個體私營經濟就業人員為61.37萬人,股份合作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資等其他經濟單位就業人員達15.42萬人,非公經濟成為南昌就業的主體;2007年南昌規模以上工業有939家,其中非公有經濟的私營企業有340家,外商及港澳台企業有134家,加上340家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中相當數量的為非公有制企業,非公工業已成南昌工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市場批發、零售方面,除石油製品等少量商品的銷售以公有經濟為主承擔以外,其他由非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在投資領域,民間投資比重2007年佔49.2%;在服務業領域,2004年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在南昌服務業法人單位中,國有集體單位426家,占服務業單位總數的22.8%,私營、港澳台、外商企業家,佔比達77.2%,另有9.26萬戶服務業個體經營戶。
實踐證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非公經濟是整體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非公經濟緊貼市場需求,在競爭中發展壯大,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無限生機,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非公經濟競相發展就是一個明證。南昌應抓住契機,大力發展非公經濟,最大限度地集聚全社會生產要素,加速經濟發展。
(七)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是加快發展的重要途徑
對外開放,擴大進出口業務,加大引進內外資力度是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的外經外貿事業幾乎是從無到有,穩步發展,2007年南昌進出口總額(海關口徑)為31.9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23.36億美元,進口總額8.59億美元。2007年實際利用外資12.31億美元,實際到位省外內資323億元。
通過對外開放,引入資金、技術、管理理念、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極大地加快了南昌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外向型經濟的地位已經是舉足輕重、不可或缺。南昌必須不斷解放思想,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自身素質,增加對外開放的吸引力。

Ⅶ 關於江西南昌發展的優勢與劣勢。

個人認為,南昌的優勢有:1區位優勢:南昌是一座區位優勢非常明顯的開放城市,地處長江中下游,素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的盛譽,現為京九線上唯一的省會城市,京九、浙贛、皖贛鐵路線在此交匯;南昌作為開放型內陸城市,目前正在形成一個通過高速公路6小時可以通達8個省會城市、涵蓋4.6億人的「6小時經濟圈」。 2\生態優勢:傳統產業向循環經濟轉變,是實現協調、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特徵之一。南昌市的主要做法是,把全力推進開放型經濟與建設現代製造業重要基地有機結合起來,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同時打造一流的投資環境和居住環境,從而推進經濟形態由傳統產業向循環經濟轉變。 3\其他優勢:適宜居住,水土好,物價低,交通方便,啥也不缺。南昌市以水清、城綠、花美為英雄城增光添色.
劣勢在於:市民素質有待提高:每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都有賴於市民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目前,南昌市正處在天時、地利、人和的發展機遇期,同時,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是南昌市的街頭也時常冒出一些不和諧之音。有一位外商欲在南昌市投資,當他在城區轉悠了大半天之後,卻喪失了投資信心,原因是,橫穿街道、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不文明現象觸目驚心。他對市領導說,市民素質的高低,是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體現,也是經濟發展後勁的內在動力。 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這種不文明現象已經引起了南昌市委、市政府及廣大市民的高度重視,一股革除陋習、倡導文明新風的熱潮正在洪城興起。 古人在分析形勢時喜歡用"天時地利人和"來說明,天時,前些年,我們南昌 在這點上沒有趕到,浪費了.雖然這裡面也有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還是我們那時膽子不夠大,戰略定位出現偏差,沒有抓住改革開放的第一輪發展的機會;現在我國正進入城市化的浪潮,所以南昌這些年提出對接長珠閩的戰略,我個人覺得是正當其時.地利,雖然我們沒有臨海,但是現在發展已經呈現出沿海想內地推進的勢頭,南昌作為中部,正可以發揮襟三江而帶五湖的地理優勢;人和,以前南昌由於發展的思路不是很正確,人民的思想也較為保守,經過這幾年對思想解放的提倡,南昌逐漸放開了思想,統一了思路,呈現一心謀發展,全心搞建設的好形勢.
所以我覺得在天時地利人和上,我們南昌正逐漸發揮出自己後發的優勢.

Ⅷ 南昌的經濟

南昌市經濟發展迅速,在全球發展最快的20個城市中名列第15名,是中國乃至全球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之一。
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336.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7%。全年財政總收入558.02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到2015年南昌市生產總值(GDP)突破4000億元 南昌農業現代化,擁有煌上煌、國鴻、正邦、英雄、益海嘉里、雙匯等一批高新技術農業企業,大大提高了農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實現了產量穩中有升、結構優化提升、基礎鞏固提高、村鎮面貌一新。形成了優質大米、優質果品、瘦肉型豬、特種水產等「十大主導產品」,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商品糧和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全市正在形成「縣有品牌、鄉有產業、村有基地」的特色農業經濟板。
2013年完成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現價總產值266.12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全年糧食種植面積555.08萬畝,比上年下降0.7%;油料種植面積131.50萬畝,增長1.2%;棉花種植面積2.88萬畝,下降14.7%;蔬菜種植面積61.95萬畝,增長6.3%。全年水產品總產量37.68萬噸,比上年增長2.1%。其中特種水產品產量11萬噸,增長2.8%。 南昌市工業發達,南昌市的汽車製造、冶金、機電、紡織、化工,醫葯等現代化工業體系,和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軟體、服務外包等為代表的新興高新技術產業在國內外具有一流的水平。南昌實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扶植大企業,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實現了經濟的起飛。
南昌市是國家創新型城市,擁有國家級以上工業園區8個、規模企業近1000家。益海嘉里、福特、日立、惠普、微軟、沃爾瑪、麥當勞、麥德龍、肯德基、ABB、家樂福、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聯邦快遞、馬士基、默克制葯、貝塔斯曼等世界500強落戶南昌。
2013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59.48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8.2%,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實現利潤244.57億元,增長17.1%;實現利稅461.56億元,增長16.5%。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323.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06.83億元,比上年增長15.8%。 金融 南昌市是中國中部重要的金融中心,正在建設南昌市紅谷灘中央商務區,現有外資銀行有標准渣打銀行、大新銀行等。同時還擁有國內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興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廣發銀行、北京銀行、九江銀行、贛州銀行,上饒銀行等股份制銀行,本地門戶銀行為南昌銀行與南昌農商銀行。全國性的保險公司,如中國人保、平安、太平洋、出口信保等都在南昌都設有分支機構。全國幾大證券公司,如華夏、國盛、中信、招商等也在南昌開辦了營業機構。 商業 南昌是沿海地區商貿輻射中西部的中轉樞紐。市內大型商業蓬勃發展,形成了「城內大商場,城郊大市場,城外大物流」的格局。主要有家樂福、人人樂、紅谷灘萬達廣場、南昌百貨大樓、恆茂夢時代廣場、世貿廣場、綠地百盛廣場、洪城大廈、洪客隆、財富廣場、百盛、大潤發、沃爾瑪、麥德龍、天虹百貨、銅鑼灣廣場、國美電器、蘇寧電器、麗華購物廣場、新一佳、步步高、華潤萬家等大型商場,飲食企業國際知名的屈臣氏、哈根達斯、必勝客、星巴克,棒—約翰等在南昌擁有多家分店。萬達國際影城、中影國際影城、星美影院、紅地毯影院、永樂影城、百花洲影城等一大批高端影院給南昌市民帶來了五星級影院享受。城外有洪城大市場、華東裝潢建材大市場、喜盈門建材市場、香江傢具、歐亞達傢具、紅星美凱龍、京東鹿鼎國際傢具、南昌深圳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大型市場。
華東及華南沿海城市陸地所有物流交通通往內陸都必定經過南昌,和台灣密切交流的必經道路之一,是除福建外和台灣距離最近的內陸城市,是中國唯一一個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三角洲毗鄰的主要城市。 旅遊經濟發展 南昌市被譽為「現代花園英雄城」。每年來南昌市以其獨特的「紅色,綠色,古色」景點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的國內外客商。
2013年共接待國內遊客3282.1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0.3%;接待入境遊客20.18萬人次,增長9.4%。實現國內旅遊收入271.99億元,增長36.9%;旅遊創匯6389.73萬美元,增長20.6%。截至2013年末,全市擁有星級賓館(飯店)58家;擁有旅行社229家,其中出境組團社28家。

Ⅸ 南昌地區近年來的經濟狀況

2005年南昌市抄GDP 1007.7億元,比上年襲增長16.8%,實際利用外資9.1億美元,增長24.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0億元,增長44.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1元,人均消費性支出達706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79元,人均消費性支出2472元。
2006年GDP 1184.57億元,比上年增長15.2%。
工業
南昌是江西省最大的工業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架飛機、第一輛輪式拖拉機、第一輛摩托車、第一枚海防導彈都在這里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改革開放以來,南昌的工業經濟有了飛速發展,形成了飛機製造、汽車製造、冶金、機電、紡織、化工、醫葯等現代化工業體系,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興高新技術產業也具有一定的水平,現在正圍繞打造現代製造業重要基地,以工業園區為主戰場,已形成了六大支柱、十大產業,擁有工業園區11個,上市公司16家,規模企業近千家。

Ⅹ 南昌市主要經濟是什麼

服務行業吧,抄飲食。服裝。土地售賣就不講了,主要賺下面得縣市得錢。上海也主要服務行業和金融。比如飲食。服裝。旅遊。也是國際機場得轉站點。還有金融比如銀行。廣發。渣打。大銀行上海好多。上海還有大型得國際博覽會,自貿區。這樣比較就很明顯一個城市得差距

閱讀全文

與南昌市經濟發展概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