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出現了不可避免的什麼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的情況面對經濟新常態,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最得力的工具就是「改革」,最終的出路也在「改革」。
從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到注冊登記制度改革施行,從民營資本進軍銀行業到國企改革啟動試點。
從財稅體制改革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踏入關鍵之年,「最先一公里」不斷破題,呈現出全面播種、次第開花的生動景象。
②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1、增長速度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
目前,中國經濟進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既反映了經濟增長的客觀趨勢,又體現了我國宏觀調控目標新的取向。
2015年我國GDP預期增長目標為7%。即便是7%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的。數據顯示,2011-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0%,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長9.5%,2012、2013年均增長7.7%,2014年增長7.3%,2015年上半年增長7.0%。國家統計局表示,「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經濟年均增長近8%,將遠遠高於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
2、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從經濟運行的客觀趨勢看,世界經濟增長持續乏力,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我國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放緩,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隨著資源生態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高增長難以為繼。
3、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
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趨勢加快。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別是2013年後消費貢獻率增幅明顯,由2013年的50%增長到2015年上半年的60%。
同時,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消費,網上購物、定製消費等方式廣泛發展,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農村消費等領域的消費升級逐步展開,新的商業機會不斷涌現。
4、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推動經濟發展的直接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增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後者又主要取決於科技創新。從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轉變,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產業、產品、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管理體系等各個方面的創新不斷深入。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
《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
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③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而增速放緩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沖擊中國速度的第一因素當然是世界經濟的影響。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內技術經濟研究所容副所長李雪松對《經濟參考報》說,2011年,歐美經濟即使不會出現衰退,但復甦緩慢幾乎成為共識,全球貿易在未來的一兩年將充滿很大的不確定性。
歐美債務危機將通過下面三個渠道影響我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和穩定:
第一,通過出口影響我國的實體經濟;
第二,通過金融渠道影響我國經濟的穩定;
第三,影響投資和消費信心。
(3)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增長速度擴展閱讀:
為什麼當前中國經濟層面更強調增長的質量而不是速度,這其中固然有短期各種因素沖擊的原因,更多的則是中國當前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仍然希望像以前那樣發展將越來越難以持續,所以必須鞏固發展的基礎,以保證未來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由於多方制約因素的出現,經濟學家普遍預測,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可能從2012年開始進入中速階段。
④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在速度變化的背後,更重要
更重要的的事是結構轉型,提高產品附加值,由密集型企業轉向高科技企業,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優勢。
⑤ 怎樣理解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
第一,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它體現了經濟增長的規律。如果中國能在1.1萬國際元的水平上出現經濟自然回落,是中國順利渡過工業化高速增長階段的成功表現。第二,現在有些人說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是國家主動調控的結果,潛台詞就是說,如果國家主動往上調的話也可以上去。但實際上是不可以的,如果用了一些辦法硬調上去的話,它還是要下來的,而且後果相當嚴重。第三,中國經濟如果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中國仍然會避開不同類型的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地跨入高收入社會,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們沒有任何的理由感到悲觀。
現在增長速度下一個台階,增長階段是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很多人都很悲觀,認為是不是中國經濟不行了。但我想說的是,發生這樣一個變化是很正常的,我們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對中國的經濟前景保持樂觀。
2012年,中央已經定了一個基本的政策調子,叫做「穩中求進」。這個政策含義實際上是相當深刻的,要真正地穩中求進,很不容易,穩中求進,更應注意不確定性
從外部方面來講,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有來自國際上的沖擊,特別是歐債危機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要過於悲觀,因為歐洲這些國家過去正常情況之下增長率也就是1%~2%,有些年份甚至是0~1%。所以,即使經濟復甦到正常狀態也好不到哪兒,而且歐洲國家是三個階段的危機,從私人債務危機到公共債務危機,再到貨幣政策體系危機。目前正處在公共債務危機向貨幣體系危機轉變,把公共
機構的債務危機貨幣化,短期之內出現經濟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我們需要對付的不是短期的陣痛,而是長痛。
從內部方面來講,最大的不確定性可能就是來自於房地產,對此,政府的政策應該是相當明確的,就是堅持調控不放鬆。在這種情況下,面對的不確定性是市場上價格的反應和投資的反應。目前房地產佔到中國整個投資的25%左右的份額,如果短期之內房價下降幅度比較大是會影響投資的。但房地產硬著陸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現在還有相當數量的剛性需求, 中國進入這樣一個增長階段以後,會遇到許多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中國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改革,通過改革的實質性推進來轉換增長模式,應對現在增長階段轉變所帶來的各種各樣的挑戰。
⑥ 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增長快、運行穩、質量高的良好發展格局,出現了GDP、工業、投資增速回落,貨幣信貸增長趨穩的「三落一穩」新態勢,宏觀調控取得明顯成效。但也必須看到,當前這種高位運行的經濟能不能持續、要不要持續的問題已突出地擺在經濟分析者及決策者面前。雖然防止經濟「由偏快轉向過熱」已成為宏觀調控的政策目標,但如何看待當前的經濟增長仍有著大相徑庭的不同意見。本文試就此談點初步看法。
從歷史角度看,當前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偏快
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歷史看,無論是從哪種階段因素分析,結論都是,當前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偏快。
首先,從改革開放以來28年的較長周期來看,雖然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體制性因素和市場性因素得到較好釋放,我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但平均的年增長率還沒有超過10%,1979年-2005年GDP年均增長9.6%。
其次,從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15年的長周期來看,經過治理整頓後的調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的確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體制性因素和市場性特別是國際市場性因素的推動更加強勁,經濟增長進入了快車道,但平均的經濟增長率也沒有超過10%。1990-2005年GDP年均增長9.7%。
再次,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七八年的中周期來看,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長期建設國債,擴大國內需求,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以政府投資拉動為主要特徵的階段,國民經濟成功避免了衰退,速度雖然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較快增長,1998-2005年GDP年均增長8.9%,不僅沒有超過10%,而且在9%以下。
最後,從進入本世紀以來5年的短周期看,隨著我國加入WTO,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外貿出口和國際產業轉移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大的推動力,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盡管近兩年出現了偏快趨勢,但平均增長率仍在10%以內,2001-2005年GDP年均增長9.5%。
而今年一季度GDP增長10.3%,二季度增長11.3%,上半年增長10.9%,三季度10.4%,一至三季度增長10.7%,經濟增長持續超過10%,明顯偏快。
當前經濟增速已經達到甚至超出潛在增長率的上限
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澄清:
一是經濟增長的規劃或預期目標與實際經濟條件允許的目標是有差別的。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國家在「十一五」規劃和年度經濟計劃中提出的經濟增長目標一般要低於計劃者的預期指標。「十一五」規劃目標是五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2006年經濟計劃目標是8%左右。從各方面條件看,這樣的目標顯然是偏低的,主要是為了引導地方經濟計劃者合理確定當地的經濟發展目標。一般來說,地方的計劃目標是以國家的計劃目標為標准,且大都高於國家提出的目標速度。如中央提出7%-8%,那麼地方速度目標普遍高於7%-8%,地方匯總的速度就要高於7%-8%,可能要達到9%-10%。基於正確引導考慮,中央計劃者就不得不適當壓低國家的目標速度,7%-8%的經濟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帶有政策引導的意圖,並不是計劃者所認為的經濟允許目標,更不是分析經濟冷熱與否的標准。所以,考慮到這個因素,我們就不能簡單地用規劃或計劃所確定的7%-8%的經濟增長目標,作為判斷目前全國經濟增長是否過熱的標准,不能把7%-8%的速度視為經濟增長的正常均線,不能說超出7%-8%的速度就是偏離了「十一五」規劃和年度目標確定的正常軌道,甚至說經濟過熱。
二是從目前經濟發展的條件來看,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有可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比我們原來普遍的估計要高1-2個百分點,即已經達到9%-10%這樣的水平。從供給條件來看,能源供應、交通運輸等瓶頸制約已較前些年大為緩解;從市場條件來看,國內市場、國際市場都比以前有更多的調節餘地和空間;從生產要素來看,勞動者素質也大為提高,資金供應更加充裕,技術進步也在加快。更為本質的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等進程加速所帶來的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體制條件和微觀基礎的根本性變化,為我國經濟增長潛力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因而存在著實現比較快的經濟增長的客觀基礎和主觀條件。當然,究竟我國目前的潛在經濟增長率具體是多少,或者說比過去高多少,也許需要進行計量經濟學的分析研究。但根據以上的因素分析,潛在經濟增長率比過去認為的7%-8%要高,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就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來看,即使按照調高的潛在增長率標准來衡量,也應該說是接近甚至是超出了潛在增長率的上限。將目前的經濟增長狀況定性為偏快,應該說是合適的。
從合理性角度看,當前的經濟增速不是可持續的
當前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就不是可持續的,也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這里涉及到經濟增長的短期風險和長期可持續性問題。筆者認為,經濟增長是否合理,不僅要考慮到短期的風險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考慮長期可持續性以及社會可接受性。
從短期風險來看,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似乎還沒有帶來太大的風險,總體上是健康的。宏觀經濟理論中,經濟增長過快可能帶來的最大風險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就目前情況看,我國物價水平相對較低,通貨膨脹的壓力不太明顯。除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較快外,其他價格指數都比較低,均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1-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1.3%,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8%,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2.9%。所以,從宏觀經濟角度看,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除出現了「三過」(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過多、外貿順差過大)問題外,快速的經濟增長並沒有帶來太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從而好像並不存在太嚴重的宏觀經濟問題和風險。
從長期可持續性來看,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的代價過大,既有資源的過度消耗,也有環境的過多破壞,還有污染的過快加重,更有發展成果分配的過分失衡。這些都是不可持續的,也是整個社會難以接受的。
首先是資源消耗過多。目前,我國單位GDP能耗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冶金、有色、電力、化工等8個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40%以上。我國2005年GDP相當於日本的49%,而能耗則是日本的3倍。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不足6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5~25個百分點;每萬元GDP取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我國用水總量與美國相當,但GDP僅為美國的八分之一。我國GDP約佔世界的5%,但重要資源消耗比重較大,石油消耗佔世界消耗總量的7%多、原煤佔30%以上、鋼鐵和氧化鋁均占近30%、水泥佔40%以上。
其次,生態環境惡化。一些地區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增長,亂征亂佔耕地、濫采濫挖礦山,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常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目前全國水土流失和荒漠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30%左右;90%以上的天然草場退化。
再次,污染狀況嚴重。全國年廢水排放總量近500億噸,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000多萬噸。大量未經處理或不達標的廢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國流經城市的河段90%受到嚴重污染,75%的湖泊出現富營養化,近3億農村人口飲用不合格的水。二氧化硫排放量超過200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1/5的城市空氣污染嚴重。全國酸雨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1/3。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直接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部分地區的環境污染已嚴重損害人民群眾健康。
最後,收入差距擴大。據國家統計局測算,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由1988年的0.341上升到0.45左右。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拉大,城鎮最高10%收入戶與最低10%收入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8倍多,富者易富、貧者難富的現象開始顯現。據世界銀行測算,我國每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佔GDP總量的10%左右。這樣一種外部負效應過大的經濟增長顯然是不可持續的,也是不合理的。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分析來看,當前我國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既是偏快的,也是不合理的。從下一步的宏觀調控來說,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適當降低過高的經濟增長率,防止經濟從偏快轉向過熱是非常重要的。與此同時,也許更為重要的是,改變和完善經濟增長的機制,努力降低經濟增長的外部負效應,使經濟增長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也就是說,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實現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今後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既要快更要好,要在「好」字上下更大的功夫。
⑦ 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怎麼換
全球經濟處在緩慢復甦的狀態,實際復甦勢頭弱於原來的預期。中國經濟進入版了新常態,權長期積累的一些矛盾也在經濟增速略微減緩的過程中顯露出來了,主要表現為結構調整的陣痛,伴隨房地產市場的相對調整,製造業領域的產能相對過剩,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回落,告別持續多年的20%以上的增長,全年只實現了15.7%的名義增速;房地產投資增長10.5%,也在明顯回落。中國經濟正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當然更要看到中國經濟較長時期保持中高速增長,並向中高端邁進的潛力和條件。我們有堅實的基礎,不竭的動力以及國家宏觀調控的不斷創新。2015年中國經濟仍然會保持平穩較快中高速增長,所以說我們的經濟處於換擋期
⑧ 2014年以後,我國經濟進入新時代,需要適應增長速度換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
需要適應增長速度換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增長動力轉換的新形勢,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加快轉變作風,真正把功夫下在鞏固基礎、增強底氣上。
相關介紹:
習近平指出,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狠抓工作落實。
要保持宏觀政策基本穩定,加強政策落實,把我們的戰略定力、我們對經濟發展的信心通過穩定的政策傳導給全社會。要繼續推進改革,既要勇於「破」,又要善於「立」,創造良好市場環境。要守住風險底線,加強風險防範意識。要加強民生保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安全網。
(8)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增長速度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戰略部署。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要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充分認識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深刻理解其科學內涵和本質要求,扎實有力地做好各項改革工作,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協同推進其他領域改革,形成強大的改革合力。
⑨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
依據課本內容,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進入新常態,將重點依靠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來推動發展.②③④符合題意;①表述與實際不符;故選A.
⑩ 我國經濟現在的增長速度如何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畢井泉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指出,今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有所加快,但並不能由此得出中國經濟過熱的判斷。他認為經濟增長的速度確實偏快,存在著轉為過熱的可能性和危險性。 畢井泉說,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有所加快,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1.5%,同比提高了0.5個百分點。但並不能由此得出中國經濟過熱的判斷。經濟的過熱和過冷,都是對經濟發展總體現象的一個描述。其實質就是要看總需求和總供給是不是平衡,不能簡單地把經濟增長速度與過熱和過冷掛鉤。 從當前經濟運行的情況看,總需求與總供給基本平衡的格局並沒有改變。現在存在的只是豬肉等個別商品供應不足,並沒有出現全面的供應緊張,即總需求嚴重超過總供給的局面。另外,作為總量關系的另一個反映,國內經濟增長的支撐條件現在有了明顯改善,煤電油運等方面沒有出現全面緊張的狀況。 畢井泉指出,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盡管目前經濟運行比較平穩,增速攀升也相對比較緩慢,但是經濟增長的速度確實偏快,存在著轉為過熱的可能性和危險性。所以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下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部署,要堅持把遏制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穩定、完善和落實各項宏觀調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