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際經濟協調機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什麼是國際經濟協調
所謂國際經濟協調,全稱為「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是指在各個國家或國際組織之間,以發達國家或國際經濟組織為主體,就貿易政策、匯率政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進行磋商和協調,適當調整現行的經濟政策或聯合採取干預的政策行動,以緩解政策溢出效應和外部經濟沖擊對各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實現或維持世界經濟均衡,促進各國經濟穩定增長。
國際經濟協調的基礎是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和國際經濟傳遞機制。
國際經濟協調的作用
國際經濟協調的本質是各國經濟利益的協調。
國際經濟協調的核心和目標:是要調節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共同利益和民族國家利益的矛盾,實現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的有序運行,促進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的增長。所以,國際經濟協調的作用在於:各國政府通過一定方式尋求各國經濟利益的共同點,以相互依賴關系和經濟傳遞機制為紐帶,實現各國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和各國內外經濟平衡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均衡。
戰前與戰後的國際經濟協調
戰前,西方國家往往也共同採取一些經濟政策,對國際經濟關系進行協調。但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對付頻繁出現的經濟危機,其國際協調的基本特點是特定性和臨時性。並且在戰前的世界經濟格局下,西方發達國家幾乎都擁有各自的經濟區域和勢力范圍,相互之間爭斗甚至於合作,國際協調的效果極其有限。戰後,在吸取戰前經濟爭斗及經濟混亂教訓的基礎上,西方發達國家逐漸認識到建立統一的國際經濟秩序及進行國際經濟協調的重要性。隨著經濟國際化的發展,國際經濟協調得以迅速發展,其所涉及的主要是兩國因為宏觀經濟政策和對外經濟政策。其協調目標經過篩選,確定為七項,即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貿易差額和經常收支、政府財政赤字、貨幣目標和匯率等。協調的手段則主要是調整貼現率和干預外匯市場。進入80年代後,西方國家在調整供給方面的國際協調明顯加強。
戰後國際經濟協調主要劃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是戰後初期至70年代初期這段時期,建立了布雷頓森林制度和一系列國際經濟組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開發協會等。這些機構從維護西方國家的利益出發,協調資本主義體系的利益關系,對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的發展和減緩經濟危機的振動幅度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後,60年代後期,隨著美國經濟實力的逐漸衰落,日本和西歐的崛起,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發生動搖, 國際經濟協調機制開始發生變化。 1973年以後,隨著固定匯率制度的解體,國際經濟協調的第一時期遂告結束。
國際經濟協調的第二時期是從1975年起至今。在這一時期,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出現了許多新的特徵。首先是多元化,由主要發達國家共同操作和掌握,從而改變了美國主宰天下的局面;其次協調機制已初步成熟,機構協調與政府協調並存,雙管齊下,走向更高的水平;再次國際協調的方式較為靈活,可根據國際經濟運行的需要及時調整,戰略和具體目標。
1973—1975年期間是兩個不同時期的轉折點。以美國為核心,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框架,以機構性協調為特徵的舊的國際經濟協調機制,由於不能適應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需要,於1973年走向解體。1975年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以世界經濟多極化為基礎,以西方七國多層次經常性會議為組織形式,並輔之以全球性經濟機構的國際經濟協調機制開始出現,經過若干年的演變,逐步形成一個體系。
國際經濟協調的框架
從歷史上看,國際經濟協調有三種框架:一是在多邊協議框架下的機構性協調,如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名的國際貨幣體系、以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為內容的國際貿易體系和以協調能源政策為目的的國際能源機構。二是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地區協調,如從歐洲共同體起步發展到今天的歐盟。三是在領導人會晤機制下的定期協調,如每年一次的七國集團首腦會議以及每年兩次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會議。
以國際組織為載體、多邊、以發達國家對發達國家為主,是上述三種國際經濟協調的共同特點。
❷ 區域性經濟合作協定的發展對國際經濟秩序有哪些作用和影響
為了協調來相互之間的稅收管源轄關系和處理有關稅務問題,通過談判締結的書面協議。簽署稅收協定主要是為了促進跨國經濟、技術交流,避免稅收因素對跨國經濟交往形成障礙。通常稅收協定通過締結具體條款,主要解決下列問題: 1、消除雙重征稅; 2、穩定稅收待遇; 3、適當降低稅率,分享稅收收入; 4、減少管理成本,合理歸屬利潤; 5、防止偷漏稅; 6、實行無差別待遇; 7、建立有效爭端解決機制。 稅收協定的目的: 1、經濟合作:資本、技術、人員 2、稅收法律協調:劃分管轄權、消除重復征稅、消除歧視待遇 3、稅收行政合作:信息交換、征稅協助、爭端解決、防止偷漏稅
❸ 試問國際經濟協調的原因、手段和內容
國際經濟協調(l Economic Coordination)是指各國政府通過國際經濟組織、國際會議以及建立區域經濟組織等方式進行對話協商,對國際經濟關系進行聯合調節。
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就是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邊界從一國國內拓展到國外的過程。市場機制需要一定的制度框架來規范其交易行為,這種國際間制度框架的形成屬於經濟一體化的范疇。國際經濟一體化可以通過某個中心國家(一般指霸權國家)的國內制度向外延伸來形成,也可以通過世界經濟中參與國平等協商而產生。通過參與國間相互協商而產生的國際間制度安排,被稱為國際經濟協調,世界三大經濟組織即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前身——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就是為適應這一形勢而出現的。
國際經濟協調的產生以及世界三大經濟組織的出現
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協調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戰後成立的聯合國是協調國際事務的常設機構,而經濟領域中布雷頓森林協議和上述世界三大經濟組織的出現,則成為通過參與國之間協調而形成全球經濟一體化機制的重要標志,在經濟利益協調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經濟領域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首先,戰後出現的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使得舊殖民體系瓦解,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再也不能依賴某一國國內制度的向外推行來實現。其次,發達國家間的相互依賴程度加強,發達國家汲取了「凡爾賽和約」的教訓並認識到國際間經濟管理的重要性。早在一戰結束時,約翰·M·凱恩斯就在《和平的經濟後果》一書中明確指出:現在國際間相互依賴程度之深,從戰勝國本身的利益出發,沒有必要要求戰敗國以黃金和物品來作戰爭賠償。凱恩斯的這一認識,在二戰期間逐步成為發達國家一些政要的共識。戰爭結束前,美英兩國已經在為戰後的國際經濟制度(主要是國際金融制度)安排進行磋商,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便是這一磋商的直接結果,而世界三大經濟組織的建立也是這一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國際經濟協調是世界經濟參與國政府之間有關國際經濟制度安排的磋商行為,因此,它的出現必須以民族國家政府經濟職能的增強為基礎。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主張在西方國家的盛行,為發達國家間的經濟政策協調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第四,戰後,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主動地選擇了市場經濟模式,這使國際經濟制度的安排有可能建立在一般市場經濟模式所要求的共性原則基礎上,發展中國家在接受國際制度安排時國內制度調整的成本比殖民地時期大大降低了。
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世界三大經濟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關貿總協定這三大世界經濟組織的出現有著共同的歷史背景:一方面,世界三大經濟組織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建立的,戰爭不僅造成了對世界物質財富的破壞,同時也造成經濟國際化或全球化進程的逆轉,因此戰後經濟的重建任務不僅包括各國國內經濟的重建,也包括國際經濟秩序的修復。在當時,各國之間的經濟往來仍然以商品交易為主要渠道,世界貿易的恢復必須避免制度方面的兩個障礙,一是各國間的貿易壁壘,二是以鄰為壑的匯率政策。因此,當時的國際經濟協調領域主要集中在國際貿易以及與國際貿易相關的國際貨幣體系方面。1948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GATT正是關於降低關稅壁壘、商定國際貿易政策的共同准則、調整各國國際貿易關系的國際多邊協定。1946年3月正式成立的IMF則是在1944年布雷頓森林協議基礎上建立的關於各國匯率制度安排和調整的國際協調組織。1946年開始辦理業務的世界銀行,又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其主要任務是對成員國提供和組織長期貸款和投資,以滿足它們戰後恢復和發展經濟的資金需求,主要對象是受戰爭創傷較大的歐洲國家,後來,世界銀行的貸款重點逐漸轉向發展中國家。
另一方面,由於戰後國際經濟協調是由美國主導、西方發達國家共同發起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代表了美國及西方發達國家的利益。早在二戰結束之前,戰後的一些國際協調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已經在發達國家的決策層中產生。1941年,美國的海利·D·懷特在一份關於未來國際貨幣體系的報告中,就已經強調以固定匯率、國際合作、黃金結算作為國際金融制度的基礎,這就是後來的布雷頓森林協議的基本要素。懷特還在報告中建議成立同盟國(後來成為聯合國)內部的穩定基金來穩定匯率,取消外匯管制,並建立同盟國內部的銀行來為經濟復興提供資本。這兩個建議形成了後來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另外,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卡戴爾·豪爾認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歧視和貿易戰,特別是德國的貿易和外匯管制以及英國給予英聯邦成員國的特殊貿易資格。因此,當時美國人想建立一個能使戰後貿易擴展的戰後體制。這種貿易自由的思想最終導致1947年的關稅和貿易總協定。因此,戰後的國際經濟協調即三大世界經濟組織更多地反映了發達國家的共同利益。其中,美國的利益在這一時期的國際經濟協調和三大世界經濟組織中反映得更為明顯;就後者而言,美國的特殊利益主要反映在美元在IMF的中心地位及美國在GATT所佔據的支配地位上。
從世界三大經濟組織建立的歷史背景中可以看到,這些組織在協調國際經濟關系的過程中具有兩重性,這就決定了它們在國際經濟協調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後來國際經濟協調形式的發展。
國際經濟協調作用及其新發展
從戰後初期直到20世紀70年代,國際經濟協調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框架下運行的,盡管這一體系是以美國為中心,但與戰前的國際制度安排相比較,它畢竟是多個國家共同協商所產生的一種新型的國際經濟制度,因此,在戰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中所起的作用是明顯的,此間世界經濟與貿易的發展水平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發達國家再也沒有出現1929—1933年那樣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就業也創出了歷史最高水平。經濟發展取得這樣的成績與國際經濟協調及世界三大經濟組織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這主要因為:由於世界經濟三大組織有嚴格的組織管理機構和明確的宗旨,因而能保證世界經濟在這一協調體系下的正常運行;三大經濟組織的協調范圍針對性明確,因此可以在具體的領域中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調節;三大經濟組織制定了一系列的國際合作、國際協調的規則,通過這些規則,成員可在世界范圍內更充分地利用各種資源來解決國際收支方面出現的暫時的或非根本性的不平衡,從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同時,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加強了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避免了信息障礙所造成的世界市場的失衡。
20世紀70—80年代是世界三大經濟組織作用下降、其地位也面臨新的挑戰的年代。就國際金融領域而言,在20世紀60年代境外美元市場出現之後,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越來越脫離貿易交往的實際需要,追求金融資產收益的純金融交易活動迅速發展,而最初的國際貨幣體系並沒有考慮作為資本的國際貨幣的職能,因此,純金融交易所形成的資本流動在某種程度上沖垮了布雷頓森林體系。1973年美國向全世界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而作為這一體系的協調機構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協調能力自然會隨著這一體系崩潰而有所下降。在國際貿易領域,美國經濟地位在70年代的相對下降,改變了美國在GATT中監督協議實施的「領袖」角色,多邊貿易協議的執行出現了監督權力的真空,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新的多邊貿易談判歷程變得越來越困難。最後也最為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加入到經濟全球化的行列,使得戰後以美國為核心、以發達國家的利益為主導的國際經濟協調模式無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要求。總之,在迅速發展的世界經濟的新環境中,戰後所建立的國際經濟協調模式難以維系往日的輝煌。
戰後初期的國際協調模式的功能下降,並不意味著國際經濟協調本身退出了世界經濟的舞台,相反,新的國際協調形式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不斷地彌補舊模式的不足與空白。總體上說,國際經濟協調形式的發展,遵循著下述兩條不同的路徑。
第一,對世界三大經濟組織的協調功能進行改造,使之適應新的世界經濟發展的要求。這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關貿總協定改革為世貿組織。這一變化不僅完善了多邊貿易談判體系的制度框架,更重要的是隨著包括中國在內的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成為WTO成員,發展中國家至少有可能爭取在未來的多邊貿易規則的制定中表達自己的意願,爭取公平的地位,獲得合理的利益,分享經濟全球化的成果。同樣,針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改革也在進行,世界銀行在過去20年中的貸款對象越來越轉向發展中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調節對象也從單純針對國際收支,越來越轉向其成員的經濟結構調整。當然,世界三大經濟組織的改革過程是長期的、復雜的,即使在發達國家之間也存在著分歧和爭論。這一方面說明舊模式的影響尚未消除,不合理的制度成分仍然存在於世界三大經濟組織中;另一方面,我們更要看到這種制度改革的空間為發展中國家爭取合理、公平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式提供了機遇。顯然,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比一般地談論現行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對發展中國家的利弊、得失更為重要。
第二,在現行的世界三大經濟組織之外,選擇其他協調模式。國際經濟領域中的其他協調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世界上三大經濟組織協調功能的彌補。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產生於1975年的西方7國首腦會議(G7,俄羅斯後來加入,稱為G8),在20世紀80年代曾起過重要的作用。G7是直接針對世界三大經濟組織協調功能不足而設立的:一是隨著在世界經濟組織中的成員越來越多,議事成本也越來越高,西方發達國家很難在世界經濟組織的框架中達成利益的統一,因此他們選擇了首腦會議的協調形式來形成共同的行動准則。二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G7主要在貨幣和匯率領域中開展協調,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中達成G7貨幣當局對外匯市場的聯合干預,對穩定當時的匯率波動和抑制全球性通貨膨脹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從技術層面上講,7國首腦的協調形式與世界三大經濟組織的協調形式不同,一方面,7國首腦採取的是一事一議的協議性協調方式,其優點在於靈活性和針對性強,而缺點在於約束性差;另一方面,從7國首腦協調的手段來看,它是一種總體協調,如在針對匯率波動的干預中,各國貨幣當局不僅運用了外匯市場的交易手段,而且為實現協調的目標,各國還在財政和貨幣政策進行協調以及在利率、經濟增長率、就業率等諸多宏觀經濟指標上加強了信息的交流與合作。這種全面的協調突破了世界經濟組織原來的分別局部協調的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講,7國首腦協調形式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已經是一種全方位的結構性依存時代而產生的新的協調方式。但是,由於G7隻是在大國間進行協調,仍然是以大國利益為主導的,所以其作用也受到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質疑。
2.在世界經濟組織的全球經濟協調能力下降或者是世界經濟組織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領域中還留有協調空間的情況下,區域性協調組織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其影響力也日益增強。其中,發展最為成熟的是歐洲經濟一體化形式,從最早的煤鋼聯盟和關稅同盟,經歷了歐洲共同市場,發展到今天的歐洲貨幣聯盟。從它的發展邏輯來看,其主要特徵在於協調的領域越來越寬,出現了成員國政府主權讓渡的現象。除歐洲外,北美也建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亞洲也在積極探索經濟、貿易和貨幣領域的合作。區域性的國際協調會影響世界經濟協調組織的協調效應和結果。區域性協調除了具有彌補世界經濟組織協調功能的缺陷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其成員增加在世貿組織中的議事權力,通過區域性協調形式,各民族國家能在世界經濟協調組織中爭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在當今世界經濟的條件下,任何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時的對外一體化政策選擇也應該是多元的,如果把加入世界經濟組織作為一國參與經濟一體化形式的唯一選擇,那麼在區域性國際協調蓬勃發展的國際環境中,該國在世界經濟組織中也會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這無疑違背了民族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初衷。
❹ 簡述世界三大組織對國際貿易經濟與協調的作用
世貿組織是一個專門協調國際貿易關系的估計經濟組織.協調好了各國之間的貿易關版系可以使各成權員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削減關稅,消除估計貿易中的其他貿易障礙和歧視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生產和交換,讓發達國家的生產資料在全球更廣泛的流動,加速生產的社會化和經濟的全球化. 世貿組織規定了國際貿易中的各項基本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際貿易的有秩序進行,它實施了一些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條款(非歧視原則),是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得到保障,將世界市場的兩大主體連接,保護了經濟全球化得秩序和各國利益.
❺ 壟斷資本主義下的國際經濟調節具有哪些作用
壟斷資本主復義下的國制際經濟調節具有重要作用,這些作用具體表現在:國際傾向基金組織有助於增進國際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與平衡發展,穩定國際匯率,世界銀行向成員國提供長期貨款,有助於促進經濟復興與發展;世界貿易組織在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協調某種要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國際會議等,是對世界經濟產生很大影響的重要國際會議和國際經濟協調活動;自由貿易、關稅同盟和政治經濟聯合體等是各國間經濟聯合程度不同、國家間集團的共同調節和干預深度不同的國際協調分工。地區經濟集體化以增強擴大集體內部的經濟實力,提高集團在國際經濟中的競爭力,為集團成員爭得更大的經濟利益為宗旨。
❻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國際經濟協調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l、國際經濟組織。指活動於經濟領域的跨國或跨地區的政府間組織。成員既是版國際組織的 主體權,又是國際組織權利的授予者。成員為了實現所規定的共同目標,需要在一定范圍內約 束自身行為,它是介於國家之間,不能超越成員國政府而對其地方機構、法人或國民直接行 使職權。國際組織明確規定自身的宗旨和職能,並建立常設機構開展活動。
2、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除了全球化國際經濟組織外,一些區域性經濟組織在國際經濟政 策協調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例如,歐洲聯盟(歐共體)、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自由貿易區 等。與國際經濟組織不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是國家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向一體化組織的讓 渡。
3、國際經濟條約和協定。國際公約、條約是國際經濟法的淵源,是以國際法形式規范、管 理和協調國際經濟交往,使世界經濟運行受法律秩序的約束。國際條約和協定可以通過有效 期結束、廢除或解除簽約國進行國際協調的責任,就有關問題達成新的協定。
4、國際會議。是指主權國家間政府代表通過會晤,就相互間經濟關系和有關國際經濟問題 進行協商,進而規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的協調形式。
❼ 國際經濟協調的具體形式包括什麼
所謂國際經濟協調,全稱為「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是指在各個國家或國際回組織之間,以發達國答家或國際經濟組織為主體,就貿易政策、匯率政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進行磋商和協調,適當調整現行的經濟政策或聯合採取干預的政策行動,以緩解政策溢出效應和外部經濟沖擊對各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實現或維持世界經濟均衡,促進各國經濟穩定增長。
包括:
A.國際經濟組織的協調;
B.區域經濟聯盟的協調;
C.政府首腦會晤的協調;
❽ 誰能幫我分析下壟斷資本的國際經濟協調及其作用急用
所謂國際經濟協調,全稱為「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是指在各個國家或國際組織之回間,以發達答國家或國際經濟組織為主體,就貿易政策、匯率政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進行磋商和協調,適當調整現行的經濟政策或聯合採取干預的政策行動,以緩解政策溢出效應和外部經濟沖擊對各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實現或維持世界經濟均衡,促進各國經濟穩定增長.
國際經濟協調的基礎是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和國際經濟傳遞機制.
國際經濟協調的作用:
各國政府通過一定方式尋求各國經濟利益的共同點,以相互依賴關系和經濟傳遞機制為紐帶,實現各國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和各國內外經濟平衡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均衡。國際經濟協調的核心和目標:是要調節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共同利益和民族國家利益的矛盾,實現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的有序運行,促進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的增長.所以,國際經濟協調的作用在於:各國政府通過一定方式尋求各國經濟利益的共同點,以相互依賴關系和經濟傳遞機制為紐帶,實現各國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和各國內外經濟平衡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均衡.
❾ 世界經濟協調機制怎樣發揮作用的
主要有六種途徑;
其一,市場機制的廣泛建立,為經濟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隨著更多的國家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並逐步與國際接軌,出現了世界各國均廣泛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的局面.同時,在世界貿易組織的積極推動下,各成員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大幅下降,為商品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通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越來越多的國際金融機構、保險機構等服務性機構參與國際貿易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其二,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科技發展歷來是人類社會進步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源泉.近年來,科技的不斷發展,不僅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領域,也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現代化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大規模應用,經濟信息得以廣泛傳播、資本的跨國流動速度大大加快,商品交易日益網路化、全球化.
其三,國際金融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催化劑.隨著科技的進步,國際金融機構更加現代化,相互聯系更為緊密,國際資金融通速度隨之加快,國際金融市場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強.
其四,跨國公司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因素.跨國公司為獲取超額利潤,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企業內部分工,形成國際生產和營銷網路,使一國的生產與多國的生產緊密相聯.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濟活動,帶動了貿易、資本、科技等各個領域的進一步國際化,從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其五,冷戰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冷戰之後,世界形勢總體上趨向緩和與穩定,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各國均利用難得的和平年代大力發展經濟,以增強綜合國力作為戰略重點,經濟因素在國家關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許多國家把經濟安全提到了戰略高度.商業競爭手段也不斷創新,國家之間正形成一種新的互動機制,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其六,國際協調機制不斷加強,成為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經濟協調機制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形成了區域性和跨地區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定期或不定期會晤機制,就共同感興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進行磋商,協調政策立場,制定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