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我國電力發展趨勢》的論文
2我國電力發展的趨勢
目前,我國電力裝機容量居世界第三,年發電量居世界第二,但我國的人均電力佔有量只
居世界第80位.我國的國民經濟高速增長,預計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故
人均用電水平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現代化進程使我國對電力需求不斷增
加.按照人均1 kW的目標,2050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需達1 500 GW左右,比現在凈增1 300
GW,按常規的發展模式幾乎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因此需要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到21世紀,可
再生能源和新型發電技術將成為電力發展的主要潮流,以彌補一次能源的不斷減少,同時,能
源的高效利用技術、環保兼容的能源技術將廣泛利用,發展新型的輸配電技術及電能質量控制
技術也是必然趨勢.
2.1火電方面我國的能源資源特點決定了火電要繼續發展.我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有
限,探明程度低,資源寶貴,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不能用於發電,故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
長的時期內難以改變,但由於我國的煤炭資源分布不均而造成了長期的北煤南運,西煤東調的
局面.隨著我國火電的不斷增長,所需煤炭亦不斷增加,這就給全國的運輸系統帶來很大的壓
力.到21世紀,將實行輸煤與輸電並舉,大力發展坑口電廠,減輕運輸壓力及負荷中心地區的
環境污染,並以電力輸出為主,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的繁榮,在火電技術上,火
電機組向著大容量、低煤耗、低污染的方向發展.隨著我國電網容量的不斷增大,對600 MW、
1 000 MW的大機組需求將日益增多.
採用超臨界技術勢在必行.鍋爐設計煤種應考慮劣質煤,並降低煤耗,以緩解電力高速發
展帶來的煤炭供應緊張,同時也要進一步降低發電成本.大量的煤煙是我國空氣污染的主要污
染源,為了更好地減少火電廠對大氣所造成的污染,潔凈煤技術(clean coal Technology)是惟一
的選擇,並將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2000-2010年期間,國家規劃每年新增火電機組15 GW以上.到2010年,火電裝機容量將
達350~400 GW,仍佔全國裝機容量的65%左右.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火電仍會繼續增加,
但所佔比重會逐漸降低.
2.2水電方面我國具有豐富的水能資源,開發水電可作為緩解能源緊張,優化能源結構,解
決缺電及實現電力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同時世界上電力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都是優先發
展水電,所以,21世紀我國的水電開發將出現新的曙光.預計到2000年底,我國的水電裝機容
量將達80 GW,而到2010年,水電裝機容量應達150~160 GW的水平,使我國水電佔全國裝機
容量的比重達到30%[5].屆時我國將大力開發西部的水能資源,建設西南、西北水電基地,實
現西電東送,達到東西優勢互補,縮小我國東西部的經濟差距,其中西南部的紅水部、瀾滄江、
烏江等水電基地向華南、華中送電;中南的長江三峽,金沙江水電基地向華東、華中送電;西北
的黃河上游和北幹流水電基地向西北、華北送電.此外,從電網發展需要在東部的天荒坪、羊
湖、張河灣等地將建設一批抽水蓄能電站.可見,到21世紀我國的水電開發工程規模大,技術
難度高,而且水電機組要向高水頭、大容量、多機型的方向發展.
2.3核電方面2000-2010年期間,隨著核電技術的不斷發展、核電設備的國產化,我國的核
電將步入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成為電力供應的適當補充;到2020年,核電將初具規模,並與
火電、水電共同成為我國發電構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據悉,我國秦山核電二期工程預計在
2003年建成投產;廣東嶺澳2×100 MW壓水堆核電站和遼寧2×1 000 MW壓水堆核電站,以
及秦山三期2×600 MW重水堆核電站將在2010年前後建成投產.預計到2010年,我國的核電
裝機容量將達20 GW,其中,整個大亞灣核電站的發電能力將為3 600 MW.到2020年,高速發
展的核電將佔全國總發電能力的5%.
2.4新能源方面
2.4.1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由於無污染,無雜訊,運行維護簡單,使用壽命長,規模靈活,
既可一家一戶地分散供電,又可大規模地集中供電或並網進行,應用幾乎不受地域條件限制,
資源量又非常豐富,因而始終受到青睞.目前,全世界太陽能的使用量已達65 MW,而且保持著
較快的增長速度.隨著太陽能發電技術的飛速發展,發電成本亦會不斷下降.預計到21世紀,
太陽能發電將廣泛應用於交通、通信、電視、氣象、石油、國防以及人民生活中.PV技術,即用太
陽能電池將太陽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技術,預計在2000年後便可與常規發電技術競爭,同
時,光伏電池與建築材料集合成復合材料用於敷設屋頂和牆體是21世紀PV技術的一個重要
發展方向;光熱發電技術也將在21世紀得到長足的開發和利用.預計到2000年底,光伏發電
總容量將達70 MW,同時在西藏拉薩將建設30 MW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站.
2.4.2風能發電目前,我國的風力發電處於一個大規模發展的前期,但我國的並網風力發
電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生產均落後於風電場建設的步伐,且國外的風電機組已佔據我國的風
電市場.到21世紀,我國將建立風力發電的市場化機制,改變相應的政策,認真研究國外先進
技術及引進外資,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同時在正確評估風能資源的情況下,加大科研開發投資
力度,加速風電設備的國產化進程,進一步降低風電成本.預計到2010年,我國的風電場累積
裝機容量將達19 000 MW,並成為我國電力的一支方面軍[6].
2.4.3地熱能發電地熱能在我國總能源中所佔比例很小,目前只是一種輔助能源,但在局
部地區卻是主要能源.充分開發地熱資源,對加速邊遠地區的文化、經濟建設將起很大的作用.
未來的5~10年,我國西藏羊八井熱田北部深層和羊易地熱田及雲南騰沖縣熱海地熱田(3處
的井底溫度分別達到262℃、202℃、260℃)將得到開發.上述高溫熱田的開發,將使我國建成
單機容量為5~10 MW的地熱電站,從而推動我國地熱發電技術的發展達到新的水平.同時,
除已開發的水熱型地熱資源外,其它3種類型(地質型、乾熱岩型、岩漿型)的地熱資源也將開
始研究和開發利用.
2.4.4海洋能發電海洋能發電具有很大的經濟效益.由於海洋能發電站建在沿岸和海上,
不佔有土地資源,不需遷移人口,而且還具有圍墾土地、水產養殖和旅遊觀光等綜合利益,故海
洋能發電將是21世紀主要發電形式之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電站是法國的240 MW朗
斯電站,我國已在浙江三門縣健跳港、福建福鼎縣八尺門站址做了相當深度的前期論證和可行
性研究工作,計劃建設1~2座1萬kW級的潮汐電站.此外,波浪能、潮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
發電技術也將進一步發展利用.預計到2020年,各種形式的海洋能發電站出現在我國的沿海、
河口及海灣上.
2.4.5生物質能發電我國國民經濟的高效發展,將帶動我國的農業和林業生產的發展,隨
之也會給我們帶來大量的生物質能資源:如薪材、秸材、稻殼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會產生
大量的生活垃圾;工業的現代化發展也會帶來大量的污水和廢水,所以,下世紀的生物質能開
發將是大規模的.這些廢物不僅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而且對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建
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將具有直接的經濟效益.
2.5電網及輸變電技術隨著國家電力裝機容量的增加,預計到2000年底,華北、華東、華中
等電網裝機容量將超過4萬MW,到2010年,上述電網的裝機容量要達5萬MW以上.到那時,
一個全國性大區電網互聯的格局將隨著三峽工程的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建設發展而逐步形
成.因此,全國性的大區電網互聯方式,輸電線路更高一級電壓輸電技術,緊湊性輸電技術,電
力電子技術,應用於輸電電網安全經濟運行技術,電網高度與自動化技術等,都是我國21世紀
電力進一步的研究方向.到2000年底,全國220 kV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17.12×104km,變電
容量398 GVA,其中500 kV線路達到2.72×104km[7].到2010年,全國的發電裝機容量預計達
到0.5~0.55 TW.因此,各大區電網建設堅強的500 kV主網架至關重要.屆時三峽水電站將向
華中、華東、四川送電;西南水電基地向兩廣電網送電;晉、陝、蒙、寧的火電基地的建設也初具
規模,並向京、津、冀、魯及華中地區送電.我國的電網將基本形成北、中、南3個跨大區互聯電
網,並將取得巨大的送電效益和聯網效益,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的電力後盾.
2.6交流特高壓輸電交流特高壓是指比500 kV更高的交流電壓.在我國的國民經濟高速
發展,電力需求不斷增加的態勢下,必然相應出現一個新的電壓等級以適應電力系統的發展.
我國能源與負荷中心的分布很不均衡,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華北和西北,水力資源2/3集中在
西南,而負荷中心則側重在華東、華中和華南.隨著跨世紀的三峽電站和長江流域的水力的開
發,華北、西北坑口火電廠的興建,總的電力流向將是長距離、大容量的「西電東送」和「北電南
送」,輸送容量估計可達5 000~20 000MW,輸送距離估計為600~2 000 km,從而形成全國各大
區電網的互聯.其實,三峽水電站一投運,僅湖北的水容量用以發電即達2萬MW以上.據幾個
大區電網預測,大區電網內裝機容量將急劇增加,中距離大容量輸電在今後15年內也將超過
5 000 MW,如仍採用500 kV電壓等級,短路電流將超過63 kA.對於這些全國電網互聯所需的
長距離、大容量輸電以及網內的中距離、大容量輸電,交流500 kV無論在傳輸長度、傳輸容量
和限制短路電流方面都不能勝任,因此必將出現輸電能力高於交流500 kV的交流高壓輸
電[8,9].鑒此,筆者認為,國家有關部門應組織專家學者盡早開展特高壓輸電前期科研工作,借
鑒國外現有的特高壓輸電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掌握特高壓輸電技術,研製特高壓輸電設
備,並在技術成熟的時候,建設我國第一條特高壓輸電線路.
另外,從當前世界電力運行來看,交流特高壓和高壓直流(一般為800 kV)各有優缺點,各
電力公司都競相改進各自的技術.因此,世界范圍內交流特高壓和高壓直流將並行存在.在我
國,已經把直流輸電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電能傳輸方式,並在全國聯網中擔任重要角色.
3結論
1)以煤炭發電為主的火電在21世紀相當長的時間里仍是我國電力生產的主角,但應降
低煤耗和大力推廣潔凈煤技術.
2)水電和核電是21世紀我國電力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到2020年水電將佔30%,
核電佔5%.
3)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發電在我國邊遠地區將得到充分發展,並將促進當地經
濟的高速增長.
4)海洋能將是21世紀的主要能源利用形式之一,充分開發海洋能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
經濟效益.
5)從我國電力工業需求的長遠規劃和發展來看,在21世紀,我國將採用特高壓輸電.
6)能源的高效利用技術及環境保護兼容的發電技術在21世紀將重點研究和廣泛利用.
7)高壓直流輸電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電能傳輸方式,將繼續在我國電網中擔任重要角
色.
參考文獻:
[1]黃艷.世界電力發展現狀及其趨勢[A].夏軍.水利水電工程研究與實踐[C].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
1998.
[2]史寶珍,袁益超.我國大型火電機組發展概況[J].能源研究與信息. 1998,14(4): 8-12.
[3]冉瑩,張運州.我國的能源結構與電力規劃[J].中國電力,1996,29(11): 33-39.
[4]張源.新能源發電的技術現狀與發展[J].中國電力,1996,29(11): 77-81.
[5]邴鳳山.為下世紀前10年水電比重30%提供科技支撐[J].中國電力,1996,29(11) :62-66.
[6]馬勝紅.中國風電場建設分析及發展預測[J].新能源,1998,20(7):41-44.
[7]史大楨.巨大的成就,輝煌的前景[J].中國電力,1996,29(11): 3-5.
[8]周潔.發展我國交流特高壓輸電的建議[J].高電壓技術,1996,22(1): 25-27.
[9]朱鳴海.交流特高壓輸電及其設備前期科研的可行性[J].中國電力,1966, 29(4): 3-6.
『貳』 電力建設的發展今後會怎樣呢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和「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電力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肩負著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充足的可靠電能的歷史重任和光榮使命,必須以滿足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日益增長的社會用電需求作為自己崇高的奮斗目標,必須把加速電力有序發展、提高管理和技術水平作為當前的主要任務,努力保持電力工業與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電力工業發展進入了西電東送、南北互濟、全國聯網的新階段,電力基本建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2004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突破4.4億千瓦,裝機總容量雖已排名世界第二,但是我國人均裝機水平很低。世界中等發達國家人均裝機是1千瓦,我國只有0.33千瓦。2002年我國12個省市開始出現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2003年全國有24個省市拉閘限電,2004年擴大到26個省市,電力缺口從2003年的1500萬千瓦,擴大到2004年的3500萬千瓦。今年的電力供需緊張狀況會比2004年有所緩和,但預計今年電力缺口仍將達到2500萬千瓦。近幾年我國電力短缺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電力裝機不足,電力工業的發展,跟不上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用電的需要。 根據國家對電力市場預測和中長期規劃,預計到2010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2.7萬億千瓦時,裝機6億千瓦左右;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4.2萬億千瓦時,裝機9.5――10億千瓦。以上數字是2003年時的預測,根據近兩年我國國民經濟和電力工業發展的情況,有關專家預測,到201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3.4—3.5萬億千瓦時,裝機6.5—7億千瓦;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5.6萬億千瓦時,裝機12億千瓦。即便如此,我們仍達不到目前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國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民經濟要翻兩番,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必須有充足的電力生產和供應能力,所以電力基本建設任重而道遠,電力施工企業任務艱巨而光榮。 電力建設、電力生產和電力輸配售是電力工業的三個重要環節,電力建設施工企業是電力工業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國共有專業電力施工企業88家,20餘萬人,其中火電施工企業55家,14.3萬人;送變電施工企業33家,5.7萬人。目前,我國電力施工企業存在著許多困難,隨著電力體制改革深入和市場化建設的推進,電力施工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1.長期微利經營,企業缺乏積累,優良資產匱乏,機具、設備得不到及時更新;2.電力建設市場不規范,企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3.包袱沉重,歷史遺留問題多,企業不堪重負,88家企業離退休人員8萬多人,佔在冊職工的40%,有的電力施工企業在冊職工與離退休人員的比例已達到1:1;4.人才問題突出,由於電力施工企業工作條件艱苦,收入待遇較低,不僅人才引進比較困難,而且能力強、業務精的骨幹包括高層管理人員大批跳槽,造成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員嚴重短缺。這些問題使企業的隊伍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必須看到,電力工業是技術密集型行業,電力建設施工專業性和技術性極強,我國電力施工企業多年來為電力工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是國家在長期電力工業建設和發展中形成的一筆寶貴財富,也是電力工業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的一支主力軍,所以,高度重視電力施工企業存在的問題,努力為其生存、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不僅是電力施工企業發展的需要,也是電力工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需要。 當然電力施工企業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有些是體制和機制性的問題,需要明確的政策支持;有些需通過加強管理和加快發展,逐步解決;有些屬於結構性矛盾,需要通過改革不斷調整。但困難和問題的存在不能阻擋改革的推進,不能阻擋發展的步伐。電力施工企業必須適應新的形勢與挑戰,把握機遇,乘勢而上,踏入發展的新階段。為促進電力施工企業健康的發展,我認為應努力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一、通過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對電力施工企業進行必要的扶持,幫助施工企業解決企業自身難以克服的困難。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電力施工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發展予以消化解決,但一些重大歷史遺留問題如離退休問題、改革成本問題還需要通過國家政策來解決,最終使電力施工企業減壓卸負,輕裝上陣闖市場,謀發展。 二、電力體制主輔分離改革是電力施工企業關注和關心的問題。應該明確,電力施工企業的所謂「主輔分離」和一般意義上國有企業主輔分離的概念是不一樣的,電力施工企業的「主輔分離」是電力工業企業按市場類型的企業重組,「主輔分離」改革應使電力施工企業能真正的按照市場化的原則來發展壯大。 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目標十分明確,就是加快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電力施工企業的改革也應以此為目標。根據「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的原則,可以按以下思路進行:首先,在現行體制框架內先對電力施工企業的辦社會職能進行分流分離;其次,對企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產權多元化、股權多元化的現代企業制度,同時著力培育一批優勢企業。由於企業情況不盡相同,不宜「一刀切」,可改製成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公司,也可改製成職工參股的股份制企業或民營企業;第三,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和市場化原則,對電力施工企業進行戰略重組,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新體制。同時國家賦予其投融資權利,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當然,電力施工企業的改制涉及深層次的利益調整,具有復雜性和艱巨性,國家有關部門應該幫助企業做好這項工作。 三、推進規范有序的電力市場建設。電力建設施工已廣泛採用了招投標制,但市場尚須進一步規范。這幾年電力施工企業市場份額很多,投入很多,回報較少,利潤收益不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電力建設從設備供應、設計到施工等諸多環節中,電力施工企業只能被動參與,始終處於一個劣勢地位,是投資方最容易控制、也常常首先給予控制的一個環節;二是電力施工企業內部惡性競爭,導致低價中標,讓度了社會平均利潤率,惡化了企業的外部經營環境。如何維護市場秩序,實現利益共贏,是需要我們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總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既競爭又合作、有序公平、依法運作的電力建設市場。 四、電力施工企業要以轉變觀念為先導,增強市場意識、服務意識、質量意識,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自身的特點,打造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建立、強化新的機制,以靈活的方式和手段,拓寬業務范圍,既要做強主營核心業務,又要多元化經營,「多條退」走路;既要做強做大國內市場,又要積極拓展國外市場,使企業發展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強。
『叄』 中國能源電力行業現狀與發展新中國60年電力事業發展狀況
中國電力工業自1882年在上海誕生以來,經歷了艱難曲折、發展緩慢的67年,到1949年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僅為185萬千瓦和43億千瓦時,分別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後我國(大陸,下同)的電力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1978年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712萬千瓦,發電量達到2566億千瓦時,分別躍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開放之後,電力工業體制不斷改革,在實行多家辦電、積極合理利用外資和多渠道資金,運用多種電價和鼓勵競爭等有效政策的激勵下,電力工業發展迅速,在發展規模、建設速度和技術水平上不斷刷新紀錄、跨上新的台階。裝機先後超過法國、英國、加拿大、德國、俄羅斯和日本,從1996年底開始一直穩居世界第2位。進入新世紀,我國的電力工業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
一、發展現狀
(一)電力建設快速發展
發電裝機容量、發電量持續增長。改革開放以來到上世紀末,我國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8%、7.9%。發電裝機容量繼1987年突破1億千瓦後,到1995年超過了2億千瓦,2000年達到了3億千瓦。發電量在1995年超過了1萬億千瓦時,到2000年達到了1.37萬億千瓦時。進入新世紀,我國電力工業進入歷史上的高速發展時期,投產大中型機組逐年上升,2004年5月隨著三峽電站7#機組的投產,我國電源裝機達到4億千瓦,到 2004年底發電裝機總量達到4.41億千瓦,其中:水、火、核電分別達10830、32490、701.4萬千瓦。2004年發電量達到21870億千瓦時。2000~2004年,5年凈增發電裝機容量14150萬千瓦,2004年我國新增電力裝機容量5100萬千瓦,超過美國在1979年創造的年新增裝機4100萬千瓦的世界歷史最高記錄。預計今年新增裝機容量約為6000萬千瓦,年末裝機容量將超過5億千瓦。
電源結構不斷調整和技術升級受到重視。水電開發力度加大,2004年9月,隨著青海黃河上游公伯峽水電站首台機組建成投產,我國水電裝機超過了1億千瓦,達到10830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24.6%,目前在建規模約4700萬千瓦。核電建設取得進展,經過20年的努力,建成以秦山、大亞灣/嶺澳、田灣為代表的三個核電基地,總裝機容量達到了870萬千瓦。高參數、大容量機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到2004年底,已投運單機容量60萬千瓦及以上的大型火電機組約55台,其容量占火電裝機容量的10.7%,在今後4年中將有60台以上的超臨界機組建成投產,60萬千瓦機組中超臨界機組已經佔有主導地位,單機容量100萬千瓦的超超臨界機組開始興建,到2010年將有10台以上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投產。
關停了一大批耗能高、污染嚴重的小機組,自2000到2002年,關停的小機組約1000萬千瓦。潔凈煤發電技術得到應用,採用引進技術自主設計製造的 30萬千瓦CFB鍋爐,正在建設或開展前期工作的有10餘台,2004年末約有2000萬千瓦脫硫裝置投入運行或在建,近幾年新建火電機組幾乎均同步安裝煙氣脫硫裝置,大容量機組煙氣脫硝正在逐漸實施,40萬千瓦等級的IGCC機組的技術引進及開發工作正在進行。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引進取得成果,目前約有近70套9F級燃機機組正在建設或前期准備中,2005年5月大陸首台9FA重型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投入運行,燃氣輪機的裝機容量不久將達到 3000萬千瓦以上。
電網建設不斷加強。隨著電源容量的日益增長,我國電網規模不斷擴大,電網建設得到了不斷加強,特別是近十年來,電網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輸變電容量逐年增加。截至2004年底,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22.8萬公里,變電容量達到7.12億千伏安。全國電網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330/500千伏主網架,隨著國家電網公司750千伏輸變電示範工程的投產,電網最高運行電壓等級已經提高到750kV。1998年以來實施的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特別是農村電網「兩改一同價」成效顯著,不僅提高了供電質量,降低了電價水平,改善了8億農民的用電狀況,解決了近3000多萬無電農村人口的用電問題,而且加強了網架結構,緩解了城市配網高低電壓之間聯系薄弱的問題,促進了城鄉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西電東送和全國聯網發展迅速。我國能源資源和電力負荷分布的不均衡性,決定了「西電東送」是我國的必然選擇。西電東送重點在於輸送水電電能。按照經濟性原則,適度建設燃煤電站,實施西電東送。
目前,西電東送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貴州到廣東500千伏交、直流輸變電工程已先後投產運行,向廣東送電規模已達1088萬千瓦。三峽到華東、廣東±5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先後投產。蒙西、山西、陝西地區向京津唐電網送電能力逐步增加。華北與東北、福建與華東、川渝與華中等一批聯網工程已經投入運行, 2003年跨區交換電量達到862億千瓦時。
截至2005年7月,除海南外已經初步實現了全國聯網,初步實現了跨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區域電網間的電力電量交換更加頻繁,交易類型出現了中長期、短期、超短期、可中斷交易等多種模式,呈現多樣化的良好局面,由於跨區跨省電力交易比較活躍,部分聯網輸電通道長期保持大功率送電。西電東送、全國聯網工程對調劑電力餘缺、緩解電力供應緊張和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
(二)電力環保取得顯著成績
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電力工業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控制煙塵排放,目前安裝電除塵器比例達到85%以上,煙塵排放總量較1980年減少32%以上,單位電量煙塵排放量減少了 88%。1995年底結束向江河排灰,2002年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7%,部分水資源缺乏地區實現了廢水「零排放」。2003年底大陸已累計建成投產的脫硫機組裝置容量約1000萬千瓦,脫硫設施產生的SO2去除量為96.9萬噸,單位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了40%。潔凈煤燃燒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引進取得進展,已經掌握了低氮燃燒技術。水電、核電和電網的環境保護得到高度重視。
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供電標准煤耗從1978年的471克/千瓦時下降到2004年的376克/千瓦時;發電廠用電率從6.61%下降到5.95%;線路損失率從9.64%下降到7.59%;平均單機容量達到5.68萬千瓦。
全國火電廠工業用水總量為1327億噸,其中新鮮水量為397億噸,重復用水量為930億噸,水的重復利用率為70%。全國火電廠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 1.72億噸,其中粉煤灰為1.38億噸、渣為0.32億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1.2億噸,其中粉煤灰為0.95億噸、渣為0.25億噸。干灰場得到普遍應用,節約了佔地和用水。灰渣綜合利用的水平不斷提高。在許多地區100%得到利用。
(三)電力科學技術水平有較大提高
電力裝備技術水平差距不斷縮小。火電主力機型從50、60、70年代的5萬、10萬、20萬千瓦,發展到80年代利用引進技術生產30和60萬千瓦,進入新世紀以來60萬千瓦超臨界、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引進技術國產化進程明顯加快;水電具備了70萬千瓦機組的製造能力;核電可以自主設計生產65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電網已具備750千伏及以下、額定電流4000安培及以下、短路電流水平63千安及以下交流輸變電設備研發及製造能力,產品類型涵蓋 「常規敞開式設備 」至「全封閉組合電器」在內的全系列。±500千伏及以下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關鍵設備—晶閘管閥及換流變壓器已基本實現由國內成套供貨。交、直流輸電系統控制保護設備的技術水平已居於世界領先行列。
電力發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一是火電機組參數等級、效率不斷提高,2004年上海外高橋二期工程90萬千瓦引進技術超臨界機組、河南沁北、江蘇常熟兩個 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國產化依託工程成功投入運行,浙江玉環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國產化依託工程及山東鄒縣、江蘇泰州等一批同類項目正在順利實施。二是水電建設代表了當今世界水平,建成了以三峽工程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水電工程。三是核電自主化程度不斷提高,秦山二期建成投產標志著我國已具備65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的研發製造能力。四是超高壓技術躋身國際先進行列,500千伏緊湊型、同塔多回、串聯補償等技術得到應用,2005年9月26 日,我國第一個750千伏輸變電示範工程(青海官亭至甘肅蘭州輸變電工程)正式投入運行,這標志著我國電網建設和輸變電設備製造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現已開始規劃建設交流 1000千伏特高壓輸變電試驗示範工程。五是直流輸電技術快速發展,已先後建成單回輸送容量120萬千瓦的葛上直流工程、單回輸送容量180萬千瓦的天廣直流工程、單回輸送容量均為300萬千瓦的龍政、三廣及貴廣I回直流工程,在建和已建的直流線路工程的長度達到了7000公里,並已開展800千伏級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四)可再生能源發電取得進步
風力發電建設規模逐步擴大。從「七五」開始建設風力發電場,到2004年底,內地已建成43個風力發電場,累計裝機1292台,總裝機容量達到76.4萬千瓦,佔全國電力裝機的0.17%。單機容量達到2000千瓦。
地熱發電得到應用。到1993年底,西藏地熱發電的總裝機達到28.13兆瓦,約佔全國地熱發電裝機(包括台灣在內)的94%;年發電量9700萬千瓦時,占拉薩電網約20%。
太陽能發電開始起步。至1999年,光伏發電系統累計裝機容量超過13兆瓦。2004年建成容量為1兆瓦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這是目前中國乃至亞洲總裝機容量第一的並網光伏發電系統,同時,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兆瓦級大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之一。
小水電建設取得巨大成績。截止到2000年底,全國已建成小水電站4萬多座,裝機達2485萬千瓦,佔全國水電裝機的32,4%,佔世界小水電開發量的40%以上,年發電量800億千瓦時,佔全國水電發電量的36.27%。
(五 )電力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巨大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電力的拉動作用巨大。上世紀70年代起,我國基本處於長期嚴重缺電的局面,電力供應短缺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隨著電力工業快速發展,1997年開始實現了電力供需的基本平衡,部分地區供大於求。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擴大內需的經濟方針,國民經濟持續發展,電力需求增長也屢創新高。繼2001年用電增長9%之後,2002年增長11.8%、2003年增長15.4%、2004年增長 14.8%。經濟較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區電力需求持續旺盛。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全國電力供需狀況又趨緊張,發電裝機利用率(利用小時數)大幅提高,局部地區開始啟用限電措施。2003年~2004年,全國電力供需平衡繼續總體偏緊。整體看來,由於人均發電裝機佔有量偏低,電力供應的高速增長仍難以滿足更快增長的電力需求,電力工業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六)結構性矛盾突出,技術升級任重道遠
電源結構有待優化。一是煤電比重很高,近幾年又增長較快,所佔比重進一步提高,水電開發率較低,清潔發電裝機總容量所佔比例較小;二是20萬千瓦及以下機組超過1億千瓦(4403台),其中10萬千瓦及以下有6570萬千瓦(3993台),加之目前各地小機組關停步伐明顯放緩、企業自備燃油機組增多,燃煤和燃油小機組仍佔有過高比重,投入運行的6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僅55台,大型機組為數較少;三是在運行空冷機組容量約500萬千瓦,與三北缺水地區裝機容量相比,所佔比例低,其節水優勢沒有體現出來;四是熱電聯產機組少,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為27%;五是電源調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燃煤火電機組降負荷運行,調峰經濟性較差。
電力生產主要技術指標與國際水平還有一定差距。火電機組參數等級不夠先進,亞臨界及以上參數機組佔40%,高壓、超高壓參數機組佔29%,高壓及以下參數機組占 31%;超臨界機組僅960萬千瓦,占火電裝機總量的2.95%。國產大機組的經濟性落後於相應進口機組,30萬千瓦容量等級,國產亞臨界機組的供電煤耗比進口機組高4~12g/kWh;60萬千瓦容量等級,國產亞臨界機組的供電煤耗比進口機組高20~23g/kWh,比進口超臨界機組高28~39.5g /kWh。在30萬千瓦、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主、輔機引進消化過程中,由於主、輔機出力、可靠性等因素影響,形成從標准上、設計和管理上要求增大輔機配備裕度,直接導致輔機運行偏離經濟工況,廠用電升高,機組經濟性下降。電網的平均損失率為7.71%,尚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清潔煤發電技術、核電技術的進步較慢,大型超(超)臨界機組、大型燃氣輪機、大型抽水蓄能設備及高壓直流輸電設備等本地化水平還比較低,自主開發和設計製造能力不強,不能滿足電力工業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需要。
二、發展趨勢
未來20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美元,進入了世界中低收入國家行列,消費結構升級,工業化進程加快,城鎮化水平提高,人均用電量超過1400千瓦時,進入了重工業化發展階段。加快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對電力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電力建設任務艱巨
資源條件制約發展。我國水能、煤炭較豐富,油、氣資源不足,且分布很不均衡。水能資源居世界首位,但3/4以上的水能資源分布在西部。我國煤炭探明保有儲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儲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我國天然氣和石油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受技術因素限制,多為間歇性能源,短期內所佔比重不可能太高,需要引導積極開發。
電力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電力生產高度依賴煤炭,大量開發和燃燒煤炭引發環境生態問題,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遭到破壞,酸雨危害的地理面積逐年擴大,溫室氣體和固體廢料的大量排放等。火力發電需要耗用大量的淡水資源,而我國淡水資源短缺,人均佔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其中華北和西北屬嚴重缺水地區。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環境污染嚴重的國家之一。以我國的發展階段分析,未來若干年,是大量消耗資源、人與自然之間沖突極為激烈的時期。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是我國能源、水資源和環境容量無法支撐的。
經濟增長方式需要轉變。當前我國經濟尚屬於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若按近幾年的用電增速計算,2020年全國電力需求將高達11萬億千瓦時,相應發電裝機24億千瓦,發電用煤將超過50億噸,是目前的6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在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背景下,經濟增長方式中長期被GDP數字大幅上升掩蓋的不足正逐漸顯現,直接給經濟運行帶來隱憂。經濟增長方式需要根本性轉變,以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科技進步和效率提高,我國產值單耗不斷下降,單位產值電耗從1980年的0.21千瓦時降至2000年的0.151千瓦時,下降了 0.059千瓦時。假如未來20年仍能保持這樣的下降幅度,按照2020年GDP翻兩番的目標,約可減少電耗3.22萬億千瓦時。節能提效空間巨大。
電網安全要求不斷提高。我國電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大電網具有大規模輸送能量,實現跨流域調節、減少備用容量,推遲新機組投產,降低電力工業整體成本,提高效率等優點。但隨著目前電網進一步擴展,影響安全的因素增多,技術更加復雜,需要協調的問題更多,事故可能波及的范圍更廣,造成的損失可能會更大。 8·14美加電網事故造成大范圍停電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鍾,大電網的電力安全要求更高。
(二)電力發展需求強勁
經濟增長率仍將持續走高。目前我國處於工業化的階段,重化工業產業發展迅速,全社會用電以工業為主,工業用電以重工業為主的格局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隨著增長方式的逐步轉變、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產業技術進步加快和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第二產業單耗水平總體上將呈下降趨勢。
從今後一個較長時期來看,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電力消耗強度會有一個加大的過程,但另一方面通過結構調整,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產業將加快發展,即使是高耗能行業,其電耗水平也應有較大下降。
用電負荷增長速度高於用電量增長。預計用電負荷增長速度高於電量增長,但考慮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負荷增長速度與電量增長速度的差距將逐步縮小。預計 201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為30450億千瓦時左右,2005年~2010年期間平均增長6%左右;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不低於45000億千瓦時,後10年年均增長4%左右。
(三)電力發展趨勢特點鮮明
我國電力發展的基本方針是: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加強電網建設,大力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煤電,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鼓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帶動裝備工業發展,深化體制改革。在此方針的指導下,結合近期電力工業建設重點及目標,我國電力發展將呈現以下鮮明特點:
結構調整力度將會繼續加大。將重點推進水電流域梯級綜合開發,加快建設大型水電基地,因地制宜開發中小型水電站和發展抽水蓄能電站,使水電開發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合理布局發展煤電,加快技術升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約用水,提高煤電技術水平和經濟性。實現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工程設計、設備製造本土化、批量化的目標,全面掌握新一代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工程設計和設備製造技術,積極推進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研究和應用,到2020年核電裝機力爭達到 4000萬千瓦左右。在電力負荷中心、環境要求嚴格、電價承受力強的地區,因地制宜建設適當規模的天然氣電廠,提高天然氣發電比重。在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開發較大規模的風力發電場;在大電網覆蓋不到的邊遠地區,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發電;因地制宜發展地熱發電、潮汐電站、生物質能(秸稈等)與沼氣發電等;與垃圾處理相結合,在大中城市規劃建設垃圾發電項目;到2020年力爭使新能源發電裝機比重超過4%。
預計到201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7億千瓦左右,年均增長6.7%,其中水電1.65億千瓦,煤電4.68億千瓦,核電1200萬千瓦,氣電35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1000萬千瓦。
預計202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可能超過9.5億千瓦左右,其中水電2.46億千瓦(含抽水蓄能2600萬千瓦),煤電5.62億千瓦,核電4000萬千瓦,氣電60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4100萬千瓦。
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步伐將會加快。
『肆』 要寫一份電力市場預測與分析報告,要求通過今年各行業經濟與電量的數據分析電力市場的需求。跪求大俠指點。
你可以找錦秋財智咨詢為你提供一份電力市場預測與分析報告。應該沒問題
『伍』 中國2017年經濟形勢
了解經濟,多去經濟論壇,多看經濟節目。 如果想深入的了解,就需要看一些理論基礎的書籍了。 目前來看,經濟確實不怎麼樣,已經持續很多年了。 傳統增長模式失效,產業結構有問題,信貸有問題,貨幣有問題,污染更是問題。 中國一直有崩盤論,還有崛起論。。我覺得,崩盤短期內不會的,崛起更是扯淡。 我介於兩者之間,中立吧。我覺得當前來看,問題的根源是人口老齡化,環境污染,人均效率低下。至於產業結構,信貸,貨幣,都是表面現象。一個外行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陸』 2017年的經濟形勢依舊不明朗,方向路線是至關重要的,未來如何走
現代物流的發展趨勢及其應對策略: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的形勢下,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經濟逐步發展成一種嶄新的運作方式和商務模式,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同時也引發了經濟領域里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一場變革。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在實現由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快速轉型的同時,物流業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來越顯示出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戰略地位。物流過程是企業采購、生產製造、流通等環節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和企業經營發展的「第三利潤源泉」,同時也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企業降低成本的最後手段。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發達國家的現代物流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源泉、產業升級和企業重組的關鍵推動力、以及區域創新和經濟發展支撐環境的關鍵因素之一。現代物流將極大地改變目前的商務、生產模式,最終作為一個系統化的整體成為社會經濟的基礎層面部分。目前國際上普遍認為,物流業的發達程度和水平高低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現代物流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最具普遍影響力的經濟基礎和「朝陽產業」。現代物流發展的主要趨勢在發達國家,現代物流的發展非常迅速。美國和日本已經走在物流發展領域的前列,歐洲的現代物流起步稍晚,但最近在政府部門與企業的重視下也得到了較大發展。美國的經濟模式具有將信息通訊領域里的新技術有機融入到社會之中的靈活性,因而能在世界上率先實現高度的物流信息化與集成化。美國的生產流通率非常高,這使企業的利潤和投資收益能持續增加,從而誘發新的研究開發投資,這種投資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形成良性循環。美國專家Litan曾於2001年計算了物流領域里的信息革命對美國經濟帶來的降低交易、運輸費用、減少存貨等方面的管理性節約,如在製造業里,成本降低為1%~2%。信息化程度與中國相當的法國通過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應用軟體技術,追求高起點的信息化建設水平,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法國KN公司在全球98個國家、600個城市開展物流業務。在沒有自己的輪船、汽車和飛機的情況下,該公司通過自行設計開發的全程物流信息系統,對世界各地的物流資源進行整合,使其空運業務做到了世界第五,每周運輸量1.9萬次,其海運業務更是位居世界第一。經濟史學家AngusMaddison通過對過去1000年世界經濟的分析指出:500年來全球經濟的發展成果絕大部分是由通信和運輸成本降低帶來的,經濟自由化以及運輸和通信成本的日益下降將繼續推動經濟一體化。從這一點來說,融合了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的現代物流將繼續對世界經濟的運行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和電子商務的雙重推動下,物流業正在從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迅速轉型並成為當前物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系統工程思想的指導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強化資源整合和物流全過程優化是現代物流的最本質特徵。在國際上,信息技術與標准化兩大關鍵技術的系統化集成應用對物流的整合與優化起到了革命性的影響,網路規劃和優化理論與方法、自動化、智能化的關鍵技術的應用以及新型包裝材料與技術的應用等科技進步也對現代物流發揮了明顯的推動作用,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並且在新的技術平台的支持下不斷創新。在各大物流服務商致力於尋求技術領先優勢的競爭中,現代物流技術的發展大體上呈現四個主要方向,即物流技術裝備的自動化、物流運作管理的信息化、物流運作流程的智能化及多種技術和軟硬體平台的集成化。相對而言,目前現代物流的信息化、集成化發展迅速,這一點在橫向領域里更為普及。在縱向領域里,現代物流信息化的發展方向是一體化和智能化。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問題我國物流業最近幾年增長十分迅速,以2003年為例,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統計分析,2003年中國物流業的各項經濟指標均高速增長。1.全國社會物流總值29.5437萬億元,同比增長26.9%(按現價計算)。物流總值的高速增長,表明經濟增長對物流的需求越來越大,經濟發展對物流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2.社會物流總成本為24974億元,同比增長13.6%,較同期全國社會物流總值26.9%的增長速度低13.3個百分點,說明由於物流運行條件的改善,社會物流總效益在提高。3.物流業增加值穩步上升,為7880億,同比增長10.5%。物流業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為6.8%,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0.7%。從物流業細分類增長情況看,配送、流通加工、包裝等發展最快,說明物流增值服務在加速發展。4.中國企業信息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企業信息化正在成為企業增強活力與競爭力的推動力量。信息化決策主要集中在企業的最高管理層,特別是70%以上的企業集中在企業的經營管理層。說明中國的企業信息化建設已經從簡單應用發展到復雜應用,從戰術層面發展到戰略層面,從管理驅動發展到市場驅動,從技術推動發展到變革推動。但是,我國物流總體水平並不高,信息化程度不足已經成為我國現代物流進一步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目前我國物流業發展處於起步階段,產業總體規模還比較小。根據國際研究機構的估計,美國第三方物流市場規模約相當於全社會物流成本支出的25%,歐洲為30%,亞洲的總體水平低於5%,而中國僅在2%左右。我國現有物流服務模式基本上仍然以自營為主,缺乏相應的關鍵技術與信息支持。我國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重較小,水平、規模均不能令人滿意,能夠提供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物流完整解決方案的企業幾乎沒有,而第四方物流服務模式尚處於理論研究和探討階段。中國物資儲運協會對200多家物流服務企業調查的結果顯示,我國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能提供的綜合性全程物流服務還不足總體需求的5%。這是制約我國物流社會化服務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物流業成本佔GDP比重仍然居高不下,據測算,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佔GDP的比重在1991年為24%,到2002年下降到21.5%,2003年在21%左右,下降的幅度很小,說明中國經濟運行仍處於粗放式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軌期,由於體制因素特別是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商業運作模式根深蒂固,也使得中國物流業的總體水平比較落後。
『柒』 新能源與電力發展趨勢講座論文
問題太多,可以看看附件
世界能源形式緊迫,是世界10大焦點問題(能源、水、食物、環境、貧窮、恐怖主義和戰爭、疾病、教育、民主和人口)之首。全球人口2008年是66億,能源需求摺合成裝機是16TW;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至少要達到100-110億,按照每人每年GDP增長1.6%,GDP單位能耗按照每年減少1%,則能源需求裝機將是30-60TW,屆時主要靠可再生能源來解決。可是,世界上潛在水能資源4.6TW,經濟可開采資源只有0.9TW;風能實際可開發資源2TW;生物質能3TW。只有太陽能是唯一能夠保證人類能源需求的能量來源,其潛在資源120000TW,實際可開采資源高達600TW。由於光伏發電能為人類提供可持續能源,並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世界各國都在競相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尤其以德國、日本和美國發展最快。從長遠來看,可再生能源將是未來人類的主要能源來源,因此世界上多數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都十分重視可再生能源對未來能源供應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可再生能源中,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是發展最快的,世界各國都把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商業化開發和利用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根據歐洲JRC 的預測,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將在世界電力的供應中顯現其重要作用,達到10%以上,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結構中佔到30%;2050 年太陽能發電將占總能耗的20%,可再生能源佔到50%以上,到本世紀末太陽能發電將在能源結構中起到主導作用。下圖是歐洲JRC 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