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我國發展經濟主要依靠對外開放

我國發展經濟主要依靠對外開放

發布時間:2021-02-12 22:51:42

1.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主要原因:
1、 實行對外開放是總結國內外歷史經內驗的必然結容果。
2. 實行對外開放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生活國際化的客觀要求。
3. 實行對外開放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4. 實行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條件。

2. 實行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基本內容是: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展同各國的經濟、貿易、技術交流與合作。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有計劃,有重點、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適用而先進的技術設備,並聘請必要的外國經濟技術專家來幫助我們工作。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重大舉措,對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生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第一、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科學總結我國歷史經驗教訓的必然結果。
歷史經驗教訓說明,不開放不行。
第二、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追隨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客觀選擇。在當代,世界最新通訊技術的運用和現代交通工具的變革,使各種交往手段越來越現代化,國際經濟生活的時空大大縮短,使國際交往互惠更加便利;資源、勞力、技術、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普遍納入經濟生活國際化的洪流之中,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的社會化、國際化、一體化普遍要求各國打開國門,採取更加開放的政策。世界市場的擴大,要求各國實行開放政策,既發展自己,也推動全世界的發展。
第三、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是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面臨著諸如資金短缺、技術落後、管理經驗不足、生產效益不佳等困難。而要盡快妥善地解決現代化建設中面臨的困難和矛盾,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實行對外開放,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發展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交流。實行對外開放,是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3. 我國為什麼要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

實行對外開放,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和黨的中心工作的要求制定的重大戰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國策。

實踐充分證明,實行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促進我國科技進步和創新,有利於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有利於為我國發展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外開放范圍、領域、層次不斷拓展,「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步伐加快,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深入實施。

從沿海開放到內陸沿邊開放,從引進來為主到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從製造領域開放到服務領域開放,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開放大格局。新一輪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實現了發展的主動,進一步拓展了發展空間,也給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新的動力,給經濟全球化前景增添了亮色。


(3)我國發展經濟主要依靠對外開放擴展閱讀:

「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有助於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2013年9月至2018年4月,國務院先後批復設置了上海、廣東、天津、海南等1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這是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我們將繼續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大力轉變政府職能,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加快形成公平開放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

「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展」提供了全球治理改革的新路徑。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經之路,多邊貿易體制為各國帶來了共同機遇。在各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的今天,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緊密聯系,各國都是全球合作鏈條中的一環,日益形成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中國主張堅定捍衛多邊貿易體制。近年來,中國始終支持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40年來,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對外開放,高水平的開放推動了高水平的發展。面向未來,我們必將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4. 對外開放對我國經濟有何影響

在當今國際經濟生活中,一個國家如果把自己封閉起來,只能導致停滯和落後.正如鄧小平提出的:「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這是鄧小平敏銳觀察當今世界經濟、科技發展趨勢所做出的科學論斷.我國的基本國情是:現階段我們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即不發達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加上我國又是一個人口眾多、貧富分布不均、知識相對貧瘠的國家,所以,對外開放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重要的發展方針.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經歷了長期的封建社會,然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在那時,我們一直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閉關鎖國的國家,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和外界接觸,和外界溝通,和外界交流就是對我國的一種侮辱,一種褻瀆.後來,又擁有外來的資本主義,大搞資本主義道路,但是,我們卻從中得到難以抹滅的教訓.直到近代,我們才開始走進社會主義,逐步邁開新步伐,走進新時代,一步一步跨出家門,更新我們的認識.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在中國,實施對外開放刻不容緩.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就一定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不僅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更是一個國家在國際地位上能否立足於前列的關鍵.如果一個國家的技術平凡,並且照套老式的成果,是必會影響到這個國家的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從而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由此可見科技對於一個國家是十分的重要.
在許多國家中,英國是一個最早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國家.它通過工業革命使本國的經濟得到迅猛的發展,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當時世界的霸主.如今的英國仍然處於世界的前列.其主要原因是英國耗費大量的資金用於科學研究,使產品一代又一代的更新,使英國仍保持強勁的生命力.只有大力推進科技進步,發展高科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搶占當代先進生產力的制高點,才能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它的前提就是要有足夠的知識,要互相與外國交流,共同發展,因此,對外開放必不可少.
實行對外開放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成就證明了,對外開放是正確的決策,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為實行改革開放我國制定了新格局
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1980年起,先後在廣東的 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以及海南省,建立了5個經濟特區;1984年進一步開放了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城市;1985年後,陸續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河北、廣西開辟為經濟開放區,從而形成沿海經濟開放帶.1990年,決定開發上海浦東新區,並進一步開放一批長江沿岸城市,形成以浦東為龍頭的長江開放帶.1992年以來,決定對外開放一批邊疆城市和進一步開放內陸所有的省會和自治區首府城市;還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個保稅區、32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53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從而形成了沿海、沿江、沿邊、內陸地區相結合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這些城市對外的開放使我們取得了大大的經濟效益,不僅讓我們吸收了外來的管理經驗、先進知識、高科技技術,而且,我們還從中吸收外資,給我們的經濟發展帶來堅強的後盾.
(三)我國對外開放的特點
(1)堅持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統一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足點.在對外開放中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獨立自主,是指自己擁有處理本國事務,包括經濟事務的權力,不受任何外來干涉.在國際分工愈益發展、世界經濟的開放性更趨增強的情況下,我們要反對閉關自守、堅持對外開放;在國際分工不盡合理、國際經濟秩序不盡公正的情況下,我們又要堅持獨立自主.在新時期我們實行對外開放,應該准備「兩手」.對外開放,既有合作,又有斗爭;既有吸收,又有拒絕.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自力更生為主是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特性的要求.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不能靠剝削和掠奪別國,也不能靠西方國家的「恩賜」.社會主義的發展必須主要靠本國人民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從具體國情來看,世界上有一些小國,可能會在一個時期主要依靠外國的資金、技術和其他援助使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然而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大國,不可能走這樣的「捷徑」.自力更生是對外開放的立足點,我們必須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爭取外援,我國自力更生能力越強、國家經濟實力規模越大,我們的對外開放就會搞得越好.對外開放也是為了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爭取時間,加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2) 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
全方位就是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既對資本主義國家開放,又對社會主義國家開放;既對發達國家開放,又對發展中國家開放.
(3)實行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
多層次就是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開發區、沿海、沿江、沿邊、內陸中心城市等多種形式對外開放;寬領域就是對商品、資本、技術、勞務等市場,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以及金融、保險、房地產等廣泛領域對外開放.
(四)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1)對外開放就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實現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互接互補,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的相互銜接.
(2)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這是我們實行對外開放的基礎.開放的世界客觀上要求各國採取的唯一正確的政策就是實行對外開放.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技術關系是生產社會化、國際化的客觀要求,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3)對外開放也是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從本質上講,社會主義是在繼續和吸取人類文明一切先進成果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
(4)對外開放可以解決資金、技術、管理知識問題,提高經濟建設的效益,加快工業化進程,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五)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1、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
(1)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只有堅持改革開放,才能不斷地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2)當前要加快改革步伐,擴大對外開放.這是因為:A、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客觀要求;B、有步驟地改革我國現行的經濟、政治體制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為之路;C、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3)改革開放推動了我國生產力迅速以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充分認識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是經濟發展生機最旺盛、國力發展最快、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實現,也離不開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2、大膽探索,勇於開拓,在實踐中創新路
(1)改革開放是我們的既定方針之一,因此,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束縛住自己的手腳.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勇於開拓,使自己的思想、觀點、措施、政策適應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在實踐中創新路.
(2)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探索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其核心問題是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和市場的關系.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五大又提出了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的改革措施,首先,要全面認識公有制的含義;其次,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再次,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3)沒有物質文明不是社會主義,同樣,只有物質文明而精神空虛,也還不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對外開放的一個新舉措
入世本身既符合中國改革的基本目標,又是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一項基本國策,並非權宜之計.無論是回顧中國經濟的過去,還是展望未來的發展,在當今的世界經濟環境中,不入世就不入門,不入道,不入時,不入流. 中國入世從加入程序來講大局已定,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但中國要通過入世真正以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全面融入到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國際經濟主流中去,並得以縱橫捭闔,應付自如,這是一個長期、漸進、漫長的歷史過程,決非一朝一夕之間就能一蹴而就的.
入世意味著政府管理部門首先「入世」.政府首先入世意味著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要到位,越位的要還位,不到位的要到位;意味著政府管理職能要實現轉變,還權於企業,還權於市場,還權於協會和中介服務組織;意味著政府經濟部門從重審批、重管理轉向重監督、重服務.「看得見的手」要縮回,要收斂,要規范,要約束,要留下充分充足的空間讓市場和企業這只「看不見的手」來發揮作用.
無論是從近期還是從中長期來看,入世對我國經濟的發展都是有利的.從近期看,入世可以加快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化,通過擴大開放來推進改革深化;中長期看,入世可以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按比較優勢重造分工格局,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培育創新體制,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同時,還可以逐步確立以理性思維為主體的人文價值體系.入世後政府和企業面臨的將是挑戰性的機遇,不具挑戰性的機遇是不存在的,等待你准備好的機遇是沒有的.因此,與其空談入世的利與弊,不如好好分析一下我們將面臨的是什麼樣的挑戰性機遇.
入世是我國雙邊關系的最積極、最具建設性的因素.入世可以加快我國市場經濟取向改革,通過政策、立法的透明性、統一性和可預見性推進統一大市場的建立,實現與全球化發展和合作的對接,使我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的一部分.一個對外開放的中國,決不能老是袖手旁觀地看著他人制定規則而自己只能被動適應;一個經濟迅速增長的中國決不能再失去有保證地進入全球市場的權利;一個依賴現代科技和現代市場經濟的中國決不能再落後於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綜合各發面,可以了解,對外開放在我國是必不可少的,並且,也是對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知識發展等等全方位的綜合提高.不僅加大我們的發展步伐,並且,也給了我們一個長期的目標,或者說是前進的指明燈.實行對外開放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所以,未來對外開放對於我們來說,不可或缺.

5. 我國為什麼要實施對外開放

實施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就把恢復和發展對外經濟關系作為一項重要政策,並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平等互利」、「洋為中用」等方針、原則作為指導,在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總的來看,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由於各種原因,我國經濟發展未能從根本上擺脫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束縛,對外經濟關系范圍很窄。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對外開放的政策,明確地向全黨提出了大力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問題。1984年12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又提出了「一定要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學會組織國內建設和發展對外關系兩套本領」。這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總結國內外的經驗,為加速我國現代化建設提出的一項很有遠見的戰略決策。

一、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

我國人口多,底子薄,人均佔用耕地面積少,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人民生活還不富裕,實行對外開放,才能極大地提高生產力水平,國家才能昌盛。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中國不是孤島,它屹立於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實行對外開放,把我國經濟同世界經濟聯系起來,利用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的有利條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是符合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毛澤東曾經指出,我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做生意,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由於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國實行了經濟封鎖,企圖從經濟上扼殺新中國。那時,我國只好同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發生經濟往來,從蘇聯引進156項成套設備,打下了工業發展的基礎,後來由於蘇聯單方面撕毀合同,使我國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自力更生地進行經濟建設。同時,我國在指導思想上犯「左」傾錯誤,加上十年文化大革命,執行自力更生政策,自我封閉起來,實行鎖國政策。

正是上述國際和國內原因,在經濟技術方面拉開了我國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一些原來在經濟技術上不如我國的國家也超了過去。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中國長期處於停止和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因此,我們說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對外開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糾正了「左」傾指導思想錯誤,正確分析了國內國際的形勢,確定了對外開放為國家的基本國策,對外開放同自力更生不矛盾,我國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通過對外開放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對外開放,既適應經濟交往的潮流,又符合國內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快中國經濟發展,實行對外開放是不可缺少的條件。

二、對外開放的政策是對「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正確理解和認識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總方針這兩個基本點,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指出: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必須毫不動搖,始終一貫加以堅持,改革開放總方針,是強國之路,必須堅定不移,一如既往地貫徹執行,絕不回到閉關鎖國的老路上去。兩個基本點,一個是基本原則,一個是方針,兩者缺一不可,哪一個方面都不都有所削弱。

國內外卻有人認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就缺少改革開放的氛圍,不利於改革開放總方針的執行;要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就不能維護四項基本原則,不能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這種把兩個基本點完全對立起來,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總方針,是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的,兩者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改革開放這個總方針,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和解決新時期的實際提出來的,其目的是為了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使我國的生產力迅速發展,以使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增強社會主義對人們的吸引力。

根據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的精神,我們要更大膽地對外開放,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的公報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必須堅定不移、一如既往地貫徹執行,絕不回到閉關鎖國的老路上去」。對外開放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在開放過程中,我們應當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若干適合於我國的經濟管理方法,但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全盤西化,我們在學習外國的經驗時,必須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把當代世界各國首先是發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先進管理經驗和其他一切有益的文化學到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個立國之本,繼續沿著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扎扎實實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事業推向前進,真正建設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三、只有進一步改革開放,才能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早日實現

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各族人民敬愛的鄧小平同志在《大浪潮》中曾說:「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不要改革開放,那隻有死路一條。」這是多麼鏗鏘有力的話語,它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發展速度更遠遠超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1979年到1989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美國為2.6%,日本為4.3%,聯幫德國為2.1%,中國則為9.1%。1989年與1949年相比,鋼產量從第26位上升到第4位,原煤從第9位上升到第1位。原油從第27位上升到第6位,發電量從第25位上升到第4位;糧食從1957年第3位上升到1987年第1位;棉花、豬牛羊肉從1949年第4位、第3位上升到1987年第1位。

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給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蓬勃生機,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增長值居世界第一位,工業生產取得很大進展,對外貿易、對外交流、對外合作,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迅速擴大,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鄧小平同志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幹試驗。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和黨中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上來,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實行改革開放,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十多年來改革開放,給我國社會主義注入了強大生機,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在中國大地紮根,並初步顯示出優越性,但是由於它是一個新生的制度,還不成熟,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還有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只有堅持自身改革進程中,才能逐步走向健全、走向完善、走向成熟,這是社會發展的辯證法,我們已經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各項基本要求,都需要通過改革來實現,我們在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過程中面臨大量新問題,都需要用改革精神來解決,實行對外開放是改革的重要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和優秀文化成果,能夠盡快地發展自己,增強我國自力更生的能力,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充分地顯示出來。

6. 辨析:中國的發展主要依靠對外開放

簡而言之就是,
觀點片面,
中國對外開放是為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及科學管理,
更多專的是我們要學屬他們發展經濟的經驗。

除此之外,我們現在的社會是處於經濟全球化的時期,
如果我們鎖國能發展嗎?

對外開放並不是指我國經濟主要依靠對外開放的,
在對外開放的同時,外國也在積極開拓中國市場,
這是因為中國擁有廣闊的市場,而我們國家在對外
開放時是以立足本國,自力更生為依據的。
只有立足本國,依靠自己國家的力量才能解決獨立問題!

7. 我國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

1.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階段
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我國對外開放理論主要是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1978年—1997年)。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是面向國際市場,建立出口產業結構,通過出口勞動密集層型產業的產品取得外匯,並以此支持內地的發展;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水平,不斷增強國內企業的實力和水平;通過建立經濟特區,吸引國外的企業前來投資從而吸收國際資金促進內地的發展。
但是這一階段的開放不只是外向型經濟發展,而是以外向型經濟發展為主。這一階段仍有內向型經濟的影子,內向型經濟理論的理論基礎是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的「中心一外圍」理論。所謂內向型戰略,就是指以國內生產和保護排斥進口,以內銷代替出口的貿易戰略。這種戰略通過減少進口,保護國內的企業的發展,鼓勵企業的內銷,幫助國內的企業實現工業化。由於我國建國後的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全面開放會直接打擊這種體系,所以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這一點可以從我國的關稅看出來,對外開放初期,我國的關稅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限制外國商品的進口,但是之後慢慢降低,開放程度越來越高。
這一階段的特點也比較鮮明,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實驗性。因為對外開放實行於文化大革命的之後,人們的思想還有待解放,關於搞市場經濟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還在爭論之中,所以中央採取了經濟特區的辦法,先在少數的城市實行對外開放。通過積累經驗和教訓,來靈活對其他的地區施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這些經濟特區有很大的實驗性,就算是沒有成功影響也比較小,在可以控制的范圍之內。二.循序漸進。先開放沿海的幾個城市,再逐漸開放內地的各個城市,最後吸引國外資金到中西部進行投資。三.單向性。這一階段主要是以出口導向型經濟,主要是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品為主,而為了保護本國的企業,對於進口做了一定的限制。
2.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1998年至今)
前一階段雖然我國的外匯數額不斷的增長,但是這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製造的產品獲得的,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這些企業主要在產業鏈的最低端,而以農業和製造業為首的第一第二產業的經濟效益要遠小於第三產業,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有60%以上,而我國的第一第二產業所佔的比重仍然很大,第三產業所佔的比重不到40%
。所以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從中國加入WTO開始,中國才算是真正融入了國際貿易,中國和世界的關系越來越密不可分。過去我們是通過輸出初級產品取得外匯,支持內地企業的發展,這只是利用了勞動力廉價的優勢,而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不強。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引進來」的同時「走出去」,鼓勵企業到國外投資,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這樣才可以保持企業的競爭力,使得國內的企業得到長久的發展。這樣的發展從過去的量的發展到了質量效益的發展,從有限領域開放到全方位的開放,可以利用全球化的優勢,使企業真正受益。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一.雙向性。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可以讓國內的企業在競爭的環境中優勝劣汰,促進國內的企業的綜合實力的提高。鼓勵國內的企業在國外投資,讓這些企業利用全世界各個地區的優勢,靈活的進行資源的調配,是公司的成本降低而競爭力提高。二.更加註重效益。過去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長,為了吸收國外的資金投資,建立了一些公司,但是這些公司並沒有很好的利用內地的資源,浪費了資源。而現在,我們的雙向的投資更加註重效益。同樣出口的企業也從出口初級產品到出口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

8. 為什麼說對外開放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在當今國際經濟生活中,一個國家如果把自己封閉起來,只能導致停滯和落後.正如鄧提出的:「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這是鄧敏銳觀察當今世界經濟、科技發展趨勢所做出的科學論斷.我國的基本國情是:現階段我們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即不發達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加上我國又是一個人口眾多、貧富分布不均、知識相對貧瘠的國家,所以,對外開放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重要的發展方針.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經歷了長期的封建社會,然後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在那時,我們一直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閉關鎖國的國家,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和外界接觸,和外界溝通,和外界交流就是對我國的一種侮辱,一種褻瀆.後來,又擁有外來的資本主義,大搞資本主義道路,但是,我們卻從中得到難以抹滅的教訓.直到近代,我們才開始走進社會主義,逐步邁開新步伐,走進新時代,一步一步跨出家門,更新我們的認識.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在中國,實施對外開放刻不容緩.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就一定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不僅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更是一個國家在國際地位上能否立足於前列的關鍵.如果一個國家的技術平凡,並且照套老式的成果,是必會影響到這個國家的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從而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由此可見科技對於一個國家是十分的重要.
在許多國家中,英國是一個最早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國家.它通過工業革命使本國的經濟得到迅猛的發展,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當時世界的霸主.如今的英國仍然處於世界的前列.其主要原因是英國耗費大量的資金用於科學研究,使產品一代又一代的更新,使英國仍保持強勁的生命力.只有大力推進科技進步,發展高科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搶占當代先進生產力的制高點,才能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它的前提就是要有足夠的知識,要互相與外國交流,共同發展,因此,對外開放必不可少.
實行對外開放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多年的改革開放成就證明了,對外開放是正確的決策,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1980年起,先後在廣東的 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以及海南省,建立了5個經濟特區;1984年進一步開放了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城市;1985年後,陸續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河北、廣西開辟為經濟開放區,從而形成沿海經濟開放帶.1990年,決定開發上海浦東新區,並進一步開放一批長江沿岸城市,形成以浦東為龍頭的長江開放帶.1992年以來,決定對外開放一批邊疆城市和進一步開放內陸所有的省會和自治區首府城市;還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個保稅區、32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53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從而形成了沿海、沿江、沿邊、內陸地區相結合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這些城市對外的開放使我們取得了大大的經濟效益,不僅讓我們吸收了外來的管理經驗、先進知識、高科技技術,而且,我們還從中吸收外資,給我們的經濟發展帶來堅強的後盾.
(三)我國對外開放的特點
(1)堅持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統一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足點.在對外開放中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獨立自主,是指自己擁有處理本國事務,包括經濟事務的權力,不受任何外來干涉.在國際分工愈益發展、世界經濟的開放性更趨增強的情況下,我們要反對閉關自守、堅持對外開放;在國際分工不盡合理、國際經濟秩序不盡公正的情況下,我們又要堅持獨立自主.在新時期我們實行對外開放,應該准備「兩手」.對外開放,既有合作,又有斗爭;既有吸收,又有拒絕.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自力更生為主是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特性的要求.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不能靠剝削和掠奪別國,也不能靠西方國家的「恩賜」.社會主義的發展必須主要靠本國人民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從具體國情來看,世界上有一些小國,可能會在一個時期主要依靠外國的資金、技術和其他援助使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然而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大國,不可能走這樣的「捷徑」.自力更生是對外開放的立足點,我們必須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爭取外援,我國自力更生能力越強、國家經濟實力規模越大,我們的對外開放就會搞得越好.對外開放也是為了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爭取時間,加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9. 標題 我國為什麼要加大力度發展區域經濟和繼續對外開放

主要是要加大發展區域經濟和對外開放,是有利於經濟發展

10. 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共同富裕,使人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閱讀全文

與我國發展經濟主要依靠對外開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