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實現我省礦業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多年來持續高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並沒有完全改變粗放型增長模式,出現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況,資源不足、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走一條科學發展的新路子。實踐證明,發展循環經濟,有助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河南省作為礦產資源的大省,要擺脫傳統發展模式,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大力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是必然的選擇。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以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逐步使生態步入良性循環,努力建設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生態示範區、生態省。」溫家寶總理在2004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應進一步強化資源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意識。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並以此作為中國重大的歷史任務和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中央為循環經濟在我國的創建作了有力的推動,也為我國礦業發展指明了道路。因此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它關繫到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關繫到生態環境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問題。
誕生於19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他們雖然沒有系統撰寫關於物質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專門著作,但對人與自然物質變換和能量轉換、廢物再循環等方面的論述都相當豐富。早在19世紀,當時資源循環問題並不像現在這樣突出,人們對環境問題普遍缺乏認識的情況下,馬克思恩格斯依然發現了人類生產活動與自然界的關系。
馬克思在解釋人與自然關系時提到:「人在生產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樣發揮作用,就是說,只能改變物質的形態。不僅如此,他在這種改變形態的勞動中還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可見,人們在改變形態的勞動中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人們與自然之間必須和諧相處。「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實質上就是人類從自然界獲得資源,然後加工成所需要的產品。這生產過程,也是將生產中產生的廢物及產品使用後的廢棄物排放到大自然的過程。馬克思的這種變換理論,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當今世界出現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耗竭等問題,實際上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沒有得到合理的控制和調整,從而造成的後果。
馬克思恩格斯還尖銳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空氣污染、水污染、垃圾問題、住宅問題以及工人勞動環境惡化給健康造成的危害等問題。馬克思指出,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們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來進行物質變換。這就是說,資源和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在於人類對自然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馬克思還告誡人們,經濟活動必須尊重自然規律,違背和超出自然規律就會受到懲罰。馬克思、恩格斯有關這方面的經典論述,高瞻遠矚,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們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農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
一、循環經濟與礦業循環經濟
(一)循環經濟及其特徵
循環經濟,是一種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徵,在環境方面表現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一致。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
循環經濟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長期演變的一個產物。從歷史上看,人類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第一是傳統經濟模式,以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為特徵,是以「資源———生產———流通———消費———丟棄」和「資源———產品———廢物」為社會運行模式,不加處理地向環境中排放廢棄物,經濟增長以大量消耗自然界的資源和能源以及大規模破壞人類生存環境為代價,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二種是「先污染,後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這種模式的具體做法是在生產鏈終點或者是在廢棄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對其進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學或生物過程的處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對自然界的危害。「末端治理」模式的理論依據前期主要是庇古的「外部效應內部化」,認為可通過徵收「庇古稅」來達到減少污染排放的目的;接著「科斯定理」也成為末端治理的又一理論依據,提出在產權明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談判的方式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並且可以達到帕累托最優;後來,又興起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認為環境污染與人均GDP之間存在倒「U」關系,隨著人均GDP達到某個程度,環境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等;第三種是循環經濟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對循環經濟認識的逐漸深入,人們提出了一系列諸如「零排放」、「物資減量化」、「生命周期評價」、「延伸生產者責任」、「生態效益」、「生態工業園」等循環經濟思想是一種由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在傳統經濟中資源的利用則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經濟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物質和能量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在這個不斷進行交換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性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循環經濟考慮的是如何在既定資源存量的前提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而不是經濟增長的數量。循環經濟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為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範式。
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這是國際上公認的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原則。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原則是指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核心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再利用」原則是指產品多次使用或修復、翻新或再製造後繼續使用,盡可能地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防止產品過早地成為垃圾;「資源化」原則是指廢棄物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既可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又可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礦業循環經濟及其內涵
礦業循環是循環經濟理念應用於礦業系統,是它在礦業系統中的推廣和應用。具體來講,礦業循環經濟是指地球上的礦產及礦產品,遵循礦產物質的自身特徵和自然生態規律,按其勘查、采選冶生產、深加工、消費等過程構成閉環物質流動,與之依存的能量流、信息流內在疊加,達到與全球環境、社會進步等和諧發展的一個經濟系統。其核心是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它是人類經濟系統的基礎,對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環境變化有重大的影響力,而其本身發展又受到科學技術水平、人類認識水平的制約。
礦業循環經濟與傳統的礦業經濟有著本質區別。傳統的礦業經濟基本上是一種由「礦產勘查——礦產品——消費——污染排放」的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以「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一高一低)為特徵,系統內物質流交流疊加很少,造成出入系統的物質流遠遠大於內部相互交流的物質流;產品生產鏈較短,表現為粗加工多、精產品少,礦產資源利用率低,粗加工產品長距離運輸等;局部地區礦產品的過量開采造成不少環境問題,有些難以治理,現在礦山通常只注意到礦坑水、選礦廢液的中和,少量礦山的復墾等末端治理。礦業循環經濟是一種「礦產勘查——礦產資源——產品——再生礦產資源——最終排放」的反饋式流程,所有的礦物質和能源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從而減少對礦產資源的消耗,把礦產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形成「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實現系統內以互聯的方式進行礦物質交換,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進入系統內的礦物質和能量,從而產品產業鏈得以延長,產品質量提高,使用壽命增加,礦物質的綜合回收率大大提高,從根本上消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當前我省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綜合我省礦業發展現狀特徵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我省礦業發展必須選擇走循環經濟的道路。河南是一個人口大省,也是資源大省、礦業大省。長期以來,由於粗放型增長方式使礦產資源破壞和浪費,資源形勢嚴峻。一是,各種礦產的開發力度不均衡,有的礦產已屬強力開發,如:煤、石油和天然氣、鋁土礦、金、鐵等。但有的礦產開發力度不夠,如:鉬、珍珠岩、紅柱石、岩鹽等,都是我省最豐富的礦產資源,但尚未達到適度開發的程度。二是,礦產綜合利用程度不高,造成資源浪費。一些共生伴生礦產在開發中未綜合回收利用,隨著礦產的采出,伴生礦未悉盡回收,造成極大浪費。三是,礦產品加工程度低,礦山企業效益不高。礦產品深加工程度低,高、精、細高附加值產品少,廉價礦產品為主,礦山企業效益不高。四是,亂采濫挖、采易棄難、采富棄貧現象較為普遍。五是,科技水平低,工藝技術落後,資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量大。廢棄物亂堆亂排,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水道堵塞、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嚴重。從以上情況來看,要促進我省跨越式發展,就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這是提高我省資源利用率、緩解資源短缺、減輕環境污染壓力,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第一,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是實施我省資源戰略的重要因素。加快發展礦業循環經濟,以最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第二,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是防止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發展礦業循環經濟要求礦山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實行永續利用方針。盡量減少浪費和廢棄物的產生,從而減少污染,達到環保要求。同時對最終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使資源利用後,廢棄物零排放,實施保護環境的治本措施。第三,發展礦業循環經濟也是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工藝技術、改善技術和生產管理、加大自主創新、提升礦山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礦山企業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轉變增長方式,發展礦業循環經濟,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使礦山企業競爭力得到盡快提升。總之,從我省礦業發展現狀來看,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稀缺和環境污染兩大問題。積極以循環經濟的理念構築礦業發展新模式,實行資源環境利用和清潔生產,廢棄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這也是我省礦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發展我省礦業循環經濟的對策建議
礦產資源是我國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它是一種耗竭性資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我省大部分的能源、工業原料和農業生產資料是以礦產品為原料的。礦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是整個工業體系的基礎和先導。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對礦產品的旺盛需求和較強的依賴性,是無法徹底改變的。因此,有必要要抓緊認真研究、探討發展我省礦業循環經濟,促進我省礦業健康、順利地可持續發展。
(1)認真實施3個原則,做到生產過程的規范化和科學化。生產過程屬於循環經濟中從資源投入到產品形成的過程。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要符合科學規范,從源頭把關,預防和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具體有以下3個原則:①減量化: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物質和能源流量。在生產中,礦業企業可以通過減少原料使用量、重新設計生產工藝來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②標准化;在生產中,盡量採用標准設備和零件。例如採掘、運輸機械等設備局部零件便於更換,而不必更換整個設備。即使在設備使用生命周期結束之後,也易於拆卸和綜合利用,而不必整機報廢。③清潔化:在生產過程中,要盡量減小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不利影響。如採用先進的生產工藝減少礦石的採掘量,生產過程中無用的礦石或矸石盡可能用於回填。上述3個原則的實現,關鍵是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採用無害或低害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
(2)綜合利用廢棄物,實現資源的循環發展。循環經濟的第二個環節將廢棄物轉化為新的資源,使物質得到循環利用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原則和標志。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主要包括使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減量化依靠重復利用,無害化則依靠填埋焚燒。廢棄物的資源化可以將礦石或矸石作為原料來生產水泥,煤層中的瓦斯可以集中抽放用於民用。
(3)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發展礦業循環經濟,要不斷地進行技術開發和創新,保證在發展過程中有先進技術的支撐。主要是清潔生產技術、廢棄物利用技術、污染防治技術和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等四大技術體系的發展。與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三原則相匹配,生產、消費、分解三功能相協調。清潔生產技術保證進入生產過程的資源量最少,產生的廢棄物最少,能源消耗最少;廢棄物利用技術保證在生產流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經過處理成為下一個生產過程、下一個生產部門或行業的原材料;污染防治技術則保證對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污染和暫無法再利用的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保證對環境危害的最小化;地質災害預防技術則保證對采礦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進行精確預測和預先防治,力爭采礦活動不會對礦區及周邊地區環境質量造成大的影響。
(4)加快建立和完善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研究制定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循環型礦業經濟的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包括財政、稅收、金融、投資、技術等促進循環型礦業經濟發展的技術經濟政策和制度。礦業企業要用好用足國家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優惠政策的鼓勵、引導和扶持作用。
(5)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礦業循環經濟的科學理念。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培訓活動,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轉變觀念,樹立新型的礦業循環經濟科學理念,發展循環型礦業經濟不是少數人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礦業部門一家的事情,它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進行長期發展。各職能機構、礦業企業、地勘企業都要參與進來。同時要加大對循環型礦業經濟及其在環境保護和減少資源消耗方面重大作用的宣傳,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礦業循環經濟建設。使全社會都認識到環境問題的緊迫性。認識到發展循環型礦業經濟是解決人類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的出路之一,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6)積極促進綠色消費。綠色礦產品不僅指被消費的礦產品是對人類和環境無毒無害的,而且也指這種礦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消費過程中和消費後產生的廢棄物對人類和環境也沒有危害,並且其廢棄物易於分解而再資源化。鼓勵人們消費及使用綠色礦產品和以再生資源為原料生產的產品,減少一次性產品的消費和使用,達到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環境影響的最小化。
(7)充分發揮經濟手段作用。通過市場供求規律和價值規律,調節社會供求關系,促進生產者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和方式,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由於環境的恢復和資源的供給在一定時間內是有限的,這種「資源環境的稀缺性」,一方面,引發資源價格和環境價值的提高,加大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迫使人們以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為基礎,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優化資源配置,在降低資源使用總量和減少「廢棄物」排放的情況下,利用科技不斷拓展循環鏈,增加物質產品的種類,提供更為有效的服務,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經濟需求和生態需求,增強市場競爭力。此外,徵收環境稅。對有害於環境的活動、產品、服務徵收一定的費用,來影響特定的生產方式和消費形式,以遏制經濟活動中的污染排放超標,這也是十分必要的。而產品稅和污染稅則是促使人們按照「3R」原則進行經濟活動的有效激勵機制。
(8)建立礦業循環經濟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發展礦業循環經濟非常有必要建立完整、科學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通過一系列的指標評價,才能衡量循環經濟的發展程度,考核資源利用的效率。才能進一步指導礦業循環經濟的實施與改革。循環經濟的理論大多是借用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基礎,評價方法也離不開這些領域科學評價方法的綜合運用。如:系統分析、物質流分析與管理、綠色核算、生命周期分析、全成本核算、環境管理等等。只有建立一整套科學的、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所需的評價指標體系,才能客觀地反映實際狀況,得出正確的綜合評價,從而使礦業循環經濟健康順利地發展。
總之,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原則,指導礦業實施循環經濟,有利於節約資源,緩解當前資源約束壓力,減輕環境污染保護環境,有利於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礦業企業的經濟效益,有利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也有利於進一步鞏固和實施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貳』 發展礦業循環經濟 實現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
礦產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繁榮和發展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礦產品的需要量也越來越大,礦產資源的消耗速度也越來越快,預計幾十年後,有些礦產資源將變得極為短缺,甚至枯竭。據有關專家預測,目前我國已探明儲量的45種主要礦產到2010年只有23種可以保證需求,到2020 年下降為6種。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確立,我國礦產資源必須要有新的發展戰略。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我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措施,是我國礦產資源新戰略的理想選擇。
一、循環經濟概述
循環經濟是指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其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物質能量循環利用過程,以產品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和廢物高效回收為特徵的生態經濟發展形態。
循環經濟具有三大操作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又稱「3R」原則。減量化屬於輸入端方法,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物質和能源流量;再利用屬於過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再循環屬於輸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後重新變成再生資源。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有以下區別:
(1)運動方式為封閉型物質能量循環的網狀經濟(資源利用———綠色工業———資源再生);
(2)資源循環利用,科學經營管理,低開采、高利用;
(3)廢物零排放或低排放,對環境友好;
(4)追求經濟利益、環境利益與社會持續發展利益的統一;
(5)經濟增長方式為內涵型發展;
(6)環境治理方式以預防為主,全過程式控制制。
循環經濟及其特徵表明其是一種先進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是實現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必由之路。
二、目前我國礦產資源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礦產資源的開發,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也相當嚴重,長期以來礦業沿用的是大量消耗資源和粗放式經營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重速度、數量,輕效益和質量;重外延擴大再生產,輕內涵挖潛;對礦產資源重開發、輕保護,造成了資源的過度消耗破壞和巨大浪費,資源面臨枯竭,礦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目前,我國礦業在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1)礦產資源枯竭,後備資源儲量不足。
我國20 世紀50~60 年代建設的礦山有2/3 進入中老年期,經過幾十年的強化開采,資源逐漸枯竭,有440 多座礦山即將閉坑或面臨閉坑的威脅。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國進入經濟高速增長階段,使得許多礦產資源耗費增速;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礦業秩序混亂,投資環境差,地質勘探投入嚴重不足,使得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由以往的「先行官」變成了現在的「收容隊」,礦產資源探明儲量呈下降趨勢,後備儲量的增長速度已經滯後於消耗速度,礦產資源對社會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斷減弱。未來幾十年,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礦產資源消費需求還將有數倍的增長。前面提到據有關專家預測,我國45 種主要礦產的現有儲量,到2010 年能夠保證需要的只有23 種,到2020 年能夠滿足需要的僅有6 種。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礦產資源供需形式十分嚴峻,後備資源嚴重不足。
(2)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法律法規不健全,礦產綜合利用優惠政策不到位。
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無論與國與民都是一件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但在目前我國礦業經濟由計劃經濟模式轉入市場經濟模式的轉換時期,由於以往礦業開采中重產量,輕管理,輕效益,轉軌過程中還必須國家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作為指導,鼓勵指導和引導甚至約束。而在這方面國家也相繼出台了以礦產資源法為主體的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但是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的鼓勵、約束政策法規不太明確。例如貧富兼采利用的低品位礦石、開展綜合利用回收的共伴生有用組分,由於這部分資源的回收生產工藝相對復雜,生產成本高利潤很低甚至還需資金補貼,稅費收取按量不按質,按開采量計收,加大了利用成本,搞綜合利用反而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綜合利用資源的積極性不高,甚至導致采富棄貧。關於礦業「三廢」等二次資源的收集、回收等相關政策尚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界定。
(3)對礦床中共(伴)生組分綜合勘查、綜合評價不夠,工業部門利用礦物有用組分單一。
目前我國礦產綜合利用的科研力量還很薄弱,礦產綜合利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很不夠。由於工業部門分散,因此,地礦的科研人員不集中,力量分散,儀器、設備、裝備落後,形不成拳頭。另一方面,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基礎研究力量嚴重不足。在部署地質找礦工作時,沒有同時部署與綜合評價、綜合利用研究的試驗研究工作。
(4)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礦山比例低,眾多中小礦山綜合利用水平很低。
我國金屬礦共、伴生元素資源相當豐富,但總體上綜合利用程度低。中、小型礦山企業綜合利用程度比較差,大部分小型礦山企業和小礦山根本不進行綜合利用,不能做到貧富兼采,綜合利用率達到70%的有色金屬礦山僅佔2%、綜合利用率達50%的礦山不到15%,75%的綜合型礦產企業綜合利用率不到25%,國內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30%。
(5)共生、伴生有用組分綜合利用指數低,有用組分回收少。
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低,礦產資源經營粗放,有用礦物的回收率低。我國的共、伴生礦多,在已開發的礦產中,共伴生礦佔87 種,對共、伴生礦進行綜合開發的只佔1/3,綜合回收率不及20%。同時,由於我國選礦工藝裝備落後,技術水平低,使得許多有用礦物的回收率低。由於選冶水平與國外有差距,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只有30%~40%,比國際水平低10%~20%。
(6)礦業廢渣、廢氣、廢水的治理與利用,尤其是大量的尾礦及固體廢棄物的開發利用尚處於起步階段。
由於綜合利用率低,尾礦中大量的有價元素及可利用的非金屬礦遺留在固體廢棄物中。目前我國粉煤灰和煤矸石的利用還不到其產量的一半;全國各類礦山每年排放廢水30億噸,其中選礦廠回水利用率僅達到65%~70%,尚未達到國內要求回水利用率80%的水平;綜合利用率程度最差的是產生量最大的尾礦。礦冶生產加工過程排放的大量粉塵和含有硫、砷和氮氧化物的廢氣,對環境也造成很大影響。礦業「三廢」的治理與利用,尤其是大量的尾礦及固體廢棄物的開發利用亟待加強。
(7)適應於我國資源特點的綜合利用技術欠缺。
復雜多元素共生礦、貧礦、難處理礦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已經迫在眉睫,傳統礦產加工生產工藝復雜,流程長,成本高,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國內選冶過程的自動控制水平大約落後15 年。缺乏與之適應的、高效經濟的選礦冶金加工工藝技術,嚴重製約了這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我國大型高效低耗選冶加工裝備的研究落後;缺少對尾礦、廢渣等固體廢棄物進行綜合回收利用的裝備。這些問題都制約了礦產綜合利用的效益以及貧、雜、微細復合礦石的綜合利用。
三、南陽市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形勢
南陽市位於河南省西南部,礦產資源豐富。石油、金、銀、金紅石、天然鹼、高鋁耐火材料、石墨、建材類等礦產資源儲量大,在省內名列前茅;近年來,依靠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建立了石油、多金屬、建材、化工工業、玉石加工業基地,這些以礦產資源為基礎的產業現已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同時,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及其管理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礦產資源勘查投入下降,增儲難度大。在國家出資勘查投入下降的同時,商業性勘查投入增幅不大;勘查登記區多達140處,但實際勘查資金投入有限,勘查效果差;深部找礦既缺乏資金投入,又缺乏先進可行的勘查技術手段,與今後以勘查深部隱伏礦為重點的找礦方向不相適應。
(2)資源形勢相當嚴峻。支柱性礦產石油、天然氣已采出可采儲量的近80%,剩餘可采儲量約2236萬噸,資源保證程度低,開采難度大,增儲潛力有限。金、銀、銅等效益顯著型礦產新增資源量遠低於開采消耗資源量。大河銅礦處於礦山閉坑階段;西部各縣多數金礦山因資源枯竭處於半停產狀態。有色金屬鉛、鋅、鎢、鉬、銻及黑色金屬鐵、錳、鉻鐵礦等多為小型礦點,且多數礦點資源已開采殆盡。
(3)部分礦種選礦技術難題久攻不破,制約了資源開發。金紅石、高鋁三石資源儲量大,但是選礦技術難題久攻不破,嚴重製約著資源的開發利用。
(4)礦山企業結構不盡合理。突出表現在非金屬礦山數量多、規模小、布局散。水泥灰岩、大理石、建築石材等非金屬礦產大礦小開、一礦多開的現象嚴重。水泥廠等部分大型非金屬礦產品加工企業無自建礦山,是造成大礦小開、優礦劣用的主要原因。
(5)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較低。部分礦山企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礦山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情況較差;礦產品科技含量較低,深加工能力弱;非金屬礦產品缺乏精加工產品、高檔產品,高標號水泥和特種水泥在產品中所佔比例低。
(6)礦山生態環境問題較為嚴重。據不完全統計,礦產開發破壞土地總面積達1454公頃,土壤污染面積140.5公頃,水體污染面積118.3公頃,石油勘探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面積達1471 公頃;尾礦和固體廢料堆存量1576.39萬立方米,占壓耕地1673.37公頃;采礦活動誘發的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縫、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危險區多達8處;植被、地貌的破壞誘發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四、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1.實現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需要發展循環經濟
實現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乃至永續利用,保障資源安全。目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低,采富棄貧造成礦產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破壞。循環經濟要求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減少資源的投入和損耗,利用科學技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延長產業鏈,深化加工礦產和其副產品,減少廢棄物排放。循環經濟的這種要求和結果是徹底解決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的最好方法。
2.解決資源開發利用引起的環境問題需要發展循環經濟
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礦山及其周圍環境造成污染並誘發多種地質災害,破壞了生態環境。循環經濟要求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進行清潔化生產,力求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並重,尊重生態規律,注重對礦區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和保護,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發展模式。只有發展循環經濟,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才能將經濟發展建立在環境可承受的基礎之上,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3.傳統資源產業改造需要發展循環經濟
傳統的資源開發產業是粗放型的,是以「高資本投入、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為代價的,不具有可持續性。傳統的資源產業必須與科學技術相結合,走循環經濟的路子。
(二)我國礦產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的可行性
經過數年的實踐,我國在發展循環經濟上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基礎,具備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可行性。
1.政府重視
中央提出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資源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國家對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給予減免稅收的優惠政策,有力地促進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國家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工業污染預防。在2005年7月20日發布的《國務院加快發展循環經濟若干意見》中將「推行清潔生產,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工作之一,把「推廣先進適用的開采技術、工藝和設備,提高采礦回採率、選礦和冶煉回收率,大力推進尾礦、廢礦綜合利用,大力提高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率」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環節之一。省政府也把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工作重點。國務院和省政府的這種積極態度為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提供了政策引導和支持。
2.企業歡迎
對企業而言,發展循環經濟,是對資源綜合利用的深化和完善,有助於企業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有助於企業實現環境與效益目標的「互促雙贏」;順應了自然生態運行規律,有助於礦產開采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經營目標實現;有助於可持續發展思路的有效拓寬。
3.技術保障
循環經濟理論和應用研究的不斷深入和資源開發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並且隨著社會的進步,文明的提高,我國公民的資源意識、環保意識已有明顯增強,為循環經濟在全社會的普及推廣奠定了基礎。
五、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對策建議
發展礦業循環經濟要堅持以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為理論指導,堅持開發與保護、利用與節約並重的思想。具體到實踐中,要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礦產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現階段社會對其認識不足,循環經濟的推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級政府、各類企業和廣大公民的積極配合,共同努力。現有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還不能適應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特別是一些領導幹部循環經濟的認識還存在偏差,政府部門和礦山企業片面強調經濟增長而忽視人與自然生態的相互協調;有些領導也講循環經濟,但對循環經濟的內涵及其建設機制與保障政策等還有待進一步把握。因此,發展礦業循環經濟首先必須要提高對循環經濟的深刻認識,轉變傳統觀念。具體要實現三個轉變。
(1)由保護計劃管理向環保多元經營轉變。在這一轉變中,政府的角色要定位於提供製度和標准、規則、政策和法律法規。環境保護要在政府主導下努力向社會化、產業化、專業化、企業化方向發展,嚴格社會、企業,特別是礦山企業的環保責任。
(2)由傳統的單向思維向新型的多向思維轉變。各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項目都必須綜合考慮資源開發、污染預防與治理、清潔生產、環境保護等環節,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實現資源的合理、高效開發、利用和環境的有效保護。
(3)由單一經濟運營向環境、經濟共同發展轉變。礦山企業不僅要創造財富,更要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減少成本,努力實現綠色礦山戰略,實現環境與經濟工業共同發展。
(二)積極開展試點工作
循環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尚處於試點階段,在礦產資源開發領域更是沒有實踐經驗,因此必須在實踐中摸索,在推進試點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試點單位和典型企業的成功經驗與教訓都是其他單位和企業推廣循環經濟的寶貴財富,要根據地區和礦產資源種類不同,選擇不同的試點企業,通過試點,不斷積累經驗,在探索中不斷發展,同時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與其他相關部門的合作共同搞好試點工作。
(三)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技術水平,延長產業鏈
我國礦產資源總的特點是:礦產種類很多,但共生礦多,單一礦少;貧礦多,富礦少,礦產綜合利用大有前途。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低,不少礦產資源白白丟掉,關鍵在於工藝技術水平的低下。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礦產循環利用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不斷創新,尤其要開發新技術、新工藝,並使其滲透到礦產資源循環利用的各個領域,延長產業鏈。通過採用新技術,對礦山廢渣、副產品等進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延長產業鏈,既可以實現經濟效益,又可以減少廢棄物排放,減輕環境污染,達到經濟和環境的雙贏。
(四)努力完善礦產資源廢棄物資源化管理體制
礦產資源廢棄物概括起來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尾礦,即在選礦加工過程中排放的固體廢棄物;另一類是廢石,即在采礦過程中剝離出來的岩土物料。這些礦產資源廢棄物由於處理、處置不當,給社會、經濟、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導致工程災害加劇、資源浪費、水體污染、植被破壞等一系列問題。礦產資源廢棄物具有危害性的同時,也有可利用的特性,是一種寶貴的二次資源。礦產資源廢棄物資源化大有文章可做,要加強有關資源回收與利用的法律法規及配套措施的制定,解決資源回收與利用的技術問題,同時使用必要的經濟手段,按照循環經濟理念,提高選冶技術,對尾礦資源進行勘查、評價和物質分選,加快轉變粗放式、掠奪式生產方式,積極推進礦業循環經濟,狠抓尾礦的采選回收率和采選後副產資源的循環利用,搞好尾礦治理和再利用,對於提高礦產資源產量,提高礦產資源保障程度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進行礦區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治理
一些礦區由於長期以來礦山環境治理投入不足,礦山遺留的環境問題較多;部分礦山企業只開采不治理現象比較突出,礦渣隨意堆放現象普遍。因此而產生的礦區水土流失嚴重,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等災害時有發生,礦區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這不僅威脅到礦區的生態安全,而且嚴重影響了周邊礦產資源的安全開發,且造成大量土地資源的破壞和被佔用。循環經濟模式追求礦業經濟效益和礦區生態效益的雙重提高。礦產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不僅在於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的提高、礦產資源的循環和節約利用,更在於礦區乃至整體環境質量的普遍保持和提高。良好的礦區生態環境是實現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前提和保證。要使循環經濟真正在礦產資源領域實現「循環」,必須把自然生態系統恢復到良性循環狀態。這方面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應該發揮各級政府與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共同努力攻堅。
(六)制訂發展循環經濟相關立法和政策,加強礦產資源行政管理
礦業循環經濟必須要有立法和政策支撐其發展。不僅要有一套法律法規來規范人們的礦產開發利用行為,使發展循環經濟有法可依,還要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來鼓勵、促進和引導礦業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要建立健全礦產資源管理體制,提高監管執法人員的素質,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理順省市縣各級政府之間和政府部門之間在礦產資源管理中的權屬關系,做到權責明確,保證地質礦產部門能夠真正按照國家所賦予的職責對其所轄區域的礦產資源做到依法管理和保護,科學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當前要盡快完善涉及國土資源安全的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各種單項資源和環境保護法,修改、補充《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等相關法律,強化對礦產資源的保護和再利用。另外,礦產資源循環經濟的建設還牽涉到許多政策的建設與完善,如國家對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支持礦產資源循環利用的財政、稅收、投資、技術的政策體系等。
各地礦山企業要實現礦產資源的循環利用,必須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具體的對策和措施,依靠技術創新和理論突破,有效開發和利用礦產資源,採用新的工藝技術、新型設備,加強對礦產資源循環利用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礦山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叄』 如何理解礦產資源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中心地位! 急啊。。。。。
礦產資源是工業的基礎,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
經濟的發展有賴於礦產回資源的消耗,大量第一、第答二、第三類產業的發展,都需要礦產資源作為支撐。所以說礦產資源是經濟發展的核心。無論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這些能源礦產對交通、對生活得支撐,還是鐵、銅、鋁等金屬礦產對工業和高新產業的支撐,甚至是鉀、磷等資源對農業生產的巨大影響。
所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就是減少對礦產資源的利用,提高對礦產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率。
礦產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肆』 構建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地方財政能力持續提升關聯機制
無論是促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行業的可持續性,或是治理礦產資源開采活動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還是促進礦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屬於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范疇,需要相應的公共財政開支。為此,應當構建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地方財政能力持續提升的關聯機制,才能保證相應公共品的供給。
但是在我國現行財稅體制下,並沒有形成良好的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地方財政能力持續提升機制,主要體現在:
(1)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過低,造成地方政府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礦產資源補償費收入,但其絕對數額偏低,使得資源所在地區開采活動所造成的生態破壞等問題難以得到補償。另外,在地方政府所獲得的礦產資源補償費收入中,省級政府保留了大部分收入,而直接提供礦區公共品的市縣級基層政府只能得到較少的收入。
(2)資源稅稅率偏低,且採取從量徵收的方式,使得地方政府一方面難以籌集足夠的資金用於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等地方公共服務的財政支出,另一方面也無法讓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能力隨著礦產資源產品價格的提高而提升。
(3)總部經濟的實施使得眾多礦業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在其總部所在地匯總繳納,擠佔了資源所在地的企業所得稅稅收收入。我國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地方分享40%的企業所得稅收入,地方分享的企業所得稅中25%由總機構所在地分享,50%由分支機構所在地分享,25%按照一定比例在各地區進行分配。由於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礦業企業的總部機構多集中在京滬等少數幾個地區,因此眾多中西部資源省份的企業所得稅收入將明顯減少。
我國現行的財稅體制使得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難以在礦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得到提升,極大地影響了地方政府提供礦區社會經濟發展、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等公共產品,制約了我國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有些地方政府為了籌集公共財政開支的資金,不惜暗地裡鼓勵本地大量小型礦產資源開采生產企業的發展,造成安全事故頻發,對生態環境和礦產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因此,必須構建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地方財政能力持續提升的關聯機制,對現行財稅體制進行改革,主要方向為提高礦產資源產品價格中的稅收比重,以及提升地方政府,特別是直接提供礦區公共品的基層政府在涉及礦產資源稅費收入中的分成比重,具體措施包括:提高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將中央與地方的分成比例由5∶5改為2∶8,並加大基層地方政府分成比例;提高資源稅稅率,將計稅依據由從量徵收改為從價徵收與從量徵收相結合;完善企業所得稅,使其收入能夠較多地流入資源富裕地區。
『伍』 礦產資源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礦產資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區礦產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按照國務院《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關於資源型城市的界定,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包括地級行政區、縣級市、縣和市轄區等4個類型的城市。資源型縣級市和縣(包括自治縣、林區等)屬於資源型城市范疇。
按照第1章關於生態文明的內涵、特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原則相關理論研究,經科學分析、整理、綜合,可以給出生態文明視角下礦產資源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相應准則。
生態文明視角下礦產資源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核心,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宗旨,遵循生態性(綠色)原則、公平性原則、可持續性原則和共同性原則等原則,強調經濟發展必須在資源環境的承載力范圍內,與生態保護相協調,通過生態文明意識導向、生態文明行為建設(生態經濟、綠色消費和科學規劃等)和生態文明制度創新,以實現礦產資源型縣域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而礦產資源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僅是其中的一個小系統。相應地,礦產資源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應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性(綠色)、公平性、可持續性和共同性等原則。
『陸』 礦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澳大利亞對本國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定位是礦業項目的投資在財務上是可盈利的,在技術上是適當的,在環境上是牢靠的,在社會上是負責任的。其實現的途徑是通過提高決策,獲得高水平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業績,最大化采礦對社會的經濟回報和改進協商機制,來達到礦產和能源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在此基礎上,對本國礦業可持續發展確定了三項基本目標,即確保礦場復墾到牢固的環境與安全標准,並至少達到與周圍土地條件一致的水平;為使用礦產資源而向社區提供適當的回報,並在礦業上取得良好的環境保護和管理業績;改進社區協商和信息,提高職業健康和安全業績,取得社會公平發展。
為有效實現各項目標,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針對第一項目標,確定和引入了廢棄礦產復墾指南,制定了多項礦山復墾政策;針對第二項目標,深入研究權利金體制和政策,引入現有礦山的最低環境標准,在礦山生產和利用及技術轉讓方面加強國際方面的合作和溝通;針對第三項目標,建立能夠良好處理采礦、土著和政府間利益的機構,利用國家采礦圓桌會議改進采礦業代表和社區利益方代表間的溝通手段,在州和領地層建立協商性機構,提供公眾參與評估陸上采礦立法的可能性,聯邦政府完善環境花費和礦產強度統計的相關制度(何金祥,2008)。
『柒』 中國礦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當代中國,礦業產資源發展面臨來自兩方面的巨大壓力。一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的增長要求礦業提供更多的礦產資源;二是礦山開發過程中環境保護的任務也越來越重。面對中國礦業來說,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完成三個方面的任務。一是礦業要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礦產資源保障;二是礦業開發過程中要搞好環境保護;三是礦業自身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只有礦業自身實現了持續發展,才有可能為實現跨世紀工程和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所規定的任務提供礦產資源保障。礦產資源是礦業發展的基礎,又是不可再生資源。為了實現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適度開發,均衡生產;二是提高資源利用率。
適度開發就是要尋找這樣一個資源耗竭率,礦產資源最優耗竭量是指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為滿足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需求,該區域實際可以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量。首先,這個概念具有綜合性的內涵。即一定時期的礦產資源最優耗竭量是由諸如市場需求、資源基礎、開發利用條件、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外來資源可供性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次,這個概念具有相對性的內涵。即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確定的礦產資源最優耗竭量,只是權衡各個方面影響要素條件下,得出的一個相對較為合理的數量;再次,這個概念具有動態性的內涵。即一定區域的礦產資源最優耗竭量只是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可以規劃開發利用的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條件的變化,這一耗竭量數據需要不斷調整變化。依據上述概念的含義,結合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需求,研究分析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力度和水平,對合理規劃區域內礦業系統發展戰略,制定相關的資源開發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努力挖掘資源潛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實現可持續發展。應特別注意這樣兩點:在開發過程中盡量提高資源採收率,避免礦產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對礦產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和綜合利用。
(1)礦產資源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起步期、成長期、成熟期及頂峰期,其中成長期、成熟期為可持續發展階段區,試建立礦產資源發展過程的數學模型,並分析不同階段的特徵;
(2)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礦產資源耗竭過程,並假定就某礦山開採煤礦,在煤總量一定的條件下,聯系礦產資源價值、資源開發技術及資源開發成本等因素,研究該煤礦最佳的開采速率(即在使用年限足夠大的情況下利潤最大化);
(3)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和綜合利用需要提高資源利用率,請列舉影響資源利用率的因素,並就如何提高資源利用率給出合理的建議。
『捌』 礦業經濟發展走向如何,可持續發展戰略該如何與之相融貫通,礦業經濟政策與法規的實際落實情況如何
地質大學中國礦業開發投資戰略研修班,去這里吧,一切都會明白的。
『玖』 西北地區礦業可持續發展必走綠色礦業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東部地區礦產資源日趨枯竭,許多老礦山接近閉坑,一些礦業城市轉型迫在眉睫。我國礦產資源基地中心由東部向西部轉移,西部將成為我國21世紀能源和礦物原材料供應的重要基地。西北地區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資源潛力巨大。西部一批大型礦業基地和大型礦山的建立,加速了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帶動了大批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如青海、新疆兩省區礦業產值占其工業總產值的55%以上,占省內GDP的5%。開發利用優勢資源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途徑之一。
但是,西北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高山、峽谷、戈壁、沙漠等)和極端的生產條件(缺水、少電、交通不便等),影響了礦產資源的開發。如何通過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開發出適應西部地區不利生產條件下的技術是關鍵。西北地區氣候乾旱,整個西北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230mm左右,其中40%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100mm以下。而多年平均水面蒸發量卻高達2000mm左右,有些地區甚至超過3000mm,這種特殊的自然和氣候條件,決定了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極度脆弱。西北地區沙漠、戈壁、裸岩以及水土流失面積就佔全國難利用土地面積的80%以上,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西北地區影響人類生存、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礦業開發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認真研究對待,這個問題如不能很好解決,礦產資源開發就可能造成幾代人的遺憾。
在生態環境脆弱的西北地區,開發礦產資源不可避免會造成植被破壞、生態失衡,導致水土流失,甚至誘發地質災害。在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地區從事礦業開發,更易誘發、加劇這類問題的產生及其嚴重性。經濟要發展、礦業要開發、生態環境要保護,就必須走新的礦業之路,即「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綠色礦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