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化改新的內容和影響和啟示
內容
①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
②大化改版新實行「班田收授發」,權由國家將天下公土班給公民(十六年一班)
③實行租庸調制度,統一租稅
④廢除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
影響
①大化改新為日本確立了一套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系,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是日本文明形成的標志,在日本歷史上具有跨時代意義,是日本從奴隸制社會轉為封建社會恩標志
B.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積極影響:
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控制國際組織,在制定貿易和競爭規則方面具有更大的版發言權,發達權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②發展中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可以擴大就業,使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可以利用國際市場,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還可以藉助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以便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取更大利益。
2)消極影響:
導致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發達國家和落後國家之間出現「數字鴻溝」;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有被邊緣化的危險;在經濟增長中環境惡化,忽視社會進步
C. 日本的大化改革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的大化改新?
效仿古代唐朝文化;
【內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版天皇制封建國家,權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
②經濟上,把許多貴族的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影響】
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打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D. 大化改新對日本社會有何影響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發展方向。大化改新為日本確立了律令制政治體制,使日本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是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E. 評析日本的大化改新對日本經濟的影響
日本的社會政治變革運動。發生於年,因此年為大化元年,故名。593年,聖德太子攝政後實行的推古朝改革,初步確立中央集權制和皇權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貴族奴隸主的保守勢力。但改革沒有觸動部民制,更未摧毀氏姓貴族勢力。聖德太子死後,外戚蘇我氏專權,蘇我蝦夷、蘇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勢力,殺死聖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640年,聖德太子派到中國留學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學僧南淵請安歸國(此前僧旻已於632年歸國),他們帶回隋唐的封建統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並傳授給皇室貴族,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礎。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等人在皇極天皇接見高句麗、百濟、新羅使節時,於朝中殺死蘇我入鹿,其父蝦夷翌日自殺。這一事件史稱乙巳之變。政變後,皇極天皇退位,革新派擁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為皇太子,中臣鐮足為內臣,僧旻和高向玄理為國博士(顧問),建元大化,遷都難波(今大阪)。新政府以唐代律令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規定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 646年元月以詔書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內容:廢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貴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倉、田莊,均收歸國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業部民,國家賜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級別所賜封戶的賦課)。確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區劃和組織,中央分京師和畿內(京都周圍地帶),地方分國、郡、里。整備軍事、交通制度。官吏由國家任免,廢除世襲制。編制戶籍、計帳(規定賦役的登記),行班田收授之法,統定班給人民土地和應負租賦的數額。廢舊貢納制,實行租庸調的新稅法及向皇室獻納仕丁(夫役)、采女(宮女)的制度。
律令規定授予皇族以下貴族、官吏的位階及相應的特權。同時,確立嚴格劃分良賤的身分制。667年遷都近江大津(今滋賀縣)。次年,中大兄即位為天智天皇,編纂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新政府從653年起,16年中派6次遣唐使(其中一次途中遇難),學習盛唐文化和封建生產方式,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天智天皇死後發生壬申之亂(672),天智之弟大海人皇子殺天智子大友皇子,自立為天武天皇,同年遷都飛鳥凈御原宮(在今奈良縣)。天武天皇發展封建集權制,掃除舊勢力,嚴選官吏,制定八色姓(八等氏族長的世襲尊稱),固定貴族身分。689年,編訂《飛鳥凈御原律令》,以防止舊氏姓貴族的復辟。
50餘年後,藤原不比等於大寶元年(701)編成日本封建國家最完備的法典《大寶律令》,最後完成大化改新的以唐為楷模的天皇制國家的理想。大化改新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
F. 大化改新的內容和影響
1.大化改新的內容:
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國建立年號,定年號為「大化」。645年,即為大化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正式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這一事件又稱乙巳之變,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從經濟到政治方面進行了改革,規定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並詔書公布改新的內容,律令嚴格劃分良賤的身份制。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1)經濟
在經濟方面,廢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罷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處處屯倉及別臣、連、伴造、國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處處田莊。 」廢除了皇室的屯倉,貴族的田莊以及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在此基礎上實行了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給6歲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為男子的2/3,私奴婢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數。受田人死後,口分田歸公。班田農民擔負租庸調。租,即實物地租,受田每段交納租稻2束2把。庸,是力役及其代納物,凡50戶充仕丁1人,50戶負擔仕丁1人之糧,1戶交納庸布1丈2尺,庸米5斗。調,徵收的地方特產,分為田調、戶調、付調。田調按土地面積徵收。田1町徵收絹1丈、絁2丈、布4丈。戶調按戶徵收,其數量為「1 戶貲布1丈2尺」。付調隨各鄉土特產徵收。把貴族的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
(2)政治
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天皇制封建國家。新政權建立不久,為樹立了中央集權的指導思想,天皇在大槻樹下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載,帝道唯一」。649年下詔,令國博士高向玄理與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機構。地方設國、郡、里,分別由國司、郡司、里長治理。 「八省百官」制和國郡里制均受三省六部制和州縣制的影響。兩者雖在形式上有差異,但其性質都是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647年,制定七色十三階冠位。兩年後又制定十九階冠位。對於大夫以上的貴族賜予食封,以下的給予布帛,作為俸祿。
2.大化改新的影響
大化革新解放了部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大化改新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是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G. 讓國家經濟產量最大化對對國家本身有什麼好處或者影響
沒有什麼好處,因為一個國家經濟市場產銷總量總是恆定的,這只是個客觀結果,而不是過程概念,也就是說生產出來的商品必須有相應的銷售的市場,否則就會導致經濟危機。
H.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使各國逐步趨近的一種狀態。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的。暫時的倒退與停滯都有可能。當經濟全球化的進展無法滿足各國謀求更廣闊市場的時候,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成為補充。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這種客觀的趨勢是每個民族國家難以把握的,它對各國的經濟發展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效應:正效應或負效應。當一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獲得的正效應小於負效應時,該國就會對經濟全球化採取抵制或消極的態度,轉而謀求區域經濟一體化。
而大多數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實行對內開放、對外排斥的集體保護政策,這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一種不利的影響。然而,正因為經濟全球化的進展艱難,所以,如果沒有區域經濟一體化,許多國家走進世界市場、提高對外開放就會成為不可企及的事。
(8)大化的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形成與發展成因
根本上是源於社會化大生產超出國界的限制,經濟當事人在巨大的生產力面前越來越需要從國際上尋求需求與供給兩方面的市場,從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從跨國公司到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
在此基礎上,各國在推動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方面逐漸取得共識;多邊貿易體系從關貿總協定發展到世貿組織,各國越來越將政策朝著貿易和投資壁壘減少的方向改進。這些都推動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在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