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帶來的弊端

經濟發展帶來的弊端

發布時間:2021-02-13 12:32:01

A. 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會為人類帶來哪些好處或壞處

好處是物質生活質量會提高 壞處是人們的距離會變大~~~~

B. 市場經濟的弊端是什麼

一.市場經濟帶有盲目性和自發性。

單純的市場調節只能解決市場微觀平衡問題而不能解決宏觀經回濟答的平衡問題。由社會總供求失衡引起的經濟衰退、失業和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問題單純靠市場機制難題以很好解決。市場調節資源配置是通過供求和價格的波動來實現的,這種調節是種事後調節,弊端明顯。

二.市場機制只能反映現有的生產結構和需求結構,而不能有效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的長遠的目標和結構。分散決策的商品生產者依據市場價格進行自主決策,而市場價格反映的供求關系 主要是短期的供求關系,由此形成的經濟結構可能並不是有利國民經濟長期發展的最佳結構。

拓展資料:

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簡單地說,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市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市場上從事各種交易活動的當事人,稱為市場主體。市場主體以買者、賣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活動中不僅有買賣雙方的關系,還會有買方之間、賣方之間的關系。如果不考慮政府的作用,市場經濟體系中有兩個部門,一個是公眾(消費者),一個是企業(廠商)。兩個部門的相互關系,可以說明市場供求的一般原理。

參考鏈接:市場經濟



C. 我國經濟存在哪些弊端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開放正朝著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方向發展,國民經濟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到2000年底GDP突破10000億美元的大關。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全國貧困人口逐年下降,人民正分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從宏觀經濟管理的條件和能力看,中國經受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考驗,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對外貿易顯著回升,人民幣幣值穩定,國家外匯儲備逐年增加,糧食儲備充足,內外債均處在安全警戒線以下,債務結構合理,短期債務所佔比重較小,僅為10%。從短期看,國家經濟安全面臨的風險不大。但從長期運行的角度看,中國經濟安全還存在不少隱患,消除這些隱患需要長時間的艱苦努力。概括起來,影響經濟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金融風險問題。 中國的金融風險,首先來源於國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由於金融體制和國企改革取得的進展相對滯後,使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逐年增加,有些已成為呆壞帳,而國有企業效益不好,有些多年累積的不良貸款估計很難償還。目前全國各類金融機構資產總量約為17萬億元,若按8%的不良資產計算,不良資產絕對數約為13600億元,這與國有商業銀行剝離給4家新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14000億元的不良資產大體相當。不少人認為,8%的不良資產率並不能真實反映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狀況,有人認為,不良資產的比率可能高達25%以上,若如此,則不良資產絕對數可能高達42500億元,超過了全國居民存款總額的70%。顯然,或遲或早,居民存款總是要還本付息的,如果經濟穩定,社會政治安全,國家信用可靠,則大規模全面擠提的可能性甚微,但也不能排除局部的擠提風險。加上部分非銀行金融機構和農村信用社違規操作,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兌付困難,引發局部金融風險的可能性增大。這種金融系統風險對個人和家庭經濟安全的潛在影響是不容低估的。 金融安全的第二個威脅來源於股市。目前全國上市公司已超過1000家,市值約為26000億元,登記股民超過4000萬,涉及家庭人口超1億人,由於股市上成熟規范的機構投資者不多,散戶占很大比重,且由於市場建設時間不長,法律尚不健全,管理也不規范,因此,股市大幅波動的潛在威脅也是存在的。這些也會直接影響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 更值得擔憂的是系統性金融風險對經濟增長與經濟穩定的破壞性,則不僅使相關個人和家庭直接受損,也會使國家經濟和全體人民的經濟安全問題受到影響。 第二,債務風險。 近年來,為了克服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扭轉通貨緊縮的趨勢,政府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增發國債,增加政府支出,這無疑是必要和正確的。但由此引起的財政債務負擔的迅速增加和尚需繼續增加的趨勢是值得關注的,據統計,1999年底,國債余額為10542億元人民幣,財政債務負擔率按廣義口徑為65.9%,如按中央財政的債務負擔率計算,則高達189%。應該說債務負擔是非常重的。如果考慮到國家對國有企業老職工的養老保險方面的欠帳,則債務負擔更重。欠債總是要還的,國債必須通過人民創造財富來歸還,盡管代際之間可以轉移,但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國家的債務負擔越重,意味著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性越低,風險越大。 第三,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 當前我國就業面臨著多重壓力,一是適齡勞動人口的迅速增長。1999年全國勞動年齡人口凈增1075萬人,2000年的增長水平與1999年基本相當,按85%的參與率計算,2000年需安排920萬左右的新增勞動力,其中城鎮約264萬人。加上1999年城鎮登記失業結轉人員600萬人,到年底共達860萬人;二是國企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日益突出。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化,企業的富餘人員將逐步分離,1999年全國下崗職工1174萬人,進入再就業中心524萬人,年底下崗為650萬人。2000年新下崗人員約300萬人,共850萬人;三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不可避免要向城市轉移,這些農村勞動力價格低廉,對城鎮就業形成很大壓力;四是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機構改革與分流人員,多重壓力綜合在一起,加上人口規模和增長趨勢,使就業壓力成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間內影響經濟安全的潛在危險因素。 伴隨就業壓力的是社會保障問題。多年來,我國實行低工資、高就業制度,原有積累都投入了建設,既沒有健全的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保障體制,也沒有預留足夠的社會保險基金,寅吃卯糧。截至1999年底,全國累計有2900萬離退休人員,預計2000年新增200萬人,合計3100萬人。職工個人養老保險基金帳戶空帳規模,僅地方統籌部分,1999年已超過1000億元。有人估計,補充和還清社會保障的欠帳,大約需要20000億元。問題的關鍵在於如果不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保障體制,這種虧空和窟窿還會越來越大,隨著人口的老齡化,今後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第四,外部沖擊。 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一種世界性潮流,隨著開放的擴大,中國已經逐步融入這一潮流之中,加入WTO則是適應全球化的重要步驟。這就必然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更加廣泛,更加深入。在看到全球化給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必須看到我們面臨的挑戰,包括對部分個人、家庭經濟安全所帶來的潛在風險。隨著農產品和部分製成品關稅的逐年降低,非關稅保護的逐步消除,顯然,以農戶為經營單位的農業部門和農民在與美歐國家的競爭中將處於不利地位;以汽車工業為代表的長期高度保護的製造業也會受到大的沖擊。另外,國內市場的開放,也將使銀行、保險、電信等國有壟斷性服務行業的競爭加劇。在一定的時期內,這些處於競爭劣勢的行業中的部分個人和家庭利益就可能受到直接損害。伴隨外部沖擊引起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調整,受損群體的經濟安全下降,可能會形成全局性的經濟和社會的風險。 第五,重要戰略物資短缺。 糧食、石油、水資源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多年前就有人擔心中國的糧食問題,引發了誰來養活中國的爭論。從中短期看,中國的糧食供給是有保障的,但從長遠看,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工業化過程中耕地的減少,土壤的退化,環境的惡化等等,糧食問題不容盲目樂觀。歷史的經驗表明,每次中國進口糧食的增長都伴隨著國際市場糧價的大幅度攀升。 從1993年起,中國從石油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1999年石油凈進口達4000萬噸,已佔全國石油消費的20%。若沒有大的發現和重大技術突破,2010年我國石油進口可能高達消費總量的40%,這就使我國對外石油資源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據估計,世界石油單價每桶提高5美元,將引起經濟增長率下降0.2%。石油供給不足無疑會影響到經濟安全。 此外,我國北方地區和部分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也十分嚴重。從總體上看,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時,水資源在時間和地區分布上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北方大部分地區人均水資源更低。在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這使可利用的水尤顯不足。在全國669個城市中,有400個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個城市嚴重缺水,日缺水量達1600萬立方米,年缺水量60億立方米。水資源短缺問題,直接關繫到人民的生活,關繫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已成為影陶經濟安全的一個重大問題。

D. 科技發展帶來的弊端有哪些

科學發展不一定符合科學精神,而實踐中科學的發展往往顛覆了科學精內神。


一,科學容發展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二,科學發展存在誇大和信仰誤區。

三,科學發展與人類的幸福的反比關系。

四,科學的高速發展是導致地球不能承受之重的主要原因。用科學發展來解決人類的幾何級發展是飲鴆止渴。

E.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利與弊

第一,面對經濟、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趨勢,我國現身處發展中國家階段,的確有必要選擇正確的角度與方式迎接挑戰。在國際競爭的大形勢中,發達國家在貿易過程中不斷交流會帶給我國第三產業不小的沖擊。當我國的產業基礎不足以面臨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時,迴避與逃避是無用之功。當前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內容主要表現在國際經濟一體化,通過上文中對國際經濟一體化特徵的分析,我們對當今國際經濟形式已有所了解。簡單來說,我們應該從利與弊兩個方面著手分析國際經濟一體化對我國的影響。
第二,正如筆者認為,全球經濟一體化是一把「雙刃劍」,全球經濟一體化在不斷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小的機遇與挑戰。國際經濟一體化給予我國很大的經濟發展機遇。(1)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科技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明顯有所差距,經濟發展的階段也並不成熟。國際經濟一體化幫助我國從國外引入新型科學技術,引進先進經濟模式。在我國經濟發展不足以滿足投資需求時,跨國公司可幫助引進外資,幫助資金流動,滿足我國的投資發展需要。(2)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推動下,我國學習了眾多的優秀產業模式,優化了資源配置,有效調配人才。在社會的大分工中進行不斷的細化與協作。二十一世紀之前,我國因地廣物博的優勢人口眾多且農業生產為主要生產結構,眾多優秀人才不能得以合理的安排與利用。在加入WTO之後,我國漸漸接收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訊息與促進,不斷調整自身產業結構,減少農業在經濟生產中的比例,將大量的剩餘勞動力、資源與資本進行有效分工,加強推進科技的進步進而減少勞動力負擔,使得我國多餘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在我國不斷融入國際市場大趨勢時,分工協作的方針得已廣泛應用,不僅學習了他國生產的分工方式與生產技術,亦引進了先進的生產設備。我國已學習運用他國的先進的知識技術,提高自身的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加速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組合。(3)在全球經濟化的不斷加速的過程中,對外貿易成為國家交流的主要手段。我國的開放程度隨之逐漸提高,有調查顯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就處於對外貿易之中。目前,我國保持7%-8%的GDP增長,其中對外貿易佔有兩個百分點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對外貿易有效積極的帶動了我國每年的經濟增長,進而再次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與國際貿易的發展。

F. 作為今天中國經濟的發展,還有哪些弊病

梳理復雜的利益關系,深化體制創新中一些重大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市場化改革的過程,是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從單一主體走向多元主體的過程,因而也是造成多元利益主體和利益關系日益復雜的過程,通過適宜的體制,兼顧多元利益主體合理的利益關系,是改革的要求所在,也是改革的難點所在。深化改革,要求我們認真梳理復雜的利益關系,著力解決一些影響新體制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難題。這樣的難題很多,我試著提出其中的一些方面。 (一)建立健全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體制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經歷了幾起幾落的過程,去年農民收入增長創1997年以來的新高,達到6.8%。但是應該看到,這一高增長相當程度來自於強力的扶助政策或優惠性改革措施。再繼續採取大力度的優惠政策的支持已沒有太大空間,關鍵是要真正建立起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體制機制。 而要做到這一點,這樣幾方面的改革相當重要:一是基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尤其是鄉鎮機構改革,38000多個鄉鎮的120多萬吃財政飯的各類鄉鎮人員的龐大公務支出,形成了對農民增收的沉重壓力。二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堅持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經營制度的前提下,要從實際出發,探索搞活土地經營權的有效途徑,推動實現規模經營、集約經營。三是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要以財政、金融、科技、社會保障為重點,建立為農民提供的公平、優質、快捷和價格相對低廉的公共服務體系。四是繼續改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體制環境。通過進一步改革戶籍制度、取消農民進城就業的限制性規定等有力措施,探索建立城鄉平等就業制度,推進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進程。 (二)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制創新 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一個關鍵內容是使農民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享受平等的待遇,這包括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戶籍管理制度,就業與轉移流動制度,社會保障制度,財政、稅收制度,金融與科技、教育、文化、衛生服務制度等等。 但是,這一改革至少受到兩個方面的制約:一是政府以財力為基礎的公共服務能力的制約;二是城市容納能力的制約,即便是城市本身和城市群體的不斷發展,也有一個承受能力問題。顯然,必須把握經濟快速發展的有利時機,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但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制創新又必須從國情和區情出發。 從體制建設的角度說,有幾點值得高度重視:其一,在沿著給農民平等待遇的方向改革現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制時,對所涉及的各個方面應分清輕重緩急;其二,改革不可以一蹴而就,在程度把握上宜由低到高,分步提升;其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制改革要同社會穩定有機銜接;其四,堅持試點先行,在充分積累經驗的基礎上,穩步推開。 (三)產權多元化格局下保持國有經濟控制力 從發展生產力的要求出發,這些年國有經濟領域的改革沿著兩個途徑不斷向前推進:一是結構調整,即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適當收縮國有投資的分布面,推動國有資本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二是制度創新,即按照股份制的方向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在國有經濟的分布面總體收縮和國有獨資企業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始終保持並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是改革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毫無疑問,我們必須牢牢堅持國有企業改革的大方向,結構調整和制度創新給國有企業帶來的新面貌和高效率為此提供了有力的證明。同樣,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效率和控制力,也要求我們更加科學規范地推進國有經濟改革。第一,完善一般競爭性領域國有資本通過市場公平競爭靈活進退、合理流動的機制,對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既不能給予優惠政策予以保護,也不宜發布行政命令要求全部退出,其進退完全由市場來決定。第二,保持國有資本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企業中的控制地位,視情況實行絕對控股、相對控股或其他控制形式。第三,建立國有資本出資人代表的責任制度和約束機制。通過國有資本出資人代表的市場遴選和強有力的激勵與處罰制度,促使其對國有股權的維護和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切實負起責任。 (四)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無形障礙的克服與有形監督的體系建設 經過這些年的艱苦工作,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大體說已經建立起來。但不少非公有制企業仍然面臨著許多體制性障礙,問題主要出在兩個方面:一是缺乏具體的制度安排;二是沒能在操作層面落到實處。因此,關鍵是把黨和國家關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現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規制和社會管理的各項措施中。 從現實看,還有兩個薄弱環節值得高度重視:第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有形障礙往往受到關注從而被著力排解,但有規不依、濫用職權和敷衍拖沓等無形障礙在很多地方嚴重存在,這種無形障礙往往比有形障礙危害更大;第二,在經歷了長期的不平等境遇後,尋求非公有制企業與其他企業的平等權利往往受到高度重視,但對非公有制企業自身的制度和管理缺陷,如損害勞工權益、缺乏誠實信用等,往往監督、約束和引導不力。有鑒於此,必須加大相關配套改革的力度,建立起有效排解無形障礙和積極實行指導監督的制度體系。 (五)地區發展與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是建設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任務。但這些年全國統一市場的建設效果並不顯著。一些地區為求自身的發展,往往設置行政壁壘、實行行業壟斷、實施地區封鎖。其結果是重復建設嚴重、資源浪費巨大、假冒偽劣盛行、市場分割加劇。解決這些問題,經濟處罰、法律懲治、行政干預都是必要的,但根本的是要理順體制機制。追求地區發展而不惜妨礙全國大市場的建設,從體制上說主要根源於當前與職務升遷密切相聯的幹部政績考核體系和與地方事權不對稱的財政稅收體制。沒有地區的發展,難有全國的發展。全國統一的發展,能夠使市場資源得到更有效率的配置,不僅能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而且有利於地區的協調發展。實現地區經濟發展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可以並行不悖,必須加快相關體制的改革。 (六)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中效率和公平的協調 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大問題,已影響到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需要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但是,收入分配問題牽扯麵廣,其體制創新必須統籌兼顧社會各個方面群體的利益,必須考慮到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現實水平,同時要在公平和效率間尋求合理的協調。 從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和緊緊抓住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著眼,我們仍然要高度重視效率。但當前我們要把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進。 從現實出發,在體制建設上,有必要把握這樣幾點: 第一,對大多數人說,目前條件下的收入差距懸殊主要是過程不公或機會不公造成的,注重公平從總體上說應把重點放在維護過程公平和機會公平上,同時兼顧結果公平。即堅持機會公平優先,兼顧結果公平。而機會不公主要是行業壟斷、崗位壟斷、身份壟斷等體制性障礙造成的,因而,應把重點放在打破這些壟斷上。 第二,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要把控制的重點放在運用公權、動用公共財力提高部分人群、部分行業、部分地區收入水平方面。從體制機制上解決運用公權把整體利益和公眾利益合法卻不合理地轉化為局部利益或個人利益的問題。 第三,應該把收入分配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關注與關懷的重點始終放在農民和城鎮貧困人口身上。對這兩類人群,既要重視機會公平,又要重視結果公平,要建立起穩定的支持、扶助機制。 第四,始終把盡可能實現勞動者就業作為解決收入差別和推進社會保障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相應地,在城市要不斷改善創業和就業的制度環境;在農村必須重視對農民土地的保障,通過維護農民對最必要土地的經營權,保障農民的就業和維持基本生活的收益。

G. 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弊端

當前我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
(1)它是一種以高速增長為主要目標的趕超型發展模式。
(2)它是一種藉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實施的發展模式。
(3)它是一種經濟結構傾斜型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實質上是以農業、輕工業等產業部門的緩慢發展為代價的。
(4)它是一種粗放型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的顯著特徵是追求外延型擴大再生產方式,通過大量的勞動力和資金的投入來不斷增加產品數量。
(5)它是一種封閉式的經濟發展模式。

這種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弊端:
這種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盡管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起過一些積極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弊端日益顯露。例如,經濟結構嚴重不合理,高積累、高投入與低效益、低產出相聯系,區域發展失衡,資源浪費嚴重,經濟發展呈大起大落格局等。這種發展模式與市場經濟存在內在的沖突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使國民經濟長期穩定協調地發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最有效的利用,經濟發展模式的轉換已勢在必行。

改變措施:
不單純講究量的變化而更強調質的提升。囊括經濟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升級、科學技術的進步、體制因素的變革以及更深層次的社會領域的變化。它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發展可持續性、結構的協調以及社會和諧等等。

H. 科技發展帶來了哪些弊端

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積極影響
從近代文藝復興以來,人類共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產力發生巨大的飛躍,對世界經濟發展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紡織技術的改進為開端,以蒸汽動力技術達到實用為標志,形成了一個以機器技術為主導技術的技術體系。使得人類社會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從傳統的農業革命向近代工業社會躍進,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電氣化技術為主導技術,推動了工業的電氣化進程,使社會生產力又有了一次新的飛躍。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極其產業為標志。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二戰後出現了一個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生產大發展時期。
從近代以來,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迅速地、大規模地轉化為生產力,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一些學者竭力贊美科學技術,認為科技進步毫無疑義帶來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甚至消除了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和痛苦。培根曾說:「在所有的能為人類造福的財富中,我發覺,再沒有什麼能比改善人類生活的新技術、新貢獻和新發明更加偉大的了。」

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負面影響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過這些變化不都是朝著好方向發展的。
一、環境污染。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工業生產的急劇增長,環境污染日益顯出全球性,對整個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威脅,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酸雨、核放射污染是具體的一些環境問題。
二、生態危機。由於人類不合理的活動,特別是利用科學技術向自然無限索取的活動,在全球規模或局部區域導致生態過程即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損害和瓦解,從而危害人類的利益,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象,森林毀壞、物種滅絕加快、土地荒漠化是具體的一些生態問題。
三、戰爭和恐怖活動及犯罪活動。戰爭中,交戰雙方利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製造各種武器,人類之間互相殘殺。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已經可以看出,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戰爭所造成的破壞與損失以遠遠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類滅亡的命運恐怖分子利用先進的技術進行恐怖襲擊,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社會動盪。人身安全越來越沒保障,現在平均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犯罪行為發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與時下的新科技相關,如簡訊詐騙、電話詐騙,網上詐騙等。
四、資源短缺。長期以來,人類有一種錯誤的看法,認為地球上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隨者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已經面臨自然資源短缺的局面,如礦產資源匱乏、能源危機、水資源精湛等。聯合國有關機構已發出警告:「不要認為水是無窮無盡的天授之物,事實上世界上的水荒正在不斷地加劇,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五、人口和健康問題。人口問題好似工業文明所帶來的惡果之一,它又為成為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糧食緊張等全球問題的重要根源。其中人口膨脹、人口老齡化、糧食危機等問題日益嚴重。各種新興病菌不斷出現,很多病菌的殺傷力已經遠遠超過以前的病菌的破壞力。.這是由於醫葯科技的迅速發展加快了病毒的變種,以至於科技的發展速度已經跟不上病毒的變種速度,或許有一天人類會滅亡於某一場大的瘟疫。
六、科學技術還帶來倫理問題,特別是人類基因組計劃帶來的社會、倫理與法律問題。

I. 經濟發展過快!有哪些好處有那些壞處

發展過快,中和國力上升,生產力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提高,
但是發展過快帶來的環境問題不容忽視,也許會成為金融危機的誘因,經濟發展過快以中國情況看,
貧富差距
會拉的很大

J. 經濟增長過快的弊端

1、資源的透支與過耗

在城市規模、人口數量、使用工具、能源利用等等層面發展至空前的規模下,對於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利用也相應達到了空前的規模。雖然在短期內不會面臨資源枯竭的困境,但在地球有限的生態環境下任何資源顯然也是有其自身限度的。

要認清對資源利用的效率提高、人們相應由貧至富本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社會發展方式,而集中的高效發展本身是一種透支未來支付現代的手段。但在經濟建設過程中所遵循和學習的經濟學理論卻只強調了通過促進效率獲得自身利益,卻並未正視過度透支未來的現狀。

所以快速發展雖然得以讓人們由極貧到至富,讓國家由積弱走向強大。但對於國家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對於子孫後代的生存環境勢必將面臨一個必要的取捨。

而在當今各國黨派間惡性競爭嚴重、領袖頻繁更迭,僅僅以經濟發展數據比拼政績的發展現狀下。對於目前資源過耗和透支形式的經濟發展策略顯然也沒有得到足夠正視。這也勢必會形成對國家長期可持續發展規劃的缺失,以及對社會綱紀長期缺乏節制。

2、社會資源的過度集中

在由亂生治、由對峙趨於和諧的全球環境尚未完全明朗之前,全球經濟發展的策略都是本著一種此消彼長的、相互競爭的前提下的。所以在強調發展的伊始對外都以通過金融、貿易手段鼓勵競爭,對國內則要求以市場化來促進、刺激效率。

並且兩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忽視和放縱一些不良的競爭手段,當然這種發展策略本身是一種建立在非常環境下的非常之舉。

而目前缺乏對國家、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全球環境,顯然並沒有足夠認識到這種非常之舉將隨著社會關系的趨於和諧而自然向互幫互助、協作共存轉化的社會規律。

所以對於由此導致的社會綱紀敗壞也自然沒有進行足夠節制,使得原本的非常態反而在近數十載成為了一種社會常態。

同樣這也使得舉國的社會資源往往過度集中於一代缺乏綱紀,成長、教育環境較差的群體身上。而在歷經數十載的發展後,這種原本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儼然已經被社會完全常態化,並且人們還將曾經所用卑劣手段、惡性競爭方式,總結出了所謂的「生存法則」、「社會經驗」。

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嚴重斷檔、青年人不得不服從一些「行業潛規則」,發展創新的舉步維艱。更有甚者民諺稱「小孩分對錯、成人看利弊」,簡直荒謬至極。

最後引用蜀漢前人譙周《仇國論》中的內容:「處大國無患者,恆多慢;處小國有憂者,恆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

眾所周知人類的進衍來自於環境的壓力,而一旦完全擺脫這種壓力過度奢靡,則類似今日企業家揮金如土、偶像藝人天價收益、權錢交易缺乏監督,各行業紛紛以市場名義中飽私囊的社會亂象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前人在兩千餘年前就已經認識到的。

(10)經濟發展帶來的弊端擴展閱讀:

解決當前經濟增長面臨的方法:

1、積極尋求新的發展動力。

第一是要解決地方政府的發展動力問題。追求GDP曾經是地方政、府的動力,不再以GDP作為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標准之後,就必須確定新的政績考核制度。新的政績考核制度應當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核心。

第二是要解決國有企業經理層的發展動力問題。過去是以普遍高薪以及高水平的職務消費作為動力,今後必須建立新的動力機制。新的動力機制應該是差別性的、以經營績效為核心考核標準的薪酬和獎勵機制,對經理層的貢獻應給予充分的肯定。

第三是要解決民營企業的發展動力問題。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民營企業對投資環境的擔憂,對此,政策上要給予民營企業合法財產和收入以充分的保護,同時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促使民營企業積極投資。

第四是要解決勞動者的激勵問題。應根據勞動貢獻提高勞動報酬,同時減輕勞動收入所得稅負擔。

2、盡快建立新的經濟循環體系。

過去的經濟循環體系實際上是以政府投資驅動為主,形成了以政府高消費、單位高福利為重要推動力的高公共消費,以高補貼、低勞動力成本為主要競爭優勢的高出口來提供市場的循環體系。

進入新階段以後,這一循環體系不能繼續運行,如果不能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循環體系,經濟增長將難以持續。高投資、高消費和高出口本身依然是增長所需要的,所要解決的是如何能繼續實現高投資、高消費和高出口。

第一是要在政府投資驅動減弱之後,大力驅動民間投資增長。這需要大力推進投資管制體制和融資體制改革,特別是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要加強產權保護,降低企業稅費負擔。

第二是要大力促進居民消費增長。這需要推進稅收體制改革,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額,增加居民消費。同時政府要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外包。

第三是要大力促進職工收入增長。這需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職工薪酬收入、股權收入等,努力增加居民消費。

第四是要在出口增長下降以後,大力促進內需增長。一方面要通過大力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增加投資需求,加大惠農政策增加農村消費,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城鎮化拉動內需的全面增長,同時通過改善出口環境等措施促進出口需求增長。

3、努力解決比較成本優勢下降的問題。

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等造成的比較優勢下降業已造成相關資本外流、產業外遷,部分地區和產業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必須迅速解決由此造成的損失。

第一是要實施政策優惠,加大中西部地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比較優勢下降的產業內遷(東部地區遷移到中西部地區);

第二是要通過政策引導和促進競爭推動比較優勢下降的產業的快速升級;

第三是要形成和努力提高企業和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從模仿趕超到自主創新的轉變。

4、迅速扭轉「脫實向虛」的格局。

資本、人力資源等大量湧入虛擬經濟,產業資本脫離實體經濟行業投向虛擬經濟行業已經嚴重損害了經濟增長。「脫實向虛」的根本原因是實體經濟行業的利潤率遠低於虛擬經濟行業,實體經濟行業職工的收入水平遠低於虛擬經濟行業。

利潤率和收入水平的巨大差異則主要是金融管制和稅負結構造成的,一方面金融管製造成金融壟斷,引起利潤「脫實向虛」,另一方面有利於虛擬經濟行業的稅負制度安排造成了實體經濟行業利潤空間小、職工收入水平低。

因此,必須盡快有序推進金融改革,深化稅收體制改革,建立有利於實體經濟行業和虛擬經濟行業協調發展的金融制度和稅收制度。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帶來的弊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