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區域定位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中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第五次部長會議審議通過的能源發展中期(戰略)計劃提出,能源部門的目標是確保每個人都能享有穩定可靠、經濟上能夠承受、對環境友好並且數量適當的商業性能源供應。
這就意味著,在中亞區域能源合作框架之下,參與各方將得以共享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
亞洲開發銀行專家稱,蘇聯解體後獨立的中亞國家,許多地區都缺乏安全可靠的電力服務,而重新啟用蘇聯時期的電網系統,將可獲得更加有效的電力供應。亞洲開發銀行中西亞局副局長姚先斌說:「有了一個合作框架平台,各國為了共同的利益,溝通就會順暢得多。」
能源安全從本質上來說,包括能源資源的多樣化和多樣化的能源資源供應。當前,中亞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中的8個國家正在圍繞著這一目標實施一系列項目。
合作框架需要增強信任和加強溝通。新疆社會科學院中亞研究所副研究員胡紅萍說,當前哈薩克等國經濟對能源及其相關產業的依賴程度很高。中亞國家一方面會加強與鄰國的區域能源合作;另一方面,也將會考慮多元化能源輸出渠道,同時積極發展非能源產業以分散經濟風險。
能源合作蘊藏重大商業機會
觀察人士認為,隨著中亞區域能源合作的發展,對該地區潛在石油、天然氣、煤炭儲量的地質勘探、工程測量和開採的勘測,將成為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重中之重。
亞洲開發銀行報告指出:「所有國家都提出了一些可能上馬的新的能源項目。」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地區具有潛在的新能源。
這份報告認為,能源行業的多項改革和機構的能力建設,將為更多的私人投資帶來優惠。
中亞區域經濟合作能源行業協調委員會向本次部長會議提供的合作項目進度報告中,列出了一個長達42頁的國際金融機構資助該地區的能源項目清單。姚先斌說,國際金融機構對基礎項目的支持,更多的是為了私營部門「鋪路搭橋」。私營部門,不久將會成為能源項目最重要的參與者。
2。近半個月來,有關東北地區的重頭消息層出不窮,最惹眼的要數「東北地區開始構建『能源戰略共同體』」。「這是振興東北戰略中的重要步驟。」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副局長許永盛稱,「未來,國家將更多地從整體上考慮東北地區的能源發展建設布局。」而這主要是從地理、區位因素來考慮,東北地區的關聯性和一體性強,適合形成「一盤棋」。
當然,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東北地區雖然能源豐富,尤其是煤炭、石油在全國有著重要的地位。但存在條塊分割、產業趨同等結構性問題。如黑龍江省的累計石油探明地質儲量56.7億噸,約佔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剩餘可開采儲量5.68億噸,約佔全國總量的23%。但產業水平不高,集約化開采水平低,布局也不夠理想。再如遼寧的煤炭產業,深加工項目少,有些地區品種資源逐漸萎縮,對外依賴程度加劇,這些都制約著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
顯然,各方希望通過「能源戰略共同體」的啟動,從宏觀調控層面解決這一地區能源發展上過去存在的諸多問題,消除羈絆,互利多贏。
實際上,在區域間建立「能源戰略共同體」並不是東北地區開創性的舉措。近年來,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能源的日益緊缺,一些區域都在著手搭建能源合作平台。有專業人士透露,目前,長三角和京津冀各自的能源區域規劃也在醞釀中。浙江省副省長王永明近日在相關匯報上批復「建議長三角能源大平台問題抓緊擬訂方案」。顯然,長三角能源合作將破題。而早在今年6月,「泛珠三角」能源合作路線圖就已出爐,在《泛珠江三角洲區域能源合作「十一五」專項規劃》中,「泛珠三角」能源合作有著明確的目標:到2010年,西電送廣東規模達到2238—2438萬千瓦,送廣西344萬千瓦,形成西電東送「5直8交」輸電通道;煤炭產銷合作也要進一步加強,貴州煤炭輸出能力達到3000—4000萬噸;初步形成連接區域內大部分省區的成品油輸送網路,西南成品油管道輸送能力達到1000萬噸左右;電力、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等能源合作項目達17個。
無論是東北謀劃能源共同體,還是長三角能源合作將破題,以及更早的「泛珠三角」能源合作路線圖出爐,都佐證著一個事實——能源合作區域化已成趨勢,而且人們在各區域能源合作加速運作的背景圖上還隱約看到新的中國能源戰略正在浮現。
數年前,人們已經認識到國際間能源合作的重要。2004年,博鰲亞洲論壇能源圓桌會議就預測,21世紀前30年,亞洲對能源的需求將增長8-10%,加強區域能源合作對亞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意義非常,於是中、日、韓三國能源合作被提上日程。在非洲、拉丁美洲,一些發展中國家探索能源開發的新思路幾乎都是發展區域內和區域間的能源合作。經驗表明,發展能源區域合作,不僅能對國家間的能源供應餘缺進行調劑,還可以進行區域化的能源儲備,保證能源供應的可持續性。雖然時至今日,非洲能源戰略的調整究竟效果如何、拉美能源一體化戰略能否成真還有待觀望,但隨著能源需求增長的日益迅猛,區域間的能源合作大勢已不容置疑。
然而,近來國際能源合作體系遭遇了新的挑戰,在中東局勢動盪不安之下,8月6日英國石油公司宣布,已停止其在美國阿拉斯加的一個油田的原油生產,導致8月7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大幅上漲。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9月原油期貨達到每桶77.68美元。很顯然,這種地緣政治的動盪和偶然性因素還將不斷出現。
㈡ 7,簡述城市經濟發展戰略制定
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之
城市經濟要實現長期可持續健康的發展,需要確立科學的城市經濟發展戰略;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著城市經濟能否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在城市經濟發展戰略中,定位起著「綱」的作用
現代城市定位學說的發展,使「定位」成為現代城市學和規劃管理學獨有的研究對象和本學科使用的專門概念。同時,使定位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城市規劃戰略最富有活力、最富有挑戰性的基本因素。實踐證明,只有準確地給城市定位,才能「綱舉目張」,給整個城市帶來良好廣闊的發展機遇與空間。
首先,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的定位,突出的特徵是它在城市總體規劃里的定位。在實踐中,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的定位必須實現與城市總體規劃里定位的統一。關注更多的是定位時的科學性,而往往忽略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內外環境變化,定位所客觀存在著的動態性。因此,制定城市總體規劃時,城市必須從高效率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瞄準不斷調整的發展目標,既重視歷史現狀,又著眼於未來發展,對城市功能和發展方向進行恰當的定位。
其次,城市確立科學的定位,必須實現新城與老城的協調發展,特別要重視「老城再生」。在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的過程中,老城再生絕不像舊城改造這般簡單,那會涉及城市的交通,城市的產業分布,城市的新增長模式等等諸多方面的、全面的城市建設和城市戰略問題。現在中國所遭遇的城市難題,諸如交通堵塞、工業區建設、資源消耗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等,世界上許多城市早已經遭遇過,並且也已經有了理想的解決方案。比如說,巴黎、羅馬的舊城區早已不允許動土,新建築都在新城區進行。
再次,城市定位需要充分表現出定位的科學性、功能性、穩定性。一是城市定位要有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它能夠充分彰顯城市所擁有的靜態優勢和動態優勢,並對這兩種優勢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科學界定城市現狀所具有的競爭力優勢。二是城市定位要有功能性,主要體現在它能夠充分把握城市在國家劃分的主體功能區里的分工與位置。三是城市定位要有穩定性,主要體現在它能夠充分把握城市的動態優勢,並且及時地把它轉化為靜態優勢。
二、確立經濟中心城市的龍頭地位
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對於經濟區域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的核心,具有「心臟」和「頭腦」的作用,它與城市周圍地區的發展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中心城市的興衰直接影響著、調節著或帶動著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顯然,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必須確立經濟中心城市的龍頭地位。
其一,經濟中心城市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它以經濟區和城市群為依託,是經濟區生產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空間表現形式。從發展態勢來看,中國城市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開發與發展比較早的城市;第二類是在中國近代或改革開放處於高增長期發展起來的城市,並且在國內外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力;第三類是剛剛起步的城市。中國的中心城市主要都產生在第一類和第二類城市中。
按照世界通用的分類,根據經濟中心城市經濟活動輻射半徑的大小,分為世界級經濟中心,如紐約、倫敦、東京;洲級經濟中心城市,如巴黎、芝加哥、洛杉磯、中國香港、新加坡;國家級經濟中心城市,如中國的上海、泰國的曼谷、澳大利亞的悉尼;以及地區級經濟中心,如天津、青島、武漢、重慶等;國家首批確定的15個經濟中心城市。
其二,增長極理論指導著世界各國以經濟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確定經濟中心城市。增長極理論主張運用政府幹預的手段,集中投資、重點建設、聚集發展。欠發達地區市場機制不完善,資本稀缺,信息不充分,特別需要政府根據實際情況,集中財力、物力,選擇若干條件較好的區域和產業重點發展,以此來帶動整個經濟發展。增長極理論在實踐中的成功事例很多。
其三,利用經濟中心城市的經濟優勢,在其周邊地區形成產業價值鏈。近年來中國經濟中心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時,開始重視利用經濟中心城市的經濟優勢,在其周邊地區形成產業價值鏈。實踐證明,沒有這個產業鏈,中心城市就不能建立起有強大輻射能力的公路、鐵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如山東以東北亞區域性國際城市青島為龍頭,在全球范圍內建設「半島城市群」,發揮青島經濟中心城市的經濟優勢,使之形成總規劃土地面積約7.4萬平方公里,總規劃區域內有8個計劃單列市和地級市,22個縣級市、600個建制鎮的經濟區,形成有競爭力的區域產業價值鏈,成為帶動山東半島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體發展的城市密集區域,成為全球城市體系和全球產品生產服務供應鏈的重要一環。
同時,在環渤海區域和環黃海區域經濟合作中,構築由山東半島、韓國西南海岸地區,日本九州地區組成的跨國城市走廊,推動「魯日韓黃海地區成長三角」形成。在全國范圍內,以青島為龍頭的「半島城市群」,成為黃河流域的經濟中心和龍頭帶動區域,與京津唐、遼中南地區共同構築環渤海地區經濟合作圈的領頭軍,形成與珠三角、長三角比肩的中國北方地區的增長極之一。在青島發揮龍頭作用的同時,青島自身向海灣型的城市形態跨越,在更大的空間中分配產業、人口,實行「梯次轉移」,通過交通體系把工業及眾多產業向周邊疏解、分散。中心城區則集中發展現代金融、服務、信息等高端產業,增強輻射帶動力,使青島真正發揮半島城市群龍頭的作用。
三、確立區域經濟合作的錯位發展
目前我國進入了一個矛盾多發期,在區域發展方面突出表現為地區差距擴大,以及地區(行政區域)之間重復建設嚴重,原料爭奪和市場封鎖等利益矛盾和沖突加劇。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解決區域問題和化解區域間利益矛盾的必然選擇。
第一,城市實施經濟發展戰略要從「切塊式」發展模式向「合作式」發展模式的轉變。目前,中國城市在選擇區域發展模式的過程中,發生了四個重大轉變:一是由單一平衡或不平衡的區域發展向把全國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整體進行統籌的一體化的區域發展轉變;二是由過去的重在城市之間資源配置向重在培育城市競爭優勢的轉變;三是由城市行政協調向區域經濟、社會、生態一體化協調轉變;四是從城市單純側重陸地向陸、海、空統一協調的大國土發展轉變。這樣根據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實施有特色的經濟發展戰略,實現區域合作,表明我國城市發展戰略出現了從「切塊式」發展向更加講求科學性、合理性轉化的趨勢。
第二,城市實現區域經濟合作的錯位,要通過制度性改革,提升市場合作水平。跳出行政區劃的框架,從體制上消除限制區域之間的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根源,取消阻礙要素合理流動的區域壁壘,加大區域的開放程度。要營造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和完善統一區域性要素市場,從而讓市場機制在區域合作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加大區域的開放程度,在區域規劃、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市場准入等方面加大互動發展力度,才可避免各地產業雷同、基礎設施重復、無序競爭等弊病。促進區域合作發展首先要營造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和完善統一區域性要素市場,從而讓市場機制在區域合作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第三,規范地方政府競爭,通過政策保障合作城市各方的合法權益,使區域之間的合作能夠順利進行下去,達到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目的。
第四,通過發展城市特色經濟體系,在城市合作中實現錯位競爭,城市要整合區域內的生產要素,提高區域內產業的專業化分工合作水平,調整和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從而實現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選擇錯位競爭的路徑,發展特色化的產業,實行差別化的產業選擇和產品定位策略,揚長避短,謀求競爭優勢。
第五,城市實現區域經濟合作的錯位,必須實現信息共享,建設統一的信息體系。
長三角各省市扎實推進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交通卡互通」、「高校畢業生跨地區就業」、「長三角資料信息中心籌建」三項合作專題,在交通卡互通方面,各城市政府部門藉助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平台作用,研究制定並統一「長三角一卡通」互通的技術標准和運營規范,力爭在2010年發行長三角互通卡。在長三角資料信息中心籌建方面,將建立社會經濟信息共享協調機制和工作網路,匯集各成員城市經濟社會統計數據、城市管理工作動態和建議提案等,設立電子信息庫和紙制資料庫,通過網站、期刊、專報,為各成員城市提供共享和委託咨詢服務。
㈢ 論述: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的關系及其制定的原則
一、就二者的關系而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規劃的區別在於其所處的高度和層次不同,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階段,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宏觀的整體的籌劃,區域經濟規劃則是戰略思想的細化和轉向落實的階段。
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把帶有前瞻性的、關繫到區域經濟總體發展的綱領性設想和謀劃稱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戰略;它根據不同地區生產要素條件的分布情況和該地區在國家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對地區未來發展的目標、方向和總體思路進行謀劃,以達到指導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地區經濟騰飛的作用。而把實現發展戰略的具體安排稱為區域經濟規劃,它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指導下的區域和產業發展的詳細的安排,是戰略思想的細化。
二、區域經濟規劃制訂中應遵循的原則
1、發揮優勢原則。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是區域規劃最基本的原則。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在自然條件、自然資源、歷史沿革、經濟基礎、文化習俗諸方面存在巨大差異,自然條件和資源豐度的差異性,構成勞動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礎、生產要素、需求水平和產品價格等的差異性,同時也構成勞動地域分工的互補性,這是由勞動地域分工原理所決定的。只有充分發揮各地區的優勢,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區域條件,發展各種產業,取得最佳經濟效益。
2、兼顧全局原則。區域規劃的最終目的是促使區域經濟高速、健康發展。因此,規劃中要以區域整體利益為重,以大局為重,妥善處理局部與整體、一般與重點、農業與工業、鄉村與城市、生活與生產及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只有堅持全局原則,才有可能使各類規劃與發展戰略統一起來,始終如一地貫徹戰略指導思想。
3、效益原則。區域規劃的目的,是為了獲取部門或區域的經濟效益。通過規劃,合理地布局工業、農業和其他產業,在相同投入下,獲取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僅僅是經濟效益是不夠的,區域規劃應當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環境生態效益的統一,使區域能夠長期保護可持續發展的態勢。
㈣ 如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需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縮小各地社會管理水平的區域差距和加強各層級政府與企業、社會的協同合作,鼓勵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
1、要推動區域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
區域差距最首要的問題,就是各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為社會成員提供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各個區域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
在全覆蓋、標准化、可持續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均等化,進而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是積極應對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重大舉措和施政方向。
2、要縮小各地社會管理水平的區域差距,創建經濟協調發展的軟環境。
政府提供的社會管理服務及其質量,是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區域經濟發展總是嵌入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中,與地方政府的社會管理息息相關。
過去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點是在經濟領域,隨著區域經濟政策的逐步完善,協調的重心應該轉向區域社會管理和服務,為本地區社會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各區域的社會管理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不利於各區域生產要素和資本的力量整合
3、要加強各層級政府與企業、社會的協同合作,鼓勵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區域互動的主體是多元的,既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或有組織的團體;既可以是各級政府,也可以是地方企業。
區域的協同發展離不開與橫向和縱向的互動,在合作中才能使區域協同發展獲得強大的推動力。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早期,由於注意到了區域的功能互補和發展的異質性,特別強調中央與地方及地區之間的合作。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既要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格局,也要重視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以點帶面」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也可以說要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和助推器。」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說。
韓文秀還表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同時,要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當前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特點,規模經濟效應開始顯現,基礎設施密度和網路化程度全面提升,創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導產業快速發展,要推動這些地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㈤ 區域發展戰略
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區域發展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態勢。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通過不斷探索,黨中央研究形成了新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區域發展呈現新動向和新趨勢,區域發展戰略內涵更加豐富(圖7–1)。綜合起來,我國區域發展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從頂層確定了我國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部署。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央於1999年做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決策,2003年做出了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決策,2006年做出了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決策,形成了國家關於區域發展的戰略體系。「十一五」規劃綱要將其概括為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簡稱「四大板塊」戰略),即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黨的十八大確定: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1]。
二是主體功能區戰略明確了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006年,國家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了「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2010年,國務院印發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11~2014年,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布了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我國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由「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格局、「七區二十三帶」的農業發展格局和「兩屏三帶」的生態安全格局等三類格局組成。
三是跨國、跨區域經濟帶深化了四大板塊戰略對內對外互聯互通的內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環渤海與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進入新的階段。2014年下半年國務院發布了《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和《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區域發展新棋局雛形顯現。這一新棋局,既有擴大開放的內涵,如「一帶一路」向東連接東北亞、東南亞、澳洲,向西連接中亞、中東、歐洲;也有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如長江經濟帶打通了沿長江東部沿海、中部與西部欠發達地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東部沿海、中部地區和西部內陸地區連接在一起,珠江—西江經濟帶打通了外接東盟國家、內聯西南中南的通道。
四是重要經濟區是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引領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在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的指引下,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以2005年6月21日國務院批准上海浦東新區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開始,截至2014年9月12日印發《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先後出台了近40項區域發展規劃或總體方案(表7–1)。通過區域發展規劃,一批重要經濟區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成為推動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推動全國經濟持續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級的經濟高地(圖7–2)。重要經濟區是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成敗的關鍵,關繫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未來。
圖7-1 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示意圖
表7-1 近年來國家出台的主要區域發展規劃
續表
圖7-2 全國重要經濟區分布圖
㈥ 什麼是區域經濟轉型
區域經濟是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每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受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制約。水分、熱量、光照、土地和災害頻率等自然條件都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時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受投入的資金、技術和勞動等因素的制約;技術經濟政策對於特定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區域經濟是一種綜合性的經濟發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區域性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現狀及其問題,尤其是指礦物資源、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現在地區生產力布局的科學性和經濟效益上。區域經濟的效果,並不單純反映在經濟指標上,還要綜合考慮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和地區性的生態效益。衡量區域經濟合理發展應當有一個指標系統,從中國許多地區經濟發展情況來看,一般包括以下5個方面:①考慮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分析地區經濟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是否適合當地的情況(包括人力、物力和資金等因素)。③規劃設計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方案能否最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④地區內各生產部門的發展與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應當比較協調。⑤除生產部門外,還要發展能源、交通、電訊、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等區域性的基礎設施。注意生產部門與非生產部門之間在發展上的相互適應。
你說的區域經濟轉型應該是從行政區經濟向區域經濟轉型
請看下文示例~
京津冀晉蒙要共同推進資源互通、優勢互補、區域互動,盡快由各自為政的行政區經濟向區域經濟轉型。
資源互通,共享要素環境。各地必須打破行政區經濟格局,整合各種資源,實現互通、共享。不僅要形成自然資源的供應體系,也要實現社會資源的跨地區共享共用;要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有效對接;要推進區域市場體系建設,降低要素流動與進入成本;要改善區域合作軟環境,杜絕違背市場規律搞地區封鎖、地方保護的行為。
優勢互補,共度金融危機。從比較優勢的角度看,京津冀晉蒙區域差異性大,互補性強。從各方的利益需求看,對京津來說,迫切需要拓展發展腹地、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從優勢互補的角度看,京津冀晉蒙算得上是一個「最佳組合」。各方需要充分發揮本地區的比較優勢,引導產業和勞動力有序轉移,形成產業協作體系,通過產業鏈條延伸和產業有序轉移,實現區域共同發展,成為能夠有效利用世界資源和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重要地區。
區域互動,共建發展平台。應共同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官方與民間、政府與市場的合作機制,特別是要積極探索建立民間組織區域互動發展的新機制,提高區域協調發展能力。鼓勵和引導區域內企業通過市場機制加強各方面的合作,聯合進行投資、開發,共同拓寬市場。建立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組織,建立產業合作聯盟,促進行業有序、健康發展。加快區域間科技、教育的交流、合作與創新,構建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的合作平台,把交流與合作提高到一個新高度。
㈦ 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圖
給你個中國自然資源資料庫的網站,裡面的數據基本上都是以地圖的方式表達的,可供你參考。
http://www.naturalresources.csdb.cn/ny/tongjitu/gnyimg.html#96gwcl
http://www.naturalresources.csdb.cn/ny/tongjitu/txknew.asp?name=&pass=&danwei=
㈧ 區域發展規劃類型劃分
(一)按照地理空間尺度劃分
根據規劃覆蓋的地理空間尺度,區域發展規劃可以劃分為全國性的、國家經濟板塊的、跨省經濟區的、省內經濟區的和城市經濟區的等五類(圖7–3)。
全國性區域發展規劃是全國各區域發展的總體規劃,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各級區域規劃都要服從這個規劃[2]。全國性區域發展規劃主要包括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和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2010年12月,國務院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目的是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推進形成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等主體功能區,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011年3月,國務院發布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2011~201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國家經濟板塊區域發展規劃是針對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四大經濟板塊編制的規劃。目前,已經發布的包括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09~2015)、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和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經濟板塊規劃是對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貫徹落實,明確了各個經濟板塊的戰略定位、發展導向和發展目標。
跨省經濟區區域發展規劃是針對跨省經濟區編制的區域規劃,是全國性規劃與經濟板塊規劃在涉及不同省級行政單元的經濟區內的進一步細化和落實。目前已經發布的包括8個區域,分別是東部地區的長江三角洲和海峽西岸,中部地區的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西部地區的關中—天水、成渝經濟區和陝甘寧革命老區,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跨東部和西部地區的珠江—西江經濟帶。
圖7-3 已納入國家戰略的各級區域發展規劃
省內經濟區區域發展規劃是針對地域空間上只涉及一個省級行政區的經濟區編制的區域規劃,是全國性規劃與經濟板塊規劃在省內經濟區的進一步細化和落實。目前已經發布的包括14個區域,是當前我國國家戰略層面區域規劃的主體,分別是東部地區的河北沿海地區、天津濱海新區、山東半島(含黃河三角洲)、江蘇沿海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中部地區的中原經濟區、皖江城市帶、武漢城市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長株潭城市群,西部地區的北部灣經濟區,東北地區的圖們江區域、沈陽經濟區和遼寧沿海經濟帶。盡管國家針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分別編制了發展規劃,但是由於前者絕大部分地區包括在後者范圍內,為了方便將二者作為一個經濟區進行研究。
城市經濟區區域發展規劃是針對城市或經濟開發區編制的發展規劃,這類規劃涉及的地理范圍較小,通常屬於跨省或省內經濟區的重要城市或核心區,其土地面積往往在幾十至幾百平方千米。
由於經濟板塊屬於大尺度的國土空間,而城市經濟區通常是跨省或省內經濟區的核心區,從地質環境調查區域布局而言,本章主要關注和研究的是跨省和省內兩類經濟區。
(二)按照規劃性質劃分
根據國家層面出台規劃的性質,區域發展規劃可以劃分為發展規劃、配套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和指導意見三類。
發展規劃是區域發展規劃的最常見形式,既有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主導、地方政府配合共同編制的,也有地方政府主導編制的。屬於發展規劃的有18個經濟區,分別是東部地區的河北沿海地區、山東半島(含黃河三角洲)、江蘇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海峽西岸和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區的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和長株潭城市群,西部地區的陝甘寧革命老區、關中—天水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和北部灣經濟區,東北地區的圖們江區域和遼寧沿海經濟帶,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跨東部和西部地區的珠江—西江經濟帶。
配套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是我國一種特殊類型的區域規劃。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國家所建立的以制度創新為主要動力,以全方位改革試點為主要特徵,對全國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的試驗區[3]。截至目前,國家已批准了9個配套改革試驗區,分別是上海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武漢城市圈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沈陽經濟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山西省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尚未出台,上海浦東、深圳市、重慶市、成都市分別屬於相關重要經濟區。
指導意見是國務院出台的區域發展指導意見,涉及的區域主要包括長江經濟帶、中原經濟區、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重慶兩江新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