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級數發展

經濟級數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3 16:22:17

① 經濟翻番和經濟增長的關系

經濟翻番
翻一來「番」,就是指自增加百分之一百,也就是增加了一倍。但翻兩「番」及其以上就不能等同於倍數。「番」按幾何級數計算,「倍」按算術級數計算。翻番的計算公式為:n=lg〔(報告期數÷基期數)〕÷lg2,式中n表示翻番數,lg是常用對數符號。

經濟增長
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持續增加,它意味著經濟規模和生產能力的擴大,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的增長。

② 中國經濟為何5年持續下滑

要從全球變革的角度來分析中國經濟的此輪下行,國際環境共同的外部性、周期性問題不可忽視。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內部動力主要在擴大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
林毅夫認為,世界經濟整體下行是導致這輪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
他列舉了金磚國家、東南亞國家、發達國家三組數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比如中國2010年時GDP增長速度是10.6%,2015年時下降至6.9%。但巴西在2010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7.5%,2015年增長速度是-3.8%。俄羅斯2010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4.5%,2015年增長速度-3.7%。東南亞地區中,新加坡2010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15.2%,2015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2%。中國台灣2010年的時候增長速度是10.8%,2015年的增長速度只有0.7%。韓國2010年的增長速度6.5%,2015年的增長速度是2.6%。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經濟表現似乎比較好,但2015年的時候他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只有2.4%。
林毅夫強調,「這些是所謂高收入高表現經濟體,我們一般講的內部存在的這些體制機制問題他們都沒有,但表現完全一樣,並且比我們還增。分析下來肯定是共同的外部性的因素,共同的周期性因素。」
林毅夫表示,世界經濟的整體疲軟影響了中國的出口。「從1979年到2014年,我們的出口增長每年是達到16.4%,2015年的時候我們的出口不僅沒增長,而且還下滑了2.8%。今年上半年我們的出口增長下滑了7.7%。這種狀況下當然影響到我們的經濟增長。」
林毅夫總結,中國經濟連續6年持續下滑,今年經濟從6.9%降到6.7%,有相當大的因素是外部性、周期性的因素引起的。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能否復甦時,林毅夫強調要考察世界整體經濟是否復甦以及中國國內經濟內部的增長動力。「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總體來講外部環境會相當不好。」林毅夫說。
林毅夫認為國內增長動力在於擴大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以及投資需求。「有了投資增長率就會創造就業,就業就會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就業好的狀況,家庭收入的增長也會比較快,有了比較快的收入增長就支撐消費增長會比較好。那麼投資跟消費都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我相信我們可以達到『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平均每年6.5%以上的增長。」
以下為林毅夫演講全文:
老師們、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能夠作為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的一員,參加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首屆國家發展論壇,那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全球變革時代下的中國。作為經濟學家,我想跟各位談的是全球變革時代下的中國經濟發展
談中國經濟發展,那不管是在國內還是海外,大家最關心的一個題目是我們能不能實現「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在2016年到2020年間,每年平均增長6.5%以上。那6.5%以上的增長對中國來講非常重要,這是關繫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的時候,我們國內生產總值能不能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我們的城鄉居民收入到2020年的時候能不能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那對世界來講也非常重要,因為從2008年的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以後,中國每年的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30%。那現在全球經濟還沒有完全復甦,中國是不是還可以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對6.5%這個指標非常關心的原因。
那麼從2016年到2020年每年增長6.5%,跟我們改革開放以後,從1979年到2015年平均每年增長9.7%來比,已經向下調整了30%。那照理說這個調整的幅度也不小,應該餘地還是比較大,實現起來照理說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可是大家為什麼心裡還沒底。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經濟從2010年以後,每年逐年下滑。大家知道2015年的增長速度是6.9%,這是從1990年以來最低的增長速度。而且這也是從改革開放以後第一次連續六年經濟增長速度下滑,過去講說平均每年9.7%的增長,當然每年之間都有波動,但是一般說經濟下滑兩年,最多三年,經濟增長就會回升。那麼從2010年到2015年已經連續下滑了六年,大家知道今年2016年前三季度的增長速度是6.7%,比6.9%又下滑了0.2個百分點。2016年現在看來增長的速度也就是在6.7%,還是繼續下滑。

③ 經濟學的歷史階段及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或主要人物貢獻

1. 古典學派(The Classical School)--受重農學派「自由放任」思想影響。
A. 時間:大約起自1776年至1848年止
B. 創始學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
C. 學派精神:
a) 主張自由放任、反對政府幹涉
b) 人類皆有「利己心」,經濟體系自動會達成均衡
c) 充份就業是社會常態,失業是短暫社會現象
D. 代表人物有:
a) 亞當斯密:
1) 出版「國富論」,為經濟學奠定基礎,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後人尊稱為「經濟學之父」
2) 提出「價格機能」,即「一隻看不見的手」在人類「利己心」的催使下可解決人類基本的經濟問題
3) 提出「絕對利益法則」,主張國際間的分工與專業,強調自由貿易。
b) 馬爾薩斯(T.R.Malthus):1798年《人口論》,提出悲觀的經濟學論調,即糧食以等差級數增加,出生率以等比級數增加,所以人類終會有糧食不足的慘象,可喜的是其預測與現況差距頗大。
c) 賽伊(J.B.Say):1803年《經濟學泛論》,提出「賽伊法則」(Say』s Law)─供給創造需求,認為充分就業是常態。與現今「消費者導向」的時代亦背道而馳。
d) 李嘉圖(David Richard):1817年《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提出邊際報酬遞減法則、差額地價說、比較利益法則及生存費用說。
e) 約翰密爾(John S.Mill) 1848年出版《政治經濟學原理》。

④ 經濟學發展過程一般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

1. 古典學派(The Classical School)--受重農學派「自由放任」思想影響。
A. 時間:大約起自1776年至1848年止
B. 創始學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
C. 學派精神:
a) 主張自由放任、反對政府幹涉
b) 人類皆有「利己心」,經濟體系自動會達成均衡
c) 充份就業是社會常態,失業是短暫社會現象
D. 代表人物有:
a) 亞當斯密:
1) 出版「國富論」,為經濟學奠定基礎,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後人尊稱為「經濟學之父」
2) 提出「價格機能」,即「一隻看不見的手」在人類「利己心」的催使下可解決人類基本的經濟問題
3) 提出「絕對利益法則」,主張國際間的分工與專業,強調自由貿易。
b) 馬爾薩斯(T.R.Malthus):1798年《人口論》,提出悲觀的經濟學論調,即糧食以等差級數增加,出生率以等比級數增加,所以人類終會有糧食不足的慘象,可喜的是其預測與現況差距頗大。
c) 賽伊(J.B.Say):1803年《經濟學泛論》,提出「賽伊法則」(Say』s Law)─供給創造需求,認為充分就業是常態。與現今「消費者導向」的時代亦背道而馳。
d) 李嘉圖(David Richard):1817年《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提出邊際報酬遞減法則、差額地價說、比較利益法則及生存費用說。
e) 約翰密爾(John S.Mill) 1848年出版《政治經濟學原理》。

⑤ 貨幣的價值和經濟發展水平有何關系

只有第一個問題的答案:

淺析通貨膨脹與經濟發展

眾所周知,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是不利的,但從投資的角度分析,有一種新穎的觀點,
即認為通貨膨脹和本幣貶值可以刺激投資與消費,從而帶動經濟發展,下面我將淺析這一觀
點。
我認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至少是不完整的。先讓我簡要復述一下這個觀點的主要內容,
即認為通貨膨脹能縮小貧富差距,抑制儲蓄,從而刺激投資與消費。為了論證這一觀點,老
師還給了我們一個例子,即窮人和富人的差距比較:
假設窮人沒有儲蓄,而富人在銀行有十萬元的儲蓄,無通貨膨脹時,十萬元可以買一套
樓,即窮人與富人的實際差距是一套樓;現在通貨膨脹開始了,假設為200%的通脹率,即
一套樓現在值二十萬元了,而貧富差距體現為貨幣仍然是十萬元,體現為實物就是半套樓了,
即實際差距縮小了,若通脹進一步加大,則兩人實際差距會進一步縮小,從而深入淺出的說
明了通脹對窮人是有利的,而且富人也會因為產生「既然錢在銀行里只會使價值越變越少,
不如花掉買來實物以保值」的想法,從而刺激消費和投資,促進生產,拉動經濟發展。
初看起來這套說法似乎無懈可擊,但若進行更深一層的考慮就會發現,它存在著以下幾
個問題:
首先,上面的例子只是分析了儲蓄,而貧富差距不僅僅體現在儲蓄上,比如說窮人每月
收入為一百元,而富人每月收入為一萬元,通脹開始後,物價的上漲給雙方都帶來了損失,
他們所實際能夠得的物都減少了,但富人因為擁有更多的資金,可以通過投資來彌補損失,
所以實際的貧富差距有可能擴大,而不是像例子里通過假設所得到貧富差距縮小的結論,這
個例子只能說明通脹能使儲蓄得到抑制,降低儲蓄的增值作用。
其次,通脹對經濟的作用應從兩方面來分析,其一它對經濟是有損害的,因為物價上漲
會使消費者購買力下降,減少需求,損害生產,使經濟陷入停滯;其二,它使儲蓄成本提高,
從而刺激生產與消費,拉動經濟發展,對經濟也有一定的幫助。而到底它對經濟有正面還是
負面的影響,要看這兩方面作用誰佔主導。
再次,通貨膨脹刺激投資和消費的機理與銀行降息的機理是一致的,都是降低儲蓄傾向,
使人們相對於持有貨幣,更傾向於持有實物,從而拉動消費。但與降息不同的是,通脹有一
個程度問題,若是適度通脹,則人們有可能增加投資和消費,而若通脹程度過重,導致物價
飛漲,則人們的收入根本不足以購買生活必需品,更別提投資與消費了。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考慮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如1999 年國家為拉動內需,採用了
銀行降息和漲工資等辦法,但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分析表明,這是因為我國的消費彈性
偏低,人們持有更多貨幣,但消費卻沒有相應的增加,對通脹產生的積極效應來說,同樣存
在著如上問題,有可能因此而降低通脹對消費的刺激作用。
最後,從貨幣角度分析,本幣的輕度貶值,有利於吸引投資,因為減低了勞動力相對成
本。但如果本幣持續走低,則會使貨幣持有者因為不再信任本幣而大量拋出,造成本幣進一
步走低,導致經濟遭受損失,甚至停滯。而且本幣的過度貶值還會使投資者的實際投資回報
減少,進而虧本,導致投資減少。
例如:有一投資者帶一萬美元到中國投資,按當時匯率換成八萬人民幣,設中國的年投
資收益率為100%,一年後他賺了十六萬人民幣,但由於本幣過度貶值,一美元可兌換六十
四元人民幣,此時他的所有收益只有兩千五百美元,等於損失了七千五百美元,這種投資損
失是驚人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完整地說,在其他情況配合的情況下(如消費彈性大等),適度的通
貨膨脹和本幣貶值有利於刺激投資與消費,促進經濟的發展,但嚴重的通脹和貶值則會給經
濟帶來無法估量的重大損失,如蕭條和滯脹等。
談到適度與過度的判斷標准,我認為應該是看工資水平與物價水平之比的變化,即工資
增長率與物價增長率之比,如果工資的增長幅度能趕上物價的增長幅度,則這種通脹對經濟
的正面影響大於負面影響;若工資的增長水平趕不上物價增長水平,則這種通脹對經濟是有
危害的。(准確地說應該看收入增長率與物價增長率之比,但考慮到對大多數人來說,工資
是主要收入,故採用工資增長率與物價增長率之比)(2003年)

⑥ 中國改革開放經歷了那4個階段

改革開放30年間,我國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圍繞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這條主線,可以把這段歷史粗略概括為頭4年、中間兩個10年和最近6年,這樣4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78年到1982年,是「撥亂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四年」。其在「解放生產力」上的顯著成效,就是農村經濟活躍起來,短短三到四年就初步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

第二階段:從1982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是「開始全面改革,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道路、基本路線並大膽探索改革目標的十年」。其在「解放生產力」上的顯著成效,就是出現了「隔幾年上一個台階」式的加速發展時期,城市經濟活躍起來,對外開放由點到線再到面,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從這時起,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社會又面臨著新的考驗和挑戰。

第三階段:從1992年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之前,是「經受住政治和金融風波考驗而更加堅定奮進,有系統地確立指導理論、基本綱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實現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的十年」。其在「解放生產力」上的顯著成效,就是在1992年到1996年年均增長12 . 1%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內需,克服亞洲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同時使國家計劃管理由指令性計劃向指導性計劃轉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集中到一點,就是經過這一段落的持續改革和發展,中國總體上進入小康社會。
第四階段:也就是從2002年以來這最近6年以至今後,乃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明確界定當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方位,更高地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六年」。其在「解放生產力」 上的顯著成效,就是21世紀頭7年經濟總量保持兩位數穩定增長,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和國有經濟重大項目上了新的大台階,人民生活也上了新的大台階,並且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關注公平正義,進入了一個以更高自覺致力於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同時全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使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更加協調推進的嶄新階段。
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國情復雜的大國,是怎樣做到30年一以貫之、旗幟鮮明地堅持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這樣一種境界的呢?我認為,這里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30年中所獲得的馬克思主義偉大新覺醒。也正是在這樣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獲得新覺醒而與時俱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進到新的境界。直到黨的十七大,達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一」的統一認識:一面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一條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個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而為我們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實踐和認識道路。

⑦ 經濟常識: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轉型過程中的結構調整產生再生生產力。
中國改革開放存在著兩種轉型:一是經濟制度的轉型, 一是經濟增長方式與實踐模式的轉型。兩種轉型是局部與整體、個別與一般、微觀與宏觀的關系。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將使後者得到充實,前者得到升華。中國改革開放,是兩種轉型的歷史契合。轉型經濟最重要的是結構,是生產中人和人、人和物的結構從不對稱向對稱、消極對稱向積極對稱轉化。對稱結構,是轉型經濟的最深層機制。知識經濟使經濟全球化、生產社會化程度得以按幾何級數增長,這種按幾何級數擴大的生產社會化本身就可以使價值得以擴大、提升、再生。因此,知識經濟以放大的形式,使資源的再生優於資源的配置、資源的配置從屬資源的再生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得以展示和充分發揮。轉型經濟不但表現為經濟活動中知識運營、生產社會化所帶來的資源再生,而且表現為思維結構、社會結構、企業結構、生產結構的對稱、有序、優化組合所帶來的資源的裂變、再生與生產力的幾何級數增長。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二:轉型對人的主體性的解放。
經濟結構中,人的要素是首要的要素。改革開放意味著以往建立在經濟、超經濟強制基礎上的人身依附關系得到擺脫。人的主體性,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標准與動力。改革開放以前生產力發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是經濟、超經濟強制對人的主體性的壓制,改革開放以後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體性的解放。團隊主體性、企業主體性、區域主體性、政府主體性、國家主體性,是逐步放大了的人的主體性。總體上國民整體擺脫人身依附關系的起點平等,大大提高人的主體性,對人的行為從質和量兩方面作出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導向。制度高於技術,結構對要素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過制度(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產權制度只是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私有制是產權制度的必要環節,而非必要條件)對人的主體性的導向、催化和提高來實現的。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三:轉型使中國出現前所未有的創業潮。
人的主體性的解放是創業的前提,人的主體性的提高通過創業來實現,國民主體性的提高通過創業潮來實現。改革開放以來的創業潮:民營企業的一次創業、二次創業與國有企業的二次創業。在創業潮中,通過創意→創新→創造→創業→二次創業,使知識運營帶動資本運營、資本運營帶動資產運營、資產運營帶動產品運營,實現主觀與客觀、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統一,從而使企業和其他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政策環境對稱、和社會法制環境對稱、和社會信息環境對稱、和社會心理環境對稱、和市場競爭環境對稱,擺脫經濟運行的困境,消除經濟危機的根源,使企業和社會協調有序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之四:轉型中的制度融合。
以創業潮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就是民主與法制對稱、公平與效率對稱的經濟,市場化改革就是在宏觀與微觀、自由與法制、價格與價值、公平與效率、理性與非理性的碰撞中,用宏觀去規范微觀、用有序去整合無序、用無序去填補有序、使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經濟運動。在市場經濟有機體的各要素之間,雖然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地位,生產力的發展都是它們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生產力是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改革實質上是社會系統的自組織、有序化過程。整個社會系統是否協調有序,將決定社會系統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政府宏觀調控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建立和諧的社會經濟系統,使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對稱,從而發揮出最佳的生產力功能。與生產社會化相對稱的,是經濟的宏觀化。在經濟全球化、宏觀化時代,政府宏觀調控更顯重要。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絕不是市場經濟發展不完善的表現,而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在市場經濟轉型和市場經濟發展中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有先天的優勢。

⑧ 中國經濟增長第四級在哪

如果打開中國經濟版圖,我們就會發現,在這個版圖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著珠專三角屬、長三角和環渤海三個經濟增長「極」。不難理解,「極差效應」會形成一種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吸引眾多資本和機遇的聚集,必然帶來區域投資呈幾何級數的大幅增長。故此,關於中國經濟增長 「第四極」的歸屬一直存在爭議。誰都不願放棄對這一名號的爭奪,為爭取政策、資金支持的明爭暗鬥已悄然展開,而搶佔先機輿論的「第四極」爭奪戰也早已狼煙四起。
爭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地區,一個是以沈陽為核心的大東北,一個是以武漢為核心的大中南,一個是以重慶為核心的大西南,還有一個東盟聯合中心的北部灣。不過後來國家批准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後,「大關中」也提出要做「第四極」;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從區域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關於海西經濟區成為 「第四增長極」的說法也又一次屢見於報端。
第四極的選擇最終應該落到兩個關鍵點上,一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一區域的外向性影響力,從而更好地發揮此極對其他內陸地區的帶動能力。二是如何重新建立地理中心的影響力,順應地理中心城市的發展特點培養該增長極的核心競爭力。

⑨ 未來經濟社會的運行體系靠什麼支撐

國際上連續40年保持%以上增長的地區只有3個,且大的經濟體尚無前例,能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的經濟體更是鳳毛麟角。中國近30年來,經濟一直保持將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是什麼力量支撐了中國30年來經濟的高速增長呢?而這種趨勢還能延續多久呢?有沒有辦法保證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避免經濟陷入衰退和蕭條呢?
一、 過去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轉型
(一)轉型過程中的結構調整產生再生生產力。
中國改革開放存在著兩種轉型:一是經濟制度的轉型, 一是經濟增長方式與實踐模式的轉型。兩種轉型是局部與整體、個別與一般、微觀與宏觀的關系。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將使後者得到充實,前者得到升華。中國改革開放,是兩種轉型的歷史契合。轉型經濟最重要的是結構,是生產中人和人、人和物的結構從不對稱向對稱、消極對稱向積極對稱轉化。對稱結構,是轉型經濟的最深層機制。知識經濟使經濟全球化、生產社會化程度得以按幾何級數增長,這種按幾何級數擴大的生產社會化本身就可以使價值得以擴大、提升、再生。因此,知識經濟以放大的形式,使資源的再生優於資源的配置、資源的配置從屬資源的再生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得以展示和充分發揮。轉型經濟不但表現為經濟活動中知識運營、生產社會化所帶來的資源再生,而且表現為思維結構、社會結構、企業結構、生產結構的對稱、有序、優化組合所帶來的資源的裂變、再生與生產力的幾何級數增長。
(二)轉型對人的主體性的解放。
經濟結構中,人的要素是首要的要素。改革開放意味著以往建立在經濟、超經濟強制基礎上的人身依附關系得到擺脫。人的主體性,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標准與動力。改革開放以前生產力發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是經濟、超經濟強制對人的主體性的壓制,改革開放以後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體性的解放。團隊主體性、企業主體性、區域主體性、政府主體性、國家主體性,是逐步放大了的人的主體性。總體上國民整體擺脫人身依附關系的起點平等,大大提高人的主體性,對人的行為從質和量兩方面作出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導向。制度高於技術,結構對要素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過制度(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產權制度只是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私有制是產權制度的必要環節,而非必要條件)對人的主體性的導向、催化和提高來實現的。

⑩ 為什麼說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大力推動經濟的發展

基礎設施的建設首先帶來消費,會帶動一系列行業如建材鋼鐵等等,其次提供了很多就業,最重要的如公路的改善使得交通更便利跟迅捷,節約了時間提高了運行效率,實際上是加速了經濟的發展,再比如通訊設施的改善,使得信息的溝通更快捷,以前傳遞一個信息要麼人去要麼信件,很慢很費時間,現在一個電話幾秒就解決,因此上,基礎設施的發展,對於經濟是幾何級數的效應

閱讀全文

與經濟級數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