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 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2003年4月22日)
今天是第34個「世界地球日」。確立「世界地球日」,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珍惜和保護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資源、保護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我國將「善待地球,保護資源」確定為今年紀念活動的主題,就是要讓全社會充分認識到:地球的不堪重負和礦產資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善待地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基礎;保護資源是倡導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六大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寫入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列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基本內容;明確提出了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並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寫進了《黨章》。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使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為了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始終擁有生存和發展的良好條件,我們一定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一、加強土地資源保護,促進土地資源永續利用,為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不僅關繫到農業的基礎地位,而且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疆國土面積約佔全國的1/6,人均佔有的土地資源在全國處於前列,但適宜人類活動的綠洲面積卻很少,人地矛盾日趨突出。由於氣候乾旱、生態脆弱、森林植被稀少、風沙活動頻繁和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造成土地沙漠化和鹽漬化面積不斷增加,土地資源的一度盲目和無序開發,又誘發土地荒漠化程度的加劇。
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按照中央提出的國土資源保護和管理必須嚴而又嚴的總要求,全面落實「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和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兼顧生態」的原則,採取土地用途管制、耕地佔補平衡等治本之策,扭轉在人口繼續增加、建設用地不斷上升情況下耕地大量減少的失衡趨勢。正確處理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建立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的激勵機制,為耕地保護提供更大的潛力空間,為資源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優化提供切實保障。要按照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加強耕地保護,全面完成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調整和劃定。嚴格控制非農建設佔用基本農田,逐步建立耕地保護和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確保自治區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並逐年增加總目標的實現。要強化建設用地審批管理,嚴格執行農用地與非農用地的用途管制制度,盡可能使各類建設不佔或少佔耕地。嚴格控制城市規模外延式擴展佔用耕地。落實小城鎮建設用地政策,搞好小城鎮用地管理,控制村鎮建設佔用耕地。要按照「以水定地、節水增地」的原則,科學、合理地適度開發耕地後備資源。在做好保護耕地、節約耕地的同時,進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復墾力度。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進土地市場建設,發揮土地資源的綜合效益,最大限度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土地資源保障。
二、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保障西部大開發和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實施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新疆是個資源型省區,礦產資源具有分布廣、礦種齊全、配套程度較高、部分礦種儲量大、質量較好以及擁有少數特色礦產等特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在經濟發展中始終佔有重要地位。但新疆也是全國地質礦產勘查程度最低的省區之一,全區整體上礦產資源「家底」不清,資源保證程度低,探明儲量不足,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粗放,礦山普遍開采規模小、布局散、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較低、資源破壞和浪費現象仍很嚴重,大部分礦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尾礦綜合利用、礦物原料的深加工和資源的二次利用水平較低。
江澤民同志視察新疆時曾高瞻遠矚地指出:「中央認為,新疆已具備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應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下世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給新疆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為了保障新疆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對礦產資源的供給能力和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實施的需要,必須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耗竭性礦產資源採取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科學規劃,綜合開發,集約利用,加強管理。要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特別是要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和采礦權人的教育,使大家充分了解礦產資源的緊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點,提高對礦產資源嚴峻形勢的認識,樹立起正確的資源觀念、保護地質環境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依法辦礦、依法采礦、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的自覺性。要加強礦產資源的綜合勘查、綜合評價,通過引進國內外地學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加快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地質礦產勘查成果質量、科技含量和找礦水平,提高自治區礦產資源儲備。堅持依法管理,從嚴治礦,管好用好有限的礦產資源,要從礦山建設項目的審查入手,對采礦權申請人的辦礦技術條件、開采方案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等方面嚴格把關,實行采礦權總量控制,制止低水平礦山重復建設,從源頭上保證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充分利用法律、經濟和行政手段,杜絕破壞浪費礦產資源現象的發生,堅決防止開采礦產資源只顧眼前不顧長遠、靠掠奪式開采來求得一時經濟發展的短視行為,促進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總體水平的提高。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解決礦產資源合理開發、綜合利用中的技術難點問題,提高新疆礦業開發科技水平。通過吸收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以先進的采、選、冶工藝和技術,改造傳統的開采、選冶工藝和技術裝備,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平。
三、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新疆地處內陸乾旱地區,雖然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自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由於自然作用、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誘發了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煤層自燃等地質災害;在開發建設活動中忽視環境保護、生態恢復和污染治理,部分地區水資源無序超常開發,不斷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壞、水污染、水源衰減、土地荒漠化等許多新的生態環境問題,給新疆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很大的損失。
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中央已明確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其中一項根本任務。因此,在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如何處理好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問題、如何降低在資源開發中所付出的環境代價問題就成為需要盡快研究解決的新的重大課題。
地質環境是整個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結合貫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加強對地質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對地質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要求,積極探索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恢復的各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和辦法。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把中長期保護與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結合起來,集中力量,重點突破,最大限度地減輕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和破壞,要嚴格執行國家、自治區的有關規定,在區域開發和工程建設前期,要做好相應的地質環境評價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提前採取措施,減輕對環境的破壞和預防地質災害。要在查明全區地質遺跡的基礎上,加大對珍貴的地質自然遺產的保護力度,積極爭取在自治區建立國家級地質公園,為促進自治區旅遊業的發展作出貢獻。要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的規定,盡快制定和建立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督促采礦權人及時對礦產資源開發中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治理恢復,逐步形成與生產同步的生態恢復建設機制,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效益與環境效益有機統一。
保護資源、保護環境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希望全社會重視,各界支持,共同來完成這項事業,努力開創新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為紀念第34個「世界地球日」而作,原載《新疆日報》)
B. 國外資源合理開發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專家有哪些
李桂君
姓 名:
李桂君
性 別:
男
出生日期:
1973年4月
工作單位:
中央財經大學科研處
職務職稱:
處長/教授
郵 箱:
教育背景:
2000.9—2003.7 哈爾濱工業大學 管理學院 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 管理學博士
1998.9—2000.6 黑龍江商學院 經濟貿易系 產業經濟學專業 經濟學碩士
1993.9—1996.6 黑龍江礦業學院 貿易經濟系 審計學專業
工作情況:
2010.6—至今 中央財經大學 科研處 副處長/處長/教授
2006.7—2010.5 中央財經大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副院長/副教授
2003.7—2006.7 中央財經大學 投資經濟系 講師
授課情況:
講授的主要課程包括「投資與經濟專題」(博士生)、「運營管理」(IMBA/MBA)、「項目管理」(MBA/本科)、「項目評估」(本科)。
社會兼職情況: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轉型與創新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投資協會理事、中華建設管理研究會理事。
《中國管理科學》、《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建築經濟》、《Journal of Cleaner
Proction》等期刊的匿名審稿人。《建築經濟》期刊的編委。
研究方向:
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資源系統工程、基礎設施投融資
發表論文:
李桂君,黃道涵,李玉龍,中國不同地區水-能源-糧食投入產出效率評價研究,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7/3/15/138-149
李慧嘉,嚴冠,劉志東,李桂君,章祥蓀,基於動態系統的網路社團線性探測演算法,中國科學:數學,2017/2/1/241-256
李桂君,黃道涵,李玉龍,水-能源-糧食關聯關系: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新視角,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6/12/76-90
李桂君,李玉龍,賈曉菁,杜磊,黃道涵,北京市水-能源-糧食可持續發展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與模擬,管理評論,2016,第28卷第10期
Li Guijun,Huang Daohan,Li Yulong,China's input-output efficiency of
water-energy-food nexus based on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model,Sustainability(SCI檢索),2016,8(9),927
黃志燁,李桂君,李玉龍,常遠,基於DPSIR模型的北京市可持續發展評價,城市發展研究,2016,23/09/20-24
宋硯秋,高婷,李桂君,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偏好研究——基於北京市4家企業的多案例探索性分析,華東經濟管理,2016,30(9):157-164
黃志燁,李桂君,汪濤,雙邊道德風險下中小節能服務企業與銀行關系契約模型,中國管理科學,2016,24/8/10-17
Wang Tao,Li Yulong,Limao Zhang,Li Guijun,Case study of integrated prefab
accommodations system for migrant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ers in China,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cation and Practice(SCI檢索),2016
Chang Yuan,Li Guijun,Yuan Yao,Lixiao Zhang,Chang Yu,Quantifying the
water-energy-food nexus: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s,Energies(SCI檢索),2016,9/2/65
李玉龍,朱羽豐,宋硯秋,李桂君,基於層次分析法的農村土地流轉成熟度評價研究,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9):63-70
汪濤,李桂君,王碩,余薇,住宅產業化與傳統建設方式成本比較研究,工程管理學報,2015/04/15
Gao Ting,Song Yanqiu,Wang Yaoqi,Li Guijun,Financing Preferences of High
Technology Startups in China: An Explorative Study,Global Economy and
Governance,2015,ISSN 2392-6740
Li Yulong,Wang Tao,Xinyi Song,Li Guijun,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nti-terrorism in Protecting Overpass Bridge Based on AHP Risk Assessment
Model,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SCI檢索),2015/03/02
王璽,李桂君,政策創新驅動新能源產業發展---關於中國風電產業稅收政策研究,中國軟科學,2014,12/170-178
宋硯秋,李玉龍,李桂君,賈傳亮,復雜產品系統項目的治理結構——基於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研究,技術經濟,2014/06/01
李桂君,杜磊,李玉龍,城鎮化背景下我國小城鎮發展協同度測度模型,工程管理學報,2014/04/20
李桂君,杜磊,李玉龍,小城鎮發展系統結構及其支持政策選擇,小城鎮建設,2013/10/07
李玉龍,宋硯秋,李桂君,石曉航,基於最小費用的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優化配置:一個二階段規劃方法,工程管理學報,2012/12/31
李桂君,王楚,北京市實體書店的分布現狀與問題研究,出版發行研究,2011/08/15
李桂君,王瑤琪,江俊龍,劉靜琳,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特徵的案例研究,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1/04/30
李桂君,李琳,實體書店發展的政策支持方式選擇,出版發行研究,2011/03/15
李桂君,黃志燁,圖書出版項目管理中的項目矩陣分類法研究,出版發行研究,2010(3)
李桂君,王瑤琪,林則夫,中國商業銀行集團客戶信貸的項目管理模式研究,中國軟科學,2009(6)
Meng Zhaoli,Gong Jiong,Li Guijun,Competition and Adoption of Search Engine
Softwa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and e-Service and Technology,2009(2)
李桂君,孫成雙,建設項目貸後風險監控的系統動力學(SD)模型,土木工程學報,2008(12)
賈傳亮,池宏,孫穎,李桂君,基於QSIM演算法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過程模擬研究,中國管理科學,2007(10)
C. 關於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的小論文
「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勞力經濟是指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勞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很低。對多數資源來說,短缺問題並不突出生產的分配主要是按勞力資源的佔有來進行,勞動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勞動者的體力。相對於農業經濟時期。自然經濟傳統經濟學往往把農業經濟叫做自然經濟。從資源學的角度,所謂自然經濟就是指工業經濟,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使得大多數可認識資源都成為短缺資源。盡管19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的完成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鐵礦石和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佔有,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的佔有來進行。知識經濟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產業為基礎產業的經濟,其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智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識形態生產力的物化,人類認識資源的能力、開發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因此,自然資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這三個階段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天命論、決定論、或然論、征服論等多種認識階段與相應的處理方式,才進入到協調論的現代,即人、自然和技術這個大系統應該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在工業時代,人類對資源採取耗竭式的佔有和使用方式,不斷使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產生強大震動。人與自然不能協調發展,使得經濟不能持續發展,不斷出現能源危機,導致人類生活不能穩步提高,時常出現巨幅漲落。進入到現代,人們逐漸悟出,人類只不過是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必須和其它要素協調發展,力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與經濟的關系。以新的資源觀看待資源問題時,人們應當正確處理幾個重要的資源矛盾關系:1.資源的有限性與無限性問題自然資源就其物質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類認識、利用資源的潛在能力是無限的。片面的悲觀和盲目樂觀都是不正確的。2.資源大國與資源小國問題分析一國的資源情況既要看到宏觀上綜合經濟潛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的認識到在微觀上人均可利用資源限度的現實問題。3.資源的有用性與有害性問題。4.資源的量與質問題。
D. 論文 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急!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一個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發展和變化的焦點和結晶, 城市可持續發展構築了國家或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題。在經濟方面,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充分發揮城市的潛力,在資源最小利用的前提下,使城市經濟朝著穩健、高效、高質、創新的方向演進。 一、我國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 我國城市經濟在國家宏觀經濟和企業微觀經濟之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宏觀經濟的支點,又是微觀經濟的向導,因此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建國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初步建立了較為合理的城鎮體系,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市市場經濟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城市經貿高速發展,城市化、工業化和市場化逐步趨於協調;城市能源利用、技術創新、清潔生產等方面均成效顯著。 盡管如此,我國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仍很多,集中表現在:行政干預較多,不能充分實現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經濟增長方式仍然是粗放型,資源配置效率較差;污染嚴重、環境惡化、生態破壞,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障礙重重;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等經濟結構不合理;人口規模過大,人口素質偏低;規劃思想落後、規劃內容片面等。 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足夠重視和妥善解決,將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和深度推進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二、我國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全民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勇於承擔責任義務是我國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前提 可持續發展觀念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措施的思想基礎。只有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清潔生產、文明消費、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社會風氣,才能從資源、生態、環境、社會等方面去全方位地考慮問題並勇於承擔自己在可持續發展中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全面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廣大公眾需要積極參與、加強監督的領域主要有:城市經濟規劃的制定、落實和實施;城市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城市土地等各種資源的使用;對城市大型經濟項目的立項、建設、使用、定價等進行 聽證與監督;對城市管理者、幹部、交警、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及盡責情況進行監督。廣大公眾可以身體力行的事情比如簡朴節約文明消費、養花種樹美化環境、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等,這些事情似乎微不足道,實則作用重大。 (二)轉變政府職能,使市場機製成為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轉變政府職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在城市的經濟發展方面,政府的主要精力需放在宏觀調控上,通過制定宏觀政策和法規,培育規范的市場體系,維護企業發展和有序競爭。同時,政府還要發揮財政、稅收、金融、價格、投資等經濟手段對市場進行調節和調控,創造良好的城市經濟發展環境,維護城市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善經濟發展環境 依靠科技進步,變資源消耗型發展模式為技術導向型發展模式,建立一個低耗高產的節約型城市經濟體系。城郊農業以推廣產業化為主,以改善生態環境為基礎,發展基地化設施農業、創匯農業、生態農業、旅遊觀光農業等。工業以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扶持環保工業以減少能耗、提升層次、降低污染、改善環境。第三產業以信息化為先導,以建設和完善高級化、網路化、法制化市場體系為基礎,提升城市大生產、大市場、大服務綜合功能,帶動和促進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調整和改善不合理的經濟結構 從產業結構來看,經濟發展過程就是代表生產力層次的產業結構按一、二、三產業順序比重不斷升級的過程,城市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幾乎捆綁於自身產業結構的科學程度上。因此我國城市的產業發展要不斷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重視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在城市經濟的所有制結構方面,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充分發揮各自作用、盡量形成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就城市經濟中公共經濟和非公共經濟的情況而言,公共經濟的管理和運營需要在機制上、效率上有大的突破,要不斷調整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和供給質量,以促進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五)注重人才培養,倡導科技創新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注重、培養、挖掘各級各類人才,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整體素質已刻不容緩。首先,文化知識是提高居民素質的基礎,為此,要在城市居民中普及高中文化基礎教育。在此基礎上,努力培養專業人才,特別是鼓勵產、學、研有機結合,大力推進科研成果產業化,用現代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保證城市經濟繁榮發展。在條件許可的城市,要發展知識經濟,形成知識經濟產業。與此同時,要完善相關制度、創造有利條件廣納賢才共同投入到我國的城市經濟建設中。 做好了人才的培養和開發工作,就為堅持科技創新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50多年來我國城市經濟的穩健發展無不得益於科技創新。今後我國城市經濟的發展需要繼續提高技術、工藝、管理等知識型要素的含量和比重,要充分體現科學技術的先導性作用,使科技進步真正成為我國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使科學技術盡可能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六)制定科學規劃,加強交流合作 以規劃為先導,從規劃入手,把城市經濟發展規劃納入區域經濟規劃和國家經濟規劃之中,通過統籌規劃對城市進行科學定位,從城市的具體情況出發,充分反映城市特色、發揮城市優勢,力求上下結合、相互協調,避免城市內部和區域之間項目重復建設、經濟結構趨同和區域惡性競爭。 在實施規劃、加快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矯枉過正,樂於和善於吸收和借鑒市外、區外、國外的成功經驗和科學方法,要加強城市、區域與國際的廣泛交流和友好合作。 此外,要實現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妥善處理好環境與發展、公平和效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城市發展和區域進步、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等關系都是決策者和實施者需要深思熟慮
E. 資源型城市的定義和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資源型城市1. 發生學原則。即城市的生產和發展與資源開發有密切關系。具體來講,根據資源開采與城市形成的先後順序,資源型城市的形成有兩種模式,一種為「先礦後城式」,即城市完全是因為資源開采而出現的,如大慶、金昌、攀枝花、克拉瑪依等。另一種為「先城後礦式」,即在資源開發之前已有城市存在,資源的開發加快了城市的發展,如大同、邯鄲等。
2. 動態原則。即考察資源型城市必須關注它的全過程,既要看它的過去,更要看它的現在。因為有些城市曾經是資源型城市,但通過若干年的經濟轉型後,資源性產業在城市經濟中所佔比重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了,城市經濟對資源性產業的依賴度不大或者說很低了,這類城市在過去某個時段可以叫資源型城市,但轉型後已不再是資源型城市了,它的本質特徵已與資源型城市相距甚遠了。
3.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僅從定性角度去確定資源型城市,主觀因素太多,難以做到科學、准確;同理,僅從定量角度去確定資源型城市,過於機械,難以將很多不宜用數據表示的復雜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難免偏離現實。因此,科學的方法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為主,定性為輔。
(二) 確定中國資源型城市的步驟
1. 第一步:根據資料可獲得性,我們依據下面四個指標初步界定資源型城市。A. 採掘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在10%以上。取10%這一臨界值是基於如下考慮:第一,全國採掘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一般為6%~7%,而中國所有城市這一比值平均為4%~5%,如1996年的這一數值為4.3%。第二,在研究地區支柱工業時,其最低要求是其產值比重大於5%。第三,陳耀博士在確定中國煤炭城市時,所設定的標准為7%,其結論與不少專家的結論不謀而合。B. 採掘業產值規模,對縣級市而言應超過l億元,對地級市而言應超過2億元。C. 採掘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在5%以上。確定這一標准主要是考慮到中國城市中採掘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平均為2%~3%,如1996年為2.9%。而如果這一數值大於5%,則該產業對城市的就業穩定將產生較為重要的影響。D. 採掘業從業人員規模,對縣級市而言應超過l萬人,對地級市而言應超過2萬人。
原則上,上述四個指標要同時滿足才可確定為資源型城市。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在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WECD)於1987年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這個定義鮮明地表達了兩個基本觀點:一是人類要發展,尤其是窮人要發展;二是發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後代人的發展。
世界自然保護同盟,聯合國環境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1991年共同發表的《保護地球——可持續性生存戰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一書中提出的定義是:「在生存於不超出維持生態系統涵容能力的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
美國世界資源研究所在1992年提出,可持續發展就是建立極少產生廢料與污染物的工藝和技術系統。
世界銀行在1992年度《世界發展報告》中稱,可持續發展指的是: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較和審慎的經濟分析基礎上的發展政策和環境政策,加強環境保護,從而導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續水平的提高。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的《里約宣言》中對可持續發展進一步闡述為「人類應享有以與自然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權利,並公平地滿足今世後代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求取發展的權利必須實現。」
英國經濟學家皮爾斯和沃福德在1993年所著的《世界無末日》一書中提出了以經濟學語言表達的可持續發展定義:「當發展能夠保證當代人的福利增加時,也不應使後代人的福利減少。」
F.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生 研究方向是什麼就業方向又如何
看專業介紹啊,出來以後 什麼經濟研究院,咨詢公司都可以做的吧,估計宏觀經濟分析師也可以做
G. 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怎麼講
本節對應的課程標準是「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教學要求是「1.以某區域為例,利用區域資源分布圖,了解該區域的能源資源或礦產資源的類型及分布狀況;2.根據資料分析該區域能源資源或礦產資源開發的區位優勢與劣勢;3.通過資料分析,說出該區域在能源資源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對策。」教學目標是「1、學會根據資料分析資源型工業區(魯爾區)的區位優勢和不足;2、根據資料分析資源開發利用不同階段存在的問題;3、針對不同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4、明確分析『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思路。」
實行問題驅動,學案導學這種教學模式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它的好處顯而易見。使他們親身參與課堂教學,真正確立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條件和機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讓學生充當課堂的主角,讓學生自己看書、討論問題、動手畫圖,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課堂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課堂上老師講得少了,學生講得多了;學生的思維活了,問的問題多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多了,學生的視野開闊了。
整個教學過程體實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學生先預習,自主填寫預習案,教師收交後批閱,根據學生預習過程種出現的問題及疑惑設計整個教學過程並以問題的形式呈現。
預習案以課本基礎知識為主,部分學生可以正確填寫,後設計幾個簡單的問題應用,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如《魯爾區》設計幾個基礎問題:魯爾區繁榮發展的優勢區位,衰落的原因,再發展的措施,學生通過預習課本總結答案。教學以魯爾區繁榮-衰落-再繁榮的發展變化過程為引展開。學生根據問題小組討論總結,繁榮階段就鐵礦來源、發展的工業部門幾個問題討論加深理解。衰落的原因以一組圖片、資料、表格學生自主分析。整治措施學生就衰落原因總結,在產業結構變化,工業布局調整等幾個點以圖片展示加以理解。
H. 礦產資源型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高建明,)
礦產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轉型,不應局限於一種模式,而應緊密結合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尤其是要考慮區位、資源、人才、技術等條件,以及產業基礎、政策導向、承載能力、發展環境等因素,統籌考慮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城市與鄉村、現實與可能,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制定縣域經濟發展轉型戰略,實現多路徑轉型。
3.2.1 推進技術創新與結構調整,做優做強礦產資源型產業
一要規劃、整合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加快推進礦產資源的優化重組和集約化經營,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二要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盡快實現礦產資源型產業的產品和技術結構轉型。三要淘汰落後產能,提高技術和工藝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礦產資源型產業的綜合效益。四要延伸礦產資源產業鏈條,形成綜合的礦產資源型產業體系,增強礦產資源型產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五要推進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3.2.2 推進產業集群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實現循環發展
建立產業集聚區,大力推進產業聚集,形成礦產資源型產業集群,增強礦產資源型產業的競爭力和綜合效益。作為礦產資源型區域經濟,圍繞著建立礦產資源型產業集群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依據區域資源分布和產業基礎,按照工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市集中的原則,規劃建設高標準的產業集聚區或稱工業園區。二是依託當地富集度高的礦產資源,以大企業為核心,圍繞大企業的核心產業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促使形成產業集群。三是政府必須發揮重要的主導作用,制定完整配套的政策體系,以市場為媒介促進企業合作實施循環經濟。
3.2.3 發展新興產業,建立新型工業體系
積極扶持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是礦產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內容:一是運用政策、制度等手段,選擇1~2個有一定基礎和發展潛力的非礦產資源型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來扶持和培育,支持和幫助其盡快做大做強,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二是採用植入方式,引進和扶持裝備製造業、精細化工產業,積極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使其盡快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
3.2.4 採用綠色技術,發展環境友好型礦產資源型產業
大力發展和應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各種綠色技術、工藝和設備。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先進工藝和製造技術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領域的應用,加強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技術的科技攻關和產業化。及早修復礦產采選和初加工對山體、植被、水體、大氣等生態環境的破壞,盡快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
3.2.5 以城鎮化建設帶動礦產資源型產業發展轉型
要做好縣域城鎮總體規劃,科學確定縣城定位,合理安排空間布局,把產業規劃與城市規劃有機結合,為產業發展與城市擴容的良性互動打下規劃基礎。按照園區向城鎮集中、企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聚集的思路,在縣城與中心城鎮建立工業園區,發展生態型工業園區。
3.2.6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第三產業發展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大力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是推進礦產資源型縣域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在發展重點上,以現代物流業為切入點,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主要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教育業、文化和旅遊業等。積極發展旅遊休閑產業,培育綠色經濟的增長點。
I. 資源型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有哪些
在開發資源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城市,隨著資源的枯竭,生產力會出現大量過剩,人們把這類城市稱做資源枯竭型城市。素有「煤城」之稱的河南省焦作,因煤而興,留給人們的曾是「黑色印象」,灰暗的天空、黑色的煤山、撒滿了煤灰的道路……而今的焦作,「黑色印象」已被「綠色主題」逐步取代,正在走出一條成功的轉型之路。
組織實施戰略性轉移
隨資源利用而興起,隨資源枯竭而衰敗,這幾乎成了資源型城市發展的一個規律。從1956年建市之初,焦作就以煤炭工業為基礎,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到1995年,資源型企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在90%以上。「九五」後期,隨著礦產資源日益枯竭,開采成本越來越高,加之企業設備老化、技術更新緩慢以及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全市資源型企業效益下滑,下崗失業人員增多。到1999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下降了13%,財政收入和工業增加值分別下降了24%和12.2%。整個「九五」期間,在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持續穩定增長的情況下,焦作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僅為3.5%。
如何擺脫因資源枯竭而衰的厄運?從1999年開始,焦作以「第三次創業」為標志,做出了戰略調整:做強做大鋁工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骨幹企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利用農業資源,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以旅遊業為龍頭,帶動全市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焦作先後投資30多億元,對現有的能源、化工、機電、建材等工業進行高新技術的全面改造,強有力地實施了「四個戰略性轉移」,即煤炭工業向電力、熱電聯營、鋁電聯營轉移;原料化工向生物化工、醫葯化工、精細化工轉移;煤礦機械向環保機械、糧食機械、汽車機械轉移;水泥建材向新型建材、環保建材轉移。全市18家重點骨幹企業通過科技嫁接,銷售收入絕大多數較5年前翻了一番。2002年,18家重點骨幹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佔全市的36.9%。100餘個高新技術產品的引進開發,使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到了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13.7%。
目光由地下轉向地上
「以旅遊業為龍頭,帶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是焦作推進城市經濟轉型的重要一環。「焦作北依太行、南臨黃河,獨特的區位優勢、地質構造以及氣候條件,造就了焦作獨具特色的山水景觀。這是大自然對焦作的厚愛」。
從1999年開始,焦作開始把目光由地下礦產資源轉向地上山水資源,先後投資5億多元,開發建設焦作山水峽谷極品景觀,形成雲台山、青龍峽、青天河、神農山四大景區和十大景點的大旅遊格局。焦作通過旅遊大蓬車、國標太極拳年會、山水旅遊節、紅葉節等多種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引來國內外的百萬遊客。2001年、2002年,全市接待遊客人數和門票收入等主要指標都以較快的速度增長,特別是在旅遊黃金周,全市旅遊綜合收入11.3億元,居河南省首位。全市旅遊業收入由3年前不足國內生產總值的1%增長到目前的6.4%。
礦產資源不可再生,農產品資源卻取之不竭。焦作是糧食高產地區,幾年來,焦作按照「突出特色、建立支柱、扶持龍頭」的思路、大力推動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截至2002年年底,全市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500多家,小麥、玉米和「四大懷葯」(菊花、牛膝、山葯、地黃)的年加工能力已分別達110萬噸、95萬噸和8000噸,不僅解決了農產品就地轉化增值的問題,而且發展形成了一個新型資源產業。
城市經濟重新煥發生機
從資源主導到科技主導,從開發礦山到開發旅遊,從「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焦作城市的轉型使經濟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2001年、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11.4%和12.1%。在2003年年初河南省公布的全省城鎮綜合發展水平排名中,焦作居第二位。煤炭工業在全市工業中的比重由過去的90%以上下降至目前的3.6%。2003年前三季度,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5%。
城市經濟的轉型,使焦作的城市建設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隨著30餘家重污染企業的關、停、並、轉,籠罩城市幾十年的煙塵散去了,天變藍了,水變清了。市區北部太行山的大規模綠化,使城市有了綠色屏障和綠色背景;中心城區的拆舊建綠、拆牆透綠、園林綠地建設,使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37.9%和44.1%。如今的焦作已經和「煤城」漸行漸遠,綠色成了這個城市的主題。思考從河南省焦作探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之路中,你能概括出哪些成功的經驗?這些經驗對我國其他資源枯竭型城市有什麼借鑒?
復習題1.什麼是資源型地區?資源型地區在發展過程中通常面臨哪些問題?
2.資源型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有哪些?
課題2 檢查進度
此時你應該了解礦產資源開發方面的問題及其主要對策了。在你筆記上的表格中可以總結出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一些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