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政府主導下的區域經濟發展

政府主導下的區域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3 17:59:24

A. 區域經濟關系主要通過哪些方面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自己發展規劃是對自己發展的一種戰略規劃。制定自己發展規劃的過程是自己管理者對自己未來發展思考、選擇和策劃的過程。它的使命在於在深刻分析自己發展的歷史和當前情況、科學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預先處理自己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探索自己有效發展的道路,促進自己長期、穩定和持續發展。自己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自己發展規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自己基本情況及分析,自己發展的整體目標及目標體系,自己發展的實踐措施,自己發展的保障機制。(一)自己發展的分析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時,首先要深入、全面地了解自己方方面面的基本情況,即摸清「家底」,其次要冷靜,理性地分析這些基本情況,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對自己現實情況的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1.自己發展的歷史分析。分析自己發展的歷史是指總結和提煉自己發展的傳統、特色和資源,確定自己發展的方向。2.自己發展的現狀分析。對於自己發展現狀的分析可以從幾個維度:一是分析自己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二是分析自己發展的軟體、硬體情況,三是對自己整體工作中的各分項工作進行分析。3.教育發展的形勢,政策和理論分析。通過分析,明確國家和自己所在地區的教育發展形勢。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傾向和教育理論發展的基本趨勢。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時,保證自己的發展與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發展形勢、政策傾向等保持一致。4.自己發展的環境分析。包括大環境分析和小環境分析。大環境是指影響自己發展的社會環境和新的人才需求趨勢,小環境是指自己所在地區的教育發展情況和周邊自己的情況。5.自己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分析。自己發展的挑戰與自己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是自己發展規劃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面對挑戰,還要努力尋找迎接挑戰、促進自己發展的機遇。(二)自己發展的目標確定自己未來三年至五年的發展目標,是自己發展規劃中的重要內容。這個發展目標既包括自己發展的整體目標,也包括各方面具體工作的目標。一個科學有效的自己發展的整、體目標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與國家和地方教育發展目標相一致。(2)符合自己實際情況。(3)適中,既有挑戰性,又有實現的可能。(4)能夠分解到自己各方面的工作中去,形成自己發展的目標體系。(5)目標在文字表述上必須清楚、明確,不能模稜兩可,讓人產生歧義。而且必須與自己;現實工作相對應。自己發展的整體目標必須分散到自己各個核心領域的工作中,繼而形成一個目標體系。自己的核心工作領域包括;自己管理改革、教學改革、德育,體育衛生工作,課題體系和課程資源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研和科研活動、後勤工作、自己文化建設,對外聯系(社區,同類自己之間、國際交流等)。(三)自己發展的措施在自己發展規劃中,要圍繞自己發展的整體目標和目標體系,制定出一系列達成目標的措施。這些措施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有針對性,能夠立足自己現狀,指向自己某一方面的工作。(2)講求策略,能夠多快好省地達成目標。(3)符合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4)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5)切實可行,具有很強的操作性。(6)不同的措施之間不會相互沖突。(四)自己發展的保障機制自己發展的保障機制主要有:(1)組織機構及制度體系。在自己發展規劃實施之前,要審視自己當前。的組織機構和制度體系,盡可能去規范和完善。(2)人力資源。包括教師隊伍、管理者隊伍和生源,核心是教師隊伍。(3)物質資源。主要包括自己的學經費、硬體設施、課程資源等,核心是課程資源。自己發展規劃的目標自己發展規劃要靠教職工去實現,所以必須站在教職工的立場上思考實際問題,進行有效規劃,自己發展規劃的目標,或者說自己發展—規劃要達到的效果是讓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教職工看到三樣東西:(一)看到任務包括自己的任務和個人的任務。自己要圍繞發展規劃建立任務體系。即把任務分類分層,分出輕重緩急,分出常規任務和非常規任務,分出核心任務和外圍任務等,同時把自己的任務和個人的任務有效地整合起來。這體現了規劃的科學性。(二)看到發展包括自己的發展和個人的發展。自己發展規劃要讓教職工透過自己發展目標和任務體系看到自己的發展;透過個人在自己任務體系中的作為看到個人的發展,同時能夠把自己的發展和個人的發屜有機地結合起來。(三)看到曙光包括自己發展的曙光和個人發展的曙光。這表現為自己為實現目標、完成任務所能提供的物質條件和保障措施。自己目標的實現。任務的完成與教職工的素質和努力程度直接相關,但這兩者之間並不能畫等號。物質條件是指自己能夠為教職工提供什麼物質資源和現實支持,以確保任務的完成。保障措施是指相應的管理規范和方法。自己發展規劃的模式(一)自上面下的自己發展規劃模式自上而下的自己發展規劃模式是指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時,主要依靠自己管理層和外來咨詢專家的力量,提出自己發展規劃草案,再通過一定的方式徵求教職工的意見,對規劃草案進行建設性而非顛覆性的調整,最後確定自己發展規劃。咨詢專家一般包括教育管理理論研究者、知名校長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等。在這一模式中,自己管理層和外來咨詢專家起決定作用,自己發展規劃的技術層面的因素和理性的分析被地關注,自己發展規劃的成功地取決於自己管理者的素質和咨詢專家的知識。自上而下的自己發展規劃模式適用於這樣的情境;自己的整體師資力量比較弱,教師參與自己民主管理的程度不高,自己文化不太支持創新。(二)自下而上的自己發展規劃模式這一模式是指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時,主要由教職工提出自己發展規劃草案,再由自己管理層會同外來咨詢人員進行集中討論,對規劃草案進行建設性或者顛覆性的調整,最後確定自己發展規劃,在自己管理層會同外來咨詢專家集中討論規劃草案階段,究竟是建設性調整還是顛覆性調整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草案的質量,一個是自己管理層和外來咨詢專家意見的質量。在這一模式中,教師的集體智慧和全員參與起決定性作用,自己發展規劃的實踐層面的因素和對實踐的分析被地關注,自己發展規劃的成功地取決於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參與自己管理的程度。這種模式適用於這樣的情境:自己整體師資力量比較強,教師參與民主管理的程度高,自己文化支持創新。自己發展規劃的誤區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應該注意避免以下誤區:(一)眼睛朝上的自己發展規劃眼睛朝上的自己發展規劃是指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時,校長眼裡只有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目標和政策,只有上級主管領導的喜好,沒有自己自身的特點。制定這樣的自己發展規劃的目的要麼是做樣子,要麼就是取悅上級主管領導。(二)高高在上的自己發展規劃高高在上的自己發展規劃是指自己發展規劃是校長根據個人見解制定出來的,沒有全校教職工的參與,教職工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發展規劃的制定過程和自己發展規劃本身。這樣的自己發展規劃實際上不是關於自己發展的規劃,而是校長個人意志的傳聲筒,在一定程度上是校長個人的職業發展規劃。(三)跟風追潮的自己發展規劃眼風追溯的自己發展規劃是指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時趕時髦,自己教育教學和管理領域什麼熱門提什麼,流行什麼寫什麼,自己發展規劃中充滿了新概念、新提法,但是卻沒有實質性的內容,這使自己發展規劃成為自己發展「概念」的規劃。這樣的自己發展規劃是自己管理中功利傾向的一種表現。(四)依葫蘆畫瓢的自己發展規劃依葫蘆畫瓢的自己發展規劃是指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時,不是根據自己自身的綜合情況進行理性分析,而是簡單模仿其他自己現成的或成功的自己發展規劃。這樣的自己發展規劃往往沒有自己的特色,也不能指導自己在學實踐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五)任務書式的自己發展規劃任務書式的自己發展規劃是指在自己發晨規劃中,詳細地列出了自己未來三年至五年的幾項核心任務是什麼,但是,沒有規劃如何完成這些任務,也沒有明確自己為完成這些任務提供了哪些保障,特別是自己為教職工個人的發展提供了什麼條件。這樣的自己發展規劃缺乏號召力,不能激發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了確保自己發展規劃的有效性,自己管理者要在制定規劃時問自己三個問題:(1)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之前,應該自問「我們應該如何制定自己發展規劃」。通過對問題的思考,確定製定自己發展規劃的模式,程序和操作設計。(2)在確定自己發展規劃草案之後,應該自問「我們的自己發展規劃有效嗎」。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找出自己發展規劃草案中的漏洞,問題和能夠改善的地方。(3)在確定自己發展規劃之後,應該自問「有沒有更有效的自己發展規劃」。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對現有的自己發展規劃進行反思和進一步修正,使自己發展規劃更加完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主要內容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概念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特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論模式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組成要素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內容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訂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概念戰略毛澤東曾對戰略做過如下定義:「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性的東西」,「凡屬帶有要照顧各方面和各階段性質的,都是戰爭的全局。」經濟發展戰略由於光遠1981年提出,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總目標、總任務以及實現總目標、總任務的關鍵性對策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一個地區(或國家)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總任務以及實現總目標、總任務的關鍵性對策所作的全局性、長遠性和方向性的謀劃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特點全局性戰略性長期性穩定性政策性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論模式總體戰略模式自主發展戰略模式:是指一些發展中國家主張不依賴國際市場,特別是強調要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脫鉤,生產面向國內市場、出口只是為了進口的一種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發展戰略高速增長戰略:又稱趕超戰略,是指發展中國家以趕超發達國家為目標,沿襲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以求迅速提高經濟增長速度而實行的具有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決策,又稱傳統的經濟發展戰略變通經濟發展戰略:又稱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戰略或以滿足基本需要戰略,是指發展中國家以滿足廣大居民基本需要為目標而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作出的全局性、長遠性重大決策初級產品出口戰略:又稱初級外向型發展戰略,是指發展中國家優先發展農礦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以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個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種發展戰略進口替代發展戰略出口替代發展戰略信息化發展戰略:就是要發展智力產業部門,要收集、獲取、發現新的信息,並使先進的信息轉化為新的生產要素,促進經濟實現新的發展空間戰略模式平衡發展戰略指地區間平衡發展的戰略,即使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發展速度、人均國民收入等經濟發展指標處於大體相當的狀態的發展戰略。不平衡發展戰略梯度推移戰略經濟梯度推移的動力:創新活動。推移的方式:有序推移。推移的途徑:通過多層次的城鎮系統逐步轉移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組成要素戰略指導思想概念:也稱戰略方針,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總綱,是確定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步驟和戰略措施的依據特點符合區情具有穩定性具有綱領性類型目的型手段型目的與手段結合型未來型戰略目標戰略目標:是區域在未來一個較長時期內試圖達到的全局性的奮斗目標,是未來發展預期達到的總要求和總水平,也是一定時期的總任務戰略目標體系經濟發展方面:總量指標、結構指標、各產業發展狀況指標、財政狀況指標、物價狀況指標科技進步與效益方面:科技進步、效益人民生活方面: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費水平、居民居住狀況、收入差別社會發展方面:人口增長、教育狀況、醫療衛生狀況、環境狀況、治安狀況城鎮建設方面:城市化、城鎮布局、交通通訊設施建設戰略重點戰略重點是指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於實現戰略目標具有關鍵意義的、而又有發展優勢或發展比較薄弱需要特別加強的那些部門、組織、環節、要素或區域選擇和確定戰略重點的基本原則多元化原則關鍵性原則揚長補短原則多向聯系原則戰略重點的轉移原因——由於戰略目標調整而引起戰略重點轉移因失去發展優勢而引起戰略重點的轉移因薄弱環節得到加強而引起戰略重點的轉移由於新技術的發展而引起戰略重點的轉移由於對外關系的變化而引起戰略重點的轉移戰略布局待開發階段:採取培育增長極的布局模式工業化初期:採取據點式戰略布局工業化中期:採用點軸式戰略布局模式工業化後期和後工業化階段:採用網路式戰略布局模式戰略步驟戰略步驟是從時間上來安排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重點是安排戰略步驟間的銜接。也稱戰略階段劃分戰略步驟的依據戰略期內的總任務,以及為實現這一總任務每年必須實現的發展速度。為實現總戰略任務所需要完成的基礎工作和准備工作解決戰略重點所要求的階段性根據變化了的情況調整戰略任務,由於在發展中各部門、各環節出現了不平衡而進行協調一邊實踐,一邊總結,不斷提高指導效果,以保證戰略目標的實現戰略步驟的劃分:准備階段、發展階段和完善階段各步驟之間的關系戰略措施內容實現戰略目標的經濟政策環境實現戰略目標的社會經濟體制環境實現戰略目標的國際環境特徵針對性多樣性層次性協同性靈活性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內容總體戰略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與上一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關系與有關區域發展戰略的關系與平行區域之間的關系與相交叉的協作區之間的關系與本區域內發展區的關系部門發展戰略分類經濟部門科學技術部門教育部門體育衛生部門文化藝術部門政治法律部門行政管理部門涉外部門新聞信息部門軍事部門特徵專業性從屬性交叉性同步性

B.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現實意義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實現經濟和社會目標的需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相應的是:啟動經濟高速發展的車輪,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進一步加速經濟發展,實行全局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發展戰略;保持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實行協調發展戰略。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精髓就是從「先富到後富再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我們提倡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為了激勵和帶動其他地區也富裕起來,並且先富起來的地區幫助落後的地區更好的發展。」在視察南方講話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強調了這個問題,他說:「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同時,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
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其實質是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允許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而其最終目的則是實現共同富裕。
中央對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關系高度重視,明確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並進一步提出,「促進地區經濟合理發展和協調發展。東部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在推進改革開放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有條件的地區要率先實現現代化。中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開發,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優勢企業」,要「從多方面努力,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
在「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方針的指導下,黨中央下決心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步伐。這將使我國地區經濟結構發生重要變化,與此相適應,將逐步形成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並為最終實現全國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礎。

C. 以你所熟悉的區域為例,試述區域經濟發展中城市與所依託的區域的相互關系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實現經濟和社會目標的需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相應的是:啟動經濟高速發展的車輪,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進一步加速經濟發展,實行全局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發展戰略;保持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實行協調發展戰略。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精髓就是從「先富到後富再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我們提倡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為了激勵和帶動其他地區也富裕起來,並且先富起來的地區幫助落後的地區更好的發展。」在視察南方講話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強調了這個問題,他說:「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同時,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 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其實質是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允許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而其最終目的則是實現共同富裕。 中央對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關系高度重視,明確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並進一步提出,「促進地區經濟合理發展和協調發展。東部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在推進改革開放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有條件的地區要率先實現現代化。中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開發,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優勢企業」,要「從多方面努力,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 在「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方針的指導下,黨中央下決心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步伐。這將使我國地區經濟結構發生重要變化,與此相適應,將逐步形成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並為最終實現全國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礎。

D. 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展背景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時期 ,為了改變舊中國工業分布極端不均衡的現狀,工業建設大規模向內地推進,包括「三線建設」等。

改革開放之後,小平同志提出「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即首先發展沿海地區,在沿海發展起來之後,沿海再支援內地。向沿海地帶非均衡發展的區域戰略,充分發揮了沿海地區的比較優勢,取得了面向世界、先行發展的巨大成功,我國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率持續保持在全國的領先水平,使國民經濟整體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1999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正式把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列為2000 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家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對不發達地區的援助進一步集中到西部地區,國家區域政策的目標調整到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上來。「十五」計劃中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專門列為一章,強調國家要推進西部大開發,「國家實行重點支持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措施,增加對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建設資金投入。並在對外開放、稅收、土地、資源、人才等方面採取優惠政策」。2002 年秋天在北京召開了十六大,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這是中央首次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方略。十六大做出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的戰略部署,這是中央從協調區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著眼做出的一個戰略決策。此後,2004年中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中部地區發展戰略,使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趨於完善。
進入「十一五」時期以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中國陸續出台了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區域發展戰略。但中國地域范圍廣大、地理差別明顯,為了使這些戰略能夠更好地落到實處,產生更大的成效,近兩三年來,中國政府先後批復涉及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天津濱海新區、福建省海峽西岸經濟區、包括陝西、甘肅兩省部分地區的關中-天水經濟區、中國圖們江區域、黃河三角洲等、橫琴新區、安徽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原經濟區等10多部區域規劃和文件來規范區域經濟的發展 。

E. 區域發展規劃類型劃分

(一)按照地理空間尺度劃分

根據規劃覆蓋的地理空間尺度,區域發展規劃可以劃分為全國性的、國家經濟板塊的、跨省經濟區的、省內經濟區的和城市經濟區的等五類(圖7–3)。

全國性區域發展規劃是全國各區域發展的總體規劃,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各級區域規劃都要服從這個規劃[2]。全國性區域發展規劃主要包括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和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2010年12月,國務院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目的是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推進形成優化開發區域、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等主體功能區,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2011年3月,國務院發布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2011~201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國家經濟板塊區域發展規劃是針對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四大經濟板塊編制的規劃。目前,已經發布的包括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09~2015)、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和東北振興「十二五」規劃。經濟板塊規劃是對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貫徹落實,明確了各個經濟板塊的戰略定位、發展導向和發展目標。

跨省經濟區區域發展規劃是針對跨省經濟區編制的區域規劃,是全國性規劃與經濟板塊規劃在涉及不同省級行政單元的經濟區內的進一步細化和落實。目前已經發布的包括8個區域,分別是東部地區的長江三角洲和海峽西岸,中部地區的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西部地區的關中—天水、成渝經濟區和陝甘寧革命老區,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跨東部和西部地區的珠江—西江經濟帶。

圖7-3 已納入國家戰略的各級區域發展規劃

省內經濟區區域發展規劃是針對地域空間上只涉及一個省級行政區的經濟區編制的區域規劃,是全國性規劃與經濟板塊規劃在省內經濟區的進一步細化和落實。目前已經發布的包括14個區域,是當前我國國家戰略層面區域規劃的主體,分別是東部地區的河北沿海地區、天津濱海新區、山東半島(含黃河三角洲)、江蘇沿海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中部地區的中原經濟區、皖江城市帶、武漢城市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長株潭城市群,西部地區的北部灣經濟區,東北地區的圖們江區域、沈陽經濟區和遼寧沿海經濟帶。盡管國家針對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分別編制了發展規劃,但是由於前者絕大部分地區包括在後者范圍內,為了方便將二者作為一個經濟區進行研究。

城市經濟區區域發展規劃是針對城市或經濟開發區編制的發展規劃,這類規劃涉及的地理范圍較小,通常屬於跨省或省內經濟區的重要城市或核心區,其土地面積往往在幾十至幾百平方千米。

由於經濟板塊屬於大尺度的國土空間,而城市經濟區通常是跨省或省內經濟區的核心區,從地質環境調查區域布局而言,本章主要關注和研究的是跨省和省內兩類經濟區。

(二)按照規劃性質劃分

根據國家層面出台規劃的性質,區域發展規劃可以劃分為發展規劃、配套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和指導意見三類。

發展規劃是區域發展規劃的最常見形式,既有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主導、地方政府配合共同編制的,也有地方政府主導編制的。屬於發展規劃的有18個經濟區,分別是東部地區的河北沿海地區、山東半島(含黃河三角洲)、江蘇沿海地區、長江三角洲、海峽西岸和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區的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和長株潭城市群,西部地區的陝甘寧革命老區、關中—天水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和北部灣經濟區,東北地區的圖們江區域和遼寧沿海經濟帶,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跨東部和西部地區的珠江—西江經濟帶。

配套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是我國一種特殊類型的區域規劃。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國家所建立的以制度創新為主要動力,以全方位改革試點為主要特徵,對全國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的試驗區[3]。截至目前,國家已批准了9個配套改革試驗區,分別是上海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武漢城市圈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市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沈陽經濟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山西省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尚未出台,上海浦東、深圳市、重慶市、成都市分別屬於相關重要經濟區。

指導意見是國務院出台的區域發展指導意見,涉及的區域主要包括長江經濟帶、中原經濟區、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重慶兩江新區等。

F.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有什麼原則(四個字)

因地制宜優勢互補
絕對錯不了.初三書上有的、、

G. 五,政府主導型經濟為什麼走到了盡頭

政府在推進老工業基地振興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有效地發揮政府作用,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但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必須以加快政府體制改革為前提。因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是最早進入、最晚退出、實行計劃經濟最徹底的地區。目前老工業基地最大的問題是受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較深,是體制改革相對滯後,尤其是政府改革與國企改革相對滯後。所以,振興老工業基地必須首先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消除體制性障礙。只有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更好地進行角色定位,轉變政府職能,才能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上一輪振興之初,中國剛剛加入WTO。當時人們就談,入世,首先有個政府入世問題,因為WTO規則幾乎全部是規制政府的。這里我們講,入市,也有個政府入市的問題,因為市場經濟要求以建立和完善市場體制為目標,調整和規制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近幾年,東北各級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積極從全能型、管制型向管理型、服務型、法制型轉變,政府職能發生了多方面的積極變化,取得了很大的收效。一是培育、規范、監管市場體系取得一定進展,在不斷發展商品市場的基礎上,逐步培育生產要素市場,努力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日益顯著。二是政企分開邁出較大步伐,政府各部門解除了與所經濟實體和直屬企業的行政隸屬關系,不再直接管理企業。三是在管理涉外經濟方面逐步向國際慣例靠攏。四是政府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職能有所加強。五是政府自身改革取得一定進展,確立了依法治省、依法行政的方略,提出建立廉潔、勤政、務實、高效政府的目標並努力付諸實施,政府機構改革逐步深入,政治民主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從總體上看,政府體制改革仍然落後於經濟體制轉軌的進程,政府職能轉變力度也慢於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在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繫上,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尚待解決。行政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影響振興政策的落實。具體說,就是「三強三弱」:強政府、弱企業政府對微觀主體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直接干預依然過多,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尚未形成,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混淆不清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政企不分,政府兼具裁判員與運動員的雙重功能,包攬企業的管理與運作。政府還沒有完全從企業活動中超脫出來,行政干預在某些領域依然存在,如行政管制、用財稅返回及貼息的法支持國有企業等。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經濟轉軌時期又有某種擴展的行政審批制依然廣泛存在,特別是企業設立、領導人任免、投資、外貿等領域的行政審批亟待清理、削減。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某些政策的實施又產生了強化行政審批和個案處理的副作用。在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股票發行以及兼並收購等資產重組活動中,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往往出於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甚至長官意志,對企業進行不適當的行政干預。用財政返還及貼息的法,而不是以國有資本投入、運作的法來支持國有企業。強行要求效益好的企業在投資、擔保貸款、資產重組等方面照顧劣勢企業,甚至向企業攤派政府的行政性支出。企業幹部與政府幹部具有同樣行政級別,可以互相對調。作為微觀經濟細胞的國有企業,包攬大量的社會事務,企業急於瘦身,不堪重負,無法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國企一方獨大,民企嚴重弱小。對非公有經濟的限制依然過多,公平競爭環境尚未形成。強政府、弱企業的結果是,政府、企業、百姓三方都陷於困境:國企由於體制性矛盾沒有解決,市場化程度低、發展活力不足,無法與市場接軌,日益陷入困境。而民企始終長不大,致使大批下崗工人無法分流安置,地方經濟難見起色。強政府、弱市場長期以來習慣於自上而下的行政權力管理,有著指令性偏好和行政命令干預經濟的習慣,缺乏現代市場管理的理念。沒有真正理解和相信市場機制的作用,仍然過分迷信行政權力,堅持行政主導,偏好直接組織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直接組織招商引資和項目實施,直接下達指令性經濟指標和產品指標,直接通過行政命令干預經濟生活。市場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政府行政干預最為集中;而市場失靈的地方,卻是政府管理的盲區。區域經濟發展,處於「人工干預」狀態,從對外招商引資(招商已經成為政府的主要工作),推進企業合資合作,到上項目、鋪新企業甚至舉展銷活動和經貿洽談活動,都由政府來主持和推動。在投融資領域,存在著政府以直接干預微觀投融資活動達到宏觀調控目標的傾向,其結果往往達不到宏觀調控的預期目的,同時又加強了政府對投融資活動的不正常的干預。不少部門和地方政府仍然過多地承擔著投融資主體的職能,花費大量精力爭資金、爭項目,投資決策依賴於行政機關的層層審批,不按科學嚴謹的、市場化的投資決策程序事,缺乏嚴格的投資風險責任機制,屢屢造成重大的投資失誤。政府成為配置資源的主體,市場機制發揮的作用太小或是說沒有發揮作用。企業家說:「東北給外界的印象是政府主導的市場,不是企業家的市場。」許多本來不該由政府乾的事,政府在干著,而有些本來該由政府乾的事,政府又由於沒有精力和財力,幹得不夠或是沒有干。在市場監管上,一方面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仍不健全,法規不統一、不透明,依法管理的體系還很不完善,還有很多空白點。立法落後於現實,執法落後於立法。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甚至違法不究的行為缺乏有力的監督制約,人治大於法治的現象在許多地方時有發生,嚴重損害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部門、地方政府的法規甚至內部文件與國家法律存在矛盾。在行政執法實踐中,出現內部文件的權威大於部門法規,部門法規的權威大於國家法律的現象。另一方面是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分割不斷變換手法,阻礙區域統一市場的形成。這些因素導致了市場秩序比較混亂,突出表現為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偷稅、逃稅、騙稅、騙匯和走私活動猖獗,社會信用關系紊亂,逃廢債務現象相當普遍,建築領域弄虛作假、工程質量低劣的問題嚴重等。這種「人治經濟」觀念和「指揮式」的管理模式與市場經濟多元化的結構已不相適應。強政府、弱社會從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看,政府包大多數社會事務,社會治理不發達,政府放權不夠,中介機構依附於政府部門,弄得中介機構幾不像,真正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社會中介組織發育不全面。政府在行使職能過程中一定程度地存在著越位、缺位和錯位的問題。「越位」就是政府直接管理經濟事務;「缺位」就是政府公共服務功能沒有充分發揮;「錯位」就是政府微觀事務繁忙、宏觀統籌不力。在政府與中介組織的關繫上,一方面培育並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不夠,另一方面對其依法實施監管不夠。科研單位轉制停滯不前,事業單位改革滯後,履行大量的行政職能;往往是一個大委廳局,有幾個甚至是十幾個事業單位。所以,老工業基地行政體制問題主要是職能錯位突出。主要表現為政資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東北的落後是一種體制的落後,東北與南方沿海地區的差距,表面上是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差,實質是體制的反差。改革東北地區的行政管理體制勢在必行。

H. 為什麼說「必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丁力 區域發展不平衡,一直是廣東傳統發展模式的心病。全國「最富的在廣東,最窮的也在廣東。」汪洋書記所言一針見血,指出了廣東區域發展長期存在的軟肋與問題所在。那麼,上述現象是如何產生的?有人歸結為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的確,珠三角9個地市以不足1/3的面積創造了全省80%以上的GDP,如果考慮珠三角邊緣地區,如惠州、江門、肇慶等地一些邊遠縣落後的現實,廣東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現象可能要比數據顯示的更加突出。有數據表明,上述趨勢很難在短期內獲得根本性改變。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帶來不同地區的政府與百姓在收入上的貧富差距拉大。但是,這種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廣東獨特的外源型經濟發展的產物。 外源型經濟是伴隨經濟全球化在欠發達國家與地區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是發達國家與地區跨國公司通過經濟資源在全球有效配置,實現利益最大化的一種戰略體現,同時也是欠發達國家與地區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機遇,實現本地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由於外源型經濟分布有其自身的市場經濟規律與要求,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廣東實際利用外資的80%以上集中在珠三角核心地區,從而形成全省經濟特有的二層區域結構。近年來,省委、省政府試圖通過重大項目在周邊地區,特別是沿海粵東粵西兩翼的分布,著力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珠三角與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由於周邊地區的產業基礎比較薄弱,其效果如何仍然有待觀察。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最為重要的戰略思想。在堅持這一改革方向的前提下,轉型升級的正確做法是在全省率先建立起統一的區域市場,在全省范圍內,通過省財政體制的率先改革,集中必要的更多財政資源,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而為全省范圍內的戶籍人口自由合理流動創造條件。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可以通過人口的自由合理流動來調整,通過市場力量解決當前存在的由於政府幹預、行政壁壘與戶籍制度造成的各種資源配置低效與不均衡現象。只有人口自由合理流動了,真正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才有可能,在政府主導社會公平的基礎上,市場經濟才能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需要明確的是,區域協調發展不應當是傳統的人為追求GDP差距的縮小,更不應當是通過政府力量實現所謂發展的平衡。區域協調發展應當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在區域發展中堅持將社會主義的公平與市場經濟的效率有機地統一起來。社會公平主要由政府在公有制的生產資料基礎上主導,經濟效率,包括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主要通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就是通過政府職能轉變,通過在全省范圍內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真正意義的區域統一市場,通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推動廣東轉型升級。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I.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有什麼現實意義

1. 從歷史的角度看,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是社會工業化,城市化這個歷史進程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工業化、城市化,在近代以來,已經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被驗證並加以推崇,已經成為一個現代過國家發展不可逆轉的過程。縱觀世界歷史發展,無論是近代的美國還是法國,亦或日本、英國,都通過工業化實現了民族的騰飛與發展。中國的暫時落後恰恰從反面說明沒有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工業化發展以及伴隨其發展的城市化發展,就沒有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也就沒有社會的快速發展進而導致落後。而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帶來勞動力的集中,造成農村人口向城鎮區域集中,人群的集中就必然帶來市場活動、商業活動已服務業的發展,再次創造就業機會。這種聚集於發展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也是工業化與城市化一體發展的直接表現。所以農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與工業化發展是與城市化發展緊密相連。

2. 從現實中看,解決大量農村剩餘勞動人口的出路問題是社會和諧發展所必須的。城鎮化不是把農村建造成為城鎮,我國許多邊遠地區的農村,很不適合人口居住,除了「封山育林」之外,很難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城鎮化,只有把農村人口吸納到城鎮,提升城鎮的人氣指數,擴大城鎮建設規模,健全城鎮的社會功能,進而克服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弊端,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3. 妥善處理好農村大量人口向城市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穩定發展的根本途徑之一。這是一個十分淺顯的道理:城市不可能獨立於農村獨自享受現代文明,就像一個人不可能抓住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一樣。誠然,城市裡有富餘勞動力存在,失業人口存在,但與此同時城裡也有很多工作崗位,城裡人不願意干或干不好,農村勞動力來,卻能找到相應的崗位;從另一方面看,城市人口增加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人多了,衣食住行需求增加,相應的服務崗位需求也增加了。此外,隨著各大城市的的發展,以及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推力與城市吸力的共同作用,必將進一步促進一些大中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的發展,促進人口向城市中的二、三產業集聚,促進城市化發展。如此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雙贏的好事,我們何樂而不為之呢?
4. 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上看,農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社會生產力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生產力是支撐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因素,而人,是最寶貴的生產力,這是政治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農村大量剩餘勞動生產力的棄之不用,那無異就是犯罪。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而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正好是此發展間隙的有益補充,這樣一方面滿足了城市化過程中對大量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均衡發展。
5. 從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看,也需要妥善解決好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否則城市的城市化發展就成為無米之炊,無源之水。誠然,我方也注意到,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之初,的確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但從國家近年來實施宏觀調整措施上來看,這些負面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上面我方談到了我方的主要觀點,其後將由我方二辯,三辯,四辯對我方觀點進行進一步的拓展與闡述。總之,大量的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不是洪水猛獸,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無論從解決三農問題,保持社會安定,無論是從政治經濟學理論還是從城市的長遠發展的角度看,農村人口大量正常有序的向城市流動都是有利的,誠然在個別方面造成過一點負面影響,但從現實的情況看,這些負面的影響均在宏觀調控范圍內予以了妥善的解決或正在解決。因此,我方認為,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對城市的影響,總體上來說是利大於弊。這樣淺顯的觀點其實三十而立即該明白,而不必等到三十以後才明白。

這個問題我們學校辯論過 我也參加了 我是反方

從政治經濟學理論上看,人是生產關系的組成之一,生產關系要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城市需求的是要有技能的生產者,而並非農村大量剩餘勞動生產力的湧入,這種盲目大量湧入的客觀現象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降溫。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正在向知識化,技術化,科學管理化而轉形,而手工作坊似的密集型勞作即將不復存在,請問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到那個間隙去補充?

5、從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看,要妥善解決好農村大量涌如城市的問題,需要正確的引導,如果預先不正確看待農村大量湧入城市的問題,而將來去做亡羊補牢的事情,勢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1:在城市運作上,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城市的的容納空間是一個常數,而且是有限的。在城市容納能力沒有提高之前,突然蜂擁而來這么多農村人口,勢必會給城市的政府部門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使城市變得擁擠,讓城市難以消化。城市道路、住房、供電、供水、供氣、供暖、交通、污水處理、學校、公共設施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都要面臨巨大的壓力,增加城市發展的經濟成本。

2:在城市的環境方面,農村人口並沒有表現足夠的關愛。在某種程度上,大量的農村人口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如吃完早點的塑料袋,對環境極大破壞的'白色垃圾'聚乙烯快餐飯盒,吃剩的速食麵湯……

3:在就業人員的素質方面上,農村人口大多文化素質較低。城市是一個區域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的中心,須要生存,須要發展,因此就需要更多的技術、資金、各種人才。然而,農村人口的特點使得他們難以適合城市高速發展的要求,反而使城市需要花費更多的財力物力和精力處理教育培訓問題,加重城市向前發展的包袱。

4:外地民工大量湧入,外來民工的增多,在增加經濟壓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治安隱患,導致犯罪率不斷增高。據黑龍江省雞東縣檢察院對外來民工刑事犯罪的調查統計,2002年,該院共受理公安機關移送起訴農民工刑事犯罪案件為21件37人,占受案總數的16.6%;2003年,受理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農民工刑事犯罪案件為31件53人,占受案總數的22.7%;僅一年時間外來民工犯罪率上升了6%;另據寧波市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統計,僅今年上半年,浙江寧波市452名未成年人被判弄,同比上升62%,呈犯罪年齡低齡化、犯罪行為成人化、獨罪目的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以上調查分析均顯示,主要因為外來務工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疏於管教,文化素質較低,法律意識差,法制觀念淡薄等帶來的原因。

5:在國際經濟競爭的影響方面,農民工似乎給市場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從而支撐了城市的的經濟發展。但是在透過表象之後就會發現,農民工從事的職業都是低層次的、低技術含量的工種,並沒有在關鍵的崗位發揮關鍵的作用。因而,除了給企業帶了了廉價的勞動力之外,並未在技術上、企業管理上帶來實質性的進步。而現代企業和城市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高層次、高技術含量、高技術人才的競爭,這是競爭的核心。遺憾的是,農村人口並未能在這些方面提供更高層次的幫助。

J.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基本經驗

(一)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歷史經驗表明,國內地區差距的縮小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它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市場的力量和政府幹預相互作用的結果。當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經濟發展中市場調節的成分不斷增加,市場機制的作用日益加強,這些因素都不利於地區差距的縮小。90年代,盡管中國政府強調區域協調發展,出台與實施了系列政策措施,但是區域差距擴大的態勢並沒有根本扭轉和解決。因此,繼續採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逐步縮小地區差距特別是東西差距,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也是今後應該堅持的一個長期發展戰略方針。
(二)建立區域經濟關系協調機制
區域經濟增長機制是保證區域經濟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要確保區域經濟快速增長,就必須有一個能促使區域經濟增長運行良好的機制。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是經濟利益,建立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就必須在有利於區域經濟利益的提高上做文章。
90年代中央政府在制定區域政策時,注重運用政策手段建立區域經濟關系協調機制,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逐步增強中央政府協調地區經濟利益關系的能力;其次,加大向中西部地區投入的力度,實現增長速度上的協調。具體表現為建立規范化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適當調整國家投資布局政策,有限度地減少國家在東部地區的直接投資比重,逐步提高國家在中西部地區的投資比重,並且對西部地區實行一定程度的投資優惠政策;再次,利用經濟杠桿,促進比較優勢的發展,實現區域分工的協調。具體表現為充分發揮國家投融資政策在地區經濟布局中的調控作用,協調國家產業政策與區域政策之間的關系;最後,成立區域間協調發展組織機構,協調區域合作。
(三)正確處理好沿海發達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與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關系
區域經濟差距過大,必然造成區域間的矛盾和沖突,甚至引起一些不穩定的因素。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雖然我國在改革開放後經濟增長勢頭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的整體水平還很低,至今仍是發展中國家。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們不能因為沿海地區相對內地較為發達,就迫不及待地挖肉補瘡,以抑制沿海地區的發展為代價換取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在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發展將同時面臨著縮小兩大差距即國際差距與國內地區差距的問題。
要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需要更多地依靠沿海地區,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率先實現現代化;要縮小國內地區之間的差距,就必須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積極扶持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客觀上,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沖突,如何協調這一矛盾,將影響未來中國政府區域經濟政策的決策與實施。
(四)中央政府區域政策的目標取向:區域統籌
實踐表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與國家的宏觀政策有著密切關系。國家宏觀調控可以減輕或緩解市場化過程對區域發展的消極影響,是市場機制的必要補充。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及其相關政策,以引導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源的流向,使資本、知識、技術、商品和人力資源向中部和西部地區流動。中國未來的區域協調發展,中央政府的宏觀區域政策仍將扮演著重要角色。增長與協調是中央政府區域政策需要解決的兩個重要目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增長目標應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來取得,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解決區域協調問題。由於單純的市場力量一般會擴大而不是縮小地區差距,因此,中央政府需要採取逆市場調節而不是順市場調節的方式,從多方面幫助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央區域政策更應注重區域統籌發展。

閱讀全文

與政府主導下的區域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