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加工貿易對發展經濟的影響

加工貿易對發展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13 18:27:57

⑴ 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

第一章 蓬勃發展的加工貿易

第三節 加工貿易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隨著我國對外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腳步加快。在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我國承接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某些中等技術產業,發展了「兩頭在外」的輕紡和機電等產業的加工貿易,擴大了出口,增強了我國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加快了國內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進程,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現在,加工貿易涉及到我國絕大部分產業,在促進區域經濟繁榮、推動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一、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已佔據半壁江山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強。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額只有206.01億美元,1988年達到1,027.84億美元,1998年達到3,239.49億美元,1999年達到3,606.49億美元,2000年1-6月底,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2,166億美元,已佔國民經濟總量的20%左右。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亦不斷優化,初級產品的比重從1979年的53.6%、下降到1999年的13%,而同期內工業製成品的比重則從46.4%上升至87%。

同時,吸收外資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到2000年6月底,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在中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51,914家,合同外資金額超過6,382.31億美元,實際投入外資金額3,250.18億美元。2000年1-6月底,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0,101家,合同外資金額超過241.70億美元,實際投入外資金額171.67億美元,高度重視對外經濟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表1-1:

1980-1999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統計

金額單位:億美元

年份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進口額
1980 381.4 181.2 200.2
1981 440.2 220.1 220.1
1982 416.2 223.2 192.8
1983 436.1 222.2 213.9
1984 535.5 261.4 274.1
1985 696 273.5 422.5
1986 738.4 309.4 429
1987 826.5 394.4 432.1
1988 1028 475.2 552.8
1989 1116.8 525.4 591.4
1990 1154.4 620.9 533.5
1991 1356.3 718.4 637.9
1992 1655.3 849.4 805.9
1993 1957.1 917.6 1039.5
1994 2367.3 1210.4 1156.9
1995 2808.5 1487.7 1320.8
1996 2899 1510.7 1388.3
1997 3251.6 1827.9 1423.7
1998 3239.3 1837.6 1401.7
1999 3606.5 1949.3 1658.2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圖1-1 :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示意圖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圖1-2:

資料來源:《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

(二)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看,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增強。從新中國建立到70年代後半期這一較長的歷史時期,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封閉或半封閉發展模式,對外貿易做為游離於國民經濟其它部門之外的國家特殊壟斷行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僅限於「互通有無,調劑餘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逐步走向市場化和國際化舞台。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 兩個市場」,已成為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產長,實現趕超型發展戰略不可或缺的條件。特別是在當代世界經濟、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大大超出「互通有無」的局限,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益的重要要素。

90年代後半期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因面臨國內有效供給和需求嚴重失衡,許多產品大量庫存積壓,同時又由於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勞動力相對過剩。在這種情況下,大力發展對外貿易,首先是出口貿易,成為各級政府、工業部門和生產企業的優先選擇。外經貿體制改革釋放出巨大動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跳躍發展,使其增長速度超前於近20年來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

表1-2:

我國歷年GDP與對外貿易出口額比較

GDP(億元) 外貿出口(億美元)
1980 4517.8 181.2
1981 4862.4 220.1
1982 5294.7 223.2
1983 5934.5 222.2
1984 7171 261.4
1985 8964.4 273.5
1986 10202.2 309.4
1987 11962.5 394.4
1988 14928.3 475.2
1989 16909.2 525.4
1990 18547.9 620.9
1991 21617.8 718.4
1992 26638.1 849.4
1993 34634.4 917.6
1994 46759.4 1210.4
1995 58478.1 1487.7
1996 67884.6 1510.7
1997 74462.6 1827.9
1998 79395.7 1837.6
1999 82054 1949.3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年鑒》

(三)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

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對外開放政策後,加工貿易在我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到1996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在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中首次過半。1999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51.1%。

據統計,1986年,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占我國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的比重僅為18.2%與15.6%,而1996年則已佔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並一直保持較高比例。自1996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在我國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超過50%後,1997年佔52.2%,1998年佔53.4%,1999年佔51.1%。1999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達到1,108.7億美元和735.9億美元,是1986年年56.2億美元和67.0億美元的20倍和11倍。

表1-3:

加工貿易額與對外貿易額比照表

年份 對外貿易
進出口總額 加工貿易
進出口額 比重 來料加工 進料加工
1980 381.4 16.66 4.4 13.3 3.36
1981 440.2 24.84 5.6 19.48 5.36
1982 416.2 35.22 8.3 23.69 11.53
1983 436.1 42.15 9.5 29.16 12.99
1984 535.5 58.41 10.8 43.82 14.59
1985 696 75.42 10.7 52.81 22.61
1986 738.4 123.22 16.6 79.86 43.36
1987 826.5 191.85 23.2 116.71 75.14
1988 1028 288.51 28 161.58 126.93
1989 1116.8 361.61 32.3 169.12 192.49
1990 1154.4 441.91 38.2 191.78 250.13
1991 1356.3 574.87 42.2 238.59 336.28
1992 1655.3 711.56 42.9 279.43 432.13
1993 1957.1 806.17 41.2 289.29 516.88
1994 2367.3 1045.46 44.2 332.74 712.72
1995 2808.5 1320.8 47 368.95 951.85
1996 2899 1465 50.6 420 1045
1997 3251.6 1698.1 52.2 502 1195
1998 3239.3 1730.4 53.4 506 1224.4
1999 3606.5 1844.6 51.1 593.3 1251.3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年鑒》

圖1-3: 我國加工貿易額所佔對外貿易額的比率演變曲線

單位:%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海關統計

表1-4:

加工貿易進出口差額與增值率

單位:億美元

對外貿易
出口總額 加工貿易
出口額 對外貿易
進口總額 加工貿易
進口額 進出口
差額 增值率
1980 181.2 6.56 200.2 10.1 -3.54 -
1985 273.5 34.15 422.5 41.27 -7.12 -
1990 620.9 254.2 533.5 187.57 66.63 10.96
1995 1487.8 737 1320.8 583.7 153.3 13.42
1996 1510.5 843.4 1388.3 622.7 220.7 35.4
1997 1827 996 1423.7 702.1 293.9 41.9
1998 1839.3 1044.7 1402.4 685.7 359 52.4
1999 1949.3 1108.7 1657.1 735.9 372.8 50.7

注1:進出口差額=出口—進口;

2:增值率=(出口/進口)—1。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海關統計

圖1-5:

加工貿易進出口比較示意圖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海關統計

1986年-1997年間,我國外貿出口增加了1,517.6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出口增加額為939.8億美元,對我國外貿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61.9%。1997年,我國進入世界第十大貿易體,加工貿易功不可沒。

1998年以來,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外貿出口增長速度大幅回落,加工貿易出口也受到一定影響。從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分析,一般貿易出口比加工貿易出口下降幅度要大。 2000年1-6月底,我國一般貿易出口491億美元,出口凈增168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625億美元,出口凈增140億美元。同期,我國加工貿易進口431億美元,一般貿易進口444億美元。

二、有效利用國際市場需求,帶動國內經濟配套發展

(一)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

近年來,加工貿易在開拓國際市場、利用海外需求帶動國內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1997年加工貿易凈出口為293.9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2.98億美元,佔1997年我國凈出口增量 281億美元的約 1/4.拉動 GDP增長約 0.84個百分點。2000年1-6月,加工貿易凈出口194億美元,占同期GDP增加值的4.1%,占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加值的66%。今後,加工貿易的穩定發展仍將會對即期的經濟增長繼續發揮與目前水平相近的拉動作用。

隨著外商投資企業的增加和國內經濟的發展,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環節不斷拓展,僅用靜態加工貿易增值系數(當期出口/當期進口-1)做為參考,增值系數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由1988-1990年間的16.1%提高到1997年的41.9%,2000年1-6月份則達45%,表明加工貿易帶動國內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大大提高。

(二)推動了國內配套產業的發展

加工貿易帶動了國內經濟的配套發展。由於加工技術和國內原材料的限制,加工貿易最初涉及的國內加工裝配業務,技術比較簡單。外商投資企業通過追加投資開辦產品配套廠或車間,實現產品配件和工藝的配套成龍,提高了產品本地化的程度和自產比例。以家電、辦公設備加工貿易項目為例,其所用零部件有70-80%屬於境內加工貿易配套產品。理光公司復印機本地化程度較高,國內為其配套的工廠達80家,配套廠配件產品占其復印機的68%。

另外,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出口中,附加值高的產品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其對國內配套需求的帶動作用也明顯增強。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出口一直大於進口,且出口與進口的差值逐年大幅度增加。進料加工進出口差額的逐年增加直接反映了進料加工出口帶動的內需量(包括國內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除生產所需原材料、零中件外的其它生產消費)的迅速擴大。1990年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進出口差額總計為6.27億美元,到1995年為47.68億美元,1997年躍升為147.68億美元,1998年187.46億美元,1999年達188.78億美元,1999年是1990年的30倍。據初步測算,減去材料加工企業的利潤(約為其內需量的5%)和企業除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產消費(指工資、水電氣、約為其內需量的10%),則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實際使用的國內配套原材料、零部件價值:1990年約為5.3億美元,1995年約為40億美元,1997年125.5億美元,1999年為160.46億美元,1999年是1990年的30倍。

表1-5:

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貿易統計

單位:億美元,%

年份 進出口
總值 進料
出口 進料
進口 進出口
差額 內需率 國內
配套值
1990 121.09 63.68 57.41 6.27 10.92 5.3
1991 190.22 98.79 91.43 7.36 8.05 6.26
1992 277.25 144.46 132.79 11.67 8.79 9.92
1995 735.86 391.77 344.09 47.68 13.86 40.53
1996 863.52 485.95 377.57 108.38 28.7 92.12
1997 1005.61 576.63 428.98 147.65 34.42 125.5
1998 1051.3 619.6 432.1 187.5 43.4 159.4
1999 1094.44 641.61 452.83 188.78 41.7 160.5

注1:內需率=(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進料進口值

2:國內配套值=(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利潤—非原材料成本

利潤=(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5%

非原材料成本=(進料出口值—進料進口值)*10%

資料來源:歷年海關統計。

圖1-6: 外商投資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國內配套產值曲線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歷年海關統計

三、促進了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的進步

由於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突破,知識經濟的發展,國際產業升級與轉移步伐加快,發達國家正在將大量成熟的中間性技術乃至某些高新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政府審時度勢,通過完善加工貿易政策,緊緊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大大加快了我國總體產業升級以至工業現代化的進程。 我國發展加工貿易最初是以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開始的,這適應了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就業壓力大的狀況。目前,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然是加工貿易出口的主要構成部分,但與十幾年前相比,產品的規格和品質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加工貿易出口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大大提高,這反映了利用外資和加工貿易對於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所發揮的積極作用。特別是隨著我國製造業、加工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加工貿易出口產品已從以紡織、輕工製成品為主轉變為以機電產品出口為主。1993年,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額為162億美元,占當年全國加工貿易出口額的36.6%;1999年,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額為528.5億美元,是1993年的3.6倍;2000年1-6月,我國加工貿易機電產品出口達351.6億美元,相當於1993年全年的2.2倍,占同期加工貿易出口值625億美元的56.3%。

通過開展加工貿易,提高了我國工業製造技術和管理水平,振興了民族工業。如今,在全球3700架正在飛行的波音飛機上都有中國製造的零部件,表明我國航空工業已經具備能力成為一流的供應商。

四、加工貿易是利用外資的重要內容

當前,國際經濟貿易領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貿易和投資是連成一體、不可分割的。應當看到,在我國加工貿易已不僅僅是一種貿易行為,更重要的是它與利用外資相聯系,是我國參與國際化生產的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制定加工貿易政策的初衷是為了擴大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事實證明這一政策是正確的,並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分析,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加工貿易的主力軍。1999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分別為745.39億美元和526.73億美元,佔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總額的67.2%和71.6%。1999年,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總值已佔全國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值的72.9%,比1998年增長8.32%。另外,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我國國有企業或個體企業等內資企業的來料加工主要是由外資經營管理的。因此從總體上看,外資經營的加工貿易分別約佔全國加工貿易出口和進口的90% 左右。

表1-6:

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統計

單位:億美元,%

年份 進出口總值 出口總值 進口總值 進出口差額 增值率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1990 127.02 28.75 66.81 26.28 60.21 32.1 6.6 9.9 10.96
1991 202.35 35.2 105 32.35 97.35 38.9 7.65 10.3 7.86
1992 294.88 41.44 153.4 38.72 141.48 44.9 11.92 14.8 8.43
1995 791.18 59.91 420.47 57.05 370.71 63.5 49.76 32.5 13.42
1996 945.74 64.51 638.07 62.94 414.93 66.6 115.88 52.5 27.93
1997 1114.89 65.66 315.9 64.06 476.82 67.9 161.25 54.9 33.82
1998 1174.38 67.87 691.81 66.22 482.57 70.4 209.24 58.3 43.36
1999 1272.12 68.95 745.39 67.23 526.73 71.5 218.66 58.7 41.52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海關統計

注1:比重系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佔全國加工貿易的比重

2:增值率=(加工貿易出口總值—加工貿易進口總值)/加工貿易進口總值

圖1-7:

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佔全國加工貿易比率演變曲線

單位:%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海關統計

歷史數據的分析證實,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規模與外商直接投資額呈同步增長的線性關系。加工貿易的發展既是我國吸收外資取得重大成就的體現,也是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和內容。

五、增加就業,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我國的加工貿易項目多數是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外商在我國開展加工貿易也正是看中了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成本比較便宜。通過開展加工貿易,不僅使當地的大量勞動力得到安排,而且還從內地接收了許多勞動力,為穩定社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目前,全國約有14萬家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從業人員達3,000多萬人。

開展加工貿易20年來,加工貿易企業為我國培養了成千上萬的外向型人才和技術管理人員。通過加工貿易,提高了從業人員的素質,豐富了企業管理經驗。尤其是通過開展加工貿易業務,把原來的很多青年農民,培養成了具備生產經營能力的工人,他們回鄉後,利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又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六、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穩定香港經濟

加工貿易凈出口是近年我國進出口順差的重要來源,1996年進出口順差全部來自加工貿易,1997年加工貿易凈出口294億美元,占進出口順差總額的72.9%;1998年加工貿易凈出口達359億美元,占進出口順差總額的82.2%;1999年加工貿易凈出口372.8億美元,是進出口順差總額291.2億美元的128%。

在未來新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尤其是在加入WTO後,我國國際收支平衡可能面臨更為嚴峻的形勢,就業矛盾也更加突出,客觀上需要通過加工貿易來做出更大的貢獻。

另外,由於目前對港加工貿易出口占我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24.8%,內地與香港經貿合作以加工貿易為主導,加工貿易的穩定發展也關繫到香港的穩定與繁榮。

綜觀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可以預見,以國際分工和跨國公司國際化生產為背景的加工貿易在我國仍將繼續發展。

參考http://www.cbg.org.cn/cbg/cbgyj/jgmy/jgmy-di0103.html

⑵ 日本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和過於依賴國外的市場,這對日本的經濟有什麼利弊

利 不需要原始資源 可以藉助歐美的技術(包括日本人自己的技術) 生產產品賣給版發展中國家 節約了本國的權原始資源利用 弊 受全球經濟大氣候的影響嚴重 或者一旦技術失去絕對領先性 將對日本經濟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⑶ 貿易差額對國家的經濟影響

影響:

由於美國有發達開放的金融市場,美元流動性強,美元資產收益穩定,加上歷史原因,沒有其他貨幣能夠取代美元的地位,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和投資,仍然需要以美元作為主要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這就導致流出美國的美元在海外不斷沉積。

對美國來說,1971年以後,美元已不再承擔穩定國際貨幣體系的責任,因此可以不顧別國利益而根據自身需要濫發美元,向全球徵收鑄幣稅,用以彌補美國持續增加的財政赤字。其渠道就是藉助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一方面源源不斷地獲得物美價廉的商品,另一方面通過美元迴流購買美國國債獲得大量廉價資金。

外國購買美國10年期國債平均收益率為3%左右,而美國跨國公司在海外投資平均收益率比3%高出數倍。大量廉價商品和廉價資金輸入,降低了美國物價水平和利率水平,使美國即使在經濟繁榮時期也能不受通脹之苦,每個美國家庭每年都能節省不菲的支出。

(3)加工貿易對發展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國內儲蓄不足、投資大於儲蓄的狀況,也使美國保持長期貿易逆差具有必然性。統計數據顯示,美國貿易逆差與其投資大於儲蓄呈現正相關關系。

在1971年至2017年的47年中,除了1973年和1975年貨物貿易順差的年份儲蓄率(總儲蓄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略高於投資率(投資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其餘年份都是投資率高於儲蓄率。投資率與儲蓄率差距越大的年份,貿易逆差也越大。

儲蓄是指收入沒有被消費的部分,投資是指資本存量增加的部分。儲蓄等於投資是宏觀經濟學的一個恆等式。當總儲蓄與投資總額存在缺口時,就會出現貿易逆差。

⑷ 中國貿易政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作用
首先,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進步都是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會對人類進步做出貢獻。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的生存與發展是全球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近年來,得益於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人民的生存與發展狀況有了極大的改善,對世界經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對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例如,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大幅度降低了中國貧困人口規模,為全球減貧貢獻了力量。據世界銀行的有關資料,在1990年到1998年期間,除中國外的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增加了6970萬人,而中國減少了14720萬人。試想一團糟的中國經濟將會給世界帶來多麼大的難題。
第二,充分尊重國際一般規則,結合本國實際開辟的發展道路,有利於推動人類進步,而中國經濟發展走的正是這一路子。始自25年前的改革開放,到2011年中國加入了WTO,特別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確定的中國未來20年乃至50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大方針,都說明中國式一個充分尊重國際規則和自身實際情況,負責任、守信用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在公平競爭基礎上的發展和壯大,對世界經濟有重大貢獻。各國運動員在遵守奧運會規則的前提下,通過公平競爭,推動了人類在身體素質上實現了「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同樣,在公平的國際經濟貿易規則下各國之間的合理競爭也會使世界經濟不斷走向繁榮。
第三,中國經濟結構的特點說明,中國在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的同時,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巨大的市場。一是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通過自由貿易,合理競爭,有利於讓交易國各方共同享受自由貿易的好處,一方面提高了進口國居民的實際購買力,刺激了其消費的增長;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有利於增強其市場競爭力。二是出口商品中50%以上是外商投資企業所為。1999到2002年,在中國的外商投資企業出口佔中國總出口的比重分別為45.5%、47.9%、50.0%、52.2%,外商投資企業出口超過半壁江山,所佔比重逐年提高,成為中國出口增長的重要推動力。而且,同一時期,在中國的外商投資企業相應的貿易順差約佔中國全部貿易順差的30%左右。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巨大的國內市場潛力為廣大投資則提供了有力的投資環境和發展機遇。三是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加工貿易。中國的出口構成與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出口的55%左右是「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出口和進料加工裝配出口,即所謂的加工貿易出口。中國目前的出口商品中本身包括了相當一部分為出口而進口的商品。從理論上說,加工貿易必然會使處在加工環節的國家出現加工貿易順差。因為,作為從事加工貿易的國家,總是要通過對為了出口而進口的原材料進行加工,賺取加工費用,即加工貿易的出口值是由進口的原材料價值加上加工費用構成的。這使得加工貿易的出口值總會大於進口值。實際上,我國從1989年以來的14年,加工貿易均是順差,而一般貿易則或者是逆差或者是小額順差。如,2001年,加工貿易的順差是535億美元,而一般貿易卻是逆差16億美元。
第四,隨著中國經濟進一步開放,跨國公司紛紛增加對華直接投資,他們所帶來的先進生產與管理技術和中國充裕而低廉的勞動力相結合,提高了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客觀上也會改善全球的共給結構。
第五,特別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給世界人民帶來了信心。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美國、日本、歐盟世界經濟的三大經濟體增長勢頭均不夠明朗。在此情形下,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有利於擴大全球需求,有助於提高各國對於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而當今的社會,信心對於經濟復甦是至關重要的。
第六,中國現行的貨幣政策是符合國情和負責任的。一是中國從1994年以來實行的一直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不村存在人為的硬性干預。目前的匯率走向基本符合市場供求規律的要求。二是中國一貫堅持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的政策,即使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周邊國家貨的十分不利環境下,中國仍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政策,為穩定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繼續堅持人民幣基本穩定這一政策取向,有利於世界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發展。

⑸ 日本加工貿易經濟特點及它對日本經濟發展的影響

通過進口所需的原料和燃料,再用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勞動力加工成商品版,通過海上貿易權銷往各地。對日本經濟的有利影響是能利用先進的技術製成商品,擴大收入。不利的是外界的原料和燃料對日本經濟影響很大,商品大都靠出口獲利。希望能幫到你

⑹ 中國加工貿易對經濟的影響

dsd

⑺ 如何看待加工貿易興起及迅速發展的時代必然性

一、是國內改革開發的必然產物。改革開放以來加工貿易作為「借版雞下蛋」這樣一種特殊權的貿易方式,為我們國家利用外資發展經濟,做出積極貢獻。
二、是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必然要求。78年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出現,為加工貿易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效的承接啦這些富餘勞動力,消除啦社會動盪的隱患。
三、是我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手段。改革初級,國內管理、生產、外貿各方面的人才都缺乏,需要培養,利用加工貿易這種貿易模式,在干中學,在學中干,短時間內培養啦大量的合格管理、外貿人才,以及產業工人。
四、是我國優化產業結構的必然之路。建國初期,我國通過艱苦的奮斗基本建立的完備的現代工業體系,但是這個工業體系是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是通過加工貿易不斷優化和重組各類有效的社會資源,是我國的產業結構在商業化競爭中不斷的優化。
五、是加工貿易自身發展的必然規律。加工貿易從簡單的三來一補,到來料、進料,再到現在的轉型升級,是自身發展的必然規律,不發展就會被淘汰,這是恆古不變的規律。

⑻ 試分析日本加工貿易經濟的特點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加工貿易經濟的特點,對其經濟發展的影響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主要是:由內於加入國容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努力降低生產成本,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日本的經濟飛速發展,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不利的方面是:由於日本的經濟對外依賴嚴重,世界經濟的危機必然影響日本經濟的發展,有時會帶來致命的打擊。

⑼ 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對策分析

加工貿易是我國來對外貿易的重源要組成部分和利用外資的重要方式,是推動我國對外經濟貿易持續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加工貿易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對擴大就業、穩定社會做出了顯著的貢獻。但是與此同時,我國加工貿易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由於原產地規則的差異,也加劇了與美國的貿易摩擦。

⑽ 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1 我國外貿依存度的國際比較

經濟學理論認為, 對於中小國家來講, 一方面由於資源總量限制和為了實現規模經濟, 有必要把資源集中起來, 用於少數行業或產品生產, 因而不具備建立門類齊全的國民生產體系的條件; 另一方面由於國內市場對單一產品的需求有限, 本國企業所生產的產品無法完全在國內實現銷售, 結果是, 中小國家大多走外向型經濟發展道路, 即通過產品和原材料的大進大出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國民收入最大化。因此, 中小國家的外貿依存度往往較高。而對於後起大國來講, 由於其一般具有比較豐富的自然資源, 且人口多,潛在國內市場容量大, 故能在工業化過程中比較容易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並能在許多行業達到規模經濟。因此, 後起大國沒有必要, 也不應該像小國那樣完全依賴對外貿易來解決大部分產品的出路問題, 一般應該通過內向型發展戰略來實現經濟騰飛。無論從理論上抑或從經驗上來推論,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和經濟大國, 外貿依存度理應較低才是。然而, 從上面的事實我們可以看到, 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在不斷地上升, 尤其是加入WTO之後, 中國的對外貿易呈現出了小國經濟才有的特徵。
從橫向比較來看,以2004年為例,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大國中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國家了。如上表所示,2004年中國的外貿依存度不僅高於世界平均水平(45.6%),而且遠高於美國(20.1%)、日本(22.1%)。從印度、俄羅斯、巴西和中國比較來看,中國的外貿依存度依然是最高的。俄羅斯由於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出口依存度相對較高31.5%,但進口依存度只有16.5%),其外貿依存度相對較高(48%),但也大大低於中國的70%;印度和巴西的外貿依存度則更低,都是25%左右。外貿依存度超過100%的國家都是小國,如馬來西亞、泰國和荷蘭等。除此以外,只有一個中等國家的外貿依存度(韓國70.4%)達到了與中國齊平的水平。如果拿2000年與2004年之間(中國入世前後)世界各主要國家外貿依存度的變化情況對比來看,除了中國、日本和巴西之外,其他國家的外貿依存度都是下降的。世界總計下降4.3%,其中不少國家的外貿依存度下降達到兩位數。列表國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馬來西亞,降幅為32.1%,隨後是加拿大、英國和俄羅斯,分別下降25.5%、20.3%和20.1%。與此相反,中國的外貿依存度上升幅度最大,4年間上升了25.8%。巴西和日本的外貿依存度上升也分別只有3.9%和1.9%。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一直在不斷的增高,已經遠遠超過合理的外貿依存度的百分比。這是必須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問題。

2 高外貿依存度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進一步融合,受世界經濟影響的風險也在逐步變大。如果一國經濟對外依賴程度過高,不易正確把握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的主動權,容易導致過度保護政策或過度開放政策,不利於經濟的長遠發展。因此,需要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在充分利用外貿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努力達到風險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貿易結構最優化和貿易主體合理化,既要保證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內經濟的良性循環,又要有利於優化產業結構和國內經濟的協調發展。
同時,2008是對世界經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一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和沖擊。我國在如此高的外貿依存度的情況下,全球的經濟不景氣對我國的外貿造成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
2.1 影響國家經濟安全
國家經濟安全就是一國最為根本的經濟利益不能受到傷害。由於我國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提高,外部需求的波動越來越成為影響我國經濟運行中不得不面對的風險。世界經濟發生的劇烈變動,對於對國外需求依賴程度不斷增強的我國經濟將有難以預測的沖擊。由於我國對高科技產品的進口依存度很高,當世界經濟發生較大波動時,中國將在經濟、科技等方面遭受損失。由於我國對某些重要商品的進口的市場較集中,一旦因為政治或其他原因引起特定出口國禁止對我國的出口,引起的損失將不可估量。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然是粗放型佔主要地位,能源的消耗超出我國的可產出量,導致我國不得不進口能源、原材料等。如果世界經濟發生較大波動,中國經濟必將受到影響。尤其是當前中國進出口主要集中在少數發達國家和地區,如果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動盪或蓄意作梗,我們將不能有效防範風險。例如,近幾年我國原油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2006年進口的原油占國內原油消費總量的45%,這些進口石油的一半以上來自動盪不安的中東地區,大約4/5的海上石油運輸要經過馬六甲海峽,所使用的船隻大部分租用國外油輪,一旦在此受阻,我國的石油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
2.2 不利於我國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勞動力市場的穩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外貿結構有了明顯的優化。初級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工業製成品出口競爭力不斷上升,製成品占出口產品比重已提高到了91.2%。但是在工業製成品中,中國出口競爭力高的產品依然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競爭力格局依然表現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強、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弱。中國外貿除了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外,其他要素密集型產品的貿易基本上都是逆差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不僅彌補了這一逆差,還使中國外貿總體上出現順差。由此可見,盡管中國近年來產業結構有了一定的提高,外貿商品結構出現了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有了突破,但從總體上講,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仍然只有勞動密集型產品,這種低附加值行業的不斷擴容不利於我國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增加了實現提高外貿競爭優勢目標的難度。在我國出口產品中占較大比重的有紡織服裝、鞋類、玩具之類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行業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局面。過高的外貿依存度使我國勞動力市場極容易受到國際市場需求變化的影響,造成勞動力市場的波動
2.3 增加了我國出口的貿易摩擦
由於我國出口的特點是市場狹小集中、產品結構單一,使得主要貿易夥伴國內的經濟發展情況會直接影響到我國對該國的外貿出口。在我國的主要出口對象中,影響最大的是美國。不但其經濟的繁榮與否對我國的出口產生直接的影響,而且其對整個世界經濟的負面作用也將間接地影響到我國對其他國家的進出口。美國從2000年穩居我國第二大貿易夥伴,我國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由1997年的5.4%上升到2003年的8.95%。也正是如此高的對美貿易依存度,成為近年來中美之間不斷發生各種形式的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目前,除了傳統的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數量的平穩增長外,其他貿易救濟措施如保障措施等和貿易壁壘措施調查如技術壁壘調查等也被主要的目標出口國頻繁使用,作為抵制中國產品的手段。從1979年至今,我國出口共遭遇國外反傾銷調查420多次,成為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隨著我國出口規模不斷擴大,我國出口遭遇國外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明顯增多,給我國出口持續發展帶來重大威脅。2.4 惡化貿易條件
我國出口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主要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一般來說,前者的供求價格彈性比較高,後者的供求價格彈性比較低。這種供求價格彈性的不對稱導致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方面,我國對進口產品的需求依賴程度大於其他國家對我國的供給依賴。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大量進口的能源和各種資源性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比較低,也就是說,無論國際市場的價格發生哪些變化,我國的進口需求都將保持一定的增長,且我國是一個大國,一旦大量進口,還會引起國際市場價格的上漲,這不僅會加劇我國對海外能源等產品的依賴,而且還會惡化貿易條件,降低我國的經濟福利。

3 高外貿依存度下我國的應對策略和措施

從理論上講,外貿依存度反映了一國參與國際經濟的廣度和深度。而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利用國內外不同資源和市場促進本國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盡管國際上對於外貿依存度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標准,但從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基本情況出發,應將其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為此,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現階段,我國的產業結構仍然不合理,長期忽視現代服務業發展,使我國在金融、商貿等現代服務貿易發展滯後。第三產業產值在GDP中比重僅為1/3略多一點,而發達國家都在70%以上。由於我國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較低,這也構成了我國外貿依存度高位攀升的原因。我國應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提高其在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中的比重。這樣可以把一部分過剩的勞動力和資金吸引到發展服務貿易上來,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和對外貿易結構,增加利潤的來源渠道,降低由於加工貿易造成的高依存度,從而降低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同時也可以提升服務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增加分子的比重,達到降低我國的外貿依存度的目的。
3.2 促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截至2004年底,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總值5103.8億美元,佔到全國出口總值的52.67%。但是我國加工貿易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大進大出,即原料從國際上進來,產品從國內出去。由於這種模式的加工貿易迅速擴張,使得我國的外貿依存度隨之迅速上升。由於國內加工企業只是進行簡單的加工裝配,加工貿易中國產原料、零部件使用率低,使得加工貿易在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沒有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我國的產業結構也沒有因為加工貿易的發展而得到升級和進步。一旦我國失去人力資源優勢,外貿發展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政府在制定發展加工貿易政策時,應當從對本國產業的帶動作用出發,減小加工貿易帶來的負外部性,促進加工貿易由簡單的加工裝配逐步轉向采購、加工製造、分銷服務、售後服務、研發、信息咨詢等升級。通過加工貿易促進、拉動內需的擴大,使得加工貿易成為連接國內產業鏈和國際產業鏈的紐帶。
3.3 優化進出口的商品結構
我國在出口產品中佔主要地位的是勞動密集型工業產品,如鞋、成衣、玩具等,這類產品的對特定市場依賴大,受其影響和制約較大。我們應當推進外貿市場的多元化和出口商品結構的多元化戰略,從而降低對特定貿易夥伴和特定進出口商品的依賴程度,保證國家經濟穩定。由於我國經濟在以往的高速增長中未轉變「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而我國的自然資源現在處於相對貧乏的狀態,很多礦產資源是從幾個礦產資源出口國進口的,因此對外界環境依賴程度高。同時,我國又將大量的資源性產品用以出口創匯,這樣做的結果是導致我國的很多珍貴的生產原料外流。所以,在提倡節能、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有必要控制自然資源的出口,從而減小外貿依存度。
3.4 加快科技投入,發展高科技產業
受國內科技發展水平的限制,我國出口產品占優勢的只有勞動密集型產品,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很少。同時,在我國進口的產品中佔主要地位的是高科技產品,而高科技產品的價格很高,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加快科技投入,發展高科技產業,一方面減少了對國外高科技的進口依賴,另一方面可以創建自己的世界品牌,在對外貿易中占據主動優勢。對於我國依賴進口的原料、原材料,比如石油等,更應該加大科技投入,早日研究出其替代品,減少進口,避免受制於人現象產生。

參考文獻
[1]

閱讀全文

與加工貿易對發展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