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經濟結構的影響
一、擴大內需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我國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取得了一定成效,使經濟得以持續保持較快速度增長。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起了重要作用,同時為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擴大居民消費需求也採取了措施,如提高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和城鎮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標准,大力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努力減輕農民負擔,大力發展服務業等,有助於推動消費需求持續增長。
實現2002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總需求拉動的情況。消費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但也受到一定抑制不能期望過高,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速度減慢,可是我國進出口增勢良好,但進口與出口相抵的凈出口估計不大,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限。因此,投資的增長對2002年我國經濟增長起重要作用,而投資增長主要靠政策因素,尚未形成良性的需求持續增長態勢,我國現階段經濟增長主要受到需求約束,所以說啟動內需仍是2003年以及今後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2001年、2002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保持高速增長,成為支援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由於投資體制不健全,促進投資正常增長的體系尚不完善,投資增長主要靠國家國債項目投資拉動,投資穩定增長的內在機制還沒有形成,投資增長缺乏持久動力。「三農」問題解決還需要一個過程,保持農村消費市場穩定增長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城鎮就業壓力仍然突出,城鎮低收入人群體呈擴大趨勢。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教育、醫療保險制度等改革措施的相繼出台,使居民消費預期支出增加,儲蓄傾向上升,限制了即期消費增長。盡管這些都給擴大內需帶來難度,可是擴大內需是政策選擇要考慮的重要方面,而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啟動
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二步戰略目標是2000年國民生產總比1980年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準,這個目標已經實現。從新世紀我國開始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歷程即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水準,這是很宏偉的目標。近期中央又把這五十年分成三個階段,在這期間人民生活目標怎麼體現是重要的戰略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轉變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關注人民生活,第一步到溫飽;第二步到小康,這個戰略轉變有重要意義,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從人類生活發展階段來看,大體上經歷了貧寒、溫飽、小康、富裕四個階段。小康是對人們生活的一種描述,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生活發展階段,這一階段處於溫飽和富裕之間。我們的第二步戰略目標所達到的只是小康階段的起點標准,從小康的起點標准進入富裕階段,中間還需要經歷一段比較長的時間。
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從人民生活--最終需求的角度啟動中國經濟,建立長期支援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時,必須要有相應的政策,如收入分配政策、消費政策、消費信貸政策等的支援。
現以房地產為例,根據亞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博士的研究,2001年,全國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6245億元,比上年新增1261億元,綜合考慮直接和間接因素,在2001年7.3%的經濟增長中,來自房地產的貢獻率達1.6個百分點,占當年經濟增長率的22%。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基於住房的商品化、市場化,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成為推動房地產發展的主要力量,要進一步推動住房產業發展必須加快住宅金融創新步伐。如通過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推進住房貸款二級市場的發展;在完善新房抵押貸款政策的基礎上,推動二手房市場抵押貸款業務的開展;採取房貸利息沖抵所得稅,養老金、公積金融通等手段,鼓勵居民購房置業以擴大內需。
三、調整財政政策支援改革和發展
積極財政政策,如果從一般意義上來理解,一直都是存在的,是根據經濟周期波動的情況,短期調整總需求的政策,都是從積極的意義上發揮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沒有什麼淡出的問題。近年所提的積極財政政策實際上是適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它與發行國債拉動經濟增長是相關聯的,從這個意義來說,似乎有「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問題。從這兩年經濟運行的情況來看,所謂「積極財政政策立即淡出」有難度,根據經濟運行情況「相機抉擇」,調整財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發揮財政政策作為短期宏觀調控政策的功能可能是適宜的選擇。
四、推進金融改革,強化貨幣政策
在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中更多強調和和關注的是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這可能與我國有執行積極財政政策的相關經驗有關,也與中國改革的程度有關。其實貨幣政策和金融改革同樣重要。在我國儲蓄主體以居民為主,企業負債率普遍較高,四大商業銀行都是國有的,這些情況使得金融活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很大,貨幣政策的松與緊直接關系我國經濟運行的態勢。從經濟發展需要來看,推進金融改革強化貨幣政策是非常重要的,要形成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市場是基礎,良好的金融環境和適宜的貨幣政策是前提。
目前,非國有經濟投資在全社會投資中的份額已經超過國有經濟,其對金融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高,盡管積極財政政策帶來的國債投資使國有經濟在全社會投資中的比重曾有小幅度回升,但未能扭轉下降趨勢。非國有經濟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國有經濟發展不快給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留出了空間,國有經濟的非國有化推進加大了非國有經濟的實力,同時,戰略的推動和法律上的支援促進了非國有經濟的發展。
國有經濟仍佔有我國的大部分資源和資金,非國有經濟融資渠道不暢,金融政策對非國有經濟存有不平等待遇,金融改革應該為不同類型的企業、不同規模的企業、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創造平等的金融環境,中國資源配置的水準才有可能提高。
近年來從物價水準下降,全球經濟增速減緩,支援經濟增長的動力需加強等經濟運行的態勢看,貨幣政策顯得偏緊。年中以來,貨幣供應量M0、M1和M2增幅提高。從今年以來的變化趨勢看,M0的增速在波動地緩慢回升,M1的增速有所回升,M2增速則變動不大。貸款的力度略有增大,總的看貨幣政策有點松動,金融運行情況稍有改善。應根據經濟運行情況不斷把握貨幣政策的調控力度並與財政政策配合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五、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是在市場中形成和發展的,不是政府指定的,但國家的戰略引導和政策支援也發揮重要作用。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長期支援國民經濟增長的產業往往是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產業。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之後,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些新的經濟增長點是為了滿足新的消費需求的產業,有的是為了抓住機遇創造需求的產業。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的發展和機會既要考慮本國的需求(這是基本的)又要考慮世界的需求,從兩個角度抓住機遇滿足和創造需求。從製造業來看既有國內消費結構升級所帶動的製造業又有國際分工形成的製造業。同時應關注住宅、生命健康、服務業和文化產業。
六、推進改革完善相關政策體系
黨的十六大為新階段改革指出方向,2003年新一屆政府也會對經濟改革和發展做全面的部署,預計2003年會是改革全面推進的年份。
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是2003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也與兌現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有關,本項工作2002年已經開始,法規制度的清理和政策透明化進程已經開始,在2003年需要有實質性推進,特別是在減少行政審批為不同所有制企業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上。
企業改革特別是國企改革,依然是關繫到中國經濟今後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近幾年國有企業改革仍在向前推進,破產重組步伐加快、減員增效進展明顯,電信、電力、民航等壟斷行業改革也有了一定進展,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設逐步走向規范,在制度創新上已做了有益的探索。進入2003年國企改革的形勢越來越緊迫,改革步伐會加快。黨的十六大決議將使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從國企改革的理論上進行提升,有利於推動一些行業調整,壟斷行業改革可能會有大的進展,國有資產戰略重組可能會出現新的局面。為培育中國的跨國公司在體制上可能會有大的突破,同時社會保障的改革步伐要加快。
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如開始著手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為了支援中小企業發展央行松動了政策,允許新增地方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建立小型企業投資公司。配合反貪污央行成立「反洗錢處」等等。2003年需要在推進的是加速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減少銀行呆壞帳支援金融創新促進經濟發展以及降低金融業風險上有突破性進展。
在財政改革上將會有重要推進,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在2002年已進行准備,2003年有望出台,具體進展要根據相關條件和基礎性工作進展的情況。如個人所得稅等改為綜合稅制,建立個人稅務號碼和相應的資訊及信用系統。
七、在政策措施中關註解決社會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開放的深入,深層次問題的解決關繫到利益分配格局的變化。中國漸近式改革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在總結漸近式改革成就的同時應關注漸近式改革的特點。在改革初期,基於解決生產力增加經濟活力的改革,人民特別是農民普遍受益;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的大發展,同時帶來了收入差距的擴大;地區原有的不平衡在新形勢下形成地區差距問題,長期存在的二元結構使城鄉差距相當突出;農村大量勞動力需要轉移,新生勞動力需要就業而減員增效,又使一些工人下崗,使就業形勢變得嚴峻。這些問題集中的地區甚至可能出現群體性的突發事件,值得認真關注。
當前社會問題出現的特點有三,一是社會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因部分人群生活困難確實存在,但更多是因為差距擴大,特別是不合法不合理形成的收入差距擴大;二是社會保障不健全,遇到困難的勞動者難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三是漸近式改革到現階段,進入難度較大的攻堅階段,有些改革對國家的未來有利卻影響現有居民的利益,如醫療改革、教育改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的負擔,退休養老與原有的國家都包下來比保障程度下降。有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改制上市造成上市部分和存續部分收入差距迅速擴大,如果處理不當,群體性事件出現的可能性就大,可是如果我們能正視和正確處理這些社會問題,社會矛盾是可能化解的。
八、2003年是我國完善經濟發展政策體系的新開端
近年我國經濟出現了若干具有中長期意義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中國經濟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對政策調整提出了要求。這些影響在上述的政策選擇中已經涉及到,但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因素的影響要在今後幾年中發揮作用,而不僅是2003年。
一是:通過市場形成了支援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提升的產業,主要是資訊產業(裝備業與服務業)住宅業、醫葯業、汽車業、服務業對中國經濟發展可能起重要的支援作用。政策的調整方向是如何有利於為這些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二是:連續幾年的積極財政政策的帶動使我國基礎設施的發展很快,有利於企業擴大資源配置的空間,改善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環境。
三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基於國際分工的甚至於由跨國公司主導的製造業在我國發展很快,逐步形成著世界製造業中心,在經濟增長和出口中發揮重要作用。如何借鑒這些製造業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我國製造業的整體水準,並發展我國的自主知識產權都是相當重要的事情,需要政策的引導。
四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在改制、改造和加強管理方面取得了成效,在從一般性競爭性企業退出方面,有些進展較大的成功案例開始進入良性迴圈。民營企業發展有新的突破,有些已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對中國經濟發展作用正在持續增大。但發展是不平衡的,東南沿海幾個省進展快,如何在全國范圍內推進,需要戰略、制度和政策引導。
五是:金融改革有所松動,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有望出台,對壟斷性產業,如電力、電信等行業的改革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推進過程中的政策引導也急需出台。
六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政府經濟職能和管理體制的改革推行加快,規范行業行政審批制度,縮小審批范圍的改革正在進行。但政策透明度方面的進展還跟不上需要。
七是: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產業由於政策限制或是戰略引導不利而發展受到限制。如教育產業,我國出國留學生的年齡愈來愈小,每年因出國留學而流出的費用據估計約有數百億美元之多,但我國教育產業的發展卻跟不上需要。
八是: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過程中,舊體制的弊端和原有的發展不平衡特點及二元經濟結構問題以社會矛盾的形式顯現,給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增加了難度。要求在今後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必須把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作為重要任務。
以上是我國經濟發展所出現的一些新現象,有些本身正在發揮積極作用,有些需要政策引導轉變為積極因素。當然有關政策的完善是今後幾年的任務,不是2003年一年的事,可是在研究2003年政策選擇時,應該把握上述情況。我們應根據黨的十六大決議的精神把2003年作為完善和規范中國經濟發展政策體系的新開端。
⑵ 什麼是經濟結構
你可以講是一般 但不要選擇非原創就行了經濟結構Economic Structure
指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它有多重含義:(1)從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來考察,則主要通過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成分的比重和構成來表現。(2)從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的組成和構造考察,則包括產業結構(如一、二、三次產業的構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構成等)、分配結構(如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及其內部的結構等)、交換結構(如價格結構、進出口結構等)、消費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等。(3)從所包含的范圍來考察,則可分為國民經濟總體結構、部門結構、地區結構,以及企業結構等。(4)從不同角度進行專門研究的需要來考察,又可分為經濟組織結構、產品結構、人員結構、就業結構、投資結構、能源結構、材料結構,等等。
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要求與它相適應的一定的經濟結構。經濟結構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具有客觀制約性,不是隨意建立任何一種經濟結構都是合理的。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適合本國實際情況;能否充分利用國內外一切有利因素;能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和自然資源;能否保證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能否有力地推動科技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是否既有利於促進近期的經濟增長又有利於長遠的經濟發展。
所謂經濟結構調整,就是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國民經濟中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個地區和各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對比關系和結合狀況進行調整,藉以改善各物質生產部門之間的有機聯系和比例關系,利用技術進步的主導作用,促使國民經濟結構合理化,推動整個國發經濟向前發展。當前我國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充分考慮世界科技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重組的趨勢,著眼於全面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對經濟結構正在進行戰略性調整。這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和長期任務。
經濟結構對商業銀行既有直接影響,也有間接影響.從間接角度來看,經濟結構會通過影響一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增長質量和可持續性來影響商業銀行.從直接的角度來看,經濟結構會直接影響社會經濟主體對商業銀行服務的需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商業銀行的經營特徵.在我國產業結構和消費投資結構中對商業銀行是有影響的.
滿意請採納。
⑶ 經濟新常態,對銀行究竟有什麼影響
經濟';新常態';對銀行業提出新要求
新常態對服務實體經濟提出了新要求。以往我國一些金融機構沒有完全擺正服務實體經濟和追求自身利益的關系,過於強調經營利潤,攀比盈利規模和盈利增速的傾向較為明顯。不少銀行通過快速做大理財、同業等影子銀行業務拓寬收入來源,通過不規范收費和不合理定價擴張收入規模,以保持盈利的高速增長。雖然目前我國銀行業資產總額接近GDP的3倍,但由於影子銀行過度膨脹、信貸資金內部';空轉';,金融';浮沙指數';(業務規模與實際效果之比)偏大,金融運行與實體經濟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加劇了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新常態之下,國家更加註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加需要用金融的活水來澆灌實體經濟之樹。這就要求銀行業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平衡好追求經濟利益和履行社會責任的關系,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發展和良性互動。
新常態對把握增長速度提出了新要求。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拉動下,過去30年間我國銀行業實現了年均22%的信貸增速,過去10年間銀行業資產規模年均增速超過18%,過去5年間新增貸款遠超過去60年貸款增量的總和。金融業的快速發展,本質上是經濟高增長在金融領域的反映,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水漲船高現象。
新常態之下,受經濟放緩、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等多重因素的沖擊,商業銀行業務增速的下降和盈利增長的放緩也將成為常態,以往兩位數的高增長已難以為繼。2010~2013年,上市銀行的總資產增速分別為18.2%、16.7%、14.8%和9.3%,凈利潤增速分別為33.3%、28.9%、17.4%和12.8%,均呈逐年下降趨勢。這就要求銀行業不能延續過去的思維模式,而應主動適應經濟增速的新常態,既要避免過於追求過快增長,又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努力實現速度、質量和效益的有機統一。
新常態對優化業務結構提出了新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的不斷加大,依靠大企業和地方政府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逐漸弱化,民營經濟和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凸顯,新興區域、新興產業和新興客戶的活力進一步顯現,涌現出多方面的';結構性機遇';。這就要求商業銀行相應調整客戶結構、區域結構、業務結構、收入結構,實現業務、渠道、市場和盈利來源的多元化,更好地服務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新常態對管控資產質量提出了新要求。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十分有利,普遍能夠實現盈利,居民收入也能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整個社會的資金流量較為充沛,償債能力也較強。在這樣的環境中,商業銀行一方面能夠實現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另一方面還能夠保持較高的資產質量。再加上前些年股改上市時,大幅度剝離不良資產,整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一度降至1%以下,遠低於歐美銀行業3%~4%的不良貸款率。
新常態之下,經濟增速趨緩,同時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客戶經營出現困難,前期隱藏的部分風險也容易暴露出來。2014年上半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為6944億元,比2013年末增加1023億元;不良率為1.08%,比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今後一段時間,各種矛盾沖突和風險事件可能會更加頻繁,';兩高一剩';、房地產、影子銀行等領域的金融風險可能會繼續發酵,銀行業資產質量將承受較大壓力,守住風險底線將成為商業銀行面臨的一大挑戰。
新常態對推動改革創新提出了新要求。新常態之下,中央將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適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讓活力競相迸發,讓動力充分涌流,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對銀行業而言,告別高增長時代後,內涵式增長的';新常態';也已來臨。商業銀行必須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努力向管理變革要紅利、向技術創新要紅利。
⑷ 為什麼經濟學十分關注經濟結構特徵,這對分析市場資源配置有什麼作用
在自然科學裡面,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推廣到社會科學領域,也能成立。專什麼樣的經濟結構往往會導致屬一些必然的結果,只有搞透一個社會的 經濟結構,才能把握這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和可能出現的結果,從而促進經濟發展,並且避免惡果。例如宋鴻兵上次預測的華爾街的金融海嘯一樣。可以使資源配置更加優化。
⑸ 經濟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商業銀行的發展,因為銀行是經濟發展中內資本提供最重要的一容部分,由於經濟的發展,所需資金將更多,也從根本上促使銀行進行發展,銀行發展了,自然也會促進經濟的發展。這個本身就如同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在市場經濟中,需求將排在第一位。毋庸置疑,銀行有這種被他人、乃至國家的需求,所以也將促使整個產業集群進行長期的良性規劃與發展。
⑹ 如何理解商業銀行四大職能,哪個職能對經濟影響最大
商業銀行的職能是就其本身性質而言的功能,強調商業銀行發揮作用的內政性能。大體有以下四方面的職能。
第一、 信用中介職能。商業銀行作為貨幣借貸雙方的「中介人」,通過負債業務(集中社會上各種閑散資金)和資產業務(將集中的閑散資金投放到需要資金的國民經濟各部門),實現資本的融通,對經濟結構和運行過程進行調節。這是商業銀行的最基本職能,最能反映其基本特徵。
第二、 支付中介職能。商業銀行作為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貨幣保管、出納和支付代理者,通過帳戶上存款轉移,代理客戶支付;基於儲戶存款,為儲戶兌付現款等,減少現金使用,節約流通費用,加速結算過程和貨幣資金周轉,促進擴大再生產。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兩種職能相互推進,構成商業銀行借貸資本的整體運作。
第三、 信用創造職能。商業銀行把負債作為貨幣進行流通,在支票流通和轉帳結算的基礎上,貸款轉化為存款,在存款不提或不完全提現時,專家了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形成數倍於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信用創造的實質是流通工具的創造,而不是資本的創造。
第四、金融服務職能。商業銀行為適應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邁組可戶要求,不但開拓金融服務領域,促進資產負債業務的擴大,實現資產負債業務和金融服務的有機結合。如代發工資、提供信用證服務、代付其它費用、辦理信用卡等。金融服務職能逐步成為商業銀行的重要職能。
⑺ 宏觀經濟環境對銀行經營的影響
宏觀經濟環境對銀行的經營有比較大的影響,主要是在經營策略方面的,如果宏觀經濟向好,銀行可能會增加儲蓄的攬存力度。
⑻ 哪一項不構成經濟結構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是否出現順差。
經濟結構會通過影響一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增長質量和可持續性內來影響商業銀行:經容濟結構會直接影響社會經濟主體對商業銀行服務的需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商業銀行的經營特徵。D屬於國際貿易狀況,不屬於經濟結構對商業銀行影響。
⑼ 現代經濟中,銀行有多重要呢
進入現代社會後,現代金融對於經濟的發展作用愈發明顯,甚至未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銀行的地位將直接決定國民經濟發展的情況。隨著社會產業結構越來越進入以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的情況下,銀行的金融政策對人們的消費、日常生活等影響越來越大。藉此機會簡單談談我的觀察。
社會越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越深入,未來第三產業成為經濟發展主引擎的概率越大,那麼對於銀行金融政策的依賴度就越高
最明顯的就是如今的歐美發達國家,多數已經步入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以美國為例,依靠美元霸權,採取“剪刀差”的金融手段開始向全世界收割利益,而美國只需要每年印刷大量的美金就可以還債過日子。用財經界的朋友一句話來形容“歐美國家是用別人的錢,自己享受”,這就是現代經濟發展到極致後的體現。
第二、未來經濟危機爆發的源頭大多數會是銀行,銀行最容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最近的例子就是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其實就是一場金融風險的爆發。用新概念包裝舊概念,用新的債券來包裝垃圾債券等行為最後就是風險幾何倍的累計,最後到無法收拾。可以肯定是,未來經濟危機爆發的源頭多數都會是銀行。
綜上,現代經濟中銀行的地位需要得以明確,在歐美國家中德國的金融秩序的建立是最值得大家學習的。區別於美國銀行為金融服務不同,德國銀行更多的是為製造業服務,這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象。各位覺得呢?
⑽ 經濟結構是指什麼,怎麼樣突出公司的經營模式。
一、近年來我國經濟運行和發展中的新特點、新趨勢
1997年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態勢,宏觀經濟主要指標處在適度范圍內,指標之間相互關系的合理性是多年來所未有過的。與此同時,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加強,企業產銷率上升,效益狀況有一定好轉,經濟生活中出現了某些多年來我們所追求的積極變化。但是,長期以來累積的體制和結構矛盾依然存在,有的變得較為突出,如部分企業困難加大,下崗職工增多等。我們認為,判斷當前的經濟形勢,確定下階段經濟工作的重點,應特別重視近年來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特點、新趨勢:
第一,短缺經濟在大多數領域基本結束,部分行業出現相對生產過剩,同時存在結構性的需求實現障礙。由短缺導致的通脹壓力將明顯減小。一般工業消費品在90年代初就已經出現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化;80年代呈「瓶頸」狀態的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訊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近幾年已有很大緩解;生產資料產品也大都供過於求;農業經過幾年來的努力,供給穩中趨升。總體上看,在競爭性領域,短缺經濟已基本結束,一些行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生產能力過剩。但在某些仍然存在行政性壟斷的領域,短缺情況還是有的。此外,還存在著結構性的需求實現障礙,如城市居民住房緊張與商品住宅大量積壓並存。隨著短缺經濟的基本結束,通脹的壓力將會有所緩解。
第二,城鄉居民消費穩定增長,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增加。制約經濟穩定發展的將不再主要是基礎產業滯後而形成的「瓶頸」,而很可能是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障礙。經過80年代以來幾輪大的消費熱潮後,相當一部分城市居民家庭消費能力正在進入由萬元左右向數萬元以上消費額的「升級」,其主要目標是住宅。但由於體制和政策上的原因,升級正面臨著較大的實現障礙,從而使城市居民消費行為被扭曲。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要更為合理,多數居民家庭對中高檔工業消費品特別是家電產品的需求尚處在上升期,但需求強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收入水平。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動不僅僅關繫到居民生活水平,而且對整個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起著始發性、基礎性的作用。隨著基礎產業和部分基礎設施供求關系的改善,傳統的「瓶頸」制約引起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將顯著減小而結構升級的實現障礙可能成為扭曲消費結構,影響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以至主要因素。
第三,市場推動下的企業結構調整加快,特別是競爭性領域的產品和企業分化突出。總體上的較快增長與相當多的企業虧損並存。生產和銷售向行業前幾名企業集中的速度加快,規模經濟開始出現,以往小型、分散、低效、過度重復的狀況有好轉的趨勢。與此同時,在競爭中處於不利位置、占行業多數的企業陷入困境,虧損居高不下,產品積壓,隱蔽和公開的失業增加。這種情況在競爭較為充分、規模經濟要求較高的行業都已出現,其中比較明顯的是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行業,汽車、鋼鐵等行業也有所表現。
第四,國有企業長期累積的矛盾和困難未得到根本緩解,有些方面還進一步加劇,矛盾後推的餘地減小。就業壓力和社會保障問題突出而集中。除了為數不多的轉軌較快、經營狀況較好的企業外,多數國有企業未能擺脫困境。從經營上看,企業的困難即與眾所周知的體制問題有關,也與行業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有關。企業走出困境,必須經歷一個面寬、量大且較為集中的存量資源調整期。存量資產將主要通過兼並、收購、破產等方式進行重組,而最棘手的是調整期的就業壓力和社會保障問題。隨著不良債務的增加和銀行的商業化改造,以前通過銀行「政策性」貸款緩解企業困難的做法餘地越來越小。收縮國有經濟戰線,實現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已經刻不容緩。
第五,國民經濟的貨幣化程度顯著提高,資本市場開始對宏觀經濟運行發生直接影響。經濟中的諸多矛盾向銀行集中,金融風險增大。我國的貨幣化程度已達到較高水平,證券化程度雖然較低,但提高較快,以證券市場為主的資本市場不僅對資源配置,而且對宏觀經濟流程開始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經濟轉軌中形成的以銀行為主渠道的融資體制沒有大的改變,銀行在發揮動員、分配資金作用的同時,也使經濟運行中的諸多矛盾和風險向自己集中。行業和企業結構調整中的死帳亂帳問題,國有經濟的欠帳虧損問題,以及前些年一度出現的「泡沫」破碎後的沉澱問題如某些高檔房地產積壓,都集中反映到了銀行,直接表現為銀行不良貸款的上升。一方面,過度依賴銀行的融資體系在結構上不易分散風險,另一方面,在金融多元化的改革和發展中,由於種種原因,非銀行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上的風險也在增加。這就使得金融改革常常處於進退維谷之間,金融監管的難度隨之增大。
第六,國民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已達到較高水平,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經濟運行和發展開始產生較大直接影響。近年來出口已成為GDP增長的一個重要「邊際因素」,出口中一半以上屬於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外商投資中國際大跨國公司的戰略性投資比重增長,成為國內市場競爭加劇的因素之一。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日益增加。外匯儲備對經濟穩定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但外匯結匯占款的增長相應縮小了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餘地。
以上這些重要變化意味著我國經濟正在進入一個與以往顯著不同的新階段。鑒於此,可以考慮作出這樣的判斷:以最近一次的經濟「軟著陸」為標志,短缺經濟和以數量擴張為主的發展階段已經基本結束,國民經濟開始進入以結構優化和升級、整體經濟素質提高為特徵的新階段。
二、從新的角度認識當前的經濟形勢明確經濟運行和發展中的上述新特點、新趨勢,將有助於對當前經濟生活中的一些重要問題的理解和把握。
1.如何認識低通脹
1997年1月至10月商品零售物價指數處在多年來的最低水平。通貨膨脹率持續回落,從宏觀上看,歸結於堅持不懈地實行了「適度從緊」的政策;從微觀上說,大多數領域短缺經濟的基本結束提供了物質基礎。農業和基礎產業等原有「瓶頸」問題的緩解,不僅減弱了通脹壓力,也降低了經濟大起大落的可能性。如果能保持並加強已形成的供給態勢,特別在農業上不出大的問題,同時堅持適度從緊的宏觀政策,對服務類價格有所控制,很有希望出現一個相當長的低通脹比如通脹率在5%以下、低波動的穩定增長時期。有一種觀點認為,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適度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快速增長利大於弊。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能接受的。現在的低通脹來之不易。過去十幾年經驗表明,通貨膨脹導致的經濟大起大落、大上大下對資源配置的浪費是驚人的,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後果以及1993年出現的經濟泡沫,影響至今還沒完全消除。從指導思想上決不能放鬆總量平衡,搞所謂適度通貨膨脹。
2.如何看待企業虧損
近年來企業虧損面和虧損額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多數企業還不適應改革的要求和市場的約束,在很大程度上也與短缺經濟基本結束後市場競爭加劇而推動的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有關。從改革的方向和結構調整的要求看,這種變化對改變以往不合理的重復建設、重復布點狀況,促進規模經濟的形成和大企業的成長是利大於弊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組織結構合理化過程中不能不付出的代價。但必須充分重視、切實解決企業重組中表現突出的矛盾和困難。
3.關於就業問題
就業壓力增大是近期和今後較長時間內的一個突出問題。在較大面積企業虧損而企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下崗職工增多是不可避免的。社會保障體制的不完善使就業問題的解決面臨更多的困難。在國有企業轉軌、行業結構調整和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疊加」的地區和企業,就業壓力表現得更為突出。因此如何廣開就業渠道,妥善安置失業人員應該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
4.關於增長熱點
「市場無熱點」、「投資無熱點」也是近期反映較多的問題。如果這種情況確實存在,說到底是因為「消費無熱點」。由於體制和政策原因引致的消費結構升級實現障礙,事實上已經對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形成了制約,如不盡早解決體制和政策上的問題,今後這種制約作用還可能進一步加強。因此,要保持消費的合理增長,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在城市,加快改革住房制度,校正居民扭曲的消費作為,使消費結構合理化;在農村,切實保證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
總體上說,國民經濟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是在短缺經濟基本結束,市場競爭推動的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國有企業中的深層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的背景下出現的,而不是宏觀經濟政策過緊造成的。從宏觀層面看,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長9%左右,速度是不低的,估計四季度的增幅還將略有提高。從貨幣供給看,MO、M1、M2的增幅均高於同期GDP和物價上漲率之和。金融機構的存貸差持續擴大。應該說今年的貨幣供給是相對寬松的。從實際情況看,在相當多的地方,銀行有貸款額度也有資金,就是找不到好的項目。總體上說企業資金並不緊張。有些企業反映缺少獎金,主要與企業的兩極分化有關。好的企業和項目資金是充裕的,差的企業和項目得不到資金也是正常的,與過去相比是一種進步。即便放鬆銀根,資金也不會主要流向落後企業。總之,沒有充足的理由說明,當前經濟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是由總需求不足和以貨幣政策為主的宏觀政策過緊造成的。
在這種情況下,放鬆銀根很難解決當前面臨的諸多困難和問題,而且可能延緩已經開始的結構調整進程,造成新的不合理重復建設,或者形成股市上新的「泡沫」成分。
三、明年及更長一個時期應重點考慮解決的若干問題
在我國經濟運行和發展格局發生較大變化的新形勢下,1998年的經濟工作基本思路應是「深化改革,加快調整,穩中有進,提高素質」。在宏觀經濟政策上,明年及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應繼續把適度從緊、穩中求進作為基本的政策取向。這一點不能因為一些短期問題而動搖。在基本政策取向確定的前提下,宏觀政策的運用應保持必要的靈活性。這一方面是由於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客觀存在,旨在減少這種波動的宏觀經濟政策必須具有相機抉擇的特點,以使在體制性、結構性問題短期內尚難解決的情況下,現有生產能力得到盡可能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從推進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的角度看,宏觀政策過松固然不利,過緊可能使某些矛盾短期內變得尖銳甚至激化,同樣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因此,對於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既不能迴避矛盾,採取放鬆銀根,延緩結構調整的辦法;也不能「用葯太猛」,忽視經濟和社會的承受能力。
在此基礎上,要把著力點放在「深化改革,加快調整,提高素質」上,爭取在若干全局性的關鍵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突破:
——加快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使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發生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轉變。要堅決貫徹鼓勵兼並、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實施再就業工程的方針,「抓大放小」,解決好「退出」和「集中」兩個問題。在放開、放活國有中小企業同時,使國有大中型企業在總體上走出困境,建立起名符其實的現代公司制度上邁出決定性步伐。特別要做好下崗職工的安置工作,抓好再就業培訓和基本生活保障。
——推進已經開始的企業組織結構調整進程,以優勢企業為核心,主要用市場經濟的辦法推動企業重組,推動一批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的成長。同時要重視小企業的發展,逐步在大中小型企業之間形成新型的分工協作關系。
——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養老、醫療、失業、救濟等社會保障體系,以便有效解決企業轉軌和結構調整中人員的「安全退出」問題。
——積極穩妥地推進金融改革與發展,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在形成安全、高效,能夠對實物經濟提供可靠支持的現代金融體系方面取得決定性進展。
——把搞活住宅產業作為穩定和帶動經濟的一個重要環節來抓,使潛在的需求轉化為現實的市場需求。推動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合理升級,消除導致結構升級實現障礙的體制、政策因素,使消費結構變化推動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繼續堅持黨在農村行之有效的各項政策,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以形成穩定、合理的農產品供求機制。採取切實措施增加農民的非農就業機會,促進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發展對外貿易。繼續吸引並用好外資。通過適當增加出口信貸,增加科技含量較高的設備進口,提前償還部分債務等,一方面減少貿易順差,增強出口潛力,另一方面也可使外匯儲備保持在一個較高的合理水平。
總之,香港回歸和黨的十五大召開以後,我們正面臨著很好的內外環境和發展機遇。十五大已經確定了大政方針,現在關鍵是要抓落實。但抓落實不能鼓「虛勁」,要鼓實勁;不能「刮風」,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能再像過去「大幹快上」,搞數量擴張,而要把著眼點放到體制轉軌、結構調整上來。這樣努力幾年,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就會再上一個大的台階。
*選自《人民日報》1997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