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東西差距問題
近期是指從現在到 「十五」計劃末 (2005年),這一階段的目標
是:到2005年,實現我國東西部發展的相對差距不再擴大,絕對差
距由加速增長 (或超指數增長) 向穩定不變的增長轉變。為此,必須
做到:到2005年,逐步實現我國東西部人均GDP增長速度相等,即
:r ;到 「十五」計劃末,我國西部人均投資額至少等於東部人
均投資額,即1 =I東,如果考慮到我國西部投資效率上的差距,西
部入均投資額還應稍大於東部入均投資額,這樣才能實現上述目標。
中期是指從 「十五」計劃末經過 「十一五」計劃到 「十二五」計
劃末 (2005午一2015年)。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再經過l5年的努力,
使我國東西部發展的絕對差距不再擴大,相對差距則穩定持續地縮
小。實現這一目標的要求是:到2015年,我國西部人均GDP增長速
度等於東西相對差比值 (DDc)乘以東部的人均GDP增長率,即r西
= (DDc)r ;到 「十二五」計劃末,我國西部人均投資額應等於東
西相對差比值 (DDc)乘以東部人均投資額,即I西= (DDc)I東,同
樣,如果考慮到我國西部投資效率上的差距,前者還應稍大幹後者。
遠期則是指 「十二五」計劃朱以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也許是
到下世紀中葉,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以後。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穩步
縮小我國東西部地帶的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最終實現我國地區經濟
協調發展的總目標,將地區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2.關於我國地區社會發展差距的控制目標
總的說采,地區社會發展的差距是政府幹預比較擅長的、也是能
夠產生較好效果的、真正屬於政府職責范圍內的領域。為兼顧地區發
展的效率和公平、在地區的經濟發展上可以允許差距延續時間長一
些、差距程度大一些,而在地區社會發展上,則應當相反,要求控制
差距的目標嚴一些、實現目標的時間短一些。根據這一思想,我們把
居民收入和其他社會指標按其地區差距的大小程度與經濟指標的地區
差距大小的程度比較分成若干類來分別提出其控制目標。
首先,是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控制目標。由於地區轉移支付的作
用,我國地區居民收八的差距指標要小於地區人均GDP差距指標,
但這一差距仍然過大。今後應按上述思想的要求加大地區居民收入差
距的控制力度,其目標也應當更加嚴格。我們認為,該目標可初步定
為,相對差距在1.1—1.3之間,絕對差距在1500元—2500元/人之
間 (1998年不變價,相當於 1990年一1992年的水平)。實現這一目
標的步驟也可相應地分為三個階段,各階段的具體目標也與經濟差距
的目標相似,但各階段延續的時間可以相對短一些,以保證地區居民
收入差距控制的 目標比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目標早一些實現。
第二,是人口、教育、衛生和文化等人文發展指標的地區差距控
制目標。這一類指標的地區差距已遠小於同期人均GDP的地區差距
水平。今後的任務主要是,在繼續普遍提高各地這類指標水平的基礎
上,進一步鞏固已有的成果,使這一差距控制的良好勢頭永遠保持下
第三,是科技和生態環境指標的地區差距控制目標。這類指標接
近或略低於同期人均GDP的地區差距水平。由於這類指標與經濟發
展指標關系更為密切,因此,今後應隨經濟發展指標的地區差距控制
力度的加大而加大,把他1f]作為重要的控制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手段
來看待,以促進地區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
第四,是主要基礎設施指標的地區差距控制目標。這類指標則遠
大幹同期人均GDP的地區差距水平,表明我國空間經濟一體化和縮
小地區經濟差距的硬體條件還不成熟。今後應作為地區社會指標中的
重中之重,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為日後縮小地區經濟發展
上的差距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解決我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具體措施
為實現上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調控目標,促進我國
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必要採取以下具體措施:
1.合理調整投資和人口分布的空間格局
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主要表現在過大的 並且還在不斷
擴大的人均GDP的地區差距上。控制人均GDP地區差距的擴大,關
鍵在於縮小地區間人均投資的差距和提高落後地區的投資效益。有效
的辦法是合理調整投資和人口分布的空間格局,必須適當地逐步提高
中西部的投資比重,使東、中、西部的投資比重格局逐步向三大地帶
的人口比重41.2:35.7:23.1 (1998年) 的格局靠近。1998年,我國
東、中、西部三大地帶的投資格局是61.3:22.4:16、3。「十五」期J4
應該調整為55:26:19;「十一五」和 「十二五」期1'4調整為45:33:22。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按人口的空1'4分布格局對投資進行了有利
於控制地區差距的調整,但由於東部是我國人口分布的重心區,我國
投資的 「大頭」仍然會落在東部地區,這種投資空1'4結構的調整不會
改變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格局,只會使我國區域經濟更加協調地
發展。 實現這一空間投資結構的調整,不能完全靠國家投資向中西部的
傾斜 (因為國家投資在整個社會投資中的比例已經很低了),還要靠
東部地區的對口支援和產業的空1"4轉移 (如,東部高耗能、高耗原材
、 高耗水和勞動效率低的所謂 「三高一低」產業向資源條件較好的
西部轉移),以及靠吸引更多的外資等手段,做到多管齊下。
調整人15空問分布的手段,一是逐步廢除不合理的 「戶籍制度」,
允許人口自由流動和選擇職業;二是政策性移民,如對那些根本就沒
有任何發展條件的、自然環境極端惡劣的地區,就應該採取移民的措
施,實行 「就寬鄉」的政策。
2.促進空間市場一體化,全面提高區域經濟效益,為縮小地區
差距創造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條件
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
場的空問范圍越大,資源的空間優化配置的可能性就越大,區域經濟
的效益就越高。因此,空間市場的一體化有利於區域經濟的發展。空
間市場一體化將不斷促進地區分工與聯系的深化,使各地區充分發揮
自身的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互補的區域產業結構。各特色地
區通過統一的空問市場聯接在一起,形成互利合作的新的空間經濟運
行機制。在區域分工與聯系中,東部應以科技為先導,加大經濟增長
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力度,上規模上水平,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競
爭,另一方面留出層次相對較低的產業空間讓中西部去發展;實施外
向型戰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用技術密集型產業替代資金密集
型和資源消耗型產業,加快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做到少投入多產出,
以實現資金和能源原材料投入相對減少,而經濟仍保持快速增長的效
果。西部則應加快實施優勢資源開發戰略,並積極發展資源型加工項
目,以延長產業鏈。在優勢資源的開發上,應強調規模開發,避免遍
地開花,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
空間市場一體化的實現應當遵循地方市場、區域市場和空間一體
化市場的順序規律 經濟區域化的實質是區域市場一體化,是實現空
間市場一體化的手段。我國國內經濟區域化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地區
級行政單元間的經濟區域化 (可打破省區界線);二是省區間的經濟
區域化 (也可適當地打破省區界線)。省區間的經濟區域化應以我國
一 級綜合經濟區為基礎。目前,我國一級綜合經濟區尚在形成中,建
議國家盡快確定一個正式的全國一緞綜合經濟區劃方案,並制定相應
的經濟區域化政策,促進區內市場一體化的早曰實現。在此基礎上,
應鼓勵各一體化區域擴展其范圍,進行相互滲透,直至覆蓋全國,最
終實現全國空間市場一體化的目標。
為此,應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
各級政府在區域經濟調控方面的職責: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協調地區問
的利益和空間一體化市場軟體方面的制度和法規的制定,以及硬體方
面的跨地區間的基礎設施建設;地方政府則主要負責地方性的社會公
益事務,如社會保障、公共教育和衛生等,淡化其經濟管理職能,逐
步消除其實施地方保護主義的動因。這不僅有利於我國空間市場一體
化的形成,而且也有利於地區差距的控制。
3.加大政府對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宏觀調控力度,合理安排
國家重點開發區,最大限度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在調控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方面應
該做到:—— 通過建立規范的地區稅收差異政策和區域轉移支付制度,逐
步實現東西部人均財政支出的基本均衡。為此:一要使相對發達的東
部地區在稅收上多交一點,西部則少交一點;二是要進一步加大中央
稅收在財政收入上的比重,以增強中央政府轉移支付的能力。政府近
期區域轉移支付的重點應放在:(1)脫貧上,以保證 「八七扶貧」計
劃的實現;(2)西部的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上,以控制不斷惡化的生
態環境的變化趨勢。
—— 加強中西部金融業的發展,提高融資能力。可考慮建立專門
的西部開發銀行,其資金應主要來源於財政部門的區域調節資金和以
工代賑資金,並可廣泛吸收社會資金和國際優惠貸款,用於西部開發
建設。對西部商業銀行的發展應給予更加寬松的政策,並積極鼓勵外
資銀行到西部去發展。
—— 在投資上。首先,可對東西部分別制定各自的產業發展支持
系列,並實施許可證制度,強化東西部合理分工格局的形成,做到產
業政策區域化。對西部優勢資源開發項目給予投資優惠政策;對東部
發展的外向型、高新技術產業和項目則加以鼓勵,而對其資源開發項
目則可用許可證加以適當限制。
其次,國家投資的重點應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特別是有利於我
國空間市場一體化形成的表、西互動的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例
如.加強西北、西南對外交通運輸大通道的建設,包括新建、擴建對
外出口的鐵路干線,增加航空運輸線路和機場;加強東西交通通道及
通信設施的建設,積極開發長江黃金水道,盡快修建上海——武漢
藏鐵路;在西部逐步建成覆蓋整個農區和牧區的基層交通體系,提高
區域可達性;要以 「三峽」工程建設為契機,全面帶動我國水能資源
的開發,通過加大投入和技術推廣,努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水平,加大
西部水利工程的建設力度,為南水北調中線、西線建設作好准備工
作。另外,還有一點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要加快中西部城市化進程,
加快中西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以改善中西部的投資環境和提
高居民生活水平。
第三,在國家重點開發地區的安排上,適當向中西部傾斜。我國
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重北工產業的發展既可安排在沿海地區以靠
近市場,又可布局在西部以接近原料的產地。如果採取東西部垂直分
工——即資源的採掘、粗加工甚至一般加工放在西部,而東部只進行
深加工——來進行重化工產業的區域分工就可兼顧二者之長。目前,
這是我國東西部區域分工的唯一正確選擇。有關部門已初步提出了今
後我國重點建設的經濟區域和重點產業區域:遼中南地區;京津唐地
區;山東半島;長江三角洲地區;閩南三角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
海南、北部灣沿海地區;紅水河電力和有色金屬基地;哈爾濱——長
春地區;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基地;長江幹流中上游沿岸地區;以西
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以蘭州為中心的黃河幹流中上游沿岸地區;以
烏魯木齊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區;攀西——六盤水冶金、能源、化工
基地;烏江電力和黔中鋁磷基地。其中,中西部佔有9個,反映了對
中西部的重視。
4.重視我國東西部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尋找我國農業的
出路 本課題對此已有專題研究,在此僅筒單地加以說明。統計分析表
明,我國人均收入的地區差距以城鄉之間差距最大,其次是各省區之
間的平均差距,再次是東西部之間的差距。東西部之間的差距又以東
西農村之間的差距為大,東西部城市之間的差距相對較小。
從總的來看,我國農村人口多,農業生產效益低,多年來農業投
入太少,機械化進展緩慢,是造成農村落後的根本原因。在美國,每
個農業勞動力擁有的固定資產比工業領域每個勞動力擁有的固定資產
還高,而我國每個農業勞動力擁有的固定資產還不到工業的 10%。
許多地區農業生產工具長期處於以人力和畜力為主的原始階段。今
後,應加快我國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的步伐,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
盡快改變我國農業邊際勞動效益為負值,而勞動力轉移太慢,農業資
金投入效益高,但資金投入不足的局面,以實現在有效轉移農村剩餘
勞動力的情況下,保持我國農業繼續穩定的發展。這是協調我國工農
業關系,逐步消除城鄉區域經濟二元結構的根本出路。
從東西部農業發展差距來看,我國東部農業發展條件優越,全國
90%的耕地集中在東部,西部僅 10%。西部主要是牧業區,但就牧
業而言,我國東部農區牧業比西部牧業區的牧業還要發達。這是我國
東西部農村之間的差距比城市之問的差距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因
此,努力改善西部農業和牧業的發展條件,加速西部農業和牧業的發
展,將為實現我國東西部地區差距的調控目標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農村經濟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鄉鎮企業的發展及其西進。鄉鎮
企業的蓬勃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引入注目的重大成就。然
而,占我國人口2/3的中西部,鄉鎮企業卻只佔全國的1/3。這也是
東西部農村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今後要大力鼓勵中西部鄉鎮企
業的發展,加大鄉鎮企業西進的政策力度,要把鄉鎮企業的發展作為
中西部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來抓。
5.努力縮小地區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差距
社會發展涉及的方面很多,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前面已經論述,這
里只討論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方面。關於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
的現狀,在專題研究有詳細的討論,這里只就縮小社會發展的差距提
出一些對策。
實踐證明,控制地區社會差距比控制垣區經濟差距容易,而且是
政府幹預的強項。各國紛紛採取用調控地區社會差距的辦法替代直接
調控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辦法,以實現地區問的協調發展。事實上,
在這方面中國有許多成功的經驗。為進一步縮小我國東西部在教育、
衛生、稃技、文化等方面的差距,我們建議:
—— 建立西部社會事業發展基金,加大對西部教育、衛生、和
技、文化等方面的投資力度,提高西部人才素質,穩定西部人才資
——將 「希望工程」長期堅持下去,並適當加大力度;要積極發
展西部基礎教育工程,使一部分重點中學、職業學校和大學的教育設
施現代化。—— 適當提高大專院校西部學生生源比例,提倡東部各級備類學
校辦各種形式的 「西部班」,加快西部人才的培養。
—— 加快西部衛生事業的發展,努力改善衛生醫療條件。近年
來,西部人口增長速度明顯快於東部,應適當加強西部計劃生育工
—— 提高西部科技人員的生活待遇,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鼓勵
他們在西部建功立業。
6.加強對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干預的立法工作
首先,要制定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法規,如 《區域開發和協
調發展法》,將目 前已經比較成熟的解決一些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辦
法上升為法律。其次,制定一些亟待解決的有利於地區協調發展和控
制地區差距的有關法規,如 《空間市場一體化法》和 《地區財政轉移
支付法》等。
Ⅱ 請問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有哪些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主要表現
(1)沿海與內地經濟發展的差距
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間,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平衡發展戰略,各種投資政策和財政支付轉移明顯地向邊遠和落後地區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價非常大.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上來了一個大轉變,從平衡發展戰略轉向不平衡發展戰略,優先發展沿海地區,發展和開放的政策明顯向沿海地區傾斜,使得沿海地區得以迅速發展起來,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從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03年廣東省為13626億元,約相當於3個湖南(4639億元)或10個貴州(1365億元)或35個青海(390億元).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03年浙江為20147億元,3倍於江西(6678元),4倍於甘肅,5.6倍於貴州
(2)東,中,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
中國著名人口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於20世紀30年代用一條簡單的線條描述了中國自然地理,人口地理與經濟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點:從東北黑龍江省璦琿縣到西南雲南省騰沖縣之間,用一條近乎直線連接起來,把中國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部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49.2%,人口卻只有全國總人口的3.7%;東部面積佔全國50.8%,而人口卻佔全國總人口的96.3%.相應地,西部貧窮,東部富裕."胡煥庸線"只是大體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員遼闊的中國東西部的地理分界.現今對中國區域經濟的劃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區,輔之以經濟發展水平,大體將中國劃分為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地帶.這三大地帶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由東向西呈遞減階梯狀態.
(3)省區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
2003年地區生產總值中,最高的廣東達13625.9億元,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億元,廣東是西藏的74.7倍.2003年地區生產總值指數(上年=100),最高的內蒙古有116.8,最低的雲南為108.6,相差8.2.2003年地區工業總產值,前五位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分別為21513.5億元,18036.7億元,15380億元,12864.2億元,10342.8億元,後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寧夏,貴州分別只有21.4億元,247.9億元,333.5億元,352.8億元,977.6億元,後五位都在1000億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億元以上.
(4)南北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
在改革開放以前,北方地區領先於南方地區;在改革開放前期,北方地區仍然領先於南方地區,而且差距進一步拉開.20世紀90年代以後,南方地區經濟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7.2%,北方地區經濟的領先地位受到動搖,南方地區後來居上,不僅在增長速度上超過北方地區,而且在人均GDP的絕對值上也超過了北方地區,其來勢之猛烈,使南北地區間的靜態不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著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享有"遼老大"美譽的遼寧省,近年來經濟發展水平已降到全國第10位左右,黑龍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5)城鄉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
城鄉二元結構被視為造成中國城鄉差別的主要因素,城鄉差距的實質是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
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比大大高於大多數國家(1.6:1)的水平,按照國際勞工組織1995年發表的36個國家的相關資料,城鄉差距超過2:1的國家只有3個,中國便是其中之一.從絕對差距看,1978年農民年人均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後幾乎每年都在擴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關,達1242.6元,2000年達到4027.0元,2003年達到5850.0元.
Ⅲ 如何解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要國家的政策支持。就像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國家把優惠政策都放到了以深圳為代表的珠專三角,就有珠三角的屬繁榮。九十年代初,國家主要優惠政策投到了以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長三角也迅速富裕了。二十世紀初,國家政策移到了環渤海地區,環渤海地區也快速崛起了。
Ⅳ 怎樣解決不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局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是極其迅猛的,達到。在此過程中,一些區域經濟在年實現了戰略性發展,但中國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區域經濟是區域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其綜合集群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水平的明顯提高。
首先是經濟水平。在自然條件和社會因素的雙重影響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差距。改革開放以來,“先富起來再富起來”的經濟發展路線,逐漸將中國經濟推向了一個新的領域。隨著不斷發展,東南沿海地區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而中西部地區由於其地理位置和社會因素,略次於東南沿海地區,造成東南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水平的差異。
Ⅳ 為什麼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
中國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原因:
1、要素配置失衡和政策慣性導致城鄉發展不平衡
城鄉發展不平衡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客觀原因主要指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要素配置失衡。首先,在自然因素方面,城鎮和農村都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和影響,但農村受到的影響要多於城鎮,自然條件對農村的諸多生產、生活要素(地、氣候、糧食、森林等)都有直接或決定性的影響。
而城鎮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程度要少一點,具有夭然整合自然優勢、規避劣勢、為我所用的優越條件。農村的產業基礎是以農業為主,農業發展的基礎仍然是自然條件,而城鎮的產業基礎是第二、第三產業,其受技術、資金、管理和服務能力的影響更大,某些行業已經突破了自然因素的限制。
其次,在歷史方面,我國一些農村地區在歷史上一直是發展薄弱的地區,與城鎮有著顯著的發展差距,即使富庶的江南地區城鎮發展水平和質量均優於其農村地區。城鎮作為囯家政治、經濟、文化統治中心,具有天然的發展要素吸納力和聚合力。
最後從現實來看,改革開放後,盡管我囯農村地區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農村、農業、農民靠天吃飯的小農經濟形態基本面仍然未能根本改變,農村吸引要素資源差、農業的經濟效益較低、農民收入水平低的狀態未能根本扭轉。而城鎮的產業發展快速、產業體系健全、要素聚合和吸納能力不斷増強、其發展水平和速度不斷提高。
政策慣性是城鄉不平衡發展的主觀原因。它是政府政策無法及時收斂和轉向的表現,是已有政策的繼續延伸。我國長期實行農村支持城鎮、農業支持工業的政策使得城鄉不平衡發展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即使實施了城鎮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政策,但受政策慣性及其他因素影響,地方政府把發展的重心還是放在城鎮,城鎮的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要素投入還是遠高於農村地區,優勢工業和現代服務業仍以城鎮為中心進行布局,農村地區投入雖高於政策轉向之前,但仍然呈現要素供給短缺狀態。
2、地域優劣勢差異和政策引導效應差異導致區域發展不平衡
無論是我囯東部、中部、西部的大區域發展不平衡,還是以省域、市域、縣域間的區際、區內發展不平衡都是地域城優劣勢差異和政策力度差異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我國各區域存在較大的地域優劣勢差異,東部地區具有天然的市場優勢、區位優勢、人才優勢、科技優勢等眾多優勢,而劣勢通過優勢的帶動和彌補呈現減弱的趨勢。中部次之,而西部的發展優勢更少,劣勢更多。除具備自然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外,其市場、產業、區位、人才、科技、堿市發展總體上處於劣勢地位均與東、中部地區存在較大差異。
省域、市城、縣域問區際、區內發展不平衡也是地域優劣勢差異的結果。東部省、市、縣與中、西部省、市、縣相比,東部地域綜合優勢明顯,以縣域為例,2017年全國百強縣前10強東部地區占據9席,中部地區1席,西部地區無一縣市入圍。
同一省域、市域、縣域區內地域優劣勢差異也十分明顯,以山東省為例,2015年青島市、煙台市、濟南市GDP總量均在6000億以上,位居前3甲,而萊蕪還未突破1000億,僅有755億元。究其原因,青島市、煙台市、濟南市具有天然的區位、市場、人才、科技等優勢。
僅以企業為例,海爾集團公司、海信集團有限公司、青建集團股份公司、中車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利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華錦集團、青島世紀瑞豐集團有限公司等全囯知名企業就位於青島,這不僅為青島市創造了可觀的財政收入,而且讓青島具備了產業集群發展的優勢。這是萊蕪市暫時無法具備和超越的。
其次,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政府引導效應差異。西部大開放戰略實施之前,我國區域發展政策力度重心在東部地區,中西部支持東部發展是其區域發展政策核心。伴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崛起戰略和東北振興戰略的實施,囯家政策逐步往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傾斜,政策力度重心也發生了轉移。
中、西部地區各級政府岀台各種優惠政策和創造各種條件,引導東部地區各類發展要素進入中、西部尋找發展機遇。然而中、西部社會生產、生活的要素資源仍然流向東部地區,使得中、西部省區、市、縣的發展缺乏要素支撐,陷入了發展要素缺失與失衡的困境。
3、結構不合理和要素配置不合理導致產業發展不平衡
產業發展不平衡的核心問題是結構及其要素配置問題,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以及農業內部、工業內部、服務業內部結構及要素配置不合理,是產業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首先,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以及農業內部、工業內部、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一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偏大、工業能力不強、服務業比重依然較低,還未形成「321」的產業結構,尤其作為現代化標志的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製造業面臨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問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仍需構建。
二是農業內部、工業內部、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合理。農業內部不平衡體現在傳統農業重,新型農業輕。全國農業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仍然弱小。農業科技貢獻率在56.7%左右,低於發達國家水平70%的水平。
工業內部不平衡表現在傳統工業重,新興工業輕。傳統工業增加值在工業增加值中仍佔主體地位,新興工業佔比近年來雖有一定上升,但絕對值仍然偏低,全國大部分工業產能都集中在傳統門類。而傳統工業門類的產能又集中在煤炭、電力、鋼鐵等過剩領域。
服務業內部不平衡體現在勞動密集型服務業佔比過高、技術服務業佔比過低。我囯正處在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向技術密集型服務業的過渡時期,然而勞動密集型服務比重減少的同時,技術密集型服務業並沒有實現較快增長。技術密集型服務業對產業結構向高端進階的保障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其次,要素配置不合理也是產業結構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一是要素配置在產業間不合理。我國把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資源主要配置在第二產業及社會高盈利行業,而對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投入不足,尤其是對農業的要素配置一直處於低窪狀態,農業發展資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發展人才配置、農業現代信息化建設等要素配置不足,致使農業發展的壓力都集中在農民以及縣鄉兩級的政府身上。
二是要素配置在產業內部也不合理。農業內部要素資源集中於林牧漁業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新興業態和新興群體,而傳統種植業要素投入下降,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難度加大。工業內部要素資源集中在重工業領域及建築業,新興工業產業要素資源投入雖增長較快,但行業及地方差異較大。
服務業要素資源向壟斷行業、新興行業、盈利高的行業集中,傳統行業由於其市場竟爭加劇、勞動力成本上升、替代性高的影響,獲得要素資源投入能力在下降。
4、市場體系不完善和利潤差異導致行業發展不平衡
壟斷行業與一般竟爭性行業、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發展的不平衡,究其本質原因是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不完善和行業利潤差異造成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不完善,主要是指以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還存在諸多問題。
以囯有企業為主體的壟斷行業,依靠其壟斷地位獲得超額壟斷利潤,而且使壟斷收益部門化,這使得囯有企業的產權主體——人民不能和壟斷部門人員樣共享壟斷成果。而且大量的要素資源集中配置在壟斷行業,擠佔了一般競爭性行業要素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空間,使得一般性竟爭行業的投資、收益下降。
傳統行業和新興產業由於行業利潤的差異,要素資源也逐漸流向新興行業,致使傳統行業競爭壓力増加,業務量萎縮,面臨招工難、產品價值實現難、融資難等多重難。新興行業、電子商務業給實體店帶來的沖擊有目共睹。
如今電子商務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正全方位沖擊實際門店。2017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823億元,同比增長10.0%,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0.4%;全囯網上零售額14045億元,同比增長32.1%,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6%,較2016年的12.6%同比提高3.4%。
從2012年到2015年,全國有138家百貨店關閉262家超市關閉6209家體育品牌店市場關閉。雖說電子商務不是傳統實體店受到沖擊的主要原因,但新興行業對傳統行業的擠壓已經顯現。
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表現:
1、城鄉發展不平衡
這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最突岀的表現。不僅我囯城鎮發展的質量、速度、規模以及支撐城鎮發展的諸多要素都與農村不平衡,而且城鎮居民的收入、消費、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以及其他社會公共服務質量均遠高於農村居民。造成了我國城鎮及城鎮居民的獲得感高於農村和農村居民。
首先,城鄉發展不平衡表現在城鄉居民收入不平衡。以2016年為例,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72。這充分說明我囯城鄉居民收入總體差距仍然較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雖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縮小趨勢,但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總收入中比重越來越大的住房補貼、福利、紅利、兼職收入,以及難以用貨幣計量的文化教育、衛生醫療、城市交通等社會福利與公共服務等隱性收入,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是較大。
其次,城鄉發展不平衡也表現在產業發展上。當前我國的優勢產業大多都集中在城鎮,而農業、工業、服務業在農村發展質量低、速度慢,農業發展緩慢、科技水平不高,工業佔比小而且以地域性的資源性、能源性的初級產品開發為主,處於產業價值鏈低端,環境污染嚴重,第三產業一直發展滯後供給短缺或質量較低的狀態未能得到根本扭轉。
最後,城鄉發展不平衡表現在公共服務不平衡。公務服務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不平衡。城鎮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交通網路設施、各類市場、學校、醫院、養老機構等服務設施齊全,而農村地區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供給短缺。
城鎮政府有較強的公共服務財政能力、技術能力、人才服務能力、社會保障能力。而鄉鎮政府、農村村委會公共服務能力不強,保障能力差。
2、區域發展不平衡
空間地域區際、區內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又一表現。首先,空間地域區際不平衡表現東、中、西部和省區間發展不平衡。東部經濟發展總量大於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在市場、產業、人才、科技、制度等方面均優於中西部地區。雖近幾年,以西藏、重慶、江西和貴州等中西部省區市持續發力,GDP增速分別為11.5%、10.7%和10.5%,繼續以兩位數領跑,然而GDP總量仍在全國15位之後。
省區間發展不平衡是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的具體化。2016年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仍保持中國經濟總量前三的強勢地位,而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西藏自治區經濟總量排名全國墊底。
其次,空間區內發展不平衡表現同一區域內各部分發展不協調或失衡的現象。這不僅包括東部內、中部內、西部內各組成省份之間不平衡,而且還表現在省域內、市區內、縣域內各個組成部分之同的不平衡。
以省域內不平衡為例,2016年東部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佛山市GDP總量占據前三,均在8000億上。而河源市、汕尾市、雲浮市GDP總量還未突破千億大關。
中部湖南省長沙市、岳陽市、常德市經濟總量在3000億以上,而湘西州、張家界市CDP總量還未突破600億。西部貴州省貴陽市、遵義市、畢節市GDP總量排名前三,均在1600億以上,而黔西南州、銅仁市、安順市還未突破千億大關。
3、產業發展不平衡
產業發展不平衡是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發屐不協調或者失衡的現象。表現為農業、工業、服務業之同以及農業內部、工業內部、第三產業內部發展不平衡。首先,全囯產業結枃仍呈現出農業偏大、工業發展緩慢、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的不平衡矛盾,還未形成「321」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壓力和困難較大。
農業發展不充分,機械化發展和應用緩慢;農業組織化程度還不高、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後;工業結構單一、科技含量不高、工業產品仍以初加工為主,電子信息產業、新型建材業、裝備製造業等新興產業發育不全。以現代物流、研發設計、信息服務、商務服務、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規模不大。
其次,農業內部、工業內部、第三產業內部發展也不平衡。在農業內部,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的產值與地位不平衡。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下降,但仍佔主導地位。農、林、牧、漁業產值比重逐漸上升,但仍然偏低,其中林業產值甚至呈下降趨勢。經濟作物的產值還只佔30%左右。
而工業內部,輕工業與重工業之同、基礎工業與高科技工業之間均不平衡,我國工業仍以輕工業為主,出口工業產品仍以服裝、玩具、手錶、鞋帽等日用品為主,不僅附加值低,國際市場上竟爭力也不強。而以精密電子儀器、機床、石油化工、汽車等重工業產品質量和科技水平不高,不能成為「拳頭」產品,難以形成出口優勢。
以冶金、石油、煤炭、電力、化學、材料、機械工業的基本生產資料部門水平薄弱,不僅產能過剩、產品質量低,而且面臨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雙重」困難。以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由於基礎工業薄弱、人才不足、系統性的創新和關鍵技術難以突破,一時還難以佔領工業部門的制高點。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發展也不平衡,以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為代表的傳統部門和以互聯網、金融、房地產為代表的新興部門在產值比重、就業比重、投資比重呈現不平衡加深的趨勢,傳統服務業部門產值比重和就業吸納能力、投資比重降低,產品價值實現難度加大,而新興產業產值比重和投資比重增大,但就業吸納能力波動較大、穩定性較差。
4、行業發展不平衡
壟斷行業與一般竟爭性行業、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之間以及壟斷行業內部、傳統行業內部、新興行業內部發展不協調是行業發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現。首先,壟斷行業與一般竟爭性行業發展不平衡是我國行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以國有商業銀行、石油、移動通訊、電力、煙草、航空運輸為代表的壟斷行業利用其壟斷地位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自1996年以來,中囯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拉大趨勢明顯,平均年均擴張速度達到43%。銀行業、航空運輸、石油、天然氣開采、煙草的行業工資極值是農林牧漁業、餐飲業、紡織業的6倍左右。
其次,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之間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傳統行業是勞動力密集型的、以製造加工為主的行業,以棉紡織、製鞋、制衣、光學、機械製造業等為代表。當前,傳統行業處於產業轉型升級與戰略性調整的過渡時期,面臨人才流失、設施設備老化、企業負擔重、市場竟爭加劇等多重風險,不僅發展緩慢,而且舉步維艱。
而新興產業是隨著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發明應用,而出現的新部門和行業。以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間等新興部門為主。具有科技含量髙、信息化程度高、發展精細化的特徵,是技術革命的典型代表。
新興行業發展迅速、處於產業價值鏈的高端,具有巨大可觀的市場效益。對傳統行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擠佔了傳統行業及其勞動者的市場、就業空間,加劇了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的矛盾,形成了傳統行業與新興產業的不平衡狀態。
最後,壟斷行業內部、傳統行業內部、新興行業內部也存在不平衡的發展,是行業內各企業發展之間的不協調或失衡現象。以壟斷行業——銀行業為例,2016年末,中國工商銀行資產總額241372.65億元,實現凈利潤2791.06億元。
同年,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總額181.7萬億元,實現凈利潤16490億元,中國工商銀行是中國銀行100強第1名。其利潤占銀行業總利潤的16.9%。中國建設銀行、中囯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緊隨其後,利潤占銀行業總利潤的比重分別為13.8%、11.2%、11.2%,這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其利潤總額已佔據銀行業利潤的半壁江山。
Ⅵ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形成原因,現狀及消除措施
一
1.歷史原因.
2.傳統工業依賴能源和資源,能源和資源的不平衡分布造成區域差異專.
3.進出口貿易的因素導致的海屬陸交通樞紐地區的發達.
4.產業主導因素的轉移也可以導致地域發展水平的變化,從而使得一些地區和城市建立比較優勢,比如現代的金融、軟體、生物科技。以上都是不依賴傳統區域發展因素的產業,這些產業主導的區域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先行優勢。
二
我國商業地理的現狀從來都被認為是狹長的,一直有5個發動機之說: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灣、東北、成都重慶地區,這些地區都是區域發展的重心。國家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也是很明顯的,沿海好於中部,東北好於西北。
三
消除的方法重要的就是在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要素轉移和現有的資源及基礎條件結合,使用人口轉移、政策支持、發展比較優勢產業或者新興產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等
Ⅶ 為什麼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
地區發展不平衡很多國家都有,尤其是國土面積大的國家。這是因為地區發展受限於地域,不同地域的資源、環境、交通等不同造成了發展的不平衡。
Ⅷ 中國的地區發展不平衡會對社會造成那些問題
地區發展不平衡容易造成地區間發展矛盾,甚至社會動盪
Ⅸ 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回水平,但是也出現了答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和貧富分化現象。各區域發展的差距不斷擴大,經濟發展出現明顯的不平衡,給國家整體經濟的增長帶來一定的影響。導致此種現象的原因是多重的,查找根源,制定行之有效的對策,縮小區域發展的差距,對於保持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