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跨國公司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跨國公司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14 02:13:05

『壹』 跨國公司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投資,並且進一步推進它的本土化戰略,在多角度,多領域,全方位的推進本土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包括百事公司在內,很早進入了中國的市場,在中國本土化進程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它的未來發展趨勢會怎麼樣,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怎麼樣去判斷那樣一個趨勢,怎麼樣面對這樣一個趨勢,這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那麼,跨國公司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只有我們能夠清楚的判斷中外雙方的利益,才能夠制定未來跨國公司本土化的一些政策和規則,也才能夠去判斷本土化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那麼,從利益關系角度來看,經濟學上有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很多經濟活動都有外部性的影響,那麼跨國公司的本土化也不例外,它同樣存在著外部性的影響。那麼,外部性影響就分為好的影響和壞的影響兩個方面。 從跨國公司本土化對中國好的方面影響來說,很多專家都做了分析,那麼百事公司在上午介紹百事公司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它給中國帶來的多方面利益。比如說增加了中國的就業,直接就業人口已經超過一萬人,帶來間接就業效應已經超過了十五萬人,增加了中國的稅收,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培植了碳酸飲料的市場,這樣也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另外,在推銷本土化戰略過程當中,也實行了原材料的本土化。那麼,在原材料本土化過程當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設立了馬鈴薯的生產基地,馬鈴薯生產基地本來是為了原材料本土化服務的,但是後來又有了出口,已經不完全是局限於本土化。那麼,這反過來也增加了出口創匯,所以從就業、稅收、經濟增長、出口創匯等多個角度都可以看到跨國公司本土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對於宏觀的經濟利益是有著直接好的影響。那麼,我這裡面想補充一點的就是談到好的外部性影響的時候,跨國公司本土化還和中國特定經濟發展的狀況有關系。它不僅僅是在這些宏觀經濟指標上推動著中國經濟的進步,其實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它面對著很多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是制度的矛盾,我們也通常稱它是體制矛盾,另一個是結構矛盾,中國必須突破體制和結構的雙重矛盾,中國經濟才能取得持續高效率的發展。可是,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它在制度變遷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 比如說我們談了很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和國內現在所適應的某些法律和規則可能會有一些沖突。那麼,這就迫使我們政府去思考,如何適應跨國公司本土化的要求,去修改原來的規則,也推動著我們政策的變動,法律的完善。另外,在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推進本土化的時候,它也往往會出現與中國內資企業的全面競爭。拿碳酸飲料行業來說,上午中國工業飲料協會秘書長已經談到很多資料,從那些資料我們可以清楚判斷,在中國碳酸飲料行業當中已經形成一種寡頭競爭的格局,幾個大的公司佔有了市場大部分的份額,寡頭競爭本身比完全競爭是有效氯的。那麼,寡頭競爭向前再發展,會不會形成一種市場壟斷,這是人們關注的,所以也迫使我們政府必須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反壟斷。當然,我這里不是說百事公司已經在中國市場上有壟斷的行為,或者是形成了市場的壟斷。另外,為了推進跨國公司本土化,政府也必須改變職能,特別是加強監管和服務,這些在二十年前也許中國政府並不沒有仔細去考慮,但是在今天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國政府的職能,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另外,在本土化過程當中,和內資企業的競爭,通過一些並購、合資等方式,來展開的投資行為,也推動著內資企業發展,推動著國有企業的改革。所以,從這些角度來看,跨國公司的本土化,它全方位的推動著中國的政策、法規、體制的變革,制度變遷的效應是非常明顯的。另外,就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存在著不合理性,我們通過說我們中國經濟技術結構不合理,企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存在著缺陷,不加快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即便我們經濟體制改革建成了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麼中國經濟發展同樣會遇到很多障礙。所以,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但是,在經濟結構調整的時候,我們首先面對著資金的問題,人才的問題,技術的問題等等,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我個人認為有效的推動了中國資本積累。那麼,由於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加劇了中國市場的競爭,很多內資企業在競爭過程中處於劣勢地位,所以也導致很多員工就業並不穩定,所以他們預期風險在上升。 預期風險在上升的時候,防範風險的儲蓄行為變得非常重要。因而,儲蓄率居於世界前列,也和中國市場上競爭加劇,和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的一些行為有著一定的關系。另外,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生產著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它替代了大量的進口品,也節約了我們的外匯,這反過來也增加了中國的外匯儲備。因而,我們的儲蓄外匯在增長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資本積累的源泉,這樣對於緩解中國資本短缺是有重要貢獻的。另外,跨國公司,包括百事公司在內,他們在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人才的本土化,包括管理人員,員工,全方位的本土化。那麼,這個過程當中,他們花了很多的資金進行管理人員和勞動力的培訓,對於中國合格的勞動力形成,人力資源培養是有著幫助的。另外,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技術上,管理上的外因效應。這些都為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緩解一些結構調整上的困難,起到了相應的作用。所以,我想補充的就是從跨國公司本土化對於中國經濟好的影響來說,除了我們眾所周知的一些內容之外,還應該再考慮特定的轉軌時期和經濟結構調整,矛盾加重,這樣一個特定的經濟環境,它所帶來的影響。當然,跨國公司本土化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談它好處的時候比較多,其實它有好多壞的現象,或者叫做內斂效應。 這里想簡單的說幾點,就是針對剛才好的方面來說,它實際上也相應的產生了一些其它的內斂的效應。比如說對於跨國公司這些外溢效應到底有多大,我們現在很難進行准確的定量分析。因為跨國公司本土化所產生的外溢效應不僅受到我們政策法規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中資企業水平的影響。如果中資企業的水平不能夠與跨國公司本土化要求相配套,那麼即便它實行了原材料本土化,實行了原料的本土化,我們也很難吸收到它的技術、知識、管理的外溢效應。另外,還有和外資企業戰略相關,和現在技術研發的特性有關系。比如當今的技術研發過程中,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就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的核心系數,具有整體性,不可分割性,不能分開,無法轉讓,難以靠簡單的學習全面的掌握。所以,即便你知道百事可樂的配方,你也不能完全套用百事公司的模式,重建一個類似百事公司這樣一個中國內資的企業。這些都影響到跨國公司本土化過程當中技術外溢的效應。另外,它也會產生人才的內斂效應,比如跨國公司在推動人才本土化過程當中,它依靠先進的分配製度,依靠雄厚的資金實力,再加上良好的培訓制度,更多的發展機會,吸引大量優秀員工的加盟,它也使得很多內資企業優秀勞動力,優秀人才紛紛轉投跨國公司,這樣對於內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也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再一個就是知識的內斂效應,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沒有忘記內部化的策略,包括像特許經營這種方式,它實際上也是一種內部化策略的反映。在實現內部化策略過程當中,非常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非常注重知識和管理模式擴散的問題。 知識產權保護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於創造知識產權企業,提升它的積極性,另外也阻礙了技術的傳播。當然,這個問題不能簡單歸結於企業自身,這是一個競爭策略的問題。另外,現在越來越多跨國公司更青睞於建獨資企業,而不是在中國建合資企業,這樣也使得中國通過合資的方法,去吸收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技術支持,這條途徑受到了影響。總之,跨國公司在進入本土化的時候,它的內斂效應,或者叫做擠出效應,事實上是存在的。那麼,面對著這種雙重影響,我想我們阻斷跨國公司本土化進程的所有做法,自然無法使中國有效利用跨國公司本土化所帶來的外溢效應。那麼,反過來完全依賴跨國公司本土化完成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也是不現實的。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一方面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積極推動跨國公司本土化,同時應該為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必要的制度環境、條件。另一方面,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應該在跨國公司本土化過程當中,全方位的加入到跨國公司的產業鏈條,這樣才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貳』 跨國公司對中國產業發展的影響

加劇的中國市場的競爭,國內各個行業產品質量都不讓人放心,一旦跨國公司進入,會大量沖擊中國公司的市場,這是ZF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現在一直在保護中國企業,你可以看到很多關鍵的的東西在中國都是央企壟斷的,這是在國外,哪怕是經濟不發達的國家都沒不能想像的。
當然,有競爭就會有進步,將促進中國企業的發展,使中國大陸誕生第一個跨國公司。在大量接觸外國跨國公司,如果能吸取經驗,不單單是山寨,就能激發中國企業的創新意識,是中國由大國蛻變為強國。

『叄』 試述跨國公司投資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和對外直接投資發展變化對國際貿易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

(1)加強了國際貿易中的壟斷程度。

(2)加速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3)影響了國際貿易地區分布。

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3/4集中在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實際上主要是促進了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

(4)影響了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

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主要集中在製造業部門,使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製成品貿易的比重上升,初級產品貿易的比重下降。

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彌補了資金不足、引進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增加了就業、培養了新型人才、帶動了經濟貿易增長、提升了貿易結構、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推進了體制轉軌過程、加快了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等等。然而,跨國公司直接投資也給我國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如市場受控、轉讓低技術、轉移污染企業、國內企業受壓制、我國經濟政策的制定和控制難度增加等。

一、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積極作用

1 增加了資本形成數量,提高了資產質量

改革開放初期,資金短缺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一方面,國內積累能力有限,儲蓄嚴重不足,而投資需求卻逐年擴大,導致儲蓄缺口逐年增大;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增長,進口需求迅速增長,但由於我國出口規模不大,出口結構不合理,出口創匯能力不足,難以滿足進口的需求,因而導致外匯缺口也逐年增大。而外資的進入有效地解決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存在的資金短缺問題。1979~1989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578億美元,而截至2005年底,我國累計批准設立外商企業50多萬家,實際使用外資存量超過27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不僅增加了我國資本形成的數量,而且改善了資本質量。外商投資企業的產值/投資比率明顯高於國內企業,其資產質量高於我國工業整體資產質量和國有資產質量。

2 帶來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通過外商直接投資,我國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技術,縮短了我國企業的技術差距,獲得了技術擴散的積極效應。有關數據表明,外商在一些行業關聯效應比較大的行業投資,推動了這些行業的技術進步。例如,跨國公司在汽車業的投資使我國汽車產品技術水平在短短的幾年裡,從20世紀50年代跨入80年代水平;機械工業通過吸收外資,使大批企業技術由20世紀70年代一步跨入20世紀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的水平;化工外資企業的高新技術項目近年來明顯增多,已有一批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跨國公司對華投資不僅帶來了資金和技術,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管理、質量管理、銷售和售後服務管理、人才管理、財務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經驗,同時造就了一批新型管理人才,使我國企業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增強了企業的競爭能力。國內企業通過與外商舉辦合資、合作企業,加速了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和資產重組,形成了一批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的名牌企業,如上海貝爾、上海大眾、康佳、TCL等。

3 帶動我國產業發展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帶來了資金,而且還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跨國公司的產業帶動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優化了產業結構。產業經濟學認為,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演變,可通過三次產業間比例關系的變化反映出來,即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相應提高。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符合這一趨勢,而這一趨勢的形成和加強,與外資的加速進入及其產業分布保持了一致。其次,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20多年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後,一些大型跨國公司來華投資,使我國出現了一批現代新興科技企業,對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加快了我國現代化的步伐,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第三,帶動零部件等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大型跨國公司都是生產全球化程度很高的公司,在全球有多家協作企業,當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時,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本地化程度,就會帶動國外協作企業到我國進行投資。

4 增加就業,造就新興人才

外商投資企業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為我國一部分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5年底,我國對外貿易直接相關的從業人員已達8000多萬人。外商投資企業還提高了我國的就業質量。外商投資企業在生產和經營中,為我國培養了大批人才,使他們掌握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跨國公司為了長久佔領我國市場,採用多種形式開發我國的人力資源,如合作進行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對企業管理人員進行培訓,設立技術開發中心等。據調查,幾乎所有的在華外商投資企業都建立了規范的人力資源培訓制度,特別是大公司,其培訓體系往往是國際化的。例如上海貝爾公司從1986年開始已累計培訓萬人次以上,其中還派往國外培訓,並在比利時建立了培訓和開發中心。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對新錄用的國內技術人員經常性地派往香港、新加坡和美國總部受訓,並定期輪換安排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到世界各地的半導體企業接受培訓。

5.增加財政收入和平衡國際收支

在外商企業開業初期,政府從外資企業得到的稅收收入有限,當企業逐步發展,利潤增加時,政府稅收收入也顯著提高。1989年,外商投資企業繳稅收入不足10億元人民幣,到十五期間涉外企業繳稅收入達22385.10億元,佔全部稅收收入的比重為20.9%。可以預期,隨著外資企業經營效率的進一步提高,以及我國涉外稅收管制措施的進一步完善,外資企業上繳稅金將持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在全國財政收入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

1992年以來,隨著外資的大量流入,我國20世紀80年代曾長期存在的外匯收支矛盾得到了根本性解決,實現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中央銀行外匯儲備逐年增加,從1994年的516億美元猛增至2005年的8189億美元。對於我國國際收支狀況的這種實質性改善,外商投資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具體表現:首先,外商直接投資為我國資本項目的順差做出了較大貢獻。其次,外商投資促進出口、改善出口結構,致使外資企業的貿易平衡狀況長期保持順差。外商投資對我國國際收支的影響是正面的,外商投資對改善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發揮了明顯積極的作用。

6 推進體制轉軌的過程,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對外商直接投資推進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意義值得特別強調。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實行改革和開放政策以後,最早制定的一批嘗試與市場經濟法律框架接軌的法律和法規,就是與外商直接投資有關的法律文件。1979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法》經第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這是改革開放以後人大通過的第一部法律文件,以後又陸續制定了許多部涉及外商投資企業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中的相當一部分內容,後來構成通用於國內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的法律的基礎,並推動著相關法律建設的開展,加快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

在微觀層次上,通過舉辦合資企業,有利地推動了現代企業制度在我國的建立和發展。舉辦中外合資企業,實際上也就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對企業進行組織變革和管理創新,使企業真正做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是重塑市場行為主體的過程,中外合資企業的舉辦為推進我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消極作用

1 對我國經濟自主權和國家安全的沖擊和影響

經濟自主權是國家主權的核心部分,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保障。一個國家只有獨立自主地制定國家經濟政策,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產業,有效地抵禦外部不良勢力的干擾和侵蝕,才能對國家利益做到真正的維護。跨國公司對一國經濟自主權和國家經濟安全沖擊和影響的基礎是對該國進行市場壟斷和產業控制。市場壟斷和產業控製程度自身,對該國經濟自主權和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很大。1992年以來,外商投資的大量進入以及我國政府對外商投資企業逐步實行國民待遇,取消其商品內銷的種種限制,許多國內著名品牌被外商收購、控制,外國投資企業沖擊和搶占我國國內市場,使國內企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競爭與威脅,在外來投資企業的強大沖擊下,國內企業紛紛敗下陣來。這需要引起我們關注和警覺。

2 資源配置的不平衡,擴大了我國區域間和產業間發展的不平衡

一是地區分布不平衡,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大部分集中於東南沿海地區,內陸地區較少;二是產業分布不平衡,較多集中於第二產業,而第一、第三產業分布較少。地區分布不平衡使地區間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目標要服從其全球戰略目標,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是其對華投資的基本動力。因此,它必然要選擇投資條件好、資本收益率高的產業和項目投資,從而必然帶來投資地區和投資產業的不平衡性。

3 產業轉移中,污染產業進入我國

根據1995年普查資料統計,在華跨國公司中投資於污染密集產業的企業有16998家,工業產值4153億元,從業人數295.5萬人,分別佔全國工業企業相應指標的0.23%、5.05%和2.01%,其中投資於嚴重污染密集產業的企業有7487家,工業產值1984億元,從業人數118.6萬,分別佔全國的0.10%、2.41%和0.81%。這些污染產業,破壞環境,影響生態平衡,直接危害了我國人民的生命與健康,同時加大了我國環境保護成本。

4 對我國企業產生壓制效應

外商投資企業在東道國生產經營中,憑借其資本、技術、規模和經營優勢,擠壓同行企業,對當地企業形成壓制效應。這種壓制體現在股權控制、技術控制、品牌控制上。例如,在我國電子行業中,外商控股比例最高的是集成電路生產和通訊設備行業,外方平均控股權比例在60%以上,形成了全行業控制狀態;家電製造業的合資項目中,75%為外方控股,10%為雙方各佔50%;在洗滌用品行業中,跨國公司已形成對我國國內市場的控制

『肆』 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利弊的簡要分析

在今以經濟發展為首位的國家幾乎是覆蓋了這個藍色星球的情況下,接受經濟全球化並去偽存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由的之路。
世界經濟在二戰後的高新科技推動下,通過全球性的跨國直接投資和世界性金融市場的作用,不斷實現一體化,這一過程被稱為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世界經濟在生產、金融乃至知識等深層次經濟結構上的不斷一體化,因此,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不斷一體化的世界經濟行為對國際政治體系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同時,後者又反過來對前者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全球的政治、文化,乃至社會生活都深受經濟一體化的影響而同樣顯示出一體化的傾向。具體而言,經濟全球化就是世界經濟的發展跨越了政治上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國家和地區的邊界,超越了自資本來到世間後所形成的民族國家政治體制的控制,從而使世界市場不斷地在深層次上整合,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一體化市場。在不斷整合的世界市場中,全球的產品、服務和資本不僅通過國際貿易、更重要的是通過國際投資和國際化生產高速度大容量地跨國界流動,各種資源的利用和配置也因此而大大地越出民族國家的疆界。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客觀過程,它是一股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巨大的歷史潮流。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經濟全球化藉助世界市場的力量在全球性生產結構和世界金融市場的不斷擴展中日益增大,以致極大地降低了國家調控經濟的能力。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營使得建立有效的貿易壁壘成為過去式,而新的技術和新的金融手段使各國政府難以控制金融的跨國流通。於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作用之下,經濟資源不再被限於國界之內流動,而是沖破國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配置,世界經濟因此得以以空前的速度發展,因為生產要素的全球性流動給整個世界帶來更多的資金、更低的成本、更先進的技術和更廣闊的市場。正因為如此,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各國,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加速發展的機遇。但是,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空前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市場的力量日益強大,而國家對世界市場的宏觀調控能力則往往力不從心,由此,世界市場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對介入世界經濟的國家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由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底子薄,國家的經濟調控能力本來就弱於發達國家,因此,在全球化條件下,每當世界市場失靈,受其負面影響最重的無疑是參與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國家,1997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就是最好的例證。
其次,經濟全球化使世界性的貧富差距拉大。由於經濟全球化並不是世界經濟體系的一場革命,而是世界經濟在國際經濟秩序不發生根本變化的條件下的某種新發展,因此,由舊的國際經濟秩序所造成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以及發展的不平衡和機會的不均等等都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繼續存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還有所加強。由於經濟全球化通過對世界市場的深層次整合而加強了各國間的相互依存,因此,全球性的貧富差距,發展不平衡和機會的不均不僅主要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不利,而且對發達國家也會造成負面影響,以至最終會影響全球的發展進程。
第三,經濟全球化導致了全球性問題的出現,而現有的國際政治體系卻依然是分裂的民族國家體系,國家依然是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的主要行為者,國際體系在總體上仍是無序的,因此,全球性問題往往因得不到權威性的全球性機構的處理而惡化。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能源問題、毒品問題,以及難民問題都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單個的民族國家實際上很難獨自對這些問題加以解決。然而,迄今為止,建立超越國家,面向世界市場經濟機制的全球性權威政治機構依然只是某種理想境界,世界政治體系從本質上而言仍然是分裂而無序的體系,由此,問題的全球化而解決問題的機制依然分裂化對人類構成巨大的挑戰。
面臨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客觀現實,我們應該作何反應和選擇呢?躲避肯定不是正確的選擇,因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客觀歷史潮流。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動下,經濟活動的全球化已成不可逆轉之勢。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世界市場的日益整合,使世界經濟從更深的層次上相互聯結,而科學技術和世界市場的發展又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因此,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是完全超乎於個人乃至國家控制的。經濟全球化存在客觀的基本動力,筆者認為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市場經濟體制已為世界各國所接受,並且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各國經濟接軌的可行性大大提高。二、信息科技日新月異,網際網路如雨後春筍,加速了經濟信息在全球的傳遞,縮短了經濟活動所需的時間,卻擴大了其空間。三、發達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已呈現超飽和狀態,而其本國的跨國公司又不斷膨脹,所以不斷向全球尋找新市場,全球化就成為它們的主要出路。
由此可見,面對作為世界經濟發展客觀過程的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有意識地去避免這一過程絕對不可能。實際上,現在我們要問的問題不應該是要不要介入經濟全球化,而應該是如何介入經濟全球化。這也就是說,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們實際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捲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用什麼樣的心態、方法和手段去抓住經濟全球化所給予的機遇,迎接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我們必須注意到,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所面臨的由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也要比其他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更為嚴峻。
首先,在不斷介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受世界市場不確定和不穩定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會越來越大。這一是因為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會隨著融入世界市場程度的加深而日益困難,而由於中國的經濟總量要遠遠超過一般的發展中國家,因此一旦世界市場失靈,中國所可能受到的影響必然要更大。二是因為中國目前並不處於世界經濟體系的核心地位。雖然中國的總體經濟實力已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對世界經濟運行的影響力卻仍然不足。中國至今沒有能夠參與對世界經濟運作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盡管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七國中的加拿大;盡管目前低於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國民經濟總產值為4500億美元的俄羅斯卻能參與其中。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既有分量又影響力不足的實際地位決定了世界經濟在全球化過程所發生的震盪會更嚴重地影響中國。三是因為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正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雖然從1978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就開始了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並且最終已經確定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但是,應當承認我們的市場化程度迄今依然不高,尤其是與世界市場的接軌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由於中國介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恰與中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同步,因此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全球性問題,如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能源問題,乃至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等對我們的挑戰就更大,因為自身機制的不完善會極大地影響處理這一系列全球性問題。
其次,但並不是次要的嚴峻挑戰是,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不僅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以及發展的不平衡和機會的不均等等都有可能拉大和加強,而且具有因趕不上經濟全球化不斷變化的節奏而被拋入現代世界體系的邊緣的可能。由於在現存的國際經濟體系中中國並不處於有利的地位,加之中國是在改革的同時實施開放的,也就是中國是在建立完善市場機制的同時不斷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因此,經濟全球化所造成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往往會導致國內機制變革的某種停頓。然而經濟全球化所造成的形勢是,任何國家,尤其是處於世界體系邊緣和半邊緣地區的國家,只有不停頓地不斷地適應千變萬化的世界市場,才有可能抓住機遇,跟上潮流。否則中心和邊緣、半邊緣的差距只會拉得更大。
眾所周知,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跨國公司通常是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生產要素,設置工廠,組織社會化大生產和進行全球化的經營和管理的。跨國公司的這種以全世界為「工廠」,以各民族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為「車間」的經營行為需要各接受直接投資的國家通過不斷改善本國的市場經濟機制相配合的。對那些市場經濟機制比較完備的國家而言,適應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營行為並不難,這也就是為什麼迄今為止,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重點依然在世界經濟的核心地區。然而,對市場機制不完備,或正在不斷完備自身市場機制的國家而言,對跨國公司的適應性就比較差,尤其是在全球經濟發生動盪的時候就更不易於適應,有時甚至會走向極端,即停止對自身內在經濟機制實行調整,拒絕走經濟國際化的道路,乃至最終徹底排斥跨國公司的投資。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不斷地失去經濟全球化所給予的機遇,以至被完全甩出世界經濟的主流。實際上目前一些處於世界體系邊緣中的國家已經幾乎完全被逐出國際經濟循環圈而成為赤貧國家。就目前中國的改革開放程度而言,我們似乎不太可能陷入如此可怕的境地,但是,這樣的威脅並非完全不存在。
顯然,解決這些問題要求我們洞察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認清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中國國情,把握輕重緩急的不同節奏,處理好改革、開放、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坦率地說,這是十分艱巨的使命,既要有深遠的戰略思考,又要有高超的操作藝術;既需要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也需要堅強奮發的全民族的凝聚力。
一是要把中國經濟發展融入到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政策。20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與經濟全球化互為促進的。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待開發市場的對外開放,正改變著國際資本和商品的流向,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潛力。經濟全球化則為中國提供了歷史機遇。中國成為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批准設立的外資企業已近50多萬家,實際利用外資3200多億美元,外國資本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中國經濟加入世界市場的過程,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育過程。市場的資源配置和競爭機制,正在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已經確定為21世紀中國發展的基本戰略。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20個年頭。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變化。市場經濟新體制的雛形已基本顯現,長期困擾我們的物資短缺已基本消失。片面追求產量擴張的增長受到抑制。銀行與企業之間正在形成以效益為基礎的商業關系。投資主體正在從政府轉向多元化的資產市場。同時,由於改革的縱深推進,各種福利保障轉向社會化。市場機制已在商品和勞務交易、資源配置等經濟領域起著廣泛的調節作用。
二是做好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經濟轉型。當前我們面臨著兩個重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現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經濟結構由粗放式經營轉變為集約式經營。與這兩個轉變相一致,我們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從未遇見過的問題。其中包括:對國有經濟實行戰略性改組,並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並使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並解決就業和再就業問題;改造和重建金融體制並發展資本市場;擴充和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並開拓人力資本;加強民主與法制,抵制社會的腐敗現象等等。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顯示出了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姿態。但關鍵要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後面臨的挑戰。要加快推進與加入世貿組織相關的法律體系建設,這是更好地適應世貿組織規則的需要,更好地保護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外經濟合法權益的需要,也是我國法制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必須抓緊做好清理、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工作,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要加快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要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來規范政府行為,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要十分注意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審慎做好對服務業等重要敏感領域的開放和監管,建立產業安全保障體系,合理保護國內市場和產業。要努力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由於我們發展市場經濟時間比較短,所以,從總體上看,我們的企業與發達國家的先進企業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我們的商品和服務與國際上同類品牌相比還缺乏競爭力。我們只能在競爭中學會競爭,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從根本上轉換企業經營機制。要積極推進科技創新,提高商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精心打造優秀品牌,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
三是加大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筆者認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也是重要推動手段。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質上屬於各國在WTO承諾的基礎上進一步互相開放,是最惠國待遇的一種例外。因為區域成員之間互相給予的優惠高於其他域外成員,這就給域內成員之間帶來了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大效應,大大促進了區域內成員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上述特點,使得過往以地緣因素為基礎的傳統經濟區劃進一步轉化為具有強大的對外張力和一定程度排斥力的世界經濟板塊結構。被稱為世界經濟三大板塊的北美、西歐和東亞三個地區中,西歐地區早已成立了歐洲聯盟,北美地區也建立了包括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在內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並正在努力擴大到南美,建立整個美洲自由貿易區。只有東亞地區至今尚未建立起統一的、制度化安排的經濟組織。東亞地區經貿合作制度安排上的滯後,與區域內經濟貿易互相依存度較高的現狀呈現出巨大的反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亞洲各國,尤其是中日兩國,需要進一步加強在這個領域的合作。
當然,國體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也是我國經濟發展一大支點。
近年來,長三角的超速崛起,和同時暴漏出來的問題,也提醒了人們,經濟全球化,並不像讀起來的那麼好聽。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勁的地區之一,目前被列入「長三角」都市圈的共有16座城市,包括上海,江蘇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浙江的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和台州。長江三角洲都市圈的這16座城市土地面積約佔全國的1%,人口佔全國的5.8%,創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18.7%,貢獻了全國財政收入的22%和全國出口總額的28.4%。無論在經濟總量還是發展速度上,長三角區域已成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典範,被認為是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之一。長三角無疑為全國經濟社會最為發達的地區,不但人均GDP全國第一,而且開放度、創新能力也是名列前茅,表明這一區域經濟實力強勁,基礎扎實,發展潛力雄厚
但是,其中中型城市資源短時間被大量利用,也造成了一些隱患,追求產值也帶來了錯誤的政策模式。興建高樓大廈、機場、高速公路和發電站就是經濟增長的觀點對中國微觀競爭力的危害非常大。在中國,這種觀點導致了大規模的強迫征地、功能仍完善的房屋遭拆毀和耕地的減少。這些做法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是毀滅性的,自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之後一直脆弱的財產安全感進一步喪失。這種破壞在中國的農村地區尤其嚴重。我自己進行的研究顯示,上世紀80年代時,中國部分最貧困地區的鄉鎮企業迅猛發展,但到了90年代,融資變得越來越困難,根據中國教育學家的研究,農村的基礎教育也受到了沖擊。以常州為例,改革開放初期,該城依靠外資迅速發展,與蘇州無錫共得個蘇錫常的美名,由於大量的土地等資源被徵用,使得其長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以至其為保住經濟強市之稱,無視國家法規,更無視已經極度匱乏的資源,弄出個全國聞名的 鐵本 事件。
如果我們以這一戰略視角來審視我國目前正在展開的區域經濟協作和都市圈建設狀況,那麼我們的有些做法和認識是有缺陷的,是比較短視的,缺乏一種戰略性的考慮和長遠發展思路。特別是對推進各區域經濟協作聯動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城市來說,提高這方面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區域的中心城市目前的狀況似乎都在考慮如何在自身狹窄的范圍內建設全面的產業體系。但是,區域經濟協作不是一種簡單的地方經濟的疊加湊合,不是地方經濟總量的加總。這種認識和做法有害於區域范圍的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和整合,有害於產業分工協作深化,更無法創造出區域明顯的產業優勢和突出區域的經濟功能。這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對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競爭力提高是不利的。並且從長遠的角度看,對中心城市的加快發展同樣是有害的。在一個惡性競爭、各自為戰的區域內,所謂的區域中心城市是缺乏基礎的,站不住的。區域協作的低水平將無法烘托中心城市的高度。
區域經濟協作的導向是為國民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和加快發展服務的。區域經濟協作首先應形成更為有效的區域性產業結構。即在區域范圍內資源要素整合的基礎上建設一個較以前更合理的一、二、三產業結構和體系,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對外輻射拓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基礎;在此前提下,進一步突出區域范圍內資源要素及產業的組合優勢,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區域經濟的產業優勢、功能優勢和競爭優勢,在國民經濟中尋找自己區域的正確定位,為國民經濟結構優化貢獻區域的力量,為區域對特定的資源要素和產業的集聚和輻射創造更為有利的狀況;第三,區域經濟通過協作聯動及整體優勢的進一步營造和發揮,並通過對全球資源要素及產業的集聚和輻射,從而使得這一優勢體現在全球性的市場競爭中。
中國經濟的發展得益於政策開放,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需要進一步的改革開放。東亞金融危機使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政企需要分開,產權應當透明,政府的作用是糾正市場失靈,維護公正,間接調控,而不能包辦代替。1998年以來,中國的政策事實上始終遵循了這個原則,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當的貨幣政策僅是幫助啟動經濟,而不是代替經濟增長。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進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政府機構的改革為政企分開創造了條件,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正穩步進行.清理整頓金融機構,關閉了一些有問題的機構,黨政軍機關與所辦的企業脫鉤,加強法制建設,培育基層民主有長足的進步等。這些都為中國經濟發展奠定了條件,也使我們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充滿了信心。展望未來,鄧小平理論指引下的改革開放戰略將得到堅持,加入世界經濟體系的方向不會改變。一方面,開放國內市場還大有潛力,中國的龐大市場對國際投資的吸引力始終存在。中國的勞動力比較優勢和地區間的經濟技術轉移與開發將為國際產業轉移提供巨大的空間。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共存競爭的局面正在出現,中國政府駕馭宏觀經濟的能力和機制已經展現,抵禦各種風險的物質技術基礎初步奠定,它構成了21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 根據世界市場的不斷變化而保持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不僅是規避風險的重要途徑,而且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眾所周知,市場經濟的運作是以價值規律為決定性因素的,因此獲取利潤和實現利潤的最大化是參與市場競爭的任何企業的不二法門。為了資本利潤的最大化,為了在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公司企業不論大小往往都以眼前利益為重而不重視全球的長遠利益,其中特別是不重視全球長遠的環境和生態問題。由於不論世界市場如何在深度和廣度上整合都不可能自動地節制企業追逐利潤的行為而使之注意保護環境和生態,因此,市場機制本身不能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和生態平衡遭破壞的問題。更有甚者,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劇了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對全球環境的不負責任的態度,因為為了利潤的最大化,跨國公司常常將在發達國家中受限制的污染企業原封不動地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從而使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持續性遭到嚴重的影響,同時全球的環境和生態則繼續整體性地惡化。在這樣的形勢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必須運用市場之外的政治力量來調控企業的行為,通過行政手段來保護環境和生態以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在融入世界市場中所必須十分注意的。

作為新興市場的一員,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因此,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的地位正在上升,經濟全球化少了中國的參與就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反之作為新興市場中的大國,中國也必然要參與經濟全球化。然而,由於中國畢竟還是發展中國家,因此迄今並不處於全球化的世界經濟的核心,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力自然是有一定限度的。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經濟實力尚未達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的程度。客觀的現實告訴我們,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實際上處在「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甚至「不若則能避之」的地位。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一面是利,一面是弊;一面有機遇,一面有風險。利要興,機遇要抓住;弊要除,風險要化解。中國古代詩人屈原有句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艱巨的。經濟全球化與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道路更需要時間。人類不會畏懼路途遙遠而止步,更不會因為道路曲折而茫然。讓我們細心大膽的走向經濟全球化,共創美好的明天

『伍』 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對我國經濟產生了哪些影響

外資對我國經濟既有積極作用,也有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
(一)積極影響
1.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加。我國的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相對短缺,外商直接投資滿足了我國經濟建設對資金的大量需求。外商直接投資不僅增加了我國的資本存量,而且間接推動了我國企業擴大投資規模,從而明顯增大整個社會的資本規模。同時,也促進我國財政收入的增加。
2.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在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過程中,外商直接投資起到了一定作用。據資料顯示,外資中的近70%投向第二產業,近30%投向第三產業,投向第一產業的比重尚不足2%。這大體符合我國現階段調整產業結構的客觀要求,從而促進了我國第二、三產業(特別是第二產業中的製造業和第三產業中的房地產業)的發展。
3.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
4.提升我國產業的技術水平。外商直接投資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我國技術水平的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外商直接投資給我國帶來不少較為先進和適用的技術,促進了我國產品技術的升級換代。通過與外商的合資與合作,我國許多產品的技術水平也有明顯提升。從間接效應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通過示範作用,促使我國企業或通過技術貿易的形式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或通過自主創新來採用較為先進的技術。
5.增加就業總量。
6.推動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國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特別是通過吸收歐盟、美、日等發達國家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借鑒先進的管理方式和制度,推動了我國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動了我國國有企業改制和健全公司治理結構。
(二)消極影響
1.形成對某些行業和市場的壟斷,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一是外商在我國幼稚產業搶先建立大企業。二是外商在我國某些盈利率高、市場前景廣闊的支柱產業和戰略產業實行壟斷。外商憑借其品牌產品的質量和服務優勢,加之我國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與我國內資企業進行激烈競爭,將我國一些民族品牌產品淘汰出局,或是通過合資收購中方的名牌商標,導致中方的名牌產品在市場上銷聲匿跡。
2.削弱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中,我國企業明顯處於劣勢。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不足,企業R&D費用只佔銷售收入的0.39%,即使是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經費也只佔銷售收入的0.6%。我國許多企業還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怪圈。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通過實施本地化戰略,低價競銷,打垮內資企業;遏制合資企業開發新產品或新技術,與內資企業爭奪人才,導致內資企業和國內相關單位自主研發力量受到削弱。
3.通過不正當經營或轉移定價,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外商在與國有企業進行合資或對國有企業進行並購的過程中,往往低估國有資產,特別是漏估國有企業的品牌、商譽等無形資產,從而使國有資產蒙受損失。而且許多外資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偷、漏、逃、騙稅問題。特別是不少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在跨國公司內部轉移價格方式偷逃稅款,給我國每年造成大量稅收損失。
4.加劇資源短缺,惡化生態環境。在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中,有一部分是屬於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這給我國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帶來的負面影響較大。外商在華設立這些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企業,實際上是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某些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轉移到我國,不僅加劇我國資源短缺狀況,惡化我國的生態和社會環境,而且也嚴重危害企業職工和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不利於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加劇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具有明顯的非均衡特徵。這種非均衡格局的出現,加劇了我國東西部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而且也促使西部、中部地區的一些人才和資金向東部地區「倒流」。
6.產業同構現象比較嚴重。許多地方政府在引資中出現重復引資問題。區域內各城市之間存在著「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體系,重復建設、「產業趨同」現象比較嚴重。
價格轉移問題。跨國公司普遍實行全球化經營戰略,利用其全球網路,轉移價格或者利潤是跨國公司的普遍現象。對此,政府可以採取適當措施加以防止。
技術轉移問題。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根本動機是追求利潤,技術的轉移和採用,主要基於市場競爭狀況,這里的競爭不僅僅是外資企業與國內企業的競爭,更多的表現為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事實上,跨國公司已經逐步向我國轉移先進技術。因為中國市場國際化、國內競爭國際化,使得跨國公司必須向中國轉移新技術;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也迫使跨國公司向中國轉移新技術,如手機產業。一個完全、開放、競爭的市場,有利於跨國公司面向國內研究開發和轉移新技術。技術轉移問題本質是跨國公司的微觀行為,我們不能要求跨國公司使用、轉移何種技術,不能因為跨國公司使用了落後的技術或不轉移技術而將其看作是跨國公司的負面效應。
跨國公司存在的限制性商業措施,濫用市場壟斷力量,出現一些反競爭行為,這是一個世界范圍內有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制定《反壟斷法》是一個有效方法。
引資成本過高。現在各級地方政府為了提升吸引外資的競爭力,過度給予外商優惠措施,導致大量土地浪費,投資密度不高,稅收減免過多,甚至降低環境保護標准,導致引資成本過高,這種狀況不是外資企業的問題,而是地方政府無序競爭的結果。
環境污染問題。有些跨國公司利用發展中國家競爭吸引政策的機會,將污染嚴重的產業轉移到東道國,並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降低環保標准。但研究表明,跨國公司的環保標准普遍高於國內企業。而且,東道國政府完全有能力控制類似問題。

『陸』 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我聽了很多專家、學者的發言,很受啟發。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投資,並且進一步推進它的本土化戰略,在多角度,多領域,全方位的推進本土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包括百事公司在內,很早進入了中國的市場,在中國本土化進程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它的未來發展趨勢會怎麼樣,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怎麼樣去判斷那樣一個趨勢,怎麼樣面對這樣一個趨勢,這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那麼,跨國公司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只有我們能夠清楚的判斷中外雙方的利益,才能夠制定未來跨國公司本土化的一些政策和規則,也才能夠去判斷本土化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那麼,從利益關系角度來看,經濟學上有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很多經濟活動都有外部性的影響,那麼跨國公司的本土化也不例外,它同樣存在著外部性的影響。那麼,外部性影響就分為好的影響和壞的影響兩個方面。 從跨國公司本土化對中國好的方面影響來說,很多專家都做了分析,那麼百事公司在上午介紹百事公司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它給中國帶來的多方面利益。比如說增加了中國的就業,直接就業人口已經超過一萬人,帶來間接就業效應已經超過了十五萬人,增加了中國的稅收,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培植了碳酸飲料的市場,這樣也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另外,在推銷本土化戰略過程當中,也實行了原材料的本土化。那麼,在原材料本土化過程當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設立了馬鈴薯的生產基地,馬鈴薯生產基地本來是為了原材料本土化服務的,但是後來又有了出口,已經不完全是局限於本土化。那麼,這反過來也增加了出口創匯,所以從就業、稅收、經濟增長、出口創匯等多個角度都可以看到跨國公司本土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對於宏觀的經濟利益是有著直接好的影響。那麼,我這裡面想補充一點的就是談到好的外部性影響的時候,跨國公司本土化還和中國特定經濟發展的狀況有關系。它不僅僅是在這些宏觀經濟指標上推動著中國經濟的進步,其實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它面對著很多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是制度的矛盾,我們也通常稱它是體制矛盾,另一個是結構矛盾,中國必須突破體制和結構的雙重矛盾,中國經濟才能取得持續高效率的發展。可是,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它在制度變遷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 比如說我們談了很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和國內現在所適應的某些法律和規則可能會有一些沖突。那麼,這就迫使我們政府去思考,如何適應跨國公司本土化的要求,去修改原來的規則,也推動著我們政策的變動,法律的完善。另外,在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推進本土化的時候,它也往往會出現與中國內資企業的全面競爭。拿碳酸飲料行業來說,上午中國工業飲料協會秘書長已經談到很多資料,從那些資料我們可以清楚判斷,在中國碳酸飲料行業當中已經形成一種寡頭競爭的格局,幾個大的公司佔有了市場大部分的份額,寡頭競爭本身比完全競爭是有效氯的。那麼,寡頭競爭向前再發展,會不會形成一種市場壟斷,這是人們關注的,所以也迫使我們政府必須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反壟斷。當然,我這里不是說百事公司已經在中國市場上有壟斷的行為,或者是形成了市場的壟斷。另外,為了推進跨國公司本土化,政府也必須改變職能,特別是加強監管和服務,這些在二十年前也許中國政府並不沒有仔細去考慮,但是在今天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國政府的職能,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另外,在本土化過程當中,和內資企業的競爭,通過一些並購、合資等方式,來展開的投資行為,也推動著內資企業發展,推動著國有企業的改革。所以,從這些角度來看,跨國公司的本土化,它全方位的推動著中國的政策、法規、體制的變革,制度變遷的效應是非常明顯的。另外,就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存在著不合理性,我們通過說我們中國經濟技術結構不合理,企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存在著缺陷,不加快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即便我們經濟體制改革建成了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麼中國經濟發展同樣會遇到很多障礙。所以,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但是,在經濟結構調整的時候,我們首先面對著資金的問題,人才的問題,技術的問題等等,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我個人認為有效的推動了中國資本積累。那麼,由於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加劇了中國市場的競爭,很多內資企業在競爭過程中處於劣勢地位,所以也導致很多員工就業並不穩定,所以他們預期風險在上升。 預期風險在上升的時候,防範風險的儲蓄行為變得非常重要。因而,儲蓄率居於世界前列,也和中國市場上競爭加劇,和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的一些行為有著一定的關系。另外,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生產著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它替代了大量的進口品,也節約了我們的外匯,這反過來也增加了中國的外匯儲備。因而,我們的儲蓄外匯在增長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資本積累的源泉,這樣對於緩解中國資本短缺是有重要貢獻的。另外,跨國公司,包括百事公司在內,他們在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人才的本土化,包括管理人員,員工,全方位的本土化。那麼,這個過程當中,他們花了很多的資金進行管理人員和勞動力的培訓,對於中國合格的勞動力形成,人力資源培養是有著幫助的。另外,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技術上,管理上的外因效應。這些都為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緩解一些結構調整上的困難,起到了相應的作用。所以,我想補充的就是從跨國公司本土化對於中國經濟好的影響來說,除了我們眾所周知的一些內容之外,還應該再考慮特定的轉軌時期和經濟結構調整,矛盾加重,這樣一個特定的經濟環境,它所帶來的影響。當然,跨國公司本土化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談它好處的時候比較多,其實它有好多壞的現象,或者叫做內斂效應。 這里想簡單的說幾點,就是針對剛才好的方面來說,它實際上也相應的產生了一些其它的內斂的效應。比如說對於跨國公司這些外溢效應到底有多大,我們現在很難進行准確的定量分析。因為跨國公司本土化所產生的外溢效應不僅受到我們政策法規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中資企業水平的影響。如果中資企業的水平不能夠與跨國公司本土化要求相配套,那麼即便它實行了原材料本土化,實行了原料的本土化,我們也很難吸收到它的技術、知識、管理的外溢效應。另外,還有和外資企業戰略相關,和現在技術研發的特性有關系。比如當今的技術研發過程中,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就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的核心系數,具有整體性,不可分割性,不能分開,無法轉讓,難以靠簡單的學習全面的掌握。所以,即便你知道百事可樂的配方,你也不能完全套用百事公司的模式,重建一個類似百事公司這樣一個中國內資的企業。這些都影響到跨國公司本土化過程當中技術外溢的效應。另外,它也會產生人才的內斂效應,比如跨國公司在推動人才本土化過程當中,它依靠先進的分配製度,依靠雄厚的資金實力,再加上良好的培訓制度,更多的發展機會,吸引大量優秀員工的加盟,它也使得很多內資企業優秀勞動力,優秀人才紛紛轉投跨國公司,這樣對於內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也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再一個就是知識的內斂效應,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沒有忘記內部化的策略,包括像特許經營這種方式,它實際上也是一種內部化策略的反映。在實現內部化策略過程當中,非常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非常注重知識和管理模式擴散的問題。 知識產權保護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於創造知識產權企業,提升它的積極性,另外也阻礙了技術的傳播。當然,這個問題不能簡單歸結於企業自身,這是一個競爭策略的問題。另外,現在越來越多跨國公司更青睞於建獨資企業,而不是在中國建合資企業,這樣也使得中國通過合資的方法,去吸收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技術支持,這條途徑受到了影響。總之,跨國公司在進入本土化的時候,它的內斂效應,或者叫做擠出效應,事實上是存在的。那麼,面對著這種雙重影響,我想我們阻斷跨國公司本土化進程的所有做法,自然無法使中國有效利用跨國公司本土化所帶來的外溢效應。那麼,反過來完全依賴跨國公司本土化完成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也是不現實的。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一方面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積極推動跨國公司本土化,同時應該為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必要的制度環境、條件。另一方面,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應該在跨國公司本土化過程當中,全方位的加入到跨國公司的產業鏈條,這樣才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柒』 跨國公司發展的現狀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我聽了很多專家、學者的發言,很受啟發。跨國公司在中國進行投資,並且進一步推進它的本土化戰略,在多角度,多領域,全方位的推進本土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包括百事公司在內,很早進入了中國的市場,在中國本土化進程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它的未來發展趨勢會怎麼樣,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怎麼樣去判斷那樣一個趨勢,怎麼樣面對這樣一個趨勢,這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那麼,跨國公司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只有我們能夠清楚的判斷中外雙方的利益,才能夠制定未來跨國公司本土化的一些政策和規則,也才能夠去判斷本土化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那麼,從利益關系角度來看,經濟學上有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很多經濟活動都有外部性的影響,那麼跨國公司的本土化也不例外,它同樣存在著外部性的影響。那麼,外部性影響就分為好的影響和壞的影響兩個方面。

從跨國公司本土化對中國好的方面影響來說,很多專家都做了分析,那麼百事公司在上午介紹百事公司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它給中國帶來的多方面利益。比如說增加了中國的就業,直接就業人口已經超過一萬人,帶來間接就業效應已經超過了十五萬人,增加了中國的稅收,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培植了碳酸飲料的市場,這樣也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另外,在推銷本土化戰略過程當中,也實行了原材料的本土化。那麼,在原材料本土化過程當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設立了馬鈴薯的生產基地,馬鈴薯生產基地本來是為了原材料本土化服務的,但是後來又有了出口,已經不完全是局限於本土化。那麼,這反過來也增加了出口創匯,所以從就業、稅收、經濟增長、出口創匯等多個角度都可以看到跨國公司本土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對於宏觀的經濟利益是有著直接好的影響。那麼,我這裡面想補充一點的就是談到好的外部性影響的時候,跨國公司本土化還和中國特定經濟發展的狀況有關系。它不僅僅是在這些宏觀經濟指標上推動著中國經濟的進步,其實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它面對著很多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是制度的矛盾,我們也通常稱它是體制矛盾,另一個是結構矛盾,中國必須突破體制和結構的雙重矛盾,中國經濟才能取得持續高效率的發展。可是,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它在制度變遷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
比如說我們談了很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和國內現在所適應的某些法律和規則可能會有一些沖突。那麼,這就迫使我們政府去思考,如何適應跨國公司本土化的要求,去修改原來的規則,也推動著我們政策的變動,法律的完善。另外,在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推進本土化的時候,它也往往會出現與中國內資企業的全面競爭。拿碳酸飲料行業來說,上午中國工業飲料協會秘書長已經談到很多資料,從那些資料我們可以清楚判斷,在中國碳酸飲料行業當中已經形成一種寡頭競爭的格局,幾個大的公司佔有了市場大部分的份額,寡頭競爭本身比完全競爭是有效氯的。那麼,寡頭競爭向前再發展,會不會形成一種市場壟斷,這是人們關注的,所以也迫使我們政府必須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反壟斷。當然,我這里不是說百事公司已經在中國市場上有壟斷的行為,或者是形成了市場的壟斷。另外,為了推進跨國公司本土化,政府也必須改變職能,特別是加強監管和服務,這些在二十年前也許中國政府並不沒有仔細去考慮,但是在今天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國政府的職能,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另外,在本土化過程當中,和內資企業的競爭,通過一些並購、合資等方式,來展開的投資行為,也推動著內資企業發展,推動著國有企業的改革。所以,從這些角度來看,跨國公司的本土化,它全方位的推動著中國的政策、法規、體制的變革,制度變遷的效應是非常明顯的。另外,就是中國的經濟結構存在著不合理性,我們通過說我們中國經濟技術結構不合理,企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存在著缺陷,不加快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即便我們經濟體制改革建成了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麼中國經濟發展同樣會遇到很多障礙。所以,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但是,在經濟結構調整的時候,我們首先面對著資金的問題,人才的問題,技術的問題等等,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我個人認為有效的推動了中國資本積累。那麼,由於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加劇了中國市場的競爭,很多內資企業在競爭過程中處於劣勢地位,所以也導致很多員工就業並不穩定,所以他們預期風險在上升。

預期風險在上升的時候,防範風險的儲蓄行為變得非常重要。因而,儲蓄率居於世界前列,也和中國市場上競爭加劇,和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的一些行為有著一定的關系。另外,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生產著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它替代了大量的進口品,也節約了我們的外匯,這反過來也增加了中國的外匯儲備。因而,我們的儲蓄外匯在增長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資本積累的源泉,這樣對於緩解中國資本短缺是有重要貢獻的。另外,跨國公司,包括百事公司在內,他們在推進本土化過程當中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人才的本土化,包括管理人員,員工,全方位的本土化。那麼,這個過程當中,他們花了很多的資金進行管理人員和勞動力的培訓,對於中國合格的勞動力形成,人力資源培養是有著幫助的。另外,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技術上,管理上的外因效應。這些都為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緩解一些結構調整上的困難,起到了相應的作用。所以,我想補充的就是從跨國公司本土化對於中國經濟好的影響來說,除了我們眾所周知的一些內容之外,還應該再考慮特定的轉軌時期和經濟結構調整,矛盾加重,這樣一個特定的經濟環境,它所帶來的影響。當然,跨國公司本土化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談它好處的時候比較多,其實它有好多壞的現象,或者叫做內斂效應。

這里想簡單的說幾點,就是針對剛才好的方面來說,它實際上也相應的產生了一些其它的內斂的效應。比如說對於跨國公司這些外溢效應到底有多大,我們現在很難進行准確的定量分析。因為跨國公司本土化所產生的外溢效應不僅受到我們政策法規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中資企業水平的影響。如果中資企業的水平不能夠與跨國公司本土化要求相配套,那麼即便它實行了原材料本土化,實行了原料的本土化,我們也很難吸收到它的技術、知識、管理的外溢效應。另外,還有和外資企業戰略相關,和現在技術研發的特性有關系。比如當今的技術研發過程中,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就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的核心系數,具有整體性,不可分割性,不能分開,無法轉讓,難以靠簡單的學習全面的掌握。所以,即便你知道百事可樂的配方,你也不能完全套用百事公司的模式,重建一個類似百事公司這樣一個中國內資的企業。這些都影響到跨國公司本土化過程當中技術外溢的效應。另外,它也會產生人才的內斂效應,比如跨國公司在推動人才本土化過程當中,它依靠先進的分配製度,依靠雄厚的資金實力,再加上良好的培訓制度,更多的發展機會,吸引大量優秀員工的加盟,它也使得很多內資企業優秀勞動力,優秀人才紛紛轉投跨國公司,這樣對於內資企業在競爭中的地位也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再一個就是知識的內斂效應,跨國公司在推進本土化的時候沒有忘記內部化的策略,包括像特許經營這種方式,它實際上也是一種內部化策略的反映。在實現內部化策略過程當中,非常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非常注重知識和管理模式擴散的問題。

知識產權保護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於創造知識產權企業,提升它的積極性,另外也阻礙了技術的傳播。當然,這個問題不能簡單歸結於企業自身,這是一個競爭策略的問題。另外,現在越來越多跨國公司更青睞於建獨資企業,而不是在中國建合資企業,這樣也使得中國通過合資的方法,去吸收跨國公司的管理經驗,技術支持,這條途徑受到了影響。總之,跨國公司在進入本土化的時候,它的內斂效應,或者叫做擠出效應,事實上是存在的。那麼,面對著這種雙重影響,我想我們阻斷跨國公司本土化進程的所有做法,自然無法使中國有效利用跨國公司本土化所帶來的外溢效應。那麼,反過來完全依賴跨國公司本土化完成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也是不現實的。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一方面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積極推動跨國公司本土化,同時應該為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必要的制度環境、條件。另一方面,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應該在跨國公司本土化過程當中,全方位的加入到跨國公司的產業鏈條,這樣才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捌』 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經濟的影響

首先是影響東道國的企業發展,與本土的企業形成競爭,其次是文化的滲透,跨國公司的發展必然將其本國的文化帶入東道國,從而影響東道國文化!

『玖』 外資經濟的對我國經濟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收和利用外資的規模巨大。特別是1993年後,連續9年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吸收外資的國家,2002年以來我國吸收外資更是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外資的大量流入,為我國帶來了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我國長期存在的「技術缺口」和「管理缺口」,促進了我國技術水平和經濟水平的提高。
從總體看,外資對我國經濟既有積極作用,也有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 1.形成對某些行業和市場的壟斷 造成大量民族品牌流失。一是外商在我國幼稚產業搶先建立大企業。二是外商在我國某些盈利率高、市場前景廣闊的支柱產業和戰略產業實行壟斷。外商憑借其品牌產品的質量和服務優勢,加之我國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與我國內資企業進行激烈競爭,將我國一些民族品牌產品淘汰出局,或是通過合資收購中方的名牌商標,導致中方的名牌產品在市場上銷聲匿跡。 2.削弱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在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中,我國企業明顯處於劣勢。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不足,企業R&D費用只佔銷售收入的0.39%,即使是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經費也只佔銷售收入的0.6%。我國許多企業還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怪圈。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通過實施本地化戰略,低價競銷,打垮內資企業;遏制合資企業開發新產品或新技術,與內資企業爭奪人才,導致內資企業和國內相關單位自主研發力量受到削弱。 3.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通過不正當經營或轉移定價,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外商在與國有企業進行合資或對國有企業進行並購的過程中,往往低估國有資產,特別是漏估國有企業的品牌、商譽等無形資產,從而使國有資產蒙受損失。而且許多外資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偷、漏、逃、騙稅問題。特別是不少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在跨國公司內部轉移價格方式偷逃稅款,給我國每年造成大量稅收損失。 4.加劇資源短缺,惡化生態環境 在我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中,有一部分是屬於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這給我國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帶來的負面影響較大。外商在華設立這些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企業,實際上是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某些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轉移到我國,不僅加劇我國資源短缺狀況,惡化我國的生態和社會環境,而且也嚴重危害企業職工和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不利於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加劇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具有明顯的非均衡特徵。截止2004年,我國東部地區累計批準的外商直接投資項目總和、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和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分別為全國的82.43%、86.78%和86.25%;中部地區分別為11.04%、 7.69%和9.16%;西部地區分別為6.53%、5.53%和4.59%。這種非均衡格局的出現,加劇了我國東西部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而且也促使西部、中部地區的一些人才和資金向東部地區「倒流」。 6.產業同構現象比較嚴重 許多地方政府在引資中出現重復引資問題。以長三角為例,據統計資料顯示,在長三角區域內15個城市的「十五」計劃中,12個城市把電子通信業列為支柱產業,11個城市把汽車零配件製造業列為支柱產業,8個城市把石化工業列為支柱產業。區域內各城市之間存在著「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體系,重復建設、「產業趨同」現象比較嚴重。這樣的產業結構嚴重製約了長三角區域經濟的發展,使其難以發揮整體競爭優勢。

『拾』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對我國經濟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跨過公司在華投資對我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1、跨國公司來華投資重點仍在製造業,不利於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是重點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進入,不利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造成產業結構畸形,產業發展不平衡,對外貿易依賴度過大。外資進入中國,技術的溢出效應偏低,並沒有直接帶動我國的自主研發能力。
2、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普遍運用轉移價格獲利,嚴重損害了我國的經濟利益。特別在珠三角,一大批外資企業出現長虧不倒,越虧越投資的現象。它們往往運用關聯交易,高進低出以及利用跨國公司的全球分布來避稅或少交企業所得稅等目的。據國家統計局估計,六成以上外資企業存在避稅行為,致使中國每年稅收損失嚴重,相當於每年中國財政收入的1/30。
3、跨國公司長期以來利用其產品優勢地位怠於處理消費者投訴和長期隱瞞事實真相。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在中國頻頻遭遇投訴和質疑,包括日航班機事件、東芝筆記本電腦事件、松下手機事件、賓士轎車、高露潔牙膏可能含有致癌物質事件等,這些事件都表明跨國公司的服務不周以及產品也存在致命缺陷。隨著中國消費者維權意識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在法律不斷完善的進程下這些問題才暴露出來。跨國公司在母國和投資國實行雙從標准。由於我國監督體系不完備,相關法律滯後,才使得這些問題存在的時間積蓄很久。不少跨國公司也存在此類違反商業倫理的行為,踩紅線等事件時常發生。西門子在華行賄案的再次曝光,並且涉及多個權利部門。豐田汽車在中國的環境信息空白,但在歐洲的報告中,公開歐洲五家工廠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濃度與總量、能源消耗量、用水量、廢棄物排放總量等信息。
4、 跨國公司的投資中國的高污染企業只要集中在橡膠、塑料、印染、製革、電鍍、造紙、電池、製鞋及五金礦產等行業。一些地方政府不惜成本吸引外資,給予土地、稅收等超國民待遇,在項目審批時的急功近利,直接原因是長期以來崇拜GDP,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如果這種只注重外資項目,不考慮環境問題,對於中國長期經濟健康和環境治理危害極大。
5、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的動盪,全球經濟的衰退,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悄悄收縮投資規模,轉移投資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稅收更加優惠的東南亞國家;一些外企因自身投資計劃調整或者經營虧損,無法履行出資義務或者維持經營活動。

閱讀全文

與跨國公司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