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們對通貨膨脹的「期望」會怎樣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
國債的作用: 1.彌補財政赤字彌補財政赤字是國債的最基本功能。就一般情況而言,造成政府財政赤字的原因大體上有以下兩點:一是經濟衰退,二是自然災害。政府財政赤字一旦發生,就必須想辦法予以彌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其彌補的方式主要有三種措施:即增加稅收、增發貨幣和舉借國債。第一種方式不僅不能 迅速籌集大量資金,而且重稅會影響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進而會使國民經濟趨於收縮,稅基減少,赤字有可能會更大。第二種方式則會大幅增加社會的貨幣供應量,因而會導致無度的通貨膨脹並打亂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秩序。第三種方式則是最可行的辦法,因為發行國債籌資僅是社會資金使用權的暫時轉移,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招致無度的通貨膨脹,同時還可迅速、靈活和有效地彌補財政赤字,所以舉借國債是當今世界各國政府作為彌補財政赤字的一種最基本也是最通用的方式。 2.對財政預算進行季節性資金餘缺的調劑利用國債,政府還可以靈活調劑財政收支過程中所發生的季節性資金餘缺。政府財政收入在1年中往往不是以均衡的速率流入國庫的,而財政支出則往往以較為均 衡的速率進行。這就意味著即使從全年來說政府財政預算是平衡的,在個別月份也會發生相當的赤字。為保證政府職能的履行,許多國家都會把發行期限在1年之內 (一般幾個月,最長不超過52周)的短期國債,作為一種季節性的資金調劑手段,以求解決暫時的資金不平衡。 3.對國民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調控一國的經濟運行不可能都永遠處在穩定和不斷增長的狀態之下。相反,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如宏觀政策的失誤、國際經濟的影響等,經濟運行常常會偏離人們期望 的理想軌道,從而出現經濟過度膨脹(通貨膨脹嚴重)和經濟萎縮(通貨緊縮)現象,這時候,政府必須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進行經濟干預,以使經濟運行重新回到較理想或預期的軌道。自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建立以來,運用經濟政策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調控已成為普遍現象,其中國債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也使得國債的宏觀調控功能逐漸成為國債主要的功能。
❷ 國家經濟是怎麼運行的
是一個國家政府整合現有資源,控制絕對資源,發展勞動力,開發礦產資源,提升科技創新,掌控運行,統一謀劃,不亂則剛!!!
❸ 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 1.國家仍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環境有利於經濟的增長。一方面,財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長為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創造了物質條件。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運行目前仍未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上,仍需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支持。 2.加入WTO的預期有利於擴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和擴大我國傳統工業品的出口。保守的估計,2002年我國利用外資的增長幅度將在20%左右,這將對2002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和國民經濟的良好運行產生積極的作用。此外,加入WTO之後將為我國外貿出口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利於我國擴大服裝、紡織、輕工等傳統工業品的出口。 3.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有利於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從國家保持經濟政策連續性的取向及西部開發的持續性需求可以判斷,2002年國家仍將在發行的專項經濟建設國債中撥出專項資金用於西部開發,因此西部地區投資的環境將進一步改善。一旦國民經濟形勢好轉,西部地區將成為新的投資熱點,並將帶動全國投資的增長。 4.國家調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於擴大居民的消費。從發展來看,由於國家財政增收幅度較大,且擴大內需是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在2001年下半年或2002年國家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政府公務員及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從而為2002年居民的收入增長和消費的增加創造物質條件。 5.我國現階段形成了部分消費亮點,可以帶動消費的穩定增長。經過近幾年的培育和發展,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些消費亮點,可以促進消費的穩定增長。亮點之一是住房消費;亮點之二是居民的汽車消費;亮點之三是通信及電子產品的消費;亮點之四是節假日消費及旅遊消費。 不利因素 盡管目前經濟運行出現轉機,但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基礎仍然不牢固、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仍然不足,經濟運行中存在深層次問題尚未解決。具體來看,2002年經濟運行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世界經濟持續下滑,對我國經濟運行將產生不利影響。自從美國經濟去年第四季度急劇放慢以來,全球經濟陷入了疲軟的狀態。 美國經濟減速和瀕臨衰退,其內需必然萎縮,從而減少從其他國家的進口,對全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將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盡管美國政府採取了連續七次降息、減少稅負、增加財政支出等一系列措施,但仍未扭轉美國經濟下滑的局面。 日本經濟在陷入連續10年的經濟停滯後,受美國經濟持續下滑的影響再次陷入衰退之中。目前日本經濟仍在繼續惡化,短期內難有起色。 受美日經濟下滑的影響,原本被看好的歐洲經濟也出現了增長速度放慢、投資者信心不足、股市連連下挫等現象,其經濟運行的前景十分令人擔憂。預計今年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將從7.1%下降到5%左右。 我國受美國經濟增長急劇下滑的影響目前也充分顯現,自年初以來,外貿出口增長速度逐月減小,6月份出口出現了今年以來的第一次下降;今年7月份,工業增加值僅增長8.1%,為過去19個月以來的最低增幅;上半年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期下降16.1個百分點。從發展來看,由於美國經濟短期內難以恢復,因此全球經濟仍將保持疲軟狀態,這對今年後期及明年我國經濟的健康、快速增長將產生不利影響。 2.下崗失業壓力有增無減,影響居民的收入預期與消費信心。目前,正在開展的事業單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涉及到更大范圍下崗分流問題。一方面,地方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改革時引起的分流和崗位變化,幾乎對所有相關人員都會產生工作及心理上的影響,使其對即期消費更加謹慎,造成國家提高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工資以刺激消費的政策作用大減弱。另一方面,機關事業單位的下崗分流人員對社會其他部門和單位的就業造成強大的沖擊,引起更大范圍的就業問題,從而造成更大范圍的下崗預期和收入下降預期,最終將抑制全社會消費的增長。 3.城鄉經濟發展平衡。今年國家擴張的經濟政策關聯較大的城市經濟、工業經濟形勢有了較大改觀。但是,受政策和外需拉動較小的農村經濟、農業生產步履艱難,特別是由於2001年我國農業遭受大面積的乾旱影響,農業出現了大幅度的減產。受此影響,2001年我國農業增加值的增長的幅度也將降低。 從政策方面看,國家今年再次為國家公務員和國有事業單位職工長工資、提高城市的社會保障收入水平,但農村居民卻沒有享受到相應的待遇,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將不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和持續的快速增長。 4.制約民間投資回升的體制障礙尚未有效解決,投資對國債的依賴性依然較強。今年上半年,集體和個體投資僅分別增長8.7%和6.5%,仍明顯低於同期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投資增長15.1%的水平。民間投資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體制性障礙,如缺乏相應的金融支持和投資領域准入限制,缺乏專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使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加大。 5.企業發展的內在活力和創新能力不足,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微觀基礎尚不健全。盡管近兩年企業經濟效益有所改善,但企業效益明顯回升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擴大內需政策因素、國際油價上漲和國家調整部分商品價格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企業在調整產品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方面的進展並不盡如人意。因此,經濟運行還沒有達到不需要大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調節就能自動保持年率7%以上的穩定增長態勢的轉折點。 6.結構調整進展緩慢、企業競爭力不強、社會風氣不良、腐敗現象普遍等影響經濟運行的深層次問題將在一定時期內制約經濟的發展,社會信心不足等問題仍將影響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增長。分析來看,2002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許多國際因素的不確定性,經濟運行環境難有大的改善,2002年經濟增長速度將維持2001年的水平或略有下降。
❹ 舉例論述國家宏觀調控對經濟的影響
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演變對蘭州經濟發展的影響
改革開放25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完善,市場調節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應有發揮,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實現了以經濟"短缺"為基本特徵的供給約束型,向以市場需求約束為主轉變,增長方式也由粗放經營開始向集約經營轉變,人民生活已告別短缺,跨越溫飽,步入小康。與此同時,國家宏觀調控機制也能動地作用於經濟運行,有效地確保了國民經濟由大起大落轉向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受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蘭州經濟25年來也經歷了一個波浪式跌盪起伏的周期增長發展過程,呈現出自身的特殊性。
我國的宏觀調控與市場化過程相伴隨,先後經歷了總需求大於總供給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總需求小於總供給背景下的擴大需求型兩個階段。其中1997年以前,面對賣方市場的情形,宏觀調控主要是通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來實現經濟總量的平衡。1997年以後,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擴大,形成了買方市場的情形,政府實施了更具有市場經濟意義的一系列財政和貨幣政策。具體說來,根據經濟運行態勢和體制環境不同,我國的宏觀調控主要經歷了六個階段:①1979-1981年;②1985-1986年;③1988-1990年;④1993年下半年-1996年;⑤1998-2003年上半年;⑥2003年下半年-至今。本文著重從後四個階段談談國家宏觀調控對蘭州經濟的影響。
一、1988-1990年治理整頓時期
(一)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及措施
始於"六五"中後期全國出現的經濟高速增長,在"七五"中期其所日趨積聚的諸多問題顯露出來,信貸投資和消費失控,通貨膨脹加劇,經濟秩序混亂。為此, 從1988年10月開始,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治理整頓的方針, 把穩定通貨、物價作為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首要目標,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大力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努力增加有效供給,整頓商品流通秩序。在貨幣政策方面,提高利率,實行保值貼補,穩定存款;適當收縮信貸規模、控制貨幣發行、控制職工貨幣收入的增長。在財政政策方面,開征特別消費稅、徵收預算外調節資金、延期歸還企事業單位的國庫券本息等。在行政手段方面,對漲價過猛的商品(如農業生產資料)實行專營,對部分商品實行控購(如控制社會集團的商品購買)、清理公司、憑證供應;凍結部分生產資料和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並相應增加國家的物價補貼。通過治理整頓,使居高不下長達20個月的零售物價指數從1989年4月起開始回落,治理整頓初見成效。這個時期宏觀調整和緊縮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國家行政措施和增加物價補貼,以直接調控為主。
(二)蘭州的背景及調控效果
與國家治理整頓背景"高增長、高通脹"略有不同,蘭州市呈現"低增長,高通脹"局面,即所謂的"滯脹"。自1979年開始的三年調整整頓期和黨的十二大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後,全市經濟在1982年逐漸步入正軌,1983-1985得GDP每年增速均在11%-17%高位運行,1984年達到高峰,除1985年與全國持平外,1983、1984年分別高出全國0.5個和1.8個百分點。進入"七五"時期,受"六五"中後期出現的經濟高速增長影響,"七五"初期,蘭州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就已開始急劇膨脹,增長率突破26%,高於全國4-5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受1987年一產下滑12.4個百分點,1988年三產又滑落10.2個百分點影響,呈逐年下滑之勢,GDP增長率由1985年的13.5%、1986年的12.3%、1987年的7.8%,滑落至1988年的3.8%;物價上漲指數從1987年始逐步回升,由9.8%上升到1988年的25.1%。
國家緊縮政策實施後,對蘭州市經濟產生了以下影響:
1、一定程度上初步控制了蘭州市總需求的膨脹,投資、消費全面下降,市場極度疲軟。198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急劇下滑,僅為8.13%,比1987年下跌18.14個百分點,1989年呈現負增長,比全國下降7.2%的降幅還低4.23個百分點;消費活動由非理性的搶購迅速降溫,消費水平增速由1988年的36.82%滑落至1989年的11.48%,1990年出現負增長,下降13.15%。
2、供需總量失衡的矛盾大大緩解,出現部分商品的買方市場,物價上漲得到遏制,通貨膨脹勢頭得到緩解。物價上漲指數從1989年開始由1988年的上漲25.1%快速回落,1989年物價指數為116.3%,到1990年出現負增長。
3、本已低速運行的經濟急劇滑入低谷。由於採取"急剎車"力度過大,經濟增長率在"七五"後三年都在低於5%的水平上運行,1991年經濟增長跌至2.2%。整個"七五"時期經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波動,年均增速僅為6.41%,分別低於同期全國、全省1.46和3. 15個百分點,是改革開放後幾個五年計劃期的最低點。
二、1993-1996年適度從緊時期
(一)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及措施
經過三年治理整頓,1991年我國經濟開始逐步走出低谷。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後,我國經濟再次進入高速增長期,"八五"時期除1991年外,其它4年全國經濟增長都在兩位數以上,伴隨經濟的高增長,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房地產業嚴重膨脹,開發區盲目擴張,信貸投資猛增。面對再次過熱的國民經濟,1993年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加強了宏觀調控。以整頓金融秩序為重點、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採取適度從緊的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總量控制、結構調整和改進調控方式等經濟政策,出台了宏觀調控16條措施,加強和穩定農業基礎,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政策方面,強化交通運輸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工業的發展,重點是煤炭、電力、鋼鐵、建築材料和石化工業的發展;大幅度地增加農業優質品種的產量;按照規模經濟、合理布局和突出重點的原則,積極發展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和建築業,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在財政政策方面,通過稅制改革、清理預算外資金、增收節支等手段,將財政赤字控制在預算規模之內。在貨幣政策方面,央行運用多種手段改進金融調控方式,注重對貨幣供應量進行調整,改變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和貨幣結構不合理的局面,採取"對沖"措施,收回央行再貸款減少基礎貨幣投放,通過兩次利率下調,調整了貨幣結構,通過控制固定資產和消費基金的過快增長,將現金發行控制在預定的調控目標之內,為抑制通貨膨脹、實現經濟"軟著陸"創造了條件。這一時期國家宏觀調控手段主要是堅持以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為主,再輔之以產業政策、外貿政策以及利率、匯率、價格、關稅等經濟杠桿,國民經濟調控方式實現了由直接調控為主向間接調控為主的轉變。
(二)蘭州的背景及調控效果
本輪調控中蘭州與國家的背景基本一致,都出現了"高增長,高投資,高膨脹",但受地處西部內陸邊遠地區限制,蘭州市經濟發展與國家宏觀政策等因素影響明顯滯後,存在著一個政策時滯期。全國經濟1991年就已開始回升,GDP增長率由1990年的3.8%上升到9.2%,1992年達到高峰期,為14.2%;蘭州經濟則從1992年開始逐步回升,由1991年的3.4%上升到6.4%,1994年達到高峰期,增幅為12.6%。投資增速全國1990年開始回升,1993年達到高峰;蘭州則從1992年開始回升,1994年達到高峰。1993年全國經濟就已開始回落,蘭州則從1995年開始回落。
經過三年國家宏觀調控措施的落實,蘭州經濟逐步走出低谷,1996年成功實現經濟"軟著陸"。
1、以重工業、基礎原材料產品為主的工業格局相應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空間,生產開始得到有效調整,扭轉了1992年以前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逐步下滑的局面。1993-1995年工業增加值以9-15.3%的高速運行,佔GDP的構成由1992年的45.85% 逐步上升到1993、1994、1995年的50.91%、51.51%、52.02%。
2、投資結構得到大幅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邁出重要一步。1994年國務院五部委確定建設蘭州商貿中心後,為了改善投資硬環境,政府加大了對舊城區的改造,進行了幾條主幹線道路的拓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1993-1995年基建投資中用於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均超過了50%,改變了過去投資主要以二產,尤其是工業為主的格局。在國家1994年投資逐步回落時,蘭州市則受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投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1993-1995年投資年均增速達37.31%,高於全國1.97個百分點,使整個"八五"時期投資年均增速達26.56%,成為蘭州市各個五年計劃中重點建設搞得最好、增長最快的時期。投資結構方向的調整,同時也加快了蘭州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八五"時期全市三產年均增速達8.81%,比"七五"提高了4.25個百分點。
3、物價指數逐漸回落,總體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在控制物價指數方面,市上通過加大實施各項宏觀調控和平抑物價的力度,加強對直接影響人民生活的糧油、肉、菜等商品的最高限價、差率控制,同時大力組織供給,物價上漲指數在1996年由1994、1995年的21.9%、15.5%回落到5.7%。在降低通貨膨脹率的同時,經濟增長幅度由1994年的12.6%逐步回落到1996年的9.1%,實現了"軟著陸",使"八五"時期成為蘭州市改革開放20多年中(除"十五"前三年)的頂峰期,GDP 年均增速達9.12%。
三、1998-2003年上半年擴大內需時期
(一)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及措施
1997年,為鞏固前三年"軟著陸"成果,中央在繼續實行"適度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同時,針對通貨膨脹水平不斷下降的新情況,實施穩中求進的政策,兩次下調利率,使經濟運行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1998年由於遭受國內特大洪澇災害和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上體制轉軌,經濟轉型和經濟國際化進程加快,國內商品供求矛盾逐步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需求不足的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黨中央、國務院及時調整宏觀調控政策,由"適度從緊"、"穩中求進"轉向了"擴大內需",從反通貨膨脹轉為防止出現通貨緊縮趨勢,主要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還輔之以產業和貿易等各種政策工具。積極財政政策的核心內容是增發長期建設國債,擴大政府支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五年中,又推出了一些其他配套政策,如:增發國債用於企業技改貸款貼息;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國企下崗職工、失業人員以及城鎮居民低保對象等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增加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和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調整抑制消費需求的稅收政策,開征利息所得稅、鼓勵消費信貸、延長法定節假日等;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加大退稅力度,支持出口;對高新技術產業給予稅收優惠,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國債投資向中、西部傾斜,支持西部大開發等等。此外,財政政策還進行了分稅制和稅制改革,加強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加快"費改稅"步伐,擴大中央財政收入,強化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社保基金的支持。在貨幣政策上,目標是穩定幣值,支持增長,對內保持物價穩定,對外保持匯率穩定。一是通過取消貸款規模限額管理,代之以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二是注重運用存款准備金、再貼現、再貸款等多種手段對貨幣供應量的調節,積極試點公開市場業務,靈活運用利率手段,自1996年以來連續8次降息,以刺激消費和投資,拉動市場需求;三是發行特別國債充實銀行資本金,降低不良資產,防範金融風險。從這一時期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表明國家宏觀調控水平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從以前注重追求增長速度,轉變為既注重增長速度又注重提高增長質量和結構優化升級上來。
(二)蘭州的背景及調控效果
與國家本輪宏觀調控背景一致,"九五"初期蘭州經濟"軟著陸"後,到1998年經濟一直呈下滑態勢,由1996年的9.1%下滑至1997、1998年的8.7%和8.3%,增長率一年滑落0.4個百分點。物價上漲指數也逐年下滑,由1996年的5.7%滑落至1997年的1.5%,98年出現負增長。1999年蘭州經濟發展出現拐點,自2000年起,一路穩定走高。
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五年來,蘭州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升級。
1、基建投資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一、三產升,二產降,城市基礎設施狀況得到大大改善。基建投資結構在"八五"得到調整的基礎上,"九五"初期又回復到以二產投資為主的局面,1996、1997年其比重達到62.37%和57.23%,三產投資比重下滑至37.63%和42.76%,一產維持在0.01%以下。隨著國債投資向西部的傾斜,尤其是農林水利、鐵路、通訊、環保和城市基礎設施的重點加強,蘭州市基建投資中用於三產的比重穩步提高, 1998年上升至57.68% ,1999-2003年為69-77%之間,交通運輸郵電業投資佔三產比重達到33-45%之間,用於一產的比重上升至1.3-5.9%之間。二產比重下降至20-29%之間,投資乘數效應的釋放,使1999-200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0.42%,超過同時期全市GDP增速0.78個百分點。
2、企業技術改造投資得到進一步加大,經濟增長模式由粗放型的外延增長逐步向集約型的內涵增長轉變。以高新技術對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輕紡、儀器機械、建材等傳統產業進行的升級改造,為蘭州市工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經濟效益和實力。2000-2003年全市用於工業技術改造的投資占技改投資的比重逐年上升,由35.43%上升到75.05%。四年累計投入141.07億元,年均增長23.23%。工業技改為新一輪經濟加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工業增加值增速在"九五"末期止跌回升,由1998年的5%上升至1999、2000年的7.01%和7.9%,進入"十五"時期擺脫前兩年的弱勢增長,呈現出逐年加快發展的好勢頭,2001-2003年工業增速分別達到10.1%、10.84%和11.9%,促使1999-2003年年均增速達9.53%。
3、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有力的拉動了經濟的全面增長,避免了蘭州市經濟增長率持續下跌的趨勢。2000-2003年經濟增長率逐步反彈,2003年達到11%。"九五"時期GDP年均增速8.58%,"十五"前三年達到10.48%,為最高期。三次產業結構也由1999年的5.7:51.7:42.6調整到2003年的4.2:52.8:43,總體上呈現一產降,二、三產升,產業間及產業內部結構更趨合理,增強了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四、2003年下半年以來冷熱兼治、雙向使勁時期(一)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及措施
面對經濟在"十五"前三年連續"加速增長"之後,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增長速度、部分行業盲目重復投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偏大、貨幣信貸增長偏快、以及亂占濫用耕地、糧食供求關系發生變化等問題,繼發了部分行業、部分地區工業、投資"過熱",農業、服務業"偏冷"的"結構性失衡",出現了一定范圍的"油荒"和"煤荒",煤電油運等供應全面緊張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為了保持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避免出現大起大落,同時為了抑制高耗能產業的盲目發展,從2003年8月起,以央行提高商業銀行准備金率為標志,國家逐漸加大了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轉型力度。特別是從今年4月份以來,面對物價上漲逼近5%的臨界線,國家果斷地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財政政策由前幾年的"積極"取向逐漸向"中性"方向轉變,貨幣政策由前幾年的"穩健"逐步轉向"適度從緊",並對市場機制還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如土地管理等,適當運用一些行政手段。具體包括:
一是加強貨幣信貸投放調控。央行在去年8月將存款准備金率提高1個百分點的基礎上,今年4月又提高了0.5個百分點。同時,央行加強公開市場操作,向貸款增加較多的商業銀行發行500億元定向票據,收緊放貸能力。出台了加強窗口指導和銀行監管的措施,將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配合起來,要求商業銀行一方面嚴格控制對鋼鐵等過熱行業的信貸投放,另一方面支持有利於調整結構、擴大消費和增加就業的項目資金需要。
二是圍繞產業政策准入,嚴格用地管理。開展了土地市場特別是開發區的清理整頓。從5月份開始凍結土地審批半年,農轉非用地半年內停止審批。停止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和高檔別墅、高爾夫球場等房地產開發的土地供應。配合做好制止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盲目投資工作,嚴格加強用地管理,防止突擊批地。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准入標準的建設項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對違法違規佔地嚴重的地方,暫停土地使用審批。堅決收回違規多佔或占而未用的土地。
三是全面清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對在建和擬建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和審核,對國家明令禁止的、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不符合環保規定、城市規劃、信貸管理和項目審批程序等有關規定的在建項目停建緩建,並視情況進行處理。暫停審批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辦公樓、培訓中心和各類會展中心、大學城等項目。
四是提高建設項目市場准入標准。將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產(經濟實用房除外)等部分行業建設項目資本金比例提高了15個百分點,其中鋼鐵項目資本金比例由25%提高到40%以上;水泥、電解鋁、房地產開發項目資本金比例由20%提高到35%以上。並相繼制定出台了一些相關產業政策和行業標准,切實按照產業政策和環保、安全、能耗、技術、質量等市場准入標准,從嚴審核新建項目。
五是強化經濟運行調節。加大煤電油運協調力度,促進煤電油運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銜接,限制不符合產業政策、沒有達到市場准入條件企業的用電用油用煤額度。加快能源、電網建設,制定有序供電方案,優先保證城鄉居民生活和重點單位的用電需求,充分挖掘煤電油運企業的生產潛力,努力保障重要物資運輸。調整煤價和電價,實行新的用電政策。全國范圍內提高電價,取消地方出台的優惠電價,對高耗能行業實行差別電價,積極疏導矛盾。組織開展全國資源節約活動,號召把節能特別是節約用電變成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六是鼓勵和扶持糧食生產。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勵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包括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購買農機補貼、農資價格管理、農業稅減免、對糧食購銷市場全面放開等。
這一時期國家運用了"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宏觀調控主要向兩個方面側重,既 "防熱",控制部分行業投資過快增長,適時適度調控回升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苗頭性問題,防止局部過熱現象蔓延;又"升溫",加大對農業、交通、能源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避免大起大落,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與前三次宏觀調控不同,本次調控充分體現了適時適度,區別對待,不"急剎車",不"一刀切",注重實效的方針。1至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34.8%,增幅比前4個月回落8個百分點,其中5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長18.3%,增速比4月份和3月份分別回落16.4和25.2個百分點,投資增長過快勢頭有所遏制,房地產等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的勢頭開始回落,糧食價格趨穩,重要生產資料價格漲勢減緩。財政支出增速成明顯減慢,銀行信貸有所控制,貸款余額比上月回落1.3個百分點。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1%,增速比前4個月回落0.1個百分點。
(二)蘭州的背景及調控效應
這一時期蘭州與國家宏觀調控背景略有不同,結構性失衡問題表現的不明顯,也未出現過熱現象,但宏觀政策影響已開始顯現。"十五"前三年蘭州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一直保持在9.9-12.85%之間,2003年僅為9.97%,均低於全國,且差距日漸拉大,2003年相差16.74個百分點,年均增幅低於全國7.07個百分點,尚未出現固定資產投資過熱的現象。2001-2003年全市工業年均增速與三產年均增速相差僅0.26個百分點,2003年相差0.9個百分點,二、三產同步協調發展,而同時期全國工業與三產年均增長相差3.03個百分點,2003年差距高於3年年均增速2.87個百分點,三產增速僅為6.7%,低於三產年均增速0.83個百分點。與全國27省會城市對比分析,2003年除第三產業處於中下游序列,蘭州GDP、二產增加值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處於下游位置,也未出現"過熱"的跡象。
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逐步到位,尤其是蘭州市經濟發展受政策影響明顯滯後特點,省市早動手,防患與未然,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將各項政策落到實處。為緩解三農問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和保護農民利益的政策措施。如安排糧食生產直接補貼資金,繼續推進稅費改革,降低和取消了農業稅,加大對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為嚴格控制部分行業出現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蘭州市對有關行業的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了認真清理檢查,從產業政策、行業規劃、市場准入、環境保護、土地管理等方面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為切實加強對耕地的保護工作,從嚴控制農田轉為建設用地的審批。從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看蘭州市上述宏觀調控效應已初步顯現。
1、銀行貸款大幅回落,新增貸款短期化特徵明顯。自4月份起貸款增量減緩,增幅回落逐月加大。上半年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78.21億元,較上年同期少增31.81億元,比年初增長8.1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5.74個百分點,回落幅度比1-4月落差拉大3.66個百分點。5-6兩月環比增加貸款同比減少27.89億元,占上半年新增貸款的35.60%,而上年同期為47.21%。從貸款結構看,六月底工業短期貸款比年初新增27.65億元,同比增長34.22%,比前4月增幅回落15.92個百分點;中長期新增貸款28.24億元,主要重點支持電力、公路、電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城市居民住宅開發項目等,同比下降37.62%,比前4月增幅回落8.1個百分點,其中基建貸款上半年降幅比前4月擴大43.37個百分點,技改貸款增幅比前4月回落5.72倍,增加額度佔新增貸款比重比前4月回落1.53個百分點。技改貸款大幅回落將會給企業今後結構調整帶來資金約束。
2、土地市場嚴格審批,主要影響全市基本建設和房地產開發項目,尤其是後期影響較大。截至5月底,全市各類開發園區由22個撤消、合並為6個,使違規設立、違法圈地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但同時,作為建設項目載體的土地,今年縮減用地規模,半年內停止土地審批,對於對土地依賴程度較大的基本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影響較大。2003年,在全市土地購置費中,基本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分別佔33.63%和45.36%,更新改造僅佔15.76%。上半年基建和房地產開發的土地購置費分別佔全市的31.89%和58.77%,更新改造與2003年持平。基本建設購置費同比下降33.13%,房地產開發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30.37%。土地規模的縮小影響了全市投資規模。上半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比前4月回落15.29個百分點。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回落21.87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回落7.36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中住宅和辦公樓投資比重比上年略有下降;更改投資上升1.58個百分點。土地市場的從嚴審批,對於下半年即將舉辦的"蘭洽會"和以項目促發展的蘭州而言,會導致部分新增項目無法立項,部分招商引資項目無法簽約,影響新開工項目上馬和後期項目儲備,進而影響全市後期投資與經濟增長。
3、宏觀調控的重點工業行業增速減緩,產成品庫存上升。受國家宏觀調控直接和間接影響的有色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建材製造業上半年同比增長13.85%,低於全市限上工業增速6.2個百分點,比1-5月回落4.03個百分點。1-5月產成品庫存45.03億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5.49%,其中主要集中在有色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分別比去年同期上升2.28倍和50.56%。從短期看,受煤電油運及資金緊張和國家對部分原材料能源的調價因素影響,部分企業的生產、銷售及效益會受到一定製約,但從遠期看,部分行業市場准入門檻的提高以及對能源的加快建設,將會抑制產品結構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以及產能盲目擴張的企業,減緩企業競爭力,對於以重型、資源型、基礎產業型為主體的蘭州工業而言,優勢企業規模將會得到擴大,結構會得到優化,效益也會得到進一步提高,上游產品原材料供應緊缺狀況會得到大大緩解,全市工業發展前景看好。
4、部分生產資料價格逐月下降。在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下,蘭州市鋼材、水泥等部分生產資料供需矛盾得到緩解,出廠價格開始逐月回落。上半年全市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07.34%,漲幅比1-5月份回落1.11百分點。但部分生產資料價格漲幅仍然較高。1-6月普通大型鋼材、焊接鋼管和電爐硅鐵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5.66%、12.95%和48.63%。
5、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農民現金收入呈現兩位數增長。糧食播種面積受蔬菜、瓜類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上升的結構調整和建設征地等影響有所下降。據統計,2004年蘭州市夏糧播種面積為125.39萬畝,與上年的127.8萬畝相比,減少2.4萬畝,減幅1.88%。為了彌補夏糧播種面積減少的損失,加快了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的開發,優質高效農作物比重提高。今年蘭州市完成優質農作物播種面積 77.93萬畝,占已播農作物面積比重28.58 %,比上年提高4.11個百分比。其中優質糧食播種面積55.98萬畝,同比增長20.13%。由於今年優質專用小麥、優質加工型馬鈴薯售價高,比較效益較好,農民種植積極性較高,兩者的播種面積大幅上漲,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了30%(增幅分別為37.42%和42.84%);優質專用玉米6.63 萬畝,同比增長15.3%。預計夏糧總產可達23.18萬噸,增長3%左右。夏糧平均畝產184.86公斤,與去年相比單產增加8.76公斤,增長4.97%。由於積極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同時農副產品價格的全面上揚也激發了農民種養殖的積極性,確保了農民的增產增收。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996元,同比增長10.5%,為近幾年來最高。伴隨"三補一減"措施效應的逐步顯現,預計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會有一個快速增長。
.
.
.
❺ 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5個條件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 私人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的形式包括:
1)企業外部即流通過程的結合,如政府采購、發放補貼等等;
2)企業內部即生產過程的結合,如國家資本和私人壟斷資本聯合組建股份公司 等等。
3)國家還可以代表壟斷資本家總體直接掌握和經營資本,如運用國有財政資本 ,進行投資、消費,或者是建立國有企業等等。
作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和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從一般壟斷資本主義轉化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生部分質變。與私人壟斷相比,,它具有以下特點:
1) 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並以其巨大的力量,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調節。
2)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所追求的是國家壟斷利潤。國家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緊密結合在一起,向工人階級和整個社會徵收的貢賦。國家壟斷利潤不能由私人壟斷集團獨占,而是在國家與壟斷組織之間瓜分。
3) 國家壟斷資本經濟實力雄厚,資本社會化達到新的高度。
一、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也具有宏觀調控的特點:
1).國家調節經濟的主要目標 。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調節的主要內容 從經濟活動的層次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調節的主要內容是局部比例的調節和宏觀比例的調節。
3).財政調節,國家財政調節的主要內容有:(1)通過國家預算,增加國家投資,舉辦公共工程,建立國有經濟以及投資新興科技領域等,以擴大社會總需求,避免經濟衰退,擴大就業。(2)調整稅率、稅種和稅收起征點,實行某些免稅、退稅政策,直接引導納稅人的經濟行為,調節經濟運行。(3)實行「補償性財政」政策,即在危機和蕭條階段採取「松」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擴大政府支出,加大財政赤字,增發國債;而在經濟繁榮、需求過旺時,採取「緊」的財政政策,增加稅收,削減政府支出,償還國債等,以抑制需求 ,延緩經濟危機爆發。(4)實行財政補貼,通過對國有企業虧損補貼、私營企業補貼、投資補貼、科技開發補貼、新產品出口補貼等,使各部門、企業協調和平衡地發展。(5)擴大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為私人壟斷企業提供和擴大國內市場,既解決產品的實現問題,又對產品結構調整產生校大的影響。
4).貨幣調節。貨幣政策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中政府調節經濟的又一基本手段。
5).收入調節。
6).國家的計劃調節與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計劃的內容, 在當代資本主義經濟中,為了減少市場對經濟運行產生的自發性破壞作用,為了便於集中資金發展重點或關鍵部門,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市場經濟基礎上都不同程度地實行了對經濟的計劃管理和調節,它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調節經濟的一種綜合形式。
❻ 三大產業對國家經濟運行狀況的影響
第一產業是指,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第二產業是指加工產業,利用基本的生產資料進行加工並出售。第三產業又稱服務業。2008年三大產業所佔的比重:11.31%,48.62%,40.07%。2009年三大產業所佔的比重:10.3%,46.3%,43.4%。2010年三大產業所佔的比重:10.17%,46.87%,42.96%。,由此可見,第二產業相對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要強的多。
❼ 薪酬會影響國家的經濟運行嗎
薪酬問題屬於分配問題,分配不公影響生產的效率。薪酬問題如果處理不當的話,會影響國家的經濟運行,會以至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❽ 2016年影響國家經濟的政策主要有哪些
2016年國經濟的主要發展目標和政策基調已基本確立。總體看,2016年宏觀經濟政策將以穩為主基調,強調供給側供給,突出長期發展與短期增長的結合,強化市場的力量,保持政策的相對靈活性。
宏觀調控:供給為主、需求為輔
近年來,國經濟發展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工業品價格持續回落,工業企業利潤下降;財政收入增速放緩,一些地區甚至出現負增長;潛在風險顯性化的可能性增大。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國際金融危機後外部市場需求變化的因素,但最根本的還是內在因素,即有效供給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即主要矛盾正在由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由於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原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面對的主要是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因而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政策實現經濟反彈,而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因此,宏觀調控中需要綜合運用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使宏觀調控從僅需求管理的一維政策,升級為同時包括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的二維政策體系。首先確定供給管理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之間的組合,然後確定供給管理政策內部和需求管理政策內部具體政策工具的組合。
針對2016年的經濟形勢以及穩增長的政策目標,雖然需求、供給二者都擴張,但擴張的力度不一樣,需求方面是適度擴張,而供給方面則擴張力度較大,因此是以供給擴張為主的雙擴張政策組合。
經濟管理:堅持四項原則
堅持總量調節和定向施策並舉。把握好總供求關系的新變化,保持經濟總量基本平衡,明確經濟增長合理區間的上下限,加強區間調控、相機調控,加強政策預研儲備,備好用好政策工具箱。當經濟面臨滑出合理區間的風險時,採取更大力度的穩增長措施,以有效緩解經濟下行壓力。堅持在區間調控基礎上,注重實施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瞄準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特別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統籌施策、精準發力,推動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堅持短期和中長期結合。一方面,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通過預調微調,搞好需求管理,促使總需求與總供給基本平衡,熨平短期經濟波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防範化解各種經濟風險。另一方面,著眼於改善中長期供給能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化解過剩產能、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加快推動經濟結構優化,不斷提高要素產出效率,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提升經濟潛在增長能力,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堅持國內和國際統籌。加快形成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機制,主動加強與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協調和溝通,更加積極地參與多雙邊國際經濟合作,提升國際話語權,推動國際宏觀經濟治理結構改革。
堅持改革和發展協調。一方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主動調控、穩中有為,保持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良好環境。另一方面,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推動有力促進經濟平穩發展的改革措施及早出台、加快落地,使改革更加有力地服務於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要通過改革創新引導宏觀調控方式創新,以結構性改革破解結構性難題,著力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財政:降成本、優結構、促改革
2016年,財政政策一方面著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促進適度擴大總需求,力求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強持續增長動力:
一是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推進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全面推開營改增改革,將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積極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推進消費稅改革。
二是穩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主要體現在:提高赤字率,擴大赤字規模,相應增加國債發行規模,合理確定地方政府新增債務限額;進一步實施減稅降費政策,堅決遏制各種亂收費,堅決不收「過頭稅」,給企業和市場主體留有更多可用資金;加大統籌財政資金和盤活存量資金力度。
三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壓縮「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按可持續、保基本原則安排好民生支出。重點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特別是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支持力度,加強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幫扶。創新公共服務方式,能夠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不再直接承辦,能夠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的,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非基本需求主要靠市場解決。
四是增強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繼續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完善預算管理機制,將政府存量債務還本付息納入年初預算,根據批準的限額編制預算調整方案,建立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及債務收支情況隨同預算公開的常態機制。強化風險預警,督促風險較高的地區制訂中長期債務風險化解規劃,新增債券安排與各地區風險程度掛鉤。
工業:去產能、提效率
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體系,因地制宜、分類有序處置,妥善處理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系。化解過剩產能,與深化改革、企業重組、優化升級相結合。一是嚴控新增產能。進一步加大力度,根據市場需求,設定鋼鐵和煤炭等全國總量「天花板」。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新增產能技術改造和煤礦生產能力核增項目。二是淘汰落後產能。對環保、能耗、安全生產達不到標准和生產不合格或淘汰類產能要依法依規有序關停退出。三是優化存量產能。理順要素價格市場形成機制,提高產業准入能耗、物耗、水耗和生態環保標准,促進企業產品升級,加快向高端、智能、綠色方向轉型轉產。鼓勵企業開展上下游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引導扭虧無望企業主動退出。四是開拓產能利用空間。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 +」、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走出去等,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五是創造新的就業空間,為企業人員轉崗提供支撐,支持傳統企業開展「雙創」。
在化解產能過剩的同時,加快結構升級步伐。聚焦《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啟動實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級工程,支持輕工、紡織、鋼鐵、建材等傳統行業有市場的企業提高設計、工藝、裝備、能效等水平,有效降低成本,扶持創新型企業和新興產業成長。促進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進一步深化,使得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推出旨在推進智能製造、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等產業發展的多個行動計劃。
貨幣:穩健、靈活、防風險
2016年,國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優化增量,保持靈活適度,大力推動金融改革開放,切實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促進經濟金融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靈活運用各種工具組合,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既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又不隨意放水。
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探索建立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繼續運用抵押補充貸款、中期借貸便利、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機構擴大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投放,引導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不斷優化信貸結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加大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配合。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全面做好扶貧開發金融服務。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持續釋放改革紅利。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繼續深化金融機構改革。繼續加強對區域金融改革的支持。
推動金融市場規范創新發展。防範和化解經濟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外匯儲備經營管理。
房地產:去庫存、促發展
在經濟增速下行和高庫存壓力下,政府更加重視房地產在促進消費和拉動投資方面的重要作用,政策聚焦於挖掘房地產消費潛能,鼓勵需求入市,進而恢復並帶動投資信心。2016年,將推進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的住房體制改革,把去庫存作為房地產工作的重點。
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使他們形成在就業地買房或長期租房的預期和需求。明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以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自然人和各類機構投資者購買庫存商品房,成為租賃市場的房源提供者,鼓勵發展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促進房地產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繼續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努力提高安置比例,將新安排600萬套棚戶區改造任務。實現公租房貨幣化,通過市場籌集房源,政府給予租金補貼。改進房地產調控方式,促進房地產企業兼並重組。進一步落實地方調控的主體責任,實施分城施策、分類調控。
農業:由數量轉質量,加快產業融合
當前,國農產品中低端供給較為充足,另一方面放心安全的農產品供給又明顯不足。因此,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稻穀、小麥等口糧,保耕地、保產能,保主產區特別是核心產區的糧食生產的前提下,農業生產將由數量為主,逐步轉向數量質量並重、更加註重效益,更加滿足消費者需求。
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農業支持政策要向規模經營主體傾斜,惠農政策由普惠向新型經營主體轉變。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建設現代的飼草料產業體系,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加快農業由生產環節向產前、產後延伸,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推進農業與旅遊 、教育、文化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農業從單純的生產向生態、生活功能的拓展,大力發展比如像休閑農業、鄉村旅遊、創意農業、農耕體驗等等。
土地:有保有壓、控製成本
為加強結構性改革,服務穩增長目標,2016年土地政策將強化去產能、去庫存、降低企業成本、防範地方債務風險等基調。制定配套政策,盤活企業存量土地,促進「僵屍企業」分類有序處置,穩妥安置分流下崗職工。以煤炭、鋼鐵行業為重點,加快去產能步伐。嚴把土地供應關口,三年內對煤炭、鋼鐵新上項目一律不得核准、備案。與此同時,綜合考慮房地產去庫存和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實施有保有壓的用地政策。積極保障新產業發展用地,對於國家鼓勵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各地可結合地方實際,納入重點保障范圍。以「先存量、後增量」的原則,優先安排新產業用地供應。多種方式供應新產業用地,差別化保障新業態用地,鼓勵盤活利用現有用地。
深入研究降低企業特別是實體經濟企業用地成本問題,合理確定地價水平,防止企業用地價格過快上漲、加重企業用地成本。創新企業用地模式,鼓勵採取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等出讓方式,降低企業用地成本。對利用存量土地、荒廢地開展技術改造項目的企業,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區域政策:落實總體戰略,加強合作
支持各地發揮比較優勢,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建設頂層設計以及各省(區、市)參與建設「一帶一路」實施方案,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全面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支持三省市制定各自方案和支持政策,穩妥有序推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進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產業發展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協調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驅動發展和試點示範。發揮京津冀協同發展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支持建立由北京市牽頭的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協調機制,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產業發展協同協作、市場要素對接對流、社會保障共建共享等重點領域合作。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39號),認真組織實施即將出台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支持沿江11省市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協商合作機制,高起點高水平合作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沿江產業有序轉移和優化升級,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推動上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沿海沿江沿邊全面開放。發揮長三角區域合作組織作用,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帶動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三大戰略為引領,積極推動珠江-西江經濟帶等經濟支撐帶建設,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其他地區借鑒京津冀協同發展做法,提高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內部協同發展水平。推進重點地區一體化發展,支持有條件地區積極探索同城化。根據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探索建立毗鄰省份發展規劃銜接機制,推動空間布局的協調和時序安排同步進行。
建立區域合作資金保障機制,創新利益分享與保護補償機制,強化區域互助機制。尊重基層首創精神,支持各地開展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加強區域合作的新路徑、新方式,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豐富區域合作工作的手段。
❾ 經濟形勢主要受哪些方面的影響
1、國家政策抄,一般指襲國家針對當前的經濟形勢而採取相應的經濟措施,常見的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貿易政策、還有行政法律政策。這個方面是最典型的,因為它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影響經濟形勢。
2、經濟體制,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國家和社會實行什麼樣的經濟制度,比如現在世界上兩個經濟體制——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經濟體制對經濟形勢的影響是根本性的,是長期的,所以正確的經濟體制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比如說改革開放前後的中國。
3、國際環境,這是影響經濟形勢的外部因素,這個很容易理解。最近歐美經濟不怎麼樣,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影響,光伏產業身陷泥淖;中東地區常年戰火不斷,雖然坐擁大量能源,但是經濟始終發展不起來。
4、文化傳統。東西方國家的經濟差異是從200年前開始逆轉的,為什麼會發生這么大轉變呢?文化傳統的差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5、氣候天氣,舉個例子:今年美國大旱,玉米等農作物歉收,世界的糧食和糧油產品價格均會因此而上漲。
6.、其他隨機因素,比如自然災害、地震、戰爭、恐怖事件(典型911事件)以及重要人物(比爾蓋茨或者喬布斯)
❿ 經濟運行的因素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廣闊的市場為世界提供了空前的發展機遇,中國的繁榮也同時帶動了周邊及各貿易夥伴的復甦。中國對世界經濟走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今天當我國經濟在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影響我國經濟運行的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而國際政治因素和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
一、國際政治因素對經濟影響的不確定性
1.中東局勢動盪給世界和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自2001年以來,美國在中東地區實行民主化戰略,但並未能實現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這一目標,具體表現在:
(1)阿富汗局勢仍未平靜。2001年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雖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扶植起一個相對親美的政權。但是,阿富汗局勢仍未完全安定,塔利班等反對派仍不時發動針對美軍為主的盟軍和阿新政府的小規模襲擊。
(2)伊拉克局勢仍不穩定。2003年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成功地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是,從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起,伊拉克境內的反美武裝斗爭就沒有停止。短時間內,似乎看不到暴力事件終結的跡象。
(3)阿以和平進程停滯不前。到目前為止,巴勒斯坦仍未建國,巴以暴力沖突不斷。以色列與黎巴嫩、敘利亞等國的和平協議也未簽訂。可以說,目前阿以和平進程處於停滯不前狀態。
(4)巴勒斯坦內部沖突加劇。哈馬斯在2006年1月執政以後,與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為首的法塔赫分歧嚴重,甚至出現雙方武裝人員之間的暴力沖突。
(5)沙特國內出現暴力事件。沙烏地阿拉伯在中東國家中本來是相對穩定的國家,但是近幾年來也出現了幾起針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暴力襲擊事件。
總之,美國的中東民主化戰略實施以後,原有的阿以沖突並未得以解決,又加劇了阿富汗、伊拉克、巴勒斯坦、沙特等國內部的暴力沖突。可以說,美國不但沒「促進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反而使這一地區更加動盪不安,這些給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正常運行帶來負面影響。
2.歐洲新「三駕馬車」德、法、英新一代領導人主政,他們的對外政策無疑對中國經濟運行有重大影響
自2005年11月至今,號稱歐洲「三駕馬車」的三大國德、法、英相繼出現領導人的變更。被媒體稱為「新三劍客」的默克爾-薩科齊-布朗取代施羅德-希拉克-布萊爾成為「三駕馬車」的新駕馭者。「新三劍客」均親美,上任後都表示與美國靠近,而且他們的價值觀念相同,這樣就會使他們聯合一致形成一種合力牽制中國。如今年西藏發生的「3.14」暴力事件,西方對此事的反映已經得到證明。特別是今年2月美、英、法、德、意等國承認科索沃為獨立國家,更是對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及聯合國安理會的權威和作用的挑戰,勢必進一步威脅巴爾乾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3.當前國際的焦點,是傳統大國與新興大國地位爭奪更加激烈
美國極力想建立單極世界,把美國的價值觀推向全球,但單極世界的構建並不順利,許多新興大國在崛起,如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對世界經濟貢獻率超過 50%,特別是俄羅斯憑借能源和軍力兩張牌,在國際事務中頻頻顯示出強硬態勢,抗壓能力提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亦彰顯活力。
而西方大國不願意看到其他大國的崛起,尤其是正在崛起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中國,他們常常採用各種方法來牽制中國。常用的排式台灣問題和西藏問這兩張牌。達賴集團之所以敢在國外沖擊我十幾個使館,與西方的支持或默許十分不開的,2007年9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就在總理府接見過達賴喇嘛。如今美國在我國周邊國家駐軍(在日本、韓國、菲律賓、阿富汗、中亞均有駐軍),對中國形成包圍之勢。每當台海關系緊張之際,美國的航空母艦就出來游曳。
可見國際政治因素的不確定性,將給中國經濟帶來不確定的影響。
二、非傳統安全因素對經濟影響的不確定性
1.環境問題的政治化
某些國家欲借氣候變化問題在國際環境領域爭取主導地位,甚至遏制他國發展,獲得最大的政治、經濟利益。將生態環境問題政治化的傾向愈發突出,主要體現在減排談判領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在沒有兼顧公平的條件下實施減排與限排。某些發達國家甚至將減排問題作為外交施壓工具,與對發展中國家的正常貿易、資金援助、技術轉讓等聯系在一起。
2.全球恐怖主義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從某種意義上講,根除恐怖主義之源是美國的中東民主化戰略的最主要目標,美國的中東民主化戰略實施以來,尚未出現類似於「911事件」規模的恐怖襲擊,但是,在沙特、印尼、西班牙、英國等國仍然發生了針對西方人的恐怖襲擊,可以說恐怖主義威脅不是縮小而是擴大。
3.能源的不確定性
能源安全問題越來越成為國家利益沖突的根源,成為牽制他國的一個重要政治籌碼。如今大國間大力開展能源外交,力求能源供應多元化。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近年來在中東、中亞、非洲和拉美地區展開的角逐和互動,無不帶有能源爭奪色彩,美俄在中亞、裏海地區的油氣勘探開發、管道建設等方面的斗爭尤其引人注目。俄羅斯與歐洲國家、獨聯體國家之間圍繞油氣問題經常鬧得不愉快。「歐佩克」與世界能源進口大國之間不斷圍繞石油定價權進行斗爭。日本在修建俄羅斯遠東石油管線、東海油氣問題上與中國展開爭奪,還不惜得罪美國與伊朗達成重大石油協議。印度在依靠伊朗、俄羅斯等周邊油氣資源的基礎上,也開始向非洲和拉美擴展。由於需求的增加和美國發動亞拉克戰爭,使國際市場油價今年以來大幅上漲,甚至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使能源危機更加突出,這對石油進口大國中國來講是巨大的挑戰。
三、不確定因素對我國的經濟運行影響的對策
中國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在增加,這增加了政策制定的難度。對國際政治因素和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對我國的經濟運行影響我們應有充分的認識和准備,要密切跟蹤分析新情況、新問題,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節奏、重點和力度,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避免出現大的起落。
1.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都應深刻理解構建和諧世界的重要性,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
2.繼續同發達國家加強戰略對話,增進互信,深化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推動相互關系長期穩定健康發展;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積極開展區域合作,共同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要求和共同利益;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等。
3.將節能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我國的能耗非常大,能源利用率很低,節能的潛力巨大。面對不斷攀升的國際油價對我國經濟運行和人民生活的沖擊,我們必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全面開展節約能源活動,應將節約能源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加大中國沿海石油勘探開發力度。目前南海、東海地區的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加大這些地方的勘探力度,可以增加中國石油的自產能力,可以減少對國外石油的依賴。我國在「擱置爭議」的同時,應當積極開發這些資源;同時,必須保持和周邊國家的良好關系,避免惡性石油資源的爭奪以及保證海路石油運輸的安全。
只有這樣,才能應對國際政治因素和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對我國的經濟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