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法國在二戰期間的經濟狀況怎麼樣
法國在二戰前就排在了第五位了,二戰爆發,巴黎淪陷,經濟方面,可想而知,這是有歷史根源的,那是因為,法國大革命太徹底了,小農經濟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㈡ 二戰後法國重大事件
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1945年法國光復後,環繞政體問題,各派政治力量展開激烈斗爭。1946年10月制憲議會通過新憲法,宣告第四共和國正式建立。該憲法確立兩院議會制,並對共和國總統的權力作了嚴格的限制。
第四共和國建立初期由共產黨、社會黨、人民共和黨組成聯合政府,隨著國際冷戰的發展,共產黨於1947年5 月被逐出政府。此後,該政府受到以共產黨為首的左翼和以法蘭西人民聯盟為首的右翼的兩面夾擊,只能依靠被稱為第三勢力的鬆散多數的支持,顯得軟弱無力。
第四共和國在發展經濟方面取得一定成就,通過實施現代化和更新設備的莫內計劃,1950年法國的生產水平超過戰前最高年份25%。1949~1955年,農業生產增長28%。造船、航空、電氣、原子能、石油等工業也有較大發展。但法國戰後經濟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受美援制約,同時存在通貨膨脹等問題。
在外交上,第四共和國在冷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德國問題上追隨美國,同時也著手推行歐洲一體化政策。在法國推動下,1951年4 月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6國簽訂《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通稱《巴黎條約》),建立歐洲煤鋼聯營。1957年3月,6國在羅馬簽訂《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建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通稱《羅馬條約》),建立歐洲共同市場和歐洲原子能聯營,向歐洲經濟一體化邁出決定性的一步。第四共和國長期進行越南戰爭和阿爾及利亞戰爭。1956年10月入侵埃及蘇伊士運河區,造成國際聲望下降,財政嚴重困難,國內動亂加劇。1958年4~5月,法國出現政府危機,5月13日阿爾及爾發生暴亂,導致政府垮台。6月1日,C.-A.-M.-J.戴高樂出任政府總理,並於9月通過新憲法,第四共和國遂告結束。
法蘭西第四共和國自1946年成立後的12年中,政府軟弱無力,內閣更換頻繁,加上陷入阿爾及利亞戰爭,漸漸陷入危機。1958年5月13日,法國殖民軍頭目雅克-馬絮等人利用人民對政府的不滿,在阿爾及利亞發動叛亂。5月25日在法國南部也發生反政府的暴亂,要求戴高樂出來掌握權利。戴高樂聲明已做好接管共和國權利的准備。29日科蒂總統邀請戴高樂組閣。6月1日戴高樂出任新總理。戴高樂上台後首先修改憲法,進行國家制度的改革。他任命德勃雷為首的工作委員會擬訂新憲法草案。9月4日是第二帝國被推翻88周年紀念日,戴高樂在共和廣場向廣大人民宣讀新憲法草案。9月28日舉行公民投票,80%的人贊成新憲法。10月5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宣告成立。
第五共和國憲法規定:立法權屬於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國民議會議員任期5年,參議院每年改選三分之一,議會的權力縮小,議會討論預算的期限為70天。總統的權力擴大,任期7年,由議會議員及各地區、海外領地和地方議會代表組成的選舉團選出。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和三軍最高統帥,有權任命總理、各部部長和其他高級官員。總統可以責成議會再次討論已通過的法案,有權下令舉行公民投票,在與總理和兩院議長磋商後可以解散議會,在緊急情況下可宣布處於緊急狀態。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只有在以絕大多數票通過對政府的彈劾時內閣才能倒台。這樣,法國從議會制共和國變成了半議會制半總統制共和國、總統集大權於一身,保證了法國在政治上的穩定,結束了政府軟弱無力的狀況。
㈢ 二戰後法國的經濟政策及其影響高一歷史
法國的戰後經濟措施:
1、戴高樂執政後制定新憲法,結束了阿爾及利亞戰爭,為法內國經容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條件;
2、藉助馬歇爾計劃與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資金等方面的支援,加快經濟的復甦;
3、公國國有化手段,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法國在戰後推行國有化運動,先後把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能源,交通運輸和方面的企業收歸國有,使政府增強了干預經濟的能力。
4、重視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本的投資,為法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5、重視科學技術研究,注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6、擴大資本積累,加大固定資本投資與鼓勵出口貿易相結合,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發展;
7、推行農業現代化。
影響:
1、政治清明使法國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破壞中恢復過來;
2、藉助馬歇爾計劃解決了法國發展中的資金不足問題;
3、國有化的實施再加上合理的資本主義計劃,引領了法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4、為法國經濟現代化提供了大量的現代人才;
5、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法國的發展;
6、資本積累,向外貿易推動了法國的向外開放。
7、農業發展推動了工業和其他部門的發展,並為第二與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㈣ 概括二戰後法國政府實行的經濟政策 分析其影響
今年暑假
㈤ 二戰後,為何法國發展了幾十年還是趕不上日本
因為法國是一個人發展,日本是有人幫它。幫助日本的當然是美國了,美國並不是出於投下原子彈而心懷愧疚,美國是為了利益。
雖然日本也是戰敗,但是它有幫手。日本雖然作為法西斯國家戰敗,所損的元氣並不比法國少。但是日本的背後,是美國。美國一方面限制日本的發展,但是一方面又暗中提供幫助,好讓日本給自己提供更大的利益,所以日本才會發展得如此迅猛。
㈥ 法國發展史(詳細點的)
法國發現的最早人類遺跡大約200萬年以前。公元前1000年,凱爾特人在法國定居。公元前1世紀,羅馬的高盧人總督愷撒佔領了全部高盧,從此受羅馬統治達500年之久。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
10世紀後,封建社會迅速發展。1337年英王覬覦法國王位,爆發「百年戰爭」。初期,法國大片土地被英侵佔,法王被俘,後法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於1453年結束百年戰爭。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形成中央集權國家。17世紀中葉,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發展,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廢除君主制,並於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奪取政權,1804年稱帝,建立第一帝國。
1848年2月爆發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國。1851年路易·波拿巴總統發動政變,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國。
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後,於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國直到1940年6月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至此第三共和國覆滅。
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國軍隊殘酷鎮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遭德國侵略。
1944年6月宣布成立臨時政府,戴高樂擔任首腦,1946年通過憲法,成立第四共和國。1958年9月通過新憲法,第五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戴高樂當選總統。
法國作為歐洲五大強國之一,與其的歷史根源性有很大關系,法國有著歐洲交通樞紐的優越地理位置,讓它能快速的發展變強,但是由於法國的面積並不太美好,又被歐洲其它五大強國包圍,所以實力一直很一般。
當歐洲逐漸從羅馬崩潰的陰影中走出,當時阿拉伯帝國也在東方崛起,在近東重創拜占庭帝國,沿著北非攻佔西班牙,入侵法國。
由於阿拉伯軍隊在普瓦提埃戰役中敗給法蘭克王國,最終入侵歐洲的核心區的理想沒有實現,攻佔西班牙已經是阿拉伯帝國對歐洲擴張的極限了。
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為歐洲帶去沉重的災難,同時也給歐洲人帶來了適合他們的重騎兵技術。
但是當時的重騎兵的昂貴開銷,讓法蘭克帝國難以承受,於是分封土地分攤成本的封建主義在法蘭西漸趨流行,以至於封建主之間相互爭斗,弱化了中央權威,此時的法國分崩離析,而這種時刻更大的災難在等待著法國,法國周邊的群狼正在等待法國的自相殘殺,而後進行吞噬。
法國這個歐洲樞紐的位置早有多人貪慕,這次恰好給了這些國家機會,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在此刻發生了,當一個國家內部分裂外部入侵的時候,往往國家會放棄私仇選擇大義法國就是這樣,法國的統一也由此開始;
一個叫做勃艮第的態度影響了當時法國的統一,勃墾第是第一個願意在英法戰爭中鼎力相助的諸侯,而後更多的諸侯加入進來,一起為法國而戰,那一刻法國是統一的,是一心對外的。
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重騎兵在英國長弓、火葯、防禦工事面前極其脆弱,而更強大的軍事投入需要中央集權對資源的統一調度,這再一次讓法國看到統一的必要性,這次法國的統一勢在必行,因為法國人面對的外敵不僅僅是英國人。
由於法國兼具陸地與海洋國家的地緣屬性,在維持一支海軍抗衡英國人的同時,也要有一支龐大陸軍面對來自歐洲大陸的競爭,法國面臨的是多線作戰,這種情況也迫使著法國政治朝著集權化發展。
㈦ 二戰後法國經濟體現出什麼特點
1、戴高樂執政後制定新憲法,結束了阿爾及利亞戰爭,為法國經濟的發展奠定版了良好的政治條件;
2、借權助馬歇爾計劃與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資金等方面的支援,加快經濟的復甦;
3、公國國有化手段,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法國在戰後推行國有化運動,先後把控制國家經濟命脈的能源,交通運輸和方面的企業收歸國有,使政府增強了干預經濟的能力。
4、重視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本的投資,為法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5、重視科學技術研究,注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6、擴大資本積累,加大固定資本投資與鼓勵出口貿易相結合,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發展;
7、推行農業現代化。
影響:
1、政治清明使法國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破壞中恢復過來;
2、藉助馬歇爾計劃解決了法國發展中的資金不足問題;
3、國有化的實施再加上合理的資本主義計劃,引領了法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4、為法國經濟現代化提供了大量的現代人才;
5、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法國的發展;
6、資本積累,向外貿易推動了法國的向外開放。
7、農業發展推動了工業和其他部門的發展,並為第二與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
㈧ 法國在二戰之後的經濟是如何發展的
。法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二戰前後加劇,各地區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為解決這一問題,二戰後法國歷屆政府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較好效果。
一、法國的地區發展差距主要表現
(一)東西部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差距
法國東部包括10個大區(科西嘉除外),約占國土面積的45%,全國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二,包括巴黎、馬賽、里昂、里爾等大城市,沿海還分布有許多重要的港口城市。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500家最大的企業和集團中,476家分布在東部。東部工農業都較為發達,還擁有許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人力資源非常豐富;西部地區則資源比較貧乏,工業和交通運輸的發展落後於東部地區,居民收入也大大低於東部地區。據統計,西部家庭平均收入比東部低20-30%。
(二)城鄉人口分布嚴重不均
二戰後,法國農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動,形成非常突出的社會現象。據統計,1949年,法農業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5.4%,到20世紀70年代末,已減至8.5%,30年間減少了三分之二。僅1960-1978年間,就有約一半農業勞動力離開農村。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就業、交通和環境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則人口日趨老化,勞動力嚴重不足。
(三)傳統老工業區產業萎縮,日趨衰落
20世紀60年代起,隨著新興工業和製造業的興起,作為東北老工業區三大經濟支柱的冶金、煤炭和紡織業開始走下坡路,企業虧損嚴重,大量工人失業。1973-1974年的經濟危機使老工業區的「結構性危機」空前加劇,經濟日趨衰落。
二、法國解決地區發展差距的主要做法
(一)將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問題納入國家計劃,並建立一整套相應機構
20世紀60年代,法國先後成立了「國土整治和區域行動評議會」及「國土整治全國委員會」等常設機構,負責協調地區整治行動,解決地區發展差距問題。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又進一步改革了計劃的實施方式,由各地區成立「地區計劃委員會」,制定本地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計劃。中央政府則通過簽署「國家-地區經濟發展合同」,以多種方式扶持地區經濟發展。
(二)實施國土整治政策
所謂國土整治,主要是指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在政府的推動下對國土進行平衡整治。這是二戰後法國政府對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方式之一。
國土整治行動始於1950年,時任法國建設部長的珀蒂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國土整治計劃」,首次提出「國土整治就是要依據自然資源和經濟活動來尋求人員在全國范圍內的最佳分配」。1955年,根據國土整治的需要,法國政府將本土劃分為22個大區,以加強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推動區域發展。這一時期,法國政府重點加強了北方、中央高原等區域的經濟發展,著重解決這些地區的就業問題。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現象更加突出。為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法國政府加大國土整治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區域經濟發展遠景規劃,重點整治西部、西南部、中央高原和東北老工業區等區域。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國土整治計劃將過去縮小地區差距的目標,擴展到了教育、就業、培訓、環保等各個方面。
事實證明,二戰後40多年來,法國國土整治政策的實施,對縮小地區差距起到了積極作用,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加快,某些發展中的農村地區和外省大城市的經濟活力明顯增強。
(三)二戰後,法國逐步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城市發展、農村改革、山區開發和保護及老工業區結構改造政策,對縮小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加快落後地區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一,城市發展政策的主要方針是控制大城市的發展,鼓勵地方中小城市的發展,建立中心城市,以促進地區經濟平衡發展,改變欠發達地區落後面貌,主要內容有:採取措施嚴格限制巴黎等特大城市的發展;調整全國城市結構,改革舊有城市體系,加速發展里昂、馬賽、里爾等地區中心城市,促進人口和經濟活動向這些城市流動;制定城市發展規劃,鼓勵發展中小城市和衛星城鎮。
第二,農村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對農村實行結構改革,重點開發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欠發達農業區,主要內容包括:
1、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法國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地區交通相對落後,缺少通訊手段。為迅速改變這些地區的面貌,法國政府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發展交通和通訊的計劃,並投入大量資金。20世紀70年代初,專門制定了有關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特別條例,由中央同地方合作,興建基礎設施大型項目。經過努力,歷史上形成的東西部之間交通網路分布不均的狀況正在逐步消失。
2、加速欠發達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20世紀70年代起,法國政府把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作為改變地區落後面貌,促進農業區域平衡發展的重要手段,並制定相關法令,推行農業現代化開發計劃。政府通過低息貸款、財政補貼等形式,鼓勵欠發達地區農場進行設備更新和現代化投資。開發計劃的實施大大促進了欠發達地區農牧業的發展,對穩定這些地區的青壯年勞動力留在當地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3、鼓勵發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法國政府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還十分重視扶持適合各地區特點的工業、手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經營活動,尤其在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重點改革區,實行了一系列財政激勵和扶持政策,鼓勵這些地區發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4、穩定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人口。20世紀70年代以來,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口不足和農業勞動力老化問題日益突出。為此,法國政府把穩定農村人口作為執行區域發展政策的重要目標,採取多項獎勵措施,鼓勵人口向農村流動。
5、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政府不斷增加農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貸款和補貼。到80年代中期,這方面的支出約占國家農業撥款的3%。政府還通過補貼等措施,普及落後地區的視聽和影像教育。政府還同地方簽署文化教育合同,促進農村地方教育的發展。
第三,實施山區開發與保護政策。山區約佔法國國土總面積的2%。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政府提出應根據山區的不同特點,在保護山區自然資源的同時,大力發展旅遊業和其他經濟活動,繁榮山區經濟。80年代初,又出台了保護和開發山區的四條方針,包括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地區特點的經濟活動,尤其是扶持山區工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旅遊業;有效保護資源;重點改善人煙稀少、偏僻山區的交通和通訊基礎設施,發展服務業,改善山區生活條件等。
第四,推動老工業區結構改造。1979年以來,法國政府對老工業區採取了一系列結構調整措施。20世紀60-70年代是改造的第一階段,先後提出了「鋼鐵工業改組計劃」和「拯救鋼鐵工業計劃」,主要通過增加投資來推動企業現代化,但未取得預期效果。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對老工業區的改造進入第二階段,初期實行擴大煤、鋼生產的「振興」計劃,結果加劇了原有的「結構性危機」;後由於經濟嚴重不景氣,又轉而實施「緊縮」政策,加速結構調整,使生產由「低效數量型」步向「高效質量型」轉變。
(四)實施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財政和稅收制度
20世紀50年代起,法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有利於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財政獎勵制度,先後設立經濟和社會發展基金、地區開發獎金、手工業企業裝備獎金、農村開發與國土整治部際基金、工業現代化基金等,為巴黎和其他大城市外遷企業和機構提供補貼,並重獎在邊遠、落後地區進行投資的企業主。80年代初社會黨執政後,將這些名目繁多的獎金和補貼一律改稱「國土整治獎金」,並對資助手段作出重大改革。此外,對參與區域發展的企業,政府還根據地區和就業人數予以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
(五)實施地方分權政策,調動地方積極性
二戰後,法國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但中央權力主集中,限制了地方積極性,造成地區之間條塊分割,不利於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起,法國開始實施向地方分權的政策,中央政府行使的部分權力下放到大區和省。80年代起,進一步下放權力,實行自治管理體制,擴大地方自主權,各地區可按本地區的特點和需要制定發展規劃,從而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右翼政府2002年重新上台執政後,於今年3月在議會通過有關地方分權的修憲法案。右翼政府強調,地方分權是一場重要的政治改革,將使各地區釋放出可達國內生產總值1%的新的經濟活力。
㈨ 求法國崛起歷程
17世紀時,國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起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絕對王權,並籍此將法國的經濟、文化、軍事力量都帶到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時期誕生。
路易十四對文化藝術的喜好培育了國民對思想文化的推崇,席捲了整個歐洲的啟蒙思想在法國得到了普遍傳播。
啟蒙思想打破了歐洲中世紀的神學枷鎖,開啟了理性的大門,而法國社會一直無法解決的三個等級之間的矛盾卻愈演愈烈。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人權與公民權宣言》頒布。但是,歐洲各君主國的絞殺使法國出現了極端事件和長期動盪。這時,拿破崙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現,用征服歐洲的方式再次將法國帶向顛峰。
然而,武力擴張並不能維持大國地位。直到二戰之後,法國才在戴高樂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的帶領下,恢復了往日的光榮。
崛起原因:
一、民族特性的與眾不同:
法國人對權勢的追逐和對自由的嚮往非常強烈,首先,法國人對自身利益或者說私有制的看重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空前爆發,其次,對於歐洲大陸霸權的追逐最後導致拿破崙的崛起,而這兩者為法國崛起帶來的分別是民主政治和強國之路。
二、文化藝術的空前強大:
西歐貴族所說的「沙龍」盛行於法國,這從側面證明了法國對文藝的空前愛好,這也使得民主思想以及知識的傳播達到了頂峰,同時使得法國大量思想家的想法輕易地向全法擴展。而文藝的發展與思想家的出現也使民智大大發展。
三、國家權利的大力爭取:
歐洲各國對於國家權利都非常看重,而法國也在此時對於國家權力非常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