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發展帶動工業發展

經濟發展帶動工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4 08:42:10

⑴ 怎樣才能帶動經濟發展

撈錢。錢滾錢。勞動力的提供。人人都不消費。上面的吃什麼。專還有軍事需求。這些沒錢屬玩不轉。根源就為了國家強盛。帶經濟就投資促消費,這樣能提高財政收入。沒錢就印,印多東西就漲。或勞動力不均衡時。通過投資改善。怎樣帶動經濟。。關鍵一點是交通發達。其它的都可由他自己運作。除國家有特殊需求外。

經濟學問題,如果一個產業發展能帶動其他產業一起發展,叫什麼效應

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有重要的反作用。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

⑶ 經濟是怎樣帶動市場的發展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運作,也付出了很大成本。以土地的資本積累為例,其後遺症就非常突出。現在我國中西部地區重大群體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普遍低價征地行為引起的。同時,當前中國工業化發展開始進入新的階段,一方面從全國總體看處於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另一方面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已出現向後工業化階段發展的勢頭,工業化轉型和增長方式轉變的趨勢逐步擴展。在新的發展條件下,國家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自身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就越來越多地顯露出來。集中表現在兩個問題上。 國有壟斷經濟部門的發展和民營經濟部門的發展不平衡,導致出現某些逆向市場經濟發展的傾向 改革開放30年,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國有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後的發展更為迅速。根據2007年5月國資委網站公布的數據,僅國有重點企業的資產已達到16.0748萬億元,加上四大國有銀行的資產22.5萬億元,總量為38.57萬億元,相當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56倍。如果把金融、電力、電信、鐵路、航空、石油、煙草、鹽業等29個政府壟斷行業的資產統統算上,這個總量還要大得多。中國民營經濟的資本總量到底有多大,由於統計口徑和方法不同而有較大差異。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權威統計,在2007年企業實收注冊資本中,國有企業資本佔48.1%,國內私人企業、港澳台企業和外商企業的資本分別佔28%、7.3%和8.7%。如果這個統計數據是真實的,那麼可以判斷,我們今天的所有制經濟主體仍然是國有制。 伴隨國有制經濟重新日漸強大,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對市場資源吸納程度的差別越來越大。以投融資為例,根據2007年的研究分析,城鄉居民儲蓄的92%以上進入國有銀行賬戶,民營企業僅能獲得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總額的1.5%,而國有商業銀行投向中小個體私營企業的貸款只佔全部貸款總額的1%。民營企業的大量投融資行為只能倚賴高息運作的地下金融。 這里更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是,在每一輪經濟波動和政府宏觀調控過程中,國有壟斷部門的企業由於資金和資本實力比較雄厚,經濟活動受到的影響較小,行業萎縮和企業倒閉的現象非常罕見,而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日子則特別難過,企業倒閉相當普遍。這樣一輪一輪下來,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實力比較就越來越不平衡。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數據,1991年-1998年,我國個體工商戶的年均增長率為11.3%,但1999年只比1998年增長了1.28%。從2000年開始出現絕對量下降,1999年-2004年減少了810萬戶。這種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的國進民退的狀況,對當前的社會就業與創業、產業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等許多方面,正在產生深刻影響。 這一切都說明,中國經濟的真實市場化程度,可能遠不像許多研究報告講的那樣高。 毫無疑問,國有制企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很大的。2002年-2006年,國有企業的利潤總額從3786億元增長到12242億元,年均增長34.1%;上繳稅金從6794億元上升到13937億元,年均增長19.7%。但是另一個統計分析數據也告訴了我們另外的情況。1998年-2005年,大型國有企業的年均利潤和年均上繳稅金分別增長了30%和20.1%;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年均增長分別為18.6%和16.6%;城鎮單位勞動報酬、城市居民收入和農村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長分別為9.9%、8.7%和4.6%。這就是說,國有企業對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很大,對中央政府稅收的貢獻也很大(約為30%左右),對國民收入水平增長的貢獻卻十分有限。這種增長方式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國有資產增值和資產收入會越來越大,政府的財政收入會越來越多,國家會越來越富,但大多數老百姓卻沒有足夠地分享到這種增長成果。

⑷ 是什麼產業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旅遊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新興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帶來巨大的幫助。旅遊業所需的人才類型是多樣的,大多數從業人員的技術要求較低,培訓掌握難度比較容易。因此,就能為一部分文化水平較低的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為社會的穩定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⑸ 怎樣推動工業經濟的綠色發展

「一個驅動」即創新驅動。實現工業綠色發展,必須探索全方位的創新道路,從理念、技術和制度3個層面開展創新。理念創新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經濟正在加速邁向低碳化和綠色化,綠色經濟時代即將來臨,人類將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大跨越。這勢必改變工業發展的傳統模式,工業生產不再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而是更加註重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提出並踐行新的發展理念。技術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關鍵。綠色技術涉及諸多學科和領域,前沿性強,需要持續地大規模研發投入,不確定性和風險較大。這就要求政府加強規劃、戰略和政策引導,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發應用提供強有力的制度和資金供給。與此同時,工業技術的綠色創新既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和新興綠色產業,也要高度重視對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升級。制度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保障。從國際國內經驗來看,加快工業綠色轉型、培育壯大新興綠色產業,必須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則在戰略規劃、財稅金融產業政策、環境規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給力度,建立健全有利於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體制。
「五個轉變」即要素投入、主導能源、製造方式、發展模式和治理體系的轉變。在要素投入轉變方面,從主要依靠資源能源、勞動力、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知識、信息等新型生產要素的投入轉變。在主導能源轉變方面,從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向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轉變。在製造方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材料消耗高、生產效率低的減材製造、非智能製造,向新型的材料集約利用、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的增材製造、智能製造轉變。在發展模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要素投入型、規模擴充型的發展模式,向新型的集約節約型、質量效益型的發展模式轉型。在治理體系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政府管理,向政府、產業、企業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工業綠色治理體系轉變。
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首先,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科學制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強度指標,形成中長期目標約束和政策誘導。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並根據各行業特點制定行動路線圖。根據各地區不同發展水平和發展特點,因地適宜,分類施策,建立以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污染物排放為核心的約束性指標體系,完善相關獎懲問責機制,倒逼地方政府走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子。進一步完善節能環保技術標准和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健全節能減排的市場化機制和雙向激勵機制,促進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大力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快能源轉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活垃圾和廢舊物質回收,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其次,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加大綠色投資力度,大力發展新興綠色產業。在保持國家工業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積極化解產能過剩,淘汰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行業的高耗能高污染產能,推進企業兼並重組,推動落後產能和僵屍企業退出。加快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升級,加大投資支持力度,打通傳統產業與綠色技術之間的通道,將綠色技術、綠色工藝滲透應用到傳統產業各環節。大力發展新興綠色技術和產業,將發展新興產業作為加快工業綠色轉型的突破口,加大對新興綠色產業基礎技術、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支持力度,加強對新興綠色產業的財政金融支持。
第三,對接三大戰略,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和國際產能合作,優化工業布局。落實「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通過「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轉移部分產能,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同時,降低我國東部地區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分布密度和排放強度。落實「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完善促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各項沿海、區域開發戰略的配套政策,優化國內工業布局,協調地區之間的綠色轉型進程,縮小轉型成果分配的差距,緩解工業綠色轉型中的地區不平衡矛盾。
第四,提升綠色供給,培育綠色需求,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步牽引工業綠色轉型。積極推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協同融合,大力發展智能製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要素創新和配置方式上的作用,提升工業整體勞動生產率和質量效益。實施綠色製造工程,面向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實施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強化工業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推進產業綠色協同鏈接,培育再製造產業。引導社會公眾形成綠色消費和生態消費的理念和文化,實施綠色政府采購計劃,利用市場機制創造更多的綠色需求。
第五,重點推進政績評價考核、資源品價格、環境生態補償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改革政府和官員的政績考評制度,加強環境污染損失核算,建立並完善基於SEEA(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的綠色GDP核算體系,將其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各地區根據資源稟賦和資源條件適度發展。打破資源型行業壟斷,推進資源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理順資源價格體系,建立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拓寬生態補償資金渠道,鼓勵探索資源交易等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模式,鼓勵異地開發等新型區域生態補償方式。

⑹ 那些可以帶動經濟發展 我國做得怎麼樣

生態文明、低碳生活、綠色消費、健康安居,是國家、民族、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理念。對個人而言,這種理念應當成為每一個公民的積極態度和自覺行為,落實到學習、生活、工作的具體行動之中;對組織而言,推崇低碳生活方式、引領健康城市發展,應當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其成效是對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的直接考驗。 中央已經決定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和戰略舉措,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可以說繪就了「綠色發展」的路線圖,而這張路線圖的核心就是低碳經濟。中央政府明確提出:要盡快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推進的節能減排工作格局。因此,政府不僅是節能減排的重要推動者,也應是節能減排的主導者,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政府必須發揮好決策作用。低碳發展迫在眉睫,當務之急就是理清低碳經濟的本質和思路,對低碳發展作出清晰解釋和明確規劃。從理念上認識到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性、緊迫性和方向性,將低碳經濟由概念上升為城市發展戰略,再由戰略層面深入細化到技術層面,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技術改造進行深入對接,增強可操作性。唯有如此,才能讓個人和組織由被動推行轉變為主動靠攏,搶占低碳經濟發展先機,真正迎來低碳時代,實現綠色發展。此外,在城市建設中,要進一步創新決策思維,提高決策能力,切實避免重復建設、滯後建設帶來的巨大浪費。要將低碳經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途徑貫穿於「十二五」規劃始終,突出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把環境保護、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為適應以綠色經濟為特徵的全球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打下堅實的基礎。 政府必須發揮好主導作用。政府是社會管理的主體,行為具有很強大的導向作用。在推崇低碳生活方式、引領健康城市發展的進程中,這種導向作用更加直接和突出。首先,要制定低碳發展規劃。科學的城市規劃是建設低碳城市的第一步。應遵循「建設成本可負擔、發展模式可借鑒、自身發展可持續」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建設。其次,要完善有利於降低碳排放量的法律法規,在規劃、項目審批、戰略環境評價的技術准則中加入氣候影響的評估,逐步建立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制度體系;完善建築控制加熱和冷卻的溫度標准,健全主要耗能工業的節能設計規范和建築節能標准,修訂風機、水泵、變壓器、電動機和其他主要工業耗能設備以及家用電器,照明電器、辦公設備和機動車輛的能源效率標准。再次,要強化法律法規與能效標準的執行。對於建設項目和工業項目,應進行能源效率特別評估,確認全部達到強制性標准,否則一律不準審批、核准,爭取從源頭上減少碳排放量。 政府必須發揮好示範作用。在當前,我國政府不僅承擔著公共服務的職能,更是一個強力領導型的管理機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走向,對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更是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政府和官員必須充分展示良好的自身形象,在低碳生活方式的推行中以身作則,起到帶頭示範作用。比如,自賓士、寶馬進入2009~2010年政府公務車采購清單以來,公車市場一直飽受非議。2009年,自主品牌汽車的銷量已經佔了三分之一強,但在各地公車采購清單上,卻難覓自主品牌的蹤影。隨著低碳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汽車排量的要求也漸漸降低了標准,1.6L以下排量汽車的購置稅減半政策,讓小排量車迎來了家轎市場的春天,卻難以打入崇尚大排量的公車市場。在國家倡導小排量及新能源汽車、整個社會崇尚低碳經濟的今天,公務用車也應該與時俱進。政府部門要優先採購小排量汽車,拒絕使用高耗能的產品,在群眾中起到表率作用,引導正確的消費觀,凈化社會風氣,節省社會資源。 政府必須發揮好宣傳作用。推行低碳生活方式,首先要摒棄高耗能的「便利消費」嗜好,避免很多人在無意的消費中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費。其次要摒棄「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嗜好,引導公眾意識到改變「一次性」商品的消費習慣即為節能減排。再次,公民應使用小排量汽車、小型汽車,控制私家車無節制的使用,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依賴能源動力系統的發展程度。凡此種種,都需要政府發揮好宣傳作用。 要積極響應最近國家相關的宣傳和教育活動,提倡運用社區和企業宣傳、學校教育的手段,同時也鼓勵家庭教育的方式,提高綠色消費意識。 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站等公共媒體宣傳節能減排知識,介紹節能減排科研最新成果,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和其他組織在節能減排科技宣傳和普及方面的作用,讓節能減排融入政府的執政理念,融入企業的發展道路,融入群眾的具體行動。要實施道義勸告和窗口指導,讓企業能自覺遵照節能減排的要求,以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大力進行法制宣傳和公益廣告,提高企業、公民的節能減排意識;在每個行業中樹立一家或少數幾家節能減排的典範,起到示範和帶動作用。 政府必須發揮好保障作用。推崇低碳生活方式、引領健康城市發展,不僅要以實現節能減排為目標,更要以方便群眾生活、推動城市發展為前提,否則就難以持久。 首先要改變能源結構。不斷降低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大大提高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改變過去單一的碳基能源結構,形成多元化的能源結構,從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減緩溫室效應。 其次要優化產業結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如金融、物流、旅遊、文化產業等。 再次要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政府要深化改革,消除制約節能減排工作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則,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嚴格的約束機制,為城市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節能減排營造良好氛圍。最後要提升城市功能。 發展節能建築,完善節能建築政策法規和標准,大力推廣節能建材和設計,減少建築物建造、裝修和使用過程中的能耗。推行綠色交通,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爭取相應的國際支持和援助。倡導低碳化生活,通過宣傳教育和經濟激勵,引導低碳消費行為,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節約能源資源的消費習慣。 低碳經濟,只要上下一致,大家動手,假以時日,就一定能夠做到。

⑺ 旅遊業和工業哪個更快帶動經濟的發展

這個問題,沒有實質意義!地區發展離不開,1'2'3'產業的支持!對地區發展,應回以農業為答基礎!工業為發展點!旅遊業等新興產業為目標!形成鏈式發展模式!農業,可以發展為地域特色農業,並依靠工業發展解決當地就業問題!帶動產業發展引入資金以及人員從而推動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只有這樣政府才可以有足夠的資金發展第三產業以及改善環境民生!並最後通過改善企業管理體制及要求!淘汰低效,高污染的企業!並進行工業園區式的集中化園區!最後,憑借,一開始,就發展的特色農業,及當地特色地域文化,來發展旅遊等,新興產業!實現戰略轉型!

⑻ 從某個產業或者行業舉列說明中國如何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

高鐵 基建............

⑼ 工業革命如何推動經濟發展

(1)對生產力的影響: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商品經濟最終取代了自然經濟,手工工場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工廠,這是生產力的巨大飛躍。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 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也說明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
(2)對資產階級的影響: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使資產階級專政建築在社會化的大機器生產和物質財富空前豐富的基礎上,使資本主義方式擴展至世界各地,保證了資本主義完全戰勝封建主義。
(3)對階級結構的影響:工業革命使得使用機器生產和現代大工業(工廠制度)逐步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普遍建立起來,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深刻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最終形成。資本家用種種手段,如設法延長工人的工作時間、壓低工人的工資、大量使用廉價的女工和童工,使工人們用自己的勞動和發明所創造的巨大財富,落到資產階級手中,無產階級卻日益貧困,這就使兩大階級的對立和斗爭逐漸明顯和尖銳化了。
(4)對全球交通和市場的影響:歐美國家為了促進商品交流,大規模從事交通運輸建設,為了擴大海外殖民掠奪和市場,致力於遠洋運輸網的開拓,逐漸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網路,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這些影響都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經濟發展帶動工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