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湖南省2009年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湖南省2009年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發布時間:2021-02-14 08:42:17

㈠ 【重慶市縣域經濟發展報告】看看自己住的區縣怎麼樣了

雖然縣域經濟在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影響和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一是基礎設施薄弱影響發展環境。特別是對於城口、巫溪、巫山等邊遠區縣,缺乏快速出入境通道是其發展的瓶頸制約。二是產業層次和結構不良。縣域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部分區縣主導產業單一(如秀山、城口錳加工業,武隆鋁加工業以及雙橋區汽車工業一業獨大),極易受市場波動、政策調整以及企業投資策略變動影響;特色農業進展不明顯,鏈短質弱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特色旅遊缺乏吸引力,對經濟貢獻度太低。三是資金匱乏嚴重製約發展。金融資金外流突出,中小企業融資難,民間投資缺乏活力和動力;部分項目特別是農業類項目進展緩慢,項目儲備數量和質量與爭取國家資金支持的要求有差距。四是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利用較為粗放,存在批而未供、供而未建等土地閑置現象,集約、節約用地亟需加強。五是生豬等大宗農產品價格波動頻繁,農資價格居高不下,農業生產效益仍然十分低下,農業「靠天吃飯」仍沒有得到根本改觀,農民增收缺乏持續性和穩定性。六是部分「兩翼」區縣的礦產資源開發需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工作。 二、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和機遇 雖然全市經濟總體上呈現出企穩回升的趨利態勢,但2010年經濟形勢仍然不容樂觀,特別是在後經濟危機時期推動我市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難度仍然較大。從國際國內形勢看,雖然一些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復甦,但基礎不穩、動力不足,全球經濟復甦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由於外需萎縮、內需不足、產能過剩等諸多方面影響,我國經濟回升的基礎也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0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從「保增長」調整為「促轉變」,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託,優化產業結構,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要重點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國內外形勢和宏觀政策微調將對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產生復雜影響。不利影響突出體現在:一是「外向型產業」仍將不景氣。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影響,出口貿易短期內形勢難以根本扭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南貨北上、東貨西進」可能進一步加劇,對我市部分外向型產業將產生擠壓。二是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不利影響。2010年國家還將進一步抑制產能過剩行業發展,加之金融危機導致的建材等需求萎縮,將對我市鋁、錳等礦產資源產業、水泥等建材業以及其他高能耗產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可能較大程度影響部分區縣發展。三是投資增速可能放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0年要保持適度投資增速,重點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可能影響我市部分項目上馬和爭取中央投資;中央對地方政府及其平台公司舉債和擔保進行規范,將對地方政府融資帶來巨大影響;雖然貨幣政策總體保持連續性,但信貸增長規模將有所控制,可能直接影響我市區縣政府擴大融資。四是招商引資難度加大。一方面,國際投資受金融危機影響放緩了步伐,新引進重大國際投資項目難度大;另一方面,東部沿海產業轉移減速和中西部同質競爭加劇對我市招商引資造成巨大擠壓。 當然,今後一個時期發展也面臨一些機遇,特別是國家出台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繼續實施擴內需政策、扶持新興產業發展、加大重點領域改革進程、加大對社會民生的投入以及我市推進國發3號文件落實、實施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設立「兩江新區」、加快「五個重慶」建設、實施「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等有利形勢將帶動和促進我市縣域經濟發展。 三、2010年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 2010年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扣圈翼城鄉協調發展這一主線,堅持擴權強縣,充分發揮區縣主戰場作用,創新機制體制,激發縣域活力,推動縣域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堅持產業興縣,積極對接國家宏觀政策,完善平台建設,強化要素保障,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增長和綜合實力快速提升;堅持分類指導,以主體功能定位為導向,細化區域政策,以圈帶翼,扶強援弱,推動圈翼聯動協調發展。 2010年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應突出抓好以下幾項重點工作: 1.依託園區集聚培育特色工業。一是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集約用地、節約用地、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要求,立足園區產業定位,科學規劃園區功能布局和基礎建設。協調進出口銀行50億元貸款按期到位,力爭發行區縣園區集合債券,多渠道籌集園區建設資金。在現有特色園區的基礎上,推進「1+15」移民生態工業園建設,爭取國家將其納入三峽後續工作規劃並安排專項資金對其基礎設施給予支持。繼續安排庫區產業發展基金對園區標准廠房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予以支持。二是完善園區配套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加強服務園區產業的物流專業市場建設,鼓勵支持重點園區配套建設專業物流體系或物流園,盡快啟動長壽化工園區、大足五金產業園區等配套服務集聚區建設。三是藉助園區平台擴大招商引資。圍繞市政府確定的園區主導產業,本著「求差、找點、補鏈」思路,細化入園產業目錄,策劃園區引資項目,定向定點開展招商引資。鼓勵並支持區縣藉助全市「十大經貿活動」、東部沿海省市姊妹區縣結對等載體,開展集群式、鏈條式招商,有針對性地引入關鍵性、節點性的重點項目和企業,進而帶動配套產業引進,推動工業園區專業化。四是依託園區載體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把園區作為全市循環經濟試點重點,組織實施好長壽化工園區等國家第二批試點項目,積極推進永川工業園區市級試點工作,指導涪陵區以特色工業園區為重點開展市級區縣試點。鼓勵並支持特色園區申報市級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五是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爭取國家出台支持重慶內陸型加工貿易產業政策、審批並盡快啟動實施《重慶沿江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將萬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長壽化工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 2.聯動城鄉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穩定糧油、鞏固基礎、推廣農業機械化、實施「千百工程」的同時,按照壯大基地、培育龍頭、發展中介、擴大營銷的思路,結合實施「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經營、農業投融資改革,積極引導城市資本下鄉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和標准化。一是突出支持發展生豬產業。加大力度推進榮昌現代畜牧業示範區核心區建設,著力打造涪陵、黔江等一批重點生豬養殖示範基地,通過循環經濟推進污染問題解決。加強生豬供需調度情況監測預警,為生豬規模化生產提供預期性指導。力爭年出欄生豬增加到2010萬頭。二是突出支持發展柑橘產業。堅持建設、加工、銷售同時抓,繼續推進長江三峽柑橘產業帶建設,新建標准化果園12萬畝、改造老果園4萬畝,力爭柑橘種植超過170萬畝。繼續扶持萬州匯源、三峽建設、恆河果業等柑橘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三是突出支持蔬菜基地建設。按照做大體量、注重生態、擴大市場的要求,推動縣域蔬菜產業發展,新、改建重點蔬菜基地10萬畝,建設蔬菜專業村100個,力爭蔬菜播面達到800萬畝,產量1100萬噸以上。重點支持潼南蔬菜基地、武隆高山蔬菜基地等發展壯大。 3.著力完善縣域城鎮功能。一是著力破除交通瓶頸制約。加快推進渝利鐵路、渝懷二線主城至涪陵段、蘭渝鐵路重慶段、南涪鐵路和渝湘高速黔江至秀山段、渝宜高速雲陽至巫山段、奉節至巫溪高速公路建設,盡快開工重慶-大足高速公路,加快推進開縣-城口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二是推進縣城功能完善工程。按照建設「五個重慶」的要求,以區縣城市為重點,充分利用市支持31個區縣城上檔升級專項資金,整合資源,進一步推進區縣城功能完善。突出中心鎮建設,加快建設形成一批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人口轉移承載力較大、輻射周邊地區能力較強的中心鎮。三是提升區域性中心城市服務功能。增強六大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服務周邊的綜合能力,重點幫助萬州區、黔江區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區域性教育培訓基地以及區域性公共服務設施,支持渝惠江津雙福農產品物流園前期工作。四是增強縣域商貿流通功能。指導完善縣域中心商圈、特色商業街、專業市場、萬村千鄉工程等城鄉商貿體系建設,落實「家電下鄉」等拉動消費政策。重點引導重百等大型商貿名店加快入駐區縣城,指導推進區縣物流規劃編制。五是完善政策促進人口轉移。進一步探索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區縣城和小城鎮轉移的政策措施,促進農村和「兩翼」人口加快轉移。 4.深入推進圈翼幫扶和互動。進一步完善「一圈兩翼」對口幫扶機制,調動結對區縣參與圈翼幫扶和互動的積極性。加大工業園區、城鎮基礎設施和整村扶貧等項目援建力度,力爭援建項目投入在幫扶實物量中佔比達到80%以上,確保30%以上幫扶實物量用於整村脫貧,發揮好對口幫扶對「兩翼」農戶增收的促進作用。以對口幫扶為切入點,引導「一圈」優勢企業加速向「兩翼」拓展,幫助「兩翼」特色產業擴大市內外市場。支持主城區縣與「兩翼」區縣共創工業基地,探索圈翼區縣異地建園機制。加大力度推進對「兩翼」富餘勞動力的對口援助培訓、就業指導和後續服務,帶動「兩翼」人口加速向「一圈」轉移;完善制度更好發揮黨政幹部、教師、醫務人員選派對「一圈」人才鍛煉和「兩翼」人才培養的作用。 5.扶持貧困地區和特殊地區加快發展。一是實施「整村脫貧推進年」。爭取國家加大扶貧投入,集中力量推進整村扶貧。完善2000個貧困村的脫貧規劃,新啟動250個村的整村脫貧工作;加大片區開發力度,新啟動4個區縣的片區開發試點,使片區開發試點覆蓋到18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二是支持渝東南地區扶貧開發。力爭國家盡早批准渝東南地區作為特殊貧困片區並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抓緊推進武陵山經濟協作區規劃編制工作。三是爭取國家支持庫區後續發展。繼續跟進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編制,爭取將移民生態工業園等關系庫區移民安穩致富的重大問題納入後續工作規劃,並做好後續工作規劃啟動實施的准備工作。爭取國家延續執行三峽電站稅收分配、庫區產業發展基金、三峽庫區耕地佔用稅等庫區財政性資金扶持政策。

㈡ 長沙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面對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科學研判宏觀形勢,提早謀劃重大項目,深入開展「兩幫兩促」活動,緊緊扭住發展重點和關鍵環節,堅決而又創造性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奮力拚搏,攻堅克難,全面完成了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實現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300億元,增長14.5%(預計數,下同);地方財政收入406億元,增長18.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41.8億元,增長3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17億元,增長19.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7元和9005元,分別增長13%和18%。
----開工建設一批重大項目。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最緊迫、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實施一大批拉動作用大、群眾受益大的項目。地鐵2號線、過江隧道、湘江綜合樞紐工程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武廣長沙站及配套工程基本完成,武廣高鐵正式通車;黃花機場改擴建、職教基地等重大項目順利推進;廣汽菲亞特、比亞迪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相繼落戶。這些重大項目既拉動了當年經濟增長,又為長遠發展增強了後勁和競爭力。
----切實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頭等大事。全面完成實事工程;全市教育、環境保護、農林水支出分別增長21.03%、66.16%、20.73%;橘子洲公園建成開園,成為長沙的新標志和市民休閑的好去處;城區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取消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寄宿費,15家游泳池免費向中小學生開放;建成56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完成60個農貿市場提質改造。市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再次被評為中國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著力解決群眾住房困難。把安居工程建設作為工作重點,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全年搬遷棚戶區居民1.66萬戶,拆遷棚戶區216.78萬平方米,建設(籌集)廉租房7117套,發放經濟適用房貨幣補貼2萬余戶11.57億元,1.9萬余戶低收入居民搬進了新家;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71%,房價基本穩定。安居工程成為改善民生、拉動投資、擴大消費的最佳結合點,我市的經驗得到中央及有關部門的肯定,全國保障性住房工作會議在長沙召開。
----實施一系列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新舉措。緊緊圍繞提升城市品質和改善人居環境,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創新。在全國率先編制實施《城市色彩規劃》,著力打造和諧素雅的城市色彩;修訂《城市綠線管理辦法》,加強城市綠地管理;繼續實施交通疏導工程,著力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支撐了城市車輛保有量由57萬輛增加到75萬輛的通行需求;首創群眾有獎舉報城市管理問題數字化信息平台,市民主動參與城市管理;完成社區環境綜合整治40個,建成社區公園6個,榮獲聯合國「人居環境良好範例獎」。
----改進政府管理服務。著力建設服務、效能、陽光政府,提高政府決策透明度和群眾參與度。率先全國實行市政府常務會議、記者招待會電視、電台、網路同步直播;行政許可項目在線審批達100%,行政審批時限再縮短30%;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208項,為群眾和企業減輕負擔8300萬元。著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各類信訪問題,建立領導幹部定期集中接訪制度,及時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中的矛盾和問題。
各位代表!盡管2009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困難大於預期,但我們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經受住了考驗,實現了省委、省政府「彎道超車」和市委「逆勢而上、率先發展」的要求。城市綜合競爭力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4縣(市)全部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對外吸引力不斷增強,國內外客商紛至沓來、知名企業紛紛落戶,黃花機場進出港1130多萬人次,穩居中部首位。被評為首屆全國最具軟實力城市、十大創業之城、十大品牌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項目建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直接動力。重點實施十大基礎設施、十大民生事業、十大產業建設工程,開工建設億元以上項目38個,322個重大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86億元。啟動開元東路、長瀏高速等項目建設,中航飛機起落架、陝汽重卡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加大融資力度,爭取國家重大項目投資156.3億元,引進外資20.33億美元、增長12.9%,引進市外境內資金575億元、增長13.2%,發行企業債券、中期票據140億元,成立先導投資控股有限公司,5家公司在境內外首發上市,保證了大規模建設資金需要。項目建設成為投資快速增長的主要支撐。
(二)產業壯大為持續發展注入強勁活力。實施重點產業振興規劃,工業總產值邁上4000億元台階,增長23.8%;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20億元,增長1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440億元,增長28%;三一、中聯、中煙3家企業年銷售收入均過300億元。深化產學研金合作,研發經費佔GDP比重2%,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示範市,高新區獲批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試點,經開區獲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發明專利授權總量居省會和副省級城市第6位。推進質量興市,新增中國馳名商標4個,總量居中部首位。金霞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行,芙蓉中央商務區加快建設,服務外包業務總量增長30.4%,5家物流企業進入全國百強,霞凝港集裝箱年吞吐量居全國內河港首位。成功承辦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首屆中部農業博覽會等重大節會。推進靖港古鎮、灰湯溫泉等旅遊項目建設,實現旅遊總收入355.8億元。落實家電、汽車下鄉及以舊換新政策,舉辦「福滿星城」購物消費節,發放消費券,促進居民消費,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0%。
(三)宜居城市建設促進城市品質提升。啟動城市總體規劃和綜合交通規劃修編。實施工程建設質量精細化管理「三年行動計劃」,「一江兩岸」道路建設基本完成,19條道路建成通車,完成車站北路、城南路、人民中路、新民路、東風路等5條特色景觀街建設。中山西路、東牌樓等重點棚改項目進展順利。啟動老舊城區社區物業服務試點,拆除戶外廣告35萬平方米,重點整治五一廣場等夜市,市容市貌明顯改觀。完成城市林業生態圈造林任務3320畝。新建新開鋪、星沙北等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處理率達80%。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0%以上。建設人民滿意城市,在全國文明指數測評中居省會和副省級城市第4位。被評為中國十佳休閑宜居生態城市。
(四)新農村建設有效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實施農村公路通達、電力擴容、安全飲水和環境整治四大工程,新建改造農村公路2100公里;新解決18.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率先全省開展山塘清淤,清理山塘6329口;新建沼氣池1.25萬口;完成農村電網改造投資1.8億元;縣(市)城污水處理廠全部建成運營,6個鄉鎮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鄉鎮垃圾收集處置率達40%。糧食總產量達248.9萬噸,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430億元。養殖業產值達128.8億元,被評為全省動物疫病防控紅旗市,全國首家生豬產品電子交易所掛牌運營。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鋪開,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穩步推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30家。蓮花鎮、關山村、光明村和「兩區兩片」新農村示範建設成為亮點。
(五)綜合配套改革有力推動「兩型社會」建設。堅持生態優先,加強源頭治理,節約集約用地,新建建築全部執行節能標准,新增項目推行能耗審核和節能評估制度,實行排污權交易和生態資源補償制度,對環境風險企業開展分類管理,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推廣試點,賓館酒店等場所停止免費提供一次性日用品。先導區建設加快推進,濱江新城、梅溪湖、嶽麓山大學城等片區開發進展順利,楓林西路等5條主幹道竣工通車,「四縱八橫」道路骨架基本成型。全市單位GDP能耗降低4%以上,SO2排放和COD分別減少11.08%和22.16%。長沙縣獲評「中國十佳兩型中小城市」;開福區青竹湖鎮榮獲全省第一個「兩型社會示範鎮」稱號;長沙縣松雅湖和寧鄉縣金洲湖國家濕地公園成功獲批。
(六)各項事業發展推進社會全面進步。推進教育強市建設,義務教育合格學校達80.7%。實施引進國際高端人才和先進適用技術、引進儲備萬名優秀青年人才三年行動計劃。完成「兩館一廳」主體工程,新建綠色網吧100家,建成農家書屋138家,完成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又有2件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開展全民健身,成功承辦第十屆全國中學生運動會、舉辦市第七屆運動會。啟動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繼續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1‰。落實民族政策,促進宗教和睦,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文聯、殘聯、僑聯、社科聯、貿促會、紅十字會、關工委、老齡委等群團組織為長沙發展做出新貢獻。
(七)保障民生利益促進和諧長沙建設。推進創業富民,以創業帶動就業,積極幫助大學畢業生就業和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1.6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47%,實現零就業家庭100%動態清零。啟動城鎮老年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加強城鄉低保工作規范化管理。參合農民住院醫療費用補償率達36.4%,在校大學生納入醫療保障范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達117.9萬人。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建立實施「一健三聯」信訪工作機制,抓好國慶60周年和各項重大活動安全維穩工作。加強國家安全、國防建設和人防工作,駐長部隊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堅持標本兼治,食品安全城市建設卓有成效。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4個區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稱號,我市社區建設經驗在全國推廣。
(八)政府管理創新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開展「行政效能年」活動,推行行政審批流程再造,政務服務中心實行首席代表常駐制度,實現「一門式」辦理。自覺接受人大和政協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加強政府投資管理,形成從項目立項、預算控制、招投標管理到投資審計的全過程監管鏈條,審計核減18.4億元。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資監管體系。加強安全生產監管,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同比下降90.9%,安全生產示範工作在全國推廣。推行全員績效考核,建立政府雇員制度。啟動政府機構改革前期工作。嚴格執行廉政建設八項制度,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嚴肅查處各類案件,審計工作被評為全國先進。啟動公務消費制度綜合改革試點,開展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資產清查和「小金庫」專項治理。統計、台辦、外僑辦、法制、檔案、機關事務管理、市志、氣象、地震、公積金管理、移民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各位代表,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逆境中砥礪奮進,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科學決策、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加強監督、支持幫助的結果,是全市人民迎難而上、團結拼搏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駐長部隊、武警官兵,向公安政法幹警,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支持長沙發展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㈢ 2010年湖南省城市經濟排名,湖南省縣域經濟排名2010

2010年湖南省城市經濟排名,湖南省縣域經濟排名2010:
http://www.armluntan.cn/paiming/html/caifubangwen/530.html
希望對於010年湖南省城市經濟排名的分享你能喜歡內,你容可以參考下
湖南省縣域經濟排名2010來源於中國權威排名網站:中華排名網,僅供參考

㈣ 2009年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GDP)為12930.69億元,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二

數據抄打架在我們國家是常有的事襲情,我也找到了幾條,說08年產值是1090億,佔GDP也是5.1%。還有一條湖南文化產值2008年總產值達到1395億元,實現增加值583億元.還有:2008年,湖南省文化產業的總產值將達到1070億,增加530億,佔GDP比重5%.

要是統計數據靠的住,母豬也能爬上樹。

㈤ 誰有2010年湖南省縣域經濟排名(完整的)

上網路啊

㈥ 跪求1990年到2009年的湖南省統計年鑒

1990-2009統計年鑒,資料庫抄挺大,估計沒襲人能提供給你。
全部給你,你也用不著,只需查詢到你需要的部分,
推薦一個網站給你:
中國宏觀數據挖掘分析系統http://number.cnki.net/cyfd/
那裡有湖南省各個行業的數據。
另外,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你也可以看看。

我之前也遇到和你同樣的問題,後來是上淘寶網買了別人的統計年鑒電子版,如果在這些網站還不能找到你需要的資料或數據,那購買電子版吧!

㈦ 09年中國縣域經濟競爭力排名。

2009全國百強縣(市)排名 看看有你的家鄉嗎

7月25日,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在湖南省長沙縣召開,會上,發布了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2009全國百強縣排名名單揭曉

第九屆中國中部百強縣(市)在中部六省中分布是:山西省16個、安徽省11個、江西省10個、河南省40個、湖北省11個、湖南省17個。
中部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湖南長沙縣、河南鞏義市、(河南偃師市、新鄭市、滎陽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山西孝義市、湖南瀏陽市、山西河津市、湖南寧鄉縣、江西南昌縣、江西貴溪市、湖南望城縣。其中河南偃師市、新鄭市、滎陽市、新密市、禹州市、登封市地理位置相連的六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並列中部第三位。
新進中部百強縣(市)有7個,分別是山西長治縣、山陰縣、沁源縣、河南臨潁縣、江西分宜縣、湖南常寧市、湖南漣源市。有關數據顯示:山西省和江西省的中部百強縣數量有所增加,湖北省的中部百強縣數量有所減少,其他三省的中部百強縣數量變化不大。

百強縣名單如何出爐
——專訪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福剛
記者 周小華
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是對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大檢閱。此次共排出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什麼是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百強縣名單是如何出爐的,為此本報記者昨日專訪了負責此次排名的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福剛。
全國2001個縣域經濟單位參與競爭
記者:此次共有多少家全國縣域經濟單位參與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排名?
劉福剛:參加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的縣域經濟單位不包括縣級市轄區,共有2001個(2008年底),其中縣級市367個、縣1462個、自治縣117個、旗49個、自治旗3個、特區2個、林區1個。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強縣包括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西部百強縣、中部百強縣和東北十強縣,共有310個。
百強佔全國縣級行政單位的10.84%
記者: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的總量規模在全國經濟中格局怎樣?
劉福剛: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的總量規模是:數量佔全國縣級行政單位的10.84%;縣域總面積約108.6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1.31%;人口約為22047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6.60%;地區生產總值約為67638億,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2.5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約為3500億,佔全國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12.22%。全國縣域經濟強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32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657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14680元,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0.42%、138.00%、93.02%。
基本競爭力採用核心數據進行評價
記者: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評價從哪幾個方面進行?
劉福剛: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開始於2000年,現已完成九屆。採用縣域經濟公開性、綜合性、可比性、客觀可行性的核心數據進行評價。評價的特點是「公開、客觀、可比」,評價堅持的原則是「三不原則」(不收費、不發證、不授牌)。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在有關單位和專家學者的支持下,以公開資料為基礎,經資料的對比、核實、甄別得以完成。
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評價是從「城鄉、區域統籌」、「強縣富民一致性」和「科學發展環境」等三方面來開展的。為貫徹科學發展觀,結合城市群和區域發展一體化規律,進行「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研究。就是在某一區域內,地理位置相連、經濟總量或縣域相對富裕程度相當、經濟發展方式相近的幾個經濟強縣組成的集合。「縣域相對富裕程度」評價是以「居民收入水平」為基礎,結合消費、儲蓄、公共服務和公共財政等方面來開展反映富裕程度的測評工作。相對富裕程度為全國的區域統籌發展工作提供參照尺度。

百強縣排序格局變化大
新進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8個;中部崛起16個;全國十強縣中江蘇省佔7席
本報訊 (記者 周小華)昨日在長沙縣召開的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上,發布了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名單新鮮出爐。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福剛指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已成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生力軍。
百強縣(市)江蘇省最多
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在18個省(市、區)有分布,具體是:河北5個,山西2個,內蒙古2個,遼寧5個,吉林1個,黑龍江1個,上海1個,江蘇27個,浙江26個,福建8個,江西2個,山東26個,河南8個,湖南4個,廣東2個,四川1個,陝西2個,新疆1個。江蘇省百強縣數量最多。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江蘇吳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蘇太倉市、浙江紹興縣、江蘇宜興市、福建晉江市、浙江義烏市、廣東增城市、浙江餘姚市。其中江蘇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連的四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並列第一名,廣東增城市首次進入前十強。新進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有8個:河南永城市、湖南望城縣、吉林延吉市、江蘇句容市、江蘇邳州市、江西貴溪市、山東博興縣、陝西靖邊縣。
全國百強縣格局悄然改變
在全國百強縣中,江蘇、浙江、山東三省占的比例最大。江蘇縣域經濟規模大,百強縣大而強,全國十強縣中佔有7席。
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排序變化比較大,全國百強縣格局悄然改變。老牌百強縣出現分化,一部分已經成為中心城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部分發展相對較慢,退出了百強縣行列。廣東省百強縣數目歷史上曾達到15個之多,後來有6個改成市轄區,有7個退出百強縣。
在新興百強縣中,江蘇省百強縣由蘇南向蘇北「北上」;山東省百強縣由膠東半島向魯中「西進」;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強縣迅速崛起,現在中部地區已經崛起16個全國百強縣,西部地區已大開發出6個全國百強縣;全國百強縣的格局正在改變。

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
排序 縣域經濟單位
1 江蘇江陰市
1 江蘇崑山市
1 江蘇張家港市
1 江蘇常熟市
2 江蘇吳江市
3 浙江慈溪市
4 江蘇太倉市
5 浙江紹興縣
6 江蘇宜興市
7 福建晉江市
8 浙江義烏市
9 廣東增城市
10 浙江餘姚市
11 山東龍口市
12 山東榮成市
13 浙江諸暨市
14 山東文登市
15 浙江溫嶺市
16 浙江樂清市
17 山東鄒城市
18 江蘇丹陽市
19 山東即墨市
19 山東膠州市
19 山東膠南市
20 福建福清市
21 浙江瑞安市
22 山東滕州市
23 山東鄒平縣
24 河北遷安市
25 山東新泰市
26 山東壽光市
27 遼寧瓦房店市
28 山東萊州市
29 福建惠安縣
30 浙江富陽市
31 江蘇通州市
31 江蘇海門市
31 江蘇啟東市
32 遼寧海城市
33 四川雙流縣
34 湖南長沙縣
35 山東諸城市
36 山東章丘市
37 內蒙古准格爾旗
38 新疆庫爾勒市
39 河南鞏義市
40 浙江上虞市
41 福建石獅市
42 河北任丘市
43 山東平度市
44 山東招遠市
45 江蘇溧陽市
46 浙江海寧市
46 浙江桐鄉市
46 浙江平湖市
46 浙江長興縣
46 浙江德清縣
46 浙江嘉善縣
46 浙江海鹽縣
47 江蘇泰興市
48 山東肥城市
49 福建南安市
50 浙江玉環縣
51 河北武安市
52 山東兗州市
53 河北遵化市
54 內蒙古伊金霍洛旗
55 江蘇江都市
56 上海崇明縣
57 山東乳山市
58 浙江臨海市
59 陝西神木縣
60 遼寧普蘭店市
61 江蘇靖江市
62 福建長樂市
63 山東蓬萊市
64 浙江永康市
65 河南偃師市
65 河南新鄭市
65 河南滎陽市
65 河南新密市
65 河南禹州市
65 河南登封市
66 浙江寧海縣
67 遼寧庄河市
68 山東萊西市
69 江蘇金壇市
70 浙江象山縣
71 山西孝義市
72 江蘇如皋市
72 江蘇東台市
72 江蘇海安縣
72 江蘇如東縣
72 江蘇興化市
72 江蘇姜堰市
72 江蘇大豐市
73 山東廣饒縣
74 湖南瀏陽市
75 山西河津市
76 遼寧大石橋市
77 福建龍海市
78 江蘇銅山縣
79 浙江奉化市
80 浙江東陽市
81 山東青州市
82 浙江臨安市
83 山東高密市
84 湖南寧鄉縣
85 山東桓台縣
86 河北三河市
87 福建安溪縣
88 江西南昌縣
89 黑龍江肇東市
90 江蘇儀征市
91 江蘇邳州市
92 廣東博羅縣
93 陝西靖邊縣
94 江蘇句容市
95 山東博興縣
96 江西貴溪市
97 浙江嵊州市
98 吉林延吉市
99 湖南望城縣
100 河南永城市

㈧ 發展縣域經濟的調研報告怎麼寫,怎麼樣寫是體現發展經濟呢我現在的思路只是找出經濟中存在的問題並解決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王見定 李穎伯

{摘要}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參考文獻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譯本,三聯書店,1957.

{4}克萊因:《凱恩斯的革命》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0.

{5}羅賓遜、伊特韋爾:《現代經濟學導論》中譯本,商務印書店,1982.

{6}高鴻業、吳易乙:《現代西方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7}王見定:《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第51屆國際統計大會論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見定、李穎伯:《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國際社會和經濟發展大會論文集,墨西哥,1998.

{9}王見定:《社會統計學與數理統計學的統一》,前沿科學,2008年第二期,北京,2008.

㈨ 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中郡所與縣域經濟

1998年12月,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成立,2005年更名為咨詢所,是一家專門從事全國縣域經濟研究咨詢和服務的單位,被稱為「中國縣域經濟第一所」。
2000年1月,建設「中國縣域經濟網」,為全國縣域經濟信息交流提供了一個平台。
2000年3月,開始進行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工作。
2001年11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首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
2001年12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2001)》。
2002年1月4日,發表了第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2年4月12日,發表了「縣域經濟主要競爭什麼?」的文章。
2002年8月,發表了「正確認識縣域經濟內涵」的文章,回答了「什麼是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2年8月27日,發表了「發展縣域經濟是西部開發的重要動力」的文章,指出省市區經濟的差距深層地表現在縣域經濟的差距,縣域經濟發展是繼「東部開放」和「西部大開發」後的深層次的區域問題。
2002年12月10日,發布第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3年8月,編輯出版了全國縣域經濟領域第一個權威性、綜合性、年鑒式讀本——《中國縣域經濟(2002卷)》,將全國縣域經濟的整個輪廓展現在社會面前,促進社會對縣域經濟的了解。
2003年11月23日,發布了第三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3年11月23日,發表了「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一個新思維」的文章,從五個方面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4年6月14日,發表了「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的文章,回答了「如何壯大縣域經濟」的問題。
2004年7月,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縣域經濟(2003卷)》。
2004年7月24日,參加「山東滕州產業化發展高層論壇」,提出:縣域經濟為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供保障基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縣域經濟既是統籌安排的客體,又是統籌協調發展的主體,是主客體的統一體。
2004年11月6日,發布了第四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4年11月6日,發表了「壯大縣域經濟是一個歷史性選擇」。
2005年4月 完成了「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新動力」課題研究。
2005年5月,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4卷)》。經過幾年的探索和運行,全國縣域經濟年鑒式讀本正式定名為《中國縣域經濟年鑒》。
2005年8月,主持完成了「首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報告」。
2005年12月1日,發布了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6年4月,在河南省偃師市舉辦「中部縣域經濟論壇」。
2006年4月,在河南省欒川縣舉辦「全國縣域旅遊經濟論壇」。
2006年10月,在重慶參加「地理標志保護與農村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
2006年12月,在中央政策研究室主辦的《學習與研究》雜志發表了「著力推進『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文章。對「市管縣」體制改革進行了系統分析。
2006年12月,發布了第六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
2007年7月,作為民建中央「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城鄉統籌」專題調研專家成員進行調研。
2007年8月,在四川省郫縣舉辦「西部縣域經濟發展交流會」。
2007年8月,發布了「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7年8月,發表了「新時期縣域經濟發展的十大特徵」。明確提出縣域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期。
2007年8月,發表了「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縣域經濟的十大問題」。針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一一分析解答。
2008年4月,作為中央縣域經濟現狀和問題調研組專家組成員進行調研。
2008年6月,編輯出版《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範例與新模式》(由中共中央出版社出版)。為推動新時期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供「榜樣力量」。
2008年7月,在廣東省增城市舉辦「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理論研討會」。
2008年7月,發布「第八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8年10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8卷)》。
2008年11月,發布「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08年12月,在四川西昌市舉辦「全國州盟首府科學發展交流會」
2009年7月,在湖南省長沙縣舉辦「2009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09年7月,發布「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09年7月,發表「統籌推進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出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向縣域科學發展轉變。
2009年11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09卷)》。
2009年11月,發布「第二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0年3月,開展全國地理標志調研活動。
2010年8月,在遼寧省海城市舉辦「2010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10年8月,發布「第十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10年8月,發表「縣域經濟要走內生性發展道路」。
2010年11月,編輯出版《中國縣域經濟年鑒(2010卷)》。
2010年12月,發布「第三屆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與統籌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2011年1月,在北京舉辦「2011地理標志保護與發展經驗交流年會。」
2011年1月,發布「第二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報告」。
2011年8月,在江蘇省江陰市舉辦「2011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交流年會」。
2011年8月,發布「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與縣域科學發展評價報告」。
2011年8月,發布「2011全國百強縣居民滿意度的調查報告」。
2011年8月,發表「一壯大三提高 科學評價助推科學發展」。
2011年8月,發表「建設幸福縣域初探」。
2012年12月,發布「縣域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2012年12月,編輯出版《縣域統籌與統籌縣域》。
2013年12月,在北京召開」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縣域經濟發展座談會「。
2013年12月,發布」2013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3年12月,出版編輯《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2014年11月,發布」2014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5年8月,發布」2015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2015年 繼續推動縣域經濟與縣域科學發展。

閱讀全文

與湖南省2009年縣域經濟發展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