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改革我國經濟法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
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除供給約束,積極進行供給干預促進經濟發展。這種改革具體而言,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Ⅱ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版調整存量、做優權增量並舉。
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趨勢加快。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別是2013年後消費貢獻率增幅明顯,由2013年的50%增長到2015年上半年的60%。
同時,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消費,網上購物、定製消費等方式廣泛發展,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農村消費等領域的消費升級逐步展開,新的商業機會不斷涌現。
(2)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擴展閱讀:
推動經濟發展的直接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增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後者又主要取決於科技創新。從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轉變,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產業、產品、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管理體系等各個方面的創新不斷深入。
Ⅲ 什麼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要在已有的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除供給約束,積極進行供給干預促進經濟發展。這種改革具體而言,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要在已有工作和成效的基礎上再接再厲,在目標、任務、方式、政策、路徑、舉措等方面進一步前進。
Ⅳ 什麼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除供給版約束,積極進行供給干預促權進經濟發展。這種改革具體而言,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要在已有工作和成效的基礎上再接再厲,在目標、任務、方式、政策、路徑、舉措等方面進一步前進。
Ⅳ 怎樣理解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怎麼適應新常態
具體理解分析如下: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圍繞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要抓好六項重點任務。一是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二是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企業領導人員分類分層管理制度,實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薪酬分配製度,深化企業內部用人制度改革。三是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四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五是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強化企業內部監督,建立健全高效協同的外部監督機制,實施信息公開加強社會監督,嚴格責任追究。六是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方針,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切實落實企業反腐倡廉「兩個責任」。
Ⅵ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涵是什麼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均10%左右的增長速度,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由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的轉變。但是,中國是在轉型背景下對發達國家的追趕,也付出了高污染、高耗能以及犧牲居民福利的代價。目前,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訴求日益迫切,倘若繼續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一味追求生產總值的增長而忽視持續健康發展,忽視居民福利乃至生存環境,那麼這樣的增長模式不僅難以持續,也最終會失去民心。我們要認識到,中國經濟新常態,是從追求增長速度向追求發展的穩定性、持續性和全面性戰略思維的轉變,本質上是發展方式的轉變。
Ⅶ 什麼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要在已有工作和成效
具體而言,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版數量。
Ⅷ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1、增長速度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
目前,中國經濟進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既反映了經濟增長的客觀趨勢,又體現了我國宏觀調控目標新的取向。
2015年我國GDP預期增長目標為7%。即便是7%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的。數據顯示,2011-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0%,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長9.5%,2012、2013年均增長7.7%,2014年增長7.3%,2015年上半年增長7.0%。國家統計局表示,「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經濟年均增長近8%,將遠遠高於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
2、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從經濟運行的客觀趨勢看,世界經濟增長持續乏力,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我國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放緩,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隨著資源生態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高增長難以為繼。
3、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
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趨勢加快。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別是2013年後消費貢獻率增幅明顯,由2013年的50%增長到2015年上半年的60%。
同時,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消費,網上購物、定製消費等方式廣泛發展,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農村消費等領域的消費升級逐步展開,新的商業機會不斷涌現。
4、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推動經濟發展的直接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增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後者又主要取決於科技創新。從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轉變,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產業、產品、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管理體系等各個方面的創新不斷深入。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
《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
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Ⅸ 什麼是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新常態
「新常態」代表了一種全面改革的系統思維,以及不認為中國經濟會出大問題的從容心態。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在「新常態」思路下,中國今後的經濟政策會如何設計?在我們看來,未來的經濟政策需要考慮如下問題:
一是不再把追求高經濟增速作為政策目標,短期內會維持一個增長區間。這個區間大約是GDP增速7%~8%,具體目標可能在7.5%左右。有分析認為,中國將構築5%~6%的新增長平台,以替代現在勉強維持的7%~8%的舊增長平台。這個方向是不錯的,不過這種替換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我們預期,未來3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以每10年為一個階梯,以7%、6%、5%的速度逐步放緩。面對經濟增速放緩,新常態下的短期經濟政策將會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以「微刺激」代替「強刺激」,不踩大油門。
二是必須推動市場化改革。「新常態」不是一個靜態目標,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目標。它意味著在降低速度的同時,必須同時推動市場化改革,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曾有市場人士以通俗的方式描述「新常態」的市場情景—「無效資金需求中斷了,利率下來了,微觀放活了,增速換擋成功了,產業升級了,企業利潤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而這一系列變化的發生,必須有市場化改革作為保障,要大力推動簡政放權、放開市場准入、打破壟斷等最基本的市場化改革。
三是必須警惕局部風險系統化、擴大化。「新常態」實際上是對過去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拼負債的中國經濟的一種糾正。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風險,房地產風險、地方債務風險、金融風險、實業萎縮與部分產業過剩的風險並存。這些風險目前在各個領域基本上以單獨、可控的狀態存在。如果經濟運行偏離「新常態」—過快或過慢都可能誘發風險,最需要警惕的是各種風險擴大,相互影響而形成系統性的風險。
「新常態」為今後的中國經濟發展給出了新的戰略定位,它意味著經濟目標調整、決策目標調整,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也要隨之調整。作為微觀經濟體的所有企業,都要主動來適應這種「新常態」的到來。
Ⅹ 什麼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
「新常態」不是一個靜態目標,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目標。它意味著在降低速度的同時,必須同時推動市場化改革,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 「新常態」一詞並非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