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美國歷史對經濟的影響

美國歷史對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14 18:10:17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經濟有什麼具體影響

首先,美國參戰原因:是因為一戰期間,美國供給協約國各種物資105億美元,貸款100億美元。俄國發生二月革命,俄與德單獨議和,退出戰爭,如果同盟國戰勝協約國,那麼美國100億美元貸款將一筆勾銷,利害攸關,所以不得不參戰。

宣戰: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

目的: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提高自身聲望,取代英法在西方世界中的領導地位
在當時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已經呈現疲態且對比相當,紅色俄國的妥協使得同盟國方的劣勢消除,但雙方後備力量消耗殆盡,這一點從勝負雙方戰後從美國貸款重建可以確定,陣地戰的前提下任何一方想徹底擊敗另一方的可能性都已經不大,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作為一支新生力量,就成為拔蘿卜的那隻小老鼠,沒有它就拿不下德國從而打敗同盟國,但僅僅有它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只能從一定程度上說美國在一戰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我個人認為是當時號稱歐陸軍事第一的法國,而成就美國一戰威名的兩個國家還應該算上德國,是德法的人員消耗使得美國的四個師得以在歐洲縱橫,就是說,如果美國在開始介入它只起到仆從國的作用,而如果它支持的是同盟國,則協約國很可能失敗,再次印證它不可能是決定的力量,不可能是充分力量,而是在適當的時機內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必要力量

戰後經濟影響:戰後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的國外投資從1913年的大約20億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億美元,其中30%投放在歐洲。到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100億美元,其中英國向美國借了大約40億,法國向美國借了30億,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務。美國的黃金儲備大為增加,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到1930年再增加到45億,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已在美國手裡。英國的黃金儲備量從1913年的2億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億。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英鎊地位開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總之,今天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是基於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可以說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實力經濟地位不會發展那麼迅猛快速,冷戰期間的蘇聯也有可能稱霸世界(這其實和中國抗日戰爭一樣,如果沒有抗日戰爭,那麼共產黨很可能被國民黨鏟除,是日本牽制了國民黨,而毛主席在後方猛力發展,才有解放戰爭的逆轉結局)

2. 美國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題目太大。

美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都是舉足輕重的,何況中國?

3. 分析美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影響與作用

美國毫無疑問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其GDP總量從二戰後一直穩居第一,上世紀70年代其經濟總量一度達到世界總量的2/3。現在美國的發展速度比不上發展中的國家,但其老大的位子,短期內也是不可撼動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使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尤其絕對的優勢,打個比方來說,美國對於全世界就好比中國政府對老百姓,美國現在就是各國的政府,全世界都要用美元作為流通工具,老百姓都要用人民幣作為流通工具,這兩者是一樣的。政府在非常時期(這個非常時期大家可以充分的想像一下,可以回顧一下歷史這在就不明說了)會大量的發行鈔票,結果貨幣信用降低,惡性通貨膨脹發生,進而導致政府財政吃緊,加速發鈔。
現在美國就是明擺著掠奪世界各國的財富,第一直接貶值各國的貨幣儲備,第二拿著美元到世界各地投資。
可以預見布雷頓森利體系正處在加速崩潰的過程中(在此我大膽且不負責任的預測一下,石油在十年內將有破500美元的機會)

4. 美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和對本國的影響

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戰爭結束後,經過恢復與改造,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持續發展,西部、南部呈現繁榮景象;第二階段,面對危機與「通脹」,經過調整,80年代中期以後,經濟形勢好轉,但債務負擔沉重;第三階段,通過調整政策,90年代以來,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及其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沒有傳統工業負擔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由於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的資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建也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在50年代就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財團,其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的實力雖然差一些,但是它經常和其他財團結盟與東北部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展開對抗。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

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 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宇宙飛船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60年代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范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

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戰後美國經歷的第一次經濟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間工業生產下降了8.3%,失業率達5%。第二次經濟衰退從1953年8月延續至1954年8月,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 9.1%,失業率達6.2%。第三次經濟衰退從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時間雖比較短,但是程度卻比較嚴重,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從上述一系列數字可見,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減,以至於積重難返,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5. 美國經濟衰退對全球的影響

摘要] 美國經濟總量約佔全球經濟的30%,是世界經濟的領頭羊。它的減速將直接導致世界經濟增長的減緩。2000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5%,預計今年僅為1.75%。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世界經濟增長率將從2000年的4.8%降至今年的3%左右。在全球經濟聯系日益增長的條件下,美國經濟疲軟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超過以往,並通過多種渠道來實現。

美國世界貿易中心大樓被炸,美國股市全部停止交易,美國航空、旅遊、保險等行業遭受巨大損失。恐怖襲擊還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沖擊。全球2/3的
資金流動受到影響,歐洲、亞洲、拉美股市已出現暴跌,國際石油價格、黃金價格開始飆升。所有這一切,對此前就顯示出不斷衰退跡象的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來說,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美國經濟從1990年到1999年持續發展,主要依靠新經濟和高新技術的帶動,從而打破了五年一個周期的經濟周期規律,達到了較高的增長。但盛久必衰,美國股市自1990年起到1999年九年牛市的同時,也造成了泡沫經濟,庫存大量積壓,IT產業盈利下降,種種因素造成美國經濟進入衰退。

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經濟一直疲軟不振,各家公司盈利欠佳、大量裁員已是見怪不怪

自2000年4月起,美國股市開始進入調整期。其實,早在1998年,道瓊斯指數已有前兆,當年下調15%後回升,1999年下調20%後回升,波動加劇。2000年4月起納斯達克指數暴跌,自2000年3月的最高5048點猛跌到最低的1620點,下調68%,現在在1791點上下波動,跌幅65%。道瓊斯指數從2000年最高11723點高位下調,目前在9920點上下波動,跌幅17%。標准普爾指數比最高位下跌21%。這使長期持股者的巨大財富瞬間化為一場空歡喜,上升下跌乘了一回「電梯」,同時,也使對沖基金,如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和羅伯特森的老虎基金土崩瓦解。

美國企業盈利十年來首次下降,幅度約8%。2001年第2季度企業利潤比去年下降17%,投資信心降到五年來最低水平。2001年7月投資者信心指數比上月大降22點。商業零售業蕭條,製造業訂單下降到4%,失業率4.5%。美國企業颳起了一股強勁的裁員風,英特爾、康帕、摩托羅拉、3M、思科、摩根銀行等跨國公司無一倖免。

2000年美貿易赤字4500億美元,佔GDP10萬億美元的4.5%。1999年第4季度美GDP的增長率為3%
,2000年1季度為2.3%,2季度為5.7%,3季度為1.3%,4季度僅1.9%。美國2001年1季度GDP增長為1.3%,2季度增長僅0.2%。

在全球經濟聯系日益增長的條件下,美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超過以往,並通過多種渠道來實現

美國經濟總量約佔全球經濟的30%,是世界經濟的領頭羊。它的減速將直接導致世界經濟增長的減緩。2000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5%,預計今年僅為1.75%。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計,世界經濟增長率將從2000年的4.8%降至今年的3%左右。在全球經濟聯系日益增長的條件下,美國經濟疲軟對世界經濟產生的影響超過以往,並通過多種渠道來實現:

貿易聯系

美國是世界初級產品的主要進口國,每年消費世界市場上的26%的原油,23%的原煤,25%的鐵礦石和26%的精煉鋁,經濟疲軟將抑制對初級產品的需求,以美國為主要出口產品市場的國家受到美國需求萎縮的影響。據美聯儲估計,美國人在股市上每賺一美元,就會增加0.04美元的消費,股市縮水4萬億美元,損失消費需求1600億美元。加拿大、馬來西亞和墨西哥受影響很大,因為它們對美出口額佔到其的1/4到1/3。

世界IT產品供應鏈

東南亞國家對美國IT產品市場的依賴度很高。近兩年來其經濟復甦的主要外因是對美IT產品出口的增加,去年東亞GDP增長的1/4來自對美IT產品的出口。但去年第四季度以來,東亞地區對美IT產品的出口開始減少。據估計,今年美國進口IT產品的增長率將從去年的15%降到1%,這將成為制約東亞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證券市場

從證券市場看,美國股市佔世界股票市值的46%,世界各國的股價跟著華爾街走,美國股市的大幅下挫,全球股市應聲而落。據英國《經濟學家》的資料,從去年最高點到今年3月21日,主要西方股市及一些新興市場的股價跌幅均超過20%,其中日本下跌46%,加拿大下跌37%,瑞典下跌50%,德國下跌35%。英國下跌29%,義大利下跌30%,法國下跌27%。同期,全球股票市場「縮水」10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的30%。

資本流動

從資本流動的角度來看,美國新經濟的調整將引起全球范圍的資本重組。首先是對各經濟層面投資的調整。投資者重新認識新經濟,投資理念發生變化,不再對信息技術盲目投資,這使得對新經濟的投資向傳統經濟分流。

其次是資本在國家間的調整。世界經濟的放緩凸顯了美元的避風港作用,流入美國的資本可能增加,造就了目前的強勢美元。而對拉美一些國家來說,如果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導致資本向安全的地方抽逃,有些國家將可能發生大規模的資金外流。

按整體上受美國衰退影響程度的大小為依據,匯豐銀行對有關國家作了排序,墨西哥、加拿大首當其沖,日本和歐元區排在末尾。

世界經濟下雨啦

日本:失業率上升

更少的工作,更多的失業

亞洲:對美出口減少

拉美:債務增加十億

阿根廷、巴西、墨西哥GDP增長放緩

美國:私人投資減少

歐洲:消費者信心指數驟降

6. 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獨立戰爭是北美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正義戰爭;既是民族解放運動,又是資產階級革命戰爭。戰爭的結果,摧毀了英國的殖民枷鎖,贏得了國家的獨立,為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同時,對歐美的革命特別是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南北戰爭的性質是資產階級革命,從戰爭的起因不難得出。由於前面有了獨立戰爭為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那麼南北戰爭即為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戰爭作用可通過分析戰爭的因果關系得出,即戰爭的起因是黑人奴隸制的存廢,戰爭的結局是廢除了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黑人種植園奴隸制,這就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獨立後美國南北方經濟發展情況

獨立以後,美國通過戰爭、武裝顛覆或低價贖買等手段,使領土迅速擴張。例如,1803年,美國以區區1 500萬美元的價格從法國拿破崙政府手裡購買了法國在北美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這一地區包括現在的阿肯色、衣阿華、密蘇里、內布拉斯加和路易斯安那等12個州。1810年和1818年,美國又兩次入侵西班牙的殖民地佛羅里達,逐漸奪取了西佛羅里達和東佛羅里達。接著,美國開始對墨西哥進行巧取豪奪,先是策劃墨西哥得克薩斯的美國移民暴動,成立國家,然後並入美國;它還直接對墨西哥發動戰爭,奪取了加利福尼亞一帶的大片墨西哥土地,包括現在的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內華達、新墨西哥四州以及科羅拉多和懷俄明的部分地區。美國則付給墨西哥一筆很少的錢,以表示不是強奪,而是購買。在此期間,墨西哥喪失了近一半的土地。在北方,1846年,美國以戰爭相威脅,迫使英國放棄了北緯49度以南的俄勒岡地區。後來,在1867年,美國又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從沙俄手裡購得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總之,到19世紀中葉,美國的領土已經從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內戰爆發前,美國的領土已經達到777萬平方千米,而1783年美國獨立時領土只有205萬平方千米。18世紀末,美國開始進行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中期,美國的工業發展水平已經是僅次於英國、法國和德意志,名列世界上第四。美國的工業生產主要集中於北部和西北部。當時,全國工廠總數的85%在北方,工業投資、工資勞動者人數以及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北方也分別佔到90.5%、91.5%和92%。同時,這一地區的資本主義農業也有很大發展,出現了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大農場,19世紀中葉,這些農場里的耕地、播種、收割和打穀已經使用機器,生產力水平很高。而在美國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卻非常盛行。18世紀末,由於奴隸制種植園經濟效率低、成本高、無利可圖,已經走向衰弱。1793年,美國人惠特尼發明了軋棉機,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發明。軋棉機發明以後,以蒸汽機帶動,清除棉籽的效率提高了一千倍。當時,由於歐洲和美國北方工業革命以後紡織業發展迅速,對棉花的需求量激增,這樣,就使得奴隸制種植園種植棉花變得有利可圖,奴隸制種植園一下又興盛起來。內戰爆發前夕,南方的蓄奴州共有15個,有黑奴400多萬人,主要生產棉花,而且大部分是出口到英國和西歐國家。由於經濟利益的不同,北方和南方的矛盾也日益尖銳。一方面,北方需要掌握南方的市場,銷售北方生產的工業品,同時,也需要利用南方的棉花等原材料,而且北方的資本家希望解放黑人奴隸,擴充自由勞動力,提高黑人的待遇,讓他們也能買得起北方生產的產品;但是,南方的種植園主卻希望進口便宜的英國商品,更願意把棉花賣到國外,獲得更多的收益,同時,他們也希望有更多的黑人奴隸,發展更多的種植園。

7. 美國經濟對中國影響有多大

從官方媒體看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有多大影響?
媒體信息之一:
2008年10月04日,中國政府網:人民銀行就美國會通過08年緊急經濟穩定法案答問
今年以來,面對國際國內諸多不利因素,中國政府積極應對,採取有效措施,克服了重重困難,保持了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態勢。總的看,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持續增長的潛力巨大。我國金融改革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成效顯著,中小金融機構經營機制不斷完善,監管部門加強了審慎監管,各類金融機構實力普遍增強,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提高,市場流動性總體充裕,中國金融體系是穩健的、安全的。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充滿信心。
中國人民銀行將進一步提高金融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了避免和減少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中國人民銀行和有關監管部門已經制定了各項應對預案;監管部門將繼續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管和服務,督促金融機構加強自身風險管理,提高抗風險能力,維護資本市場的正常秩序。中國人民銀行還將繼續與各國中央銀行和國際金融組織密切溝通與合作,共同抵禦金融危機。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維護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為世界經濟穩定發展做出貢獻。
媒體信息之二:
2008年10月03日,中國新聞網,實體經濟未擺脫全球金融危機影響
唯一亮點是中國
中新網10月3日電
相關調查近日表明,全球發達經濟體經歷了難熬的9月份,這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說明實體經濟未能擺脫金融業危機的影響。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從日本、整個歐洲地區到美國,製造業調查結果均較為黯淡,讀數顯示產出在不斷下降;而唯一的亮點是中國,中國的相應調查顯示,在經歷了8月份的疲軟之後,9月份製造業活動出現了反彈。
媒體信息之三:
另據中國之聲(電匣子)廣播分析,中國屬大陸型經濟,只要適當擴大內需,仍可以保持較強的經濟活力!(聽的時候我正在做飯,具體分析及不大清了,大約是今天10:30分左右廣播的)
個人點評:
個人感覺:出於對可能由於美國金融危機導致中國經濟發展的威脅的關心,今天相繼訪問了中國官方的「中國政府網」、「中國新聞網」、「人民網」、「新華網」等媒體,除了上述幾篇報道外,幾乎沒有其他任何關於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報道和分析!不知道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政府已經做好充分的准備迎接即將到來的世界性金融風暴!
或許,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願中國能順利度過全球金融風暴

8. 美國的經濟危機會對他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現在,美國經濟危機正在迅速爆發中。美國的房市正在雪崩,金融業航母一艘一艘地在沉沒,股市大幅下挫,美國控制的石油等戰略物資的期貨價格正在快速回落,失業正象瘟疫一樣在蔓延。這些都表明美國經濟正在遭遇一次嚴重的大危機。雖然歷史上,美國也曾多次發生過經濟危機,但是這次危機顯然不同於以往歷次危機,前美國經濟舵手格林斯潘認為這次危機甚至超過了1929年的大危機。它給世界其他各國和地區帶來的不利影響也十分明顯。
長期以來,中國和美國在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發展過程中,在比較優勢經濟理論的指導下,逐漸形成了中國居於生產低端、美國居於生產高端的國際分工格局。普通的生活必需品,多由中國生產,而高科技方面的產品和服務,則由美國生產。這種格局如果是在一個正常的市場貿易秩序下,也沒有什麼。但是假如增加進另外一些因素,就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這些因素就是各國的貿易政策。長期以來,中國鼓勵對外貿易,採取了出口退稅、出口補貼、維持低勞動成本等措施,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大量出口產品的出口價低於其正常的市場價,甚至低於成本價,比如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襯衫1美元一件,以及中國產品到處被控低價傾銷就是很好的證明。
這樣低價出口無異於白白送給人家東西,其實際是用中國的資源、勞動力來養著別國人,用中國的稅收來補貼別國人。由於中美貿易在中國出口中所佔比重極大,因此,美國是這一割肉喂鷹式的外貿政策的最大受益者。粗略算一下,中國外匯儲備現在實有約1.5萬億美元,就算其中1萬億是和美國貿易所得,由於這1萬億的產品其正常市場價當在三四五倍甚至六七八九十倍以上,以五倍算,這1萬億美元的產品實際價值當為5萬億,就是說,為了積累這1萬億,中國白白送了美國4萬億美元。這4萬億全是中國的稅收、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支撐著的。美國有了這4萬億後,原來用於生產這些產值的資本就必然轉而之他,不再投資於生產這些產品了。到哪裡去了呢?投資或投機了。
投資或投機的去處,主要是房地產。所以這些年美國的房地產異常火爆,帶動相關的金融服務業也異常增長。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就是這種格局和發展狀況。但是現在變了。一切都變了。變化的起點在於中國以人為本新政的實行。

中國政府迫於國際國內各種壓力,在長期的放血式發展後,終於被迫回頭解決積累下的虛症了。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了,新勞動合同法出台,社會保障擴大,出口退稅大幅減少,出口補貼被逐步取消,環境保護日益增強,資源節約控制不斷嚴厲。這樣做的結果是一切產品的成本都上升了。尤其是出口產品的成本直線上升了。結果,出品商不能再繼續過去那樣低成本的出口了。也就是說,中國不再這樣大手筆地幾萬億美元送人了,同樣,美國也就不再能享受這樣免費的大餐了。這樣的一個轉變,即中國出口產品價格的急升,在美國會激起什麼後果?這數以萬億計的產品主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不大,美國人不能說不要就不要,美國人節衣縮食也沒法避免不買。買就得承擔上升的成本,就得多付錢。而美國人在一定的時間內,收入是相對固定的。美國人有兩條路,一是多發美元,但這必然造成通貨膨脹,這一招也試過了,美國人顯然不能承受這一後果,目前尚處於有限的放棄中。二是削減開支。美國人必須削減其他方面的開支,來填補這一方面開支的增加。現在主要是這一招。但這會使美國人在其他方面的開支急劇收縮,這必然帶來其他消費和投資或投機的減少,從而引發經濟危機。因為,這必然導致生產的萎縮。從實際來看,首先削減的,必然是過去普遍高消費的領域。房地產正是美國人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普遍高消費的領域,這一領域的投機與投資的異常火爆有目共睹。削減這方面的開支的方式,主要是放棄這方面的開支,這就意味著購房付款的資金鏈的斷裂。這直接導致美國房市的衰退,房地美、房利美的坍塌就是明證。這就是為什麼衰退會首先出現在房地產業的原因所在。而這又直接拖累到依靠美國房市投機與投資大發其財的美國金融業,使其財務狀況迅速惡化,不斷沉沒的金融航母就是明證。由於金融航母之間的緊密聯系,這又將引起其他領域新一輪的沉船事件發生,直到蔓延到整個經濟領域,形成美國的經濟危機。

9. 有人了解美國重大戰爭時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嗎

獨立戰爭是北美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正義戰爭;既是民族解放運動,又是資產階級革命戰爭。戰爭的結果,摧毀了英國的殖民枷鎖,贏得了國家的獨立,為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同時,對歐美的革命特別是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南北戰爭的性質是資產階級革命,從戰爭的起因不難得出。由於前面有了獨立戰爭為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那麼南北戰爭即為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戰爭作用可通過分析戰爭的因果關系得出,即戰爭的起因是黑人奴隸制的存廢,戰爭的結局是廢除了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黑人種植園奴隸制,這就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獨立後美國南北方經濟發展情況

獨立以後,美國通過戰爭、武裝顛覆或低價贖買等手段,使領土迅速擴張。例如,1803年,美國以區區1 500萬美元的價格從法國拿破崙政府手裡購買了法國在北美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這一地區包括現在的阿肯色、衣阿華、密蘇里、內布拉斯加和路易斯安那等12個州。1810年和1818年,美國又兩次入侵西班牙的殖民地佛羅里達,逐漸奪取了西佛羅里達和東佛羅里達。接著,美國開始對墨西哥進行巧取豪奪,先是策劃墨西哥得克薩斯的美國移民暴動,成立國家,然後並入美國;它還直接對墨西哥發動戰爭,奪取了加利福尼亞一帶的大片墨西哥土地,包括現在的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內華達、新墨西哥四州以及科羅拉多和懷俄明的部分地區。美國則付給墨西哥一筆很少的錢,以表示不是強奪,而是購買。在此期間,墨西哥喪失了近一半的土地。在北方,1846年,美國以戰爭相威脅,迫使英國放棄了北緯49度以南的俄勒岡地區。後來,在1867年,美國又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從沙俄手裡購得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總之,到19世紀中葉,美國的領土已經從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內戰爆發前,美國的領土已經達到777萬平方千米,而1783年美國獨立時領土只有205萬平方千米。18世紀末,美國開始進行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中期,美國的工業發展水平已經是僅次於英國、法國和德意志,名列世界上第四。美國的工業生產主要集中於北部和西北部。當時,全國工廠總數的85%在北方,工業投資、工資勞動者人數以及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北方也分別佔到90.5%、91.5%和92%。同時,這一地區的資本主義農業也有很大發展,出現了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大農場,19世紀中葉,這些農場里的耕地、播種、收割和打穀已經使用機器,生產力水平很高。而在美國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卻非常盛行。18世紀末,由於奴隸制種植園經濟效率低、成本高、無利可圖,已經走向衰弱。1793年,美國人惠特尼發明了軋棉機,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發明。軋棉機發明以後,以蒸汽機帶動,清除棉籽的效率提高了一千倍。當時,由於歐洲和美國北方工業革命以後紡織業發展迅速,對棉花的需求量激增,這樣,就使得奴隸制種植園種植棉花變得有利可圖,奴隸制種植園一下又興盛起來。內戰爆發前夕,南方的蓄奴州共有15個,有黑奴400多萬人,主要生產棉花,而且大部分是出口到英國和西歐國家。由於經濟利益的不同,北方和南方的矛盾也日益尖銳。一方面,北方需要掌握南方的市場,銷售北方生產的工業品,同時,也需要利用南方的棉花等原材料,而且北方的資本家希望解放黑人奴隸,擴充自由勞動力,提高黑人的待遇,讓他們也能買得起北方生產的產品;但是,南方的種植園主卻希望進口便宜的英國商品,更願意把棉花賣到國外,獲得更多的收益,同時,他們也希望有更多的黑人奴隸,發展更多的種植園。

10. 美國經濟發展史

一)反托拉斯

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的第一次政府幹預是共和黨西奧多-羅斯福的反托拉斯,西奧多有「托拉斯轟炸機」的稱號。
謹小慎微的塔夫托幾乎無所作為,最後和西奧多-羅斯福分道揚鑣;
民主黨的威爾遜繼續高舉共和黨人西奧多的旗幟,反對托拉斯,制定了著名的著名的克萊頓反托拉斯法。
以上是第一階段的國家干預。

(二)自由放任

1921年,共和黨人哈定入主白宮,揭開了哈定--柯立芝--胡佛的時代。哈定對威爾遜的政策非常不滿,主張「回復常態」,是自由放任再次興起。柯立芝信奉「只要政府什麼事都不做,80%的問題就會自然解決」。胡佛極力主張放任自由,他自己也是個人奮斗的成功典範。三任總統自由放任的結果是,給美國帶來了30年代的大蕭條!!!「胡佛」這個詞從英雄的代名詞變成了罵人的前綴。胡佛任期結束時的1933年的GDP(414億)大約下降到了1929年(868億)的50%。

(三)羅斯福新政

1934年民主黨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後,實行了「新政」,對經濟實行強力的國家干預,首先挽救銀行,然後開展農業復興和工業復興,制定了旨在保護窮人和勞動者的瓦格納法、社會保障法,開展大規模救助,聯邦政府興辦公共事業等。羅斯福的新政,為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摸索出了一條延長壟斷資本主義生命的可行途徑,也就是大力發展非法西斯主義的、走所謂「福利國家」道路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羅斯福去世後,杜魯門開展「公平施政」,在經濟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羅斯福的國家干預政策。前後2人5屆20年,這是第二階段的政府強力干預。

(五)艾森豪威爾的現代共和黨主義

1953年,共和黨艾森豪威爾入主白宮,他們擔心新政以來大規模的國家干預,無異於「滑向了社會主義」,因此,他們極力試圖回到「正常狀態」(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狀態),但美國的現實情況最終使得艾森豪威爾政府接受了新政以來民主黨政府的社會經濟改革,走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胡佛時代的新共和黨路線——一條中間路線。50年代的美國,出現了「豐裕社會」的「另一個美國」現象,社會兩極分化仍然嚴重,貧窮仍沒有消除。50年代經濟增長緩慢,黃金外流,受到蘇聯的嚴重挑戰,黑人運動高漲。

(六)肯尼迪的「新邊疆」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

1961年,民主黨肯尼迪入主白宮。在經濟政策上,繼續奉行凱恩斯主義,實行以減稅為主的長期財政赤字政策,同時實行雙重利率的廉價貨幣政策,以及在和平時期對工資和物價的非強制性管制。在社會福利政策方面,聯邦政府大大加強了對勞動力再生產的干預,以適應社會會發展和科技革命提出的新需要,使「福利國家」設計的范圍迅速擴大。鑒於黑人運動來勢迅猛,國會通過了3大民權立法,從法律上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肯尼迪發起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使美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這是第三次政府幹預,也是政府幹預的最高潮。

(七)反對新政傳統的初步嘗試

1969年,共和黨人尼克松入主白宮,它最初嘗試走一條完全不同於新政的保守主義路線,試圖對經濟、社會福利和政府體制進行大規模改革。在經濟政策上,他幾度採取反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在社會福利上,他削減「偉大社會」項目,並提出取代聯邦社會救濟的家庭援助計劃;在政府關繫上主張改變權力集中於華盛頓的流向,實行所謂的新聯邦主義;在民權問題上阻撓以校車接送學童方式消除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制。
這些政策的實施,到了1970年,工業生產回升乏力,失業率高達5.9%。這一切使尼克松不得不採取「姑且一試」的國家干預措施。1971年1月4日,尼克松在電視上公開宣布,他要用赤字財政政策來實現充分就業。
尼克松任內幾次想擺脫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但每次都不得不走回到國家干預的道路上來。

閱讀全文

與美國歷史對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