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試論述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國際貿易影響,舉例說明(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
朋友,你這個標題太大了。
我之前做這樣的case,喜歡從economic of scale, location economy, comparative advantage, learning effect等一些方面著手,你可以試試看。你要是把這個問題細化一些,估計大家會回復多些~
㈡ 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國際貿易影響
1.減少關稅對產品價格的影響
2.促進雙邊交流
3.有利於地區穩定
㈢ 全球經濟一體化對國際關系有什麼影響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種新的國家經濟體制,它反映了國際經濟關系領域的一場深刻的變革,這一變革也給當前國際關系帶來全面深刻的影響。
1.促進國家間特別是大國間的協調與合作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一個統一的全球經濟系統正在逐步形成。各國之間、地區之間的經濟利益錯綜交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同時各國對世界市場的爭奪也日趨激烈,爭端和摩擦接連不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傳統經濟體制下的零和、輸贏規則已為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非零和及雙輸、雙贏規則取代,要麼一損俱損。因此,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其經濟實力多麼強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國,尤其是各大國,在處理相互關系和國際關系時客觀要求相互溝通。協調與合作正在成為大國關系的主旋律。
近年來,中美關系的改善和發展,就與經濟全球化這一因素密不可分。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冷戰結束之後兩國關系麻煩不斷,一度曾面臨嚴重危機。但是,由於兩國經濟上的互補性很強,中國擁有廣大的市場和發展潛力,美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急需開拓國外市場,因而,中美間的經貿關系仍迅速發展。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美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對中國的直接出口為美國提供了30多萬個就業崗位,雙邊貿易至少為美國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了上百萬個工作崗位。經濟上的互惠互利推動著兩國間的接觸、對話不斷發展,雙方擱置分歧,增進了解,加強協調,擴大合作。兩國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系。兩國元首頻繁互訪,並設立首腦熱線,及時就全球問題交換看法和意見。中美兩國還在資源、能源、環保、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上進一步加強合作。
2.對南北關系產生雙重影響
南北關系的實質是發展中國家擺脫發達國家經濟和政治上的剝削與控制,謀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經濟全球化對南北關系產生了雙重的影響。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首先南北關系長期以來的緊張態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過去南方對北方的單向依賴已變成雙方的相互依賴和相互競爭,南北經濟交往的規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強。彼此都認識到,只有保持南北雙方和諧發展,世界經濟才能得以健康地運行。雙方都在處理南北關系時表現出務實性和靈活性,放棄了一些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其次,一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南方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南方國家之間要求加強經濟和科技合作的呼聲很高。
從消極方面看:(1)沖擊了發展中國家的主權,便利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無國界經濟逐漸發展的過程,它要求國家減少干預,甚至出讓部分經濟決策權,由全球協調和仲裁機構去實行。從理論上看,主權讓渡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都是對等的,而且都可以共享。但是,實際上,發達國家往往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國際規則的便利,單方面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在發生危機時又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增大了發展中國家承擔風險的概率。東亞金融危機就是由於發達國家的投機資本鑽了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和解除金融管制的空子而引發的,這本身就是出讓主權的結果。而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緊急援助貸款,又是以發展中國家出讓主權,放棄亞洲發展模式為條件的。有的東南亞國家把這一模式稱為「新殖民主義」。所以,南北關系的實質依然是控制與反控制、干涉與反干涉的斗爭。
(2)擴大了南北兩級分化和貧富差距。市場經濟就是實力經濟,其成果按實力分享。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由於經濟實力不同而所得相差十分懸殊。因此,隨著社會財富的大量增加,財富的集中程度也越來越高。1997年9月在香港舉行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的資料顯示,1965年,世界上7個最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是7個最貧窮國家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這一差距擴大到38倍。目前,主要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2萬美元,而發展中國家還有13億人的年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500美元,全球還有1億人每天在挨餓,15億人上不起學。
(3)使南南合作面臨挑戰。七八十年代,在77國集團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等南方國家組織的主導下,南南合作曾取得過巨大的成就,一度被視為南方國家擺脫北方的經濟控制,走上自主發展之路的根本途徑。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於南方國家間經濟實力有限,經濟結構趨同而缺乏互補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南南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經濟上存在互補性的南方國家和北方國家的合作提供了客觀條件,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平等參與國際經濟新秩序、金融新秩序的新的「游戲規則」的制訂。這又要求首先加強南南合作。
3.推動區域內國家聯合
經濟全球化帶來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各個國家,特別是弱國、小國,都希望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但是一個國家又往往力不從心,於是有著地理、文化等若干共同因素的國家就通過區域內國家的聯合,通過地區經濟一體化來加強爭奪市場份額的能力。近年來,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增多,60年代只有9個,70年代發展到28個,80年代有32個,到1997年達107個,共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有的還參與了多個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
地區經濟一體化又進一步對國際關系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是促進地區范圍內的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地區化的經濟組織是以承認成員國主權平等為前提的,發達國家不能對發展中國家頤指氣使,為所欲為,而比較注意尊重發展中國家的權益。而且,各種經濟一體化組織都有程度不同的合作形式和規范,這就為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提供了制度保證,有利於促進南方國家的發展。
二是維護地區安全和穩定。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為了給本地區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或者為了增強區域集團的實力地位,往往還注重加強其他方面的合作,從而維護了地區安全和穩定。美洲國家組織1998年10月就成功地調解了厄瓜多和秘魯長達50多年的邊界爭端,兩國議會都表示無條件地接受保證國提出的解決有爭議領土的方案,這是在地區一體化框架內和平解決爭端的成功範例。西非經濟共同體也成功地化解了長達9年的賴比瑞亞內戰。
三是有助於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必然要求用制度來鞏固其成果,這就導致地區經濟一體化逐步向政治一體化發展。地區政治一體化則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促進了世界多極化的進程,例如:建立於1967年的歐洲共同體,從最初的6個成員國不斷擴大,並向縱深發展。1995年擴大為15國的歐洲聯盟,盟內生產總值達到7.5萬億美元,占該年全球生產總值23萬億美元的1/3,首次超過美國該年的國內生產總值6.26萬億美元。歐盟成為與獨霸世界的美國抗衡的一大力量。政治上,1991年12月,共同體各國首腦會議通過了《歐洲政治聯盟和經貿聯盟條約》(簡稱馬約),向建立全面超國家一體化的歐洲聯邦邁出了重要的一步。1997年10月歐盟15國簽署的《阿姆斯特丹條約》,進一步促進了歐盟的政治一體化進程;1999年1月1日,歐盟中的11個成員國建立經濟貨幣聯盟,統一使用歐洲單一貨幣——歐元。這標志著一個新歐洲由理想初步變成了現實,它將大大增強歐盟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並進一步沖擊美國經濟和它的世界霸權,對世界政治和國際關系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亞洲東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場、非洲的東南非共同市場等發展中國家集團也在成為影響經濟政治的重要力量,這些力量的發展有助於打破超級大國對世界的主宰,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7]。展望世界未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不可阻擋,它對國際關系還將產生深刻的影響。為此,我們應在經濟全球化這一大背景下,把握當前國際關系的種種特點,趨利避害,抓住機遇,促進我國的振興與發展。
㈣ 試論述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國際營銷影響,舉例說明(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急急急!!!!!
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可以分為一般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後者比前者反映了更緊密的地區經濟依賴和協作。目前大量的和重要的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都是經濟一體化組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大大推動了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所以,在了解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區域經濟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 雖然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當今國際經濟關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趨勢之一,但國內外對經濟一體化尚無統一定義。"經濟一體化"這個詞語的使用是近年出現的。據專家考證,在1942年以前一次也沒有被使用過。到1950年,經濟學家開始將其定義為單獨的經濟整合為較大的經濟的一種狀態或過程。也有人將一體化描述為一種多國經濟區域的形成,在這個多國經濟區域內,貿易壁壘被削弱或消除,生產要素趨於自由流動。所謂"區域"是指一個能夠進行多邊經濟合作的地理范圍,這一范圍往往大於一個主權國家的地理范圍。根據經濟地理的觀點,世界可以分為許多地帶,並由各個具有不同經濟特色的地區組成。但這些經濟地區同國家地區並非總是同一區域。為了調和兩種地區之間的關系,主張同一地區同其他地區不同的特殊條件,消除國境造成的經濟交往中的障礙,就出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設想。經濟的一體化是一體化組織的基礎,一體化組織則是在契約上和組織上把一體化的成就固定下來。 經濟一體化具有許多經濟方面的優點,重要的有: 1.根據比較優勢的原理通過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 2.通過市場規模的擴大達到規模經濟提高生產水平; 3.國際談判實力增強有利於得到更好的貿易條件; 4.增強的競爭帶來增強的經濟效率; 5.技術的提高帶來生產數量和質量的提高; 6.生產要素跨越國境; 7. 貨幣金融政策的合作; 8.就業、高經濟增長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為共同的目標。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世界經濟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各國經濟的一體化。國際商品和勞務貿易增長速度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加強了,跨國流動的人數越來越多,對外直接投資迅速擴大,跨國公司的活動日益頻繁。各國政府政策上的變化,特別是放開以前對外國公司封閉的產業,更強更廣泛的區域貿易集團化運動,資金流動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關稅壁壘的長期影響,認同並強化了一體化的潮流。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經濟一體化的形式根據不同標准可分為不同類別。
㈤ 國際經濟一體化興起的原因是什麼這對國際貿易有何影響
一體化指的是各國之間的貿易壁壘減少。零關稅的發展趨勢。促進貿易。
㈥ 經濟全球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促進國家間特別是大國間的協調與合作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一個統一的全球經濟系統正在逐步形成。各國之間、地區之間的經濟利益錯綜交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同時各國對世界市場的爭奪也日趨激烈,爭端和摩擦接連不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傳統經濟體制下的零和、輸贏規則已為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非零和及雙輸、雙贏規則取代,要麼一損俱損。因此,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其經濟實力多麼強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國,尤其是各大國,在處理相互關系和國際關系時客觀要求相互溝通。協調與合作正在成為大國關系的主旋律。 近年來,中美關系的改善和發展,就與經濟全球化這一因素密不可分。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冷戰結束之後兩國關系麻煩不斷,一度曾面臨嚴重危機。但是,由於兩國經濟上的互補性很強,中國擁有廣大的市場和發展潛力,美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急需開拓國外市場,因而,中美間的經貿關系仍迅速發展。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美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對中國的直接出口為美國提供了30多萬個就業崗位,雙邊貿易至少為美國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了上百萬個工作崗位。經濟上的互惠互利推動著兩國間的接觸、對話不斷發展,雙方擱置分歧,增進了解,加強協調,擴大合作。兩國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系。兩國元首頻繁互訪,並設立首腦熱線,及時就全球問題交換看法和意見。中美兩國還在資源、能源、環保、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上進一步加強合作。 2.對南北關系產生雙重影響 南北關系的實質是發展中國家擺脫發達國家經濟和政治上的剝削與控制,謀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經濟全球化對南北關系產生了雙重的影響。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首先南北關系長期以來的緊張態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過去南方對北方的單向依賴已變成雙方的相互依賴和相互競爭,南北經濟交往的規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強。彼此都認識到,只有保持南北雙方和諧發展,世界經濟才能得以健康地運行。雙方都在處理南北關系時表現出務實性和靈活性,放棄了一些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其次,一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南方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南方國家之間要求加強經濟和科技合作的呼聲很高。 從消極方面看:(1)沖擊了發展中國家的主權,便利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無國界經濟逐漸發展的過程,它要求國家減少干預,甚至出讓部分經濟決策權,由全球協調和仲裁機構去實行。從理論上看,主權讓渡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都是對等的,而且都可以共享。但是,實際上,發達國家往往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國際規則的便利,單方面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在發生危機時又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增大了發展中國家承擔風險的概率。東亞金融危機就是由於發達國家的投機資本鑽了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和解除金融管制的空子而引發的,這本身就是出讓主權的結果。而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緊急援助貸款,又是以發展中國家出讓主權,放棄亞洲發展模式為條件的。有的東南亞國家把這一模式稱為「新殖民主義」。所以,南北關系的實質依然是控制與反控制、干涉與反干涉的斗爭。 (2)擴大了南北兩級分化和貧富差距。市場經濟就是實力經濟,其成果按實力分享。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由於經濟實力不同而所得相差十分懸殊。因此,隨著社會財富的大量增加,財富的集中程度也越來越高。1997年9月在香港舉行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的資料顯示,1965年,世界上7個最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是7個最貧窮國家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這一差距擴大到38倍。目前,主要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2萬美元,而發展中國家還有13億人的年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500美元,全球還有1億人每天在挨餓,15億人上不起學。 (3)使南南合作面臨挑戰。七八十年代,在77國集團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等南方國家組織的主導下,南南合作曾取得過巨大的成就,一度被視為南方國家擺脫北方的經濟控制,走上自主發展之路的根本途徑。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於南方國家間經濟實力有限,經濟結構趨同而缺乏互補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南南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經濟上存在互補性的南方國家和北方國家的合作提供了客觀條件,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平等參與國際經濟新秩序、金融新秩序的新的「游戲規則」的制訂。這又要求首先加強南南合作。 3.推動區域內國家聯合 經濟全球化帶來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各個國家,特別是弱國、小國,都希望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但是一個國家又往往力不從心,於是有著地理、文化等若干共同因素的國家就通過區域內國家的聯合,通過地區經濟一體化來加強爭奪市場份額的能力。近年來,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增多,60年代只有9個,70年代發展到28個,80年代有32個,到1997年達107個,共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有的還參與了多個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 地區經濟一體化又進一步對國際關系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是促進地區范圍內的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地區化的經濟組織是以承認成員國主權平等為前提的,發達國家不能對發展中國家頤指氣使,為所欲為,而比較注意尊重發展中國家的權益。而且,各種經濟一體化組織都有程度不同的合作形式和規范,這就為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提供了制度保證,有利於促進南方國家的發展。 二是維護地區安全和穩定。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為了給本地區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或者為了增強區域集團的實力地位,往往還注重加強其他方面的合作,從而維護了地區安全和穩定。美洲國家組織1998年10月就成功地調解了厄瓜多和秘魯長達50多年的邊界爭端,兩國議會都表示無條件地接受保證國提出的解決有爭議領土的方案,這是在地區一體化框架內和平解決爭端的成功範例。西非經濟共同體也成功地化解了長達9年的賴比瑞亞內戰。 三是有助於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必然要求用制度來鞏固其成果,這就導致地區經濟一體化逐步向政治一體化發展。地區政治一體化則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促進了世界多極化的進程,例如:建立於1967年的歐洲共同體,從最初的6個成員國不斷擴大,並向縱深發展。1995年擴大為15國的歐洲聯盟,盟內生產總值達到7.5萬億美元,占該年全球生產總值23萬億美元的1/3,首次超過美國該年的國內生產總值6.26萬億美元。歐盟成為與獨霸世界的美國抗衡的一大力量。政治上,1991年12月,共同體各國首腦會議通過了《歐洲政治聯盟和經貿聯盟條約》(簡稱馬約),向建立全面超國家一體化的歐洲聯邦邁出了重要的一步。1997年10月歐盟15國簽署的《阿姆斯特丹條約》,進一步促進了歐盟的政治一體化進程;1999年1月1日,歐盟中的11個成員國建立經濟貨幣聯盟,統一使用歐洲單一貨幣——歐元。這標志著一個新歐洲由理想初步變成了現實,它將大大增強歐盟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並進一步沖擊美國經濟和它的世界霸權,對世界政治和國際關系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亞洲東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場、非洲的東南非共同市場等發展中國家集團也在成為影響經濟政治的重要力量,這些力量的發展有助於打破超級大國對世界的主宰,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7]。展望世界未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不可阻擋,它對國際關系還將產生深刻的影響。為此,我們應在經濟全球化這一大背景下,把握當前國際關系的種種特點,趨利避害,抓住機遇,促進我國的振興與發展。
記得採納啊
㈦ 簡述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讓他根基牢固能迅速佔領市場抵制外貨
㈧ 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對國際貿易影響的異同分析
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種新的國家經濟體制,它反映了國際經濟關系領域的一場深刻的變革,這一變革也給當前國際關系帶來全面深刻的影響。1.促進國家間特別是大國間的協調與合作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一個統一的全球經濟系統正在逐步形成。各國之間、地區之間的經濟利益錯綜交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同時各國對世界市場的爭奪也日趨激烈,爭端和摩擦接連不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傳統經濟體制下的零和、輸贏規則已為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非零和及雙輸、雙贏規則取代,要麼一損俱損。因此,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其經濟實力多麼強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國,尤其是各大國,在處理相互關系和國際關系時客觀要求相互溝通。協調與合作正在成為大國關系的主旋律。近年來,中美關系的改善和發展,就與經濟全球化這一因素密不可分。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冷戰結束之後兩國關系麻煩不斷,一度曾面臨嚴重危機。但是,由於兩國經濟上的互補性很強,中國擁有廣大的市場和發展潛力,美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急需開拓國外市場,因而,中美間的經貿關系仍迅速發展。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是美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對中國的直接出口為美國提供了30多萬個就業崗位,雙邊貿易至少為美國工業和服務業提供了上百萬個工作崗位。經濟上的互惠互利推動著兩國間的接觸、對話不斷發展,雙方擱置分歧,增進了解,加強協調,擴大合作。兩國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系。兩國元首頻繁互訪,並設立首腦熱線,及時就全球問題交換看法和意見。中美兩國還在資源、能源、環保、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上進一步加強合作。2.對南北關系產生雙重影響南北關系的實質是發展中國家擺脫發達國家經濟和政治上的剝削與控制,謀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經濟全球化對南北關系產生了雙重的影響。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首先南北關系長期以來的緊張態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過去南方對北方的單向依賴已變成雙方的相互依賴和相互競爭,南北經濟交往的規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強。彼此都認識到,只有保持南北雙方和諧發展,世界經濟才能得以健康地運行。雙方都在處理南北關系時表現出務實性和靈活性,放棄了一些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其次,一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南方的國際地位有所提高。南方國家之間要求加強經濟和科技合作的呼聲很高。從消極方面看:(1)沖擊了發展中國家的主權,便利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無國界經濟逐漸發展的過程,它要求國家減少干預,甚至出讓部分經濟決策權,由全球協調和仲裁機構去實行。從理論上看,主權讓渡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都是對等的,而且都可以共享。但是,實際上,發達國家往往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國際規則的便利,單方面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在發生危機時又向發展中國家轉嫁危機,增大了發展中國家承擔風險的概率。東亞金融危機就是由於發達國家的投機資本鑽了發展中國家金融自由化和解除金融管制的空子而引發的,這本身就是出讓主權的結果。而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緊急援助貸款,又是以發展中國家出讓主權,放棄亞洲發展模式為條件的。有的東南亞國家把這一模式稱為「新殖民主義」。所以,南北關系的實質依然是控制與反控制、干涉與反干涉的斗爭。(2)擴大了南北兩級分化和貧富差距。市場經濟就是實力經濟,其成果按實力分享。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由於經濟實力不同而所得相差十分懸殊。因此,隨著社會財富的大量增加,財富的集中程度也越來越高。1997年9月在香港舉行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的資料顯示,1965年,世界上7個最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是7個最貧窮國家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這一差距擴大到38倍。目前,主要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2萬美元,而發展中國家還有13億人的年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500美元,全球還有1億人每天在挨餓,15億人上不起學。(3)使南南合作面臨挑戰。七八十年代,在77國集團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等南方國家組織的主導下,南南合作曾取得過巨大的成就,一度被視為南方國家擺脫北方的經濟控制,走上自主發展之路的根本途徑。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於南方國家間經濟實力有限,經濟結構趨同而缺乏互補性,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南南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為經濟上存在互補性的南方國家和北方國家的合作提供了客觀條件,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平等參與國際經濟新秩序、金融新秩序的新的「游戲規則」的制訂。這又要求首先加強南南合作。3.推動區域內國家聯合經濟全球化帶來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各個國家,特別是弱國、小國,都希望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但是一個國家又往往力不從心,於是有著地理、文化等若干共同因素的國家就通過區域內國家的聯合,通過地區經濟一體化來加強爭奪市場份額的能力。近年來,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增多,60年代只有9個,70年代發展到28個,80年代有32個,到1997年達107個,共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有的還參與了多個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地區經濟一體化又進一步對國際關系產生深遠的影響:一是促進地區范圍內的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地區化的經濟組織是以承認成員國主權平等為前提的,發達國家不能對發展中國家頤指氣使,為所欲為,而比較注意尊重發展中國家的權益。而且,各種經濟一體化組織都有程度不同的合作形式和規范,這就為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提供了制度保證,有利於促進南方國家的發展。二是維護地區安全和穩定。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為了給本地區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或者為了增強區域集團的實力地位,往往還注重加強其他方面的合作,從而維護了地區安全和穩定。美洲國家組織1998年10月就成功地調解了厄瓜多和秘魯長達50多年的邊界爭端,兩國議會都表示無條件地接受保證國提出的解決有爭議領土的方案,這是在地區一體化框架內和平解決爭端的成功範例。西非經濟共同體也成功地化解了長達9年的賴比瑞亞內戰。三是有助於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必然要求用制度來鞏固其成果,這就導致地區經濟一體化逐步向政治一體化發展。地區政治一體化則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促進了世界多極化的進程,例如:建立於1967年的歐洲共同體,從最初的6個成員國不斷擴大,並向縱深發展。1995年擴大為15國的歐洲聯盟,盟內生產總值達到7.5萬億美元,占該年全球生產總值23萬億美元的1/3,首次超過美國該年的國內生產總值6.26萬億美元。歐盟成為與獨霸世界的美國抗衡的一大力量。政治上,1991年12月,共同體各國首腦會議通過了《歐洲政治聯盟和經貿聯盟條約》(簡稱馬約),向建立全面超國家一體化的歐洲聯邦邁出了重要的一步。1997年10月歐盟15國簽署的《阿姆斯特丹條約》,進一步促進了歐盟的政治一體化進程;1999年1月1日,歐盟中的11個成員國建立經濟貨幣聯盟,統一使用歐洲單一貨幣——歐元。這標志著一個新歐洲由理想初步變成了現實,它將大大增強歐盟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並進一步沖擊美國經濟和它的世界霸權,對世界政治和國際關系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亞洲東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場、非洲的東南非共同市場等發展中國家集團也在成為影響經濟政治的重要力量,這些力量的發展有助於打破超級大國對世界的主宰,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7]。展望世界未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不可阻擋,它對國際關系還將產生深刻的影響。為此,我們應在經濟全球化這一大背景下,把握當前國際關系的種種特點,趨利避害,抓住機遇,促進我國的振興與發展。
㈨ 請以一個實際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為代表論證分析它對全球經濟貿易的影響
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可以分為一般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後者比前者反映了更緊密的地區經濟依賴和協作。目前大量的和重要的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都是經濟一體化組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大大推動了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所以,在了解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區域經濟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概念
雖然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當今國際經濟關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趨勢之一,但國內外對經濟一體化尚無統一定義。"經濟一體化"這個詞語的使用是近年出現的。據專家考證,在1942年以前一次也沒有被使用過。到1950年,經濟學家開始將其定義為單獨的經濟整合為較大的經濟的一種狀態或過程。也有人將一體化描述為一種多國經濟區域的形成,在這個多國經濟區域內,貿易壁壘被削弱或消除,生產要素趨於自由流動。所謂"區域"是指一個能夠進行多邊經濟合作的地理范圍,這一范圍往往大於一個主權國家的地理范圍。根據經濟地理的觀點,世界可以分為許多地帶,並由各個具有不同經濟特色的地區組成。但這些經濟地區同國家地區並非總是同一區域。為了調和兩種地區之間的關系,主張同一地區同其他地區不同的特殊條件,消除國境造成的經濟交往中的障礙,就出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設想。經濟的一體化是一體化組織的基礎,一體化組織則是在契約上和組織上把一體化的成就固定下來。
經濟一體化具有許多經濟方面的優點,重要的有:
1.根據比較優勢的原理通過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
2.通過市場規模的擴大達到規模經濟提高生產水平;
3.國際談判實力增強有利於得到更好的貿易條件;
4.增強的競爭帶來增強的經濟效率;
5.技術的提高帶來生產數量和質量的提高;
6.生產要素跨越國境;
7. 貨幣金融政策的合作;
8.就業、高經濟增長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為共同的目標。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世界經濟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各國經濟的一體化。國際商品和勞務貿易增長速度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加強了,跨國流動的人數越來越多,對外直接投資迅速擴大,跨國公司的活動日益頻繁。各國政府政策上的變化,特別是放開以前對外國公司封閉的產業,更強更廣泛的區域貿易集團化運動,資金流動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關稅壁壘的長期影響,認同並強化了一體化的潮流。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經濟一體化的形式根據不同標准可分為不同類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巴拉薩把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分為四個階段:(1)貿易一體化,即取消對商品流動的限制;(2)要素一體化,即實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3)政策一體化,即在集團內達到國家經濟政策的協調一致;(4)完全一體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統一。與這四個階段相對應,經濟一體化組織可以根據市場融合的程度,分為以下六類:
1.優惠貿易安排。即在成員國間,通過協定或其他形式,對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給予特別的關稅優惠,這是經濟一體化中最低級和最鬆散的一種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國與一些大英帝國以前的殖民地國家之間實行的英聯邦特惠制。
2.自由貿易區。即由簽訂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一個貿易區,在區內各成員國之間廢除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實現區內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動,但每個成員國仍保留對非成員國的原有壁壘。
3.關稅同盟。即成員國之間完全取消關稅或其他壁壘,同時協調其相互之間的貿易政策,建立對外的統一關稅。這在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又更進了一步,開始帶有超國家的性質,典型的有歐洲經濟共同體。
4.共同市場。即成員國在關稅同盟的基礎上進一步消除對生產要素流動的限制,使成員國之間不僅實現貿易自由化,而且實現技術、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典型的如歐洲統一市場。
5.經濟同盟。即在共同市場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成員國之間不但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建立起對外的共同關稅,而且制定和執行某些共同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逐步廢除政策方面的差異,形成一個龐大的經濟實體,典型的如目前的歐洲聯盟。
6.完全經濟一體化。這是經濟一體化的最高階段。成員國在經濟、金融、財政等政策上完全統一,在國家經濟決策中採取同一立場,區域內商品、資本、人員等完全自由流動,使用共同貨幣。
經濟一體化是關於成員間貿易壁壘的撤除和各種合作互助關系的建立。貿易壁壘的撤除被稱為一體化中"消極"的一面,合作關系的建立則被稱為"積極的"一面,因為合作的建立往往要求參加者改變現有的制度或機構,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機構以使一體化地區的市場能適當而有效率地運轉。在一體化的各種形式中,較初級的形式,如自由貿易區等主要是消極的一面,而較高級的形式,如經濟同盟等則更充分地體現了積極的一面。消極的形式比較易於達到,因為消除關稅和數量限制易於做到,特別是在經過長期的多邊貿易談判後許多國家的關稅水平本來就已經很低。積極的形式不易做到,因為它要求採取某種形式的共同行動,而且要求在關稅以外的領域合作,而金融、貨幣和僱傭等方面的合作往往涉及國家主權的協調等更深一層次的問題。但對一體化的形式的劃分只能是大體上的,實際上每個組織都不可能是標準的某種形式。
除以上分類外,近年還有學者根據成員國構成的不同,把經濟一體化組織分為三類:
(1)發達國家型,即由發達國家組建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典型的如歐洲聯盟;
(2)發展中國家型,即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如東南亞國家聯盟;
(3)南北型,即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建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這三類組織雖然形式上有相似之處,但目標、運行機制、發展歷程等都有明顯不同。
㈩ 經濟一體化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影響
課本上的沒必要說,可以自己去看,在這里說一下自己的膚淺想法。
經濟一體化,是資源和勞務是世界范圍內重新配置的一種必然結果,也由此產生了國際貿易。
1.經濟一體化促進了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
一個社會的經濟,就像流水,他必須流動起來才能快速發展。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這種流動相對有限,但是放大到世界范圍內,就快了很多,閉關鎖國,是不是你經濟發展就慢?改革開放,是不是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我國的成就是」改革開放的結果?
那我國為例,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但是資源相對貧乏,因此通過經濟一體化,我們進口資源,經過勞動加工出口產品。出口產能過剩。經濟快速發展。
同時也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俄羅斯現在不是也在申請加入wto么?他自然看到加入的好處了,我國加入後經濟每年都有10%的發展速度。
2.經濟一體化,也促進了世界政治,文化的交流,我們經常說「跟國際接軌」,是不是就是在很多做法,政治文化上受到了發達國家的影響?西方民主公平的觀念越來越受到我國老百姓的關注,這也迫使政府加快了對自身的體制改革步伐,陽光執政的口號已經喊出,三公的公布也陸續展開,等等吧。
3.同時,也由於經濟的一體化,你中有無,我中有你,相對降低大國間發生軍事沖動的可能性,但是同時,也導致經濟危機的世界化特徵。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就想到了這么多,希望能帶給你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