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出口導向型經濟是如何導致我國國民經濟通貨膨脹的
因出口積累了大量外匯 而外匯又買了美國國債 所以我們要印刷等量的人民幣對沖 導致國內貨幣供應超過實際貨物的正常范圍 就是五元的貨 印刷了十元的錢 所以你手裡的錢就貶值了 也就是通脹了 要是不買美國國債 而是進口等價的物品就不會通貨膨脹了
我國此次出現的通貨膨脹,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已出現的幾次通貨膨脹有很大的不同。當然,所有通貨膨脹都是基礎貨幣多發的結果,通貨膨脹最終都是貨幣現象,在這一點上,這次通貨膨脹與前幾次沒有什麼不同。但我國這些貨幣多發的原因與前幾次貨幣多發的原因有很大的不同。這次我國貨幣多發的原因,主要是我國過度地實行了依靠出口和吸引外資而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過度地擴大出口和盲目吸引外資而引發了我國國際收支的嚴重失衡,國際收支的正常項目即進出口失衡,表現為貿易順差過大;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也失衡,表現為資本順差過大。因此,不僅進出口出現貿易順差,而且資本項目出現資本順差,也就是出現了國際收支的雙順差。這種雙順差,必然迫使央行投放基礎貨幣收購流入中國的過多外匯,從而引發了央行在基礎貨幣上的過多投放,使得央行貨幣發行上的外匯占款過大,貨幣多發,而且外匯儲備也過大。
中國經濟之變局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方式在2007年引發的問題實踐表明,我國這次國際收支失衡所引發的人民幣外匯占款過大與外匯儲備過大,其後果是嚴重的:第一,人民幣占款過大使得基礎貨幣多發,從而引發了通貨膨脹,如上述所言,我國這次形成的通貨膨脹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國際收支嚴重失衡,迫使央行多投放了基礎貨幣,貨幣多發。第二,目前巨大的外匯儲備,既不能用於社會保障,更不能用於抗震救災,當然更不能作為「平準基金」而用於拯救暴跌的股市,因為外匯儲備是對外購買力的符號,如果在國內動用,就必須要兌換成人民幣,這等於貨幣增發,從而會更加加重通貨膨脹。第三,外匯儲備過大引發了我國財產縮水,例如美元儲備在美元貶值的條件下會縮水,即使買了美國的債券,也會使我們受損失,尤其是有些債券風險甚大,例如我們到2007年已持有美國房利美和房地美這兩家房地產公司的債券達3760億美元,盡管這兩家公司的債券有美國政府的擔保,但這兩家公司的巨大危機仍然會使我國資產面臨縮水的巨大壓力。我國持有美國政府國債的數額已經很大,以政府信用為基礎的美國政府國債,同樣也會在美元貶值條件下有損於我國的財產。第四,外匯儲備難以用於我們需要的購買,例如我們需要購買新技術和資源,但這些都恰恰是國際賣家不想給中國的,我國對外購買力實際上難以實現。第五,我們如果通過設立國有公司進行海外投資,誰能保證投資不會出現巨虧?歷史經驗和實踐證明,巨虧的風險是很大的。總之,國際收支失衡所引發的人民幣外匯占款太大和外匯儲備太大,都不是好事。
如何辦?關鍵是要深化改革。
首先,應該使匯價成為真正的市場機制。在匯價作為市場機制的條件下,其自由波動,首先會對國際收支的正常項目即進出口進行有效地調節,例如匯價上漲,必然抑制過度的出口,而有利於推進進口,從而保持進出口平衡;而匯價下跌,必然有利於推動出口而有效抑制進口,從而推動進出口平衡。同時,匯價同樣也會對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進行有效調節,從而保持資本項目的國際平衡。總之,只有保持匯價的市場機制本性,才能有利於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我國目前所出現的問題,正是匯價長期人為管制的結果,匯價該降時不降,該升時不升,因而導致國際收支嚴重失衡,使得國內通脹和海外財富縮水。有人說日本20年前是因為日元升值而進入經濟衰退期的,但日本專家告訴我說,日本經濟出問題是因為日元該升值時而沒有及時升值所引發的,是匯價管制的結果,並不是日元升值的結果。由此可見,我們必須走向匯價市場化。
其次,應該使外匯市場真正形成。外匯市場是調節一個國家外匯規模的最主要機制,在外匯市場真正開放的條件下,外匯的增加不會導致央行基礎貨幣的投放,因為外匯會很快地被民間購買和用於國際購買。我國實際上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自由外匯市場,外匯在資本項目下並沒有放開,所以外匯流入中國,就只有靠央行收購,央行被迫多發人民幣,最終推動了國內通脹的形成。如果我們有一個真正的外匯市場,在資本項目下也允許人們自由買賣外匯,那麼央行就不用再多發貨幣去收購外匯,外匯會迅速地被民間力量購買和很快在國外花掉,從而就不可能出現國內通貨膨脹。
在這里,有一個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必須重申,這就是:國際收支必須保持平衡。
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確實應該積極擴大出口,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必須要保持國際貿易平衡,不能在國際收支的正常項目即進出口項目下,出現過大的貿易順差和引發過大的外匯儲備。國際貿易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但我們不能盲目擴大出口,而是要適度出口。國際貿易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是要推動進出口總量的增加,而不能只過度強調出口總量增加。一國的財富取決於進出口的總量,即貿易總量,而不是簡單地取決於出口總量。不能將進出口總量和出口總量混為一談,對經濟增長有意義的,是進出口總量。GDP的增長與進出口總量有關,而並非是單純地與出口總量有關。尤其是在出口量很大,但進口量也很大的條件下,說明我們用物質財富換回了物質財富,而不是用物質財富換回了別國印製的紙幣。但如果我們出口量很大,而進口量卻太小,那就等於我們用物質財富換回了別國所印製的紙幣,我們實際上是用辛苦創造的物質財富,換回了「風險」,因為別國的紙幣會貶值,而且會引發中國人民幣的多發。因此,我們應追求進出口總量的增加,而不能只單純追求出口量增加。
同時,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是對的,但不能盲目吸引外資,不能引發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的失衡即資本順差,如前所述,外資過度進入會引發人民幣多發,引發通脹。實際上,過度吸引外資,實際上同靠多發貨幣而推動經濟增長的結果是一樣的,是必然引發通脹的。因為任何外資,只要是不以實物投資,而是以外匯投資,央行就必須要收購這些流入中國的外匯,其結果只能是貨幣多發。因此,吸引外資要作深入分析,要有選擇地吸引外資,尤其不能簡單地吸引以外匯形式進行的投資,例如不能簡單地允許外資以外匯形式收購中國的企業股份,因為這些外匯流入中國,如果不能在國外花掉,就必然加大中國的人民幣的投放,造成貨幣多發,形成通脹。
因此,任何國家都必須遵守這條經濟規律:國際收支必須保持平衡。如果國際收支大幅度失衡,就必將受到懲罰。例如我國目前受到國際收支雙順差之苦,越南則受到國際收支雙逆差之苦。所有新興的經濟主體,對此都要關注。
『貳』 擴大出口對經濟發展有什麼好處
現在看沒有什麼好處,只給國家多賺了一些去買美國國債的錢而已,百姓的不到任何實惠。
『叄』 進出口對於本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拜託各位大神
進出口業務的良好發展,對於解決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乃至對世界經濟的推動,都表現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改善我國經濟結構,加速工業化進程。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外向型經濟部門不斷壯大,通過擴大出口,利用獲得的資金,引進工業生產所必需的資本品、原材料、技術等,加速工業化進程,改變傳統產業格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總體競爭力。 二是推動國內技術進步,體現「後發優勢」。對外貿易是我國獲得技術的重要渠道,知識產權的跨國交易本身就構成了現代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生產線,實現了產品出口結構的不斷優化,推動了國內技術進步,這種「後發優勢」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增強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通過出口國內生產相對過剩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可以緩解國內供求矛盾,提高經濟效益。當前我國手機、電冰箱、電視機、摩托車、服裝鞋帽類的出口依存度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70%以上。而國內經濟發展所需的緊缺原料,也能夠通過對外貿易得以實現,2005年我國已成為世界鐵礦砂、氧化鋁進口第一大國和原油進口第三大國。由於進出口的良性運作,不僅彌補了我國國內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結構失衡,提高了總產出水平,而且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增強了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四是促進資本積累,提升規模效益。多年來,我國貨物貿易的順差一直是外匯儲備快速上升的重要來源。2001年底我國的外匯儲備剛剛超過2000億美元,2006年底突破1萬億美元,同期貨物貿易順差累計達到3675億美元,相當於同期外匯儲備增量的43%。貿易順差為企業的資本積累提供了資金來源,提高了生產廠商對未來市場的預期,刺激了投資需求,提升了企業的規模效益。 五是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增長,帶動了國內就業。外向型經濟的日趨活躍,帶動了國內就業水平的提高。據有關專家分析,2006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達到70%左右,有效帶動了國內就業,新增城鎮就業人口1184萬人,是近年來新增就業人數最多的一年。 六是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發揮積極作用。與許多國家相比,中國的發展更具開放性,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更大,多年來無論進口還是出口都能保持高速增長。據有關專家分析,2003年至2005年間,中國對外貿易增長對世界貿易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對全球經濟的全面復甦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當然它也給我們帶來新的問題。如: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大,出口企業遭遇國際貿易壁壘的風險增大;我國外匯管理面臨更加放開的國際壓力;國內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的潛在風險等。對此,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既積極、又穩妥的辦法,確保經濟健康發展。
『肆』 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我國如何解決擴大出口帶來的問提
1.我國出口效益不高
我國出口效益不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出口大部分為加工貿易出口,所得只是一點微薄的加工費而已。盡管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異軍突起,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為一些跨國巨頭所做的貼牌加工,自主品牌產品所佔比重仍低於10%;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也由於指導思想片面追求出口創匯,競相殺價出口,成為我國出口貿易久治不愈的痼疾。因此,出現了一部分產品貿易量增加多,但貿易值增加少的現象。
2.外貿增長方式以數量型、粗放型擴張為主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對出口創匯的要求,使我國出口實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數量型發展模式,各種優惠政策使得外貿企業為了擴大出口,一味追求規模和速度,很少考慮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消耗問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以及發展後勁的削弱。我國出口產品很大部分是對生態和環境影響較大的初級產品以及污染嚴重的中間產品和製成品,這類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能耗比較大,並且我國單位產出投入的自然資源高於發達國家的水平,並帶來更大的污染。一些外向型企業也盲目開發高污染產品的出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外貿增長方式沒有質的改變。
3.貿易方式不合理
2000年以前,一般貿易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體,2000年我國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總額中達到48.54%,占據半壁江山,此後基本保持穩定上升,占出口貿易總額54% 左右。由於通過加工貿易我國只能賺取增加值,雖然對我國貿易規模的擴大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但我國從中所獲取的經濟利益卻較少。另一方面,我國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平均佔比75%,而國有企業僅佔10%~15%,民營企業所佔比重更小。
4.出口市場過於集中,貿易摩擦頻繁
當前中國外貿出口市場的選擇過於狹窄,過多地依賴其主要貿易夥伴。從理論上講,這種過分依賴狀況極容易引發貿易磨擦,增加市場風險,從而造成中國對外貿易的不穩定性與波動性。隨著我國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國際上尤其是美國針對我出口產品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明顯增加。2004年,對我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涉案金額合計3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2倍。涉及知識產權的爭端和技術壁壘也呈遞增之勢。與主要貿易夥伴摩擦加劇,成為制約我出口發展的重要因素。
因為,出口要看國際環境和國內的生產成本變化,這個變數現在看來還是比較大的。擴大內需的前提是民眾願意消費,但是在一個相對沒有安全感的時期來實現消費擴張是極其不容易的。所以,首要目標在調整自身結構和安撫民生上,先做好基礎工作,然後才能在環境好轉後實現既定目標。供參考。
『伍』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造成不利影響,部分人建議擴大出口、限制進口以刺激經濟增長,怎麼看
煌的30年
1949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世界上任何一個重大事項不能沒有中國的參與,我國越來越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以及四川大地震,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踩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我們國家在進步,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聽爸爸媽媽講,他們小的時候,生活非常困難,吃飯用糧票,買布用布票, 很多商品都憑票供應,有時為買生活用品需排很長時間的隊,吃的是玉米面,只能在逢年過節時才能吃上大米和肉,只能在過年時才能穿上新衣裳。對此,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衣食無憂,每天的生活都像是在過節一樣,我們可以在計算機上學習查找資料,可以在計算機上玩游戲,享受網路世界帶給我們的快樂,這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幸福生活。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航天衛星,是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宇行員出艙,而且順利返回;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而今年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上我們的體育健兒更是一舉奪得51枚金牌,100枚獎牌位具金牌榜第一的驕人成績。
改革開放的30年,是輝煌的30年。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掌握科學技術知識,努力把自己造就成祖國有用之材,將來用我們的雙手建設偉大的祖國,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更加強大,更加美好。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陸』 為什麼說擴大外貿出口是現階段我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之一的小論文
①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物價的水平。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們的當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對各種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量就越大,收入增長越快,消費增長也就越快。
因此,我國政府繼續提高農民收入、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部分優撫對象待遇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有利於提高人們的收入水平,從而增加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消費能力。
②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
我國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目前,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我們要擴大內需,以投資拉動消費和以消費促進經濟增長,因此,我國政府要積極擴大居民消費需求。
參考第28頁:http://wenku..com/link?url=QigE8oJivehWo-EGdWfOckIV9E7bl3Mm5KBy__5hXKkKU8_aD_9THFH8teE9m
『柒』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下:
1、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2、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是市場資源空間廣闊。經過了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空間: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動輒數以億計的市場資源和空間,就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
二是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消費方面,按世界銀行劃分標准,我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跟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特別是居民消費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
3、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一是發展空間大,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二是產業門類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且產業鏈條非常完備。
三是宏觀調控餘地大,市場經濟需要適時適度逆周期調節和相機抉擇,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工具箱」里尚有較多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較多。既能夠打「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
(7)擴大出口是我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適應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環境,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規劃了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增長方式。
新的發展理念為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塑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與因素的新變化,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還需重點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准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從大的歷史階段看,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從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相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正從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型,經濟結構正從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化解過剩存量、提質增量並重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依託能源資源和勞動的傳統增長點向以創新為支撐的新的增長點轉變;
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防範力度不斷加大,在出口、技術轉讓、規則等方面對中國嚴加限制。因此,要准確分析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前布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盡早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二、培育技術競爭新優勢
在傳統技術領域,先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發達國家同樣擁有技術開發與創新的優勢。要為經濟崛起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必須打破這種技術分配格局,跨越「技術鴻溝」,並在部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為此,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加快技術的研發與運用進程:
一是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鼓勵普遍性的技術改進,為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夯實牢固基礎;
二是為科研項目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三是高度重視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技人才的持久創新動力;
四是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五是推動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造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此外,還要創造機遇和條件繼續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合作。
三、系統推進深化結構改革
在結構性因素持續壓制需求的情況下,僅靠短期政策刺激不僅難以持續維持較高經濟增速,而且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因此,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結構改革。
在人口結構上,不斷提高高素質人口的比例,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這包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促進更多人口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在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和加強社會保障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下促進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將創新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需求結構上,一方面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上,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
為了破除不合時宜的舊體制機制的束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體來說,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對壟斷,促進競爭。逐步打破部門分工的傳統格局,反對行業壟斷,促進各行業的自由競爭。
二是放鬆管制。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放鬆管制,不斷完善現有宏觀經濟治理規則的設計,促進全社會要素的自由流動。
三是擴大開放。在加強宏觀審慎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開放不斷向廣度拓展和深度延伸。
五、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為了給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顯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
在行動上,中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根據需要促進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流動;
二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推動建立反映新興經濟體發展利益的國際規則;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應對發達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調整,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向繼續前行。